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評價歷史主義科學哲學

如何評價歷史主義科學哲學

發布時間:2021-03-06 08:11:53

㈠ 歷史主義評價方法

它是20世紀50年代末產生的一種科學哲學思潮,60年代後逐漸開始流行。歷專史主義的產生被認為是科學屬哲學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許多問題上,它都與邏輯經驗主義背道而馳。歷史主義以描述科學實際如何,科學家如何做為目的,結果使得其科學哲學失去規范意義。圖爾明、庫恩、費耶阿本德、漢森等是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
在人類學上,「歷史主義」指人類或生物會適應當地的環境而作出發展。在神學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會以「歷史主義」為名理解聖經的預言,特別是與教會發展作出關連理解。 歷史主義有時會與還原論相比較:還原論主張人類發展可以還原為基礎法則。例如,有些人類歷史發展是由經濟法則所決定的(經濟決定論)。歷史主義者則以解釋個別人類歷史發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礎法則。

㈡ 為什麼說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回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答法論的科學理論體系;它同舊哲學有著根本的區別;它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
第一、從研究的對象及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方面來說,它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從而真正地解決了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
第二、從哲學內容上說,它在科學實踐的基礎上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統一起來,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統一起來的完備的理論體制。。
第三、從哲學的階級屬性和社會作用上說,它是指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它在實踐基礎上達到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內在統一。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諸多方面實現了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同舊哲學有著根本區別,成為自有哲學以來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是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
所說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㈢ 怎樣評價歷史主義的範式理論自然辯證法里的問題

以博厄斯為首來的文化歷史學派源立足於對文化的歷史、微觀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的獨特性及其對社會成員的整合功能,並進而倡導文化相對論.文化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與基本觀點對科學歷史主義尤其是庫恩的範式理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體反映在庫恩對範式、科學共同體與科學發展圖景的描述中

㈣ 科學哲學中歷史主義學派和邏輯主義學派的異同

歷史主義學派是從批判理性主義之中演化而來的一個科學哲學派別。它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之末,流行於60年代之初,目前仍具有相當影響。
主要學術觀點

1.反對把科學看作是若干孤立命題的邏輯結合,認為科學是由許多相互聯系依存的命題、定律和原理所構成的統一整體。
2.認為科學理論的提出不是通過經驗事實的歸納,而依賴於靈感。
3.主張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反對靜態地研究科學問題,反對單憑人的認識來構造科學發展模式,認為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只有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尋找。
4.反對將科學發展僅僅看成是量的積累,或僅僅是質的飛躍,認為科學發展模式是量變和質變交替的模式。

邏輯主義學派主張數學實際上是邏輯學,認為全部數學都能從邏輯學中推導出來,而不用任何特有的數學概念(如數、集合等).弗雷格是符號邏輯的創始人之一,在數學中引人邏輯函數概念,並寫過《概念演算》等專著.羅素於1903年曾提出有關數學基礎的「羅素悖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與懷特海都是哲學家兼數學家,共同發展了弗雷格的思想,提出「類型論」,引進等價類等概念,以完全形式的符號實現了邏輯的徹底公理化,揭示了數學與邏輯之間的關系.其代表作《數學原理》<3卷,1906-1910)已成為邏輯主義學派的經典文獻.邏輯主義思想因條理繁瑣空洞而遭受批評,但它對數理邏輯的建立有重要貢獻,對當今計算機的研製和人工智慧的研究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㈤ 如何評價「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

