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在哪裡找到河北河流變遷歷史

在哪裡找到河北河流變遷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5 15:33:07

1. 河北清河的歷史

清河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面積502平方公里,人口36萬。清河縣域經版濟發達,號稱「中權國羊絨之都」,是邢台市的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擴權縣和重點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清河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是張姓的起源第,也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被國家授予「中國武松文化之鄉」稱號。
清河之名始於漢代。據《嘉靖廣平府志》載,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青陽縣,即今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水經注》記:「清河又逕清陽縣故城西」)。東漢時郡治徙於甘陵縣(今山東省臨清市和河北省臨西縣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國、魏時,郡、縣(甘陵縣)均改名為清河,但其縣並非今清河縣境(治在今山東省臨清市)。北齊時,於今清河縣地設武城縣,並遷清河郡治此,於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縣名清河縣,自此清河縣才名副其實。

2. 河北的歷史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為幽州。《禹貢》亦為冀州。《周禮·職方》曰幽州。

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今邢台市),經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遷奄,約130多年。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召公之子於燕國,封周公之子於邢國,河北成為燕、邢之地。春秋時期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中山國、趙國和魏國、西北部屬代國。邯鄲和邢台曾是趙國都城。

秦始皇時期這里屬於巨鹿郡、邯鄲郡、恆山郡、齊郡、濟北郡、上谷郡、代郡、漁陽郡、右北平郡的地域。

西漢時河北屬幽州、冀州、並州小部分,幽州治所在薊(今北京市),冀州治廣川國(今河北冀州市舊城),並州則治晉陽(今山西太原)。東漢時屬幽州、冀州。三國時屬幽州、冀州。

北宋時南部屬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明屬北直隸、山西小部分、韃靼小部分,仍屬中央直轄,天津開始設縣。

中華民國成立後,當時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屬直隸省,後因直隸省名不符實,以地在黃河以北,於1928年改為河北省。

(2)在哪裡找到河北河流變遷歷史擴展閱讀

河北省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形成了豐富、獨特的文化,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資源大省。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4046處,擁有長城、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廟宇、清東陵、清西陵等3項5處世界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居全國第三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30處,居全國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7項,居全國第二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0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1人,居全國前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60人。

河北擁有長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清東陵和清西陵3項世界文化遺產;擁有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山海關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是長城途經距離最長、保存最完好、建築風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境內長城遺存達2000多公里,老龍頭、山海關、金山嶺長城等長城精華均在河北境內。

承德避暑山莊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其周圍的外八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趙州橋被譽為「世界拱橋之祖」,是世界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迄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3. 誰知道任丘小白河歷史情況.傳說和變遷啊

小白河來:起於安國縣北張自庄,流經安平縣境自龐庄以上0.6公里處入博野縣境,經龐庄村南,王莊村東,南堤圈村南穿過頓庄村至杜田莊村北去蠡縣劉家佐,經肅寧、河間、高陽、任丘縣匯入任文排水乾渠,是瀦龍河左側的主要排瀝河道。博野縣段原系古河道排水溝,於1945年春開挖成河,設計標準是5年一遇,底寬4~5米,上口寬18米,深3米,縱坡為1/3,000,邊坡段長1:2。設計流量色為24立方米/秒,基底土壤為粘性土,含僵石,境內段長10.94公里。該河因流經鹼地,遍地皆白,河道乾涸後也白,故稱小白河,縣境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 小白河是瀦龍河與滹沱河之間的一條主要排水河道,位於保定與滄州的邊界地帶,其上源可及蠡縣、安平境內,北流在任丘西北部入任文乾渠。歷史上,滹沱河無左堤(北堤),汛期洪水向北自由泛濫,形成東西兩條較大的支溝,西支稱西支子,東支即小白河。在多年的洪泛過程中,西支被逐漸淤塞變為平地,小白河也僅剩淺平的溝形。新中國成立後,對小白河進行過多次開挖、疏浚,成為目前大清河以南主要的排瀝河道。

