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歷史概括能力做好以下三點:
一、對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最直接的方法可以採用歸納式概括法 歸納式概括法就是抽取歷史事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共同屬性、共同特 點,形成概括性的認識,有利於從宏觀上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的概括的過程,首先是對知識的歸納過程。需要概括的知識往往呈現零散分布, 不利於概括。但歷史知識本身又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特徵,我們完全可以用系統化思維方式, 從宏觀和整體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識,對歷史教材內容重新分類和整合,重 視歷史知識結構的教學,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以及歷史結論納入完整 的學科體系之中,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歷史事實和歷史概念之間的普遍性聯系,揭示歷史發 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從而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其次,概括的過程又是抽象的過程。概括是在人們的抽象過程中並在抽象的基礎上進行和 完成的,所以概括的結果已不是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簡單再現或全部羅列,而是對歷史事件、 歷史現象的更高層次的認識,是形成一系列穩定的科學的概念,是把感性認識(具體史實)上升 到理性認識(歷史概念)。這一結果如何實現?科學的歷史概念,源於史實,又高於史實。 如有關「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的具體內容是分散 的,哪些內容需要學生掌握,要加以分類、羅列,並從中抽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結論,而這一步要 求很多學生無法達到,甚至無從下手。作為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只羅列出具體史實:①巴黎和會 上英國根據它的「勢力均衡」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②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互相爭吵, 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 ,經過五個月談判才簽訂《凡爾賽和約》。③巴黎和會後,英國拒絕法國 的結盟提議。④一戰前後日本在東亞的擴張,破壞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引起美國的不滿,導致1921 年華盛頓會議的召開,並在該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等。如此羅列, 是不符合歸納式概括法的要求的,必須對上述具有個性的史實加以分析概括,從中提煉出它們 的共性:為分贓和稱霸世界而互相爭奪。學生要得出這樣的結論,需要教師的引導:在歐洲,英 法為爭奪霸權而斗爭,為了共同反蘇而結盟;在遠東,為了共同宰割中國而簽訂《九國公約》。 一旦學生形成這樣的結論,也就記住了這部分知識的主幹,剩下的就是用相關的史實去支持這 一結論。 由上可知,概括出這兩個方面關系的過程首先是歸納的過程,其次是抽象的過程,歸納和 抽象是歸納式概括的前提。上述過程從邏輯學上講是一個歸納推理的過程。從歷史學上講是 「論從史出」。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歸納式概括的定義、特點決定被概括的史實或用以舉例 說明的史實不得少於兩例。
二、「史論結合」是培養學生歷史概括的基本方法 所謂「史」即客觀史實,所謂「論」則是從客觀歷史事物、歷史現象之中抽象出來的帶普 遍性、規律性的認識。「史論結合」是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一般 情況下,對「論」的考查總是要結合具體的史實才能進行的。 如有關「1941~1942 年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戰勝困難鞏固抗日根據地的?」學生面對這樣 的問題會感到無從下手。在回答「大生產運動」這個要點時可能會想到:「在毛澤東主席『自 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八路軍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領下雄糾糾、氣昂昂地開進雜草眾 生的南泥灣。他們揮鋤如飛,汗流夾背;勞動號子傳遍山野,歡聲笑語不斷。經過他們辛勤開墾 , 南泥灣到處是莊稼,到處是牛羊,南泥灣成為陝北的好江南„„」等。上述情景不完全符合題 意的要求,命題要求回答「大生產運動」與「鞏固抗日根據地」的關系,南泥灣墾荒僅僅是「大 生產運動」的一個「點」,不能以「點」蓋「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對南泥灣墾荒這個「點」 作過細的描 寫。「大生產運動」又是那麼多鞏固抗日根據地措施中的一個「點」,因此,要找 出南泥灣與「大生產運動」聯系,可概括為「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使抗日根據 地渡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其餘要點的概括類同, 這就是對歷史知識的概括過程。 「史論結合」不需要學生用華麗的詞語來描述歷史,而只要用高度精練的史實和觀點,並且要 把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知識要點化非常重要,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
三、訓練是提高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徑 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靠平時的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層次的概括 能力的培養也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主要有: ①借鑒語文學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訓練,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確地隨心所欲地表達 自己的歷史概括性思維,需要具備相當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這離不開語文學科;另一方面,歷 史概括性思維和語文概括性思維的特點、要求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完全可借鑒語文學 科的一些概括方法為歷史概括所用。如可以把語文課中抓關鍵字詞,劃分邏輯層次的知識、方 法遷移到歷史概括中來,按題目要求劃分材料的意思層次,妥善地抽取出有關問題的答案要點, 也可以借鑒語文課中撰寫故事梗概的方法,抓中心、抓要點。②提高寫歷史筆記的能力是提高 學生概括能力的最實用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課前試編單元或章節課堂教學提綱,課後記錄讀史 札記、學史心得,試寫歷史小論文等形式的訓練,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以中考例 題作示範,明確概括類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設題例,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獨立概括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對初三的學生而言,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是為 了讓學生能夠從宏觀上把握歷史,從更高的層次認識歷史,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Ⅱ 如何多角度培養歷史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要】學習歷史,就是要培養中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歷史分析方法,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歷史分析能力
1 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的意義
1.1 基於時代發展的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人類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是主要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遞工作的勞動者。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歷史資料從而獲取知識的能力,以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是非常必要的。
1.3 基於歷史教學的思考。長期以來,傳統的歷史教學採用填鴨式,死記硬背的方法教學,而學生坐在教室里,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憶再現,以便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對歷史課感到枯燥乏味,喪失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課改以來,這種現象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所以我們需要走出歷史教學的困境。
2 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的策略
