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錢塘江形成了哪些歷史文化

錢塘江形成了哪些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5 19:24:18

❶ 錢塘江是怎麼形成的

約6000年前,冰後期海侵,錢塘江河口成為沉溺谷,其後海面下降,經不斷沉積,北岸為長江三角洲的南翼。

近2000年來,杭州灣南漲北坍,變化劇烈,南岸由紹興、上虞、滸山一線外伸,乍浦、金山岸外大片陸地坍失,王盤山淪入灣中。

由於潮水勢力遠比河水大,泥沙被帶入乍浦與聞家堰間堆積成長130公里,灘頂高出基線10米,體積達425億立方米的巨型沙坎。

在歷史上,錢塘江在注入杭州灣時,江道流路曾有多次變化。從春秋時代到南北朝時期,江水一直靠著南岸出海。因此為抵禦潮水沖擊,修築海塘向來是寧紹平原沿岸地區的重點水利工程。自宋代起,江道開始發生變化。

1219年,江流突然偏北,海寧鹽官一帶的平原沃野受到潮水侵襲,縱深達30餘里。此後,雖然江道主流主要偏在南岸,但已經不再穩定,經常出現忽南忽北的變化。到明末清初,江道主流開始穩定地偏向北岸。

錢塘江出口穩定在北岸後,南岸故道就逐漸淤積,岸線也隨之外漲。從明朝開始,大古塘以外岸線不斷向北漲。為了開墾利用新增加的海塗沙地,人們一再向北增築海塘,現在慈溪、餘姚一帶的三北平原由此形成。

(1)錢塘江形成了哪些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剎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 。錢塘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 ,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自源頭起,流經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 ,經杭州灣注入東海。

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錢塘江幹流各段隨地異名。從發源地始,為大源河。再然後,叫做率水。在屯溪,新安江上游一條重要的支流橫江流入了率水。從屯溪的率口往下,一直到浦口,這條河流稱為漸江。在浦口,漸江與新安江的二級支流練江交匯。

在練江這一段當中,有幾條重要的三級支流匯入,分別是豐樂河、富資水、揚之水。練江在浦口與漸江交匯後,注入千島湖,一直往下流。然後,跌出大壩到達浙江境內,到了建德,先是叫做新安江,進入桐廬縣後名富春江。到了杭州聞家堰,這條河流又改叫錢塘江。之後匯入東海。

錢塘江主源出自休寧縣大尖山嶺北麓的板倉,往東北流貫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經杭州灣入東海。澉浦以上河長約500公里,流域面積50100平方公里。流域來水豐沛,河流中含泥沙量小。根據潮區界蘆茨埠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91億立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500萬噸。

徑流系數穩定,天然徑流存在有11年和14年的准周期變化。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天然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4、5、6月份梅汛期水量約占年總量的50%,最大洪峰流量達29000立米/秒(1955年);枯季最小流量為15.4立米/秒(1934年);7~9月為台風雨季節,但產生較大洪水的機會不多。

參考資料網路-錢塘江

❷ 西湖文化和錢塘江文化是什麼

都是漢族居住地,所以是漢族文化

❸ 錢塘江是怎樣形成的

古時的錢塘江從富陽鸛山入海河口只有一般的潮汐漲落,天長日久,北面的長江從上游挾帶泥沙逐漸在杭州灣北岸形成太湖沖積平原,與相對穩定的南岸形成獨特的河口形狀。現在,杭州灣口從北岸的南匯咀至南岸的鎮海相距有100公里,而往上游132公里至鹽官,江面竟縮小到2.5公里寬,在平面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喇叭形,喇叭形的河口結構使得在每日的潮汐中有更多的海潮匯入杭州灣,推動灣口附近沉積的泥沙向灣內移動,慢慢地便在河口段形成沙壩,進入灣口的潮波遇到一個個沙壩的阻礙,前鋒變陡,湧出水面,不斷涌來的後浪又推動著受阻的前浪滾滾向前。與此相同,由於受喇叭口形狀的約束,河口越往裡縮,潮
水與江面的落差就越大,涌潮就此形成。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長驅直入的潮水至達海寧鹽官附近時,潮頭最高可達3米以上,以每秒5-7米的速度浩浩盪盪向上游挺進,勢如破竹,蔚為壯觀。

