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 的好官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B. 歷史上哪個朝代百姓供養的官員最少、是幾個
你問的是指所有寄生階級還是僅僅官員。官員最多的是宋,最少的是康乾時代的清。我指內是比例,絕對容數字當然不能這樣算,強大的漢武帝時代全國總人口才6500萬!寄生階級的話兩晉最多,孝武帝時的北魏最少。最少官員比例的記載最少的是康熙二十年左右江浙某地的500:1。徵引參見《康有為文集》裡面有一篇關於裁撤冗員的文章里提到的。
C. 古代有哪些為老百姓著想的好官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對好官稱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對好官一般不稱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機構的國家,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就出現了對官僚的類型化評價。好官的標準是什麼?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標准。到了"獨尊儒術"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難考核,從三國未年開始,根據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正式的為官標准化,清官也就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
封建社會的清官,其實都是統治階級的代表,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只是,比之於貪官而言,他們畢竟對人民有益,為人民做過一些好事,對社會歷史起過一定的作用,也更為人民所稱道;他們廉潔奉公、公正執法的一面,對今天的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仍不乏學習、借鑒意義。因此,我們從中國古代的清官中,選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十人作一簡要介紹。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參考資料: http://www.nygdgs.com/qylzwh/data/371.htm
還有子罕,公儀休,劉寵,楊震等。
「不貪為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念樓曰】 魯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五五七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五十八年。那時的大官對來行賄者的態度,比今之成克傑、胡長清輩為何如?亞里士多德雲:「德性生於天成,成於習慣。」若不相信人性越來越壞的說法,那麼社會習慣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風氣」,影響可就太大了。
【《左傳·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公儀休
常常見人在文章中感嘆,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公僕,覺悟怎麼還沒有某某古人高呢?我對這種感嘆向來就不以為然,所謂「覺悟」,指的是一個人由模糊而認清,由迷惑而明白,都是就具體的人對具體的事而言的。相對於某件具體的事情的認識,今人並不一定就比古人高明。不信,我們就來看一個例子。
《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公儀休在魯國為相,這個公儀休在飲食方面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魚。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按咱們今人的「理解」,一個堂堂相國,收人一條魚算什麼,讓人直接拎到廚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堅決不受。他的弟子們都勸他,你老人家最喜歡吃的就是魚,如今人家送上門來了你怎麼反而不要呢?公儀休解釋說:「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的。你們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這條魚而導致有朝一日丟了相位,雖然我喜歡吃魚,卻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收這條魚,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夠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
就公儀休拒魚這件事來說,這公儀休相國的「覺悟」還真比今天的有些「人民公僕」高。(換成今天的某些領導,你那條大魚就是用純金打造的他也敢收!)公儀休的「覺悟」之高,首先高在他的明智上。
「魚我所欲也,相位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相位也。」公儀休在拒魚時念沒念叨這段話我們不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公相國終究為自己的前程果斷克制了愛魚之念,他的這一抉擇無疑是明智的。無論今人古人,總有許多人一旦利益障目,就變得是非不明鼠目寸光,被眼前利益牽著鼻子走,以致做了眼前利益的犧牲品。而公儀休始終沒忘記凡事要權衡利弊得失,懂得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貪圖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的道理。公儀休面對眼前利益的清醒和明智,和今日官場那些一朝大權在握,便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謀私,迫不及待大撈特撈,最終身敗名裂、身陷囹圄的短視之徒相比,是不是要勝出多多?
