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寫作角度有哪些

歷史寫作角度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05 15:04:55

Ⅰ 劉震雲是從什麼角度創作歷史題材作品的

作家劉震雲把中國漫長的歷史糅合在某一特定時期的人物的生活中,以反映回當時人們的精神境界。劉震雲答的作品不寫歷史命題,不寫歷史事件,只從市井生活的瑣事中表現人們無盡的慾望。這樣的描述使得瑣事所表現出的歷史的必然性,顯露了出來,而且更真實,更富鄉土生活的味道。歷史在劉震雲的筆下無處不在卻不著痕跡,使人讀來更具理性。小說中的細節描寫,如人物心理刻畫等,則顯示出作家對人性的細致觀察力。我們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大篇幅的荒誕和嘲諷,但這種描寫並沒有湮沒雜在其中的新的主題。例如,對個人與本土認同關系的復雜思考;特殊的懷鄉母題;鄉土中國歷經的奇怪的現代性;對權力與外來文化瓦解本土性的奇特探究,等等。作品發表後,兩種結果對比明顯,一是出版社搶購版權,一是評論界態度冷漠。仔細分析,人們的沉默未必是不關注,不同的人看法自然不同。或者被看作天才之作,或者被看成互拼亂湊的雜燴,好的,壞的,都有其理由。

Ⅱ 文化視角對文學史寫作有什麼影響

文學本位是微觀角度,史學思維是歷史角度,文化視角是宏觀角度。一般都是從文學本身來寫。從文化角度也許更有趣。

Ⅲ 歷史的作文題目可寫什麼

話題作文「歷史」導寫 [話題] 歷史是人寫的,對歷史的反思,也許有助於對現實更深層次的認識.很多人說,反思歷史就是展望未來.在我們的書本中,在我們的周圍,總有這樣那樣的「歷史」. 請以「歷史」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簡析] 在本題中,命題者已提示我們可以從「書本中」和「我們的周圍」尋找切入點.這里再提供幾種具體的寫作思路:1、從辯證地看待歷史的角度,聯系史書寫一篇議論文,闡明不能「盡信書」的道理.2、將歷史擬人化,通過歷史的自述表現對當前社會上某些不良現象的憂思.3、通過山裡人吃水的歷史,表現社會的發展變化. 參考擬題:1、歷史的驛站2、中國的歷史是水3、遠音4、博物館斷想. [佳作示例一] 在長城上打撈歷史 邁著沉重的步子,我又一次登上了歷史的台階. 已不止一次,這樣地駐足這樣地回頭.顯然,復甦了的歷史,從抬腳的地方就欲生出一片輝煌,可我,怎麼打不起精神? 是嬴政的皮鞭撫摩秦人肌膚之聲?是胡騎嘶鳴之聲撩人心魄? 我且循階,叩石而問. 異樣的,我聽見啾啾之聲若鳥鳴.同行有老人,用一種老道的姿勢笑著說,這是擊石燕鳴.老人講述著偉大的燕子撞城而亡的壯烈;講述著叩石問福的渺小與秦燕撞城的偉大;我想起了不僅孟姜女嫉恨長城,連秦燕亦如斯. 當然,我不恨長城.因為我不是秦燕也不是孟姜女,不想撞城流芳,不能也不會用淚水沖垮古人的輝煌.長城有長城的為難,誰叫歷史無奈,僅僅胡騎嘶鳴就讓秦人作難;誰叫歷史多情,先民愈是悲壯,歷史愈是輝煌. 我悲悲切切地跨進歷史之門,用一張碩大的網,在長城上打撈歷史: ——撈出歷史的無奈,胡人的剽悍只有望城興嘆; ——撈出嬴政的為難,在外患和內難之間作艱難的決斷; ——撈出秦燕這故事,撈出孟姜女這題材,把文明和野蠻這兩個簡單的真理,活生生地串上愛情之線,築起長城如珠,折射出秦皇偉大,折射出長城傳奇. 於是長城如鏡,有了歷史的價值; 於是遊人如梭,找到了歷史的借鑒. [評析] 作者登臨長城,如同跨進了歷史的大門;「秦燕撞城而亡」的傳說,引發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於是「在長城上打撈歷史」,撈出了「歷史的無奈」與秦皇之「偉大」.文章言簡意豐,耐人尋味.

