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計數方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計數方法就是,畫「正」字的計數方法,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計數方法就是算籌計數方法,就是用長短大小一樣的小棍子來進行計數。
㈡ 古時候人們常用的記數方法有那三種方法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2、書契記數
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3、算籌計數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
(2)歷史有哪些計數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羅馬人計數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
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
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
㈢ 世界上最早的記數方法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早的記數方法是結繩。所謂結繩記數,就是在一根繩子上打結來表示事物的多少。比如今天獵到五頭羊,就以在繩子上打五個結來表示;約定三天後再見面,就在繩子上打三個結,過一天解一個結;等等,結可以打得大一些,也可以打得小一點,大的結表示大事,小的結表示小事。
比結繩記數稍晚一些,古代的先民又發明了契刻記數的方法,即在骨片、木片或竹片上用刀刻上口子,以此來表示數目的多少。
在中國歷史上,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才逐漸地被數字元號和文字記數所代替。最晚到商朝時,我國古代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文字系統,同時也有了比較完備的文字記數系統。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13個記數單字,而有了這13個記數單字,就可以記錄十萬以內的任何自然數了。當然,商代甲骨文的形體與現代的漢字不同。
算籌的發明就是在以上這些記數方法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產生的。它最早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不可查考了,但至遲到春秋戰國;算籌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了。算籌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那麼怎樣用這些小棍子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數目呢?
古代的數學家們創造了縱式和橫式兩種擺法,這兩種擺法都可以表示1、2、3、4、5、6、7、8、9九個數碼。下圖便是算籌記數的兩種擺法:
那麼為什麼又要有縱式和橫式兩種不同的擺法呢?這就是因為十進位制的需要了。所謂十進位制,又稱十進位值制,包含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十進制」,即每滿十數進一個單位,十個一進為十,十個十進為百,十個百進為千……其二是「位值制,即每個數碼所表示的數值,不僅取決於這個數碼本身,而且取決於它在記數中所處的位置。如同樣是一個數碼「2」,放在個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在我國商代的文字記數系統中,就已經有了十進位值制的萌芽,到了算籌記數和運算時,就更是標準的十進位值制了。
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由於它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中國古代十進位制的算籌記數法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中國古代數學之所以在計算方面取得許多卓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歸功於這一符合十進位制的算籌記數法。馬克思在他的《數學手稿》一書中稱十進位記數法為「最妙的發明之一」,確實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㈣ 古代的計數方法有哪些
手指計數:利用兩只手的十個手指.亞里士多德指出:十進制的廣泛採用版,
只不過是我們絕大權多數人生來具有10個手指這一事實的結果.
石子記數:在地上擺小石子,但記數的石子堆很難長久保存.
結繩記數:在一根繩子上打結來表示事物的多少.比如今天獵到五頭羊,就
以在繩子上打五個結來表示;約定三天後再見面,就在繩子上打三個結,過一天解一個結;等等.
刻痕記數:1937年在維斯托尼斯(摩拉維亞)發現一根40萬年前的幼狼前
肢骨,7英寸長,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這是已發現的用刻痕方法計數的最早資料.直到今天,在歐、亞、非大陸的某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用在棒上刻痕的方法來計算他們的牲畜.
