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一、清末新政的內容:
1、編練「新軍」
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清政府對此投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力氣。
2、倡導商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
5、現代法律
光緒二十八年5月13日,清廷下達一道上諭:「現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中國法律現代化由此起步,直至20世紀終結,尚未完成。不過,基本架構已在晚清新政時期奠定。
二、清末新政的影響:
1.政治:增設新機構,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淪為維護帝國主義的工具,增設機構維護帝國主義利益。
2.軍事:編練新軍。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但後來兵為將有,形成了近代軍閥。
3文化教育:廢科舉,頒行新學制和設立各式新學堂、派遣留學生。形成了重視西方科技與社會政治學說的風氣,培養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軍事人才。
4.振興商務、獎勵事業。促進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
5.然而,清末新政說到底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不可能真正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它只是一個騙局,改革並未使矛盾緩和 。
(1)歷史貞新政的內容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政產生的原因
1、庚子之役使清政府遭到內外力量的沉重打擊
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處於被瓜分的危險之下。在嚴重的統治危機下,改革成了整個社會的普通要求,清政府為維系統治不得不考慮改革以消除內亂,解除外患。
2、義和團運動使清廷頑固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義和團運動結束後,頑固派官員基本上被列強指明懲處,一些傾向改革的洋務派官僚在中央和地方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一切為改革的進行創造了重要的政治條件。
② 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
清末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後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
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
王奕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
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後又增加袁世凱)為參予政
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
從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連續頒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諭,主要內容有:
第一,籌餉練兵。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清政府對此投
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力氣。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
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
工作在全國鋪開。
為了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計劃,清政府於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
王奕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練兵處的實權為袁世凱
所掌握。清政府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1904年9月,
練兵處、兵部奏准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頒布了《陸軍學堂辦法》。1906年11月7
日,清政府改兵部為陸軍部,將練兵處並入其中,鐵良為尚書,統一指揮全國「新軍」。
1907年8月,陸軍部制定了全國編練「新軍」36鎮的龐大計劃,擬於2—5年內,除近畿4
鎮、四川3鎮外,其他各省各編練1—2鎮。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編成14鎮和18個混成協
又4標及禁衛軍1鎮,約16萬人。
清政府推行「新政」,編練「新軍」。而練兵需要巨額款項,因而籌餉就成為清末
統治者的又一「要政」。
為了籌餉,清政府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從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徵收印花稅,
在湖廣徵收房捐、鋪捐;1903年在吉林徵收燒窯捐、車輛捐;在其他地方徵收牛捐、馬
捐、鹽商捐、紳富捐,還有戶口稅、丁稅等。同時,還亂提稅率,有由戶部決定在全國
公開加收的,也有由各地任意增加稅率的,並允許地方官自籌稅收。如此「籌餉」,使
財稅紊亂,貪污橫行,給廣大勞動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第二,振興商務,獎勵實業。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
企業。接著,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
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注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這些
章程規定,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
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第三,廢科舉,育才興學。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
堂,派留學。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
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布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
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廣學堂辦法。8月
15日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頒布《重訂學堂章程》,詳細規定了各
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國推行。與普通學堂並行的還有專業教育,
包括師范學堂及各類實業學堂,在學制上自成系統,一套完整的學校制度隨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緒皇帝詔准袁世凱、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興辦學堂的摺子,下
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使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最終廢除,科
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的脫鉤。12月6日,清廷下諭設立學部,為專管全國學堂
事務的機構。清政府在推行「新政」過程中,把「獎游學」與「改學堂,停科舉」並提,
要求各省籌集經費選派學生出洋學習,講求專門學業。對畢業留學生,分別賞給進士、
舉人等出身。對自備旅費出洋留學的,與派出學生同等對待。為統一管理留學生工作,
清政府分別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總監督赴東洋和歐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頓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
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1901年7月24日,