4. 河北邢台的歷史變遷

【歷史變遷】
邢台歷史悠久,禹貢記為冀州之域商祖乙曾遷都於邢,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紀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統轄邢地。春秋為晉國領地。戰國為趙國信都 ,墨守成規區屬趙,因「趙襄子食采於引,故有襄國之名」,邢稱襄國始於此。公元前372年 趙成侯據邢,改邢為信都,秦統一六國後,廢封建,行郡縣,置信都縣,轄區屬邯鄲郡(一說 屬巨鹿郡)。秦末漢初,項羽攻佔趙地,「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東漢屬魏郡,三國時公屬廣平郡、世鹿郡。西晉末年,羯人石勒建後趙都襄國,置襄國郡,邢地屬之。 隋開皇十六年廢襄國郡置邢州。唐天寶元年改為巨鹿郡,至德二年復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為信德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主順德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為順德府,至元二年改府為順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清因明制。中華民國初期廢府留縣,屬直隸省。1914年設大名道,轄區屬之。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各縣均直隸於省。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日日軍侵佔邢台,設冀南道,不處改順德道。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府,轄區公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 政府成立並恢復河北省建制,撤銷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專員公署,轄邢台、沙河、臨城、內丘、威縣、南宮、任縣、隆堯、柏鄉、寧晉等縣,撤邢台市為邢台鎮。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1953年邢鎮復升格為邢台市。1958年,邢台專區撤銷,寧晉、新河劃入石家莊專區。其它各縣並入邯鄲專區。1961年邢台專區復置。1964年,臨西縣歸屬邢台專區,轄區為1市17縣。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兩面三刀區與邢台地區分設,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領轄。1986年、1987年,南宮、沙河先後改建為縣級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邢台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所屬縣工歸邢台市管轄。至此,邢台市下轄2區、15縣、2個縣級市。
邢台是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在3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四代建國,五次定都〔商祖乙九祀甲辰圮於耿,遷都於邢;周成王四年,周公子姬苴在建邢國;漢高帝元年,項羽立張耳為常山王治襄國;東晉咸和五年九月,石勒建都襄國;永和六年三月.後趙新興王石祗即帝位於襄國;永和七年七月,劉顯在襄國稱帝〕。商周以來,邢襄大地幾曾演出過威武雄壯的活劇,產生了一大批對中國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英賢和事件,地上地下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5. 你了解的河北的地名里有哪些歷史和典故

河北省石家莊市有一個小縣城,這個小縣城有一個傳說:以前有一個看風水內的,來到這個小縣容城,說這個地方可以出一斗芝麻那麼多的官,還可以出一簸箕黃豆那麼多的大人物,那個時候出來的名人也確實挺多的,後來有一個南方人發小這里是風水寶地,就去取來了毒沙子,在這個縣城的前段兩口井裡填滿了,後來就再沒出過名人。據說是因為這個小縣城是長條狀的,前段有兩棵年代久遠的梧桐樹,再往前有兩口井,一邊一口,象徵一隻展翅飛翔的鳳凰,這個南方來的道士把鳳凰眼睛毒瞎了,破了風水,後來就沒出過名人。

6. 什麼是河道的變遷

河道變遷是指由於河流的天然改道或改向使河道發生平面遷移的現象。河道變遷,一般有3種原因。①由於升降運動的方向和速度的差異而引起的河道變遷,使河道向相對下降的方向偏移。如永定河自西山進入北京平原後,河流由東北向西南方遷移,就是以構造因素為主的漸進式河流改道。②以水文因素為主的突發式河流改道。當河流下游段流經平原時,如含沙量過高,流速變緩時往往形成大量淤積,久而久之,河床高於兩岸地面。當發生特大洪水時,河流決口,沿平原上的低地形成新的河道,而把原下游的故道完全廢棄。中國黃河下游,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河流改道。③因河曲的發育,河流襲奪,河道裁彎取直也是河道變遷的一個原因。河道變遷後如引起水系,流域范圍等方面的變化則稱為水系變遷。河道變遷對工礦、交通、水利、農田等方面都有影響。現以黃河河道的變遷為例說明。

黃河像一條金色的巨龍,橫卧在祖國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千米。黃河流域是我國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其中下游地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黃河原名為河水。直到西漢初年,才開始有人提到黃河的字樣(《史記》「使黃河如帶」),雖然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至西漢末年,已經有了「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記載(《漢書·溝洫志》)。到了唐代黃河的含泥沙問題更為嚴重。

