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寧夏的歷史由來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回族自治區具有悠久的歷史。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跡表明,遠在距今3萬年前後,寧夏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了舊石器晚期的「水洞溝文化」。解放後,在寧夏境內陸續發現了較多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人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系。商、周時期,境內有稱為胡(北狄)、羌(西戎),後又稱為鬼戎、獫狁(熏育、葷粥)的游牧部落活動。周宣王時,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南部屬秦,其餘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後,建立中央政權,寧夏屬北地郡。
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權,自號夏,以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境)為都城,寧夏屬其管轄范圍。
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唐王朝在靈州(今靈武市西南)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於756年在靈武登基。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國號大夏(因其位於宋王朝西面,故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
明朝設寧夏衛,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戶」的身份被安置在靈州、固原一帶。
清朝建寧夏府。乾隆年間,銀川發生大地震,原址受損嚴重,乾隆帝撥下巨銀用於重建家園,在城郊建新城,稱新滿城。乾隆以後,「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悉回庄」,成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民國初年設朔方道,1929年改為寧夏省,轄除固原以外的現有市、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仍沿用寧夏省原稱,轄區范圍與民國時相同。1954年,撤銷寧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地區並入甘肅省。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轄原屬甘肅省的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涇源、隆德2縣。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個公社並入寧夏。1979年,這些地區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㈡ 寧夏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㈢ 寧夏銀川有哪些典故
銀川市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塞上明珠」。
塞上明珠銀川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它還有一個動聽的名字——鳳凰城。為什麼又叫鳳凰城呢?因為這里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鳳凰又叫火鳥、不死鳥。鳳凰每次死後,周身會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之稱。據說鳳凰是幸福鳥,哪裡有鳳凰,哪裡就有幸福。鳳凰七姐妹住在江南的一座高山上,常常為人們造福,所以江南很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人們過著富裕快樂的日子。而那時的寧夏,地薄人窮,長年乾旱,住在這里的各族人民辛勤地勞作,還是改變不了貧窮。
幸福鳥的事情,傳到了寧夏,百姓們日夜盼望鳳凰飛到寧夏來為當地造福。大雁被大家的誠心所感動,便自告奮勇,飛向江南,將寧夏百姓的心聲告訴了鳳凰。鳳凰知道這些情況後,坐在一起商量,最小的七妹決定要到寧夏去看看,姐妹們知道拗不過她,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走時山林里的百鳥和江南的百姓一起來送行,還給寧夏的人們送了很多禮物。