Ⅳ 寫作角度有哪些

人們在拍照時,都十分注意選擇一個好的角度。拿拍攝人像來說,可以正面拍,可以側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選擇一個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態,這對攝影者來說,至關重要。
作文也同攝影一樣,要講究角度。先擇什麼樣的用度來表現文章的主題,往往能決定一篇文章的優劣和成敗。
記得文學巨匠茅盾逝世時,有一個班級的老師布置大家寫隨筆紀念。不少同學落筆前沒有很好注意角度的選擇。結果文章不是議論空泛,就是缺乏新意;而有一篇題為(最後的「作品」)的感想文章,選擇了茅盾在「生命的彌留之際正式向黨提出請求,希望成為一個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一側面,展開議論,把茅盾在最後時刻「給黨中央的信」,著作是他一生創作的大量優秀文學作品的繼續,別具匠心稱之為」最後的『作品』」。深情地贊揚了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用「熱血和信念」執著地追求真理的高潔志向。由於角度選得好,使這篇隨筆在同類文章中脫穎而出,顯得極有新意。
由此看來,要寫好一篇文章,根據題意要求去選擇最佳角度,是忽視不得的。命題議論文雖然規定了議論的「范圍」,但並沒有規定寫作的角度,角度抓得好,文章一起筆便引人入勝。能顯示出對所議論事物的不同一般的見解。
前面說過,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打開思路之後,也就要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寫作角度入議,這和命題作文選擇寫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的。那麼,怎樣選擇最佳的寫作角度呢?關鍵是:要從自我出發,選擇能深刻揭示題意、有社會價值、自己有真切體會並能給人以啟迪的寫作角度。所謂「從自我出發」,就是選擇的寫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話可說,有理可論的,不能感到陌生,以至心中無數,言不由衷。
具體地說,最佳寫作用度還要符合兩個要求:
首先,角度要小。選擇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廣,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談。角度小,集中一點,走筆成文,效果就好。上面提到的《最後的「作品」》,就抓住了茅盾臨終前寫的「入黨申請書」這個角度,深入議論,而不去泛泛而論茅盾一生中的許多事跡。這樣,文章角度很小,主題卻很集中,而且由小見大,從中折射出茅盾光輝的一生,立意十分深刻。
其次,角度要新。所謂「新」,就是不落俗套。我們說,對同一個問題和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見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寫出來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兒見過,這除了材料陳舊之外,主要是寫作角度不新,無法議論出新意來。必須明白,只有從新的角度觀察事物,才能發現事物的新的特點,從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獲得對事理的新的認識.
有一位同學讀了課文《失街亭》以後,就「斬馬謖」的情節發表看法,寫了《從孔明斬馬謖談起》的讀後感,由於選擇了「孔明用人」的寫作角度,文中提出了「與其執法如山在後,不如任人唯賢在前」的主張,對「識才、薦才」問題發表了頗有新意的見解,這就比論述「驕者必敗」之類眾所周知的道理新鮮多了。
自然,議論要出新意,需要我們有深刻的思想,同時在語言上也要有新的創造,力求達到「創意造言,皆不相師」的境界;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如果對「執法如山」和「任人唯賢」的含意一知半解,對兩者的聯系似懂非懂,要想在「失街亭」的問題上發表有新意的議論,也是很困難的。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寫作角度的兩個標准。由於打開思路後,會發現多種寫作角度,因此,要確定最佳角度,還必須對可以入題的角度進行比較篩選。例如:
魯迅先生曾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後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
這段材料可以選擇下面幾個角度展開議論:1創新需要勇士,要敢於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2探索會有失敗,失敗者也值得感謝。3對創新者的成果,應該不斷發展和完善。比較一下,角度1和3顯得太大,「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和「創新者的成果」議論起來容易流於空泛;角度1還顯得缺乏新意,這類議論已經見得不少了;角度2不僅小而集中,而且頗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圍繞「探索會有失敗」展開議論,重點是「感謝失敗者」。能講出「感謝」的道理並令人信服,無疑是對「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進,這比一般情況下「感謝勝利者」的意義要深刻得多了.這樣比較一番,篩選一下,最佳寫作角度也就不難確定了
如同拍照角度並無固定模式一樣,寫作角度的選擇和確定也要運用眼力,「獨辟蹊徑」。高明的攝影師善於尋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態,如果我們精心選擇寫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如何作到開門見山提論點
不少議論文往往因「事」生「議」。在表現形式上,文章開頭總是援引事例,而後展開議論。象《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反對自由主義》等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在中學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見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旗幟鮮明,立論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這樣的特色:
