❶ 如何有效利用網路資源開展網路交互教學
然而,有一部分農村學校存在資源閑置現象:遠程教學設備擺放整整齊齊,師生很少用,幾乎成了一種擺設,教師仍舊拿著幾只粉筆、一本書上課。初中生重視學習中考科目,其餘的科目敷衍了事;小學生一天到晚除了語文、數學還是語文、數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室外乒乓球台下長滿雜草,室內乒乓球桌當成了辦公桌,甚至當成了餐桌;實驗室里的器材、物品落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筆者認為農村學校的這些閑置資源大有文章可做,它正是我們實施農村素質教育、豐富農村學校教育內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如何利用這些閑置資源呢?現結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談談以下幾點具體做法: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認識到:遠程教育設備閑置在那兒,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城鄉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縮小差距,彌補農村師資力量的不足,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快推進遠程教育資源應用步伐。於是,我們樹立了「用壞設備」的思想,「砸開」緊閉的「門鎖」,讓師生進出自由。我們以遠程教育工程應用為載體,結合學校的實際,制定了遠程教育應用工作計劃,定期培訓,加強教育技術學習,明確教師運用遠程教育資源進行教學任務。我們建立了實施遠程教育應用獎懲制度,通過以學促教、以教促學,逐步地把遠程教育資源應用到教學實際中來。通過近年來的努力,學校中青年教師基本掌握了遠程教育資源獲取、整合和應用方法,學校能夠真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增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趣味性,增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隨著教師的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手段不斷得到普及,越來越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
二、敞開圖書室的大門,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更是人們的重要學習手段和途徑。只有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並會學習、善於學習,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學校一線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學校圖書室的重要任務之一。圖書室應該著力於發揮自身的優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每學年開始,班主任要為各班學生上好一節「利用圖書室」課,向學生介紹本校圖書室的基本情況及變化,如藏書規模、分類設置、借書還書手續和閱覽室規章制度等,並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圖書室,使他們能在書庫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讀物,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書籍。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讀書方法。
老師可以利用一些課余時間,指導學生的讀書方法,交流閱讀收獲,提高讀書興趣;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育教學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怎樣選書、怎樣讀書、怎樣做讀書筆記、怎樣記憶等方法。講解讀書方法時,要求具體指導讀一本書或一類書,根據不同體裁的讀物教給不同的讀書方法。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借閱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文明現象,主要表現在對圖書亂丟亂放、亂塗亂劃、久借不還以及大聲喧嘩、不講衛生等。針對這種情況,圖書管理員應耐心做好教育工作,及時制止,用制度去規范學生的借閱行為。每學期,圖書室可根據借閱情況記載,評比優秀小讀者和優秀讀書集體,樹立榜樣,從而在讀者群體中逐步形成以文明閱覽為榮、不講閱讀道德為恥的讀書風氣。
三、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培養動手能力
幾年前,學校實驗室使用不夠正常,平時上課涉及到的實驗課就變成了講解課,升學考試涉及到的實驗,學校則會來個突擊,考哪個就臨時做哪個,而且只是面向少數尖子生。絕大多數學生很少甚至一次也沒有自己動手做過實驗,可想而知,學生的動手能力差矣。學生學習沒有一個感知過程,學習枯燥,也不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近幾年來,我校非常重視學生實驗工作,克服經濟困難,抽取一定的經費,添置了必要的實驗器材和葯品,配備了專門實驗輔導教師,明確了各科實驗要求,凡是學校條件允許的實驗,學生必須自己做。
四、以乒乓球為載體,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由於生活富裕、家庭關愛,孩子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是溫室里的幼苗,經不起風吹雨打,一定數量的學生體重超常,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彎了背,視力下降,相當數量的學生早早戴上了眼鏡,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我們知道:學校的體育活動能增進師生、同學間的友誼,增進與他人交往的積極作用;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性格;通過日常的自覺的個體運動和有組織的群體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增加學生的法規意識和競爭意識;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會堅定學生的信念,煉就學生的性格,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於拼搏、肯於攀登的精神;能夠提高學生體質。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縣體育局,看到男女老少揮動乒乓球拍認真打好每一球的情景,心想:乒乓球運動適合所有學生,是一項可以普及的體育運動項目。於是學校研究決定:以乒乓球為「校球」,以乒乓球為載體,開展強身健體運動。要求人人學打乒乓球,各班組建乒乓球隊,班主任就是該班球隊教練。學校每學期舉行一次同年級學生的乒乓球比賽,分別設立男女個人賽、團體賽,舉行教師乒乓球比賽。學校體育運動有聲有色地開展,逐步形成了人人會打乒乓球的局面。在課外活動時,校園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所有的乒乓球桌旁都圍著學生,他們正在參加乒乓球健身鍛煉呢,即使學校放學了,他們也不願意離去。師生思想不斷在小球的旋轉中得到了升華,體質不斷在球桌上得到了增強。
隨著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學校投入,學校各種資源將會配齊、配足。
❷ 如何利用網路在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網路技術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網路改變了世界的界限,它不僅能進行歷史現象的模擬和模擬,還能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網路環境的開放性加深了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合作,為人類知識學習帶來許多有益的幫助。同時,這也迫使我們思考和急於解決以下一些實際問題:即學科教師如何在網路環境下進行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網路環境與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活動如何有效結合,才能促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特徵
網路環境拓展了研究性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因此,網路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是一種網路環境下的探究性的教與學,它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同時鼓勵在學習過程中交流與協作。與分科課程比較,網路環境下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自主性與網路環境的交互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是一項學生自願選擇或自願結合參加的學習活動。在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具體選擇與設計上,可以根據學生、學校的具體條件,靈活地選擇活動項目。學生將參與活動的設計、准備、安排和組織,整個活動以學生自我活動為中心,學生在自學、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種挫折,經受各種考驗,培養獨立性、自覺性、創造性及各種能力,為以後走向社會獨立從事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和家長應尊重並照顧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個人意願,讓它們自願選擇活動主題,使他們在活動中成為活動中心組織者。
