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視劇新大秦帝國有哪些不符合史實之處
九成都和歷史相符,歷史大致就是那樣。
不過電視中由於主人公是商專鞅,所以把他神化屬了,他被塑造成一個完美人物,並且賦予他完美愛情。歷史事實上他還是沒有那麼完美的,畢竟也是人啊。自然他也沒有完美的愛情故事。
比如歷史中他收復河西的戰役其實是靠陰謀詭計取勝的(所以後來魏國不讓他入境),不象電視里那樣英明神武。
Ⅱ 歷史電視劇商鞅變法中有沒有不符合歷史史情的地方
2014年10月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全面講述了秦國商鞅變法的歷程。秦孝公與商鞅兩位不世出的政治家精誠協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一次改革。盡管這對君臣以不同的方式英年早逝,但他們共同開創的秦法制,為百餘年後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切歷史文學都是對真實歷史的藝術加工。相對於寥寥數語的史料記載,文學作品參入了大量想像與虛構。那麼《大秦帝國之裂變》與歷史上的商鞅變法主要有哪些細節上的差異呢?
差異一: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點。
《大秦帝國之裂變》改編自孫皓暉先生寫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的第一部《黑色裂變》。看過《黑色裂變》的朋友會發現,原著敘事節奏極為緊湊,彷彿變法是在彈指一揮間完成。電視劇的敘事節奏相對慢一些,卻也是一件大事緊接著一件大事。古人常說「秦政峻急」,電視劇如實還原了人們對秦國的刻板印象。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商鞅變法歷時20年,分為兩個階段。這比之前的楚國吳起變法和之後的北宋王安石變法(7年)、明朝張居正變法(10年),都要長許多。從數據來看,商鞅變法的節奏反倒顯得更為從容。
讓我們結合《史記·秦本紀》看商鞅變法的幾個時間軸:
秦孝公元年,秦國發出《求賢令》。衛鞅從魏國西行入秦,在景監的引薦下,三說秦孝公,面試通過。電視劇對這段情節有著生動的還原。
孝公二年,秦國唯一的大事是「天子致胙」。周天子在祭祀之後,把祭祀用的肉分給諸侯,以表示禮遇。這就是「天子致胙」的傳統。衛鞅在做什麼?史書無記錄。而電視劇的設定是,秦孝公雪藏衛鞅,讓他安心准備變法事宜。
孝公三年,廟堂召開朝會,討論秦國是否應該變法。甘龍、杜摯兩個保守派大臣反對改革,但被衛鞅駁倒。於是秦孝公決心變法,任命衛鞅為左庶長,主持改革大計。
在劇中,秦孝公只雪藏了衛鞅一個冬天。而真實情況是,衛鞅被雪藏了整整一年。為了讓故事變得更緊湊,作者對事件發生的時間作了許多類似的調整。觀眾大多以為所有的事情都是接連發生的。而實際上,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可能相隔了好幾年,並且時間先後順序不同於文學作品。
差異二:河西之戰並非秦國變法時期唯一的戰爭。
秦孝公在即位第一年曾經「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這在劇中有所提及。《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稱秦國此後一直埋頭變法,沒有與六國進行互動,也沒有再發動戰爭,直到河西之戰一舉收復失地。這與真實的歷史大相徑庭。
無論在文學作品中還是真實歷史上,秦孝公都是一個沉穩深思、志向遠大、堅韌隱忍、胸懷開闊的人。但不同的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將秦孝公塑造成類似越王勾踐的後發制人高手。其實,真正的秦孝公是一個十分善於把握機會主動出擊的人。
孝公七年,商鞅變法才剛剛四年。秦孝公對宿敵魏國開展外交,在杜平與魏惠王舉行會盟。孝公曾在《求賢令》中沉痛地說:「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自從秦穆公死後,山東列國一直很歧視秦國。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不肯與秦國會盟。由此可見,商鞅變法的確讓諸侯開始對秦國刮目相看。
但是,杜平會盟並不意味著秦魏兩國放棄歷史恩怨,反而奏響了新戰爭的序曲。
孝公八年,商鞅變法第五年,秦軍在元里之戰中擊敗魏軍。兩年之後,魏國首都安邑被秦軍包圍,魏惠王君臣被迫投降。統兵大將不是別人,正是升任秦國大良造的衛鞅。
