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例談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1.明確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的起點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還得回歸到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上。反思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膚淺。在一些教師的眼裡,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參考書中的幾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對教學目標重要性的認識。《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把歷史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原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換了一種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內化與思考。
為此,歷史老師首先要准確領悟"三維"目標的內涵:"知識與能力"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過程與方法"強調的是歷史認識的過程和方法,要求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過程,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目標的一個閃光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看它是否全面,三個維度是否有遺漏,因為這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當然,對每一節課來說,要重視對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分解,使之細化、小化,目標不在於太多,也不是每一項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同等重要,這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二看它是否明確,即目標闡述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思維結構,能力層次;四看是否將它貫徹到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2.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教學的渠道
2.1 注重問題設計。提問的有效性跟提問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當,問題過難,會使學生喪失回答問題的信心;問題過易,則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問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後能正確答出為宜,即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對於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應通過提問來加以區別。
2.2 准確表達問題。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准確、簡潔、清晰。盡量避免反問。避免將答案包含在問題之中,避免在課堂提問中出現了徒具形式、為問而問的現象。很多提問是"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的表達方式,或者要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讀一段課文內容,或重復教師剛講過的話,這種缺少思維性、創造性的提問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力,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
2.3 做到因人施問。因材施教對於每個教師來說,都很清楚,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表現為因人施問。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教師提問後,要善於察言觀色,一般來說,能勇敢地與你目光碰幢的學生,往往期待能站起來回答,而那些低頭不語的學生則可能正在"保佑著老師別叫我回答啊",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3.倡導合作探究――有效教學的關鍵
合作探究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所謂"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並不是簡單地把桌子合並起來,幾個人湊成一堆,隨便說上幾句就行了。我認為有效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途徑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首先按個人的興趣、需求、學習基礎等級等標准自主分組。大組還可以再按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個競爭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上、中、下的各類層次,讓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學習。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合作"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導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點撥,或投石興瀾,或錦上添花。引導學生
❷ 怎樣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加強對歷史課程標準的運用,吃透課標
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可以說研究透歷史課程標准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我們可以重點研讀課程標準的本體部分(即內容標准部分)的陳述,通過使用不同的行為動詞,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層面的內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劃分,這是確定教學重點的主要依據。從面做到有的放矢。為我們的有效教學打好基礎。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認同歷史學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慾,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在歷史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不聽課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著你,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並試著回答。這也讓我意識到應依據我校學生的特點首先得讓學生聽你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學生學會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所以說,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可以創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講到必修一政治史《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先提到熱播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讓學生談一下漢武帝的主要功績然後進一步引入新課。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例如講到「靖康之難」時,引入學生熟悉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提問「為什麼金庸把其中的主人公要取名為郭靖,楊康?」在學生激烈討論後得出結論「為了提醒後人不忘靖康之恥辱」。如歷史必修三《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中講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時,可用近期電視正播放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各種專題片來進行教學,用今昔變化的對比得出改革開放對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的重要性,進而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可以引發我們對過去及現在的思考,真正能「以史為鑒」。也就是讓學生重視歷史科目他才會主動去學習。
三、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對新課程,我們常常苦惱於資源的無處尋找,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接觸課程資源,但是沒有從宏觀上加以把握,沒有明確地進行分類,使用時目的性不強,缺乏系統化……難以產生宏觀效應」。②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先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體會,根據學習目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整合、裁剪,突出重點、難點;之後以教材為核心,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從內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現實中的教育資源,使教學不再局限於教材。那麼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都有哪些呢?