2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應用性和網路環境的生成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應用性是指:它要求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結合生活實際投身到社會、投身到自然的實踐中去,靈活地運用文化課上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把「學與用」、「動腦與動手」等方面結合起來,使活動課真正做到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讓學生在動手研究性學習中獲得應用歷史知識的真切體驗。藉助網路環境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還可以使學生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取得新的收獲,同時或多或少的會產生一些研究成果。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學會了利用網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些研究性活動的目標和結果都不是預先設置的,而是隨著研究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和課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進發,這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3研究性學習的靈活性、多樣性和網路環境的廣泛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表現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確定不是劃一的。有較大的彈性。活動課程以培養興趣、發展個性為目的,由於學生客觀上存在著差異性,要求每個學生達到的目標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而異;根據具體的情況和參加的學生的意願來確定,應該有很大的伸縮性;活動的時間,參加的人數自由度也很大,至於活動課程的組織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網路資源豐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師有效的組織的前提下,網路環境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他們幾乎都可以在網路環境中在線點擊或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從而產生探究慾望和積極性。
4研究性學習活動環境、氣氛的愉悅性和網路環境的趣味性
歷史研究性學習應力求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主觀要求進行活動設計。通常而言,趣味包括內容有趣、形式有趣、情境有趣、目標有趣、方法有趣。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安排新穎會引起學生好奇心,如果以分組競賽的形式組織活動就能激發學生好勝心。若教師安排的活動結果有誘惑力,還能激勵學生樂學,好學;同時為學生創設趣味盎然的活動環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造成寬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其中可以無拘束的參加活動,盡情地顯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發展潛在的個性特長的作用。
網路環境下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1「個體活動」型
即活動的過程僅僅是由學生個體獨自進行自主探究和實踐。比如完成某種項目設計,這種設計無論是獨立任務的完成和作品的產生,還是項目設計中的某個部分的製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雖然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也要與人交往和溝通(如向人請教、與人協商、查詢資料等),但其所有的決定和判斷都要求學生自己做出,任務和項目的主要由學生個人完成。
2「小組合作學習」型
是以4—6人的小組為基本形式,個人與集體活動包含在小組活動之中。這種活動向學生提供了可以進行橫向交流與多向溝通的網路環境。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與合作,總結經驗,共同提高。這種學習形式往往以「專題學習小組」或「專題研究與操作小組」的形態出現。
3「沙龍」型
對於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題的個人或研究小組,常採取「沙龍」形式,以「頭腦風暴」的方法,圍繞主題進行研討和交流,相互啟發,形成共識,促進個人或各研究小組的研究進程。
❸ 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看這篇論文
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內容摘要】 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於課堂效果的增強,有賴藉助於多種靈活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有賴於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歷史教學應注重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歷史實踐能力。現在,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歷史教學中,製作、開發、使用多媒體課件成為一種趨勢。相對於以往教師口頭講授並配合板書的授課方式,多媒體課件對歷史教學過程的參與體現了其自身更多的優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歷史教學質量 面向全體
電教媒體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被引入課堂,以其科學性、先進性、生動性、直觀性等特點有效地改進了教與學的活動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一、運用電教媒體有效整合歷史教學資源,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常用的電教媒體有:影碟機、錄像、語音室、幻燈機、投影機、電視機、計算機等。這些電教設備為歷史教學提供了廣闊的模擬和想像空間,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為主動地爭取,從而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1、運用電教媒體,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根據學生好問、好奇、愛做游戲的特點,發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緊密結合教材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學習教材知識的過程中,適當地結合以往知識與當代時政,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學習效果,這時有了多媒體,可以使得圖文更加直觀,更加形象,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接受知識也自然快了許多。
例如:當學到「九一八事變」時,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現歷史,帶領學生穿越時空,重返歷史。將日軍的侵華陰謀、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都形象鮮明地表現出來了。這不僅增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也使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原因、南京政府的反動實質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由此而使教學內容具有直觀可感性。再通過靈活多變教學方法的運用,生動、優美、富有情感的語言,喚起學生的共鳴,將空洞的歷史變成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激活他們的學習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學生「欲罷不能」的效果。
2、利用電教媒體,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歷史知識的學習,有關重難點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教學思想、方法的發展,電教媒體突破了原有的口述、回憶等傳統教學的界限,生動形象的展示認識對象。電教媒體的某些特殊功能如:聲光同步的動畫畫面,有針對性的歷史視頻,擴大或縮小某一點,拉長或縮寫某個句子等,能調動學生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
