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哪個帝王泰山封禪大典被罵

歷史上哪個帝王泰山封禪大典被罵

發布時間:2021-02-05 14:51:45

⑴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君王在泰山封禪過其中誰最具有爭議

在泰山封禪是古代祭祀活動的最高典禮,一般只有是太平盛世或者是天降祥瑞的時候才會進行。君王們通過這樣的儀式來向上天宣示自己的豐功偉績,並且通過此舉也向全天下宣告自己的權利是受上天的安排。而這樣的榮譽並非每一位君王都有資格享受,從古至今只有六位君王封禪過,他們非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在這之中,唐高宗和宋真宗實在是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他們在泰山封禪是非常有爭議的。

唐玄宗開辟了我國歷史上的極盛時代——“開元盛世”,在他人生的前半段,可以說他完全有資格舉行封禪,但後期的“安史之亂”難免為他的人生點上了一點污點。宋真宗舉行封禪大典也是非常具有爭議的,雖然他在位期間國內的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面對外敵,他卻展現出了十分軟弱的一面,這一點難免有損君王之姿。

⑵ 歷史上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禪

封禪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古人認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間的帝王應該到泰山去祭祀天地,向天地匯報自己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並以此表明皇權受命於天。

不過,封禪作為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並非每一位皇帝都有資格享受這一殊榮。事實上,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六位皇帝經歷過泰山封禪,他們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參與泰山封禪的皇帝。宋真宗在位初期廣開言路,勤政治國,使得國內經濟日趨繁榮。然而和歷史上那些雄才偉略的帝王比起來,宋真宗實在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干貨」。1004年,遼國大軍侵犯宋境,在兩國軍力相當的情況下,性格怯懦的宋真宗卻選擇了以每年送給遼國大量歲幣為條件,與遼國達成和解協議,史稱「澶淵之盟」。因此,宋真宗和唐高宗一樣,也是一位舉行了泰山封禪,卻名不副實的帝王。

1008年,宋真宗率群臣至泰山,沐浴齋戒後他按事先擬定的禮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之後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禮。為了表示對山神的敬意,宋真宗還冊封了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自宋真宗封禪之後,再也沒有哪位皇帝在泰山舉辦隆重的封禪大典。原本一鍋好「湯」卻被摻入了唐高宗、宋真宗這兩碗「冷水」,嚴重影響了「湯」的質量與口感。這可能就是後來的皇帝對泰山封禪沒有那麼強烈期待的根本原因了。

⑶ 歷史上都有哪些帝王封禪泰山

泰山上正式舉行封禪大典的是六位: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原因: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資格來封禪,它的條件大體是這樣規定的,基本上是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更朝換代國家統一。第二個條件,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政績卓著,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要有政績,大家都信服,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就比較軟,也是比較硬的條件,就是必須有祥瑞出現。就是有一個吉祥物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泰山。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即使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帝王也頻頻前來祭祀。宋代以後,封禪大典不再舉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與天地進行對話的唯一手段,備受重視。封禪和祭祀的區別應該明白了吧

⑷ 哪個帝王舉行過封禪大典

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他於公元前219年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並立泰山碑作為紀念。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親率大軍出長城,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旌旗經千餘里,威震匈奴。然後,先祭華山及嵩山,又巡山東沿海,禮舊齊國的神祠,於當年四月封泰山,禪梁父肅然山。

從無懷氏、伏羲氏、黃帝、炎帝到周成王,有七十二帝登封泰山;從秦始皇、漢武帝,到清康熙、乾隆計有12位皇帝30餘次或親臨封禪,

⑸ 歷史上都有那位帝王封禪過泰山

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1、秦始皇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2、漢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

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

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3、漢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

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

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 、謚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

4、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

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

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

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後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後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5、唐玄宗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

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6、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親為元德皇後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

趙恆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乾興元年(1022年),趙恆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謚號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山封禪

