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租界當時中國的租界有哪些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
各國在華租界數目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各國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國 6處:
天津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
廣州英租界
九江英租界
廈門英租界
鎮江英租界
日本 5處:
天津日租界
漢口日租界
蘇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重慶日租界
法國 4處:
上海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
德國 2處: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俄國 2處:
天津俄租界
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 1處:
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
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 1處:
天津比租界
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上海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上海法租界,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
天津租界
天津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並入英租界)
漢口租界
漢口租界的數目僅次於天津(5個租界)。
廈門租界
廣州租界
鎮江租界
九江租界
⑵ 中國第一個租界在哪裡
中國第一個租界在上海。
1845年,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進駐上海,成內立了英國領事館,其根據《南京容條約》的規定,脅迫當時的政府通過了《上海租界章程規定》,把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約55萬平方米的地方劃給了英國人作為居留地。這就是各國列強在中國佔有的第一個租界。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租界分布:
英國有7處: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廣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廈門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 5處:天津日租界、漢口日租界、蘇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慶日租界
法國4處: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天津德租界、漢口德租界
俄羅斯3處:哈爾濱俄租界、天津俄租界、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1處: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⑶ 關於租界的歷史
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於港口城市.1845年11月15日,英國在中國上海設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塊租界。
中國天津法租界一隅歷史上中國租界內的商務活動為拉動通商口岸城市經濟發展,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傳播近代民主、科學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租界內共公設施完善,治安相對平穩,為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護,如魯迅就曾在租界生活過,並影響了他的政治觀念。其《且介亭雜文》的「且介」二字就來自於「租界」兩字。租界繁榮的經濟發展,吸引了相當數量的中國上游階層,在那裡定居,消費。上海正因其繁榮的租界,被時人稱為「十里洋場」,並很快成為中國各地租界的代名詞。清末租界