例如在講述《戰國七雄》時,首先確定了以商鞅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後藉助多媒體直觀展示《商鞅》及相關資料,突出重點,用以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上,仍藉助多媒體與學生一起就「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為什麼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爭論可謂激烈,各抒己見。但大多同學的意見都集中在了商鞅的個人才能和秦王的大力支持方面,而忽略了社會發展的趨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我因勢利導,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進行了分析討論,比較歸納,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利用電教媒體,加大課堂容量
教師採用傳統的講述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講解知識點,板書佔用的時間太多,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少,因而教學效率低。電教媒體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強度,增加可見度和可聞性;還能加大信息通過容量,提高傳輸速度;更能發揮調動和啟發作用,變單純聽覺為主的學習方式為視、聽、思考結合,動腦、動手結合,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方式,這樣大大節省了講解和板書的時間,課堂容量加大,學生也很有興趣。比如,我在講《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在導入的時候,就引用了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其中有「惜秦皇漢武,略輸文彩,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句,就把很久遠的一代代偉人和學生們都很熟悉的現代的一代偉人毛澤東聯系起來。能讓同學們浮想聯翩:毛澤東寫詞的時候為什麼要提到秦始皇?他對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他與我們的一代偉人相比,為什麼「略輸文彩」?很自然地就把學生吸引到所創設的情境當中去了,為學生掌握本課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此以來,藉助於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既把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又很好地將相關知識有效地引入課堂,擴充了課堂知識容量,拓展了學生的眼界。
4、強化感性認識,突出歷史學習的形象性。
歷史課程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形象性和感性特徵。為了使學生更加近距離、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與歷史相關的當代時政,相關的其它歷史現象,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影像資料和網路資源,將內容所涉及到的時政圖片、時政視頻、歷史相關影視資料等,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二. 電教媒體教學體現了課堂教學面向全體。
傳統教學形式下的歷史課堂,使得學生接受知識存在著極大差異,造成了兩極分化現象。一些基礎弱的所謂的「後進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導致越來越差,無心去學。電教媒體的應用,使得課堂充滿了樂趣,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發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活動,加深印象,強化記憶,學生學起來也就有了信心,很多基礎弱的學生也取得了較大進步。可見,電教媒體教學從一定程度上說響應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面向一切學生,使得全體學生都有所得。
多媒體課件的確在歷史教學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在具體運用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看,問題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1.圖像聲音過大,喧賓奪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有些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量運用聲像資料,特別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動畫圖象,使得學生只是盯著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圖片,反而忽略了教材的內容和教師的講解,結果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效率,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課件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始終處於輔助的地位,這一點是不可改變的,若不能恰當運用,就會適得其反,把歷史課上成歷史圖像欣賞課。同時,多媒體的展示與教師的講解如何在內容上達到和諧的配合,是在製作、運用課件時應著重注意的問題。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科技進步到何種程度,歷史課都不能忽視教師的語言魅力,這種最為原始朴實的手段始終應當是歷史文科教學的主體。
2.將多種多樣的想像轉化為單一的畫面,妨礙了學生想像力的發揮。
在以往沒有多媒體參與的教學中,學生完全靠教師的口頭講解與教材文字來理解知識,雖然形式單一,但其中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根據教師的表情、語氣來體會教材知識,學習中探索用歷史知識與方法解析某些歷史現象問題,這種間接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而每個學生的想像千差萬別,又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現象產生豐富多樣的理解,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方式,對學生個體的審美能力和行為個性的培養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多媒體課件將這種無形的想像轉化為有形的圖象,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學生想像力的發揮,造成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單一化,久而久之,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創造力將會受到損害。因而,多媒體課件在配合教學時應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在提高學生知識學習、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實現歷史視、聽、思考有效結合的過程中,能創設生動和諧的視聽環境,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活動,大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將會更多的應用於課堂教學,對於歷史課堂將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它將有利地促進全體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並更好地提高歷史各方面的能力,使歷史的學習真正實現「學史明智」的功效。
【參考文獻】:
1.《歷史新課程標准》; 2. 朱幕菊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 藝 《信息技術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❹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❺ 如何合理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歷史教學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導小學生積極探究的學習的良好方法。一個對學科知識無興趣也無需要的學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學習這門學科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進行巧妙恰當地呈現,製成課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使課文內容形象化,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題產生深厚的興趣,必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會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一些很抽象的問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生"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教師可使用多媒體以活化課文內容情景,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其充分感知體驗。