真實的歷史有時候比小說故事更有戲劇性。但需要指出的是,秦軍取得此戰勝利是因為抓住了一個十分有利的戰機。在元里之戰時,魏國的主力大軍恰好在將軍龐涓的指揮下圍攻趙國首都邯鄲。次年,孫臏指揮齊軍在桂陵大敗魏軍,「圍魏救趙」指的就是這次戰役。魏國元氣大傷,無力抵抗,故而不得不向秦軍投降。
從孝公十年迫降安邑之後,整整十二年沒再打仗。孝公二十二年,魏國在馬陵之戰中慘敗,衛鞅率領秦軍攻打魏國,以欺詐手段擒獲了魏將公子卬。這邊是電視劇中的河西之戰。衛鞅也因此役被封為商君,從此以後世人稱他「商鞅」。
孝公二十四年,秦軍在雁門與魏軍再次交鋒。魏軍戰敗,魏將錯被俘虜。
由此可知,歷史上的秦孝公與商鞅並不像越王勾踐破吳歸那樣一戰定輸贏,而是多次主動進攻當時的霸主魏國。
當然,他們每一次進攻都抓住了魏國主力不在老窩的空檔。迫降安邑之後,秦國一反常態沒有繼續出兵。這是因為秦國正在進行第二階段變法,而且魏國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國還不足以和它全面大戰。於是秦孝公與商鞅耐心等待了十年,才一舉贏得河西之戰。從此以後,秦魏關系徹底顛倒。
差異三:商鞅之死的經過。
不少觀眾認為《大秦帝國之裂變》把商鞅塑造得太高大全。在劇中,商鞅面對老世族的誣告與新國君的猜忌,不但沒有辯解,反而主動解除了秦孝公生前留給他的所有保護措施。最終,商鞅主動犧牲自己,換取了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對新法的支持。而看過《史記·商君列傳》的朋友,會認為這個劇情設定不符合史實。
按照《史記》說法,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派人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國被趕回來,然後回到自己封邑組織徒屬發動攻打鄭地,秦軍在鄭黽池殺死了他。商鞅死後,屍體遭到車裂,全家被滅。
盡管《大秦帝國之裂變》中也有商鞅一度逃往魏國、回封邑等情節,但沒有發兵叛亂的舉動。這是作者在歪曲真實歷史嗎?
其實,關於商鞅之死的經過,還有另一個版本。
《戰國策·秦策一·衛鞅亡魏入秦》:「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在這個版本中,商鞅在新君即位後主動辭官退隱,秦惠文王聽信讒言,把商鞅抓回來車裂。也就是說,商鞅沒有起兵反抗,而是直接入獄再被處死。《戰國策》的說法,與《史記》記載存在矛盾,但與《大秦帝國之裂變》的劇情設定基本吻合。可見,劇中採信的是《戰國策》版本的商鞅之死,然後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史記·商君列傳》的某些事件。
歷史劇與史書記載通常會存在不少差異,這是由文學創作的特性所決定的。真實的歷史記錄不乏動人心魄的傳奇故事,但更多時候像是一部沒有重點的流水賬。文學作品為了塑造矛盾沖突與表達思想精神,往往會對零散的史料進行較大幅度的剪裁。文學創作規律是造成電視劇與史書記載有所出入的根本原因。藝術加工不是問題,問題是作品能否能再現那段歷史的社會風貌與時代精神。只要做到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就是成功的歷史文學作品。
Ⅲ 大秦帝國之縱橫符合歷史嗎
任何東西都要對比著來看。如果同第一部相比,這部差距太大。如果說第一部是熱專血沸騰的歷史劇,屬那第二部則更像一部言情劇。而且演員的選擇和服裝道具都有問題。最多算是七實三虛的小說而已。
從第三集羋丫頭出場和義渠王子打情罵俏我就知道完了。導演要拿秦軒太後和義渠王的野史做文章了。果然隨後蘇軒客棧的老闆娘和姬狐公主閃亮登場,打情罵俏大量擠佔了正劇的時間。我估計該劇的導演應該正在手扶著腰部數錢玩呢。
雖然大致歷史脈絡還行,但是和第一部劇情出現重疊。已死的龍賈將軍居然復活。
秦人尚黑以黑為尊,在第一部中表現得很好。到了第二部居然讓秦軍換成白甲。我暈
Ⅳ 大秦帝國之縱橫符合歷史嗎
任何東西都要對比著來看。如果同第一部相比,這部差距太大。如果說第版一部是熱血沸騰的歷史劇,那權第二部則更像一部言情劇。而且演員的選擇和服裝道具都有問題。最多算是七實三虛的小說而已。
從第三集羋丫頭出場和義渠王子打情罵俏我就知道完了。導演要拿秦軒太後和義渠王的野史做文章了。果然隨後蘇軒客棧的老闆娘和姬狐公主閃亮登場,打情罵俏大量擠佔了正劇的時間。我估計該劇的導演應該正在手扶著腰部數錢玩呢。
雖然大致歷史脈絡還行,但是和第一部劇情出現重疊。已死的龍賈將軍居然復活。
秦人尚黑以黑為尊,在第一部中表現得很好。到了第二部居然讓秦軍換成白甲。我暈
Ⅳ 大秦帝國電視劇符合歷史嗎打算看看!
