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聊城歷史女名人有哪些

聊城歷史女名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7 03:25:01

① 山東聊城有哪些名人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水城」的美譽。下轄一區一市六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縣),皆為古老名邑。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幾千年來,湧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可盡舉,現摘錄下:
1.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2.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總書記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

生平

■1979年,他主動報名進藏,並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進藏後任崗巴縣委副書記;1988年,他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副市長;1993年,他進藏工作期滿,仍留在西藏,擔任阿里地委書記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3.武訓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庄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
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僱工,屢屢受欺辱,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武訓爭辨,反被誣為「詐賴」,遂決心行乞興學。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竿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1888年,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人,不收學費。1890年,武訓資助了證和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庄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得臨清官紳資助,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學田錢糧和徭役,另賞銀200 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 ,終年59歲。



4.孫臏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本名失傳。因在魏國受過「臏」(古代酷刑,即挖掉膝蓋骨)刑,故名孫臏。其生卒年不詳,在齊國的主要活動約為威王時期。

孫臏早年與魏國人龐涓共同習藝於鬼穀子(戰國時隱士)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孫臏之才,派人召到魏,借故施以「臏」刑及「黥」(古代酷刑,即於面部刺字,並塗上黑色)刑,意欲使孫臏從此隱跡於世。其後齊國使者到魏,暗中將孫臏載回,章將田忌深服其才,轉薦於威王,威王任孫臏為軍師。孫臏先為田忌設「批亢揭虛」(即避實擊虛),攻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後又用「減灶」之法惑敵,於馬陵(今莘縣西南)預設伏兵,再敗魏軍。龐涓勢窮自殺,孫臏因此而名顯天下。舊時阿城鎮有孫臏廟,陽谷城北有孫臏閣。

孫臏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內有《孫臏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



5.伏羲
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
據史志記載,伏羲在今陽谷縣北境長期居住生活。清康熙十二年修《陽谷縣志》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傳言為伏羲城。伏羲或謂宓羲。城在陽谷安樂鎮以北,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伏羲教民種谷之地。」

伏羲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推出了24節氣,開辟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紀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將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描述下來,製作了八卦,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相傳,他造書契、正婚姻、創樂器、教人結網,從事漁獵畜牧,使原始社會進入漁獵畜牧經濟時期。



6.魯仲連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
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7.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傅斯年生性耿直倔強,直言不諱,一生不願意講「好聽的空話」,猛烈抨擊腐敗官員,贏得「傅大炮」的美名。

傅斯年死後葬在台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有一口「傅鍾」,每節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1926年10月,傅斯年應聘為中山大學教授、文科學長(文學院院長,並兼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之主任),創辦語言歷史研究所,兼任所長。1927年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設立時,傅斯年歸屬心理學研究所。隔年,他說服當時中研院院長蔡元培設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只經半年籌備,立刻成軍。當時共有歷史、語言及考古三組,分別聘請陳寅恪、趙元任及李濟為主任。傅斯年主持史語所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籌備安陽殷虛的考古發掘。他提出:「古學知識,不僅在於文字,無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 傅斯年五十歲那年,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民政府遷台後,他又被任命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在他任內,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奠定了台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1950年5月20日,他在台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的咨詢時頭腦溢血而瘁逝,享年55歲。



8.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
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1914年秋,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為差遣,不久升任排長。1919年被選送到軍官教導團學習。結業後即升任模範二連連長。以後繼任學兵團營長。1924年,升任兵團團長。1925年,升任第十五旅旅長。1927年4月,被委任為第二十八師師長兼潼關警備司令。1928年,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和開封戒嚴司令。1929年,調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二師師長。同年冬,原二十五師改編為第六師,任師長,後參加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後,西北軍余部改編為國民政府陸軍第二十九軍,任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1933年初,二十九軍奉命參加長城抗戰,率所部與三十七師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震。同年夏,參加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40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向宜昌發動進攻。他率部從右翼打擊向棗陽地區進犯的日軍主力。出擊前,召集軍事會議,鼓舞士氣,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連連告捷。5月7日,率總部手槍營和七十四師的兩個團,從宜城東渡襄河,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日軍調集主力,折回反撲。經過七、八天的苦戰,部隊減員甚重,糧彈兩缺。5月16日,被困在南瓜店的杏兒山,缸子口。從早晨到中午,他奮勇督戰,不肯退避。在戰斗中,肩部中彈,仍指揮若定。18日,日軍沖上杏兒山,他身中七彈,仍呼喊「殺敵報仇」,為國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在祭文中給以高度評價。1956年以來,人民政府幾次撥款重修了南瓜店等地的張公祠、衣冠冢、殉國處紀念碑。在重慶北碚梅花山,還建立了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9.范築先
范築先(1882-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字竹仙。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
生平簡介:1904年,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副兵、正目。後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被提升為哨官、炮兵連長。深感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發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因此,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後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入馮玉樣部下,更名為築先,表示其革命的決心,被馮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馮部第一路軍參謀長。1931年回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參議。1933年,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任上生活儉仆,關心民眾,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1936年,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遂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保家衛國。同年10月下旬,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為其斷然拒絕。並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通過了給全國抗戰軍民的通電,被全國各大報轉載。