「教學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和無形資源,包括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③
(一)、挖掘物質資源,體現歷史多樣性
與其它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物質資源,充分體現歷史的多樣性。
(二)、開發人力資源,展現歷史鮮活性
在課堂上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的教,一個是學生的學。首先,教師是資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過「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水準。」④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和紀連海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我們的學生。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學生怎麼能不跟著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的積累和修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其次,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圖和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與課程接觸時,時時刻刻都在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去體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會給課程帶來新鮮血液,成為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⑤那麼怎樣開發學生資源呢?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導入部分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興趣培養,僅有興趣培養而沒有能力落實還不是學生資源的開發,要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積極地尋找有意義的東西,促進學習的進步和自身提高。
四、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動研究,從「舞台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我的想法是:「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如我們可以通過演講等形式來點評歷史。可以通過教師播放的影視圖片來感受歷史,通過學生編演的歷史情景劇再現歷史,加深認識。有條件的話,我們也可以通過參觀名勝古跡等實地參觀走進歷史。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進行演講、表演,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教師也可在學生的活動中毫不吝嗇的運用贊美之詞來肯定學生,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教師發現課堂中稍瞬即逝的創新閃光點;藉助現代教育技術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學生對事件的認知深度、水平,思維得到全面釋放提升,雖然缺少了教師滔滔不絕的精彩講述,但教學效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五、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檢驗一堂課有效性的重要內容,它可以讓教師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本堂課的學習情況。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當然課後測驗也是重要的手段。在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利用多媒體檢測基礎知識。針對學生較容易出錯的地方,及幻燈片以選擇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課後的測試,當然及時的批改也是一項重要的環節。以讓學生形成反復記憶加強認知。
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於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足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並在隨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於優化,從而達到最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有必要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思。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於學生主體的調動,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才能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歷史。
當然,如何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每個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會有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這里我只是談了自己一點很淺顯的認識。希望我們所有的歷史教師能群策群力,提供好的教學方法,共同提高我們的育人事業。
最後筆者用余文森教授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內容:「有效教學只是我們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優質教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期待這樣的教學: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徵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讓學生充滿夢想和希望。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著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優秀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
❸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頗多,我們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採取適合本校條件、回情況的具體措答施來完善常規教育教學。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課標,活化教材,融洽師生關系,活躍教學氣氛,優化課堂結構,狠抓落實,始終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❹ 如何優化歷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優化歷史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最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養成觀念的主要渠道。然而課堂教學時間又是有限的,特別是對於歷史教學來說,一周兩節課遠遠不能闡釋歷史的真諦,因此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是擺在每一位歷史教師面前的最緊迫的任務。如何通過45分鍾的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歷史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我認為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歷史課堂有效性的前提。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准,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簡單的說就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教什麼、怎樣教、教到什麼程度;學生學什麼、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的目標預設。
教學目標由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制訂,但在課堂上,教學目標必須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有效的教學目標對於教師來說,是確定教學重心、明確教學主線、開展預設與生成的依據,是裝在教師的心中;有效的教學目標對於學生來說,就是探索新知識的過程,或者說發現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就是學生總結學習所得時的學習成果。對於中學歷史教學來說,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邏輯起點和終點,它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具有導向作用,它就如一個「路標」,引領著教學過程順利展開。
制定教學目標時應關注以下幾對關系:
一、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的關系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將歷史課程目標定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三維課程目標框架下,課程標准還明確了模塊目標、內容目標。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三維目標是歷史課程總體目標框架,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細化,教師在制定準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的時候,需要在課程目標、模塊目標、內容目標的指導下,通過全面細致地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從而保證了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科學性,避免了教學過程中的出現的隨意性。
