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進行高效的歷史教學

如何進行高效的歷史教學

發布時間:2021-03-05 19:52:57

❶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❷ 如何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歷史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那麼如何通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呢?以下是我根據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視頻讓學生感悟學習馬克思的偉大思想;通過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觀看《南京大屠殺》電影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這種導入方式,把教學內容情景化了,學生的動機也被激發了。「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應該設法激發學生心中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
二、增強趣味性,激發興趣。「在歷史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又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等。首先,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可以增強趣味性。在講《鴉片戰爭》時,分析中英貿易狀況時,我講到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所接受,引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劉姥姥進賈府這個情節,學生興趣盎然。
三、測試鞏固,反饋提高。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設計習題反饋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1.設計有層次的習題當堂鞏固,使不同學生都能嘗試成功以樹立其自信;2.布置作業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3.設計單元、期中期末檢測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做好試題講評分析,並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寫答卷分析和改進目標、計劃,以提高學習效率。
四、授人以漁,豐富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走向自學和學會學習是我們教學的目標。我們必須創新教法以實現教學有效性。下面是我常採用的教法:1.小組合作法: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人人參與,人人發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實施中應注意: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科學結組;精心設計適宜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堅持先自主學習後合作交流相結合;教師在合作中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友善互助,創設良好的合作對話關系,規范同學的合作行為;做到科學評價激勵合作更成功。2.史政結合法:例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我讓學生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舉例說明,有關科技的負面影響,學生就提出了地球溫室效應、生態環境惡化、日本海嘯、核泄漏等事例,關於怎樣解決,還很自然地說出應該趨利避害,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任,突出了學以致用。3.競賽法:例布置預習問題課堂上小組競賽;單元復習時,令各組准備題目,進行對抗比拼;學到《西安事變》時組織學生針對「殺、放蔣」的辯論賽等。實踐表明:競爭狀態時的學習效果要比平時的學習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說文史不分家,我也嘗試把一些語文教法運用於歷史教學。例:單元大意、學習主題歸納,使學生迅速把握單元特徵、教材重點;撰寫論文,指導學生辯證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明確論點,找出論據、指導論證,一片小論文水到渠成。5.參觀調查法:帶學生去參觀歷史的遺跡、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滿城漢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總督署等可將課堂教育的范圍擴大化,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游歷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生成濃濃的歷史情感。6.巧記法:如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秦統兩漢,三分魏蜀吳,貳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了學生記憶效率。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❸ 如何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傑老師也曾說過:「教育的效用,從根本上說,是服務於我們的人生。」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教學理念和業務素質的優劣,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業務素質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於學、主動學、學會學。蘇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二、緊扣教學目標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國家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是課程標準的細化、具體化,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既有指導教學實踐的導向功能,又是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歷史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否體現新課程關於教學目標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教學的成敗。所以備課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只有好的「劇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歷史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認為,人們對工作或學習如得到滿意的結果,能增強自我效能感,樹立自信心,從而會增強動機,激發興趣。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新穎益智的導入,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啟迪思維的問題設計,創新性的練習題設計,教師思維過程的示範及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評價、剖析,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精彩的課堂小結,正確的學法指導等途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四、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以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離開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就不可能發生,新知識便是孤立的,無法被理解,並迅速被遺忘,自然也就談不上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歷史新知識的教學必須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或經驗。另外,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學習方式不能讓學生用已知說明未知,不能以史為鑒,一見到新情境、新材料、新問題就茫然不知所措。為此,應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應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使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在探究性學習中,可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五、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因此,歷史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必不可少。而要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就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並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讓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還要學會贊賞他們。
六、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歷史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具體要求有:第一、問題設計不宜過難或過易。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第二、准確表達問題。第三、做到因人施問。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第四、變換提問方式。可以採用疏導式提問,即把一個比較復雜而困難的歷史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比較容易理解的小問題,逐一引導學生作答,或者採用迂迴式提問,也可以採用學生互相提問,學生向老師提問等。第五、留出等待時間。等待時間要視問題類型和學生反應而定。第六、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和反應。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打斷學生的回答不利於創造學生積極參與的氣氛。即便學生朝向一個錯誤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斷。有時候其他學生可能從這一錯誤中得到借鑒。第七、及時作出評價。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回答的內容,對學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態度也要作出評價。
七、合理利用教材
第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資料回放」、「歷史縱橫」等內容。這樣做,一方面輕松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讓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同時還減輕了教師負擔,省去了教師費盡心思地到處找材料的痛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書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試題中就有出現,這對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也有很大幫助。
第二、課本知識材料化、問題化。即老師根據課本知識的重要線索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把教材內容當成教學材料自行閱讀並進行探究分析。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把老師從繁瑣冗長的講述中解放了出來,同時也解救了學生,把學生從枯燥無味的被動接受中解放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的思維含量,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
八、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身邊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藉此達到教師的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第一、開發社區資源,加強歷史直觀感。社區教學資源分為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有形資源和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無形資源;第二、多角度挖掘物質資源(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體現歷史多樣性;第三、全方位開發人力資源(教師、學生),展現歷史的鮮活性。
綜上所述,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歷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模式,一種價值追求,歷史教師應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師生在課堂上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❹ 如何實現初中歷史課堂高效教學