(1)學習要打好基礎。「根深才能葉茂」,就是說的打基礎的重要性。司馬遷如果不在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史記》嗎?達·芬奇小時候如果不在「畫蛋」上狠下功夫,後來能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嗎?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於攀登上科學的高峰。古往今來,無數有成就的學者、專家,都用自己的經歷,雄辯地作了證明!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味著什麼?那就是犧牲。這種犧牲,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偉大!這種犧牲,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國家的公利,因而可與日月爭輝!犧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贏得的卻是國家的興旺、人民的敬仰。
(3)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贊譽。一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在中學里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會帶來什麼好處呢?上述三段文字的劃線部分就是論點。我們說,議論文的開端起筆,要為全文輔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雲:「通篇之綱領在首一段,首段得勢,則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見提煉成論點,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開宗明義,起領全文,就能造成一種氣勢;也利於暢通文思,圍繞論點展開議論;這時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確實是不可小視的。
那麼,如何做到開門見山提論點呢?
首先,必須根據題意要求和對議論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闢的卓見,並形成判斷,已提煉出了文章的論點。也就是說,下筆前已經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對論述的中心已經十分明確,並且從司馬遷、達·芬奇、愛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煉出了「學習要打好基礎」的中心論點;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犧牲」的啟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報刊上給年輕選手戴上了許多不恰當的「桂冠」的現象,深切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於「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贊譽」。正因為「胸有成竹」,對議論對象已經形成了明確的見解。並且確認見解符合題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義,有議論的價值,才使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有了可靠的保證。如果面對論題或議論對象,還沒有引出感想或提煉、概括不出論點,要做到「開門見山」又怎麼可能呢?」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行文習慣,開頭第一句話不用敘述語言,而用議論語言。即是用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斷句,一下子打開「議論」的口子。有些同學寫慣了記敘丈,在議論文中也往往出現大段記敘文字,尤其不善於文章起筆就申述論點,擺出議論的架勢;有些同學下筆前胸無成竹,不管寫什麼議論文,總是以記事開頭,甚至大段記敘完畢之後,才托腮凝神思考應提出什麼論點;上述行文習慣對寫好議論文妨礙極大,如不改變是無法做到開門見山、立論鮮明的。
自然,用事例開頭的「一事一議」的寫法,「事」在前,「議」在後,也是議論義的一種布局,但這類布局較為常見,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而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對我們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兩段起筆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頭腦里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判斷,或者沿襲自己習慣的行文方式,就往往會變成這樣的開端:(1)我國大史學家司馬遷,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終於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史記》;義大利名畫家達·芬奇,小時候在「畫蛋」上狠下功夫,終於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於攀登上科學的高峰……(2)每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中學里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有什麼好處呢?
一篇議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要有對中心論點起證明、補充和發揮作用的分論點。分論點是由中心論點統率並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我們所說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除了首段起筆外,還要求在展開論證後,將每一個分論點分別放在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例如證明中心論點有三個分論點,那麼,這三個分論點就按其邏輯順序依次在三個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來,這樣就使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分論點的位置十分鮮明,也就為整篇文章立論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舉一篇短論作例:
聞過不跳
聞過不跳。這對實施輿論監督,關系極大。在我們這個封建意識還比較濃厚的國家,領導也好,群眾也好,其民主意識的培養,彼此都需要一個過程。要求每個領導者「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標准太高,不現實,不如暫提「聞過不跳」為好。