錢塘江漲潮的一種故事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繫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裡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咸,愈來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的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里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裡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里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八月半是最佳觀潮時間。其實,錢塘江涌潮變化是有規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徑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氣候等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歷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

❹ 關於錢塘江的資料

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剎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 。錢塘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自源頭起,流經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經杭州灣注入東海。
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錢塘江幹流各段隨地異名。從發源地始,為大源河。再然後,叫做率水。在屯溪,新安江上游一條重要的支流橫江流入了率水。從屯溪的率口往下,一直到浦口,這條河流稱為漸江。在浦口,漸江與新安江的二級支流練江交匯。在練江這一段當中,有幾條重要的三級支流匯入,分別是豐樂河、富資水、揚之水。練江在浦口與漸江交匯後,注入千島湖,一直往下流。然後,跌出大壩到達浙江境內,到了建德,先是叫做新安江,進入桐廬縣後名富春江。到了杭州聞家堰,這條河流又改叫錢塘江。之後匯入東海。

錢塘江主源出自休寧縣大尖山嶺北麓的板倉,往東北流貫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經杭州灣入東海。澉浦以上河長約500公里,流域面積50100平方公里。流域來水豐沛,河流中含泥沙量小。根據潮區界蘆茨埠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91億立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500萬噸。徑流系數穩定,天然徑流存在有11年和14年的准周期變化。有豐富的水能資源。[7] 天然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4、5、6月份梅汛期水量約占年總量的50%,最大洪峰流量達29000立米/秒(1955年);枯季最小流量為15.4立米/秒(1934年);7~9月為台風雨季節,但產生較大洪水的機會不多。[8]
錢塘江徑流變幅大,來水和來沙季節性變化大,3~6月水量佔全年的57%,10月至翌年1月水量僅為全年的15.6%。多年平均流量1468立方米/秒,蘆茨埠站實測最大流量29000立方米/秒(1955年6月),最小流量27立方米/秒。全流域年徑流總量 46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2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703萬噸。潮汐為半日潮。由於杭州灣寬度自口外向口內急劇收縮,潮差沿程遞增。灣口南岸鎮海的平均潮差為1.69米,灣頂澉浦平均潮差為5.45米,最大潮差8.93米。進出澉浦斷面的平均流量為14萬立方米/秒,遠較流域來水為大。北岸的潮差比南岸大,蘆潮港比鎮海大1.49米,澉浦以西,河床急劇縮狹抬高,潮波變形劇烈,在尖山附近產生舉世聞名的錢江涌潮。涌潮在鹽官(過去稱海寧)一帶最高,潮頭通常為1~2米,實測最高達3米,潮波傳播速度8~10米/秒。涌潮破壞力很強。曾實測到涌潮壓力達7噸/平方米,安放在丁壩頭重達25噸的混凝土塊體有時也被沖走。尖山、鹽官一帶最大垂線平均流速高達4~5米/秒。鹽官以上河段, 漲潮流速比落潮流速約大一倍。潮流中挾帶的泥沙量隨流速大小發生變化。尖山、鹽官一帶含沙量最大,實測最大含沙量高達51千克/立方米,澉浦平均含沙量一般為3~4千克/立方米,平均每潮進出的沙量約為1000萬噸。
長江沖淡水對杭州灣水體含鹽量分布有明顯影響。金山以東水域,鹽度橫向分布南高北低。由於潮流強,錢唐江河口的鹽淡水混合屬垂向均勻混合型,鹽水入侵界隨錢塘江徑流大小而上下移動,枯季鹽水可上溯到杭州市以上,影響杭州市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
河口段河床既寬又淺,低潮水深1~3米,潮間帶十分寬廣。在強勁的、流路分岐的漲落潮流作用下,隨著徑流與潮流對比勢力的消長,河床變形劇烈。在徑流弱,潮水強的秋季,主槽順著漲潮流頂沖的方向擺動,在徑流多的季節,主槽順落潮主流方向擺動。隨著豐水年和枯水年的交替,主槽擺動還有多年的變化。如1962年至1969年,尖山附近主槽擺動幅度近20公里。在主槽擺動過程中,受主流頂沖一側的灘地迅速崩坍後退,曾測到高灘一天崩坍 245米的紀錄。河床縱向沖淤變化也很強烈,鹽官以上河段洪季沖、枯季淤,以下河段則反之。河床平均沖淤幅度可達5米。