租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是發展遲滯的中國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租界由於其不受中國法律管制,煙館、妓院等大量不符和中國人傳統思維的事物租界中隨處可見。尤其是鴉片館,在當時很多中國人看來,租界許可這種摧毀中國人意識的毒瘤可以公開在租界中出現,是外國人對中國的蔑視和敵對的最好寫照。因而在租界煙館門外,時有暴發沖突。 在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允許中國人前往國外做工後,出現大量外國人通過非法手段通過租界將中國人帶往國外做苦工的事件。在西方,奴隸貿易早已被法律所禁止,而實際上中國勞工是被這些外國人所買賣,用於開發海外殖民地。 對於勞工出國協定,一般的華工根本不知其含義。在尋找出國華工的時候,廣東、福建甚至發生了外國人利用武力強制中國人簽約出國,導致一段時間內人們對華工出國一事噤若寒蟬。曾任美國駐華公使的伯駕就曾指出:「(中國的)苦力貿易原來同奴隸貿易是一模一樣的。」隨著華工出國現象產生了對這些工人的蔑稱「豬仔」。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各國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國 6處: 天津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 廣州英租界 九江英租界 廈門英租界 鎮江英租界 日本 5處: 天津日租界 漢口日租界 蘇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重慶日租界 法國 4處: 上海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 德國 2處: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俄國 2處: 天津俄租界 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 1處: 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 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 1處: 天津比租界 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天津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並入英租界)
⑷ 中國租界歷史
近代,美、英、法等列強在中國十多個城市設立了30塊租界,在青島等5個城市劃定租借地。租界和租借地的設置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主要表現,自設置之日起,中國人民為了收復領土就開始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直到民國時期。這個目標才得以逐步實現。本文即對民國時期中國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歷史作一考察,並從中總結歷史經驗和啟示。
清朝政府是中國劃界租地的始作俑者,由於其腐朽無能,因而在恢復國家領土完整方面毫無作為。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一個全新的政府登上歷史舞台,這為收復租界和租借地提供了歷史的機遇。按照一般慣例一個革命性的新政府成立之後將對前任政府所簽不平等條約採取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的原則,來向國人表明新政府的革命性,樹立新政府的良好形象。然而,南京臨時政府基於政局穩定考慮,向西方列強作出妥協。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闡述政府對外方針時強調:「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於條約期滿而止」。①南京臨時政府這種策略上的考慮,極大地限制了其在收回租界和租借地問題上的作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列強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集團的對陣,使中國外交第一次獲得較大的迴旋餘地.為收回租界和租借地提供了歷史契機。1917年大戰將近尾聲,北京政府在美國支持卜決定參加協約國參戰.3月14日,總統黎元洪宣布,自即日起斷絕與德奧的外交關系。自此,民國政府拉開了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序幕。北京政府宣布與德奧斷交的當日,下令有關地方政府派員進駐德國在漢口、天津租界。3月15日,湖北督軍王占元派軍警進人漢口德租界.接管租界的警察權。在天津,德、奧租界以相同方式被中國政府收回。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津漢兩市德奧租界的收回並不表明中國國力增強『也非中國自身力量上升的體現.主要是北京政府抓住了歷史的機遇。
北京政府初嘗外交勝果,欲利用「一戰」契機,實現領土完整與國家統一的目標。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向和會提出了廢除勢力范圍,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等七項希望條件,希望大會討論。但和會卻以此問題與戰爭無關.和會不能作任何決定來進行搪塞。②不僅如此,在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時.又遭到了日本的竭力阻撓。日本政府向參加和會的靖和大使下命令:「要求由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省的各種權益及財產,並領有原德國佔領的赤道以北的南洋群島」。③為此,日本代表向和會提出將德國在山東權益無條件讓予日木的無理要求,並以若得不到滿足,將退出和會相要挾。中國代表堅決反對.並向和會提交了山東問題的說帖,列舉了中國何以要求日本歸還的七條理由。無奈列強袒日壓華,最後大會作出決定:「德國前在膠州及山東省所有各項權利,一概放棄,交於日本」。①其實,早在和會召開之前,英法意三國己與日本有約。1914年大戰開始後,英法意為了拉日參戰.藉以牽制德國在遠東勢力,便以將來德國在山東權益歸日本為誘餌,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同日本簽訂秘密協議,結果便出現了中國代表在和會上受蔑視的場面。