實現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高效之我見


新的課程目標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要使學生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樹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新的課程目標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特徵,涵蓋了學科教學的所有目標和內容。

針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力量在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當今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相關素質和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乃至態度、習慣等相關因素,筆者認為完成歷史教學的任務,實現這樣的課堂教學的目標,仍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不去努力創造條件,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那將枉費了事業,毀壞了我們的學生。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人們普遍的印象,學習歷史就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是一種陳舊的觀念,如果死抱住這種觀念不放,我們的課堂教學只能是死水一潭。

筆者多年從事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樂於探索、善於積累、勤於反思,深深感到新的發展時期的歷史高效課堂必須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理解課程性質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重要前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提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續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解讀課程標准對歷史課堂情感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歷史學科的教學所肩負的重任。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維系我們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更是實現中華民族更偉大的發展所必需的精神紐帶。

我們也必須深深地體會到:我們必須從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看待我們的歷史教學,又要把其看作是一項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奠基性的艱巨的工程。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既要緊扣歷史教材的特點,又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乃至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作用及深刻內涵,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揚提升其民族精神。

如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不能忘記現在的學生將來都要是走上工作崗位,無論將來他們從事怎樣的工作,要做好自身的工作都必須具備獻身的精神。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也不能忘記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標准之一。我們的學生將來都要融入社會生活,他們也都要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豐富的社會生活,濃烈的社會色彩,需要我們的學生去創造。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我們也同樣不能忘記通過歷史學科的教學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論怎樣的經濟發展都要維系著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二、引領學生動腦思辨、動手筆耘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左右翼

歷史課程的教學離不開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諸多能力其形式應當是多方面的。但筆者以為引領學生動腦思辨、動手筆耘則最為重要,它是我們歷史學科高效課堂教學的左右兩翼,它的發展能夠拉動諸多行為的發展。這里思辨是基礎,而筆耘則是補充、提升、發展。因此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引領我們的初中學生在思辨的基礎上去筆耘,即訓練學生圍繞認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去寫小論文。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這興趣的激發,不是隨心所欲的,既要講究科學又要講究藝術,尤其要注意小論題的吸引性以及可操作性。要首先讓我們的學生有得寫,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切切不可令其高深莫測。其次則是設法讓我們的諸多學生努力增強筆耘信心。應當說不少學生由於思辨不到位,材料不充實,筆耘功底也比較差,他們還暫不可能寫出質量較高的歷史小論文來,因此作為教者必須作有心人,收集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生動有趣、短小精悍的歷史小論文,引導學生去認識小論文中出現的作者觀點以及作者觀點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去創新小論文的論證方式、文章結構的語言特色等。再其次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去綜合探究。學生寫不出像樣的歷史小論文尤其顯得干癟的主要原因是論據還不夠充分,是其思辨探究單一所致。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引領我們的學生去綜合探究,極力地鍛煉學生,讓學生得到認識歷史、適應歷史的實踐,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得到互動中思維火花的碰撞,使其在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三、尊重學生見解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踴躍高效思維的橋梁

歷史這門學科本身就是對人物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雖然帶有作者乃致於編者的傾向性,但真實性仍然是其基礎。而學習歷史一定意義上講需要我們去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見解,進而提高認識能力、分析能力、評價乃至於評判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總不難看到學生的評判有著許多不中肯的地方,導致這些的原因應當說也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歷史知識淺薄、社會閱歷很不豐富所致,也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所致,更重要的是相關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受當時社會的局限或者本身的是非迄今仍有爭議。諸如此類的原因從某些意義上講也就繞化了我們的學生,導致對其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從理性的角度去對待學生的這些評判,而是草率了事地用前人的、先人的、聖人的見解去否定我們學生的見解,那就是對學生個體不尊重的表現,同時也是對科學不尊重的表現,更是對課堂教學本身的不尊重。所以歷史教學,我們必須把尊重我們的學生看作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第一要務,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充盈活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更具高效。所以當學生的見解稍有偏離時,我們可以去循循善誘,當學生的見解發生錯誤時,我們可以暫不對其表態,讓其表達自己的意見,待時機相對成熟時再跟其進行探討。這樣既可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又能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同時很好地融會我們師生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樂意學習多年來被人們忽視的初中小科的學習。

