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查閱關於漢字的歷史資料有哪些方法

查閱關於漢字的歷史資料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1-03-06 04:22:00

㈠ 有關漢字歷史的資料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

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

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體。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多,發展的類型不一。悠久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1)查閱關於漢字的歷史資料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歷史上用過的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文字史

㈡ 有關漢字歷史資料(共5條)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㈢ 你通過什麼方式查關於漢字的資料

我原來都用新華字典查閱漢字資料,現在多數用手機查閱

㈣ 漢字歷史的資料

漢字形成的社會背景
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漢字從原始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主要經歷了原始社會到戰國這段時期。從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現,再到夏、商、西周,漢字形成了比較完備成熟的甲骨文體系。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自然現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自然崇拜、萬物有靈觀、圖騰信仰、生殖崇拜和巫筮等都對原始的文化形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古老的文明形態合而不分,錯綜復雜。商周時期生活中的祭祀、征戰、田漁、出入、收成、風雨、疾病等都要佔卜,並且把占卜的時間,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結果、應驗情況等用刀刻在龜甲或牛骨上面。因為多是與占卜有關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稱「卜辭」或「龜甲」文字。
古漢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有多種學說,影響比較大的有:結繩說、刻契說、八卦說、原始圖畫說、起「一」說等。現代的研究普遍認為,漢字起源是多源的,即漢字元號系統是在原始圖畫符號、結繩、八卦、算籌、契刻等原始記事方式中分離、轉化而來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出於記載和傳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漢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歷史的選擇
先秦時期文字的載體、形態和特徵

㈤ 了解漢字歷史的資料什麼

漢字的起源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人類從鐵礦的冶煉開始,並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美國的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H.Morgan)在其《古代社會》中也曾說過:「沒有文字記載,就沒有歷史,也就沒有文明。」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是當今世界上僅有的仍在通行使用的最古老的一種文字。如果單從已經相當發達、成熟的殷商甲骨文字算起,漢字迄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如果從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中去考察,從殷商時代文字史料的積累中去探討,從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去推究,可以斷言漢字在殷商以前的夏代就應該初具規模了。如果連帶漢字的原生形態也計算在內,那麼漢字產生的年代只會更早。我們姑且不論唐蘭在《古文字導論》中所說的「漢字有一萬年的歷史」的大膽推導,只從龍山出土的黑陶尊外部表示太陽初升景象的合體字來看,漢字最晚在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創造出來了。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漢字的發生,都遠在夏以前;而起碼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的文字就非常發達了。漢字歷史的悠久性是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漢字的起源之早,足以表明我們的民族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經從茹毛飲血、穴處野居的蠻荒狀態進入世界文明之林。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傳統與文化得以延續的主要手段,中華文明多虧了漢字才得以綿延不斷地發展下來。在這漫長悠久的歲月里,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靈光四射,照亮了中華文明前行的道路。數千年來,從文字圖畫到圖畫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漢字的形體雖多有變異,但又一脈相承,忠實地記錄了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君不見,從傳統思想學術上的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朴學,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辭漢賦、二十四史、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哪一樣不是用漢字寫就?哪一樣不是仰仗古今一脈的漢字系統才得以保全?數千年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層巒疊嶂、代有高峰,以其連續性、持久性聞名於世,但能夠完整地流傳到今天,靠的全是漢字的記錄與傳承。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漢字是中華文明之光,漢字是中華文化之母。沒有漢字,就不會有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