巴黎和會上諸列強流滌一氣,踐踏公理的行經,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不滿,國內反帝浪潮席捲全國。在民族主義情緒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未敢在和約上簽字,日本企圖從法理上確認對青島佔有的圖謀落空。
為了收回青島和山東權益,北京政府在華盛頓會議上進行了又一次努力。中日雙方就山東懸案再次展開激烈爭論。日本仍堅持其在巴黎和會上的立場,中國代表堅決反對。美國基於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利益均沽」的原則,反對他國在中國「營謀特別權利或在中國任何指定區域內獲取有關於商務或經濟發展之一般優越權利』,⑤,從中進行調解。中日雙方經過30多輪談判.終於在1922年2月簽訂《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答應在條約實施後6個月內將膠澳租界和攫取的山東權益交還中國。至此,魯案交涉基本結束。根據協議,1922年12月10日,「魯案善後事宜督辦公署」督辦王正廷代表中國政府接收青島,闊別2。多年的青島回到了祖國懷抱。
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另一個收獲是與英國協商了威海衛歸還間題。威海衛是清政府在1898年租借給英國的,租期25年.應於1923年到期。中國代表在會上要求與英國談判歸還事宜。1921年12月3日英國代表白爾福表示「若魯案能得妥協,則英國願歸還威海衛,以為普通歸還之先導。」。⑥會後,中英雙方共派代表組成中英委員會,商談接收的具體事宜。經過多次磋商,中英雙方於1923年5月擬就了《接受威海衛中英委員協商意見書》。《意見書》規定英國將威海衛歸還中國,但又規定將劉公島續租英國,允許外僑參與市政管理,僱傭英國人為劉公島顧問委員會成員和威海衛道路委員會代表等。《意見書》所體現的英國強權意識昭然若揭,全國輿論一片責難。吉林省議會在致北京政府的信中寫道:《意見書》「似不音以威海衛一隅割與英國,主權喪失無過於斯」,呼籲「全國人民群起力爭,領土存亡在此一舉』,⑦北京政府在輿論壓力下要求修改,英國政府認為《意見書》「文字及形式上尚可修正,實質上不能再行更改」,並以「中國政府對於原案欲求實質上變更,英政府寧作為懸案延期交還」相威脅。⑧中國政府不為所屈,雙方迭經談判,把《意見書》中極苛刻條件或廢除或修訂,但仍使英國保留了一些特權。後由於中國政局動盪,收復事宜暫行擱置。
正當中國在收復租界和租借地過程中步履蹄珊之時,新生的蘇俄政府公開表示願意廢除沙俄與中國所訂的一切條約,放棄沙俄掠奪的中國一切佔領區、庚子賠款和其它特權。很據蘇俄聲明和中蘇達成的《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中國政府將天津、漢口的俄國租界收回。到1925年為止,北京政府利用一戰的有利契機及局部有利的國際環境,共收回了5塊租界和一塊租借地。
近代中國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進程是與國內革命相協調的。1924-1927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激盪起伏時期。在南方,國共兩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廣東掀起了國民革命的新高漲。這股由南而北的革命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沖擊著軍閥和帝國主義舊勢力。
1925年6月11日,上海工商學聯合會主持召開了有20萬人參加的市民大會,通過了五排交涉案十七項條件.其主要內容為「永遠撤退駐滬之英、日海陸軍」,「華人在租界有言論、集會、出版之絕對自由」,「取消領事裁判權』,等。⑧以上海為中心的五冊運動席捲全國,「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呼聲響遍神州。推動這場運動的廣東革命政府面對西方列強.採取正確的外交政策。6月23日,廣州沙基慘案發生後,廣東革命政府迅速派員交涉,明確提出「將沙面租界交回廣東政府接管",7月23日,外長胡漢民照會北京公使團,再次要求英法「交還沙面租界與廣東政府』,⑩。在革命勢力的沖擊下.各租界惶恐不安,上海公共租界,漢日、九江英租界紛紛宣布戒嚴,來抵抗革命勢力。
在這股由南而北的革命洪流激盪下,武漢和九江人民威武不屈,於1927年1月成功地收回了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為近代反帝斗爭譜寫了光輝篇章。
北伐軍所到之處,無不對租界當局施加空前的壓力。在鎮江,當北伐軍於27年3月佔領該城後,中方即應英領事懷雅特的邀請,接收了英租界的巡捕崗位,巡捕頭目克利沮喪地辦理了移交手續。在廈門,當地群眾奮起.迫使英國交出海後灘租界的警察權,並撤銷工部局。在廬山枯嶺,外國人設在該地的行政機構—枯嶺公事房.也被中國收回。
在1924-1927年的收回租界斗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工人階級顯示了巨大的戰鬥力。同時,南方國民政府面對殖民者,不卑不亢,依靠國共合作的強大威力,為近代中國收回租界斗爭,寫下了濃濃的一筆。