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教學的指導有了針對性,也可以實現語文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時讓呆板的課堂活潑化,讓學生處在良好的學習狀態中。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觀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教育才有效。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學生只是接受者,是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現代技術教育手段,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創造更好的學習情境,從而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有利於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在小學識字教學中,識字是小學生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培養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只重視識字的數量,而忽視以上所列兒童識字能力的培養,是一種相當錯誤的教學觀。兒童識字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兒童能否熟練運用漢語拼音,准確讀出字音;能否運用字的各種結構規律,分析、記憶字型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據詞定音的方法等方面。眾所周知,漢字本身較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紛繁復雜。而由於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對事物關注的時間更為短暫,學習過程中的無意注意佔優勢,而有意注意佔劣勢。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如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教學生字,往往是教師教起來感到枯燥,學生學起來覺得無味。只有著眼於識字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用的技能、技巧,最後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利用多媒體的直觀進行識字教學,分析結構,比較筆畫,用色彩、閃爍、字的放大、縮小等手段來化難為易,能使學生快速牢固的掌握。《課標》要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認真觀察每一種筆畫,了解筆畫的特點並記住名稱,知道每個字的筆畫組成,為今後識記字形,特別是識記獨體字的字形打基礎。
多媒體識字過程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像,他們看著畫面,聽著教師的點撥,對字義就能意會,無需教師多講解。例如教「閃」,屏幕上出現扇門,一個人迅速從門里閃過。反復幾次後,屏幕打出「門+人=閃」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字的意思。而且知道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意思。又如:教學「山」「田」「木」「目」這些象形字時先用課件出示這些字相應的具體圖片,再由具體圖片逐漸變化為方塊字,這樣做既有助於學生了解漢字據形知義的特點,掌握象形字的形、義、音,又有利於教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利用多媒體還可以把合體字分成部件,用不同顏色對比顯示。如:稍、情、棒、珠等合體字,部首是紅的、偏旁是黑色,這樣的色彩鮮明對比,會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感知偏旁部首的概念,學習利用部件識記合體字;還可以利用動畫,讓筆畫一筆一筆地飛入田字格,這樣學生記住了筆順筆畫,書寫起來更容易、更規范,漢字的學習變得更加簡單直接,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學習部首相同的字時,可以用動畫換偏旁,變出新的漢字,把識字這種抽象思維的過程變得比較直觀易懂,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學生的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以往的閱讀大部分都是文本閱讀,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超文本閱讀已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學習之中。它可以運用圖形、圖像、聲音、視頻、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給予人們直觀、立體的感受,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的速讀、略讀水平的發展。如:在教學《春筍》一課時,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讓他們上網收集和「春筍」有關的詩歌、散文、故事、童話等等。在完成教學後,讓他們互相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互相閱讀,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量。學生的只有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文本、超文本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真正領略讀書的樂趣,從而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寫作教學中顯示了其無比的優越性,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有著神奇而獨特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要靈活、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使我們的作文教學更精彩。
中年級學生,由於生活范圍狹小,不可能達到見多識廣的地步,再加上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寫作文時感到無話可說,所寫的作文乾枯無味,似乎在記流水賬。在教學中,只有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才能迅速提高學生習作水平,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經常讓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走出校門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不現實的。多媒體集聲音、圖象、文字、動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具有圖象直觀、色彩鮮明、音響逼真、動靜結合的特點和優勢。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運用於作文教學中,有效的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
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技術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優化教學設計,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個體化的教學。在個體化教學過程中,採用人機對話,互交性很強,充滿人性化的界面設計,學什麼內容,什麼層次,練習,測評等都是由學生自己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點選。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下學習,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不局限於相同的學習起點,只求人人都有所提高,這在傳統教育中很難做得到的事情,在這里可以輕松實現。我們要重視實踐、探索、發現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要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就必須置學生於自主、探究、發現的活動中,讓學生從主動經驗和探索的活動中發現知識的由來和關系,以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相作用來實現認識的深化。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使面向學生的畫面生動活潑,色彩鮮艷,聲情並茂。這就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只能看黑板、聽老師講的單調的模式,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富有趣味,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極大的提高了他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備課質量和學生網路學習的積極性。堅持科學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積極的作用。作為一位語文老師,要盡力開發和利用學校的一切可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積極地探索一些新的應用技巧,不斷完善學校的學習環境,使其真正成為一個支持和促進每個學生學習的場所。我們努力,讓學校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主陣地,讓老師都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者和應用者,讓學生都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受益者和學習者,中國教育的明天會更好。