鳳凰七妹由大雁領路,駕著一朵紅雲,朝寧夏飛來。不一會兒,就飛到了六盤山。守在這里的百姓見天空中飄來了紅雲,認為這是吉祥到來的徵兆,於是人們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地慶祝起來。
鳳凰來到寧夏後,一刻也不願停歇,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又飛到了西。她看著眼前的情景驚嘆道:「啊!這么大一片平川,怎麼會幹得都裂開了縫啊?」於是她開始這兒劃一道,那兒劃一條,她劃過的地方都變成了一條條淌水的渠道,渠口就連著黃河。
寧夏西夏王陵沒久久,銀川平原已經處處是花草樹木,五穀莊稼;牛、羊、馬、駱駝,成群結隊地賓士在草原上;六盤山換上了翠綠翠綠的新衣裳,賀蘭山也變成了青山。
寧夏的山山水水變得和江南一樣美麗了。鳳凰心想:「這里的人民勤勞善良,我就留在這里不回去了。」她把寧夏當成了自己的家鄉,和各族人民一起耕耘著土地,喂養著牲畜。
有一年,寧夏西部偏遠的地方的異族部落的首領帶領兵馬,如狼似虎地殺進了寧夏山川。他們燒殺搶奪,橫行霸道。鳳凰情急之下把自己變成一座城,將寧夏的老百姓全都裝在了城裡,四面城門緊閉,敵人怎麼也進不來。一連打了三個月,敵人斷了糧草,就只好撤兵了。以後只要敵人一來,大家就躲進城裡,敵人走了又出城繼續生活。
鳳凰變成一座城後,就託大雁給江南的姐姐們捎信,一是向姐姐們報平安,同時也告訴她們她不再回江南了。從此以後,大雁每年秋天飛向江南,送去七妹的問候;第二年春天再把六姐妹的思念帶回北方的寧夏。
寧夏有一個心腸狠毒的大官,見錢眼開!他聽說黑湖泉里有個金馬駒,就想偷偷地弄到自己手裡。他心想:「我把金馬駒偷走了,恐怕瞞不住鳳凰啊?怎麼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呢?」大官眼睛一轉,計上心來:「哼哼!要是趁人不注意殺了鳳凰不就一了百了了嗎?鳳凰,別怪我心狠,人為財死嘛!」
第二天天沒亮,他就帶上寶劍,悄悄地來到鳳凰居住的地方將其脖子砍斷。可是風凰的心沒死,她依然掛念著寧夏山川,掛念這里的百姓。她的鮮血流成了一條溝渠,灌溉著她心繫的土地,養育著她熱愛的人民。
人們為了紀念鳳凰,為了記住她為寧夏山川所做的犧牲,就把她變做的銀川城叫做「鳳凰城」。
㈣ 寧夏有啥古老傳說嗎有意思的那種故事
沙坡頭盛典里講的故事就是你想要的古老傳說喲!而且他們的主題曲也超好聽
㈤ 銀川可以了解人文歷史的景點有哪些
銀川可以了解人文歷史的景點有很多,比如西夏風情園,這里可以了解到西夏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同樣也有西夏陵,如果想看帝王的陵墓就去那裡;還有鎮北堡影城,去看看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豪邁和西北的遼闊等等。回答不全面,你可以再參考參考其他的人。
㈥ 你知道的寧夏人文、歷史古跡有哪些呢
這個神奇的世界、神奇的事、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奇跡、俺來說一說嘿嘿~。
寧夏即西夏有之西夏王陵
史前遺址遠古文化——水洞溝村
水洞溝村位於寧夏靈武臨河鎮水洞溝遺址旅遊區,是一個古老的地穴式的聚落遺址區。在古老的水洞溝村裡,保留著北方先民們創造的窯洞式、地穴式、半地穴式、淺地穴式的居室。這種從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居室,往往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村繼承了這種古老的居住方式,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後在地穴四周邊緣上,用土坯壘起矮牆,使之高出地面,再以桁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在柴草上糊以泥巴,防止漏水。這種居室建築極其廉價,是遠古人類居住方式的最佳選擇。
㈦ 求助:關於寧夏民間的歷史故事,傳說
1、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銀川叫鳳凰城。說起鳳凰城來,東門外高台寺是鳳凰的頭,頭挨在黃河邊;高台寺旁邊有兩眼井,那是鳳凰的眼睛;城中心的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里花花草草,樹木成陰,那是鳳凰的尾巴,那邊,鳳凰的尾巴長得一直拉到賀蘭山。
鳳凰鳥是幸福鳥,哪裡有鳳凰,哪裡就有幸福。鳳凰姐妹一共七個,住在長江南邊的一架高山上,鳳凰常常為人們造福,所以江南很美麗,山是青山,水是綠水,鮮花遍地香,樹木都成行,人長得清秀健壯,年年五穀豐登,大夥兒過著富裕的日子,什麼也不愁,都歡歡樂樂、高高興興......
那時,寧夏山川,地薄人窮。東有黃河,可河水淺得上不了岸;西有賀蘭山,南有六盤山,可山高擋不住西伯利亞的寒流,擋不住騰格里的黃沙滾滾。住在這里的回族、蒙古族、漢族人民,並不灰心,老是一個勁兒地在土地上辛勤地勞動著。
但是,盡管人們把筋都快要苦斷了,把心血都快要熬幹了,還是改變不了窮樣子。人們都憂愁地唱著:這么大的河來,這么高的山,寧夏川呀,一眼望不盡荒草灘。這么大的河來,這么高的山,寧夏川呀,百姓年年沒吃穿!