為堅持抗戰,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領導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成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權,親自主辦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組建了許多抗戰群眾團體,出版了《山東人》、《抗戰日報》、《先鋒月刊》、《戰線》等刊物,使魯西北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同年11月,日軍騎兵偵察隊竄入堂邑一帶活動,他率部隊到溧水鎮埋伏,全殲入侵的日軍。1938年3月,率抗日部隊兩次攻入日軍據守的范縣,殲滅許多日軍。雖已年過花甲,但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沖鋒殺敵。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為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率部阻擊了增援的日軍土肥原師團。後組織了濟南戰役,一度率軍突入濟南市。1938年7月,在東阿縣黃庄阻擊日軍運輸隊,斃敵數十人,繳獲滿載大米的汽車13輛及其他軍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進大隊長范樹民在濟南戰役中光榮殉國。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11月,日軍調集大批部隊,從濟南出發,進犯聊城。14日,日軍將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圍在聊城。率部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5日,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後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余部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戰斗中。身受重傷,壯烈殉國。犧牲後,國共兩黨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10.李苦禪
李苦禪,山東高唐人(1899年1月-1983年6月),原名英,號勵公。
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余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常靠晚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中「苦禪」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

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1925年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師范學校美術專科國畫教員,1930年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初期辭職寓居北京。因平日與愛國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1946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附屬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該院國畫系教授。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並融中西技法為一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在實踐中出新創格,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11.傅衍鯤
傅衍鯤,山東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學語文教師。
1993年,他拿著緬甸果敢同盟軍司令楊茂良的請柬,第一次進入這個毒品泛濫的「金三角」地區時,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卧底,化名勞富;2004年12月31日,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已被暴露,他正站在中緬邊界上,成功躲過一劫;前國家禁毒局局長卓楓將軍說,他是國家禁毒局掛了名的「朋友」( 圈內對卧底人員的稱呼)。
1993年夏初,在進京復查身體期間,他主動寫信聯系當時的公安部刑偵局長卓楓同志。在卓楓局長的安排下,他和當時的公安部緝毒處以及雲南省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系。緝毒處領導曾提出經費補助問題,被傅衍鯤一口回絕了。山東人性格剛直,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向毒梟宣戰。
自此傅衍鯤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曾是大毒梟昆沙的座上客;曾在果敢毒梟楊茂良家中長期「閑居」;佤邦同盟軍總司令趙國安更是每次傅衍鯤來去,必定親自車接車送。傅衍鯤逐漸摸清了他們的底細,為國家禁毒機關繪制了「金三角」地區毒品加工廠的分布詳圖。到2001年傅衍鯤還被「金三角」地區的司令看重,先後被聘為兩支割據武裝的高級顧問。
傅衍鯤拖著年老多病的身體,跑遍了「金三角」的角角落落。十年之間,歷險無數,向禁毒機關提供了數百件翔實的情報。
到2002年,更成為一司令的高級軍事顧問。傅衍鯤告別禁毒戰場的時候,已經年近七旬。

12.徐本禹
徐本禹,山東聊城人,23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2003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並順利考取這所學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公費碩士研究生。「我不能為她做什麼,但是我可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作些什麼。」「社會上有許多的人幫助過我,我所做的只是報恩!我始終要求自己:別人給我一碗飯,我一定要給別人一碗肉!」徐本禹說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在支教的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想法,也有過逃避,但是好心人的幫忙和孩子們的感情是他堅持的動力,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將繼續持續下去。一年多來,他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用愛心精心栽培和呵護貧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誠和行動實踐著一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用普普通通的力量去感動中國,感動千千萬萬善良的人們。

