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子午谷奇謀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究竟是不是魏延提出的
“子午谷奇謀”的概述
“子午谷奇謀”相信已經很多人都熟悉了,但是小編還是要結合當時的環境和一些其他東西,概述一下。“子午谷奇謀”提出的時候,曹魏的好女婿夏侯楙還在長安“多畜伎妾”呢。在曹魏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夏侯楙就被調回去了。所以這個“子午谷奇謀”提出的時間只能是在諸葛亮一伐的時候。
二是曹魏援軍需要二十天時間。這個設想也過於理想化。事實上在諸葛亮一伐之前,司馬懿就演示過一次“兵貴神速”的戰例。諸葛亮策反孟達,司馬懿從宛城到上庸,足足有一千二百里的路途,司馬懿八天的時間就趕到了;洛陽的兵力支援長安何必要二十天的時間呢?何況曹魏軍隊都不用直接到洛陽,先把潼關占據,就可以威脅長安(假設魏延真的拿下長安的話)。
② 子午峪的簡介
子午峪古稱子午谷,是長安城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也是西安市長安區子午鎮境內的一條河谷,地處秦嶺終南山段北麓,即子午道。子午古道是歷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古時的「子午峪」是長安通往巴蜀地(或漢中)的主要穿越秦嶺的交通要道。自長安向南,進子午峪,在碾子坪處越過秦嶺中線,到西鄉縣南邊的子午鎮,折向西經洋縣城關鎮到達漢中市,再向南穿過巴山,直抵四川綿陽涪城區。就是由這里離開長安,通往漢中的,現谷內至今仍存在著諸如棧道、摩崖石刻等古代遺存。
後來,這條古老的交通要道的秦嶺北部出峪的位置向西邊的峪口轉移,尤其隨著民國時期開辟的「西萬公路」將出口移向子午峪西鄰的「灃峪」,「子午峪」就被冷落了。隨之,「子午峪」內從漢、唐時期大批建造的廟宇道觀也遭到廢棄,現只遺留下座座殘垣遺址。古道雖廢棄,但遺留有許多古道遺跡。子午谷廢棄後,谷內道觀亦隨之減少,加之山洪洗劫,大部分只留遺址,唯玄都壇及金仙觀保存至上世紀60年代。子午古道,子午古道,北端稱「子」,南端稱「午」。子午,即陰陽也,全長約420公里。
子午道,又名荔枝道,因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便命人整修了從四川涪陵到長安的道路,快馬傳遞荔枝到長安。於是每年「飛騎馳進,七日七夜至京,人馬多斃於路,百姓苦之」……
據考證,唐代杜甫曾到此一游,並作詩描寫子午谷景色和朋友修道的情形:「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青龍。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向陰崖結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長風寒。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知君此計誠長往,芝草琅玗日應長。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今日的書畫家也留下了許多題詞和感悟。唐代新羅人金可記曾留學長安為賓貢進士,後隱居子午谷修道,公元858年二月二十五日仙逝。他曾在子午谷中種植許多花果,因而有果峪之名。今日金仙觀的會期是二月二十五、七月二十六和每月初一、十五。
子午峪曾經是古代長安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這條古道至今仍存在著諸如棧道、摩崖石刻、「二柏一石頭」等古代遺存,金仙觀所在山上就有漢代玄都壇和唐代金仙觀遺址。後來由於山洪洗劫和灃峪公路的修建等原因,古子午道衰廢,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古玄都壇和金仙觀已難見蹤跡。2004年,應當地村民的請求,由陝西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西安市道教協會副會長 、 長安政協常委、長安道教協會會長賈慧法道長和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道學研究中心主任樊光春兩位先生發起,得到長安政府有關部門和子午街道辦事處以及南豆角、七里坪兩村幹部群眾的大力支持,成立金仙觀籌建委員會,四方籌措資金。經過兩年建設,金仙觀主建築群已基本竣工,於2006年農歷7月26日完成首期工程,並對外開放,以滿足各界人士瞻禮的需求。
新的金仙觀建在兩谷之間且二水交會所包圍的一座山峰上下,東面遙對小五台,東南是子午大道,西北被環山擁抱,山頂是玄都壇遺址,海拔約千米,有石階和小道可攀,登高望遠,可見西安城郭及周圍的山景,空氣清新,使人心曠神怡。玄都壇是祭祀天神的祭壇,它和長安城北渭北塬上的天齊祠的連線處於長安城的中軸線上。
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有沒有在三國歷史上出現過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作為蜀國的大將魏延,曾經提出了一條走子午谷路線,直達長安的計謀,這條計謀在《三國志》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里有記載和論述。這條計謀也成為後來的專家和學者們一直研究的一個話題,就是這條計謀到底它能否成功,它的可行度又到底有多少呢?我在這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有關此類事件的一些看法。
關於對魏延這條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歷來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認為可行,姑且稱其為正方。另一種認為不可行,姑且稱其為反方。正反兩方都列舉出了他們的理由。正方的論據有兩條:
一,魏延的謀略是出奇制勝,按照兵家的法則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因為當時魏國朝中,對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認為諸葛亮用兵謹慎,不敢弄險,絕對想不到他會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襲,先取長安,截斷敵人後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謀敵人之所謀,算敵人之所算,而敵人又算我不出的情況下,偷襲完全可以達成突然性。
二,長安的守將是紈絝弟子,無勇無謀的夏侯懋。夏侯懋這個人,是個公子哥,紈絝子弟。不懂兵法。不懂謀略,不曾經戰,沒有實際經驗,而且是好說大話。你魏國用這么一個無用之輩,去防守這么一個重要的地方。他怎麼可能算的出魏延要走子午谷這條路?