❻ 如何利用好網路進行案例教學
一、研究性學習概述
研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教與學傳統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地探索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體現出來的專題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與傳統課堂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等有顯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與處理的研究過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需要藉助網路的支持。
二、網路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學習內容問題化
根據各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由教師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並在網路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條件。
2.學習過程探究化
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整理並放置在網路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路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後,在學習過程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小組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探究型。
3.學習活動網路化
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於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路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網路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三、網路環境下研究性教學的設計
1.學習任務的設計
基於網路的研究性學習,提倡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採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綜合主題式研究性學習方式,選擇與兒童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表達交流成果。教師通常提供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依據,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者內外部世界的積極互動,養成屬於他們自己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真正把握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的行為習慣。
2.學習組織形式的設計
學生學習的組織形式通常有個別學習、小組學習、整體學習等,小組學習是基於網路環境的研究性學習的較好組織形式。實踐顯示,學生在具有良好組織結構的協作小組中學習,其效果遠遠優於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學生之間可以採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合作學習小組一般由研究興趣相近的學生自願組成,每組3-6人。各合作小組在選擇研究問題時,完全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決定。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各小組制定研究計劃、討論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務、收集整理資料、參與實踐活動、形成階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討交流階段,合作小組或對自己的成果補充內容或徵求別人的意見,或對別人的成果提出建議,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啟發、交流補充,各抒己見。合作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學習基本步驟的設計
在實踐中,我們對基於網路的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激發興趣,確定研究的范圍,小組成員商議確定本組的研究范圍,確定本小組研究的課題方向。學會用搜索引擎,用網路尋找信息。小組成員確定個人所承擔的主要任務。
第二步:進一步收集信息,澄清問題,學生學會對資料的檢索與分類,粗略整理搜集的資料。感受到網上收集資料的樂趣,主動參與探索問題、研究問題。學生學會在BBS留言,發布自己的觀點。學生網上收集、摘錄、保存網上的信息資料,並對各種資料進行分類,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可對網上的信息、資料進行篩選,提出自己的觀點。引起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注意,激發嚴謹地研究問題的熱情,感受到與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課題方案,撰寫各小組課題的開題報告。展示各小組課題的課件,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網路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1.體驗問題情景,形成研究主題
從學生自己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習自主性、積極性。以小組方式,用上網瀏覽查找信息,或查閱相關書籍等方法,學生通過自己對相應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並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形成研究的主題。
2.搜集相關資料,實踐驗證主題
在確定研究主題之後,就到了具體實施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實施方案,分工協作,明確自己的任務。首先小組學生一起學習網頁製作軟體,從軟體的安裝開始學起,到軟體各功能菜單的使用再到後期的製作。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很快掌握了軟體的使用,通過網上的學習交流,還掌握了菜單的製作、圖片編輯插入、文章的超鏈接等一些常用的製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協作,有的在網上找取相關的圖片、文章,有的進行網頁頁面的設計,有的負責超鏈接等技術上的處理,有的編寫小組觀點看法。發揮學生的想像力。通過相互協作,使分散的信息成為一個整體,突出了研究主題。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進展情況,提供相應指導和幫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達與交流
各小組根據自己找到的相關信息,整理成學習體會和研究成果,並以論文、電子投影片和網頁等形式,將研究成果表達出來,進行交流評價。教師指導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合作能力。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影響,人類可以用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也可用科學技術毀滅人類。增強使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意識和責任感。通過交流,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利用社會調查、資料查詢,分析討論等方式進行研究學習,實現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綜合培養。教師在研究學習過程中,起著組織、引導的作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❼ 怎樣把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更好結合