所謂「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主要是指蘇聯30年代形成的、以斯大林教科書為範本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及其模式。
對於它的地位和作用,理論界反映和評價不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和不同觀點:
首先,從傳統體系本身及其內容和觀點來看。有的學者認為,蘇聯教科書的體系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未能看到更多的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情況下形成的,畢竟有其歷史的局限。這一狀況,即使在當時也不能說是代表了馬克思主義的最高水平。同時,它對我們來說終究只是「第二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經過核對「第一手」的資料之後,我們才能得到「原本的」馬克思主義。並且應該看到,不論對蘇聯教科書體系的得失功過如何評價,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歷史使命事實上已完結了。而在經過近幾十年的「文本核對」和「實踐檢驗」之後,在理論觀點上,蘇聯教科書體系只能說是部分正確地闡述了某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知識和原理,而在總體上,包括精神實質、邏輯結構、思維方法特徵等在內,並沒有反映出馬克思哲學的全貌和特徵。特別是其中有不少內容還停留於「前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以前達到、並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做了思想准備的那些思想成果)的水平,有的甚至是錯誤的。
有的學者認為,蘇聯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系是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以及列寧的一些論述創立的,總的來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科學體系:第一,它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多數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的;第二,它力求與外部世界相一致,這是一切科學的共性;第三,它主張哲學應接受實踐的檢驗,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隨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而發展,這也是一切科學的共性;第四,它有明確的對象和與對象相一致的原理,形成宇宙觀、認識論和歷史觀三個組成部分;第五,有一個基本符合從抽象到具體原則的邏輯體系。
有學者認為,這個體系不夠完整嚴密,也大大影響了它的科學性:第一,它的對象究竟是什麼,是一個還是幾個都不清楚;第二,因而它究竟有哪些組成部分,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怎樣,也不清楚;第三,20世紀特別是其後半期,世界形勢與科學均有巨大的發展,這些發展為哲學提供了哪些內容,都還來不及吸收,甚至西方當代哲學發展中合理的東西以及傳統中優秀成分也還來不及充分吸收,已有的若干合理的范疇當然也有進一步發展的問題;第四,作為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它從何開始,如何展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前後次序需要調整。
其次,從傳統體系的敘述方式和表述來看。有學者指出,傳統哲學模式和過去的教材的一個重大問題在於以科學的方式追問哲學問題,構建哲學體系。而如何真正以哲學方式追問、思考哲學問題非常重要,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實證知識。有學者指出,過去教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經典」表述,從根本上說是物質本體論的。它體現著一種實在論立場和知識論的取向,帶有濃厚的經驗主義色彩。把哲學降低到科學的層次,即「反思」淪為「反映」。從而喪失了哲學應有的睿智。
第三,就傳統模式和體系呈現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來看。有學者指出,傳統教材只是在近代唯物主義本體論認識論傳統中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革命意義,因而是一種實體性、單一性思維方式。所謂單一性是指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要求各國的革命運動遵循同一模式;所謂多樣性就是強調各國文化、歷史發展的特殊性,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與各國文化和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即要求使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由於這一特定的內容,馬克思主義世界化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單一性與多樣性的矛盾以教條化與反教條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於是,反教條化就成為馬克思主義世界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就研究方法來看,過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遵循的是邏輯主義的研究方法. 邏輯主義方法的缺陷之一,就在於以預設的概念或哲學觀念為邏輯前提,探討哲學概念或哲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這種研究方法把哲學研究變成了概念的演繹,從而把哲學的研究封閉在概念的體系中,切斷了哲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它追求的是哲學的單一形態,它所描述的哲學史,必然是單一形態的哲學史,它對哲學問題的研究和敘述也必然是線性的、平面的,無法把現實的問題提升到應有的理論高度,結果造成了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的分離。其症結所在,是理論研究單薄,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懸置在本體論、認識論等抽象思辨的層面上,沒有去研究與現實密切相關的哲學問題及其方法論。相反,如果運用歷史主義的方法,把概念的研究轉化為問題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就能夠走進中國的現實。據此,有學者指出,馬克思哲學的思維方式或範式變革的特質與核心貢獻,恰在於它實現了對傳統唯物主義哲學基本問題框架的根本性變革與哲學思想視野的總體性邏輯轉換:一是哲學基本問題的革命;二是哲學思想體系的革命;三是以社會歷史為終極視野和總體性本題論規定。
當然,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和體系的評價,我們需要一個全面、客觀的態度,切忌簡單化、武斷化。蘇聯教科書的體系不能說是完全錯誤、一無是處的。但時至今日,為了更加自覺地深刻總結和反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經驗教訓,更自覺有效地探索開拓其發展的新局面,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其中的缺陷和局限。今天,我們只有克服傳統體系和模式的缺陷,才能重新煥發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機,使之更好地發揮其對現實的指導作用。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認識和評價,理論界盡管很難達成一致,但有一點是大家都迫切感到的,這就是:一如既往、照本宣科似地沿用過去的體系和模式,已被實踐證明不行,因而如何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成為學界普遍關注和探討的課題。這里,除了內容上的更新之外,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和體系在敘述方式和表述問題上,在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問題上,也都亟待發展和創新。

㈥ 怎樣評價歷史主義的範式理論自然辯證法里

雖然範式理論比較晦澀,某些概念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不同,但他的理論版為近代西方科學權哲學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庫恩的學術思想引導了西方科學哲學向新經驗主義的轉向。 新時代的科學哲學都繼承了庫恩的「範式」理論思想

㈦ 科學理論的歷史主義發展觀的基本觀點及評價

本文認為,辨證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即由辯證邏輯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演繹出的歷史發展觀,是完全錯誤的。由於這個錯誤,發展被馬克思的繼承者們進一步引伸為赤裸裸的市場的發展、商品的發展和財富的發展。為了這一目標可以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以降低人們的生存質量和斷絕子孫後代的生路為代價,與資本主義走上了同一條以鄰為壑竭澤而漁的道路。當今有識之士已經提出發展的極限和可持續發展呼籲,但沒有哪一個經濟決策者願意真正地響應。這正說明「極限」之說和「可持續」之說都沒有能夠觸及問題的症結,而症結就在於發展觀本身。在於以推動歷史的發展為由的,以佔有而不是以需要為出發點和目的的,與人的本質相異化的拜物教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本文將證明,一、自然的和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是根本不存在的,作為發展的邏輯根據的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純屬子虛烏有。二、存在的最重要意義和價值在於存在的空間形式而不在於時間形式。