2.1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傳統教學方法以講述為主,教師對教材進行詳細的剖析,歸納出條理清楚的教材要點,使學生幾乎變成記憶的工具,從而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低下,更談不上其他能力。這違背了人的最基本能力就是閱讀能力這一現代教學觀點。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為歷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閱讀材料。我們可以通過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閱讀分析教材,過渡到教師僅寫出簡明的導讀提綱,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理解材料。最後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主分析歸納出教材提綱,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對解答材料解析題也是大有好處的。
2.2 史論結合,培養科學精神。主要做法就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把學生從背課文大段文字、把老師從繁瑣冗長講述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要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歸納總論點,找出分論點,並尋找支撐論點的論據,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念的含義及理解。「史論結合法」的具體運用,使學生增加了思維含量,學生不是背課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課本,不僅有利於知識的鞏固,而且只有這樣的學習,學生才會越來越有興趣,能力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用客觀事實說話的科學精神。
2.3 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教師的導向作用舉足輕重。根據歷史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歷史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在傳授知識時,不追求知識的數量,而追求知識的質量;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時,不是只把結果給學生,而應把得到結果的方法教給學生。這就要求廣大歷史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處理好教材內容,把握住教材結構與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注重傳授知識的准確性、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讓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2.4 讓學生獨立學習和鼓勵動手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的傳授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但也可導致學生依賴性增強,不利於他們主動學習,因而有必要讓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並動手實踐。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歷史問題,並將結果動手寫出來,是歷史思維的最終結果,也是衡量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高低的主要尺度。在這點上教師無法包辦代替。因此教師應開放課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中,要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尤其是遇到復雜歷史問題時,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經過自己努力,嘗到了勞動的甜果,就更能體會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歷史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思維能力既不能靠教師「灌」進去,也不能靠學生「背」出來,而是依靠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通過手腦並用的練習,最終成為個人的心理特徵。因此在樹立學生的自主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景,並從多角度設計認知性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
2.5 做好三個「引導」。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看歷史問題。任何歷史事物的出現都有必然的歷史背景的一面,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准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引導學生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
2.6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事實上,興趣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激發下,才有強烈的學習願望,才會積極思考。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朋友,以自己的才華、熱情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去關心、愛護學生,吸引學生,以利於對學生進行歷史分析能力的培養。
Ⅲ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麻煩告訴我
河北省邢台市育才中學 張會妙
【摘要】學習歷史,就是要培養中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歷史分析方法,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歷史分析能力
1 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的意義
1.1 基於時代發展的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人類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是主要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遞工作的勞動者。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歷史資料從而獲取知識的能力,以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是非常必要的。
1.3 基於歷史教學的思考。長期以來,傳統的歷史教學採用填鴨式,死記硬背的方法教學,而學生坐在教室里,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憶再現,以便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對歷史課感到枯燥乏味,喪失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課改以來,這種現象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所以我們需要走出歷史教學的困境。
2 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的策略
2.1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傳統教學方法以講述為主,教師對教材進行詳細的剖析,歸納出條理清楚的教材要點,使學生幾乎變成記憶的工具,從而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低下,更談不上其他能力。這違背了人的最基本能力就是閱讀能力這一現代教學觀點。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為歷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閱讀材料。我們可以通過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閱讀分析教材,過渡到教師僅寫出簡明的導讀提綱,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理解材料。最後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主分析歸納出教材提綱,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對解答材料解析題也是大有好處的。
2.2 史論結合,培養科學精神。主要做法就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把學生從背課文大段文字、把老師從繁瑣冗長講述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要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歸納總論點,找出分論點,並尋找支撐論點的論據,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念的含義及理解。「史論結合法」的具體運用,使學生增加了思維含量,學生不是背課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課本,不僅有利於知識的鞏固,而且只有這樣的學習,學生才會越來越有興趣,能力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用客觀事實說話的科學精神。
