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重慶位於我國西南部與中部相連處,四川盆地東部,境內多丘陵和山地。冬季相對溫暖,夏季常常連晴高溫。年降雨量約1000毫米。這里是長江上游,長江從西向東流過,境內主要支流有嘉陵江、烏江等。與重慶毗鄰的省份有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西。重慶東北部與湖北交界的長江兩岸是舉世聞名的三峽。現在由於已修建三峽工程,萬縣、涪陵沿江一帶成為三峽庫區。重慶古為巴國。2000多年前,秦滅巴。三國時這里屬蜀國管轄。魏晉以後再次統一。重慶的得名是在宋朝。1929年設市。抗日戰爭以後國民政府內遷,重慶成為陪都。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當時這里是西南大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是中央直轄市。1955年大區撤消。重慶劃歸四川。1997年重慶再次直轄,成為我國第四個直轄市。重慶開埠很早,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抗戰時期、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大量工業企業遷進,形成西南最大的工業中心。重慶直轄至今已有十年了。如今,重慶已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最近,胡總書記要求重慶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建成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的直轄市,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重慶較早的居民是巴人,現在叫土家族,至今還居住在重慶東南部。但大部分重慶人是明清以後陸續遷入的外地移民的後裔。自古以來,有「巴出將,蜀出相」的說法。巴曼子將軍為保衛自己的城市不惜獻出自己的頭顱。上世紀初鄒容以「革命軍中馬前卒」為筆名撰寫《革命軍》,宣傳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後英勇就義,被孫中山先生追授「大將軍」稱號。趙世炎,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烈士,曾參與領導上海武裝起義,1927年被捕犧牲。劉伯承、聶榮臻是共和國元帥。楊尚昆曾任國家主席。邱少雲是志願軍英雄。江竹均、陳然等紅岩英烈名垂青史。外地籍歷史名人在重慶工作過的更多,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賀龍、郭沫若、老舍、徐悲鴻、蔣介石、史迪威等等。
⑵ 求問重慶在古代的地位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今重慶地區。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後在今重慶地區的枳(今重慶市涪陵區)、江州(今重慶市重慶主城區)、墊江(今重慶市合川區)建都。是因為當地名為巴國,所以將當地人稱為巴人。
周莊王八年(公元前689年),巴、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張儀入蜀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在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成都的援軍,在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古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禦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後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佔領。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為四川行中書省(元)、四川布政使司(明)、四川總督(清)管轄。~
⑶ 重慶的歷史古跡!!有歷史意義的
重慶歷史古跡:大足石刻、釣魚城、白鶴梁等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雲崗、龍門鼎足而三,齊名敦煌 ,是我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她集我國石窟藝術之大成,把我國石窟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締約國大會正式審議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74處5萬余尊宗教石刻造像的總稱。大足位於四川盆地東南,西距成都271公里,東去重慶167公里。全縣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大足建縣於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30多年歷史,其縣名取「大豐大足」之意。大足石刻始創於初唐永徽年間,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綿延明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北山、寶頂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南山、石門山、石篆山、北塔),妙高山、舒成岩、尖子山等68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山、寶頂山可為大足石刻中最具規模、最有價值、最集中、藝術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一、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
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趙智鳳(1159-1249)南宋昌州(今重慶大足縣)人,大足寶頂山石刻創始者。5歲時,靡尚華飾,以居所附近有古佛岩,遂落發為僧。16歲外出雲游3年。淳熙六年(1179年)返鄉,傳柳本尊法旨,承持其教,命工首建聖壽寺,發弘誓願,普施法水。他按道場要求,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在寶頂大佛灣琢諸佛像上萬軀,建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座大型石窟群。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余軀。另有記載寶頂山造像由來和佛教密宗史實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題記17則,舍利寶塔2座。
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龕窟銜接,布局嚴謹,整體感強,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嫻熟,世俗色彩濃郁。內容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聖跡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大佛灣石刻還巧妙地採用了排水、採光、力學、防風化等科學措施,也足以令游覽者擊節嘆賞。
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
位於大足縣城北兩千米處。北山古名龍崗山。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昌州(今大足縣)節度史韋君靖在北山修建儲糧屯兵的永昌寨,同時開始鑿造佛像。經五代、兩宋,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處造像近萬軀。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共編290號龕窟。在長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銘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疾圖」一幅,石刻造像264龕窟。
佛灣佛像雕刻精細,體態俊逸,風格獨特。「心神車窟」中的「普賢菩薩」造像精美,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數珠觀音」、「日月觀音」都顯示出古代工匠相當高超的技藝;「地藏變像」則又大刀闊斧地表現,獨具一格;「轉輪藏經洞」被稱為「石雕宮闕」。「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為世所獨存,既是書法珍品,又可補史料之遺缺,價值極高。
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朴、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徵。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臻突出。
◆合川釣魚城:
位於合川市合陽鎮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山由此得名。釣魚城峭壁千尋,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
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始築釣魚城。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伐宋。蒙哥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哥鐵騎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釣魚城古戰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跡,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1982年,釣魚城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巫山龍骨坡古猿人遺址:
位於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佔地約700平方米。發掘於1986年。在這里,發現了古人類門齒和帶犬齒的頜骨化石,以及數10件與人類化石同一層次的巨猴、劍齒虎、雙角犀等化石。經考證,這些化石屬早更新世,距今204萬年。這一重大發現,填補了我國早期人類化石空白,對於人類起源和三河谷發育史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白鶴梁水下石銘:
位於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石樑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
石樑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志者3尾。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
白鶴樑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梁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峽工程建成後,白鶴梁將被淹沒,國家已於1993年立項,擬將其建為大型水下博物館。
白鶴樑上的石魚石刻,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樑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磁器口古鎮:
