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實有哪些
農民皇帝:劉邦
劉邦取得天下以後,一次問功臣、將相們:我和項羽爭奪天下,為什麼最後天下是我的?劉邦聽完各人的回答後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當今天下的人傑,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呢?只有一個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
武則天
武則天重視、愛惜人才,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據揚州(今江蘇揚州)起兵反抗武則天,到處散發駱賓王撰寫的《為徐敬業討伐武氏檄》,用極其惡毒的語言誣蔑、攻擊武則天,武則天看後因感嘆其文采飛揚,贊揚駱賓王「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認為這是「宰相之過」。
曹操識才、愛才,能聚也能用,使眾多超卓人士為其出生入死而不悔,麾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終能雄霸中原,成為三國中的最強者。他的旗下,文有荀彧、荀攸兩叔侄,郭嘉、程昱、賈詡、劉曄、呂虔、滿寵、毛玠等,人人足智多謀;武有典韋、許諸、徐晃、張遼、張郃、李典、樂進、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個個勇冠三軍。
劉備麾下人才數量不多但質量較高。謀士基本上只有諸葛亮與龐統,但卻是整部《三國演義》中的最重量級智囊,號稱「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劉備二人兼得,終能從困境中奪得三分天下。武將中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及魏延等,只有呂布、典韋、許諸、張遼、徐晃、孫策、甘寧等能夠比肩。
孫權手下雖然沒有特別出類拔萃的文臣武將,但人才眾多,「群狼洶洶能敵虎」,且三世治理江南,根深蒂固,力量自不可小視。文臣中張昭、張紘、魯肅、呂范、諸葛瑾等一時名士;武有周瑜、呂蒙、程普、黃蓋、甘寧、凌統、蔣欽、周泰、陳武、潘彰等,忠心耿耿,保衛江東。
❷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實有哪些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實有:
農民皇帝劉邦、武則天、曹操、劉備、孫權。
❸ 歷史上重用人才例子
三顧茅廬來
齊桓公見東郭野源人
戰國四公子
周文王謁姜子牙
還有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人才鼎盛~以北魏曹操人才最多~相對西蜀劉備人才比較少~但都是精英~關張趙馬勇貫三軍~呂布死後無人能敵~卧龍風雛更有經天緯地之才
可是在用人方面劉備遠不如孫權~劉備非了很大勁三顧來了諸葛亮~可是於諸葛齊名的龐統自己來了卻之得到個縣令~在說兩方的軍師~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雖然嘴上說~如魚得水~可是並沒有給諸葛亮統兵的權利~曹操派大將夏侯敦向新野殺來也是諸葛亮的第一戰~諸葛亮當時沒有名氣~關羽~張飛這些舊歷戰場之人肯定不會服他~張飛還說了"兄長為何不使水去"可見很輕視諸葛~諸葛亮沒有權利所以只好向劉備要了配劍來發號施令~關羽張飛才不敢違抗~在說孫權~赤壁之戰~除魯肅之外以張昭為首的文官主降~而以老將黃蓋為首的武將主戰~當時孫權憂郁不決~最後是周瑜說服了孫權~孫權拔出配劍斬短桌角說"再言降者與此案同"並把配劍給了周瑜說"命汝為大都督如有不服者可先斬之"大家都知道孫權只是坐天下~東吳天下是孫策與周瑜打下來的~可以說周瑜再東吳家喻戶曉名氣很大可見劉備與孫權再御將方面差距很大~ 有能人卻不能夠善用我真的提這些人感到悲哀
❹ 史上重用人才都有那些故事
三顧茅廬
齊桓來公見東郭野人源
戰國四公子
周文王謁姜子牙
還有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人才鼎盛~以北魏曹操人才最多~相對西蜀劉備人才比較少~但都是精英~關張趙馬勇貫三軍~呂布死後無人能敵~卧龍風雛更有經天緯地之才
可是在用人方面劉備遠不如孫權~劉備非了很大勁三顧來了諸葛亮~可是於諸葛齊名的龐統自己來了卻之得到個縣令~在說兩方的軍師~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雖然嘴上說~如魚得水~可是並沒有給諸葛亮統兵的權利~曹操派大將夏侯敦向新野殺來也是諸葛亮的第一戰~諸葛亮當時沒有名氣~關羽~張飛這些舊歷戰場之人肯定不會服他~張飛還說了"兄長為何不使水去"可見很輕視諸葛~諸葛亮沒有權利所以只好向劉備要了配劍來發號施令~關羽張飛才不敢違抗~在說孫權~赤壁之戰~除魯肅之外以張昭為首的文官主降~而以老將黃蓋為首的武將主戰~當時孫權憂郁不決~最後是周瑜說服了孫權~孫權拔出配劍斬短桌角說"再言降者與此案同"並把配劍給了周瑜說"命汝為大都督如有不服者可先斬之"大家都知道孫權只是坐天下~東吳天下是孫策與周瑜打下來的~可以說周瑜再東吳家喻戶曉名氣很大可見劉備與孫權再御將方面差距很大~ 有能人卻不能夠善用我真的提這些人感到悲哀
❺ 30.以下列舉的歷史上對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實的有
齊桓公任用管仲,稱雄中原,稱霸一方,商鞅變法,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中華民族的歷史篇章節,
❻ 歷史上魏佂最重用的人才有哪些
李世民皇帝對人說:別人說魏證的做人疏慢
魏徵在貞觀年間先後上疏二百餘條,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魏徵曾經力薦過杜正倫和侯君集,認為他們有宰相之才。因為魏徵的推薦,杜正倫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為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檢校吏部尚書。魏徵死後,他倆都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謀造反事件之中,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薦人失當,魏徵難辭其咎,世人甚至推測,魏徵此舉有暗結同黨之嫌。