⑹ 哪幾位帝王在泰山封禪

封禪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古人認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間的帝王應該到泰山去祭祀天地,向天地匯報自己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並以此表明皇權受命於天。

不過,封禪作為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並非每一位皇帝都有資格享受這一殊榮。事實上,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六位皇帝經歷過泰山封禪,他們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他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奠定了後世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功績。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東巡。他先到鄒嶧山(今山東鄒城境內)祭告天地,並刻石贊頌功業。之後又從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然後從泰山之陰下山,在梁父山行降禪禮。這是中國歷史上舉行的第一次泰山封禪大典。

漢武帝是西漢第七位皇帝(含前後少帝),他在位期間採取積極的擴張政策,為中國開辟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後世經常將「秦皇漢武」互相銜接,以此來贊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與不世之功。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並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大典。泰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宣布並改年號為「元封」,以當年十月為元封元年。

漢光武帝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以漢室遠支宗室的身份起兵反抗王莽統治,並在群雄逐鹿中逐漸勝出。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戰爭,漢光武帝重新統一了天下。之後他勵精圖治,努力發展經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史稱「光武中興」。

公元56年,漢光武帝率群臣至泰山。他效仿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封禪禮儀規制,在岱頂行登封禮,在梁父山行降禪禮。封禪結束後,漢光武帝宣布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是唐朝的第三任皇帝,也是歷史上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第四位皇帝。不過與前面三位比起來,唐高宗實在是名不副實,令人尷尬。唐高宗一生沒有什麼特別拿得出手的功績,雖然他在位期間使唐朝版圖達到極盛,但這份功勞的奠基者卻是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生性懦弱,在軍國大事方面經常舉棋不定。他眼睜睜看著皇後武則天從自己手中一步步攫取大權卻毫無辦法。在他去世幾年後,武則天就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因此從某方面來說,唐高宗其實是一位亡國之君。

公元665年,唐高宗在皇後武則天的慫恿下,率文武百官及各國使節至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封禪大典中,武則天違反傳統(此前沒有婦女參與封禪的先例)率領後宮妃嬪以及皇族親眷作為第二隊參與了泰山封禪,以此向世人表示她具有與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

唐玄宗是唐朝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他前半生勤於政事、任用賢能,開啟了唐朝的極盛時代,史稱「開元盛世」。後半生卻因為怠慢朝政、寵信奸臣等多方面原因而引發了「安史之亂」,給唐朝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換句話說,如果唐玄宗能英年早逝,那他的歷史地位甚至會超過唐太宗。所以活得太久有時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公元726年,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功臣貴戚、外國使節,從東都紫微城(洛陽)出發,至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由於當時唐朝正處在太平盛世之中,所以唐玄宗的泰山封禪也算得上是實至名歸。

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參與泰山封禪的皇帝。宋真宗在位初期廣開言路,勤政治國,使得國內經濟日趨繁榮。然而和歷史上那些雄才偉略的帝王比起來,宋真宗實在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干貨」。1004年,遼國大軍侵犯宋境,在兩國軍力相當的情況下,性格怯懦的宋真宗卻選擇了以每年送給遼國大量歲幣為條件,與遼國達成和解協議,史稱「澶淵之盟」。因此,宋真宗和唐高宗一樣,也是一位舉行了泰山封禪,卻名不副實的帝王。

1008年,宋真宗率群臣至泰山,沐浴齋戒後他按事先擬定的禮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之後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禮。為了表示對山神的敬意,宋真宗還冊封了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自宋真宗封禪之後,再也沒有哪位皇帝在泰山舉辦隆重的封禪大典。原本一鍋好「湯」卻被摻入了唐高宗、宋真宗這兩碗「冷水」,嚴重影響了「湯」的質量與口感。這可能就是後來的皇帝對泰山封禪沒有那麼強烈期待的根本原因了。