❺ 如何開展有效的歷史教學

新課程下如何開展有效的歷史教學
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終身教育――這些都是新課程標准所提倡的。新課程標准既要求我們要做好基礎教學,又要求我們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麼,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該如何貫徹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思想,如何開展有效的歷史教學呢?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擺正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標准下,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我們教師應成為教學的引導者、促進者。教師要擺脫舊的教學習慣的影響,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一切以學生的需求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我們歷史教師雖然掌握了大量的歷史知識,能夠靈活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但這些都是為學生來服務的。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是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但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師會給學生一種壓抑感,嚴重影響學生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師一定要從單一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的綜合體。古語有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幾點一個都不能少。
教師一定要做一個引導者、促進者,在教學的同時,與學生一起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而且隨著網路的普及,學生吸取知識已不僅僅局限於課堂上,許多知識也許我們還沒有搞懂,學生已經知道了。所以傳統教學一定要向引導型教學轉變。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准強調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終身適用的學習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利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學內容中的許多具有創新能力的歷史人物:創立「日心說」的哥白尼、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還有我們中國的祖沖之,他把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這些偉大的人物都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他們敢於質疑前人的結論,敢於思考。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歷史人物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提問。

❻ 如何有效的做好歷史教學

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

❼ 如何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高效率

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觀念與教學任務有了新的改變,通過對新課標的理解我認為歷史課教學的新任務有:在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與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但是在目前初中歷史教學的時間分配上看,歷史課教學存在著時間短、任務重的問題。怎樣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在課堂教學上下工夫。新課改的順利進行使很多老師拋棄常用教學方法,去追求超越和創新,而在歷史課教學中仍沿用一些常用方法保證歷史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
歷史老師都知道歷史課的教學現狀,學生平時不大努力,多數學生往往不像對其他學科那樣重視,認為到用時背一背就行了。為此應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課堂要質量,要效果。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動力,任何成功的學習,都伴有強烈的動機。」為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時,一開始不必急於切入正題。而以充沛豐富的思想感情,提出一些有趣而富於想像的問題,舉一些生動的事例,用精湛而富於魅力的談話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該科的興趣。如教師在講課時,可適當引用一些詩詞、民謠、諺語等來補充說明史實,有利於學生在形象理解中更容易地接受和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在對秦王朝覆滅的理解,可引用民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短短幾個字,朗朗上口,就點明了秦始皇大修宮殿、陵墓、濫用民力,降民為奴,無休止地加重農民賦稅,從而激發階級矛盾,導致秦始王朝覆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自始至終,學生大腦處於極為興奮狀態,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歷史學科像其他學科一樣,教學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規律。第一,歷史教學「讀」是學習之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把讀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我們都要先提出問題,然後把大量時間用於讀,且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讀為主。讀課文、讀提示、讀說明、讀地圖、讀表格,必要時還要讀報刊上的文獻資料。學生在讀中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代替,盡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期達到「不教」的目的。第二,就是「議」,要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廣泛討論,各抒己見。哪些最難懂、哪些最難記、哪些最重要、哪些最感興趣。難懂的大家討論理解,難記的找最佳記憶方法。在學生議的基礎上教師「議」。學生不懂的教師講解,學生理解膚淺的教師挖掘。或利用「描繪法」使歷史再現,或利用「評點式」使認識升華。這樣學生質疑答疑,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指導助學,克服了呆板的填鴨式教學,又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事半而功倍。第三,就是要「串」,讓知識形成系統聯系,具體來講有:1.時間串,就是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把有關的歷史事件串起來。可以把歷史事件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按先後順序串起來這樣便於記憶。2.因果串,就是把具有因果關系的事件串起來。3.生活串,就是把歷史課要求理解、掌握的知識同平時學生所看過的影視節目,聽過的故事,讀過的書報雜志聯系起來,同時注意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把歷史課要掌握的知識同學生的其他學科已經理解的知識串起來。這樣,有利於活躍學生思路,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第四,就是「習」,所謂習就是復習鞏固,根據遺忘先快後慢的規律,不失時機地抓住關鍵時刻進行復習,對強化記憶、鞏固所學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每一節課,我都要用四分之一的時間輔導學生復習,幫助學生給每節課的內容列提綱,理線索,找重點,選擇最佳記憶方法。