㈤ 古代人的計數方法有哪些
1. 結繩計數繩子每打一個結代表一個或一次。2.籌碼計數(或小石塊)每一籌碼代表1,或10,或100等。3. 在木頭上畫道 每一道代表1,或10,或100等。4、算盤 使用算盤計數,以及進行計算。 古老的結繩記數法結繩記數這種方法,不但在遠古時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來。宋朝人在一本書中說:「韃靼無文字,每調發軍馬,即結草為約,使人傳達,急於星火。」這是用結草來調發軍馬,傳達要調的人數呢!其他如藏族、彝族等,雖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識字的人中間都還長期使用這種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就收藏著一副高山族的結繩,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有趣的是,不但我們東方有過結繩,西方也結過繩。看樣子,咱們這個星球早就像個地球村了,只不過那時還沒有電報電話。傳說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馬守一座橋,要守60天。為了讓將士們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長長的皮條,把上面系了60個扣。他對守橋的官兵們說:「我走後你們一天解一個扣,什麼時候解完了,你們就可以回家了。」回頭我們再來看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數學的「數」,它的右邊表示一隻右手,左邊則是一根打了許多繩結的木棍:――「數」者,圖結繩而記之也。所以,數學研究所的門口,最好用木棍打幾個繩結作標「記」,連招牌都不用掛了。和結繩幾乎同時或者稍後的一種記數方法,要算是書契了。書契,就是刻、劃,在竹、木、龜甲或者骨頭、泥版上留下刻痕,留下「記」號。《釋名》一書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意思是在某種物件上刻劃一些符號,以記數我們國家1974年在青海樂都縣發掘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墓葬中,發現了49枚骨片,大小形狀都差不多,是與小孩的小手指差不多大小,但很薄的一個長方形。在骨片的中部兩側有刻口,有的帶3個刻口,有的帶5個刻口,不少是帶一個刻口的。如果一個刻口代表一個數的話,那麼這40多枚骨片大約可表達從一到五六十間的任何一個自然數。當然,這些小骨片也可用來計算。十分有趣的是,公元1937年,人們在維斯托尼斯發現了一根四十萬年前的骨頭,是狼惠子的小腿骨,七?長,上面有55道深痕。這是到現在為止,最早的刻痕記數的歷史見證。隨著刻痕刻印的發展,漸漸地就出現了純粹的數字元號。這可是一項光輝偉大的成就。
㈥ 中國古代有什麼計數方法
一、」正」字的記數方法
在中國古代,就有畫「正」字的記數方法,據說這種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
在清末民初,戲園(茶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娛樂場所,每天戲園里要迎來很多觀眾。可是那時候還沒有門票這種東西,戲園就安排案目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領滿五位入座。
司事便在大水牌上寫出一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設有八仙桌,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賬時准確無誤。
這個方法隨著戲院實行門票制而被廢棄了,但是作為一種簡明、易懂、方便的記數法,一直流行於民間。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二、算籌計數法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
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在算籌計數法中,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單位數目的,其中1-5均分別以縱橫方式排列相應數目的算籌來表示,6-9則以上面的算籌再加下面相應的算籌來表示。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
(6)歷史有哪些計數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生活中我們常用的是十進制計數法,所謂「十進制」,就是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大單位等於十個小單位,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十」。
計數單位應包含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兩大塊,並按以下順序排列:……千億、百億、十億、億、千萬、百萬、十萬、萬、千、百、十、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整數部分沒有最大的計數單位,小數部分沒有最小的計數單位。寫數時如果有小數部分要用小數點(.)把整數和小數分開。
參考資料:網路——算籌
㈦ 每個國家古代的計數方法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各國都不一樣。列舉以下幾個:
1、中國古代的計數系統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十進制系統,自從發明了算籌這種計算工具以後,中國人的計數系統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算籌在中國人手裡已經使用得非常普遍了。算籌就是一種細竹棍,它表示數字1——9有兩種方式:
縱式、橫式。
表示多位數字的方法是縱橫相間,這就避免了符號不獨立可能引起的混亂,例如22837的表示法是。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的計數系統是典型的十進位值制。
算」的原意就指的是算籌,中間的「目」表示桌上擺放若干根算籌,下面「艹」是支架,上面「&<1950;」表示它的質料。與算、籌同義的字還有「策」,古書稱「木細枝為策」,因此運籌、運算、計策、計算等在古代是近義詞。