發展的客觀辯證法之謬誤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就是螺旋式前進和上升規律,就是人類社會歷史註定要向人們所嚮往的理想目標發展的規律。其原理可以表述為客觀事物每經過一次否定之否定就會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回歸自身一次,「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礎上重現自身,彷彿是原來事物的復歸,但它不是原來事物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更高、更豐富的基礎上的復歸,是完成了自然發展過程的新事物。」——摘自《中國大網路全書》哲學卷。由於這種否定之否定邏輯過程是不斷重演的,事物的發展也就自然是無止境的。請注意,這里的邏輯關鍵在於對象在每完成一次否定之否定過程之後都將被提升一個台階。但是,這樣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客觀世界裡根本不存在。就以辯證法創始人熱衷於引用的生命的否定之否定為例。讓我們把某一存在著的生物有機體作為第一代,把從它存在到死亡再到它所生殖的子代的出現作為一個完整的否定之否定過程,經驗能夠告訴我們,子代並不一定能在機體的生物特徵上高於其父代一籌。客觀地說存在著這種(既包括進化也應包括退化)事件發生的幾率,但小得幾乎為零。自然中的任何一粒種子就是經過十次,百次,千次的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生出強於原先的新品性來。許多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從他們在地球上誕生起到現在經過了幾十億年的分裂繁殖也依舊是單細胞生物。基因的無數次復制、出差錯的機會極少極少;水滴和雪花的無數次重組,也依然保持本來面目。客觀事實是,死亡了的存在物不會再生,新生的存在物並非已死亡了的存在物的復活,並且新生的存在物並不存在比前一存在者優越的必然性。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說明,辨證法並非來自於客觀世界,而是人們主觀地強加給外部世界的。事實上,辯證法原本就產生和存在於人們的思維邏輯活動過程,是人們從自己的意識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推理、辯論的技巧,是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反差對比式鑒別事物的習慣性思維方式在觀念和語言上的表現。事實上有很多對立範疇是人將自己對世界的有限經驗和主觀視角賦予自然界的,象陰陽、有無、上下、左右、黑白、善惡、真假、好壞這些並沒有其實在的對應對象的對立範疇就是人們主觀地賦予客觀世界的。除此而外,就是被黑格爾杜撰出來的概念的否定之否定運動,實際上去掉了形而上學的思辯成分,所謂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自身運動只不過是人對事物的概念性認識中不斷肯定正確否定錯誤的過程的理性歸納而已,黑格爾卻把它形而上學化和神化為絕對精神生成宇宙的否定之否定的概念的自我運動。

既然如此,宇宙運動究竟有沒有規律,什麼是宇宙所遵循的規律?回答是,宇宙運動有規律,但沒有邏輯,沒有依據邏輯的發展規律。被人們長期以來誤認是為否定之否定的客觀規律是這樣一種規律,即波動規律,也就是混沌與有序、微觀與宏觀之間的漲落交替,周期性此消彼長規律,用通俗的概念來表述就是振盪。振盪與波動的基本形式就是方向正相反的兩個運動狀態的交替進行,如電磁波、聲波、水波的上行波和下行波的交替;黑夜與白晝的交替;生與死的交替;水與水蒸氣的交替;人的覺醒與睡眠的交替。

宇宙中所有的對立轉化現象都可以用這種漲落交替來解釋。物質的聚合與離散、膨脹與收縮、吸引與排斥、熵增與熵減、化合與分解、運動與靜止、上升與下降、組織與混沌、生與死等等都是如此。