比較符合歷史,但是比較不符合價值觀
等第三部已經兩年了,,,第一部裂變,秦孝公,第二部縱橫,秦惠文王,第三部興起(16年出),秦昭王。原著:《大秦帝國》當代著名教授孫皓暉創作的第一部大型文學作品。
Ⅵ 大秦帝國里描述的商鞅和歷史上的有什麼不同
1.《大秦帝國》里的歷史事件,基本上都是有依據的,而且商鞅變法也確實受到百姓的版歡迎,但權作者的歷史觀的原因,在描寫中所體現的商鞅的形象應該和真實的商鞅是有區別的。
2.史學界對商鞅的評價有比較大的爭議,但商鞅是「酷吏」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商鞅的刑法理念就是「輕罪重罰」,什麼「連坐」,在路邊倒垃圾都要割鼻子等等。不像《大秦帝國》里描寫的那麼大仁大義。
下面有一些細節上的區別,我自己總結的,應該不全,樓主參考:
1.《大秦帝國》最後商鞅投奔魏國不成,回到封地,是真的起兵反抗了,後被抓的,而不是《大秦帝國》里寫的那樣遣散了軍隊,這一點正說明了前面所說的,作者將世實演義了,刻意塑造了商鞅的偉大。
2。《大秦帝國》裡面寫的商鞅打的魏國遷都大梁,但實際上魏國是出於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考慮主動遷都大梁的,而且那時候的魏國還很強大,沒有《大秦帝國》里寫的那麼弱。
Ⅶ 新大秦帝國有幾成與史實相符
9成都和歷史相符來,歷史大自致就是那樣,
歷史中那個秦孝公就真是那樣英明。商鞅的變法也確實是秦國統一中國的基礎。
商鞅確實是被後世稱為 法聖 的偉大人物。
不過電視中由於主人公是商鞅,所以把他神化了,他被塑造成一個完美人物,並且賦予他完美愛情。歷史事實上他還是沒有那麼完美的,畢竟也是人啊。自然他也沒有完美的愛情故事。
比如歷史中他收復河西的戰役其實是靠陰謀詭計取勝的(所以後來魏國不讓他入境),不象電視里那樣英明神武。
歷史不能只看「史記」,「史記」是作者從尚儒家,所以對商鞅有所詆毀,但司馬遷仍然沒有淹沒商鞅變法的偉大功績。
有人把秦國的短命歸罪於商鞅法律太嚴,那是沒有道理的,秦的短命是由於趙高和胡亥皇帝蓄意壞法,橫征暴斂,導致滅亡。
Ⅷ 大秦帝國的內容和歷史一樣嗎 大秦帝國電視劇符合歷史
被搬上銀幕的《大秦帝國》實際上並非由史書改編而來,而是由蕭然的小說《大秦帝國回》改編而來。
如果你答想對這段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又不想讀那些艱深的史家典籍,不如看一看這本小說吧!