2.3 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教師的導向作用舉足輕重。根據歷史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歷史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在傳授知識時,不追求知識的數量,而追求知識的質量;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時,不是只把結果給學生,而應把得到結果的方法教給學生。這就要求廣大歷史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處理好教材內容,把握住教材結構與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注重傳授知識的准確性、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讓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2.4 讓學生獨立學習和鼓勵動手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的傳授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但也可導致學生依賴性增強,不利於他們主動學習,因而有必要讓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並動手實踐。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歷史問題,並將結果動手寫出來,是歷史思維的最終結果,也是衡量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高低的主要尺度。在這點上教師無法包辦代替。因此教師應開放課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中,要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尤其是遇到復雜歷史問題時,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經過自己努力,嘗到了勞動的甜果,就更能體會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歷史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思維能力既不能靠教師「灌」進去,也不能靠學生「背」出來,而是依靠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通過手腦並用的練習,最終成為個人的心理特徵。因此在樹立學生的自主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景,並從多角度設計認知性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
2.5 做好三個「引導」。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看歷史問題。任何歷史事物的出現都有必然的歷史背景的一面,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准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引導學生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
2.6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事實上,興趣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激發下,才有強烈的學習願望,才會積極思考。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朋友,以自己的才華、熱情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去關心、愛護學生,吸引學生,以利於對學生進行歷史分析能力的培養。
Ⅳ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課堂,要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的去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碰見這樣的情況:學生思考問題總是固定於某一種思維方式,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那麼要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以及自己的摸索, 得出以下幾個不成熟的方法: 1、一般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主要是通過對一些典型歷史活動的前因後果及其發展過程特點的分析歸納,得到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如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來分析經濟與政治的關系規律。 2、上好高效課堂,讓學生多參與多展示自己的想法做法。高效課堂通過分組討論,個別展示,讓更多的學生(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孤僻)參與進來,讓能者發揮帶頭作用,讓差者只要能展示自己,人人參與,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還可以通過辯論或者爭論,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讓自己的觀點更明確。我們經常展開小組間的爭論或者辯論。如何讓學生質疑,如何針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當堂予以解答,這樣也很能提過學生的思辨能力。 3、寫歷史讀書筆記以及歷史小論文能力的培養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引導 學生去閱讀史書(如通史、斷代史、典章制度史、史學理論)和一些歷史演義、歷史小說,如何去寫讀書心得,評判歷史演義、歷史小說、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帶領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能力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和資料的搜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法等根據自己的合乎科學的是非標准來評判歷史事物與現實事物,寫出歷史小論文,這樣更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就是歷史思辨能力的培養。一開始先設計一些論題,如鴉片戰爭的爆發為什麼是必然的?讓學生嘗試寫作;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可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分析並寫作,這實際上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感悟、自我創造的過程。這些都是歷史思辯能力培養研究的又一主要途徑。 4、當然,教師課堂質疑也是學生歷史思辯能力培養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 主要是如何讓學生質疑,如何針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當堂予以解答。當然這也是建立在教師的精心准備的基礎上的。 總之,要讓學生學習歷史,更要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歷史思辨能力,我真的不希望當我辛辛苦苦的將我的學生送進大學校門之後,聽到來自他們對中學教學的指責,我真的感到責任重大。
Ⅳ 淺談如何培養高中學生史料分析能力
摘要: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之本,也是貫徹素質教育之必要。「末來的文盲不再版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權會學習的人」。我們的基礎教育不能再以傳統的教師「教」為主,而應該要體現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掌握閱讀思考、分析判斷、總結運用能力。而這也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之要求所在。而中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培養側重於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這也是體現中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標准,同時也是高考題型重大的一塊。(剩餘3683字)
Ⅵ 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人類思維的發展以及其推動的社會的進步,無不依靠的是人的分析思考、創造發明和貫徹實踐的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分析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與實踐性思維能力的基本培養途徑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進行高中歷史教學中時可以把幾方面辯證統一地加以考慮。