物質世界所有的波動都可以歸結為從微觀到宏觀再到微觀、也就是從混沌(無序)到組織(有序)再到混沌(無序)的無窮交替。用一個最一般的概念來說明就是有序與無序的無窮交替。「有序」作為存在狀態是組織是系統是宏觀存在物;無序作為存在狀態是混沌,是微觀粒子的沒有組織沒有層次和差別的絕對均衡態。作為運動,有序是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運動,是處於混沌狀態的相互離散或絕對均衡態的微觀粒子在來自宇宙宏觀結構的熱力作用下按照一定的相互作用機制結合成為有序的宏觀物體的過程。相應地,無序是宏觀物體在宇宙系統的熱力作用下通過各種方式如爆炸、蒸發、腐爛、向無組織方向降解、還原而重新回歸為微觀的組成要素的過程。無序的客觀表現就是事物的消亡,是沒有分化,沒有差別沒有層次的絕對平衡態。我們所存在於其中的宇宙就是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周期性地振盪和波動著的。一切自然物的產生與毀滅,生物的生與死都是這一規律作用的結果。都在這兩種態之間周期性地過渡。這種情形說明宇宙自身是在平衡與遠離平衡態之間進行著永不停息的交替運動的,也說明宇宙的運動是一種其平衡與對稱處於經常被打破而又不會偏離太遠然後又總是會回到平衡的波浪式運動。可以把它們看作對立的轉化,但是這種對立和轉化絕不具有邏輯的意義,只是永恆的振盪。正是這種周期性的此消彼長構成了一切事物得以產生和運動的基礎。這種振盪和波動現象無論在小尺度上即量子層次的微觀物體中,還是大尺度上即宏觀物體乃至整個宇宙范圍上都同樣存在。二者的區別僅在於振幅的大小和波的長短上。振盪和波動的本質是時間可逆,是雙向互補的,這意味著歷史在總的進程上沒有時間箭頭,因此說歷史是無限發展的在邏輯上就是錯誤的。只有在去掉這雙向中的另一向,僅在上升波段和下降波段的范圍之內,時間才能夠是不可逆的,但這卻肢解了存在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那麼是什麼導致運動會有上升波段和下降波段呢?也就是說是什麼使得運動在單一波段內顯現為時間箭頭的呢?進一步,為什麼周期性的振盪會產生物質組織和運動形態上的復雜和高級化趨勢?關於前者的原因,在前面已經有所論述,即由於微觀物體向有組織有序的宏觀集合體方向的運動和宏觀集合體向微觀物體方向的分解運動是造成運動的波動規律的根本原因。至於進化現象,決定於物質的微觀態與宏觀態二者各自不同的運動方式。我們知道,混沌的微觀態物體是量子運動不確定性佔主要地位,而有序的宏觀物體則是經典力學的統計確定性佔主要地位。無疑地,不確定性構成變化的源泉,統計的確定性則構成事物穩定存在的保障。而由於客觀世界正是這兩種物質態共存的,這就決定了世界既是穩定的,又是由於宏觀物體的組成成分和質量的差異而速率不同地變化著的。物體的質量愈大,有序度也就愈高,對粒子的束縛愈強,從而物體所顯現的變化就愈小愈慢,比如恆星、星系、宇宙就是如此。反之物體的質量愈小,有序度愈低,對粒子的束縛愈弱,物體所顯現的變化就愈大愈快,如孤立的原子和分子的運動狀態就是永遠不確定的。而進化之所以能夠在生物界明顯地發生,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生物有機體這種自然物既有由微觀物體——有機分子的不確定性的生物化學運動(如基因的復制中的缺失和易位)對宏觀組織——機體——的變異影響,又有宏觀機體對這種變異的抑制和淘汰機制。也就是說,宏觀統計上的確定性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被微觀的不確定性擾動所偏離和破壞。而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宏觀的統計確定性所束縛的。顯然生物有機體是一種宏觀與微觀,有序與無序結合得恰到好處的動態自然物質系統。因此生物形態發生變化的速率(以萬、十萬、百萬、千萬年計)既小於構成宇宙的無數的星體和星系(以幾十億年計),又大於單個生命機體的變化速率(以年、百年、千年計)。因而顯現出來人類所能夠考察出來的進化。正是這一宇宙特性導致了特定范圍和階段上的漲落運動能夠不是千回一面,而是有突變和宏觀自然選擇蘊涵其中的能夠顯示進化特徵的時間不可逆性過程。這就是宇宙運動既在宏觀上穩定的而又是緩慢演化著的根本原因。但這與辨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下的發展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存在的本質和意義在於空間形式宇宙在總體時間向度上不是辨證地發展的,而在它的每一個從混沌轉向有序的上升波段上也同樣不是發展邏輯在起作用。第一:這里仍然沒有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用武之地,充其量不過是兩次對等的否定過程之一——有序對於混沌暫時佔主要地位。兩個相反方向(即上升與下降)運動的機會是均等的,哪一方也不佔有絕對的優勢。第二:有序實體並不是藉助於對自身的否定的邏輯環節來實現自身的建構的,而是由參與這一有序過程的所有要素的運動方式和結合方式所決定的,有著確定方向的建構。不同的組成要素只能按照自身所特有的結合方式向系統所允許的最大有序度運動而到達自己的終點。正是沿著這種模式化過程,星雲中的物質微粒的引力作用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星體、元素的電磁力作用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分子、氨基酸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蛋白質,蛋白質與核酸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細胞,細胞的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有機體。可見這是一種個體的形態和行為方式決定了整體的未來結構的既形式固定又有始有終的有序的運動過程,而不是什麼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的無限發展過程。辨證歷史唯物主義把從混沌到有序的過程(如生物進化)理解為辨證的發展過程並把這種過程看作普遍存在的無限發展過程完全不符合客觀實際。究其根本,辨證的無限的發展觀的要害就在於把存在當作了承載變化的時間向量來看待,時間是存在的唯一屬性,存在就是變化的事物的流,只能建立在永不停息的抽象的時間流程上,唯一常住的只有規律。其結果,存在的空間形式被抽掉了。空間形式只是被當作時間進程中的載體和道具,按此邏輯,認識存在不必著意於任何一種空間形式。因為一切現實的空間存在形式都將消亡,都只是手段,都是歷史的匆匆過客,都是應該為未來而犧牲掉的,一切合理、完美的東西屬於永遠的未來。難怪用這種理論解釋人會得出人沒有其決定於自然的普遍本性而只有隨其社會存在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屬性的結論。但事實上,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本質上是空間形式而非時間形式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並沒有絕對的時間,時間是相對於空間而存在的。而空間同樣是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的。相對空間實質上就是相對獨立的空間物質結構實體,即自然界在從混沌向有序運動過程中形成的宏觀存在物,如星系、恆星、行星、以及生物有機體。正是這些相對的空間存在形式才使得物質世界顯現為我們所見的存在,單純的虛空即絕對的混沌是存在的無。也正是這些有序空間形式的存在才使得時間成為現實。因為時間就是這些宏觀存在物體的運動頻率。對人類而言,時間就是地球的運動頻率,正是有了它們才有了年、月、日、時。恆星的壽命決定於其內部氫核聚變反應的頻率、動物的壽命決定於細胞分裂和心臟跳動的頻率。因此,時間存在的前提是作為從混沌到有序自然過程結果的宏觀物體的存在。一旦這種宏觀自然物終止了其有序的空間存在,時間也便被劃上句號。換句話說,空間存在形式是時間的限度,是空間存在形式派生了時間,而不是空間存在形式在時間中運動。時間只能隨空間存在形式的波動或振盪而誕生和存在。另一方面,過程所顯現的時間性效應只是作為空間形式的運動的軌跡的累加,一種統計效應,如人類社會中的史書、文物,自然界的樹的年輪、地質層等等。一個質子的衰變期既沒有時間性也沒有歷史感,它也許永遠不衰變。而一大堆質子的半衰期的度量事實上只是統計的而不是時間的。而具體的時間流逝如地球的轉動頻率並不具有決定具體的存在物的空間結構的作用,即空間結構並不是時間變數的函數。一天的時間在一個懶漢的眼裡和一個勤奮的科學家的眼裡決不是一個同等的量度。所謂空間存在形式就是物質的相互關聯形式,在形態上是不同物質層次與結構自身的和與外部事物的三維空間聯系,這種三維空間聯系是一切組織、結構、系統的最一般、最本質的特徵。任何存在物除了自身具有的特定空間形式之外,又存在於將其包括在其中的上一級三維聯系中;每一個生物物種本身作為一種空間形式,它又同時存在於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中。它們之間是一環套一環的,每一低一級的空間存在形式都是高一級空間形式的組成部分。遵循著宏觀涵概微觀,較小的宏觀又被較大的宏觀所涵概的結構規則。組成不同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的質子是禁閉在其中的誇克的空間結構,而由它們所組成的物體從原子到分子、晶體、細胞、生物有機體、星球、星系乃至宇宙無一不是空間聯系形式。這種空間的聯系是包括靜態關聯和動態聯系兩個方面的,靜態的聯系構成組織、機體的結構,動態的聯系構成組織和系統間的相互聯系,即動態的相互作用空間結構。兩者是物質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它說明空間存在形式不僅需要組織上的靜態的相互作用聯系,同樣需要動態的相互作用聯系,運動只不過是自由度較大的相互作用而已。因此運動也當然地屬於存在的空間形式而非時間形式。存在物的結構和運動的多樣性正是通過靜態和動態的空間形式表現出來的。就人而言,人的機體是一種空間結構,人的大腦中的思維、意識運動也是空間結構的,人的創造性活動——實踐也是空間結構的,人與自然界在生理、心理上的密切關系等等也都是空間結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性的背謬就是將運動普遍化和抽象化,並由此臆造出所謂歷史的運動及其規律。事實上客觀世界只有具體的運動而不存在抽象的運動和歷史運動。而且一切運動只能依具體的空間形式而存在。沒有原子就不會有化學運動,沒有細胞就不會有生命運動,沒有大腦神經系統就不會有意識運動。一定的空間形式產生一定的運動形式。運動的多樣性來自於有序存在物的空間形式的多樣性。