例如: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孔子與老子》課程標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在對課標全面解讀的基礎上制定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正確說出孔子的生平;舉出身邊的事例說明孔子主要思想主張--仁與禮的含義;結合歷史上或身邊的事例說明孔子主要思想對後世的影響;舉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和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介紹孔子生平,學會介紹歷史人物的方法;描述孔子及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畫像、講述體現孔子思想核心的小故事等,加深對孔子思想核心及諸子百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張的理解,學習並提高從資料中獲取相關信息的方法與能力;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初步了解用歷史眼光(觀點)認識分析現實問題的思維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孔子、老子主要思想主張及其影響的了解與分析,逐步認同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學史興趣與研究意識,逐步養成自覺遵守並宣傳社會道德規范的良好習慣;體會並學習先聖善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探索、不恥下問的優秀的學習品質,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還應認識到,三維目標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一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是聯系在一起的。在研究層面,我們可以把目標拆開,分三部分討論,但在實踐層面必須是三位一體,絕對不能把它人為地分開。可以這么說:知識與技能是載體,過程與方法是橋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升華。其中「過程與方法」維度的學習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學習均是長期的綜合積累過程,應該融合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中。
二、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之間的關系
教學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教學工作的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是為了學,學生的學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學目標雖是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制定的,但在教學過程中它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學習重點、豐富內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質的保證。因此,有效教學目標,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要求行為主體應當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目標的設計與編寫要以學生為中心。
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研究課本、研究課標,還要對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有細致的了解。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理解他們的個性愛好,理解他們的優點缺點,為學生找准真實的學習起點。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的知識范圍、難易程度等。並將自己所了解的東西在教學目標中體現出來。
首先,教學目標中的學習要求應當是具體而明確的。運用說出、提出、找出、解釋、復述、讀准、使用;辨別、區分、分析、概括等行為動詞陳述學生通過學習後產生的行為變化、內在的能力和情感變化。
其次,教學目標應有清晰的層次和梯度。制定目標時,針對學生的個性設計問題,針對學生的層次設計難度不同的教學目標,不要讓尖子生覺得太容易而無所事事也不要讓後進生覺得太難而一頭霧水。達到教學目標層次性和准確性統一。只有如此,教學目標對學生所應有的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規范作用和促進全面發展的作用等才可能得以發揮,才能避免唱高調,走形式。
三、課
❺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❻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培養學生歷史創新思維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中心任務。強調思維創新, 又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創新思維能力,就必須 拋棄傳統的師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也就是要轉變教師的角色,改變以往由教 師一人主演的「獨腳戲」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雙簧戲」,教師導,學生演。下面 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創新思維能力的點滴體會。 一、巧設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興趣。人的思維活動是與一定的問題和任 務相聯系的。思維從問題開始,又深入到問題之中,沒有問題,沒有任務,就不 會產生積極性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學的第一步,教師在授課中就要不斷地設置 疑點,設置思考題,問幾個「為什麼?」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 生看了這些問題,必然想知道問題的答案,這樣就形成了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 閱讀、思考,教師的指點引導,問題就能得到迎刃而解。如講到「美國的誕生」 時,先展示美國國旗的圖片,請學生仔細觀察美國國旗有何特點?13 條線代表 什麼?50 個星代表什麼?學生看了這些問題,很想知道問題的答案,這樣就激 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對知識本身的求知慾望。通過學生的閱讀、思考,教 師的引導,得出結論:13 條線代表美國獨立前的13 個殖民地,一個星代表一個 州,50 個星代表現在美國的50 個州。又設問當今美國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 在國際事務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在200 多年前,它還是英國的殖民地, 那麼美國是怎樣誕生的?華盛頓又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呢?這樣的設疑,較之 直截了當,提問更富於啟發性,能誘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促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 閱讀教材,積極思考,有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妙引導,打開學生創新思維的大門。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時,要疏通 障礙,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只有導之有方,才能打開學生的創新思維大門,使 其暢通無阻。反之,則事與願違。因此,教師設疑要通觀全局,富有預見性,要 選好新穎的角度,符合邏輯的順序。如講完「美國的誕生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後,我這樣設問:「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為什麼 英屬北美13 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一 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 首先引導學生從經濟方面對背景進行分析,按照如下思路:英屬北美 13 個殖民 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初步形成統一的市場,英語成為共同的語言,形成美利 堅民族;而西屬拉美殖民地是封建經濟,沒有形成統一市場,也就沒有形成統一 民族。其次引導學生從組織方面對進程進行分析,美國獨立戰爭是在大陸會議和 華盛頓的領導下,以《獨立戰爭》為旗幟而取得勝利;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沒有 統一領導機構和領導人,也沒有統一的綱領,是各地分別進行斗爭取得的勝利。 經過這樣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造成這種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各自的斗爭方 式不同。 三、多聯想,發散學生創新思維的廣度。作為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像, 展開聯想,發散思維,由表及裡,由此及彼,既思前因,又想後果,從而擴大思 路,達到開拓創新的目的。要激發學生發散思維,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發 散點。如對秦始皇的評價,洋務運動的作用,對左宗棠的評價等。