或上掛下連,同前後知識串連,或採取復述、演講、分析、歸納、列表、背默等多種方式復習鞏固,增強記憶效果。第五,就是「用」,要學以致用。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在努力提高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用相當的篇幅講述政治方面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精神。闡明愛國精神在歷史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培養學生樹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一環扣一環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學習佳境,這樣既激發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慾望應該採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❽ 如何打造歷史高效課堂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在課堂上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高效課堂應該做到平實、真實、豐實、扎實,這四實是衡量課堂教學高效的重要標志.我認為,高效課堂就是減負增效的課堂,即在四十五分鍾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積極激發學生思考,以期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形成更多的思考.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有著很深的體會,要給學生減負,教師就得增負;要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師就要增加工作和學習的投入.它要求教師要具備深厚廣博的學識、精妙的表達、高明的調控,同時還要善於發現和把握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以及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反思.
能否使歷史課堂實現高效生態,關鍵還在於課堂教學的組織環節,教師必須認真組織處理好以下環節:
一、激情導入
歷史課堂教學導入環節異於其他學科,作用尤為重要.它要求教師能夠迅速地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中去.構建高效歷史課堂教學,首先就是要有精心設計的導入,我認為最重要的應抓住以下三點:第一,導入要緊扣主題.第二,要激發學生的情趣.第三,導入要精煉.好的導入我認為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發揮最佳的效果.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因人而異,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利用詩歌、歷史圖片、名人名句、傳統歌曲、歷史典故、甚至是簡單而有趣的問題導入,現實中發生的焦點事件和學生身邊發生的真人真事,作為導入的話題更是十分有趣而高效的.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索,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創造性學習,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是構建高效生態歷史課堂的中心環節,也是高效歷史課堂的高潮.寬松的課堂環境是自主學習的沃土.教師要營造這樣的氛圍,應充分尊重學生人格,多鼓勵少指責,要一視同仁,不歧視差生,使課堂真正開放.每個學生都是小老師,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問題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同位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應顯現為立體交叉的形式.學生在自主地探索或者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會學生,抓住課文關鍵字詞,理解掌握重要結論、意義影響的方法和識讀歷史圖片、歷史材料的基本方法.教師對於學生的見解要以欣賞的姿態去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
三、激情互動
上課時以學生為主人.新課程認為,學生並非學習的奴隸,也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他是獨特的、發展的、有著巨大潛能的人.要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首先要構建民主的課堂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能活躍人的思維,發揮人的智力潛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離不開新型的師生關系.新課程倡導一種相互尊重、真誠交流、共同進步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尊重、理解、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成為學生的精神上的導師,生活中的朋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發號施令者,而是合作者、交流者、啟發者、鼓勵者.
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就是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表現在學生能夠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在學習活動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行為進行自我審視、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之後,能夠對自己及同學的學習結果進行檢查、總結和評價.
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若學生學歷史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會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所以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為了教學生會學歷史,我們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四、魅力精講
精講是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有助於學生從總體上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減輕學生的負擔.在這點上我特別注重,一般在單元初有個總結,我都會在學習這一單元時讓學生先讀一下,然後我粗略的解讀一下.這一單元學完後,我們重溫一下單元回眸,學生就會加深理解了.例如:學習八下第二單元時我會先讓學生看第二單元的,先知道這一單元所講得是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讓學生明確探索就說明前面沒有現成的路,並且是在建設領域進行探索,探索過程中難免出現失誤.5課講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6課講得是經濟領域中出現的失誤,7課主要講政治領域中的失誤,8課是文革動亂中的國民經濟.
五、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編製成測試題,在教學任務完成後進行目標達成測評.測評試題要緊扣重、難點,兼顧知識面,要明顯體現差異、梯度;要角度新穎、形式多樣;要在知識測試中,融入情感熏陶和技能訓練.測試可以採取互評、互問、互測等形式.根據達標測試中學生反映出的問題,師生共同進行矯正,最後達到預設目標的要求.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歷史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
當前,我們的課程改革確實處在兩難之中,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要減輕過重負擔;既要打好學習基礎,又要保證全面發展;既要滿足群眾願望,又要達到國家要求.高效課堂的提出,對於破解這個難題,不失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思想,而且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教學思想.