1927年4月國共分裂後,國民黨在南京另建政府。南京政府把國家獨立統一作為追求的政治目標。8月13日,外交部長伍朝樞發表《關於滿期條約之宣言》,表示「凡從前北京政府與各國所訂各種不平等條約,現今再無存在之理,當由國民政府以正當之手續概予廢除。至此等條約中規定修改期限,而現已期滿者,更應即予終止。由國民政府與關系各國,分別改訂新約,事後任何條約協定,非經國民政府締結,概不發生效力」。南京政府對待不平等條約的態度,反應了其在租界和租借地問題上的立場,即租界和租借地作為不平等條約的產物,再無存在之理。南京政府企圖以「新姿態」來贏得民心。然而,租界和租借地是列強在華的特殊基地,使之放棄絕非易事。何況此時中國無論從政治力、經濟力上,都還難以改變
列強在華的強勢地位。南京政府廢約宣言發表後,並未得到各國的響應和贊同。面對這種窘勢,外交部不得不改變態度,宣布了對待舊約的三條原則:「一、中華民國與各國間條約之已屆滿者當然廢除,另訂新約。二、其尚未期滿者,國民政府應即以相當之手續解除而重訂之。三、其舊約業已期而新約尚未訂定者,應由國民政府另訂適當臨時辦法,處理一切」。南京政府將舊約分為屆期已滿與屆期未滿兩種情況分別處理,通過改訂新約來達到廢除舊約目的。
改訂新約運動於1928年7月全面鋪開。這一階段收回租界和租借地主要是通過解決前任政府的遺留問題實現的。天津的比利時租界是其中遺留問題之一。1926年10月,由於《中比通商條約》期滿,北京政府外交部宣布廢止該約,要求比國交還天津租界。但由於當時內戰正酣,北京政府財政困難.無力購買近10萬兩的比國財產,只得暫時擱置。南京政府在完成國家政權統一後,於1929年1月向比國政府提起交涉,後雙方政府派員組成天津租界接收委員會,協商巾國收回程序。雙方經過協商.達成了《關於比國交還天津比國租界協定》.協定規定比利時將天津租界行政權移交中國政府,該區域此後「完全受中國法律、章程之支配、保護」。協定於1931年1月雙方互換批准書並正式實施。
此間,中英雙方就英國設在鎮江、威海衛和廈門三地租界進了談判。鎮江、廈門英租界雖在1927年已由中國接管,但尚未在法理上得以確認。1929年至193。年,外交部長王正廷與英國駐華大使藍普森通過談判,達成協議,最後從法理上完成了中國政府對鎮江和廈門兩租界的收復。
威海衛是中英交涉時間較長的一塊租借地。1924年雙方雖達成了協議,但由於英國利用強權政治,在協議中保留了很多特權,遭到中國民眾憤慨而擱置。中英重開談判是在1929年6月,英方代表主張根據1924年達成的協議草案,履行簽字手續,中方代表反對協議草案承認英國在劉公島有繼續駐兵權等規定,致使交涉遲遲未能取得進展。直到1930年2月雙方始改定新的草案。協議規定英國廢棄1898年7月1日中英間所簽訂的租借威海衛條約,中國政府自10月1日起,對威海衛及劉公島行使權利與義務。但作為條約的附件,雙方在往來照會中確認了英國可以獲得的好處:①中國承認將劉公島租借給英國,作為英遠東艦隊避署地,租期10年;②劉公島之英方官用建築物及其他地域面積120餘畝在此期間內由英方保留;③英人在威海衛之私有土地及家屋,由中方約定永久租借給英國;①在英國管理時代所有外人向英國租借威海衛官地,悉照原地條件辦理。⑩對威海衛收復的不徹底反應了南京政府外交上的妥協性。
鎮江、威海衛、廈門、天津租界和租借地的收回是南京政府成立後在外交上取得的主要成績之一。不過,此時距離它所追求的政治上完全統一尚有不小差距,中國此時尚有23塊租界和租借地被列強占據。
近代中國的外交是弱國外交,南京政府雖有完成領土統一之心,卻無強大的政治和軍事、經濟之力,故此,不得不以靈活政策,將租界權益進行分割,在可能的條件下,將某些權益逐步收回。上海會審公癬權的收回便是典型例子。
會審公廖是1864年清政府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專門審判機構。按照1868年《上海洋徑洪設官會審章程》的規定,它實際上是中國與外國領事共管的機關。會審公廖是租界的衍生物,民國歷屆政府為了廢除這項特權進行了多次斗爭。北京政府時期,曾達成《收回上海會審公麻暫行章程》。章程有相當妥協色彩,引起中國民眾的反對。南京政府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後,就此同英美法等國公使進行了20多次談判,雙方爭執頗為激烈,直到1930年2月才簽訂《關於上海公共租界內中國法院之協定》。新協定取消了暫行章程保留的租界當局的特權,使中國收回公共租界權益取得了一個較為滿意的結果。
正當中國在收回租界和租借地斗爭中有所成就時舊本先是發動「九·一八事變」.吞並東北。後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引發華北事變。中日矛盾上升為民族主要矛盾,抗日救國成為民心所向,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進程暫時被抗日浪潮打斷。
四
八年杭戰,是一場空前的民族大博斗,也是中國擺脫殖民枷鎖的一個契機,因為中國向日本及德意法西斯國家宣戰,按照國際慣例,三國在華租界自然廢止;中國加入盟國抗擊法西斯,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加快了中國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步伐。
抗戰爆發後的最初幾年,由於種種原因,中國政府遲遲未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才隨英美之後宣布對日作戰.同時宣布「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中德、中意間之關系者「一律廢止』,。。這樣.通過宣戰,中國單方面宣布一批不平等條約作廢,日、意在華租界失去存在根據。中國這種作法是在戰爭狀態下採取的非常措施。按照國際慣例,戰後通過雙邊法得到了確認。