古鎮磁器口位於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面積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時盛產及轉運瓷器得名。史載興鎮始於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至明代形成水陸交匯的商業碼頭,清末民國時期達極盛,古人詩贊其繁華,白日千人拱手,夜裡萬盞明燈。有「小重慶」之美喻。
馬鞍山上川東名剎寶輪寺,始於唐,殿宇恢宏,保存完好,傳說明建文帝曾避難於此,故又名龍隱寺,其繁盛時住僧達三百餘人。
鎮上建築極具川東民居特色,石板路與沿街民居相依和諧,房屋結構多為竹木結構,穿斗夾壁或穿半木板牆。沿街鋪面多為一進三間,長進深戶型,鋪面後房一般為四合院,為商賈大戶居所。雕梁畫棟,窗花戶欞圖案精美,做工精巧。至今古鎮建築保護較好,古韻天然:寺觀殿宇庄嚴肅穆,氣勢恢宏;明清四合院結構嚴謹,古樸大方;臨街鋪面依山就勢,隨曲而折;山崖吊腳樓,布局自由,結構緊湊,虛實結合,空靈自然。號稱世界十大建築師之一的加拿大亞瑟·埃利克森先生參觀磁器口後評價說:「這里的東西是自然而來的,不是設計師所為,但從設計者的眼光來看,每一家都是做得最好的,最實在的。」
古鎮是沙磁文化發源之地,抗戰時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鴻、豐子愷、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鎮上就讀。《紅岩》小說華子良原型從古鎮碼頭險脫魔爪………。
古鎮有山有水,空氣清新,綠樹成蔭,民眾生活安寧舒適,保留了中國地方民族生活風貌。199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重慶市重點保護歷史街區,沙坪壩區人民政府已規劃把磁器口建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旅遊新區,古鎮已敞開門戶,喜迎中外客人。
⑷ 關於重慶的歷史
在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在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後,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白帝城(今奉節縣)託孤。李嚴在江州築大城。
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東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益州。
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復為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南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山南西道轄地。
宋代時,先後屬西川路、陝西路、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慶知府。為防禦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再次集中兵力合攻重慶。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慶被攻破,入城時元軍遭到激烈抵抗,守將張珏戰敗被俘,元軍繼而征降夔州。
元代,重慶一直是四川南道宣慰司駐地,還一度是四川行省的駐地(1288年-1290年)。 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巴、江津、南川3縣,之後又劃忠、涪、瀘、合4州來屬。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軍明玉珍建都於此,國號「大夏」,轄今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滅大夏國,復改為重慶府,隸屬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清初,發生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使重慶具有了悠久的移民歷史和豐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現代重慶社會的根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英簽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光緒十七年(1891年)3月,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4)重慶古代歷史地位如何擴展閱讀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 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 、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地處盆地東部,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流程679公里。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慶
⑸ 重慶歷史文化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
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區還包括四川省的廣元,南充,巴中,達州和廣安五市,大體以嘉陵
江為界。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為巴文化區輻射區域)
川劇是巴文化、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是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
聞樂見的民族民間藝術,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
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川劇中的「變臉」、「噴火」、「水袖」等絕
活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自古以來巴渝人民又喜歡"擺龍門陣"(聊天、講故事之意),民間口頭文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直至今日喜歡"擺龍門陣"依然是重慶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
重慶歷來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旅人來往如鯽。蜀中、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慶自己獨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碼頭文化。重慶的碼頭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藝術和茶館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會、天地會、袍哥會等民間秘密結社內部的江湖義氣對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響。如今在主城區只有在沙坪壩區的磁器口古鎮可略為感受舊時文化。
重慶代表性的著名畫家有羅中立,龐茂琨,朱宣咸,蘇葆楨等;代表性的作家有小說家黃濟人,戲劇家張昌達詩評家呂進,文學評論家文世奎,詩人李鋼 等。
巴渝文化代表:渝菜、川劇、袍哥文化、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龍門陣、重慶方言等。
⑹ 重慶歷史
重慶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紀,這就是古代巴國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在這里設置了渝州,是為重慶簡稱「渝」的由來。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這里曾是當朝天子宋光宗趙敦的潛藩之地,便循例於此置府,號曰「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其地遂以「重慶」為名,於今已有800餘年了。
重慶曾經是古代巴國首都、農民革命政權大夏國國都,抗日戰爭期間是國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稱。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勤勞、聰慧、熱情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偉大的中華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已成為我國的特大城市之一,成為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擁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和科教實力,在我國中西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重慶市不僅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文化基礎,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區位優勢。正是因為它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古以來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1996年,根據黨中央的決策,9月,重慶市代管了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2月20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了這一議案,決定提請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議案,作出了《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這個《決定》,主要內容是:「一、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消原重慶市。二、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三、重慶直轄市設立後,有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
⑺ 誰知道重慶古代歷史文化
戰國時代的巴國,秦滅蜀國(成都)的時候被順帶滅掉,成了巴郡(大秦帝國的36郡之一內),郡府在江洲容,就是現在重慶一帶了。
有興趣的話,這里寫得很詳細: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45/1/1087856.shtml
⑻ 重慶在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時期地位是最重要的
民國
1939年之後南京淪陷
國民政府搬往陪都重慶
⑼ 重慶是古代的什麼地方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 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3000多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