《史記·張良》中有「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說法,說明當時軍事家在指揮一場戰役之前,在帳中也要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計算和謀劃。
事實上,採用幾作進位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位值制概念。巴比倫人和瑪雅人有位值制概念,卻都不是十進制;古埃及和古希臘是十進制,卻都沒有位值制,只有中國是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的國家。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說:「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值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因此,首創十進位值制,是中國古代人民對世界做出的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
2、古埃及在三千多年前的計數法如下
例如258寫作。這種計數法是十進制的,但沒有位值制;就以上符號而言,最大隻能表示99999,而且寫起來非常麻煩,我們現在只用5個符號就能表示的數字99999,他們卻要用45個符號。
3、古希臘人的計數系統
古希臘人的計數系統是十進制,但沒有位值制概念。他們用27個古希臘字母α、β、γ等在其上畫一橫杠來表示數字,前9個字母分別表示1——9,中間9個字母表示10——90,後9個字母表示100——900,按這種方式最大隻能表示999。
為了表示更大的數目,他們又引進新的計數符號。這種計數系統十分復雜,但由於沒有引進位值制,所以它無法保證任意大的數目都有相應的符號。
阿拉伯數字的起源:
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種姓制度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里的同樣圓點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圓點就代表一百。
這樣,不僅是數字元號本身,而且是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以後,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為零的符號。可以這么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
阿拉伯數字使用注意事項:
阿拉伯數字容易通過改變小數點位置而產生變化。所以在特殊場合(如銀行)不能完全替代大寫的漢字。
阿拉伯數字使用規則:
在科技書刊中,阿拉伯數字因其「筆畫簡單、結構科學、形象清晰、組數簡短」等特點,有著很高的使用頻率,其用法是否正確及規范,直接關繫到科技期刊的質量。
印度數字:
公元3世紀,古印度的一位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最古的計數目大概至多到3,為了要設想「4」這個數字,就必須把2和2加起來,5是2加2加1,3這個數字是2加1得來的,大概較晚才出現了用手寫的五指表示5這個數字和用雙手的十指表示10這個數字。
這個原則實際也是數學計算的基礎。羅馬的計數只有到Ⅴ(即5)的數字,Ⅹ(即10)以內的數字則由Ⅴ(5)和其它數字組合起來。Ⅹ是兩個Ⅴ的組合,同一數字元號根據它與其他數字元號位置關系而具有不同的量。
這樣就開始有了數字位置的概念,在數學上這個重要的貢獻應歸於兩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後來古鯿人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進,並發明了表達數字的1,2,3,4,5,6,7,8,9,0十個符號,這就成為記數的基礎。八世紀印度出現了有零的符號的最老的刻版記錄。當時稱零為首那。
兩百年後,團結在伊斯蘭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圍的民族,建立了東起印度,西從非洲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帝國。後來,這個伊斯蘭大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由於這兩個國家的各代君王都獎勵文化和藝術,所以兩國的首都都非常繁榮,而其中特別繁華的是東都——巴格達,西來的希臘文化,東來的印度文化都匯集到這里來了。阿拉伯人將兩種文化理解消化,從而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約700年前後,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區,他們吃驚地發現:被征服地區的數學比他們先進。於是設法吸收這些數字。
771年,印度北部的數學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達,被迫給當地人傳授新的數學符號和體系,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用的計演算法)。由於印度數字和印度計數法既簡單又方便,其優點遠遠超過了其他的計演算法,阿拉伯的學者們很願意學習這些先進知識,商人們也樂於採用這種方法去做生意。
後來,阿拉伯人把這種數字傳入西班牙。公元10世紀,又由教皇熱爾貝·奧里亞克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公元1200年左右,歐洲的學者正式採用了這些符號和體系。
至13世紀,在義大利比薩的數學家費婆拿契的倡導下,普通歐洲人也開始採用阿拉伯數字,15世紀時這種現象已相當普遍。那時的阿拉伯數字的形狀與現代的阿拉伯數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較接近而已,為使它們變成1、2、3、4、5、6、7、8、9、0的書寫方式,又有許多數學家花費了不少心血。
㈧ 歷史上其他國家的計數方法有哪些
計算方法又稱「數值分析」。是為各種數學問題的數值解答研究提供最有效的演算法。主要內容為函數逼近論,數值微分,數值積分,誤差分析等。常用方法有迭代法、差分法、插值法、有限元素法等。現代的計算方法還要求適應電子計算機的特點。數值分析即「計算方法」。
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以此類推。這個計數方法簡便易懂,很受中國人歡迎。那麼,到底是誰最先開始使用這個聰明的方法的呢?據說這種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