教育的現代化包括教育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個特點,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歷史教學也是當前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擬就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談一點初步的認識。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現代化教學手段一般是指運用電子器材和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如幻燈機、錄音機、投影儀、電視機。錄像機、電影放映機等,通過這些電子設備呈現教材內容,把聲、形、色與文字材料結合起來,形成所謂電化教學。從20世紀後期起,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又形成了現代信息技術,並運用於教學領域。計算機和網路這種現代信息技術,和以往的電化教學不同,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學的資源,對學校教育和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擴大,學習者將能把這個世界范圍的網路用作全面的參考物指南(詞典、網路全書、數字博物館)、電子顧問、傳播工具(電子郵件、有共同興趣的人的閑談會),以及獲得資源的工具(地址和網址聯結)。互聯網為青少年探索各種興趣,了解周圍精彩的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1](p.104)當今的社會是學習化社會,也是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讀、寫、算的學習方式已經融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新式教學的平台,信息技術也「從技術上升為文化」[2] ,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例如:
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其信息存儲量超過任何其他的信息承載方式。如,一張光碟的容量,就可以裝載學校所有課程的教材。
具有檢索方便的特點,在快速搜索信息上大大勝於其他方式。運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進行文獻檢索,速度快,效率高。
具有合成性的特點,可以把各種教學媒體相互連接,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體教學。各種電子設備的綜合使用,能夠大大發揮其整體的優效性。
具有虛擬情境的特點,可以模擬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學,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真實體驗,大大拉近了學生與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
具有智能化的特點,直接適應學生的具體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加強教與學的雙向活動,通過人機互動,隨時調整教學的進程。
具有交互性的特點,人機對話的功能加強了教師、學生與教學媒體之間的互動。
具有網路化的特點,打破了地域界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教與學提供了廣闊的場所,使得教學工作可以充分和廣泛地利用各種信息資源。
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適於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具有延伸性的特點,可以選擇任何時間進行學習,還能夠把課堂的學習擴展到課外的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的這些優勢功能,對於歷史教學是非常有用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歷史的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的教學媒體。有學者把傳統的媒體與現代媒體的基本功能列表進行了比較[3](p.179) ,而現代媒體的新近發展,就體現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其基本功能則更為全面。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歷史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到課程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方式,也影響到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響到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影響到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甚至影響到教學的檢測與評估。
正是由於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也就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教學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在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一個重點。如,在教育部制訂的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中就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4](p.35)在高中的歷史課程標准中,也提到要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高質量的教學資源[5](p.33) 。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也是這樣,如在英國的歷史課程標准中,就專門提到信息傳播技術的運用,要求提供給學生機會使之發展運用信息傳播技術的能力,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活動和完成作業,如對資料進行選擇、綜合和判斷,提高作業的質量,通過電子媒體交換和共享資料,檢查、修改和評價作業等[6](p.36)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是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注重的問題,也是教師和學生關注的問題。
下面,主要談談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多媒體教學
這里所說的多媒體教學,實際上包含了三層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類型,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體教學(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體教學(Hypermedia Instruction)。計算機輔助教學
❽ 如何有效利用網路新媒體進行歷史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紀70年代。關於新媒體的定義,國內外研究者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並未達成共識。筆者認為,新媒體簡單地說就是網路媒體和移動媒體,它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在新的技術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數字化和互動性是它的本質特徵,是相對於舊媒體(報紙、廣播、電視、戶外)而言的「新」,它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的意義
新媒體給中學歷史教學注入了活力,新穎的技術、直觀的內容、良好的互動性是其他歷史教學資源無法比擬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和互聯網數據平台網路發展狀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達到7.01億,普及率達到50%以上。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5.6小時。這些數據中,學生和教師占很大比例。因此,將新媒體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既順應時代潮流,也是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具體說來有以下重要性。
1. 轉變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粉筆加黑板,教師拿著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在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下,學生永遠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和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和最高權威,這既不利於教學的發展,也不利於教育目的的實現。新媒體輔助中學歷史教學可以改變這種陳舊、落後的教學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可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資源。不管是在課外還是在課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知識,教師也可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講課方法。在新媒體的作用下,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拉近距離,培養情感。