1實現多元化開放式課堂教學,優化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新課標提倡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式的、氣氛活躍的、由學生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學模式。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的多元化、開放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在具體的歷史課教學中,教師要在講授的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對一些難點、疑點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方法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自主發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學生課下對於歷史人物傳記很有興趣,而對於課本中歷史人物的記載或者評論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多元化教學模式正好可以滿足這類學生學習的願望,在講到他們感興趣的歷史人物時,可以鼓勵他們在課堂中暢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歷史人物形象講述給全班同學聽,教師則對其進行適當引導,讓他們把對歷史知識的關注點從歷史人物這個點擴大到歷史事件、時代背景中。這樣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使之主動探索歷史規律、歷史真相,並提升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可以在探究式學習中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深化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而且還可以在討論中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培養團隊意識,在發言中訓練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對於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幫助。歷史教學首先要達到一定深度
2設疑、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中,巧設疑問和課堂討論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思維活動通常由疑問而產生,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不僅幫助學生明白本課的主旨,也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同時,也使他們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思維的碰撞中呈現和升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器官,所以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依據課程標准和教材,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問題,此外,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適時適度地指揮學生的思維活動。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平等氣氛中,直接、自由地參與討論,多向思維,各抒己見,相互交流,求同存異的一種學習形式,它是改變歷史課堂教學的一言堂、滿堂灌,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討論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同時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風採的舞台,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發現,只有發現,才有發展,思維能力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突現並豐富發展的。
3創設情景,增加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歷史課有時候很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睡覺。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呢?如何把學生從周公的聊天中拉回來?這是一重要的問題。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途徑之一」,學生的興趣是學好歷史的的葯引,是我們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他不感興趣,就像那頭倔強的毛驢始終不肯前進。我經常創造一些胡蘿卜如採用數字,圖片,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或對聯、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等融入。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感覺、發現、體驗,濃厚的興趣、這樣活躍的思維狀態,如講到近代前夜的發展和停滯這一課是引入:單膝跪還是雙膝跪。乾隆年間,英國大臣馬格爾尼來華的故事,設問乾隆皇帝態度怎麼樣呢?乾隆皇帝為何會這么牛呢?那馬格爾尼是什麼態度呢?那這樣的態度對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幾十年後的一個當時隨行的小男孩後來做了什麼給中國帶震驚?帶動學生去思考明清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但是也暴露了中國統治者的夜郎自大的特點。還比如在講商鞅變法這一內容時,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國有一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法令這前,擔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門豎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給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只是觀望著,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去了,他果然獲得五十金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決執行。同學們知道這位改革家是誰嗎?學生很快答出是商鞅,且興趣盎然,我利用這一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實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和結果怎樣?商鞅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何被施以車裂之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效力就高了,還從故事中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4通過練習提高能力。歷史教學中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准確性。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如一題多練,一個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當成4道題來做,又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題型,如像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准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另外,總結歸納教材內容、知識結構,對舊知識加工梳理,也是鍛煉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對所學內容提煉要點,找出規律,清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過小結學習心得的方式進行這方面思維訓練。
總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Ⅶ 如何培養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而思維能力是諸多能力的核心,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因此,啟發思維並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一、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要講究教學方法,應根據思維的內容、特點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歷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青少年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徵之一。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2.指導閱讀
現在學生大多不善於讀書,分析、概括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讀書,選擇典型內容說明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進行思維活動。例如,在講授世界史,當講到原始社會解體時,考慮到它對以後講授亞非奴隸制國家形成具有普遍意義,必須讓學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會解體時經歷的變化,從而形成明確的概念。教師先讓學生閱讀這一部分教材,要求學生結合閱讀的內容分析:由於生產力提高的影響,氏族公社末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是經過哪幾項大的變化最後走向解體的?學生在啟發誘導下,通過自己的分析、綜合,認識了經歷過的四次大變化,由此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3.巧設疑難