清末民初,戲園(俗稱茶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娛樂場所。每天戲園里要迎來很多觀眾。可是那時候還沒有門票這種東西,戲園就安排「案目」(就是現在所說的服務員)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領滿五位入座,司事(記賬先生)便在大水牌(類似黑板)上寫出一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設有八仙桌,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賬時准確無誤。
這個方法隨著戲院實行門票制而被廢棄了,但是作為一種簡明、易懂、方便的記數法,一直流行於民間。到現在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數學術語,a×10的n次冪的形式。將一個數字表示成 (a×10的n次冪的形式),其中1≤|a|<10,n 表示整數,這種記數方法叫科學記數法。數字很大的數,一般我們用科學記數法表示,例如6230000000000;我們可以用6.23×10^12表示,而它含義是什麼呢?從直面上看是將數字6.23中6後面的小數點向右移去12位。 若將6.23×10^12寫成6.23E12,即代表將數字6.23中6後面的小數點向右移去12位。有效數字是指從左面不為0的數開始
例如:89031400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8.90*10的8次方
83996000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8.40*10的8次方
0.00934593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9.35*10的-3次方
0.004753=4.753*1/1000=4.753*10的負三次方
㈨ 古人計數的方法有什麼
1. 手指計數:利用兩只手的十個手指。亞里士多德指出:十進制的廣泛採用,
只不過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生來具有10個手指這一事實的結果。
2. 石子記數:在地上擺小石子,但記數的石子堆很難長久保存。
3. 結繩記數:在一根繩子上打結來表示事物的多少。比如今天獵到五頭羊,就
以在繩子上打五個結來表示;約定三天後再見面,就在繩子上打三個結,過一天解一個結;等等。
秘魯的印加族人(印第安人中的一部分)古時(公元前1500年前)每收進一捆莊稼,就在繩上打個結,用來記錄收獲的多少。
中國古代文獻《周易 系辭下》有「上古結繩而治」之說。「結繩而治」即結繩記數或結繩記事。
結繩記數這種方法,不但在遠古時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來。宋朝人在一本書中說:「韃靼無文字,每調發軍馬,即結草為約,使人傳達,急於星火。」這是用結草來調發軍馬,傳達要調的人數。
其他如藏族、彝族等,雖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識字的人中間都還長期使用這種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就收藏著一副高山族的結繩,由兩條繩子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
4. 刻痕記數:1937年在維斯托尼斯(摩拉維亞)發現一根40萬年前的幼狼前
肢骨,7英寸長,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這是已發現的用刻痕方法計數的最早資料。直到今天,在歐、亞、非大陸的某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用在棒上刻痕的方法來計算他們的牲畜。
㈩ 古代人的計數方法有哪三種
1、結繩記事
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
《易·系辭下》文獻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意思是上古時期,人們使用繩結來記數,後來聖人們則以書契記數。百官利用此來治理政務,百姓通過此來知曉世情。
結繩計數直到20世紀中期一直在雲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延續著。而且不止是中國,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類似的計數方法。據說,古秘魯印加族人(印第安人的一支)用來打結的繩子名為「魁普」(quipus),表示的數目清楚、完備,用來登錄賬目、人口數及稅收數。
2、書契記數
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指的就是文字。
因為這些刻有文字的竹木簡經常被用作訂立契約關系的憑證,因此「契」和「書契」也有「契約」的意思,我們今天常用的「地契」「房契」等詞的意思正源於此。至於「契」字在「默契」等詞語中表示情義相投的意義,則是後來發展出來的。
《管子·揆度篇》記述:「上古結繩,後易之以書契。」即是用刻刀將數刻在獸骨、竹木、龜甲、土石崖上,以便長久保存,不易損壞。
3、算籌計數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
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算籌製作規范、體積小、便於攜帶,更利於精確計算,作為一種計數方式,顯然要比結繩計數和刻痕計數成熟得多。
事實也的確如此,一直到算盤發明推廣之前,算籌都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算工具。算籌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計數法相比,具有顯而易見的優越性。
(10)歷史有哪些計數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羅馬人計數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
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
之後為了表示較大的數,羅馬人用符號C表示一百,用符號M表示一千,用符號L表示五十,用字母D表示五百。若在數的上面畫一橫線,這個數就擴大一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