2. 構建師生交流平台
新媒體的交互性在形式上表現為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交流互動的增強,主要表現為轉載、分享、回帖等形式。在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自說自話,學生被動聽課,學生和教師之間很少交流。而新媒體的應用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博客或「校校通」和「班班通」,隨時分享、轉載、評論,隨時和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還可以通過新媒體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做好預習。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平台搜索資料,開展討論。
3.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瑞士教育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憑借一張嘴、一根粉筆、一塊黑板授課,很難長時間吸引學生,更不談學習興趣。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常常被人們冠以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的帽子。而新媒體的運用,通過促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為歷史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具體運用方式
1. 微博
微博可作為課堂之外的一種虛擬平台,通過信息發布者(教師)與受眾(學生)之間的聯系,實現信息研討、資源共享、疑難解答等互動學習目的。通過微博學習歷史知識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它融合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使課外學習更具有吸引力和實效性。
2. 博客
博客越來越受師生青睞,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實踐中。教師可利用博客集文字、圖片、音頻及視頻於一體的優點,營造歷史情景,再現歷史場面,使得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激發學習興趣。還可利用微博良好的互動性,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細化教學過程,完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方式過於重視分數,微博的開放性為學生評價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查看學生的學習日誌,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進行更全面、科學的評價。
3. 微課
微課近幾年風靡於教育界,受到很多中小學教師的追捧,被廣泛地運用到課前、課中、課後不同的教學階段。微課是基於精美教學設計、藉助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將知識點或輔助性教學資源講透徹,時間為5分鍾左右的視頻,可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新型學習方式。
4. 網路教學資源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解讀》提出,網路信息資源被視為6大教育資源之一。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教學中很多資料、課件、教案、論文、試題來源於此。教師可以藉助網路資源來彌補傳統教學資源不足的局面,還能提高教學能力,增強教學效果。
五、實踐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1. 存在問題
(1)過分依賴新媒體。新媒體給歷史教學帶來很多便利,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很多教師過分依賴新媒體,不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具體內容為依據,機械地將新媒體資源搬到課堂,造成學生的「信息超量」,不利於提高課堂效率。
(2)輕形式,重效果。部分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展示新媒體,過分看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學內容,沒有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點。一節課下來,課堂上熱鬧非凡,但對具體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解析反而有所忽略,致使新媒體教學陷入「華而不實」的境地。
(3)新媒體技術發展不平衡,難以規范和普及。新媒體技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導致全國各地的發展不平衡。有的地區、學校特別注重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定期組織教師培訓,經常舉行新媒體教學技能大賽;有的學校並不重視新媒體技術,使得新媒體教學機制不夠完善。
2. 解決策略
(1)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其媒介素養直接影響應用效果。因此,要不斷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
(2)加強網路資源建設。很多教師反映學校的計算機配置落後,學校應在電腦及網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組織師生自主開發新媒體教學資源,同時加強校外交流。
(3)合理選擇新媒體。任何媒體對於教學都有特定功能和效果,從傳遞、接受教學信息的角度來看,只有恰當運用新媒體,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合理選擇、運用各種媒體,敦促自己完成教學任務。
❾ 如何利用"網路互動平台"改變課堂教學方法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 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這段話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明確而重要的信息——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僅靠幼兒園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隨著《綱要》的貫徹和落實,家園共育已引起廣大幼教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我們必須站在新的高度,重視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協調發展。而且,家庭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是極其豐富而多元的,在幼兒園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而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不僅有益於教師直接獲取幼兒興趣需求的信息,而且還能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優勢,共建適合幼兒需要並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園本課程。而在當前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家長資源並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和網路技術的普及,人們的生活、學習和交流方式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幼兒園與家庭之間溝通的渠道也不再局限於在家訪、家園聯系本、家長會、教學開放日和電話等形式上,網路交流已成為家園溝通的新載體,網路環境下的幼兒園家園合作也成為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又一主要趨勢。而幼兒園年輕的父母們正是這場信息技術變革的實施者和受益者,一方面,他們渴望用信息技術與幼兒園交流溝通,渴望了解孩子在園生活的點滴,融合到孩子的學習生活當中;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得到及時、具體而有針對性的科學育兒指導。應該說,是網路時代的到來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催生了這個嶄新的家園共育的平台。因此,我園開展《利用網路家園互動平台 促進幼兒園課程建設》的課題時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那麼,如何有效利用網路家園互動平台與家長一起共建課程呢?
一、網路環境下家園互動共建課程的模式
(一)加強網路環境建設,構建網路家園互動平台。
為了滿足家長與教師交流、溝通和理解的需要,我們建立了富有幼兒園個性特色的網站,並申請了中文域名,方便家長查找。而科學合理地編排網站內容是吸引家長瀏覽網站,激發家長互動熱情的關鍵。於是,我們在網站導航設計上狠下功夫,共開設了8個欄目。分別是:介紹園況、園長、各班教師的「溫馨家園」;反映園內外最新幼教動態的「最新資訊」;交流教師教育心得和經驗的「教學教研」、關注幼兒健康成長的「健康快車」、介紹父母科學教育和保育知識的「家長學校」、即時反映孩子的童言趣稚語「童心驛站」、方便家長和本班教師溝通交流的「家園互動」和接受社會及家長建議和意見的「雁過留聲」。這些欄目內容側重點不同,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增強了網站作為家長教師互動的交流平台作用,形成虛擬家園共育社區,為在網路上進行家園互動提供了前提條件。為了充分發揮家園合作網路平台的交流作用,促進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我園又專門設計了幾個有針對性地子欄目,為課程建設和實施開辟了新陣地。