莫謂標准低,做到也不易。聞過即跳的事,今天並不少見。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輕,它也會跳起來的。跳,說明什麼?不外乎,批評喪失了他的「尊嚴」,或者批評不盡合乎事實,或者批評正好點到他的「穴道」。無論哪種情況,跳,都不是好對策。它既不能裝飾尊嚴,提高威信,也不能用來澄清事實,更不能用來掩蓋錯誤,只會暴露自己心胸偏狹,辦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從善促反思。提倡聞過不跳,絕非聞過之後,兩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極按捺,「硬著頭皮頂」;甚至伺機報復「秋後算賬」;後一種不跳,曾造成過極為惡劣的影響,歷史已經懲罰了這類「不跳」的「算賬派」。聞過不跳,則是希望「不跳」之後,促進反思,從善如流,從批評中吸取動力和活力,進而把黨和人民交給自己負責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原載《解放日報》拾風文有改動)
這篇短論的中心論點是首段首句:「聞過不跳」。這是根據實施輿論監督的實際情沉,從「聞過則喜』』這一成語中引申出來的富有新意的見解,開門見山提出來,十分鮮明醒目。接下去提出了兩個分論點:一是「莫謂標准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從善促反思」。依次在每一自然段開頭提出,不僅證明、補充和發揮了中心論點,使議論得以展開並達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論點的位置突出,在所屬的自然段中也是「開門見山」,無疑起了使文章立論更加發人深省的作用。
結合具體材料發表議論,關鍵在於從材料中提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同樣能做到「開門見山」。請看下面一篇文章:
這樣的會風好
會風是黨風的一種表現,搞四化建設,必須提倡好的會風。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魯迅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委員會舉行全體委員會議。八時半,紀念委員會秘書長陳荒煤同志就來到會場。不到九時,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鄧穎超同志也提前到會。她和部分委員親切地談了一會兒話,然後就座,宣布會議開始。她說這次會議有兩個議程,一是由秘書長作報告,二是請委員們討論。她自己首先對紀念活動提出了具體意見,也對委員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位委員作了簡短發言。過了一會兒,鄧穎超同志問:「還有意見沒有?」會上沒有人再要求發言。她就宣布:「沒有意見就散會,開短會!」這時是上午九時四十五分。會雖短,卻解決了問題。這個會議的會風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會議主持人准時到會。開會,應該有雷厲風行的作風,規定什麼時候開會,就什麼時候到會。所有與會者、包括主持會議的領導人都不能例外。八點開會九點來,寅時開會卯時到,這種鬆鬆垮垮、懶懶散散的惡習應該糾正。不顧與會者等候多時,主持人自己姍姍來遲的作風也要克服。領導帶好頭,不僅是有群眾觀點的表現,而且有利於同與會者一起,形成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好作風。
第二是報告人作有準備的發言。無論開什麼會,都要講求成效,講求質量。會前必須作好充分准備。會前不作準備,會上信口開河,漫無邊際地談山海經,使與會者不得要領,就很難研究和解決問題。我們應當提倡:領導者要做有準備的報告(應該自己動手,而不勞秘書代辦)。
第三是說短話,開短會。上述會議時間很短,總共不到一小時,話多則長,話少則短,不拖拉,不耗時間。我們很需要這種作風。現在大家任務很重,事情很多,要通過開各種會議,討論問題,研究問題。但不能把過多的時間,用在會議上。會議,因其內容不同,有的需要長,有的需要短,但無論如何,都應該盡可能求短些,更短些。魯迅講話、寫文章,就主張盡可能短。我們應當學習魯迅,也應當提倡:寧可把長會縮成短會,決不將短會拉成長會!
提倡好的會風,糾正不良的會風,應該是整頓黨風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原載《人民日報)葛瓊文)
和《聞過不跳》不同,這篇文章有一個開會的具體材料,作者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認識,提煉出「會風是黨風的一種表現,摘四化建設,必須提倡好的會風」這一中心論點,開門見山提出來,然後用開會的材料作例證,接下去作者小結一筆:這個會議的會風好。又從中提煉出三個分論點:「第一是主持人准時到會」、「第二是報告人作有準備的發言」,「第三是說短話、開短會」,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亮出,使讀者一目瞭然,明確了會風好的具體內容和標准,從而使全篇立論更加鮮明。顯而易見,這就是「開門見山」的作用和效果了。
要做到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就需要我們在下筆前構思好論點提綱,應注意三點:一是注意論點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確周密;二是注意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是否統率和被統率的關系;三是分論點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構思成熟後,就可以鋪紙展筆了。
例如《「庖丁解牛」的啟示》論點提綱:
中心論點:實踐出真知,不斷總結經驗,掌握事物的規律,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分論點:
(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學習,尋找規律。
(2)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總結經驗,掌握規律。
(3)要運用規律,揚長避短,勇於克服困難,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批評的「藝術」》論點提綱:
中心論點:批評要取得效果,必須講究批評的「藝術」。
分論點:
(1)批評必須注意界限和分寸,該批評的進行批評,不該批評的不亂批評。
(2)批評,必須把握住被批評者的性格。
(3)批評,還必須注意尊重被批評者的人格。
(4)講究批評的「藝術」,才能打開被批評者心靈的大門,使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從而真正提高思想覺悟。
下筆前疏理好論點提綱,作文時,思路就不會阻塞,行文也不會捉襟見肘,做到「開門見山』』也就從容不迫了。
當然,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種多樣,提出論點的方法也遠不止一種。但學會了文章起筆提出中心論點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論點的寫作方法,就掌握了議論文如何發揮論點的威力的一種技巧。而根據題意和議論實際的需要,靈活熟練地運用這種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的方法,對我們寫好議論文來說,是有著很大的實用價值的。