由此可見,承認存在是物質的空間形式要比只一般地承認物質的普遍聯系更符合存在之本來面目。因為宇宙物質的存在原本就是具體的空間形式的。把存在看作是空間形式的還是時間形式明顯地存在著如下的本質區別,後者對存在的認識著眼於變化和邏輯規律,而前者則著眼於存在的結構、成分及其價值和意義。兩者孰優孰劣昭然若揭。以時間形式看待存在的規律論者並不關心什麼東西存在著和各個存在的物種之間的本質性差異,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暫時的,都是只為規律和邏輯而存在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規律才是永恆的、第一性的存在。空間形式的存在觀則著眼於空間形式下的存在物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因而它所關心的是「什麼」存在著。並且作為存在的追問者,他所要解決的存在論問題是從自身的存在出發的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他與其他存在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的本質,明確什麼是適合自身本質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克服自己的導致極端性的病態存在的不良行為。因此,作為哲學的對象——存在就應該在特定的空間形式上被考察,即考察人生存於其中的那個物質世界的空間存在形式,揭示存在對於人類的價值和意義,脫離了這一目標的哲學存在論研究毫無價值和意義。而把存在論研究建立在任憑這種空間形式的變化上的哲學更是對人類的不負責任和犯罪。如果從超脫的角度,假設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級空間形式的變化都不足掛齒,因為在上帝看來,永不停息的毀滅已有的和創生未有的過程本身就是存在。但是哲學作為人類對存在的內容和意義的探索者就不能不關心人類自身居於其中的特定存在,不能不從人類自己的存在命運出發去研究存在。因為人類存在於其中的這個空間形式對人類是性命悠關的。它的變化,它的破壞是人類的災難。