❾ 怎樣才能使中學使歷史教學高效

一、中學歷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1.教材存在著較大的弊端,教什麼、學什麼教材處理不夠恰當,學生普遍感到,學習歷史沒用,既不能學到認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也不能為自己的升學考試多拿分數,學它有何用呢?
歷史教學要完成傳授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大任務,這是每個歷史教師都心知肚明的事,但是具體到某個方面、某個環節,事情就變得復雜起來了。比如傳授知識方面,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可謂浩如煙海,用什麼方法取捨這些知識?這些知識中哪些學生必須了解掌握?這是我們歷史教學中遇到的第一個不可迴避、帶有全局性的問題。然而當前我們的歷史教材就是在這個最基本問題上,明顯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①忽視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②面面俱到,內容多、雜,專業性強。
2.部分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陳舊落後,激發不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造成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是出現歷史教學危機的又一重要原因。
3.部分教師重教法,輕學法指導,學生喜歡聽歷史課,但並沒有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歷史考試成績總是平平。
二、加強學習,提高歷史教師的個人素質,改進教法,尋求適合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歷史教學方法,發揮歷史學科趣味性強等優勢,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做好學法指導,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效率,做到「低負高效」,讓歷史教學走出困境。
歷史教育走到如此尷尬的境地,有社會原因,教材原因,也有教學原因。社會原因是現行的考試制度帶來的,只要現行的考試制度不變,要想讓學生、學生家長和學校主動改變對歷史學科的態度是絕不可能的,而現行的考試制度即使改變也不太可能朝著利於歷史教學的方向改變。因此,論述史學的價值和呼喚社會的重視,是不可能改變歷史教學的現狀的。教材原因,我們能做的也僅僅是呼籲有關部門盡快編出切合中學實際的歷史教材來。在現行教材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只有教學原因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個人素質,改進教法,尋求到適合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歷史教學方法,發揮歷史學科趣味性強等優勢,把歷史課上活,最大限度地克服現行教材的不足,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加強學法指導,全面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效率,使歷史課做到「低負高效」,這樣才能讓歷史教學走出困境,充分顯示歷史教學的生機與活力。
怎樣才能把歷史課上活,怎樣做好學法指導,做到歷史課的「低負高效」,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學好歷史課呢?下面把我在歷史教學中的獲得的一些經驗和感想介紹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一)改革觀念,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和理論修養,做到「史論結合」,上活歷史課。

在人們以往的觀念里,提起歷史課,都會認為那不就是講故事嗎?只要老師口才好,一堂課熱熱鬧鬧下來,學生知道了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這課就算是教好了。如果老師還能啟發學生以史為鑒,借古喻今,則更屬不錯了。但是,我認為老師僅僅意識到這些、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說太陽東升西落是常識,但不是科學,從科學上講這是地球自西向東旋轉而形成的自然現象。同樣,當人類歷史過渡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時候,人們以母親的血緣為紐帶,婦女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佔主導地位,這也是常識,當然這是學生在課堂上最起碼應該掌握的知識。但是,如果教師的意識也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就大錯特錯了。在這里學生應該掌握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知道這是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與此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歷史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史實是其血肉,理論是其主導,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歷史觀,是惟一的科學歷史觀。每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鑒別、選擇、分析史料,還是說明、分析、論證觀點,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世界觀、方法論,它也必然會給學生以極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自身素質和理論修養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自己在歷史教學中也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開始在課堂上,自己也熱衷於講故事,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學生樂於接受,但卻很難有深度,學生的考試成績也總是不好;後來認識到理論分析的重要性,每次都是從分析背景開始,到總結性質意義結束,學生連聽也不喜歡聽了。這使我意識到,在歷史課上,史實是血肉,理論是骨骼,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血肉,立不起來,只有骨骼,又難免死板干澀。那麼,如何在保護學生學習興趣及保證學生有感性認識的前提下,又能兼顧理論層面的高度及深度的分析呢?另外,我在授課中發現,學生對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有一定的理論掌握(這是在政治課上接觸的),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等可以背誦得滾瓜爛熟,但他們面對問題需要理論分析時,又無法下手。為了解決史論脫節的問題,我在課堂上注意增加學生的參與。現在的孩子想像豐富,重情節,讓他們想像自己就是秦始皇、漢高祖,讓他們回到久遠的歷史年代,用自己的頭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初中《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三課北宋的政治和經濟。重點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難點是對這一措施實施後的結果和影響的分析。我讓學生想像自己就是宋太祖,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現在面臨著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怎樣解決?每個學生都顯得積極活躍,非常樂於參與,大家集思廣益,找出了自唐朝以來至五代十國割據混戰的原因,並找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這時,再讓大家對照課本,看自己的方法與當時宋太祖的措施有何不同。這樣一來,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積極的參與者,理解與記憶並舉。當學生掌握了宋朝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後,又要求學生用辨證思維來分析每一項措施的利弊,往往伴隨著一個問題的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比如這一措施,雖然避免了地方分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又導致了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軍隊數量的劇增,政府財政負擔加重,為北宋中期的統治危機埋下了伏筆。