我們知道,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黃土疏鬆,不耐侵蝕,被侵蝕的黃土,便輾轉流入黃河。因為黃土高原緊鄰沙漠,所以黃土中多含沙粒,因侵蝕隨水流下,增加了黃河水中的含泥沙量。

其實,在遠古之時,黃河中上游植被豐富,遇到侵蝕,泥沙不多,有時最多也只是渾濁。但是,後來隨著沿岸人口的增加,土地的開發,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開始變得愈發嚴重,因而遇到雨水,泥沙俱下,形成黃河泛濫,甚至導致河流改道。

自有文獻記載以來,黃河決口泛濫,相當頻繁,其中改道也有多次,據有關方面統計,自有記載以來黃河決口泛濫約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達26次,其范圍包括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在26次改道中,大徙改道有6次。其中金以前多在今黃河以北,金朝以後多在今黃河以南。宋代以後的變化最為頻繁,大約不到四五百年就已經有改道的事情發生。這自然是由於河流泥沙過多,河水容納不下的緣故。

黃河之所以決徙改道,除自然原因外,也有社會原因,而洪水量和泥沙量則是造成黃河決徙改道的主要自然因素。

黃河的6次改道為:第一次在春秋中葉,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黃河從河南進入河北由天津入海。這條河道穩定,將近500年,到西漢文帝後開始決口,至西漢末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災情較為嚴重,終於在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在河北磁縣南決口。主流東決,在今山東境內入海。而分流則漫流在今山東西部、河南東部一帶,前後經過70餘年的漫流期,到東漢初才結束了這種局面。

第二次改道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由著名的水利工程師王景和王吳主持,對王莽時的河決大勢加以疏導,王景領導幾十萬民工花1年時間,沿黃河修築堤壩達500餘千米。這次改道後黃河穩定長達700餘年,直到唐中葉才決口。這次安流時間長的原因除了王景治水之功外,關鍵在於中游地區植被發生變化。在此期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游牧民族佔領黃河中游地區,建立政權,用畜牧業代替農耕,從而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減輕。到唐代末年黃河又開始泛濫。

第三次改道在北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宋初70餘年中,黃河多次潰決,但屢決屢塞,總能堵住,至景祐元年,澶州(濮陽)決口已無法用人工堵塞。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東北決口,造成第三次改道。經山東北部入今衛河由天津入海。此後嘉祐五年(1060年)黃河又在大名東決出一段,東北循馬頰河入海,導致黃河有東北二流。此後60年中,宋金對峙,中原戰亂不定,因而黃河災情更為嚴重。

第四次改道是在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口(今河南原陽縣),經延津,入山東至壽張入梁山泊,然後分為2支,北支由北清河(今黃河)入海,南支由南清河(泗水)取道淮河入海。就水量而言,進入淮河者佔大多數,奪淮入海者達十之七八。

第五次改道是在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在此之前,元代賈魯曾治理黃河,使水回歸故道。所謂故道也就是自金代以來黃河多次經流的汴泗道,由河南進入安徽北部至徐州入泗水,再循泗入淮。歷史上稱為賈魯河。

第六次改道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今河南蘭考北),結束了黃河趨向東南、奪淮入海的歷史。這也是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導致淮河流域泥沙堆積、地勢上升造成的。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侵華日軍沿著隴海鐵路西行,命令其部隊炸開在鄭州花園的黃河大堤,使黃河再次趨向東南,歷時9年,造成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受災。這是歷史上黃河由於人為決口所造成的最大災害。

黃河歷次改道,造成入海口經常發生變化,其入海口最北在今天津市附近,最南是和淮水一同入海。如果以現在河南孟津縣和現在的天津市以及淮水入海的地方為三頂點,作一三角形,這個三角形內的絕大部分土地都是在黃河改道或者泛濫區域內,甚至還有若乾地區還不是這個三角形所能包括得到的。