⑺ 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目的是什麼

主要就是要強調自己是天子,強調君權神授,以加強對政權的統治

封禪,封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禪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最早出現於《管子•封禪篇》,後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中曾引用《管子•封禪篇》中的內容,並對其內容加以演釋,唐代張守節解釋《史記》時曾對「封禪」進行了釋義,並指出了封禪的目的,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即《史記•封禪書》中的「登封報天,降禪除地」。
戰國時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為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舉行過封禪大典。《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所以封禪活動實質上是強調君權神授的手段。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為,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並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誇侈政績的活動。但從近年考古資料看來,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築壇祭祀的習俗,是非常幽遠的。
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系,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准確地把握,因此產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下,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逐漸發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則以「泰山封禪」最具代表。
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封建統治者的這種行為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紀,黃帝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開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以後,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幾乎都建造了專用於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漢有甘泉宮,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於麗正門外築壇祭天,元成宗時再於大都城東南建成郊壇,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並未忽視上帝的存在,秦王朝於國都立四畤用於祭五方上帝,他曾親赴泰山封椫,雖然那隻是為了標榜他自己的偉大功績,並沒有多大誠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當時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自秦始皇起,封禪活動成為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

⑻ 【泰山封禪大典】根據百家講壇蒙曼副教授的諒解,有誰記得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舉行過封禪大典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泰山。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據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於完備。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即使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帝王也頻頻前來祭祀。宋代以後,封禪大典不再舉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與天地進行對話的唯一手段,備受重視。

封禪大典是泰山獨有的古老禮儀,構成了泰山崇拜與信仰的重要內容。由於這為種禮儀的執行者是歷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響更為深遠,形成了從傳說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貫穿於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延綿相續的禮儀傳統。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種看來簡易明了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 史記·封禪書 》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而恰恰是司馬遷在《 封禪書 》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須知《封禪書》之於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 是命也夫! 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鉻心,剔抉搜羅封禪史料,「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餘之身,完全靠「重於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於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已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跡,「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弟子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 管子 》一書中的《 封禪篇 》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保存了關於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候於蔡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雲雲;伏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炎帝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雲雲;顓頊封泰山,禪雲雲;帝嚳封泰山,禪雲雲;堯封泰山禪雲雲,舜封泰山,禪雲雲;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後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消息。以上諸說,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徵性。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 禮記正義 》雲:「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 祭地, 瘞者,祭月也。」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
望採納~~~~(>_<)~~~~

⑼ 歷史上哪些皇帝行過封禪大典呢

歷史上一共只有七位皇帝舉行過封禪大典您知道都是誰嗎?

先說封禪大典的「封禪」,「禪」為多音字,常規讀音為「饞」。但是用在「封禪大典」中的讀音為「風扇」,不讀「風饞」。

按著課本講,封禪之「封」為祭天,「禪」為祭地。那也就可以理解為中國古代帝王大規模祭祀天地,這就叫封禪大典。

中國古代之封禪活動,一共有7個皇帝,其中有6個皇帝在五嶽之首的泰山,一個皇帝在五嶽之中的嵩山,也就是現在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嵩山。

此段兒,講了皇後武則天參加降禪社首的儀式,武則天的位置為「亞獻」,就是祭祀的二把手。

祭祀完畢後,隨祭官員,皆加官晉爵,官升一品。

第五位封禪的天皇大帝武則天

出發日是公元695年,距離第一次武則天跟自己的二老公唐高宗李治(第一老公是唐高宗李治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封禪,已經過去30年了。距今,1324年。

還有一個區別,這一次武則天封禪的不是泰山,而是中嶽嵩山。

咱算一下武則天此時的年齡啊,武則天活了82歲,生於624年死於705年,封禪是695年,封禪10年後,武則天病逝東都洛陽。那麼此時的武則天,已經72歲了。

說實話,從洛陽到嵩山,幾十公里,而到泰山,大約600公里,1200里。你想想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不得散架?