對於這些史學 界分歧較大的內容,如果教師引導得法的話,就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作 為歷史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要引導學生從客觀事實出發,從現 實需要出發,一分為二地評價每個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如講到:「左宗棠收復 新疆」時,教師組織學生就怎樣評價左宗棠這個人物展開討論。讓學生自由談談 各自的看法。有的同學把他當成反面人物,因為他作為封建官僚和湘軍的將領, 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大多數同學認為他「正反」兼有,理由是他是洋務派的地 方代表,創辦設備最齊全的福州船政局,還率軍收復新疆,粉碎俄英分裂祖國新 疆的陰謀。教師聽了學生的發言,綜合並肯定了學生的正面所述和反面所述。並 進一步總結出:左宗棠是一位愛國者,縱觀他的一生,功大於過。 四、善綜合,集中學生創新思維的指向。要解決問題,必須進行集中性思維, 綜合已知的各種信息,導出發散點,然後再綜合發散結果,最後得出較為符合客 觀事實的結論。如講完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 國狂潮內容後。教師這樣設問:「香港是怎樣被英國侵佔的?」教師進一步啟發 引導學生思考,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是什麼?1898 年英國強租哪些地區?學生聽了這些提示,紛紛議論開來,通過 討論、思考分析總結出:香港地區是近代史上被英國逐步侵佔的,1842 年簽訂 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1860 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九龍司地方一區; 1898 年英國強租「新界」。這樣香港就一步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97 日根據《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到祖國懷抱。 五、勤訓練,養成學生創新思維的習慣。學生歷史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 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漸進過程。歷史教師必須抓住課堂 教學這個主陣地,深入鑽研教材,熟練掌握教材,依據教師及學生的思維水平, 來抓思維訓練點,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循序漸進地訓練,同時輔以適 量的歷史理論性習題進行訓練,使學生的歷史創新思維得到運用和強化,從而使 學生養成善於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綜合評 價的思維習慣,善於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思維習慣。
❼ 如何運用史料教學提高歷史課堂有效性
一、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與史料進行有效對話
不論是傳統教育還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都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學
生的主體地位,
把課堂交給學生,
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
通過獨立思
考、合作討論等方式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體驗整個研究的過程。同時,學生也
能在此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自學的習慣,
最終更
好地達成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
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而本人在教學中往往
是通過史料為載體,
用不同的設問,
創設相應的情境,
讓學生作為歷史事件的參
與者去體驗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走向。
如在《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的教學中,為將三個區域集團用一
條線索串聯起來,
讓學生體驗三個區域性集團的建立和特點,
我設計了三個情境
問題:
1
、
「
2004
年法國歐歌葡萄酒公司要出口一批葡萄酒到德國,你覺得該公司要
向德國交納關稅嗎?他們會用什麼貨幣進行結算?」
2
、
「
2006
年法國歐歌葡萄酒公司對外貿易擴大,該公司向北美自由貿易區的
美國出口了一批只徵收
5%
關稅的葡萄酒,公司還想讓美國出面協調其向加拿大
出口的葡萄酒也只交納
5%
的關稅,你覺得美國有可能做到嗎?」
3
、
「
2008
年法國歐歌葡萄酒公司值北京召開奧運會之機,進一步打開了中國
市場,以
10%
的關稅把酒出口到了中國,公司還想讓中國出面協調其向亞太經
濟合作組織成員國出口的酒也只交
10%
的關稅,中國能做到嗎?」
通過以上三個情境問題,引導學生與史料進行的有效對話,並設身處地、一
步一步深入三個區域集團的發展過程,
並思考其中不同。
這一過程
「提倡學生自
主學習」
、
「主動學習」
,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以學生發展為本,更貼近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教材內容無論從知識的掌握、
還是應對高考都是最為重要的文獻,
教材中的
每一段文字、
每一張圖表、
每一幅插圖乃至每一段引用的史料都是非常值得我們
研讀的內容,只是它們各自掌握的程度要求不同而已。怎樣來處理好這些知識,
特別關鍵的是怎樣運用教材的這些資源來增強歷史學習的有效性,
使學生增加思
維含量,學生不是背課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課本。
在《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兩種方法:一是
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讀教材,讓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本節課要講的教材內容,
去解決教師的設問。這樣就將教材內容材料化、問題化,就是「史論結合」的具
體運用;
二是直接將教材中的有關的內容作為史料引用,
並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
生思考、分析,並與學生互動。
比如在
《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
的教學中,
我就引用了教材中的
一段文字作為材料:
材料二
北美自由貿易區啟動後,
美洲的經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並沒有
到此止步,
按原來的設想,
北美三國將把自由貿易協議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廣,
以
便最終建成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自由貿易區。
——人民版《必修二》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材料二並與材料一比較,概括出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特點。
其實,
只要以新課程的理念重新對教材進行統率,
把教材作為一本最直接的
史料,靈活運用,就能達到鍛煉學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文字表達的能力。
教師不再教「死書」
,學生也不再「死學」
,就能更好地體現出教與學的有效性。
三、引用的史料類型要多樣化,更要為教學三維目標服務
單純的文字資料會讓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時間長久就失去了研讀史料的興
趣;
單純的圖片資料則會讓學生眼花繚亂,
影響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過多的史料
會拖累課堂授課進度,影響一節課重、難點的突破;太難的史料閱讀,既會影響
學生掌握歷史知識,
還會挫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如此這些問題,
要求我們
在選擇史料時一定要精挑細選,
保證史料類型既要多樣化,
又能夠幫助學生順利
的理解史實,達成教學目標
❽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從事歷史教學已有七年,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探索,如何在歷史教學中貫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教學有效性即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總結自身教學經驗,我認為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對歷史課程標準的解讀與運用
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通過對新課標的解讀,對比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不斷改變自身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慾,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並試著回答。這讓我意識到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得讓學生聽你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讓學生學會,進而達到會學。因此,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可以創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作用。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
三、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對新課程,我們常常苦惱於資源的無處尋找,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接觸課程資源,但是沒有從宏觀上加以把握,沒有明確地進行分類,使用時目的性不強,缺乏系統化……難以產生宏觀效應」。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先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體會,根據學習目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整合、裁剪,突出重點、難點;其次以教材為核心,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在內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現實中的教育資源,使教學不再局限於教材。那麼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都有哪些呢?「教學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和無形資源,包括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