從整個歷史時期黃河決徙改道的情況來看,可以公元10世紀為分界線。在此以前的2000年間,大改道共有2次,其他決徙的記載也很少,黃河基本上是安穩的,平靜的。這是因為古代黃河上、中游高原地帶的森林、草原還比較完整。如山陝峽谷和涇渭北洛上游基本上是畜牧區,原始森林、草原未被破壞。唐代以前的3000多年,大部分時間的平均氣溫都比現在高2℃,也有利於植被的生長,這種良好的植被狀況,足以保持水土;中、下遊河谷平原地帶,古代人民在黃河兩側挖了無數的灌溉渠道和溝洫,其中著名的如戰國時魏引漳水溉鄴、秦開鄭國渠引涇入洛,漢武帝開白渠引涇入渭等。《史記·河渠書》說,當時的灌溉渠要「以萬億計」,這些渠道溝洫把河水夾帶的泥沙引入農田,作為肥料。此外,古代黃河下游有名的濟、汴、濮、漯等大川和密如蛛網的支津,以及散布在大河兩側眾多的湖泊,也直接或間接相通,為黃河流沙的淤積和洪水的宣洩起了分擔作用。因此,千年以前,黃河流域作為我們祖先定居生息的地方,它灌溉了億萬畝農田,它和它的支津有幾千里通航路線,那時候的黃河是利多害少。

黃河為患嚴重只是近千年來的事。公元10世紀以後,也就是從唐末五代開始,黃河的情況發生重大的變化,它已不再是一條安穩平靜的大河,而以決徙為常態,安流為變態了。而且決徙的頻率和破壞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增加。東漢至唐末的800多年中,黃河僅有40個年份有決溢的記載,唐末至近代的1000多年中,大小決溢達1500餘次,清代269年中即達600次,辛亥革命後1912~1933年的22年中,決口達92次。這主要由於人為的原因。首先,從唐代後期開始,黃河上中游的大片原始森林,遭到盲目濫伐,廣大牧場被墾為耕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壞,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唐以後的氣溫也有了明顯而持續的下降,一般平均氣溫比現在約低1℃,也影響了植物的生長,再加上五代以後,封建統治中心東移,上中游的渠道逐漸湮廢,泥沙畢集於黃河。統治階級不知治本,只知治標,硬想用堤防來解決一切,於是兩岸支津全被堵塞。與這些支津相溝通的天然湖泊也日漸淤廢。既無支津湖泊來分泄洪水,堤防盡管逐漸加高,河床填高得更快,洪水一到,終不免潰決。而每次決徙、改道,河水所挾帶的泥沙大量淤積。尤其是到了元、明以後,黃、淮兩大流域合成一處出口,更易發生壅塞潰決,這也是促使後期黃河決徙愈益嚴重的原因。