武則天,好大喜功,還想封禪,乾脆,在家門口封封算了。當然了,這是我的想法。幾十公里,也就100華里,兩三天到了,沒那麼累。

甲申,臘月11日,武則天登上嵩山,封神岳。禮畢,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把嵩山所在地的嵩陽縣改為登封縣,也就是今天的登封市,登封這個名字到幾天1324年,就是武則天賜的名。


附近的陽成縣為告成縣,告成,就是大功告成的意思,就是現在登封市東南告成鎮。

天下百姓免今年租稅。聚飲九日。過了三日,臘月十四日,丁亥,禪於少室山;又過了二日,臘月十六日,己丑,御朝覲壇朝群臣,沿襲唐高宗乾封年間的舊制;武則天又自製《升中述志碑》,樹於登封壇。又制內外官三品以上通前賜爵二等,四品以下加兩階。洛州百姓免租稅二年,登封縣和告成縣免三年。癸巳,返回紫徽城。甲午,謁太廟。

紫微城,也叫紫徽宮,也即是隋唐的洛陽城。是隋唐以及武則天當皇帝時期武周朝正殿,是武則天時期國家的政治中心,陸續成為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晉以及北宋7朝的朝政理政所在地,存世530多年。

第六位封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這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皇帝,兩件事兒,第一件是他的妃子,楊貴妃,第二件就是安史之亂。

李隆基是武則天的親孫子,也就是武則天的三兒子唐睿宗李旦的三兒子。

因為安史之亂,公元756年,被逼退位,成為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大唐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唐開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6年10月,唐玄宗率領文武百官皇親貴胄以及駐外使節邦客等,從東都紫徽城出發,到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也即是他爺爺李治時期的封禪制度儀軌。封禪後,李隆基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先生撰寫《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說白了,就是刻碑記載之。

第七次封禪之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生於公元968年卒於公元1022,享年54歲。

趙恆是大宋(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侄子,宋太宗趙光義的兒子。趙光義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弟弟。

封禪,很有意思,也很有特點。第一位秦始皇,第二位就是漢武帝,漢武帝是大漢的第三位皇帝,漢高祖劉邦死後,當然了,到漢武帝,一共已經是七位皇帝,咱就不細說了,一個字兒,亂。

按著中國的正統,漢武帝是大漢的第三位皇帝。即漢高祖,漢太宗,漢世宗。漢世宗,就是漢武帝劉徹。

第四位,就是唐高宗李治,也是大唐的第三位皇帝。第五位武則天,第六位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第七位就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

實際上,一個朝代,第三位皇帝差不多是本朝最興旺發達時期。原因很簡單,第一位皇帝打江山,第二位皇帝穩定江山,第三位皇帝,治理江山。

國力財力達到鼎盛,要不哪有時間扯封禪的蛋啊?

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公元1008年10月,距今,1011年。宋真宗趙恆,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並且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記住了,碧霞元君從這兒來的。

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二聖,指的是皇帝的爹和大爺,也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宋太祖趙匡胤。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在,王旦的《封祀壇頌碑》還存在泰山的岱廟內。

這些次封禪,估計2萬字也寫不全。說實話,宋真宗趙恆的封禪,拉低了封禪的檔次和品味。感覺,誰都可以封禪似的。

本來,唐太宗李世民,本想封禪來著,但是被魏徵一頓臭罵,沒干成這事兒。

大明,開國皇帝,一看這些皇帝太不像話,封禪浪費錢糧,好大喜功,因此朱元璋在登基的第3年,就下詔書,罷免泰山「東岳天齊仁聖帝」的封號,單稱「東岳泰山之神」。今後,泰山神就是泰山神了,其帝王封號被罷免。

朱元璋的一紙詔書,無形中把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原來的差別縮小了,現在是一男一女,平起平坐了倆泰山神仙。

⑽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禪過

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1]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帝王泰山封禪大典被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