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了歷史知識,同時也學會了用辨證思維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懂得了一個哲理,那就是人們對真理的探索是一個不斷矯正和無限接近的過程,這世上並不存在絕對真理,也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所謂明智,就是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比較清醒的狀態,能較好地認識世界,了解自己,能准確地抓住事物的本質,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能以宏觀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若是學生能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早日達到這個境界,歷史老師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了。若能這樣,歷史課的社會意義也就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學生也就不會產生學習歷史沒用的想法了,前面我們提到的現行歷史教材忽視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的不足也就可以得到彌補了。

(二)根據課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照本宣科」是目前許多歷史教師所犯的通病,每次教研會上都聽到有不少老師說:「我們的學生素質太差,象你那樣講學生肯定聽不懂,所以我們只能照本宣科,上課勾勾書就讓學生去記,考試效果還好一些。」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學習歷史知識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某些道理,老師把道理講得越透,學生越能理解,真正理解了的東西不必死記就能記住。而只勾勾書就讓學生去記,學生不能理解也就只能死記,死記不僅難得記住,就是花很多時間記住了的東西也很容易遺忘。另外,「照本宣科」還有一個很大的危害,那就是學生聽了這樣的課他們會覺得歷史課有沒有老師講都一樣,只要識字都能學好歷史,久而久之他們就會不聽歷史課,不喜歡上歷史課了。

歷史知識看起來比較散亂,沒有多少聯系,實際上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必然性,歷史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相當緊密,往往互為因果關系,老師如能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對教材內容應做靈活處理,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按知識間的這種聯系來組織教學。如我在講初中《中國歷史》第三冊「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這一課時就是這樣做的:首先點出維新變法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既然它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必然是發生在資產階級產生並發展壯大之後,由此引出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這個問題來。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得到初步發展,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而標志就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由此又引出維新變法運動來。這樣由一個問題引出另一個問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就自然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之中了,學生聽了這樣的課自然也就容易對知識形成較系統的印象,容易記住了。

(三)把「問題教學法」引入歷史教學,讓「史」變「活」。

由於歷史知識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過去性,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歷史知識好像是死的,學習歷史知識只需死記硬背就行了。這造成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難度認識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視,造成他們對歷史知識不易理解或感覺枯燥、乏味。那麼,怎樣把「史」變「活」呢?運用問題教學是較好的解決方法之一。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老師將歷史知識的重點、難點、線索等內容通過創設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掌握,並逐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景,努力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由被動的「死記」變為主動的「理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注意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激活求知慾。

第一、課前利用問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如講「大變革時的社會經濟」時可提問,「為什麼戰國七雄不斷進行戰爭,而戰國經濟卻得以發展呢?」講「古代希臘」時可設問,「你知道『愛琴海』名稱的來歷嗎?」這就可以激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興趣,教學由被動變為主動。

第二、課中利用問題設置懸念,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如講「紅色政權的建立」時可適時提問:①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武裝起義的道路,但武裝起義失敗了,革命的道路怎樣走?②這條正確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③紅色政權又是如何最終形成的呢?這樣通過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把學生一步步帶入教師課堂教學的思路上。又如講「戊戌變法」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告密,戊戌變法會失敗嗎?」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認為,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告密,慈禧太後、榮祿就不會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就會成功;有的學生認為光緒帝沒有實權,成功、失敗難以預料。這樣,學生被充分溶入課堂討論的熱烈氣氛之中,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調動起來了。

第三、課後利用問題鞏固知識。如學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後,可提問:「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糾正『左』傾和『右』傾錯誤的,結果如何?」這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此外,還可利用逆向提問,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講隋朝時,可提問:有人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開鑿了隋朝大運河,你怎樣看這個問題?又如講「古代羅馬」時,可提問:有人說,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的鼻子沒那麼美,安東尼將戰勝屋大維取得政權。這種說法對嗎?這種提問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使學生在思辯中加深對歷史知識、歷史規律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四)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生動形象的講述,可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課不能上成故事課,但並不是說歷史課上不能講故事,歷史課上穿插一些生動形象的講述,甚至講一些故事,可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本身是有血有肉豐富生動的,教學中教師若能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歷史場面,挖掘歷史知識中蘊藏的豐富情感材料,增強講授「角色」的感染力,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中,是能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如我在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大戰時,做了如下講述:「……致遠艦在激烈的海戰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彈,船身嚴重傾斜,最後不幸中魚雷,全艦二百五十多人壯烈犧牲。就在即將沉沒的時候,隨從扔給鄧世昌一個救生圈,希望挽救他的生命,可他因全艦俱沒,義不獨生,搖手拒絕,這時他所養的名叫『太陽』的愛犬,叨住他的肩膀,不使其下沉,鄧世昌毅然攬住愛犬,一同沉沒在黃海的波濤之中……」學生聽後,不僅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對歷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如在講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這一節時,我插講一段機戶施復發家的故事:有一名叫施復的機戶,家裡有一台織機,夫妻二人靠織綢和養蠶為生。幾年間他們賺了一些錢,買了三、四台織機,還花錢雇了幾名織工。這樣,不到十年他們賺了更多的錢。接著施復又買了許多織機,僱傭了許多織工。這樣,施復就脫離了勞動,專靠僱傭機工生產,成了富有的機戶。接著用「施復不勞動為什麼能成為富有的機戶」為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故事中就學到了知識。