幸福鳥的事,傳到了寧夏川以後,不論是回民呀,漢民呀,蒙民呀,都急切地天天盼,月月盼,把眼都盼紅啦,盼望鳳凰飛到寧夏來。這事被大雁知道了,她被大家盼望鳳凰的誠心所感動,便自告奮勇,不怕辛苦,飛往江南,見了鳳凰,咋長咋短,一五一十地把寧夏百姓的心意都告訴了鳳凰。
鳳凰知道這些情況後,坐在高山的松林里商量,最小的七妹說啥也要到寧夏去看看,姐妹們都知道她是「板上釘釘」的脾氣,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說走就走,山林里的百鳥都來送行,吹簫的吹簫,彈琴的彈琴,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熱鬧得簡直沒法說。
江南的百姓也都趕到長江邊送行,送的禮物可多啦,有的是送給七妹的,有的是送給寧夏各兄弟民族老百姓的。六個姐姐和百靈鳥把七妹送過長江以後,七妹就高興地告別了眾親友,由大雁領路,朝寧夏飛來。七妹駕著一朵紅雲,飛行在藍天里。一會會子,就飛到六盤山區。
七妹在六盤山頂上盤旋了又盤旋,這里的回民看見了,趕忙道一聲「色倆目」之類的話,都認為藍天里飄紅雲是吉慶到來了。
鳳凰也高興地在六盤山和賀山之間的黃河邊上落了下來。黃河兩岸早已搭滿了帳篷、草棚、蒙古包,口念「胡達」的回民,驚喜呼喊「老天」的漢民,叨叨不休「不休」佛爺的蒙民,都穿上各色各樣的民族服裝,敲鑼打鼓,早在黃河兩岸等著迎接鳳凰。
六盤山、賀蘭山的百鳥,平川、草原上的牛、羊、駱駝、馬也都來了。大家都扯開嗓子唱呀唱呀,越唱越攢勁,連黃河的水也跳著奔著唱起來啦。鳳凰來到寧夏後,也不緩一緩,就飛到這,飛到那。
「啊!這么大的一片平川,怎麼都幹得裂開了嘴?」她轉臉看了看黃河,就這兒劃一條線,那兒劃一條線,劃得可多了,劃過後都變成了一條一條的渠道,渠里淌著水,渠口都搭在黃河裡。第二天,天剛麻麻亮,她又飛到這,飛到那,忙得汗都不得顧不上擦。她把帶的禮物都灑在六盤山、賀蘭山和銀川平原上。
馬上,銀川平原處處都是花草樹木,五穀莊稼;牛、馬、駱駝、羊,成群結隊地歡奔在草原上;六盤山褪掉了雲(容),換上了翠綠翠綠的衣衫.寧夏山山水水變了樣,人人都感激鳳凰,說是她給大家帶來了幸福,帶來了江南鳳光,人們後來乾脆就把寧夏叫成「塞上江南」。
有了渠水,土地吃飽喝足了,莊稼長得格外壯實。從此以後,寧夏山川年年豐收,百姓都高興地跳起來,唱起來: 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南邊站著六盤山,年種年收水澆田。
㈧ 寧夏歷史上被傳為佳話的秦腔傳承故事有哪些
2016年的春晚,一首《華陰老腔一聲吼》讓世界認識了秦腔,秦腔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最早起源於西周時代,是陝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並不是只有陝西才有,其他地區也有傳承,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歷史上被傳為佳話的秦腔傳承故事有哪些?比如銀川市秦腔劇團團長羅曉英和柳萍的傳承故事,她們倆是兩任團長,先是羅曉英,後來是柳萍。
寧夏並不是一個發達的地區,許許多多老藝術家,通過自己一輩子的推波助瀾,將秦腔送到了大舞台上,也讓寧夏秦腔不再只是固原秦腔了,用一生的時間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表演者。
㈨ 寧夏的來歷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歷史悠久,據考古學者在寧夏靈武縣水洞溝和中衛縣的長流水考古發現,早在3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創造了聞名中外的"水洞溝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收復河套,當時的寧夏地區為北地郡,將大批六國臣民移至此地,開荒種地,修渠灌溉。為寧夏平原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秦代開挖的秦渠,至今仍在使用。漢武帝時,先後又有大批移民湧入寧夏河套地區。隨之也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耕作技術。為擴大耕地,又新開了漢渠。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中原戰亂。寧夏成為羌族、匈奴、鮮卑