❺ 錢塘江地域文化簡介

錢塘江流域,是中國重要的文化流域,也就是江南部分,和環太湖流域,南版京部分,上海部權分,共同組成了長江三角州流域文化,創造了中國長三角的發達經濟。錢塘江流域,文化發達,建築風格小家碧玉,精巧細致,與北方的厚重素穆形成現明對比,紹興自古酒韻柔香綿酸,與北方的潑辣,人更是內韻知禮,心細自強,與北方的粗廣豪放,不拘小節,又是各有風彩。

❻ 錢塘江的來歷

最早提出錢塘江源頭的是《漢書·地理志》,該書簡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後漢書·地理志》又提出「浙江出歙縣」。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肯定了漢書中的說法。此後人們一直把新安江上游作為錢塘江的源頭。
20世紀30年代,地理工作者實地考察後,認為錢塘江發源於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開化縣馬金溪。20世紀50年代,電力工業部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和浙江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聯合組織的錢塘江查勘隊,對錢塘江進行流域性的水利土地資源的查勘,確定了錢塘江源出於浙皖贛三省交界處的蓮花尖。1979年版的《辭海》有這樣的記載:錢塘江,舊稱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源出浙皖贛邊境的蓮花尖。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學者和新聞工作者再次組織了江源勘查,提出新的意見,認為錢塘江源頭,應該在安徽省休寧縣龍田鄉境內的龍溪(即龍田河),即青芝埭尖。
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組織了一支科考隊,對新安江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考察,確定錢塘江正源是新安江,源頭位於安徽省休寧縣海拔l600多米的懷玉山主峰六股尖。入海口位置是浙江省海鹽縣的澉浦至對岸餘姚市的西三閘一線,全長605公里。
2010年9月,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發布了《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關於啟用浙江省主要河流長度、流域面積、主要湖泊面積數據的公告》。在該公告中,錢塘江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 公里;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 公里。在行政管理、新聞傳播、對外交流、教學等對社會公眾有影響的活動中應當使用該數據。

❼ 錢塘江流域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最早提出錢塘江源頭的是《漢書·地理志》,該書簡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後漢書·地理志》又提出「浙江出歙縣」。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肯定了漢書中的說法。此後人們一直把新安江上游作為錢塘江的源頭。20世紀30年代,地理工作者實地考察後,認為錢塘江發源於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開化縣馬金溪。[4]20世紀50年代,電力工業部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和浙江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聯合組織的錢塘江查勘隊,對錢塘江進行流域性的水利土地資源的查勘,確定了錢塘江源出於浙皖贛三省交界處的蓮花尖。[4]1979年版的《辭海》有這樣的記載:錢塘江,舊稱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源出浙皖贛邊境的蓮花尖。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學者和新聞工作者再次組織了江源勘查,提出新的意見,認為錢塘江源頭,應該在安徽省休寧縣龍田鄉境內的龍溪(即龍田河),即青芝埭尖。[4]

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組織了一支科考隊,對新安江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考察,確定錢塘江正源是新安江,源頭位於安徽省休寧縣海拔l600多米的懷玉山主峰六股尖。入海口位置是浙江省海鹽縣的澉浦至對岸餘姚市的西三閘一線,全長605公里。[4]

2010年9月,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發布了《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關於啟用浙江省主要河流長度、流域面積、主要湖泊面積數據的公告》。在該公告中,錢塘江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 公里;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 公里。在行政管理、新聞傳播、對外交流、教學等對社會公眾有影響的活動中應當使用該數據。

❽ 錢塘江的來歷

最早提出錢塘江抄源頭的是《漢書·地理志》,該書簡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後漢書·地理志》又提出「浙江出歙縣」。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肯定了漢書中的說法。此後人們一直把新安江上游作為錢塘江的源頭。

(8)錢塘江形成了哪些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剎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錢塘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自源頭起,流經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經杭州灣注入東海。

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❾ 錢塘江流域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1959年,新中國為了補給華東地區的供電,配置新安江水電站,為此吞沒了淳安縣賀城、獅城等古城以及浩繁村鎮良田,監禁下來的碧波漫上了一個個山尖,形成了1078個大小各別、形狀不一的島嶼。