(五)把學習歷史的「鑰匙」交給學生,即做好學法指導,讓學生懂得怎樣學習歷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長久興趣。

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課有趣,但歷史課太難學,這反映學生沒有學懂歷史,他們仍然把歷史課當成故事課,只是在聽老師講的故事,這必然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長久興趣。因此,把學習歷史的「鑰匙」交給學生,做好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歷史,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長久興趣十分重要。如何把學習歷史的鑰匙交給學生呢?

第一、巧設疑是掌握「鑰匙」的前提。(1)疑要設在「文眼」上,所謂「文眼」,就是章節重點難點的關鍵點,在這個關鍵點上設疑,解決問題就會勢如破竹。如講德國十月革命時,在學生掌握了原因、時間、領導、主要大事的基礎上,設問:比較德國十一月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異同,說明為什麼一個成功了,一個卻失敗了,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教訓?通過比較發現諸如革命背景、方式、破壞革命的機會主義政黨等基本相同,而僅僅是否有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這一點的不同,造成了一成一敗,這一強烈反差,很容易使學生深刻理解並牢固掌握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2)設疑要科學、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設疑應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概括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3)設疑要激發思維興趣。如果教師通過設疑能夠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如講美國內戰前,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評價一下,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自亦良好。

第二、巧妙引導學生掌握「鑰匙」。(1)因勢利導。這要求教師有駕馭教材的高超能力,備課時把設疑後出現的種種情況都想全面,才能巧引妙導。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教材的一個重點,可簡單概括為:A.帝國主義經濟政治不平衡→B.後起強大者要重新分割世界,弱者不讓→C.矛盾尖銳→D.同盟國、協約國→E.矛盾激化導致戰爭。實際回答中,有時學生從第一條答起,抓住了根本卻不深入,這就要通過「不平衡」的具體情況如何,導致了怎樣的矛盾,形成了怎樣的態勢,導致了什麼結果?引導學生從第一點答到第五點。有時學生一開始就答第四點、第五點,那就要由四、五點往前推,為什麼會產生兩大軍事集團,為什麼帝國主義國家間會產生尖銳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哪裡?這樣就可推回到第一點。洞察全局,巧妙推理,這便是因勢利導,對課堂教學十分有用。(2)創設意境,激發求索意識。設疑後,創設一種使學生積極思維、積極探索的意境,能進一步刺激學生求知慾。引導得好,會使問題化難為易。如講1861年農奴制改革時,我在講了農奴制嚴重地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農奴處境惡化、起義頻繁等農奴制面臨嚴重危機的背景後,話鋒一轉,突然發問:「如果你是當時的亞歷山大二世,怎麼辦?」當學生興奮起來後,趁熱打鐵,巧引妙導,不看書便討論出改革內容,然後窮追不舍,這樣的改革是什麼性質的?會給俄國帶來怎樣的後果?本來難記難懂的內容,變得易記易懂了。

(六)教給學生「巧記」歷史知識的方法,讓學生輕松記憶歷史知識,學生就能既喜歡上歷史課,又不害怕歷史考試,歷史教學的「低負高效」目標也就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常聽學生說:我喜歡上歷史課,但害怕歷史考試,記憶難成了學生學習歷史最大的一隻攔路虎。但學習歷史是免不了記憶這一關的,眾多的概念、事件經過、結論及時間等都需要記憶,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對學生學好歷史十分重要。因此,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歷史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科學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一個科研課題《重大歷史事件巧記方法研究》就是想找到一些科學記憶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

歷史知識紛繁復雜,但歷史知識並不散亂,它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系,若按歷史知識自身的結構與體系指導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就能做到理解記憶,從而大大提高記憶歷史知識的效率。因此,記憶歷史知識,首先要認知所要記憶的歷史材料的知識結構。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關於人類記憶,經過一個世紀的充分研究,我們能說得最基本的東西,也許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好的模型裡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即是說,為提高記憶效果,應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材料加以組織、整理,使之系統化並以簡化的方式保持在記憶中。這樣,原來看去雜亂無序而又相互孤立的歷史材料,就變成了主幹分明,脈絡清晰的有條理的知識網路。既便於學習記憶,又可使記憶在頭腦中長期保持,並為進一步准確完整科學地記憶打下基礎,也為以後各種記憶方法的施行創造條件。如何根據歷史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呢?