人類出現和存在於自然界是人類絕無僅有的機遇。在沒有人類之前的世界,存在只存在於自身之中,因為沒有存在物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存在不對誰成為問題,也沒有價值可言。正是人的出現才使得存在對於一種存在物成為了對象,並且這種存在物通過以存在為對象證明了自己不同於一般存在物,是能夠懂得存在的真理及價值和意義的存在物。從這個意義是講存在只是這種存在物——人——的存在。

因此,存在是物質的空間形式的提出給了哲學一個實實在在的根基和唯一正確的方向,那就是,對於存在,哲學必須具體地揭示客觀世界建立於何種統一的空間形式之上,同時在這種統一的空間形式中探索人的空間形式,揭示探索存在的存在者本身——人——這個所有空間存在形式中最復雜最高級的空間存在形式的秘密,即回答人是什麼。這才是哲學對於人類必須擔當起的責任和承諾。

建立在時間形式上的存在論無視存在的空間形式,相反由於其理論和實踐建立在否定之否定邏輯基礎上,因而是以破壞現存的一切空間形式為前提的。從這一理論出發它拒絕給予人以全面、系統和統一的空間存在形式的認識,即不承認人的普遍本質。無視人的與自身生物結構本質相適應的有意識的和有著豐富的感性和精神需要的生存本質,並在實踐上予以限制和剝奪,狹隘地從人的肉體生存和排斥異己的佔有欲出發,驅使人不斷地異化,沉溺於單純追求支配手段(即交換價值的數字指標)無限增長的數字化生存。其結果,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存在形式——生物圈生態空間當作人類的巨大加工廠的原料倉庫和垃圾場。全然不顧整個生物的生存空間是一個在物種的分布、能量與物質的循環等方面的高度有序的空間存在形式,人類和與之息息相關的其他生物正是在這種有序的空間形式下才得以存在的客觀事實。到頭來,無視空間存在形式的,建立在時間形式上的發展,必將於在這種空間存在形式致命的改變的同時以毀滅人類自身為代價。

毫無疑問,自然界一切存在的空間形式,一切物種和類都不能擺脫漲落即從產生到毀滅的規律。對於無意識的物種和類而言,漲落只能順其自然,因為它們沒有能力作用於這一過程。但對於人類就大不相同了。自然界中能夠有意識地自主和自覺行為的存在物只有人類。人類的行為已經完全超出了維持生命活動的生物范圍。他能夠利用遠遠超出自身生物能所及的力量去施加作用於自然界,從而也就具有了能夠決定自身和整個生態系統的漲落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說,人類操縱著對自己和整個生物界的生殺大權。人類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自掘墳墓還是協起手來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機遇中共創祥和美好的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人類大有選擇餘地。如果人類有序地展開自己的類行為與自然界的有序存在相協調,人類就能夠大大拓展自己的生存時空;反之如果人類放任在無序的競爭中掠奪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那麼人類就將註定被提前開除球籍。

㈧ 試比較批判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關於科學理論的評價模式

哲學的不懂

㈨ 用哲學觀點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請問是用什麼哲學評價?人本主義哲學、後現代主義哲學、科學主義哲學、馬克專思主義哲學屬、實用主義哲學、實證主義哲學、唯意志主義哲學、生命哲學、功利主義哲學、分析哲學、現象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結構主義哲學、法蘭克福學派、英美科學哲學、英美政治哲學。這些哲學體系的哪個,是你要的評價結果?恩格斯將哲學分為唯物與唯心。也就是說唯心或唯物是在馬克思哲學內說的,放開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談唯物還是唯心。