1984年,新安江水庫風景區正式改名為千島湖。

千島湖屬於常年山溪性河道,流域內雨量豐沛,一千多座島嶼植被繁盛,封山育林,水土流失很少,致使江水含沙量極小,屬國度一級水源,可直接飲用。

新安江養育了本地浩繁漁民,這一群體汗青長遠,相傳元末大將陳友諒被朱元璋擊敗後,他部下的九名大將及其家屬被貶至新安江,他們不準登陸、不準穿鞋更不準和岸上的人通婚,被稱為九姓漁民。

幾百年已往,朱元璋的禁令早已不復存在,但漁家的傳統還是被完備的生存了下來。

千島湖現雖已馳名海表裡,但當年構築水庫時被吞沒的古城卻鮮有人提及。此中最著名的「獅城」和「賀城」,始建於漢唐年間。

當年新安江水庫蓄水前,曾要求兩縣當局對民房舉行推平燒毀。

獅城雖離大壩很遠,卻沒想到水位上漲的速率高出人們預期,來不及搬離,以是城鎮被較為完備的生存了下來。獅城曾為當時緊張的水陸關鍵,是浙西重鎮,城內現有生存齊備的名勝古跡和歷代墓葬

富春江段

跟隨著安穩的江流繞過建德梅城鎮,新安江與自南向北的蘭江會合,成為富春江。

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在其山川小品《與朱元思書》中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形容富春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由此可見一斑。

元代畫家黃公望年過八旬作畫《富春山居圖》,是堪稱山川畫界最高地步的長卷,它以長卷的情勢,刻畫了富春江兩岸層巒疊嶂、松石堅勁,把江南山川的碧水波濤和山川渾厚表現的極盡形貌。

錢塘江段

順著《富春山居圖》往東北方流淌,富春江攜裹著兩岸的俏麗奇景過了蕭山聞家堰後才真正稱之為錢塘江。

北宋墨客柳永在《望海潮》中說到「東南形勝,三吳都市,錢塘自古繁華」。但很早的時間錢塘江兩岸並不是繁華的都市,而是大片的沼澤地,錢塘江大潮也不是人們想像中的波濤壯闊。

對付古時間的勞動人民來說,大潮很多時間倒是大水猛獸,以是古時的錢塘江也叫「羅剎江」。

錢塘江邊的杭州城自隋朝創建後廢郡為州,初次以「杭州」之名出如今汗青的視線里。

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遷都洛陽,為了與富庶的江南地區接洽,使南邊糧食品資提供北方,也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門閥氏族的統治,歷時數年在年齡時期邗溝的底子上又構築永濟渠、通濟渠和江南運河,至此,洛陽和杭州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直通船舶,加強了南北接洽。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宋都城南遷杭州,改臨安府,杭州城開始進入壯盛時期。

作為一都城城,臨安城的人口也在短時間內敏捷積聚,堪稱當時天下上的頂級都市。

而農業社會都市化的背後,必要更多的農業產出來支持。這得益於農業生產東西的長足進步。南宋當局南遷後亦鼓勵興修水利,大力大舉生長農業生產。

在此底子上,手產業和貿易不絕生長,貨幣金融業也得到快速生長,除此之外,礦業、制瓷業、造船業和海上貿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韶光超過八百年,到了世紀瓜代的2000年,杭州要實行「都市東擴,旅遊西進」的戰略。著力於辦理杭州生長空間的限定題目,將杭州市中間從武林門戰略性轉移到錢江新城。