「思源於疑」,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竇時,才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張學良、楊虎城拘捕蔣介石以後,該如何處置?是殺、是關、還是放?」這樣的提問可以有效的激發初中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展開熱烈的討論,最終不僅幫助學生認清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4.縱橫聯系
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這有兩種辦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如講抗日戰爭時期「八·一三」事變時,可聯系「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四次事變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如世界史講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改革時,可聯系同年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又如將中外歷史上使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聯系起來比較分析,說明進步的政治改革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與日本的大化改新,使兩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沙俄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使兩國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類似的縱橫聯系,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其思維的廣度。
5.分析與綜合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聯系的。在教學中,只有對歷史現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再綜合起來把握其整體,才能深入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例如講授世界史「 1794—1814年的法國」時,首先應依據教材分析拿破崙奪取政權和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歷史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第一帝國的建立是當時法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次,要逐項分析拿破崙政權對內採取的各項政治經濟政策的內容,然後把他強化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制定《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制,鼓勵資本主義發展,鎮壓保王黨和加強對工農統治等有關政策加以綜合,分析出拿破崙政權的資產階級軍事專政的實質。再次,分析拿破崙長期對外戰爭的對手和目的,使學生明確其早期對外戰爭的正義性、進步性和後期對外戰爭的非正義性、侵略性。最後,將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進行綜合,得出結論,並且對拿破崙的歷史地位作出科學的評價。
6.比較異同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可對彼此有某種聯系的歷史現象加以對照,確定其異同點,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比較的方法很多,諸如同一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如進入帝國階段後帝國主義國家的特徵),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如「五四」運動前後的新文化運動),一個歷史事件的兩個對立面(如)等都可以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是找出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以使學生對歷史現象達到更系統、更深刻的理解。
7.課堂討論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課堂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談論對問題的見解,而且闡述自己所以這樣認識的理由和依據,起到活躍思維、擴展思維、相互啟發、集思廣益的作用。如在講授中國近代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一目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中他啟發學生抓住民族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幾種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引導學生運用大量歷史事實發表意見,教師最後歸納總結。這樣,使學生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加深了理解。而且為理解以後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有關問題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等問題打下基礎。
8.寫作實踐
事實證明,開展學史作文及寫小論文的活動,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學生在以歷史為題材的作文中,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闡述某種新觀點,充分展現他們的才華和智慧,使思維能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重視傳授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方法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教會學生思維。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歷史科學的思維方法,才是切實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的方法論。傳授思維方法,首先要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教給學生。有一位教師在分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拿破崙上台的原因時說:「當時法國正處於外國干涉軍壓境之時,國內王黨分子也在密切配合。大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軍事獨裁政權,用以鎮壓人民的反抗,擊敗外國干涉軍,並防止王黨的復辟。拿破崙了解到國內的形勢,認為奪取政權的時機到了,於是放棄遠征計劃,冒險回國。大資產階級對拿破崙回國予以熱烈歡迎,把他看作『救星』,希望他能憑借武力改組腐敗無能的督政府;軍火商和金融資產階級向拿破崙提供了上千萬法郎的金錢;巴黎的一部分軍隊也歸附他。這樣,拿破崙於1799年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從此開始了拿破崙的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的統治。」這段分析,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精神,闡明了拿破崙「霧月政變」所以成功的歷史背景:一方面是在外國軍事干涉的威脅下,大資產階級需要拿破崙擊敗外國干涉軍並防止王黨復辟,鎮壓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也闡明了拿破崙上台的物質條件,即軍火商和金融資產階級提供了金錢和部分軍隊。雖然這段分析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但僅僅是傳授了歷史知識。因為這里還沒有明確點出「時勢造英雄」這個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教師應該繼續歸納總結:「分析任何英雄人物能夠做什麼而不能做什麼,為什麼獲得成功或者遭到失敗,都要從當時的形勢或物質條件來分析。這就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原則。」這樣,才算把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方法交給了學生,他們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可能正確地進行分析和解釋。
其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歷史思維的一些具體方法,諸如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概括法、分類法等,結合有關知識的講授教給學生。這些方法一旦被學生所掌握,便會大大加強其思維的的科學性,使他們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其主動學習的水平。