1、挖掘物質資源,體現歷史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與其它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物質資源,充分體現歷史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2、開發人力資源,展現歷史的鮮活性。在課堂上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的教,一個是學生的學。首先,教師是資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過「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水準。」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如果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學生怎麼能不跟著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的積累和修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其次,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圖和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與課程接觸時,時時刻刻都在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去體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會給課程帶來新鮮血液,成為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怎樣開發學生資源呢?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積極地尋找有意義的東西,同時也實現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四、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動研究,從「舞台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五、要有針對性的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檢驗一堂課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環節,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課堂檢測一定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制定,通過檢測,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
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的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於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並在隨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於優化,從而達到最佳。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於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熟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
❾ 怎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❿ 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情感,讓孩子感到學習歷史是一種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使學習成為一種需要是學習的根本動機,讓學生喜歡上這一門課程,感到學來有趣,學來有用,學有所得,學習的動機才會加強。
在教學中,教師要准備一些歷史小故事,用豐富的內容吸引學生,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把學生引入歷史學習的天地。例如:在上《鴉片戰爭》一課時,講述清朝官員用馬桶對付英國洋炮的歷史故事,初聽這個故事,學生會感到好笑,教師在學生發笑之後,提問學生:馬桶抵抗得了洋槍洋炮嗎?中國官員為什麼會犯如此愚蠢的錯誤?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長期的閉關鎖國,盲目尊大,導致官員如此迂腐。鴉片戰爭的結果,給今天的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通過這樣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這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一步。
二、開展競賽,讓孩子感到學習歷史是一種競爭
在對歷史知識的復習中,傳統的復習方法就是讓學生通過反復,達到記憶的目的。學生在重復的過程中,常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爭取優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慾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
因此在期中期末復習時,可以准備一些典型練習題,把全班學生分為男生女生兩大組或幾個組,進行各組之間的歷史知識大比拼。為了回答一個問題,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去翻閱課本、小組討論交流熱烈,這種模式既可增加課堂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對初中學生特別適用。當然,必要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也是要准備好的。
三、創設情境,讓孩子感到學習歷史是一種體驗
活動化的教學首先要求設置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然後開展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的教學活動,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比如在《三國鼎立》這一課時,學生在探究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時,總有點全面。學生一般會認為火燒赤壁是戰爭成與敗的關鍵,而忽略對主觀原因的分析。
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可以安排一次角色扮演活動,挑選三名學生,分別扮演曹操、周瑜、諸葛亮,表演赤壁之戰前的一個片斷。這個角色扮演活動效果很好。因為歷史角色的台詞把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融於人物對話和身體語言之中。學生們也喜歡參與這種類似於穿越的活動,同時也有展示機會,通過角色扮演活動,把曹操的自負、輕敵,也把孫、劉的聯合、同舟共濟積極應對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四、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標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教師的滿堂貫和一言堂。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鼓勵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是一個好的方法。還以《三國鼎立》這一課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戰爭勝負的原因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讓學生全面掌握歷史事件的原因,可以採取合作學習探究的方式,時接下來,把學生分為若干組,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廣義,形成較全面的答案。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回答會有條理性、會較全面,由於是自已動手的成果,對知識點的掌握會很牢固。這種合作活動形成模式後,他們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習的動力。
五、善加肯定,讓孩子在學習歷史中獲得成就感覺
在教學中,教師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進行激勵性評價。這種激勵往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氣質、特點、學習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境而異,做出針對性的評價。例如在每節課的復習環節,將一些簡單內容設計成問題提問那些基礎差的學生,這些問題他們肯定能順利回答出來,這時教師及時表揚,讓其他同學用熱烈的掌聲為他們喝彩,讓以前聽慣批評的他們覺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揚的優點,他們感覺自己也能抬起頭,挺起胸,充滿了自信,慢慢消除厭學情緒,同時也就喜歡歷史這門功課。對於優秀學生,教師在表揚的同時可以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來提問他們,讓聽慣表揚的他們正視自己,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不足,自己還需要努力。這種因人而異的激勵方式可以讓每一位同學正確地給自己定位,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並且向這個目標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