都市區進一步擴大,杭州也變成了大杭州。而這背後是江浙滬地區的經濟上風,足以在新的期間支持這個准一線都市的再度崛起。

自河姆渡人的獨木舟穿行在錢塘江,汗青走過了7千年;南宋定都臨安,已是800年前的故事;千島湖無中生有,又已往了半個世紀。

錢塘江哺養了一代又一代敢為人先的期間弄潮兒,也滋養了如詩如畫的山川江南,早上,錢塘江正孕育著新的生命,譜寫一個陳腐民族的巨大再起。

❿ 錢塘江是怎樣來的

錢塘江的由來
錢塘江舊稱折江,又名之江,三國時,因其流過錢唐縣,稱其為錢唐江,民國時期方作全稱"錢塘江"。
錢塘江源頭有南、北源兩說,北源在安徽休寧縣六股尖東坡,左納右江各條支流,形成了新安江。南源在安徽休寧縣青芝埭尖北坡,以羽狀水系,接納眾多溪流,形成蘭江。
蘭江北流與東南流的新安江,在建德梅城匯合稱為富春江,富春江下行至浦陽江口東江嘴,東江嘴以下稱錢塘江。自蕭山聞堰南側的小礫山,至杭州九溪(閘口),河道形若反"之"字,故又稱作"之江",迤邐流經江干區,經杭州灣(河口灣)東流入海。
錢塘江自北源源頭至河口,全長688公里,流域面積5.55萬平方公里,浙江省4.8萬平方公里。
錢塘江物產豐富,氣候溫和,名人薈萃,人傑地靈,兼有航運、物產、旅遊多項資源,是浙江省的母親河。
錢塘江歷史悠久,孕育了人類五千年文明,建德壽昌烏龜洞發現的一枚"柳江人"上犬齒化石,距今約10萬年,由此可知,更新紀晚期已有智人依山傍水,在新安江支流壽昌定居生活。
一百多年前,人們放排錢江,飛流而下,在南星橋一帶集結,以此帶動了候潮門、草橋門外的繁榮,各式原木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於是,就有了錢塘江畔金江乾的美譽。
物產豐富,掌故恢宏,錢塘江文化的底蘊,猶如錢塘江水,浩浩奔流,取之不竭,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
隨著水文化的展示,不僅對文化是重要的推動,並將促進經濟的發展,旅遊的開發,為江干再展新姿,形成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
弘揚錢塘江文化,將為我們開掘錢塘江的淵源、沿革、物產、人文、掌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探究江乾的昨天,珍惜江乾的今天,展望江乾的明天。
早期人類的繁衍離不開水,一個世紀前的中國,工業生產尚處初創階段,資本主義還在萌芽時期。因而,人事天定,躬耕為生,是絕大多數人群的選擇,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不帶或少有風險的田園生活,依江而生,生生不息。
由於靠天吃飯,人們無法控制水患,錢塘江既為躬耕賜利,同時水患也無情地吞噬著兩岸生靈,在這樣的境遇下,踏江行走,自是險象環生,危機四伏。
勤勞、勇敢的江幹人,正是在人們無法制服水魔,一枝長篙,一腔豪氣,就敢於溯江而上,撐排、捕魚,不畏艱險地唱響"山再高沒有人高,浪再高沒有船(排)高"。
流傳民間的踏江歌"若要發,沿江踏"。"雲過東、一陣風,雲過西、穿蓑衣,雲過北、好曬谷,雲過南、好撐排"。
很顯然,在當時條件下撐排比躬耕要危險得多,艱苦得多,但我們的祖輩沒有畏縮,勇敢地接受挑戰,與天共存,與江奮斗,唱徹一曲曲浪遏飛舟的壯行曲。
先行者的壯舉為我們今天,江干區各項事業的開拓作了最好的注腳。
在潮湧浪尖處,有座明清時期的鎮海鐵牛,長約3米,重約1.5噸,雖曾被潮湧掀起,離開原地10米之遙,仍是當時人民圖騰的象徵,人們不僅信奉鐵牛的如神,神能鎮海,人們還崇尚鐵牛精神,不屈不撓,頑強英武。水文化為我們尋覓的昨天,著實令人驚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錢塘江流域曾是文壇精英,名人薈萃,這里有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創作素材。弘揚錢塘江文化,必將吸引八方高手,為繁榮江干區文化事業提供難得的契機。
江南才子甲天下。錢塘江上曾出現過夏衍、郁達夫、葉淺予、(元)畫家黃公望、(漢)科學家王充,以及歷史人物孫權、陳碩真(唐朝女農民領袖)等。
處在杭州閘口的白塔,作為涌潮末端,鎮潮的標志。自五代至今已逾千年,北宋范仲淹曾賦過餘杭白塔寺,五言詩一首: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遠山欲無際,古舟曾未歸。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閑飛。多少天真趣,遙心結翠微。