游牧、逐鹿之地。公元407-431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興起,建立大夏,成為十六國之一。現在寧夏的固原、靈武、銀川等地區屬其管轄。李淵滅隋建大唐,分全國為十五道。寧夏屬關內道。在靈州,今靈武縣南,設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駐軍6萬多人。成為西北的一個政治、軍事、經濟、交通中心。在唐代鼎盛時期,寧夏的經濟也有很大的發展。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夏。因在北宋之西,又別於十六國之一的赫連夏,故史稱西夏。興慶府,今銀川市,不僅是西夏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水利灌溉的樞紐。在西夏時,畜牧業很是興盛。宋朝所用的馬,大部分購自西夏。成吉思汗也從西夏得到許多駱駝。西夏的手工業也很發達,主要有鞣皮、紡毛線、制氈毯。諒祚時建造的承天寺塔至今仍屹立在銀川,表現了西夏人的高超建築技術。
公元1227年,在西夏國被成吉思汗督師所滅之後,元在此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族。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寧夏地區為邊防要塞。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承認耕者有其田,墾者享有其地。後來又發詔令,規定寧夏等地的農民墾荒所得土地任其自有,永不征稅。政府還組織軍隊興修水利,並把大批回民以"屯戍"人的身份安插在靈州、固原一帶。公元1412年前後,人口繁衍,糧食儲備增加。寧夏等地的倉儲可支當地10年的俸晌。但在明朝中葉以後,起兵禍,生靈塗炭,寧夏經濟也遭到很大的破壞。
清設寧夏府,在寧夏地區普遍減輕稅賦。到18世紀末,已經發展到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庄,逐步變成了全國最大、最集中的回族聚居區。民國後,公元1929年寧夏建省,轄八縣(寧夏、寧朔、平羅、靈武、鹽池、金積、同心、中衛)以及內蒙古的阿拉善和額濟納旗。
1949年10月寧夏解放,仍沿襲原有建制轄區不變。1954年,寧夏曾並入甘肅省。1958年10月正式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㈩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春秋時期,今固原地區為烏氏戎所居,今銀南地區以鹽池為中心是朐衍戎的勢力范圍。
秦朝時寧夏為北地郡,郡治在甘肅寧縣。1949年9月,寧夏解放;12月,成立寧夏省,沿用寧夏原稱。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10)銀川有哪些歷史人文故事擴展閱讀:
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上游、河套西部。簡稱寧。介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寧夏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區之一,面積5.18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465.5451萬。轄5地級市、2縣級市、11縣、9市轄區。
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
寧夏得黃河水灌溉,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歷史上是「 絲綢之路」的 要道,素有「 塞上江南」之美譽。
寧夏地居內陸,遠離海洋,位於中國季風的西緣,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正當冷空氣南下之要沖,夏冬處在東南季風西行末梢,形成較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大陸度為52~68)。
具有冬寒長、夏熱短、春暖快、秋涼早;乾旱少雨、日照充足、蒸發強烈、風大沙多;南涼北暖、南濕北乾和氣象災害較多等優點。
西部大開發以來,寧夏加大了投資環境改善的力度,並取得了的顯著成效。到2002年底外商投資企業累計達467家,涉及機械、電子、能源、冶金等工業及農業、水利、科技、醫療衛生、環保、扶貧等30多個行業和領域。
投資客商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科威特、日本、義大利、挪威、澳大利亞及港澳台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些國際大公司、大商社如日本松下、山崎馬扎克、新加坡中策集團、韓國三星、泰國正大、挪威埃肯集團等開始在寧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