7. 河北的歷史沿革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為幽州。《禹貢》亦為冀州。《周禮·職方》曰幽州。
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今邢台市),經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遷奄,約130多年。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召公之子於燕國,封周公之子於邢國,河北成為燕、邢之地。
春秋時期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中山國、趙國和魏國、西北部屬代國。邯鄲和邢台曾是趙國都城。
秦始皇時期這里屬於巨鹿郡、邯鄲郡、恆山郡、齊郡、濟北郡、上谷郡、代郡、漁陽郡、右北平郡的地域。
西漢時河北屬幽州、冀州、並州小部分,幽州治所在薊(今北京市),冀州治廣川國(今河北冀州市舊城),並州則治晉陽(今山西太原)。東漢時屬幽州、冀州。三國時屬幽州、冀州。
西晉時屬幽州、冀州、司州部分,幽州治涿(今北京市),冀治房子(今石家莊市高邑縣)。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後秦、西燕、北燕、南燕佔領。南北朝時期先後屬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代時屬冀州。轄武陽郡(大名)、清河郡(清河)、武安郡(永年)、恆山郡(正定)、河間郡(河間)、上谷郡(易縣)、北平郡(盧龍)、信都郡(冀縣)、襄國郡(邢台)、趙郡(趙縣)、博陵郡(定州)等。
唐代時屬河北道、河東道小部分,河北道幽州范陽郡(北京)、滄州景城郡(滄縣)、冀州信都郡(冀州)、瀛州河間郡(河間)、定州博陵郡(定州)、邢州鉅鹿郡(邢台)、莫州文安郡(任丘)、易州上谷郡(易縣)、深州饒陽郡(深州)、媯州媯川郡(懷來)、魏州魏郡(大名)、恆州常山郡(正定)、貝州清河郡(清河)、洺州廣平郡(永年)、平州北平郡(盧龍)、趙州趙郡(趙縣)等,河東道蔚州安邊郡(蔚縣)。
五代後晉時,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周世宗復三關,與契丹以白溝河為界。
北宋時南部屬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屬於遼國南京道、西京道東部、中京道西部,河北東路轄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三府;十一州:滄、冀、博、棣、莫、雄、霸、德、濱、恩,清;河北西路轄真定府(正定),中山府(定州),信德府(邢台),慶源府(趙縣)四府。州九:相,浚,懷,衛,洺,深,磁,祁,保。
金代時屬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完顏亮定都於燕(今北京市)改置中都等路。
蒙古初置燕京路。至元四年,定都於北京,改大都路,置中書省。元代河北為中央直屬的中書省。河北地區轄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順德路(邢台)、廣平路(永年)、大名路(大名)、河間路(河間)、永平路(盧龍)、大都路(北京)、上都路南部、興和路南部、大寧路部分等。
明屬北直隸、山西小部分、韃靼小部分,仍屬中央直轄,天津開始設縣。北直隸轄順天府(大興、宛平)、永平府(盧龍)、大名府(大名)、順德府(邢台)、廣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河間府(河間)、宣化府(宣化)等。
清代屬直隸省,轄順天府(大興、宛平)、順德府(邢台)、廣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正定府(正定)、天津府(天津)、河間府(河間)、承德府(承德)、大名府(大名)、永平府(盧龍)、宣化府(宣化)等。直隸省省會在保定。雍正八年起,直隸總督駐保定府(今保定市),現存有當時的直隸總督署。
中華民國成立後,當時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屬直隸省,後因直隸省名不符實,於1928年改為河北省今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為河北省。
1952年,撤銷察哈爾省,將其原察南、察北兩個專區劃歸河北省;1956年撤銷熱河省,將其原大部分轄區劃歸河北省。
1958年,將河北省的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
1968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河北省的省會從保定市遷往石家莊。
1973年,將河北省的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等五縣劃入天津市。形成河北省的現在轄區規模。
★2015年4月28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保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5]73號):一、同意撤銷保定市北市區、南市區,設立保定市蓮池區,以原北市區、南市區的行政區域為蓮池區的行政區域,蓮池區人民政府駐五四路街道七一中路789號。二、同意撤銷滿城縣,設立保定市滿城區,以原滿城縣的行政區域為滿城區的行政區域,滿城區人民政府駐滿城鎮中山西路1號。三、同意撤銷清苑縣,設立保定市清苑區,以原清苑縣的行政區域為清苑區的行政區域,清苑區人民政府駐清苑鎮迎賓中街301號。四、同意撤銷徐水縣,設立保定市徐水區,以原徐水縣的行政區域為徐水區的行政區域,徐水區人民政府駐安肅鎮永興中路11號。五、同意保定市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
★2015年7月2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秦皇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5]121號):一、同意撤銷撫寧縣,設立秦皇島市撫寧區,以原撫寧縣的行政區域(不含石門寨鎮、駐操營鎮、杜庄鎮、牛頭崖鎮)為撫寧區的行政區域,撫寧區人民政府駐撫寧鎮金山大街2號。二、同意將原撫寧縣的石門寨鎮、駐操營鎮、杜庄鎮劃歸秦皇島市海港區管轄,將原撫寧縣的牛頭崖鎮劃歸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管轄。

8. 詳細介紹河北歷史

河北省因抄位於黃河下游以襲北而得名,部分地區古屬冀州,故簡稱冀。河北地處華北、渤海之濱,首都北京周圍,近郊天津。春秋戰國時為燕、趙之地,漢、晉時置冀、幽二州,唐屬河北道,元屬中書省,明屬京師,清為直隸,1928年始稱河北省。現轄11地級市、23縣級市、109縣、6自治縣。60多個市縣對外開放。全省面積19萬平方公里。有漢、回、滿、朝鮮等族。省會石家莊。

如果想知道更多:http://ke..com/update/id=4675這裡面有很多。很不錯

9. 河北在古代是哪條河流以外的區域

黃河以北。

黃河以南是中原地區,算是「河內」。黃河以北就算是黃河以外。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

