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談談中國近代史兩大歷史任務的認識」該怎麼著手寫從哪幾個方面舉些什麼例子整篇論文要1500字左右…
中國近代史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內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容裕。
這個是很籠統的書本上的概論,其他的回答都論述得很詳細了。
認識可以從對這兩個任務分別的認識寫,以及對它們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入手。其實這就是談一個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問題。從現代化進程入手分析,宏觀分析這兩個任務對中國近代史所造成的影響。
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近代化。一個方面可以是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另外一個方面可以從中國近代的被侵略史和反侵略史切入。這個任務是已經完成了的。
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主要是經濟方面的工業化,現代化。可以通過對中國近代史長期以來在各政權下採取的不同經濟政策以及階段經濟狀況進行數據分析。
是歷史專業的嗎?如果是的話注意不要把那些,要注意回歸歷史客觀現實去談,切勿單純泛泛而談,歌功頌德。避免完全使用階級分析法討論。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㈡ 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主席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1)歷史學
廣義: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即以歷史為認識對象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2)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3)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4)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5)史書
史書共分為四種: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
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
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㈢ 請結合已有的知識,請同學們談一談你對歷史的認識,歷史在哪裡跟我們有什麼關
歷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它是對過去的事件和行為有系統的記錄
㈣ 遇到歷史中題目上的 對此你有什麼認識『』認識『』,該如何去回答
對歷史問題的總體掌握,也即對教材知識、所給材料進行概括;
對問題作出簡要的分析評價,對這類「認識」教材中往往有現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時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關評述,然後再依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進行適當的補充;
談一談歷史問題給出的經驗教訓和啟示。
㈤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㈥ 歷史與階級意識主要有哪些內容
《歷史與階級意識》內容精要:該書由八章組成,但重點是第四章的《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盧卡奇在這里首先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質」的論述為依據,闡明了近代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社會特有的「物化」現象。
馬克思的這一論述,闡明了物化的本質現象,而這里所確認的是:人的獨立活動(勞動),如何作為某種客體的東西,作為獨立於人的東西,作為通過人的異化的固有的規律性而成為統治人的東西,並從而與人相對立。在以商品這一形態來生產物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社會的關系)作為物與物的關系(商品及商品在市場上的運動)而出現。這個物的世界的規律,對於人來說是難以控制的獨立的力量,與人相對立。此外,人的活動(勞動)被客體化而成為商品,勞動力商品遵循社會性規律,獨立於人而運動。
因此,一旦商品形態普遍化,就產生「人的勞動的抽象化」。其具體內容是:(1)不同質的生產物,作為商品得以以量的關系相交換,是因為在那裡有同質的東西,它就是作為價值實體的「抽象的人的勞動」;(2)勞動者的質的特殊性被排除,勞動過程被分解為抽象的合理的局部作業,勞動者和生產物整體的關系被分割,勞動成為機械式的反復重復的專業性機能。總之,貫徹於勞動過程中的是「以計算或計算可能性為目的的合理化原則」。
這就是說,盧卡奇把勞動過程的「合理化」以及與隨之而來的「異化」視為「抽象化」,並把它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質(生產商品價值的抽象的人的勞動)結合起來。
那麼,這個「物化」使人們的意識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盧卡奇分析說:在資產階級思想上物化的意識結構,在認識原則、實踐原則、藝術原則的三個領域中,都帶來了二律背反的問題,他認為,意識物象化的基本特徵可以說有如下三點:(1)承認被抽象化、數量化了的現象形態為給定的前提,但無法脫離其直接性;(2)承認局部體系是獨立的東西,其相互關系只能委之於偶然;(3)意識只能停留在主體和客體。
盧卡奇大致如此闡明了「物化」不僅停留在商品世界中,也貫穿於人這個主體之中,還貫穿於其內在世界的意識之中。
盧卡奇指出物化貫穿於資產階級思想中,而且承認它也深深滲透於無產階級的意識之中。從而問題在於,無產階級的意識雖受這種物化的影響,但是否還能夠克服物化,向作為商品生產社會的資本主義的根本改革前進呢如果能夠,原因何在
我們來歸納一下盧卡奇在這個問題上的想法。
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過程,一方面把人分解為商品的獨立運動的要素,另一方面,又使人成為這一運動的靜觀的無所作為的旁觀者。可是,在資產階級的意識中存在著把自己看作是存在於這個過程外部的自由的主體,由於這種表面上的幻想,資產階級把這個過程本身作為自己的命運來接受,並不在這一過程之中去認識自己本身的存在。
與此相反,無產階級則不得不把這個過程作為自己的存在本身來接受,不能不把自己的勞動力從自己分離作為商品出售,使自己本身被納入合理化、機械化了的勞動過程,變為抽象的還原為量的號碼,變為機器的一部分。也就是,因為無產階級本身就是勞動力這種商品,所以,不得不全面接受商品的運動和性質。這樣勞動者在其全部人格上就被迫捲入生產過程之中,正是在這個時候,勞動者在本身的存在上,撕破這個過程的量化的面紗,從質的方面去體驗這一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體驗了作為商品的自己(客體)和作為人的自己(主體)的分裂,脫卻直接的存在,通過對自己這種商品的狀態的認識,達到對商品生產社會的整體狀態的認識。
特別是,勞動者只有在意識到自己本身即是商品時,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存在……也就是說,勞動者在商品中自己認識自己本身,認識資本和勞動者本身的關系。
勞動者這樣看透了商品生產社會的基本結構,但因為勞動者本身處於商品生產的中心位置,這個認識便具有了實踐的意義。總之,勞動者如果自覺到自己的社會存在,就能撕破物化的面紗,把剩餘價值的生產——剝削這種現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從而,無產階級的團結和革命的實踐這個歷史的辯證法就將大顯身手。
㈦ 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認識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
我們可以參觀歷史博物館,去游覽名聖古跡。從中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㈧ 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都有哪些認識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
1.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了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活動。於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當中,逐步傳播開來。
2.
1918年4月,毛澤東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1919年7月,李大釗組織了「少年中國學會」。不久,周恩來和郭隆真等人組織了「覺悟社」。當時,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釗和陳獨秀。
3.
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金斯基等來華,先後會見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開始醞釀成立共產黨。之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的基礎上,於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十二人,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
4.
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制訂了我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了黨支的奮斗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達到共產主義」。大會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由陳獨秀擔任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5.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過程中,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其間經受了1927年和1934年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年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6.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同時,建立了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核心的國共兩黨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統一戰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爭,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7.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黨中央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9月,毛澤東同湖南省委領導了湖南、江西邊界的
㈨ 初中歷史課程內容中的「知道、了解、初步理解、理解、認識」是什麼意思」理解
知道 是了來解程度比較淺,你知道有自這個歷史事件即可
了解:一、是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
二、要了解歷史時序,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三、能夠依據多種類型的歷史材料,感知歷史,再認、再現歷史
理解:一、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理解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說明史實之間的聯系
二、能夠眾多種類型的歷史材料中獲取並處理有效信息,能夠初步運用綜合概括比較等方法解釋歷史問題
運用:一、運用歷史證據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判斷
二、結合具體情況,客觀全面的分析、評價歷史事物
三、合理把握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㈩ 認識歷史變化的途徑有哪些
看舊照片、游歷、閱讀文學作品、查閱史料記載啊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