② 聊城名人有哪些最好有些事跡

1.季羨林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山東清平(今臨清)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③ 聊城的名人有哪些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於有莘之野」,輔佐商湯滅夏桀,世稱賢相。周時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閃子。 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有謀士計然。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時有著名兵家孫臏、名士魯仲連威名遠播。 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有不少名士,如為西漢時為官清廉的御史尹齊、東漢時以方正著稱的謝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時有著名才人曹植、三國大將程昱、魏相華歆等。 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造就了許多名人,如馬周、呂才、張鎬、程咬金、路隋、王志愔等。北宋時有名相王旦、南宋忠義使臣王倫、醫學家成無己等。 明清之際.聊城人才薈萃,涌現了眾多名人,如有明大臣於慎行、朱延禧,明末大將左良玉、抗稅首領王朝佐、心學學者穆孔暉、「江右六君子」之一劉琰、博覽群書的鄧鍾岳、書法家崔班、畫家董立元、清代狀元傅以漸、李孟悅,行乞興學的武訓。 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先後支持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陳粟大軍往返黃河南北,東北野戰軍渡河南下進行渡江作戰,有17萬人參軍入伍,有三千名幹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區建設;組織了數以萬計的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全力支援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涌現出不少抗日民族英雄,如范築先、張自忠、金方昌;也有不少著名革命烈士,如共產黨員趙以政、王寅生;還有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如著名學者張修一、傅斯年,雜技藝人李半仙、泥人李等。 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新時期模範人物:如劉義發、盧恩光、齊炳起、張學信、劉學景等全國勞模,呂學堂、張淑芬、支德海等山東省勞動模範,獲得「中國十大傑出檢察官」、「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東昌府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白雲同志,更有全國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血灑高原,他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光炳千秋!

④ 聊城名人有哪些

孔繁森,聊城還有孔繁森紀念館,免費開放

⑤ 聊城的名人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於有莘之野」,輔佐商湯滅夏桀,世稱賢相。周時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閃子。
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有謀士計然。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時有著名兵家孫臏、名士魯仲連威名遠播。
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有不少名士,如為西漢時為官清廉的御史尹齊、東漢時以方正著稱的謝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時有著名才人曹植、三國大將程昱、魏相華歆等。
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造就了許多名人,如馬周、呂才、張鎬、程咬金、路隋、王志愔等。北宋時有名相王旦、南宋忠義使臣王倫、醫學家成無己等。
明清之際.聊城人才薈萃,涌現了眾多名人,如有明大臣於慎行、朱延禧,明末大將左良玉、抗稅首領王朝佐、心學學者穆孔暉、「江右六君子」之一劉琰、博覽群書的鄧鍾岳、書法家崔班、畫家董立元、清代狀元傅以漸、李孟悅,行乞興學的武訓。
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先後支持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陳粟大軍往返黃河南北,東北野戰軍渡河南下進行渡江作戰,有17萬人參軍入伍,有三千名幹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區建設;組織了數以萬計的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全力支援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涌現出不少抗日民族英雄,如范築先、張自忠、金方昌;也有不少著名革命烈士,如共產黨員趙以政、王寅生;還有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如著名學者張修一、傅斯年,雜技藝人李半仙、泥人李等。
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新時期模範人物:如劉義發、盧恩光、齊炳起、張學信、劉學景等全國勞模,呂學堂、張淑芬、支德海等山東省勞動模範,獲得「中國十大傑出檢察官」、「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東昌府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白雲同志,更有全國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血灑高原,他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光炳千秋!

⑥ 聊城有哪些名人

人民公僕孔繁森
國學大師季羨林
十大感動中國之一的徐本禹
聊城英雄陳春龍
具體事跡資料可以在網上搜一搜

⑦ 聊城名人有誰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豐。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台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季羨林(1911.8.2~2009.7.11),山東聊城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惟一的終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東聊城人。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孔繁森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時代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還有馬本齋,李苦禪,張自忠等。

⑧ 山東聊城,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最厲害的就是伏羲了。。。。你覺得呢?七步成詩的曹植,精忠報國的岳飛,季羨林,孔繁森都是!