清政府撤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設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2年2月24日裁河東河道總督,其事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
司。1903年9月7日設商部。1904年12月12日裁雲南、湖北兩省巡撫,由雲貴總督、湖廣
總督兼管。1905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撫兼管;裁奉天府丞,改為東三省學政。10
月8日設巡警部。12月6日設學部,裁國子監。
除裁並增設行政機構外,清政府還下令「停捐納」、「裁陋規」、「定公費」。
1901年9月19日,清政府宣布停止報捐實官。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納武職。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緩和國內矛盾,維持和鞏固其封建統治,適應帝國主義
的侵略要求,拉攏上層資產階級分子。但實行的結果卻適得其反。首先,由於舉辦「新
政」,清政府允許地方自行籌款,每年要向各省攤派2300萬兩,這些都以捐稅的名目直
接或間接轉嫁到廣大人民群眾身上,人民不勝負擔,自發斗爭更為廣泛。有的地方由
「抗洋捐」、「反賠款」發展到武裝起義,使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其次,「新政」雖然
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門,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現了新舊機構重迭,如軍機處
和督辦政務處、戶部和財政處並存等。1905年7月的上諭也承認,實施新政「數年以來,
規模雖俱,而實效未彰」。(《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364頁)再次,由於「新政」
的目的與施行後出現的新生力量的發展要求背道而馳,引起了新舊勢力之間以及舊勢力
內部對待新勢力不同態度的派系之間的種種紛爭。這就加劇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
間的矛盲、激化了統治階級內部各政治派別之間的斗爭。在「新政」推行期間,袁世凱
抓住「練兵」、「籌餉」兩項要政,奏請撥款100萬兩,編成北洋六鎮。同時,還擔任
參預政務、督辦關內鐵路等要職,羽翼遍布朝廷內外,死黨分據要津,成為聲勢顯赫,
左右朝政,繼曾國藩、李鴻章而起的又一權臣。
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設了一些適應近代化的機構,修改了《大清刑律》,廢
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原則;在經濟上,允許和獎勵私人資本主
義的自由發展,承擔保護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責任,提高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社會地位;
在文化教育上,給西學以合法地位,允許學習和傳播資本主義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的
社會政治學說;在軍事上,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建軍理論和原則,使古老的封建專制制度
發生了一些變革,促進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
總的來看,清末「新政」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當時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經到來,
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觀上有利於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如興學堂),或
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資本的發展(如獎勵工商),因而也有利於辛亥革命的到來,加速了
清王朝的最終覆滅。
③ 貞觀新政主要內容
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
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版恢復發展較快,國權力強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重點難點
「貞觀新政」為本課的重點;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與貞觀之治的關系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建議
本課教學任務明確,教材設計的知識內容比較集中,相關史料又極其豐富且容易獲得,教學中應把教師講述、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討論很好地結合起來。
問題解答
列表概括「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
提示 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完善制度;
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
法律上,修訂法律,寬省刑法。
④ 概括貞觀新政的內容
1.經濟:在賦役方面,減少農民賦役天數
2.政治:沿襲並完善隋代「三省六部」版制
3.文化:沿襲並完善隋代科舉制權
4民族關系: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密
貞觀新政:
1.改革賦役制度
2.沿襲、完善三省六部制
3.修改法令,編輯《唐律疏義》
4.完善科舉制切了和少數民族的關系
⑤ 幫忙列出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 (1條)
貞觀新政來的主要內容。
唐太宗貞觀年自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強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重點難點
「貞觀新政」為本課的重點;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與貞觀之治的關系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建議
本課教學任務明確,教材設計的知識內容比較集中,相關史料又極其豐富且容易獲得,教學中應把教師講述、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討論很好地結合起來。
問題解答
列表概括「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
提示
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完善制度;
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
法律上,修訂法律,寬省刑法。
⑥ 列表概括貞觀新政的內容。
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完善制度。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內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容則。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
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
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法律上:修定法律,寬省刑法。
編纂《唐律疏儀》,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
民族關繫上: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太宗以「修文德以來之」的思想為指導,以誠待之,以信義撫之,用羈縻、和親政策緩和民族關系,對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對華夷愛之如一、平等看待,被稱作「天可汗」。
⑦ 列表概括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1)政治
虛心納諫,選賢任能,完善制度。
2)經濟
改革賦稅制度,輕徭薄賦。
3)法律
修訂法律,寬省刑法。
4)民族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⑧ 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貞觀新政的主要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徵就供職於門下省)。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唐太宗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