反方認為不可行,論據也兩條:
一,道路險,易中埋伏。反方認為,就算夏侯懋再無能,魏國國內也必然有人建議在各條山谷中設伏。包括子午谷。如果真在那裡埋伏的話,那魏延一去,必然中了埋伏,必然失敗,損兵折將。而一旦魏延有失,會動搖蜀軍的士氣,挫傷蜀軍的銳氣.
二,認為魏延兵少,不能成事。魏延就一萬人,其中還有五千人運糧,如此少的兵力,就算過了子午谷,以如此少的兵力也未必能拿下長安,就算拿下長安,也未必固守的住。
那麼我們把正方雙方的論據進行一下對比,看看誰的論據更成立。我經過對比發現,正方的兩條論據均成立,而反方的第二條論據不成立。為什麼不成立呢?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古偷襲,尤其是走山險道路,第一是搶時間,第二是搶速度。要搶在敵人不知道,沒有做任何防備之前到達指定目的地。以形成進攻的突然性,給敵人以從天而降的感覺。而且這個行軍的保密性,非常重要,不能讓敵人的游騎哨探發現我方的行軍路程。一旦發現,敵人有所准備,那偷襲就徹底失敗了。那怎麼才能做到保密性強,在時間和速度上都能搶過對方,達成突然性呢?那就是命令只有下一級軍官知道,士兵們不知道。他們是負責走路,不管我們到底去哪,干什麼。只需要服從命令就行了。二是輕裝上陣,帶少量的部隊,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大部隊人數眾多,輜重繁瑣。行軍路程相當緩慢。如果帶大部隊,一個是山谷險要,地形狹窄,大部隊如果突然遇到敵人,難以展開部隊。二是耽誤行軍路程。走的慢,拖的時間長,敵人就會發現我方的企圖。從而失去了突然性。因此說,魏延選擇帶少量的部隊,是正確的。
那麼,魏延的這條計謀到底可行度有多少呢?我個人認為是可行的。理由也簡單。我們要想知道是否可行,只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就可以了。第一,魏延的計謀是否符合軍事理論?第二,長安守將和魏國大臣,是否算的出魏延的行軍方向?第三,魏延提出的分兵計謀,是否符合當時蜀軍的實際情況?我們來逐一解釋。先看第一點,是否符合軍事理論。
我認為完全符合兵家的出奇制勝理論,道理跟正方的第一條論據完全相同。出奇制勝的理論,主要是建立在不按套路出牌,完全出乎敵人的預料基礎上。敵人越是認為我軍不敢走,我軍越要走,越是認為我軍不敢這么做,我軍偏要做。達到使敵人算不出我軍的意圖。從而達到戰略目的。當時很多人是想不到諸葛亮會走子午谷的,因為他們還是比較了解諸葛亮的,按照諸葛亮的用兵規律,是不走險要之地,不打無准備,無把握之仗。而魏延則反其道行之,打破常規慣例,打破以往規律,使敵人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那麼敵人料不到魏延會這么做,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准備。偷襲就容易得手了。
再看第二點,夏侯懋是算不出來的,前面說過,他一個紈絝子弟,是個「四不懂」,不懂兵法,不懂謀略,不懂地理,不曾經戰。用這么一個人,根本就是把魏軍往火坑裡推。他當時以為諸葛亮按照常規出兵,必然把大軍都派到正面去阻擋諸葛亮大軍,長安的守備兵力不可能太多。就算兵力比魏延多,他沒打過仗,臨陣應變能力差,再加上情報功能也低,根本就不知道魏延到底有多少人,一定嚇的棄城而逃。紈絝子弟帶兵,大多如此。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夏侯懋是個慫人,熊將,他所帶的兵,戰鬥力能強到哪去?怎麼能和魏延的軍隊相比?再說,決斷權在他手裡,就算有人進言,說魏延會如此如此,他也未必聽的進去,聽了也不會太在意。也不會做什麼大的准備。那哪裡有不失敗的?