㈥ 關於中國漢字的歷史與資料

一 漢字的形體演變
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形體演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演變大體上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一)甲骨文。我們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謂「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發現了甲骨文。根據考古證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經過八十年的不斷挖掘,獲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約有十六七萬片。在考古學家的長期研究中,積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對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經考釋出兩千個左右。不認識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隸時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總要問卜。比如出外田獵,設祭祈年,操戈征伐,風雨晦冥等都要問卜。從已發現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過的龜甲和獸骨上的記錄,所以人們通常稱它為「卜辭」。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編》和《卜辭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辭的專著。
甲骨卜辭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說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有了的。可是因為在卜辭中沒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沒有問世。比如「民」這個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銅器上曾多次見到,都是用一把錐子刺瞎一隻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隸【青銅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卻至今還沒有發現。
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三:
(1)形體不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有反有正。
「止」:■、■、■ (是腳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車」:■,■、■(是戰車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統一。從左到右的,從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讀起來也相當困難。
(3)因為文字是用鋼刀和石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筆畫細而硬,而且多用方筆,圓筆很少。
另外,根據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時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還有竹書和帛書。因為在甲骨文中已經有「冊」字了,很像韋編的竹簡的樣子【甲骨文■(冊)】,另外也還有「典」字了,很像兩手捧著「冊」的樣子,所以後世稱重要著作為「經典」 【甲骨文■(典)】。那麼為什麼至今尚未見到殷朝的竹木簡書呢?這是因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稱銅為「吉金」,故稱銅器上的文字為「金文」。銅器中又以鍾和鼎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鍾鼎文」。另外還有「銅器銘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識」等名稱。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榮得多,典籍文物極為豐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樣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辭也就讓位於金文了。
金文,當然殷代末期也有,但畢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還是指周朝青銅銘文。周代不僅銘器的數量多,而且銘器上的字數也多。比如西周第二個帝王成王誦時的《令彝》有187個字;西周第三個帝王康王釗時的《大盂鼎》有291個字;西周第十二個帝王宣王靖時的《毛公鼎》有499個字。這樣的洋洋大現在殷代是根本沒有的。
在西周的時代,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對這種器皿,不容許諸侯大臣有鑄造權。可是到了東周,諸侯稱霸力政,青銅器物可以任意鑄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幾乎絕跡了。從字的形體上看,也有很大的發展。特別到了戰國的時候,南方吳、越、楚等國的文字還增加了不少類似鳥蟲的裝飾成分,這就是所謂「鳥蟲書」、「繆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繆篆■(楚)、■(王)】。
從內容上看,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記載這件器物為誰所有,有的記載戰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賞賜等。
從形體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發展起來的。在筆畫和結構上比甲骨文簡單些,其特點主要有三:
(1)曲筆較多,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還可以修改,所以字形顯得渾厚質朴,不過到周朝末年便趨向流利秀拔。
(3)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種寫法的後面還有一隻手【「射」的各種寫法:■ ■■】「蟲」字像蟲子彎曲形,第三種寫法的上面還有兩隻眼【「蟲」的各種寫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長沙地區還出土過帛書,是楚國墓葬品。令人氣憤的是這件國寶在1946年被中華民族的敗類賣給了美國人,後來藏在美國的耶魯大學的圖書館,至於簡書、印璽文、陶文、貨幣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後在長沙、信陽等地曾多次發現,不過多屬於草率急就的文字,遠不如鍾鼎文那樣工整。
(三)篆書。對於「篆書」這個名稱,歷來就有爭論。郭沫若同志說:「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屬員的統稱。)這就是說,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椽書」,也就是「官書」。
在秦始皇時代,官事頗多,官書浩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石」(dàn擔)是一百二十斤,可見秦始皇一天要親自過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簡寫成的官文書。這些「官書」就是「篆書」。但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直到漢代的「隸書」出現以後,才把以前施於官掾的「文書」叫做「篆書」。所以「篆書」是對「隸書」而言的。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
(1)大篆——許慎說:「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說文解字·敘》)班固也說:「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其六篇矣。」(《漢書·藝文志》)這些說法比較可靠,因為宣王是周朝的中興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作到了「內修政事,外攘夷狄」。所以當時有對文字進行整理和統一的良好條件。
大篆的真跡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陳倉(今陝西寶雞)發現了十個像鼓子一樣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之為「石鼓文」。其內容是記載田獵之事,並且是用韻文寫成的。從字形上看與殷周古文不同,而與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個字,石鼓文的寫法與小篆的寫法相類似【石鼓文■(是)、■(庶)、■(吾)】。
大篆的特點:1.線條化達到了完成的程度,線條均勻而柔婉。2.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3.同一個器物上的異體字幾乎沒有。4.筆畫較繁,書寫不夠方便。
《說文解字》根據殘存的九篇大篆,收進了223個「籀文」(即大篆),這也是我們現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戰國時,各國的文字形體大不一樣,這與「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有關,形成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許慎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說文解字·敘》)這段話是說,秦統一了中國後也統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決不能說小篆是出於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過文字的統一工作。大篆變為小篆主要通過三種方式:
(1) 形變:
(皮) (柳)
大篆:■ ■
小篆:■ ■
(2) 偽變:
(則) (飴)
大篆:■ ■
小篆:■ ■
(3) 省變:
(車) (祟)
大篆:■ ■
小篆:■ ■

在以上這三種變化方式中以省變為主,這是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的。
《說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體,線條規整,書寫美 觀。如《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fú浮)刻石》、《峰山刻石》等,相傳都是李斯的手筆。
(四)隸書。在秦朝初年,官書都是用小篆書寫,而在民間通行的卻是所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這種草篆的特點是:筆勢趨直,筆畫趨簡,書寫方便,當時的帝王秦始皇卻是鼓勵人們寫隸書的初成字——「草篆」。
隸書是由草篆演變而成,那是肯定無疑的。但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隸書為下杜人程邈所作,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肯定地說隸書是程邈所創,其實這都是一種傳說,不可置信。程邈很可能是最初用草篆呈文而受到秦始皇獎勵的「

