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朝歷代對外開放歷史
先秦時期,連接中國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就已經存在。玉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中國美玉都來自西域。至少在距今1.2萬年前,先民就發現了普通石塊中卓爾不群的玉石,並且通過交換將玉石源源不斷運向東方,延續萬年的玉石之路,正是沙漠絲綢之路的前身 。史籍對於西域的玉有諸多記載。西晉時期,在汲縣戰國墓中出土了一批古簡,其中整理出一篇《穆天子傳》,記載了近三千年前的周穆王駕八駿馬車西巡遊獵之事。周穆王從中原出發,途經甘肅、內蒙古和新疆,最終抵達昆侖山西麓。當時仍是母系社會的部落首領西王母,不僅款待周穆王,還贈他八車寶石,留下一段佳話。周穆王返途中,又在一些采玉、琢玉的部落處獲取不少玉石,滿載而歸。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今埃及亞利山大港),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今埃及亞利山大港)。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元朝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甚至能准須歐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歐洲著名歷險家馬可.波羅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員。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羅兄弟及其子馬可波羅成為得到元朝皇帝寵信,在元朝擔任外交專使的外國人。
明朝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鄭和七下西洋,之後便採取海禁政策,禁止造大船。明朝時,我國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寧波與廣州三處,設市舶司。到了明朝中葉,由於沿海地區常遭日本倭寇騷擾,至公元1522年,封閉泉州與寧波二港口,僅留廣州。
清朝前期,對外政策為閉關鎖國,清初為防範反清勢力,先後實行過「海禁」政策。康熙後期禁止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乾隆時期開始嚴格限制中外交往,只許外商在廣州一地與朝廷特許的「行商」做生意,同時嚴格限制中國商品出口。
⑵ 中國改革開放是哪年開始的
中國改革開放是1978年開始的。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1、改革開放鍛造了中國共產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與本領。從起源上說,市場經濟主要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一種經濟運行體制,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發展經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市場經濟在相當長時間內被貼上意識形態標簽。
因此,如何順利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問題之一。馴服市場經濟這頭烈馬,最為根本的環節是,通過推動持續而深刻的思想解放,切實破除關於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偏見。
在此前提下,中國改革開放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通過釋放市場活力提升了財富創造效率,又通過完善基本制度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既為資本增值提供了廣闊舞台,又以有效的手段限制了資本的任性與瘋狂。
40年的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難以克服的弊病,鍛造了中國共產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2、改革開放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如何在生產力水平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成為執政後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解答的歷史性難題。在對這一問題的持續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改革開放這條正確道路。
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局性變革,我們黨始終聚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出調整與改革,構建了新的體制機制,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
40年改革開放史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繁榮與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必將使科學社會主義在古老的東方大國迸發出愈發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3、改革開放提升了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影響。對外開放的大幕一經拉開便釋放出強大動力,推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為全球經濟的復甦與穩定貢獻了重要力量。
在探索現代化路徑方面,中國有效破解了發展中國家幾乎難以擺脫的發展與穩定、開放與自主等幾大難題,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在全球治理方面,在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以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極端化思潮泛起的世界形勢下,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主張和倡議,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與贊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引領力。
4、改革開放滿足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與期待。「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當年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的初衷就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
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史,清晰地勾勒出黨治國理政的「民生邏輯」和「人民至上」的執政情懷。改革開放40年來,在滿足生存和發展需求、物質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正在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產品需求、休閑和享受的需求、高層次需求、美好生活需求。
新時代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既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一致好評,也必將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譜寫出最為光彩奪目的動人樂章。
⑶ 改革開放後中國進入哪一歷史時期
改革開放後中國進抄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長期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
⑷ 中國古代哪些朝代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要具體時間,人
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元版豐三年,宋朝政府權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⑸ 《歷數中國千年的改革開放》中具體有哪些改革開放呢
有多少英雄豪傑在歷史的舞台上起起落落,大浪滔天,過後卻被歷史絕情地拋棄。
有多少朝代在剛剛發軔之時,萬丈光芒,過後卻煙消雲散。
怎樣的一雙手在撥弄著歷史的琴弦,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鐵律?是英雄人物的意志左右著這社會的交通,還是我們今天稱之為改革開放的陳詞濫調?
每一次社會的重組都是血光閃閃,身在當下的我們又如何獨善其身,不遭歷史的厄運?
力透歷史的濃霧與塵埃,看華夏民族的百代更替,這所有的一切在我們稱之為改革開放的名義下,纖毫必顯,一切將魅力四射。
改革開放是條歷史的上坡路,當我們往上走的時候,感到困難重重,頗費體力,而只有我們停在路邊轉身回望時才能看到這一路上風景的美醜。身在歷史的當下刻度,我們很難看清歷史的全貌,只有在歷史的峰頂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的得失。三十周年就是這樣的一個峰頂,而我們終極的山頂卻遠未達到。
回首浪濤滾滾的歷史,中國歷經五千年而不朽,改革開放這一政……
⑹ 改革開放分為哪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重大的歷史
改革開放的三個階段及重大歷史事件:
1、1978年到1984年:
改革開放第一階段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鄧小平在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指出:今後一個長時期,至少是到本世紀末的近二十年內,要抓緊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十二大報告提出,要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各自的范圍和界限。
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2、1984到1989年:
第二階段主要是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1984年起,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為適應這種轉變,198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第二階段中採取的主要措施和事件有農業方面,進一步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著力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
工業方面,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工資改革是1985年的重要改革任務;對方開放方面,1984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深圳特區時做出了特區是對外開放窗口的講話,進一步推動了開放。
3、1989年到1991年:
改革開放第三階段進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1989年後,在計劃與市場關系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反復。
1989年6月之後,報刊上陸續出現批判市場取向、市場化、市場經濟的文章。第三階段雖然存在一些爭論,但改革開放的步伐並未停止。
這一階段主要的改革措施和事件有通貨膨脹的出現及其治理,繼續加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資本市場開始起步並有所發展。
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運行,在對外開放方面,1989年後,由於西方的制裁,吸引外資有所下降,外貿增長不多。
(6)哪些歷史朝代實行改革開放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的影響:
1、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貢獻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被世界公認為發展奇跡。1978-2017年,中國年均保持9.5%的經濟增長速度。
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引領者
中國是最早提出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之一。自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加以貫徹實施。
近十多年來,中國全力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消除貧困與飢餓、普及初等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保障婦幼健康、疾病防控、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
3、人類發展權的堅定倡導者、捍衛者
中國通過捍衛發展權利,參與發展議程,改善發展環境,提升發展能力,深化發展合作,加大發展援助,為人類發展權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
⑺ 中國古代哪些朝代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要具體時間、人物、內容、意義等)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實行「內閉關容鎖國」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開放: ⑴秦漢:對外交往的初始階段。張騫通西域之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⑶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
⑻ 中國古代哪些朝代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要具體時間
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實行「閉關內鎖國」政策。我國古容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開放: ⑴秦漢:對外交往的初始階段。張騫通西域之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