第三,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我個人認為有符合之處,也有不符合之處。
哪些符合實際呢?就是從諸葛亮北伐的全局,從總體戰略來看,諸葛亮的北伐,千里而來,耗費無數資源,利在速戰。如果逐一爭奪城池,爭奪險要地理,正中了魏國的下懷。他們就想利用有利地形來牽制蜀國,消耗蜀國。魏延的偷襲策略,意在直接搗毀敵人的大本營,擒賊先擒王。如果捉了魏軍主帥,敵人自然不戰自亂,有利於諸葛亮長驅直入。可不必在爭奪地理上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再有,魏軍是夏侯懋帶兵啊,就是因為他帶兵,所以這條計謀才能有成功的把握,如果換了司馬懿或者是張合,郭淮這些老將,未必能成功。魏延這屬於是欺負弱智,欺負公子哥。因此在這方面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什麼地方不符合呢?就是運糧方面。因為運糧方面需要大量的車隊,和押運的士兵。車隊過山路是很難的。容易耽誤行軍路程。應該是算好到達的時間和攻下城池的時間,比如說十天,那就帶足十天的糧食和水。不要那些車隊。那是個負擔。
那麼魏延假如奪取長安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首先,前線的軍隊聽到長安被偷襲,必然驚慌失措,無心戀戰,軍心動搖。防線崩潰。長安既是魏國前線軍隊的後方保障,又是他們糧食的供應基地。如果丟了長安,就等於丟了後方基地。那樣糧食不繼,後無依託。軍心散亂,哪還有心思再打下去了,必然全面撤退。其次,諸葛亮不用費多大力氣,就可以直接奪占渭河以西的全部險要地理,奪到了這些地理位置,就有利於繼續進軍,減少攻堅的時間和消耗。減輕了蜀軍的壓力。也可以逼近魏國的腹地。利於蜀國下一步的進入中原作戰。
既然如此,這么好的計謀,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呢?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諸葛亮確實害怕有埋伏。因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兵法虛虛實實,虛實難辨,為了保險起見。在虛實難辨的情況下,在沒有確切把握的情況下,不去冒險,正所謂不打無把握之仗。一旦冒險失敗,後果相當嚴重,不僅這一萬士兵全軍覆沒,很有可能連魏延也搭了性命,這對蜀國來講,不太劃算.本身蜀軍人數就少,大將難求,魏延這等名將,不能輕易冒險.
二,盡量減少傷亡。因為蜀國地少人稀,兵員匱乏。諸葛亮每次作戰,都本著盡量減少傷亡,保存有生力量為主,保存戰鬥力為主。因為每一位士兵,都是有著良好基礎,訓練有素。一旦傷亡嚴重,勢必要從國內大幅度抽調壯丁。勢必會影響到國內的發展和經濟建設,壯丁抽調多了,誰來種地?誰來搞生產,搞建設?另外,原來在軍中的士兵,都是有著實戰經驗,有著豐富戰斗經歷的。他們都是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精英,一旦傷亡過重。即使從國內再抽調壯丁,加以訓練,其戰鬥力,戰斗經驗也會大打折扣,遠不如前。因此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諸葛亮最終沒能採納魏延的計策。
④ 【請教】什麼是「子午谷奇謀」為什麼叫做「子午谷奇謀」為什麼歷史上的「子午谷奇謀」基本上都是失敗
打仗講的是攻其不備.地勢險要,必有重兵嚴防.所以要反其道而行之.方能獲勝.子午谷地名.奇謀.奇特的謀略.就是這樣了.
⑤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子午谷奇襲,三國志我沒看到,可又有人說有,求指教
是魏延提出來的那個嗎,如果是那個歷史上是沒有的,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不會用這種招數的
⑥ 三國時期子午谷是哪裡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
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險要的原因乃在於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於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資治通鑒》記載:「子午:褒中縣,屬漢中郡,為王莽所通。」[1]
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於《魏略》載大將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計」,向諸葛亮建議引兵一萬,由子午谷出長安,但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而拒絕。[2]不過,於《三國志》載魏延每每向諸葛亮「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未有提及子午谷。而曹魏大將曹真伐蜀時,仍取道由此進軍,可是遇上大下雨,棧道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被逼撤退。
東晉名將桓溫伐前秦,進攻長安,命司馬勛由漢中出子午谷,未出穀道就被秦軍擊敗。唐朝的楊貴妃愛吃荔枝,便是三日內從蜀南涪州取道子午谷飛馬運來。
明末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出,來到陝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領秦軍鎮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傳庭卻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雙方激戰四天後,高迎祥潰敗,後被俘,送往京城處死。
⑦ 子午谷奇謀中的子午谷到底在哪為何說是奇謀
谷名。在今陝西抄省秦嶺山中,為川陝交通要道。據《長安志》載,谷長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漢中府洋縣東一百六十里。
諸葛首次北伐,大將軍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凶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
⑧ 子午谷的介紹
子午谷:在陝西長安縣南, 是關中通漢中的一條穀道, 長300餘公里。《戰國策》張儀說趙版王,秦一軍塞午道,鮑權彪註:長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午道秦南道也。西漢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通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經漢中,南口在今石泉縣境。1諸葛亮、魏延、桓溫、唐玄宗、孫傳庭、高迎祥、王耀武在歷史上均曾與此處有過關聯。
⑨ 三國魏延說的子午谷今在哪裡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
⑩ 魏延奇襲長安的必經之路子午谷,在現在的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