公儀休的「覺悟」更體現在他老人家對法制對規則的敬畏上。實事求是地說,公儀休並不是不愛人家送上門來的這條魚,他之所以沒有收下這條送上門來的不義之魚,是因為他不願意冒丟官棄職的風險;也就是說,作為相國的他還有所畏懼。收下一條魚,也許還不至於被免官去爵,公儀休卻把它看作是對法制和規則的破壞。有了這樣的開頭,以後的事情就難以預料了。正是對法制和規則的敬畏,促使公儀休行事謹慎,利益當頭時能三思而行,自覺用法制和規則來約束自己。「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公儀休於此論大概是深有體會的。「欺公」的人也許能得逞於一時,卻往往難有善終。「懼法」的人也許會有諸多的牽絆,卻能生活得坦坦盪盪,不必時時懼怕法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抵禦種種誘惑,最終順利繞過人生路上諸多私慾的陷阱。
今人說的「覺悟」,常常與「階級」結合起來,被想當然地加了太多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彷彿一說「覺悟」,就上升到了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的高度。如此一來,當然就以為今人的「覺悟」要比古人高了。其實,在共產主義道德還只是一種美好追求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應回到「覺悟」的本義上。做到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心靈、敬畏法律和規則是最高的「覺悟」。
劉寵
劉寵,字祖榮,東漢牟平人。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青年時期,劉寵因「明經」被舉薦為孝廉,出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政績有聲。後升任豫章、會稽太守,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後升職入京,山陰縣(會稽郡首縣,今浙江紹興)有五六位須眉皓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百文錢贈他。劉寵不肯接受,只從許多錢中挑選一個最大的收下,以作紀念,後人便稱他為「一錢太守」。清代監察御史楊維喬在詩中寫道:「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
劉寵入京後,歷任宗正大鴻臚、司空、司徒太尉等職。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經亭舍,想進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納,說:「我們這里特意整頓灑掃一番,專門等待劉寵大人的到來,你有什麼資格來住呢!」劉寵聽了,一言不發,悄然離去。時人稱頌他是一位忠厚長者。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劉寵被免職,返回鄉里。後卒於家中,葬牟平莒島(現養馬島)。其一生清廉儉朴,在《後漢書·循吏傳》中被奉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宋克智在詩中寫道:「冷落東牟漢室親,堅持清節作名臣。到今千有餘年後,佔得吾鄉第一人。」
無私無畏的楊震
提起東漢人楊震,不少人感到陌生,有些人只是對他的卻金「四知」熟悉。這個史料,在反腐敗的文章里是經常被引用的。
還是從這個史料入手,來認識楊震吧。楊震在出仕東萊太守期間,因公務途徑昌邑。縣令王密本是荊州的茂才,曾得到楊震的推薦。這天已夜裡,王密謁見楊震時,從懷里取出金10斤相贈。楊震毅然拒絕,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還是推卻不受,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見他如此廉正摯誠,只好羞愧地出門而去。
楊震是宏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曾執教講學20餘年,年50始出仕,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他是大器晚成,雖50歲才當官,但官運亨通。按說,這么大的年紀才當上官,是很不容易的,用今天某些貪官的話講,有權不用就會過期作廢。但他卻為政清廉,無私無畏,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敢於同邪惡勢力斗爭,直至被誣自殺。
在廉潔方面,卻金說「四知」,只是楊震不接受私人饋贈的一個例子。是不是他的薪水很高?非也。楊震的生活並不富裕,他的家人,經常吃青菜和粗糧,出門皆以步代車。親朋故舊誠意勸他,要他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趁當官之際開辦私人產業,從中牟取利潤。但是,楊震始終沒有同意。他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意思是不給子孫購置產業,而是留下了清白廉正的名聲,不也是十分豐厚的遺產嗎!