㈩ 夏皮爾的夏皮爾的科學哲學思想

夏皮爾認為科學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科學推理過程。因為,科學理論的評價或辯護要通過推理,理論發現和認識過程的其它許多環節也要通過推理。他不同意邏輯經驗主義者把統一的推理過程劃分為發現范圍和辯護范圍。在他看來,居於科學哲學中心地位的是「學科範圍」。這一概念不是指客觀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種自然現象,而是指我們已掌握的包括理論和事實兩方面的知識整體。
他指出,一個學科範圍的特徵是:1、各項目基於它們間的某種關系而合成一個整體;2、互相關聯的整體出了問題;3、這個問題是個重要問題;4、科學對討論這個問題是「有準備的」。他認為在特定情況下,3、4不必同時具備。
他認為整個科學推理過程依次包括以下這些問題:1、什麼理由或何類理由引導科學家把某些知識或資料的全部看作一個整體,看作構成一個有待研究的統一的題材、范圍?2、怎樣描述這些資料?在科學發展的更高級階段怎樣修改這種描述?3、在這樣的資料中發現何種缺陷?把這些缺陷看作必須繼續研究的科學問題的理由何在?哪些問題較重要?科學對於研究它們是否已「有準備」?4、什麼理由導致特殊研究方針的產生?認為某些方針較之其它解決問題的辦法更「有希望」的理由何在?5、期望甚至要求給那些問題尋求具有一定特徵的某類答案的理由何在?6、把一個科學問題的某一答案看作是適當的並接受它,其理由何在?在夏皮爾看來,這些都是科學哲學的主要問題,但只有第6、在較小程度上還有第2的問題被科學哲學家結合歸納邏輯的討論認真、仔細地研究過。80年代以來歷史主義者對其它問題也開始給予較多的注意。但他認為許多歷史主義者的觀點,最終只是否認,而不是解答這些問題。因此,他既反對邏輯實證主義者單純探討歸納邏輯問題,又指責有些歷史主義者公然否認科學的合理性。他主張在整個認識過程中,從形成學科範圍、提出問題,直到答案的評價或接受,每一環節都有推理,並非像邏輯實證主義所主張的僅僅在評價階段或辯護范圍才有推理,更不能以社會的或心理的因素代替科學推理,並以此說明科學信念的變化、理論的推陳出新。夏皮爾指出,在科學的發展中有一個基本理由,有一個邏輯。 夏皮爾在《現代科學和哲學傳統》這篇論文及其它著作中指出,哲學有一個傳統,那就是試圖理解尋求和獲得知識的過程。例如,尋求知識的方法是什麼?一種信以為真的知識的基本特徵是什麼?這也就是說,哲學要解決科學知識的本質和它的方法論問題。
從哲學史和現代西方哲學來看,對這個傳統問題的回答,有兩個極端:預設主義和相對主義。預設主義以柏拉圖、康德、早期維特根斯坦和邏輯經驗主義為代表。「他們持有一個共同的假定,即在尋求知識的事業中有某種預設的、或基本的或必然的東西。這種預設的或基本的或必然的成分據說是不會被我們可能達到的任何新知識修正或摒棄。此外,通常還認為,這種成分被假定為構成科學的特徵性的、確定的特點」。這種預設主義有種種表現形式和說法。
第一,這種預設的、基本的、必然的、不可修正和摒棄的東西被稱之為科學方法。應用了它,我們就能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如果我們一旦發現了這種方法,它就不會被我們應用這種方法可能獲得的任何信念所修正或改變。他認為在近代自然科學的確立時期,伽里略用來從事發現或發明的方法就具備這樣的特徵。
第二,這種方法既然是用來表徵科學的,那麼它就必然有預設主義的本體論或認識論的主張。例如:康德認為,如果沒有他所說的「直觀形式」(空間和時間)以及「思維形式」或「范疇」(其中包括每事必有因的思想和實體,即有自在之物存在的思想),則知識就不能存在,尋求知識就無從說起。這些直觀形式和范疇,不僅是我們知識形成的基礎和條件,而且不管我們在經驗中獲得什麼新的知識或發現,都不能對它們加以修改或拋棄。
第三,它必然要預設一些原理或規則。例如:自然界的「齊一性原理」,即自然界總是以同樣方式起作用;自然界的「簡單性原理,即自然界最終是簡單的;自然界的「統一性原理」,即自然界有可能用一種統一的理論理解;J.M.凱恩斯的「有限獨立異種原理」,即自然界僅有有限數目的不同種類事物。邏輯上的歸納推理規則和演繹推理規則在科學推理中普遍運用,不會因科學的新發現和發明而發生改變。這些都是尋求知識事業中的「必然預設」。
第四,它必然要預設一些「元科學」概念。例如:邏輯經驗主義者就預設了像「證據」、「觀察」、「理論」、「解釋」、「確證」等概念,「用它們來談論關於科學的概念,主張或論據,它們所具有的意義與不斷增長著的科學的特定內容完全無關,它們的意義構成了算作是一個證據、一個觀察、一個理論、一種解釋等等東西的特定特性,也就是說,它們的意義構成了什麼是證據、什麼是觀察等等。而當你理解了其中每個概念,並把他們全都放在一起時,你就對什麼是科學或什麼是科學的下了定義,即定義了科學的本質,盡管他們不願意用這個詞,但這個詞還是適用的。做某種不適合那些定義的事情也就是做按照定義它不是科學的事情,因此你只要從事科學,你就不能違背這些定義」。
以上四種表現形式和說法,都是建立在「不可違背性論點」基礎上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不可違背性原理和預設中不可違背成分。不可違背性原理認為存在著某種東西,不管它的精確特徵是什麼,它對於尋求知識事業,特別是對於科學是預先假定的、基本的、必然的,它們不會因為我們可能達到的任何新科學知識或信念而被修改或拋棄。不可違背成分指科學預設中總存在這些成分,它們構成科學的特徵。夏皮爾將它們統稱為「不可違背性論點」。