二、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

簡化字是指原來結構復雜,筆畫多,後來人們在運用中,人們對它進行了改造、簡化,由此而產生的筆畫筆畫、結構簡單的漢字,就是簡化繁體字,取代繁體字的、筆畫結構簡單的漢字。繁體字就是筆畫結構復雜,被簡化字取代,現在在一般場合已經不使用的那些漢字。例如「據、懼、婁、郁、龜、灶、滅」是簡化字,而與這些字相應的「據、懼、樓、郁、龜、灶、滅」是繁體字,這些繁體字今天在我們日常文字工作中已經被簡化字取代,不再使用,是現代漢字規范化的對象。

簡化字和和繁體字相對而言的,是互相對待的一組概念,沒有一方,就沒有另一方,沒有繁體字,就沒有簡化字,沒有簡化字,也無所謂繁體字了。因此簡化字不一定就是結構簡單的漢字,有些漢字,從產生之初至今就是那樣簡單,沒有相應的繁體字,它們不能稱之為簡化字,例如「人、一、二、十、上、下、旦、手、寸、工、戈」等。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也不一定就是繁體字,繁體字的內涵不是指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而是特指為簡化字取代了的,已經停止使用的那些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例如「鷦、鷯、躥、爨、饢、鏊、疆、鼙、鬻、冀」等漢字結構都十分復雜,但不能稱之為繁體字。所以不能簡單地把簡化字理解為筆畫結構簡單的漢字,也不能簡單地把繁體字理解為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

簡化字與漢字是相生相伴的,是漢字發展的歷史產物,是事物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字,有的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出現,據有關方面統計,有30%的簡化字源自先秦兩漢,截至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絕大多數簡化字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存在了。「漢字自它出生之日起,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發展演變,包括字的新生和死亡、使用范圍的調整、字形及其結構的變化、筆畫所簡省和增繁,等等。字的使用情況的變化和吐故納新運動,是為了適應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字形演變和筆畫的簡省與書寫條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是人類在使用語言與文字過程中力求經濟省力的原則的體現。」①可以這樣說,只要有漢字,只要漢字還在使用,漢字就會有發展,就會有簡化,就會不斷地有新的簡化字產生出來。

古代的漢字屬於表意性文字,字形結構的標音表義傾向,使得漢字的筆畫、結構日益復雜起來,或者是因為一個字從單義變成了多義,因此,出於字形上分化區別意義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漢字上增添成分。例如「雲」,本來就是表示雲彩的象形字,後來表示說話的「雲」(如人雲亦雲)也用這個字表示,為了區別字義,於是人們在原字基礎上增加偏旁「雨」,構成形聲字「雲」表示雲彩意義,原字「雲」表示說話的意義,如「古人雲」。又如 「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會意字,後來表示又產生了「更」這樣的意義,例如「精益求精、老當益壯」,所以本義就另外創造一個「溢」來表示,這樣漢字的結構就復雜起來了。有些字結構上疊床架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繁難。

俗話說物極必反,漢字結構繁化到登峰造極的時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來了,於是人們又在使用過程中開始簡寫漢字,省改筆畫,形成了一大批的簡化字。實際上,漢字簡化是伴隨著漢字發展始終的,從復雜到簡單,這也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共同規律,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金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從小篆到隸書,再從隸書到草書、楷書,漢字每一階段的發展變化,都伴隨著筆畫結構的簡化。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字,大部分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例如「雲、采、電、面、眾、」等都有數千年的歷史,即使像《說文解字》這樣規范小篆的字書,對於一些俗體字,即民間流行的簡化字,也照樣收錄,比如「禮」字,公元1956年經國務院公布才取得正體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實際上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就已經收錄了,它在非正體的位置上可以說苦苦掙扎了差不多兩千年,終於迎來了最後勝利!今天出土的許多文物,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敦煌變文集等都有許多簡化字,至於宋元以來,各種寫本中的簡化字更是滿目皆是,雖然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非常盛行,與官方文書形成鮮明對照。新中國人民政府把這些流行於民間的簡化字統一搜集整理,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把歷來不登大雅之堂的簡化字扶為正體,取代相應的繁體字,順應了漢字發展的大趨勢,這種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漢字發展處理方式,是深得民心的,因此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

㈦ 誰有關於漢字歷史的資料

http://ke..com/view/1712.htm

㈧ 關於漢字的歷史有哪些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閱讀全文

與查閱關於漢字的歷史資料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