無私方能無畏。盡管楊震謂位列三公,但他從不阿諛權貴,也不願慷公家之慨去討好他人,而是正色當朝,糾偏糾妄。漢安帝的奶母王聖,仗著撫養安帝有功,不但自己為非作歹,而且慫恿女兒佰榮在宮里恣意驕淫,行賄受賄。楊震為此上疏安帝,要求「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斷絕佰榮,莫使往來」。但是,由於安帝的屁護,王聖阿母和女兒佰榮更是肆無忌彈。佰榮又與朝陽侯劉護的堂兄劉瓌私通。劉瓌娶佰榮為妻以後,也因而得以襲劉護之職而擢位侍中。對此,楊震義憤填膺,再次上疏諍諫,指出劉瓌拜官封侯「不合經義」,要求將侍中之位傳襲給劉護的同母弟劉威。但安帝不僅置之不理,反而在中常侍樊豐和侍中周廣、謝惲等人的煽動下,為王聖阿母大修第宅。
延光三年,樊豐等人趁安帝東巡泰山的機會,偽詔爭相修建住宅。不久,樊豐等人聽說楊震在調查此事,害怕真情泄漏,便共同造謠中傷楊震,又奏請安帝收回楊震的太尉印綬,將他遺返原籍。當楊震行之城西幾陽亭時,慷慨地對子侄和隨從們說:「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家次,勿設祭祠。」說罷,飲鴆酒而死,年70有餘。可以說,楊震的自殺,不是自身有罪的畏罪自殺,也不是走投無路的無奈自殺,而是以自己的死來抗爭社會的不公。
好在歷史是公正的。順帝時,楊震得到平反。朝廷為嘉獎他的忠貞,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今陝西潼關關西大道北),並立於石上,其碑至今猶存。楊震雖然已死了1876年了,但他和他的卻金「四知」,仍被世人所傳頌。
D. 古代為民造福的官員
1、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2\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3\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4\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5\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6\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7\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
E. 歷史上,包括現在,埋頭苦乾的人,拚命硬乾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生取義的人有哪些
干 埋頭苦幹 為民請命 捨身求法 的人2008-10-04 22:11拚命硬幹
1、愚公移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尚大言炎炎: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難纏的傢伙。
2、誇父追日:又一個抓狂的瘋子。最後因為自己的愚蠢而喪命。據說喝乾了黃河,最後渴死在找水的路上。
3、精衛填海:游泳溺斃,從此遷怒於大海。靈魂化鳥,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4、海瑞:和所有的潛規則過不去,和腐敗的大環境過不去,甚至和皇帝過不去。強硬的態度令所有官員側目。
5、魏徵:又一個直諫之臣。讓李世民數次產生宰了他的念頭。
6、諸葛亮:六齣祁山,率疲敝之師,征討強大的魏國。發動毫無道理的戰爭,只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光復漢室的理想。勞民傷財不算,還賠上了性命。
7、隋煬帝:挖運河,打朝鮮,窮兵黷武,好大喜功,自恃國力強盛,不顧民眾悲苦。才氣不錯,膽氣過足,運氣不佳。畢竟國家不是玩物,老百姓玩不起。
8、王安石:改革沒有錯,但是用人太欠。問題出現了,倔強卻不正視,認定了是舊黨們在作梗。最後身敗名裂,留下千古罵名。
埋頭苦幹
1、左思是我國西晉著名文學家,著有《三都賦》、《詠史》等。抄錄讀書法是在讀書時運用抄寫的方法來啟迪思維,提高讀寫能力。左思抄錄法的步驟是誦讀一抄寫一記憶。貫穿全過程的是「思」,讀中思,寫中思,記中思。
左思出身寒微,小時候跟人學書法、彈琴、讀書,但學習成績到不好。他父親很泄氣,認為這孩子沒有出息。有一次他父親對朋友說:「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還趕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聽了很不服氣,從此發憤讀書學習,決心追回失去時光。經過幾年後,他開始著手撰寫《三都賦》。他把讀書、抄錄、寫作結合起來,發憤攻讀,勤於動筆,抄錄了無數書文警句。他在室內的門上、牆上,以及廁所里都掛滿了紙、毛筆,隨讀隨記。他還把隨時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語句也隨時記下。經過10年構思、琢磨及反復修改,左思終於完成了《三都賦》。
消息很快傳開,一時轟動了洛陽,大家競相傳抄,因為用紙太多,洛陽紙張都漲價了,流傳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