與收回日、意在華租界相比,美英在華租界和租借地的收回較為曲折。早在改訂新約運動中,國民政府曾明確表示要收回租界和租借地,但美英等國反應冷淡。七七事變發生後.美英為了把日本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企圖以犧牲中國及其在華利益為代價。然而,美英的綏靖政策最終自吞苦果。日本在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打著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旗號,對美英在亞洲及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發動瘋狂進攻,美英自身的安全利益也受到威脅。在此背景卜,美英對抗擊法西斯的國家趨於同情,對中國在軍事上提供援助,在政治上發出對中國友好的聲音。1939年1月,英國向中國表示「准備於戰爭結束之後,根據互惠平等原則,與中國政府談判廢除治外法權,交還租界及修改條約」。1941年美國政府也表達了同樣的態度。此時表態雖屬空文,但對中國軍民以精神上鼓舞。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引起了遠東國際關系的重大改變。美英等國在戰爭開始後,在戰場上節節失利,而中國軍民浴血抗戰,牽制了大量日軍南下,有力地配合了美英太平洋戰場作戰,中國戰場的戰略地位驟然上升。對此,美國總統羅斯福1942年在與其子談話中說:「保持中國作戰」是重要的,「沒有中國,如果中國不行了,你想能有多少個師的日軍騰出手來,他們去干什麼?拿下澳大利亞,拿下印度,而那是像撿熟果子一樣垂手可得。並直接攻向中東」,『舊軍將和納粹在近東某些地帶會師,把俄國完全切斷,把埃及切掉,把所有通過地中海的通訊系統切斷」。⑩中國戰略地位的上升.為改變中國的不平等地位創造了條件,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租界和租借地成為中國戰時外交的主要目標之一。
為了抓住有利的國際形勢,國民政府各要員頻繁活動,力圖最快訂立新約。1942年2月蔣介石訪問印度,「印度之父」甘地對中國未獲得平等地位而深感不平.甘地的這個態度被美英輿論報道。3月,外長宋子文訪問美國,向美國政府表達中國希望立即廢除舊約的意願。4月,宋美齡在美國《紐約時報》發表《如是我觀》一文,呼籲有關國家盡快廢止在華特權。外交部長郭泰祺、駐美大使魏道明等也頻繁活動。所有這些努力無疑加快了中國廢除舊約、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的步伐。
美國內對是否應廢除在華舊約存在分歧。反對者認為等戰爭結束,中國國內政治穩定後廢除舊約、歸還在華租界較為妥貼;主張立即廢除者認為在華特權的存在一與時代不合,也有悖聯合國家作戰的宗旨,中國政府正在對外關系中採取主動,可能目前是廢除在華條約的最好時機。美英政府為此頻繁磋商,最後達成立即廢除在華特權,以在政治上增強中國對日作戰效率的意見。1942年10月,美英聯合發表聲明宣布了這一消息。之後,中美、中英經過談判,於1943年1月11日分別簽訂條約,完成了有關國際法程序。
《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規定:北平使館界以及上海與廈門公共租界之權利與義務移交給中國政府。《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規定:英國將北平使館界以及天津、廣州、上海、廈門租界的權利與義務放棄移交於中國。關於九龍租借地問題,中英在談判中分歧較大,未列入條約,中國政府以照會形式提出保留,中國政府「保留日後提出討論之權』,。
在美英帶動下,法國、比利時、挪威等國先後同中國簽訂新約,宣布放棄在華租界和租借地的權利與義務及其它各項特權。
至此,除九龍租借地外,西方列強在華租界和租借地全部由中國收回。這是中國在追求領土完整的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盡管此時中國大片領土已被日軍佔領,收回已無實際意義,但從法權的角度來看,這是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體現。
⑸ 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租界在哪裡
1845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上海租地章程》,在上海劃定中國第一個租界
⑹ 曾經有哪些國家在舊中國設立過租界,都在
在上海、廣州、廈門、天津、鎮江、九江、漢口、重慶、杭州、蘇州、福州、沙版市、廈門鼓浪權嶼等13個城市,共劃有租界27處。在劃有租界的城市中,以天津的租界為最多,共有八國租界;以上海的租界對我國各方面的影響為最大。
⑺ 中國曾經有過外國租界的有哪些城市
中國曾經有過外國租界的城市有:上海、廣州、廈門、天津、鎮江、九江、漢口、重慶、蘇州、杭州、沙市、福州、鼓浪嶼、北京。
⑻ 中國有哪些地方成了外國的租界地
歷史上曾經有過外國「租界」的城市是:
天津、漢口、廣州、九江、廈門、鎮江、蘇州、杭州、重慶、上海。
另外中國還有很多被外國強行租借的「租借地」:
威海、青島、新界、旅順、膠州灣等等。
⑼ 中國哪些城市有租界
繼英租界後,法國、美國等國也爭先恐後地在中國設立租界。到1902年奧匈帝國回在天津開辟租界為止答,列強已先後在中國建立了27個租界,僅天津一地就有八處之多。直到1943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才通過談判收回了租界,結束了這段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近代幾個不平等條約開放的口岸 大抵都有租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