第三,教學中,不僅要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更須向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說明自己分析歷史問題所採用的思維方法,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掌握科學的方法論。例如講授「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特點以及它們留給後人的共同歷史教訓」這一問題時,只要求弄清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特點」一詞在這里含義較空泛,乍看起來不易捉摸其具體內容,如果我們運用分析法、從四個歷史事件的性質、目的、作用、影響、意義等方面去考慮,它們各自的特點就十分清楚了。至於其共同的歷史教訓,則應從它們的最終結果、由此說明了什麼問題等方面來思考和認識:「上述四次斗爭都失敗了,都未能推翻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統治,未能改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這說明,在近代中國,無論是農民,還是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都不能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責任只能由無產階級來承擔。」
三、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歷史思維的品格,課堂教學中還應切實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適時適度
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只有當學生出現「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達其辭」的最佳時機,對此教師要准確地把握好。此外,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
2.因人循序
教師培養思維能力,應注意每個學生(或每類學生)的差異性,因為他們的個性特徵、知識結構、思維類型等各不相同,必須因人而導(因類而異)。另外,還應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師應循其「序」而引導。
3.反饋強化
教學中啟發學生思維時,教師要注意接受學生發出的反饋信息,並及時地作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都在課堂上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和發問,及時准確地捕獲反饋信息。對於學生的回答和發問,教師應及時作出評價,以強化學生思維操作,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過程中的錯誤。
4.尊重主體
杜勃羅留波夫(俄國民主主義者)曾這樣批評教師越俎代庖的行為:「教師如果把科學的材料嚼得這樣細,使學生無須咀嚼,只要把教師所講的吞下去就行了。這樣,從學生中可能培養出懂知識的猿猴,而絕不是能獨立思考的人。」因此,要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多給學生一點思維的主動權,給學生創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疑問的機會。教師更不能在教學中有意壓制學生的獨立思考,不講教學民主,那樣就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獨立思維的權利。相反地,只有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思維活動的真正主人。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方向。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將義無反顧地擔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神聖使命,努力打造充滿思維活力的歷史課堂。
Ⅷ 歷史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1、首先要廣泛閱讀,我認為只有看過中國簡史,世界簡史,才能建立世界內歷史事件橫向聯系。
2、要廣泛容的了解我們這個社會的運行,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人文、道德等。而一定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力決定國家政治形態和運行方式,以及對外政策。明白誰是最終的決策者,這個決策代表誰的利益,導致什麼結果。
3、從唯物主義角度去分析歷史,發現其客觀規律。
4、最後,明白打仗打的是資源,打的是經濟。古代就是人、鐵、馬匹和糧食。現代就是糧、油、信息、彈葯。
5、最後還是要多看書,多看歷史書,歷史書裡面有黃金屋,有顏如玉,呵呵。
Ⅸ 如何培養學生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內容摘要】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一是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二是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啟發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四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關鍵詞】歷史概念 歷史材料 歷史思維
【正文】古人雲「授之以漁,非授之以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但在傳統教育尤其是講授法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確定性,強調問題答案的惟一性和標准化,在頭腦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勢,用單一的固有的,常規的心理准備去應付各種問題,從而缺乏思考的獨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像,反而不利於創造性發揮。「歷史課程標准解讀」一書中告訴我們:知識、技能和思維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都應該講解透徹。
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天京變亂」這一史實時同學們比較熟悉。若只設問原因如何,過程怎樣,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嘗試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和問題鏈,效果就不同:(1)假設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政權?(2)假設沒有「天京變亂」,洪秀全的「天國」理想會實現嗎?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牽涉到「天京變亂」,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敗因、教訓等熱情,在模擬假設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問題。如「太平天國變成了新的政權」,「太平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太平天國割據南方與清對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國理想變成夢」,「洪秀全成為民選總統」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單獨設問,學生興趣很難提起。可設計以下歷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圍剿」前國民黨政權和蘇區控制的國土、人口、擁有的兵力、軍事策略、外援的對比表,同時出示國民黨的碉堡工事和紅軍的防禦工事圖片。就戰爭開始後,假設一方
是紅軍的指揮者李德,另一方是蔣介石,進行模擬指揮(主要是策略)並談感想。這樣一來,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探究的空間。於是有同學提出敗因主要是中共的軍事策略錯誤;也有認為主要是紅軍的綜合實力不如國民黨;還有認為主要是國民黨的持久戰消耗了我們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問題。於是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講解使學生對「天京變亂」和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有整體概念,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歷史教學中,好的設問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經濟迅速發展,究其原因,教材講的很明確,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總結歷史規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較分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通過比較分析,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2、都通過了侵略擴展獲得大量資金,原料市場;3、都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採用3、壟斷組織的促進作用。至此問題就已基本解決。但學生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如果稍加點撥,就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國家統一,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本性,落後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樣的分析比較,將「史」與「論」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你教的科目感興趣,那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你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勤於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 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