2、蘇秦是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乘軒里人,出身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蘇秦是五兄弟中最小的,故字季子,其兄蘇代、蘇厲、蘇辟、蘇鶴,均為一時著名的縱橫之士。蘇秦的准確生年,今已不可考。《史記·燕世家》載:「(文公)二十八年(前334),蘇秦始來見。」根據《帛書》,這一記述有誤。《帛書二十二》說:齊宋攻魏,楚圍翁(雍)是(氏),秦敗屈丐。」又說「今者秦立於門」,顯然為蘇秦初出茅廬,游說陳軫的談話。按「秦敗屈丐」在前312年,假設青年蘇秦首次出現在政治舞台上是20歲左右,則推算他大概生於前332年前後。
其時,正值戰國中期,各國龍爭虎鬥,風雲際會,很多縱橫之士游說諸侯,以口舌博取功名富貴,成為白衣卿相,權傾人主,聲震天下。蘇秦對此非常艷羨,加之兄長對他的影響。從小便立志獻身此道。他獨自前往齊國,投身於一代縱橫大師鬼谷先生門下,學習縱橫之術。
學成之後,蘇秦曾先後游說周、秦。趙等國,然而均不為所用,碰壁而歸,感到十分羞慚。蘇秦回家後,妻子及嫂嫂都看不起他,譏諷他不務正業,不事農商,認為以他的才能想混取功名是痴人做夢。蘇秦聽後,不但不灰心喪氣,反而閉門不出,發憤攻讀。他日夜研習《陰符》、《揣情》、《摩意》等篇,揣摩打動人主的方法。夜半讀書昏昏欲睡,他「弓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此等刻苦攻讀的精神歷代為人們所傳誦,錐刺股的蘇秦與頭懸梁的孫敬,都被編入《三宅經》中,成為發憤讀書的楷模。當然,蘇秦刺股攻讀的目的是為了求取功名富貴,然而他那種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
功夫不負苦心人,期年,他的學問大進,揣情摩意的功夫也提高了不少,蘇秦再次踏上了游說列國的征途。
3、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著「綿衣紈袴」、「飫甘饜肥」的富貴生活。在他十三歲時,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遷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從此,曹雪芹過著「茅椽蓬牖,瓦灶繩床」、「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困頓生活。關於《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於文獻資料極少,很多問題無法確知,只能存疑。從曹雪芹的好友張宜泉、敦敏、敦誠等人的零星記載中,我們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藝、工詩善畫、嗜酒狷狂,對黑暗社會抱傲岸的態度。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是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進行的,「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這部巨著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但全書尚未完稿,他就因愛子夭折悲傷過度而一病不起,「淚盡而逝」,終年還不到。
..........我是可愛的分割...................
為民請命
1.任長霞是個真正的好官為民做主為民請命 ,不過只是在她殉職了之後才發現她
2.王書瑞——「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中為民請命的長興人
3.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4.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5.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我是可愛的分割...................
捨身求法
捨身求法典出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傳釋迦牟尼過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稱「雪山大士」。天地釋見大士苦修,化作羅剎,試探其心,讀了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大士聞半偈而心喜,為求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毅然捨身投崖。如《心地觀經·序品》偈謂:「時佛往昔在凡夫,入於雪山求佛道;攝身勇猛勤精進,為求半偈舍全身。」
還有一個佛學典故,為《五燈會元》卷一載.慧可為向禪宗初祖達摩求法,徹夜立在雪地中,並砍去左臂以示至誠。這也是捨身求法著名的一例。
還有就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教經典,歷經磨難而意志不改,終於到達天竺國,取會佛經.成為人類文化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後用捨身求法泛指奮不顧身地追求真理。如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6.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F. 我國歷史上像西門豹為民做主的好官有哪些