1、建立助教管理系統。
為了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作用,我園成立了家園合作助教團,並在網站首頁組建家園合作助教資源庫。是在充分了解了家長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質、特長、愛好等現狀以及參與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意願的基礎上,由教師推薦,家長自願在我園網站助教資源庫進行登記、申請,然後經園助教管理員審核、備案。目前,整套程序的運作已被廣大家長和教師熟悉和認可。截止目前為止,全園各班共有家長助教185人,助教管理系統的建立為課題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開辟班級家園互動平台。
班級社區是本班家長與教師進行家園互動交流的活窗口。在這里,各班的班級社區儼然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這里,每個老師和家長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在這里,家長們可以了解主題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看到圖文並茂的幼兒活動花絮,自由發表自己對家園合作活動的獨特創意,交流自參與活動的體會。年輕的家長們已經把每天瀏覽班級互動當成了一節必修課。在這里,每一個家庭都是那麼充滿生機。家長和老師在交流中,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學能力得到提高,雙方都成為了課程建設和實施的主人,網路的溝通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真正促進了家長和老師的共同成長。
3、開設網上課題研究論壇。
為了讓更多的家長助教關注我們的課程研討,我們專門開辟了課題研究專題論壇。每一次,各班教師和助教開展家園合作活動後,都要將活動方案、教師反思和家長助教的活動感想發表在這里,許多助教在看完後紛紛跟貼,發表自己的感受和建議,新思路和新經驗在這里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和交流,論壇已成為助教和教師學習和交流的陣地。
4、組建家園合作qq群。
本群由助教團長、課題負責人和電教主任擔任群管理員,群內成員由園務助教委員會、課題組領導和各班教師組成,主要用於助教委員會網上會議及交流之用,同時,各班教師和助教委員會也可以在這里對幼兒園各項大型活動的開展進行討論和商議,提高了會議的時效性。
(二)、完善網路交流制度,理順網路運行機制。
為了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針對網路交流的現狀和特點,課題組和助教委員會一起,出台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並在研究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家園合作助教團章程》,明確了家長助教的職責和權利;《課程審議制度》讓教師和助教共同把握了明確主題——收集資料——共同策劃——參與實施——反饋評價的課程審議環節,引導家長助教順利的參與到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實施中來。《家園網路交流制度》針對家園合作課題研究,對教師發帖量、回帖質量和效率都有了量化的規定:要求教師必須提前一周上傳主題活動名稱、目標及主題網路圖,方便家長了解近期教學內容;各班組織的家園合作活動,必須在兩日內在課題研究論壇上發表活動照片、教師反思及家長助教感言,便於助教經驗交流和推廣。
(三)、開展理論和技術培訓,提高網路交流水平。
網路高效、快速、方便、獨特的交流方式,使得大家在有限的學習、工作的重壓之外獲得了更廣泛的交流空間。熟練地地掌握網路交流技術是開展網路交流的前提。因此,幼兒園網路管理員和有電腦技術的家長助教一起,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根據網路交流需要,對老師和廣大家長進行了網路技術培訓。如:用戶注冊、登陸;發表話題、回復帖子及照片;貼圖、視頻、FLASH動畫的上傳以及E-mail的發送和QQ交流方法等電腦基礎實用課程培訓。通過學習,教師和家長已經能熟練地自在網路中遨遊,獲得了交流的樂趣。從而也帶動了家長對幼兒園課程建設關切程度的提高,使家園溝通更加主動。
每學期,我園課題組都會根據新、老助教的不同需求定期開展理論培訓和經驗交流活動,幫助家長助教了解課題的意義和內容,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樹立當好助教的信心。在兩年的課題實踐過程中,我園共開展現場助教培訓十次,培訓人次近兩千名。而且,將培訓資料發到助教論壇,供廣大助教繼續學習、研討。同時,我們還不斷創新培訓形式,滿足了家長助教的學習需求,受到家長助教的歡迎和好評。11月底,我園課題組就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助教培訓活動,近百名小班家長助教現場觀摩了由我園大三班雷麗老師和葉競霖的媽媽共同策劃、組織的家園合作活動——《大家來品茶》。老師和家長助教配合默契,孩子們興致高漲;讓家長們充分感受了家園合作活動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體驗,是一次鮮活的家長助教學習之旅。活動後,課題負責人又對小班家長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助教進行了理論提升,使家園合作,共同成長成為廣大家長和教師的共識。極大地激發了家長助教參與家園合作活動的興趣和慾望。為課題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網路環境下家園互動共建課程的原則
網路環境下的幼兒園家園合作就是指教師和家長在網路環境下,圍繞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把自己當作促進幼兒發展的主體,雙方積極主動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過網路的即時性、敏捷性、互動性特徵,實現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互動活動,實現教師、家長、幼兒共同成長。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意識到,要保證網路環境下家園互動的順暢,必須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目標一致原則:
利用家園網路互動平台共建課程的首要原則就是要有明確、一致的目標,在家長學習、了解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和實施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才能順利地開展工作。
平等對話原則:
在網路這個特殊的平台上,家長和教師的角色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家長不再是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而變成了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實施者,因此,教師必須以謙遜、共進的態度,引導家長平等對話,參與交流,從而調動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和實施的積極性,達成共識。
即時更新原則;
網路是信息的聚集地,網路技術的優勢就在於信息傳遞速度快,因此,教師要根據課程發展的需要,即時更換各項內容,讓家長覺得常看常新,從而保證網路交流平台的人氣,使信息交流步入良性軌道。
及時反饋原則;
網路技術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流方便快捷,每當家長發出一個貼,都希望得到教師及時的呼應和認可。所以,面對家長的建議,教師的反饋必須及時,讓家長感覺自己的參與是有價值的,激發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和實施的積極性。
持之以恆原則:
家園共建課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引導家長參與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把握和調節好家長參與的節奏,保持一個合適的溫度,才能讓網路交流真正成為家園長期合作、交流的心靈之橋。
網路互動平台的完善和利用,使家園聯系更緊密,感情更深厚,配合更默契。充分發揮了家長助教資源在園本課程建設與實施中的作用,有效地實現了家園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極大地豐富了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切實促進了幼兒、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成長。家長工作需要創新,創新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家園共育。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來開展家長工作才是真正意義上體現了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家長在這樣的交流模式下才會更加主動地參與,家園共育才會與時俱進,才能真正培養幼兒健康活波的成長,我們的家園共育才會更有效率,更有價值,更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