⑨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是聊城籍

據聊城縣志記載,劉毓敏1850年考中進士,跟他一起考中的還有他的哥哥劉毓勤,他們為兄弟同科進士。
劉毓敏在同治初年,受到清欽差大臣李鴻章的重視,調江蘇,辦金陵保甲總局,不久,有被派督辦正陽關鹽務,再遷金陵稅捐總局協辦糧餉,經陝甘總督左宗棠奏保二品頂戴,歷辦兩江營務處輪船支應各差。積勞成疾卒。

聊城茌平,有連續四代8人有功名的劉氏家族。記載有上海出版社出版的《明清進士題名錄》、有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聊城人物大辭典》、有團結出版社「閱三代進士題名,補史冊方誌遺缺」的《進士題名杯掌故傳說》,有現代書法家谷國偉先生收藏的《魏彥致劉毓勤手札》影印件。有保存完好的劉毓敏之子的墓誌銘。以下為墓誌銘內容
清授 朝議大夫 乙齋 : 劉公暨配申恭人 副室於、楊孺人合葬墓誌銘
公姓劉氏 諱燕臣 字乙齋,茌平城南三十里鋪人。系刑部郎中錫五公之孫。江蘇候補道易農公之子。易農公三子:翰臣 字墨卿,監生。鴻臣 字雲程,鴻臚寺序班。公其仲也,幼侍父宦遊江南。父病,刲臂以療父疾。母葉夫人病,弟鴻臣刲臂以療母疾,兄弟同以孝稱。公性聰慧,嗜讀書,弱冠補邑庠生。以棘闈屢躓,援例報捐縣承,指省直隸試用。懞直隸總督大學士李委充北洋水師學堂漢文教習,未幾,倭寇肇攪。委由天津赴清江浦督運軍械,適逢大雪,沿途盜賊充斥,因軍情萬急,公率馬、歩護勇二十餘名,大車百餘輛,冒雪赴程,連夜賓士於泥水中,軍械幸得無恙。光緒二十五年,山東黃河漫口,公援效河工,蒙督辦三遊河工尚委辦雜料廠差,皆隨時應付,毫無拖延。合攏後,蒙前大總統袁在山東巡撫任內保免補本班,以知縣留原省補用,並加五品銜。民國三年署曲阜縣知事,加捐四品銜,旋即交卸。公以時事日非,決計歸田家中,自奉甚儉,蔬食布衣,日與野老,講求種植,非公事未嘗輕入縣城也。配申氏,封恭人,歷城縣舉人江蘇候補知縣天麟公女,克孝克慈,咸稱其賢。公生於同治元年五月初九日卯時,卒於民國二十一年夏歷八月二十八日未時,享年七十一歲。恭人生於咸豐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午時,卒於民國十一年夏歷十月初五未時,享年六十三歲。子三:體恆副室於出,承兄墨卿公嗣。體仁、體榮副室楊出,體榮承弟雲程公嗣。女一,申恭人出O臨清附生陝西候補知縣孫鑒藻為之名曰:
公之生平,有為有守,世有變遷,名自不朽,恭人之德,媲美孟光,克孝克慈,譽馳茌陽,貞珉既立,後世彌昌,吾與之銘,山高水長。
告授奉直大夫 光緒庚子辛卯並科舉人 戶部主事姻愚侄 朱鈞聲 頓首拜撰
國務院簡任職存記 任用眾議院議員 候補知縣愚子婿 孫鑒藻頓首謹書

⑩ 聊城的名人有哪些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孔繁森———山東聊城人。他主動報名到西藏工作。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總書記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武庄人。1888年創建義學,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清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 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谷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孫臏所著兵法失傳久已,1973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之竹簡,經鑒定內有《孫臏兵法》殘編,整理得440簡,11000餘言。
伏羲———遠古時期部族領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說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
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張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東臨清人,參加察北抗戰。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愛國將領。
范築先———(1882-1938),山東館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愛國將領。1936年,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
李苦禪———山東高唐人,著名畫家,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傅衍鯤———山東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學語文教師。「金三角」卧底人員,為禁毒機關作出卓越貢獻。
徐本禹———山東聊城人,23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呂才———(600~665) 唐初哲學家
王旦———(957~1017)北宋名相。
成無已———(1063~1156) 宋代醫學家。成無己對張仲景的辯證與方義有所闡發,形成了系統的中醫理論體系。他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
傅以漸———(1609~1665) 清開國狀元、一代名相。
楊以增———(1787~1856) 清代藏書家。道光二年(1822)中進士。藏書達3236種、208300餘卷,成為中國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

很多寫不完

閱讀全文

與聊城歷史女名人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