Ⅳ 寫作角度有哪些

1、寫作角度可以分五類:立意角度,選材角度,構思角度,文體角度,語體角度。
①立意角度
從古至今,文章的數量不勝枚舉,但是,大致進行歸類,仍然可以確定為幾個范疇,幾個話題。教材上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範文,它們有的屬於同一個話題,但是立意的角度卻不一樣。例如,同樣是要表現民族性格,《拿來主義》、《燈下漫筆》、《漫話清高》、《我若為王》各自在立意的角度上就不同。
②選材角度
同樣要表現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杜牧寫阿房宮的焚毀,蘇洵寫六國的滅亡,張溥寫五人的慷慨赴死,龔自珍寫天下之梅皆病……還有郁達夫寫故都的秋天,朱自清寫清華的荷塘……這些都是選材角度的不同。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性格氣質、受教育背景以及命運的不同決定了各自有不同的素材,因而在寫作時,就會有不同的選材角度。
③文體角度
同樣要抒發胸中的塊壘、郁悶與感悟,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詩歌;《石鍾山記》《游褒禪山記》是散文,還有小說、雜文等,這是文體的不同。出於抒發感情、表達思想的需要,有時,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文體。
④選材角度
同樣是「小中見大」的寫法,王安石、蘇軾從選擇從游山逛水切入,娓娓道來;魯迅的《燈下漫筆》從現實生活中銀行換錢寫起;《莊周買水》更是借古人說事,這是構思角度上切入角度的不同。
⑤語體角度
不同的人語體風格不同,就是同一個人,語言風格也會因內容需要、因文體特點或豪放、或婉約、或詼諧、或俏皮、或輕松、或沉重……這也是角度的區別。

2、寫作特點,即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指寫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藝術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面。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像《白楊禮贊》一文借贊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贊美北方的農民,採用的是象徵的寫作方法。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Ⅵ 歷史寫作要注意什麼

出場人物的出生和死亡時間
出場人物的歷史評價,有關他的重大事件(如果有歷史上有他,但你沒寫,會是重大失誤)

Ⅶ 什麼叫寫作角度

即我們想介紹協作對象的哪一部分,或想從哪個方面介紹事物的特點。比如,我們寫「蘋果」,有人寫的是蘋果的顏色、成熟度、口感等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點。

也有人寫的是「憑什麼」來反映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的社會特點,還有人可能寫的又是其他的方方面面。總之,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選擇的題材不同、所要反映的事物特徵或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都可視為寫作角度。

寫作視角也叫敘述視角,是指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角度看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如果這樣解釋還顯得專業、斯文,那麼蘇軾《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能通俗地說明這個問題。

(7)歷史寫作角度有哪些擴展閱讀

影評的寫作角度:

(一)、思想評論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

而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

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

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

Ⅷ 歷史的選擇在一個側面或一個角度寫作文

說明白你是什麼意思

Ⅸ 什麼是歷史,歷史的撰寫者由誰掌握,可信度又是多少

歷史不僅僅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更包含職官、食貨、禮制、刑法、藝文、內天文、地理容、災異等等,易言之,包含了前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歷史由史官寫成。還有一種旁觀者撰寫的歷史。甚至從長遠來說,最好的、最真實的歷史可能還是旁觀者,也是比較客觀者撰寫的歷史。有些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必須是隔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看得比較清楚。而這時的歷史書寫者已不再是利益的當事人,不再容易受偏見的糾纏。有些善果或惡果也在較長的時間里才能比較充分地顯示出來。

閱讀全文

與歷史寫作角度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