哲學對於科學知識獲得過程的另一極端解釋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既反對哲學史上的懷疑論者,又反對以邏輯經驗主義為代表的預設主義。懷疑論主張,人們不可能有任何知識,人就是萬物的尺度、決定者;而預設主義又往往把預設當做先天的,並進而斷言它們構成了科學恆定不變的本質。相對主義認為:「我們當做知識的東西只不過是我們隨意預設的一種功能。」他們堅持認為,各種知識、理論、方法都是科學家各自提出的不可違背的預設。在科學哲學中,相對主義的著名代表就是歷史主義學派的庫恩和費耶阿本德,他們雖然藉助於科學史材料,揭露和摒擊了邏輯經驗主義的預設主義、辯護主義、絕對主義,但是他們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否認科學理論發展的合理性、進步性和衡量合理、進步的標准。他們強調新舊理論和方法的不可通約性,選擇的任意性。「相對主義的嚴重危險在近代看來確實是實際存在著,因為科學史家帶來的科學中的徹底的、基本的變化已經使他們中的許多人的確走向相對主義。因此在庫恩的很有影響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科學周期性地經歷著猛烈的革命,在革命前後,整個科學的結構已經改變,革命前後的範式是不可通約的,其中包括每個接受的概念,像觀察、事實、問題、方法、標准等等都是不可通約的;對庫恩來說(至少如他那本書中所說),不存在我們據以能夠在範式間進行選擇的超範式的標准了。許多別的科學史家和哲學家的觀點都受到了科學史中發展觀點的影響(最著名的是費耶阿本德),也已經傾向於相對主義」。
夏皮爾對於預設主義和相對主義分別作了批判。關於預設主義,他指出,哲學和哲學史家、科學和科學史家都曾對它予以否定。
第一,美國的實用主義者,尤其是皮爾士和杜威領先抨擊了本質主義和必然真理的學說,並維持了科學是永遠變化、永遠演進事業的觀點。M懷特和奎因也否認有基本真理和必然真理的存在,而認為科學是信念的共同體,其中沒有一種信念會免受修改或拋棄。後期維特根斯坦則站在實用主義范圍之外(且很少提及科學)而提出一種論點:我們當做必然真理的東西不過是我們玩弄「語言游戲」的一種功能,是我們參與其中的「生活形式」的一種功能,因此,除了這些語言游戲或生活形式之外,沒有必然的或基本的真理,當我們以為某個命題是這種真理的時候,我們必須對「邏輯必然的確實性」表示懷疑,並尋求揭露我們所作的錯誤推測的語言學基礎。
第二,科學發展本身也駁倒了有所謂必然的不可修改不可拋棄的真理存在的觀點。例如,關於一切終極原因都用運動著的物質的相互作用來加以說明的思想;關於歐幾里德幾何學不可違背性思想;關於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必定是決定論的觀點,它們過去都被認為是不可違背的,但都已被拒斥,甚至被否認為是真的。「新思想已被引入科學,它已遠遠超出我們所能預料到的任何東西」,「所有這一切以及更多的情況表明,看來有理由同意,我們以為是必然的和不可違背的任何東西都必定是可疑的,科學思想也不能受任何思想的限制」。
第三,科學史的研究結果已經指出,科學已經經歷了根本的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表現在新事實的發現和新觀念的確立,而且還擴展到使用的方法論(與不可違背的科學方法的擁護者相反)、合法與不合法的科學問題之間的區別(與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者的證實主義相反),被認為是可能的或正確的解釋(被認為與亨普爾和其它人相反),被認為是觀察或觀察證據,甚至探究的標准和目的(與實際上所有的實證主義哲學家相反)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一提示告訴我們:科學中不存在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不存在原則上可免受修改或摒棄的東西:不論是所謂的事實、理論、概念、問題、方法、思維方式,甚至像某些據說是可免受修改或摒棄的一組元科學概念中的定義,都是如此」。
夏皮爾也依據哲學和哲學史、科學與科學史對相對主義進行了批判。他指出,相對主義乃是哲學思想方法上走極端的結果。他們要求不同的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要麼就是絕對同一,要麼就是絕對不同,否認它們之間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這樣,哲學上的形而上學傳統就導致了科學理論和方法的主觀化、凝固化。其次,他反對相對主義的「不可通約性」的論點,主張科學演化是具有合理性的,在不同的兩類「範式」或「標准」之間存在著合理發展的鏈條,它可以對前後發展的科學理論進行比較,從而指出現代科學比以往科學要好的事實。 夏皮爾既反對預設的不可違背性論點,又反對相對主義的「不可通約性」論點,它們最終是殊途同歸的,都會否認知識的可能性。因為預設主義的不可違背性論點反復地說明,如果沒有不可違背的東西,就不可能獲得知識;而相對主義的「不可通約性」論點又反復證明,我們不可能獲得統一的首尾一貫的知識。夏皮爾則主張:科學中一切都是可變的、可修正的、可拋棄的,但是科學的發展又是有聯系的、可比較的、合理的。他認為,這種知識觀同時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科學的各個方面——例如包括迄今已被區別的觀念、事實、方法、標准、定義概念(元科學概念)等等所有這些原則上都是可以修改的,當然,盡管它們事實上不需要實際上不斷被修改」;第二,「能夠做這樣修改是根據某些理由,這些理由則是基於我們從事科學事業過程中所學會的東西」。這樣,若滿足這兩個條件,則可建立以合理性為基礎的科學發展觀。「盡管在一個時期被當做合理的科學理論、問題、解釋、考慮可能會極為不同於另一時期被當做合理的理論、問題等等,但常常有聯結兩套不同標準的發展鏈條,通過這鏈條可以找出這兩者之間的合理演化」。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歷史主義科學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