畫家黃公望的富春江上圖,自台灣來富陽合壁,轟動一時,成為文壇盛事。
傑出的革命文藝家夏衍,1900年10月出生在杭州江干區彭埠鎮嚴家弄,95年2月駕鶴仙逝,臨終前,囑告家人,他要從錢塘江來,還回錢塘江去,遵從夏公遺願,將其骨灰撒放錢塘江,體現了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的平實風骨。
當代畫家葉淺予、作家郁達夫,也都是依錢塘江盛名遠播,名垂青史。
這一切說明了錢塘江流域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
改革開放,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江干區為弘揚錢塘江文化,繁榮群眾文化事業已經作了大量工作,以南宋(元宵燈會)文化、菜鄉文化、自娛自樂文化為龍頭的特色文化,已在省市區取得了相當的影響,並已創作出一批獲國家、省市肯定的文藝精品。
在進一步提升錢塘江文化的命題下,擬在徵文、書畫、音樂、電視劇、匯集成冊五個系列上達到新的突破,必將使江干區群眾文化得到新的升華,成為我區的文化品牌。
弘揚錢塘江文化,對錢塘江資源的利用、開發,對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旅遊事業的促進,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錢塘江地處三江(錢塘、富春、新安)、兩湖(西湖、千島湖)的樞紐,是黃金旅遊線的干線,這里的人文景觀、歷史、古跡、物產、水質都是得天獨厚、無可比擬的。
聞名天下的錢江潮,蔚為壯觀,引動了天下千萬看客。世界上除亞馬遜河河口,尚有五米的潮湧之外,已難找更多的潮湧記錄,這與"天排雲陣千雷陣,地卷銀山萬馬奔"、"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的錢江大潮相比,可謂是"大巫見小巫"。1953年海寧鹽官的涌潮,竟把一塊長約4.6米,重約30噸的澆砌石塊掀起,沖離原地7-8米之遙。
人們在欣賞、驚嘆雷霆萬鈞的涌潮時,往往忽略了潮訊的肆虐,曾使多少百姓深受其苦,家破人亡,生靈塗炭。
為了抵禦大潮,破解涌潮之謎,東漢時期的王充就辭官回鄉,潛心著述,論證潮汐,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寫道:"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是我國最早從天文、地理兩方面來解釋涌潮現象的記錄。
公元九世紀,吳越王錢鏐,因軍功卓著,被授鎮海節度使,時因潮勢過猛,毀塘成災,難以抵禦,民不聊生,視有神怪作亂,募集弓箭手500餘,用強弩射潮,"捍海唐志中",尚留有錢鏐射潮圖。
自元、明、清各代,相繼從海寧、海鹽、仁和(杭州)一帶,建築諸多的海神廟、潮神廟、鎮海塔、著名的杭州六和塔、白塔,也是為鎮江潮而建。
所有這些著述、塔廟,都包含了古代人民對潮神的敬畏,也展示了對大自然的抗爭,為我們今天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跡,與潮湧共生共榮,並連媲美的景觀,也是十分珍貴的旅遊資源,緣何坐視不問哩。
錢塘江源頭是一個水光山色、錦峰秀嶺、鷹飛兔奔的處女地,是一片松濤林莽,風聲鶴唳的原生態,是一個尋根、探險、科考、野趣的極好去處,一個未開發的旅遊景點。非常切合當代人回歸自然的心態,其旅遊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錢塘江鰣魚,當然還有其他物產,曾經是席上珍饈,名甲天下,以其肉細、味鮮聲名遐爾,近年來由於水系變化,幾近絕跡,但鰣魚的芳香,仍以其特有的魅力令人垂涎。既如此,我們的養殖部門、科研部門,何不如對大黃魚一樣地進行開發、人工養殖,或者是類似黃魚的米魚、黃花魚般,研製模擬鰣魚,並輔以傳統烹制手法,讓這一傳統名菜,再飄芳香,重振珍貴。
為紀念夏衍百年壽誕,即將落成的夏衍舊居,將集舊居、紀念館、人文景觀為一體,為杭州東部增添難得的一處景色,也是拓展錢塘江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杭州創文化名城增加新的一頁。

閱讀全文

與錢塘江形成了哪些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