大都把唐太宗重用魏徵當做沒談。魏徵本事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的門客,在李建成還是太子的時候,魏徵就建議李建成把自己的弟弟做掉。宣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不計前嫌重用魏徵,成為歷史上的佳話,關於魏徵的故事還有夢斬涇河龍王等。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封陳國公。早期不學無術,而以勇武自稱。後入秦王府隨李世民征戰,立下戰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後與尉遲恭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唐統一後,侯君集官位越來越高,開始學習,參與選拔人才等。曾隨李靖學習兵法,卻誣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貞觀年間,隨李靖討平突厥,後又領大軍滅高昌國。功勛卓著,開始居功自傲,因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得釋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杭州錢塘人 ,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後在唐朝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後堅決反對武則天為後,遭貶潭州(長沙)都督,武後即位後,轉桂州(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杜正倫(?-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縣)人,唐朝宰相。
杜正倫出身於洹水杜氏,隋朝時考中秀才,曾授羽騎尉,入唐後擔任齊州總管府錄事參軍,並進入秦府文學館。
貞觀年間,杜正倫歷任兵部員外郎、給事中、中書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陽縣侯。因漏泄禁中語,被貶為谷州刺史,再貶交州都督。後受李承乾謀反案牽連,被流放驩州。
唐高宗顯慶年間,杜正倫拜相,初授黃門侍郎、同三品,後又升任中書令,進爵襄陽縣公。顯慶三年(658年),杜正倫因與李義府不和,被誣告結黨,貶任橫州刺史,不久病逝。
❼ 請將你所知道的歷史上重用人才的明君有哪些
只要是明君,基本都重用人才,比如唐太宗 康熙,漢武帝 ,劉邦等等
❽ 歷史上,有哪些人重視人才﹖
很多了
劉備三顧茅廬
李世民重用魏徵,房玄齡,杜如晦
劉邦合三王(韓信,彭越,英布)之力擊敗項羽
楊堅封降將羅藝,定彥平為興隋九老之二
❾ 舉出歷史上被埋沒的人才的例子,重用人才後結果很好的例子
埋沒人才的例子:
1、屈原為國為民,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專聯齊抗秦。但因遭屬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2、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遭拒。夫差聽信太宰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3、司馬遷不被重用,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但仍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史記》。
4、李白一身才華只因小人當道而無法施展,被玄宗埋沒 。
5、龔自珍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但由於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因而不斷遭到權貴的排擠和打擊而辭官。
重用人才的例子:
1、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令其進行改革,發展經濟,成為五霸之首。
2、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商鞅變法,取得巨大成效,為秦國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
3、秦穆公五張羊皮換相,換回了百里奚,並委以重任。
4、劉邦重用蕭何,拜將韓信,促成他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
5、唐太宗李世民禮賢下士,器重魏徵的正直,任命他做了諫議大夫,魏徵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❿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實
1、齊桓公五拜小臣
有一次,齊桓公決定去拜訪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見到。身邊人勸阻道:「小臣是國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為國君,親自去了三次都未見到,可以不去了。」
齊桓公不高興地說:「這是什麼話!我聽說,一個普通的士人如不想陞官發財,就不會輕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見大國的國君;大國的國君如不喜好仁義,就不會輕易委屈自己去拜訪一個普通的士人。縱然老先生不想富貴是可以的,但讓我不喜好仁義,卻是不可以的。」
結果齊桓公五次去拜訪,終於見到了小臣。齊桓公正是由於具備這樣一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所以才會有不計前嫌,果斷任用管仲為相的舉動,終於成為天下霸主。
2、在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郭嘉。雖然郭嘉的年齡不大,但是卻非常有才華,這一點深得曹操的賞識。如果當初郭嘉沒有早早死去,或許他在曹操這里的地位會更加非同尋常。
郭嘉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點太放盪,不怎麼在乎小節。這一點讓一些比較在乎禮制的人看不下去了,沒事就跟曹操吐槽這事。
曹操一邊應付說自己一定會好好管教郭嘉,一邊繼續放任郭嘉。曹操小心翼翼守護著郭嘉,生怕他受到一點點的委屈。實在有大臣老說郭嘉,曹操還會用點小恩小惠讓大臣放過此事。
3、朱元璋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表現得如飢似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佔了婺州,儒士許瑗前來見他,向他建議道:「平定天下,非收攬英雄,難以成功。」朱元璋非常激動地表示:「予(我)思英賢,有如飢渴。」
朱元璋這樣說並不誇張,只要聽說有賢人,即使在窮鄉僻壤,他也要千方百計請到身邊。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的軍隊到了徽州,他聽說隱居家鄉的老儒朱升很有名氣,便換上老百姓的衣服從連嶺前往石門山中,親臨其家,請教平定天下的大計。
朱升很受感動,向朱元璋進獻了三項良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九個字從宏觀上確定了朱元璋爭奪天下的基本戰略方針。
4、秦孝公用商鞅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
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5、齊桓公用管仲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
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
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此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