10. 發生在河北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近代河北

政治篇

明清至民國初年,和被作為京畿重地及北方政治軍事中心,成為各種政治軍事力量角逐的主要戰場。辛亥革命中,直隸的革命志士組成了共和會、鐵血會等秘密團體,在清王朝統治的中心腹地進行革命活動。民國成立以後,北洋軍閥的重要支派——直系軍閥,以河北為大本營,展開了皖系、奉系軍閥的政治角逐和軍事抗爭。

1922年,在李大釗的幫助下,河北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在唐山誕生。河北組織成立後,立即投入到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掀起了工農運動的高潮。

1933年,日本在山海關挑起時便,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1935年,《何梅協定》是何應欽和梅津美治郎往來的備忘錄和復函。主要內容取締河北省的反日團體和反日活動。這個協定實際上放棄了華北主權。但中國軍隊奮起抗擊,聞名於世的長城抗戰在河北爆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河北,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河北以其當時特有的重要戰略地位成為著名的敵後抗日戰場,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將中國推入內戰深淵。愛國將領高樹勛反對內難,在邯鄲毅然率部起義。盤踞在河北的國民黨軍不斷受到毀滅性打擊。石家莊的解放、平津戰役的偉大勝利和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全中國解放的基石。

1948年,毛澤東等率領中央機關從陝北來到平山縣西柏坡,從此西柏坡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經濟篇

19世紀70年代,河北開始創辦近代工業,主要有開灤礦務局、唐山機車廠,山海關橋梁廠、啟新洋灰公司、秦皇島耀華玻璃長、唐山華新紡織公司、石家莊大興紡織公司等。近代工業中除耀華玻璃廠有部分民族資本外,其餘廠礦的中方資本多為官僚資本,並且是多向外國借款。因此無論是礦山還是工廠,幾乎都被外國人把持。在近代工業中,礦業、紡織、建材等較為發達。同一時期,一些地方手工業,如高陽土布、辛集皮毛、固安柳編等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鐵路、港口也開始修建。除最早的唐山到胥各庄線外,還有著名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借外國資本修建的有京山路京漢路石太路津浦路等。

日本親如何背後,加緊了對河北經濟的壟斷和掠奪,河北主要的廠礦均被日本控制。為了支持侵華戰爭,掠奪資源,日本在河北開辦和「合辦」了峰峰電廠、唐山電廠、唐山制鋼廠等。日本還侵佔了大片土地,掠奪了大量的農副產品。河北的民族工商業、手工業和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摧殘。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接受了日本經營的主要廠礦。在國統區,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大批企業生產蕭條,瀕於停業。農村經濟也遭到摧殘和破壞。

同國統區形成鮮明對比,河北各解放區廢除苛捐雜稅,實行減租減息,進行土地改革,發展家庭手工業、副業及生產合作社。同時建立了工廠、商店、銀行和交通運輸業,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的公營經濟和集體經濟,解放區的經濟建設對奪取政權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篇

20世紀初期,清政府推行新政,停科舉、辦學堂、廣游學,尤其在「癸卯學制」頒布之後,直隸舉辦新式學校,風起雲涌,到民國初年,幾為全國之首。當時,除含有初等、中等、高等的普通教育外,師范、職業、軍事、留學預備等各類專業教育,官辦、私辦、教會辦的各種性質的學校廣布全省,開新式教育之先,在全國影響巨大。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教育遭逢厄運,以河北之大,竟放不下一張寧靜的課桌,各種學校幾乎全部停辦。廣大愛國師生在遷徙流離之中。堅持辦學。抗日根據地在堅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中,興辦其各級各類學校。這些學校以全新的教育內容,成為革命的搖籃。

近代河北培育了大批的文化名人。教育先導王森然、一生向學的楊繩武、育德育人的郝仲青、創辦留學班的王國光、文化使者李石曾、開啟新地理的白眉出、數學王國明珠張廣厚、工程巨匠劉仙洲、大地構造之父張文佑、圖書館學先驅王重民、北圖功臣袁同禮、考古學巨匠裴文中、末科狀元劉春霖等都出自河北,他們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閱讀全文

與在哪裡找到河北河流變遷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