如果你對春秋戰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話,你會發現《大秦帝國》基本還是符合歷史的,並沒有胡編亂造,只是有些地方為了劇情需要稍作了改動而已。
Ⅸ 列舉電視劇大秦帝國與歷史不同之處
《新大秦帝國》應該說是一部很不錯的電視劇,看過之後對比史記,發現有很多地方和歷史不符。
本劇的第一集就是從少梁之戰開始的,那麼也就從這里開始說起。
《史記。秦本紀》、《戰國策》和《資治通鑒》中都記載:「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都沒有說戰果,但也沒有說秦國割地,特別是函谷關易手的事情更沒說。史書一向對列國割地的事情記錄地很清楚,而這次沒記,應該就是沒有的事。後來秦孝公的《求賢令》里也只說:「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而已,沒提到函谷關。河西地據說就是現在甘肅的西和縣附近的一片地方,因為在西漢水以西,所以叫河西地。這片土地是晉魏趁著秦國幾代內亂的時候占的,在秦獻公之時就沒了,所以秦國一直想要收回來。這片地方包括少梁。按說秦國到秦獻公的時候已經內憂外患了,但是還是能在那幾年連敗魏軍,應該說還是很厲害的。在劇中秦獻公一直念叨的「石門大捷」實際上就發生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史書記載:「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
不過,放回了公叔痤就說明秦魏議和了,沒有附加條件也很正常。早在秦穆公的時候,派去偷襲鄭國的大軍就被晉國在崤山設伏擊敗,三個將領都被俘了,但是晉國很快就把他們全都放回去了。而其他很多史實也說明,當時釋放戰敗之將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少梁是在秦孝公繼位8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54年就收回了,《資治通鑒》記載:「秦敗魏師於元里,斬首七千級,取少梁。」(其中的斬首七千不知道司馬光是怎麼考證出來的)。這是發生在孫臏圍魏救趙之前的,在劇中安排的時間順序有問題。不過,此時龐涓尚在且未嘗一敗,魏國此前除了對秦,還沒敗給過哪個國家,所以也可以看出來,秦軍的實力之強。
然後是商鞅了。這部電視劇把商鞅塑造成一個很偉大的形象,可是讀史書的時候,可以發現,真實的商鞅其實也沒那麼完美。商鞅能見到秦孝公,並不是通過什麼考試,而是「因景監,求見孝公」。這就說明他是直接由景監推薦的,這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很正常的事情。還有個問題就是,商鞅在鬧市立木,賞金是50金,而不是百斤。
商鞅的政績是有目共睹的,軍功嘛,是從伐安邑開始的,在孝公10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開始,商鞅為大良造,對魏國安邑進行了三年的圍困,終於逼降了安邑。隨後是魏公子昂領兵來抗秦。可是商鞅就耍了一個花招,說是要和公子昂會盟,結果就把他給扣留了,然後猛攻魏軍,一下盡殲魏軍主力,害得魏王說:「悔不用公叔痤之言」。可是這樣的仗打得有點問題啊,商鞅的人品那是受到了包括司馬遷在內眾多人的質疑。而且他後來逃出秦國回到自己的封邑後,居然舉邑兵攻打鄭國,應該說跟是昏招,不明白他是怎麼想的。
另外本劇對公子昂的刻畫應該說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魏公子昂的確是個不錯的名將,後來犀首任大良造,讓公子昂(據說後來改名魏章)領軍,結果「七年,公子昂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可見公子昂不窩囊,更不是飯桶。不過說起來也很有趣,公子昂怎麼說也是魏國貴族,雖說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對他還不錯,可是這樣對自己原來國家的戰爭,他也真下得去手。可見秦王籠絡人心的手段多厲害,也可以看出來戰國時期人們對家國的概念也沒那麼深,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才華是否能得到施展。
還有兩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子車英和景監了。子車英據說是「子車三雄」的後人,那麼子車三雄又是什麼來頭呢?《史記》記載,秦穆公在世的時候,又一次和大臣喝酒喝醉了,就對大臣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結果他死的時候就有177人給他殉葬,其中就有不少大臣,而最有名的就是「奄息、仲行、針虎」三個名臣,這三個人,就被稱作「子車三子」。劇中秦孝公在車英去義渠之前,問他會不會唱《黃鳥之詩》,這首曲子就是秦國人哀悼他們三人的。
景監,這個人的爭議就很大了。有人說,他是太監,因為有記載「監,閹人也」,又有人說「景監即景天監(也就是後來的欽天監,專門觀察天文的)」。不過,說他是「孝公寵臣」一個是沒問題的,不過後來就沒有關於他的記載了,不知道他是否後來官居上大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