這可就多了去了,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會有那麼幾個清官,像晏子、黃霸、楊震、諸葛亮、魏徵、姚崇、范仲淹、司馬光、於謙、於成龍、包拯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大清官,每個人的事跡與西門豹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這還只是列舉兩個大家都熟知的,還有一些名氣不是很大的清官,就不一一說了,實際上西門豹雖然是清官,但他對於當朝朝代的貢獻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G. 歷史上為民請命的人有哪些
有西門豹、竇卞、孟子、龔遂、魏徵、海瑞、王仁福、魯迅、焦裕祿等。
其中部分事跡:
1、鄴地的官紳和巫婆狼狽為奸,巧取豪奪,愚昧百姓。西門豹上任之後,通過調查,搞清了官紳、巫婆迫害百姓的事實,巧設計謀,破除迷信,懲治了地方惡霸,為百姓除去一害,並大力興修水利,讓鄴地重獲繁榮(《史記 滑稽列傳》
2、竇卞在出任深州知州的時候,黃河在滹沱河處決口,水漫郡城,並發生了地震。流民從恩州、冀州逃來,接踵而至,竇卞果斷發放常平倉的糧食,賑濟災民。常平倉是國家備荒以急民需的糧倉,開倉放糧必須向朝廷請示才行。身邊的官吏趕緊告知竇卞說,擅自發放常平倉的糧食會被治罪的。竇卞哪能不知道這個規定,不過他說:「等到請示得到批復之時,百姓早都餓死了。我寧願用自身性命換得數萬百姓的性命。」(俟請而得報,民死矣。吾寧以一身活數萬人。《宋史 竇卞傳》
3、明朝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隆慶三年(1570年)夏,海瑞升調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外放應天巡撫。海瑞興利除害,請求整修吳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興修水利的好處。海瑞早就憎恨大戶兼並土地,全力摧毀豪強勢力,推行"一條鞭法",安撫窮困百姓。貧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並的,大多奪回來交還原主。深受百姓的愛戴,叫他"海青天"。《明史·海瑞傳》
4、清代有個叫王仁福的官員,敢於擔當。同治五年,他在河南省做官。當時,黃河改道,水災連連,朝廷連年發動征戰,沒有多餘的錢財修河築堤,王仁福到任之後,盡力修守。同治六年秋,汛期河水暴漲,王仁福奔走於風雨泥濘之中,搶修堤壩七天七夜,材料用盡,大堤岌岌可危。百姓像螞蟻一樣擠在河堤之上,王仁福痛哭流涕,說:「我為河官,擠汝等於死,我之罪也,我為當身先之!」他慨然走向壩頂,風浪卷堤,沒入水中,竟然風止浪定,堤壩得保。《清史稿 循吏四》
H. 古代有哪些為民造福的官員
1、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2\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3\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4\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5\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6\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7\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I.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現在有多少官員能做到,多是只為自己不為百姓,此等官員留他何用
現在官就是一張報紙一杯茶,有時候上上電腦!對未來決策都在報告里喜歡說空話,貪污成風!上面來檢查了做做樣子到民間了解「人民疾苦」!夜生活糜爛(和商人一起桑拿,玩女人,酒席)
J.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廉潔八位官員
西門豹
西門豹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
趙廣漢
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 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
黃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 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 -- 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
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 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 " 法官 " ,被當時人譽為 " 自古無有 " 的好官。?