第一、指導學生根據歷史知識結構建立記憶歷史知識的「總菜單」。

歷史知識結構是歷史概念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結構方式,是歷史知識的精華,是歷史學科教育內容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歷史知識結構才算真正掌握了歷史學科知識及其體系。因此,指導學生記憶,應先指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總體結構,並根據它建立起記憶歷史知識的「總菜單」。這樣,學生記憶的歷史知識就能找到信息「儲存」的好的模型,從而使記憶的歷史知識形成條理,長期保持在頭腦中。

歷史知識從大的方面講可分為4大塊,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各大塊歷史知識又有自己的知識結構。比如世界古代史可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興起4個部分。而每個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如奴隸社會又分為亞非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在中國史課本講,故不講中國而講波斯)和歐洲兩大文明發源地兩部分。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就有埃及、古巴比倫、波斯、印度,而歐洲兩大文明古國就有希臘、羅馬。封建社會和其它部分可照此分割。中國古代史則更容易明確分割。其它幾大塊皆可照此辦理。

知識的基本框架和大致脈絡,形成了「知識樹」的主幹部分。從而避免了各部分歷史知識的混亂、重疊、交差,避免了記憶的盲目性。特別對於恰如其分地掌握基本知識的跨度和問答題的基本線索,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二、指導學生根據具體歷史知識的結構建立記憶歷史知識的「子目錄」、「子子目錄」。

對具體的歷史知識,或對一章一節,甚至對於一段歷史材料也存在著知識結構,根據這些知識結構可以建立起記憶歷史知識的「子目錄」、「子子目錄」,從而使記憶的歷史知識形成完整網路。這樣的學習和記憶對於考試更切實際。

首先是對具體的歷史知識,比如「近代史上中國人怎樣向西方學習的?後來發生了什麼轉變?」這個題目,就應分成鴉片戰爭前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新文化運動、十月革命後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及中國共產黨人的主張等幾大塊。從提出向外國學習,到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到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學說,到深層次的文化角度,到一切失敗和十月革命發生後,以無產階級世界觀來觀察國家命運,條塊分明,逐次深入。

對於具體的章節,如唐朝的對外關系,可分為唐都長安、經濟方面、科學技術方面、文化藝術方面4大塊,從這4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記憶這一章知識,這一章知識的知識結構也就建立起來了,這一章也就得到了系統化、簡要化。把系統化、簡要化的知識存入記憶中就容易記牢,而不會很快忘記。

第三、指導學生根據歷史知識結構概括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結局中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以便通過這些規律去記憶歷史知識。

按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規律記憶歷史知識可以真正做到理解記憶、靈活記憶。這樣,許多歷史知識就不必記得很死,只要讀一讀頭腦中有一定的印象,需要運用的時候,按規律去推就能得到准確答案了。

例如: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就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可尋。(1)革命前三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都有了較快發展,正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推動了革命的發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2)革命前,三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又都受到封建勢力或殖民勢力的嚴重阻礙,要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掃除這些障礙,這是三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原因。(3)革命前,階級矛盾或民族矛盾的尖銳,也是三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原因。(4)革命的爆發都有一件事成為導火線。(5)革命的爆發都有一件事成為其標志。(6)革命中都出現了一位核心的領導人物。(7)革命中都有一個轉折性的戰役。(8)革命中都頒布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文件。(9)革命的結果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對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了解了這些規律,再按這些規律對這幾課的知識作比較記憶,這樣記憶的東西就很有條理,容易記牢。即使過一些時間,遺忘了某些知識點,也很容易根據其它相關的知識按這些規律去推測,從而找回被遺忘的記憶。

總之,面對目前中學歷史教學所面臨的危機,我們只要敢於正視危機,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運用適合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歷史教學方法,發揮歷史學科趣味性強等優勢,把歷史課上活,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加強學法指導,全面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效率,使歷史課做到「低負高效」,歷史教學就能走出困境,充分顯示出歷史教學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高效的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