狄仁傑
(公元 630-700 ),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 ,為 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 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包拯
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 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二刻拍案驚奇》講過一個故事。朱熹在福建崇安縣當知縣時,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個小民狀告大姓侵佔自己的祖墳。古人重風水,朱熹就是風水高手,當時豪門富戶占奪小民好墳地的案子很多,朱熹決定親自去查驗。到墳頭一看,果然是塊風水寶地。大姓申辯說:「這本來就是我家新修的墳頭,大人您看,泥土還沒干呢,怎麼成了他家的祖墳?」小民申辯道:「墳頭雖然是新的,那是新蓋的,底下還有老土,卻是我家的。」朱熹令人拿鐵鍬挖,果然挖出了一塊墓碑,上面赫然列著小民祖先的名字。朱熹一看大怒,墓碑為憑,鐵證如山,必然是大姓貪圖小民祖墳風水好,惡意侵佔。於是判了大姓一個強占田土之罪,將墳地判給了小民。 朱熹斷了此案,好不得意,覺得「此等鋤強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誰人肯做?」卻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來小民知道朱熹一向專門打擊富豪大戶,憎惡他們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後來告狀,朱熹果然中計。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夢溪筆談》記載過他的一件糗事。包拯坐鎮開封府時,有人犯法,按律應處脊杖。這人賄賂了一個小吏,想讓其幫忙免去這頓皮肉之苦。小吏拿了錢,與他約定:開堂時只管大聲喊冤,其他的事交給我。開堂問罪,那人果真呼號喊冤,分辨不已。小吏故作不耐煩,惡聲呵斥:「不就是脊杖嗎,受就受了,啰嗦什麼?」包拯見小吏如此越權跋扈,大怒,將其杖責,卻把犯法的從輕發落了。小吏雖挨了打,卻得了錢,犯法者出了錢,免了一頓打,大家雙贏,輸的是包拯。
況鍾
況鍾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 40 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 20 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經研發過一套斷案標准:「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世事繁雜,海大人不是福爾摩斯,遇到斷不了的案子,乾脆一律傾向弱者,自以為心安理得。海瑞絕不是這套原則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後,有很多官員都曾這么干過,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稱號——「清官」。
袁可立
袁可立
(1562--1633),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正直敢言,為民請命。二十八歲彈劾比他官大五級的應天巡撫,力雪蘇州太守石昆玉冤案。萬曆十七年,他出任蘇州府推官。時蘇州「胥吏抱牘如山,公片言立決,如風掃籜。」(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稱,按治豪橫而忤應天巡撫李淶,權勢傾天的巡撫反誣太守有罪,袁可立力雪其冤。援引大明律「對中丞誦之,其聲琅琅。中丞愧甚,舉屏自障。公讀法聲益厲,中丞遂自劾去。」(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一時轟動江南,以治行第一擢袁可立山西道監察御史,吳民簞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絕。 萬曆二十三年,巡視京都西城,有皇帝弄臣殺人,百官不敢問,袁可立重捶抵罪。「會有一璫殺人,公廉其狀,捕而繩之,法不少借」(《墓誌銘》)。即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門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殺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顧可脫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抗旨將弄臣正法於市,萬民呼「袁青天」,由是觸怒權貴。 萬曆時皇帝寵信後宮,朝綱廢弛。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門,袁可立上疏針砭時弊,奪俸一年。袁可立不為動,再次直言問責皇帝:「親郊祀,勤朝講,批章奏,錄遺賢,明賞罰,化朋黨」(《墓誌銘》)。疏上,削職為民二十六年,史稱「震門之冤」,朝中大臣為袁可立鳴冤者十數年不絕,帝皆不聽。 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間,官拜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書,因公開反對魏忠賢再遭罷官。袁可立為人公正廉直,顧大局。魏忠賢專權亂政,朝中黨派紛爭。袁可立深為國事所憂,思想傾向東林,魏忠賢由是恨他。他的同年高攀龍致書袁可立:「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高攀龍《答袁節寰中丞》)」。從此袁可立與閹黨的關系勢成水火,每議事「數有所抵牾,欲自請外」(《節寰袁公傳》)。魏忠賢欲勾陷可立,派出大批爪牙「卒日環伺公門,思坐以不法」,但終因袁可立剛正廉潔「而無可乘借。」(《墓誌銘》) 天啟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卿科道公推袁可立南京戶部尚書,魏忠賢阻,再推兵部尚書參贊機務。魏忠賢又作梗,以自己心腹劉廷元代袁可立掌南兵部。時北則崔呈秀為本兵,自袁可立去職,天下兵馬大權魏閹一手握定,忠賢推戴之勢成矣。袁可立「歸而魏焰益肆」。黃道周說:「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於成龍
於成龍
(1617-1684) 字北溟,號於山,清山西永寧(今呂梁離石)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聲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當面褒贊他為「今時清官第一」。於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於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他舉優劾貪,寬嚴並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中國十大清官,還得說一句,資料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