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品茶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品茶的名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5 19:16:17

1. 中國歷史上喜歡喝茶的名人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則就會喝醉。他在《飲茶歌》中曾這樣描繪:「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明代湖州司馬馮可賓一生茶壺不離手。他喜歡自斟自飲,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出其中樂趣。即使是客人來了,他也是每人發一把小壺,任他們自飲。 現代文學家中,愛好飲茶的人頗多,其中不少人對茶文化很有興趣。 魯迅妙論茶 魯迅愛品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贊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題詠名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的名茶———高橋銀峰,大為贊賞,寫下《初飲高橋銀峰》詩: 「芙蓉國里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 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斗紅紗。 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來眼不花。 協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著名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這樣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裕泰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著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說:「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里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熏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熏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熏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澤東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里一邊品茶,一邊探討革命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著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說:「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里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熏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熏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熏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澤東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里一邊品茶,一邊探討革命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 古代人們就注意利用猴子的靈性,訓練它們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早在明代就開始利用猴子攀岩採茶了。利用猴子採茶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
「馴猴採得」。武夷山有名茶曰「大紅袍」。它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深邃的峽谷內一片陡峭的山崖上,古時只有兩株。此茶質地優異、葯效顯著,但是人們沒辦法上去採摘。後來,山民們掌握了猴子善於攀爬的習性,馴服猴子,令其上樹採摘。因馴猴身穿紅色坎肩,於是將此岩茶稱為「大紅袍」。
「擊猴反得」。我國的烏龍茶,首推安溪的鐵觀音,其味芳香喜人,飲後心曠神怡。乾隆六年,王士諒攜茶上京,贈諸京官政要,並經權臣轉呈內廷。乾隆遂見王士諒,垂詢茶史。王士諒奏稱:「此茶發現於觀音石下,身重如鐵,清香神美賽觀音。」乾隆乃賜茶名「南岩鐵觀音」。史傳,最早是居於深山幽谷的僧人每逢茶樹「芽尖細如槍,葉開展如旗」的時節,看到群猴攀爬茶樹嬉戲之機,遂以石頭或者彈弓襲之,引起猴子生氣而折下茶枝反擊,僧人拾取後返回寺廟烘製方得此茶。英國人萊特遜編輯的《茶的醫學》記載:「仙人見一高攀茶樹的山猿,拋以什物,猿大怒,折枝扔下,仙人拾之而歸。」
「義猴償得」。深山猴群過冬時缺少食物,古人乘天寒地凍時節,以食物飼養。聰明的猴子知道人們喜歡喝茶,就於來春採茶報答。杭州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記載:「溫州雁盪山有猴,每至晚春,輒采高山茶葉,以遺山僧,蓋僧嘗於冬時,知猴之無所得食也,以小袋盛米投之,猴之遺茶,所以為答也!」對於茶的葯用價值,猴子知道得比較早。史載三國時代大將鄧艾有一次外出狩獵,射中一隻母猴,母猴懷中的小猴並不逃走,反而急促地將母猴身上的箭拔除,並采了些茶葉嚼爛後敷在母猴的傷口上。鄧艾為之感動,於是將良弓丟掉,發誓再不射殺猴類。

2. 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飲食上的嗜好

名人飲食上有嗜好的我覺得就可以提到蘇東坡就是蘇軾,最有名氣,那就是他自己作的東坡肉,直到現在呢,還一直在流傳,因為蘇軾本身的名氣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他的故事呢也一直被大家記著

3. 名人與茶的故事

1、周總理的茶之佳話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主席將200克大紅袍作為珍貴禮物送給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納悶,對泱泱大國之「小氣」不免心生疑竇。

此時,在毛主席身邊陪著的周總理察覺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馬上迎上前解釋道:「總統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給您了!」尼克松聽了更加困惑不解:「這是怎麼回事?」

於是,周恩來指著精美罐子中裝著的武夷岩茶大紅袍,對尼克松總統說:「總統先生,武夷大紅袍是中國歷代皇家貢品,一年總產量只有八兩,主席送您四兩,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總統一聽,覺得周恩來說得幽默風趣,大家都開心地笑開了。就這樣,四兩武夷大紅袍茶葉作為國禮,成就了一段大國外交佳話。

2、毛主席愛吃茶

毛主席嗜好是茶葉和香煙,並且精於品茶,老人家終身不離茶水,曾揮毫寫下-「飲茶粵海未能忘」的名句。據毛澤東生活管家吳連登回憶說,主席唯一在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有煙和茶!

而且毛主席喝完茶水後還將茶葉咀嚼一番,吃得津津有味。這個吃茶習慣,是他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3、朱德總司令寫茶詩

朱德總司令不僅喜歡飲茶,還喜歡為茶寫詩。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勞國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歲,其長壽的賽決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喜歡飲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歡廬山雲霧茶,他曾在廬山上寫過一首飲茶表達飲茶.

4、孫中山鼓勵振興中國茶業

孫中山先生是學醫出身,他認為「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

他說:「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

而且他曾呼籲振興中國茶業,在題為《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的講演中談到,「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後來得到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後喝茶成為習慣,茶便成了一種需要品。」

5、魯迅喝茶享清福

坊間有言:魯迅妙論茶,魯迅愛品茶。魯迅先生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贊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

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6、老舍邊飲茶邊寫作

老舍先生認為喝茶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他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寫作,如果沒有茶,喝多少水都會覺得不解渴。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都不忘隨身攜帶茶葉。

曾經,愛茶如命的老舍新生提出要戒茶要戒茶,原因是因為物價高漲,說道,不管我願不願意近來茶價增高,已經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糧食漲,茶也湊熱鬧可見茶和糧食一樣重要。難怪老舍先生只是叫嚷一陣,並不見它真正的戒了。

4. 歷史上喜歡喝茶的詩人

飲茶與賞樂抄
摘要: 白居襲易 《琴茶》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音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茶與詩詞

在我國古代和現代文學中,涉及茶的詩詞、歌賦和散文比比皆是,可謂數量巨大、品質上乘。這些作品已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在我國早期的詩、賦中,贊美茶的首推的應是晉代詩人杜育的《茶賦》。詩人以飽滿的熱情歌頌了祖國山區孕育的奇產——茶葉。詩中雲,茶樹受著豐壤甘霖的滋潤,滿山遍谷,生長茂盛,農民成群結隊辛勤採制。晉代左思還有一首著名的《嬌女詩》,非常生動地描寫了兩個幼女的嬌憨姿態和烹煮香茗的嬌姿。
唐代為我國詩的極盛時期,科舉以詩取士,作詩成為謀取利祿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幾乎無一不是詩人。此時適逢陸羽《茶經》問世,飲茶之風更熾,茶與詩詞,兩相推波助瀾,

5. 歷史上的很多抹茶道名人,都有哪些

抹茶道,亦叫做「茶之湯」,使用的是末茶。其飲法是由宋代點茶道演化而來。只是宋代採用內團茶,還需容羅碾烹炙,而日本採用末茶,直接以茶末加以煎煮。頗有盛名的日本抹茶道,就是通過當年的入南宋學習榮西和尚在中國學成後帶回日本,由村田珠光奠其基,經武野紹鷗發展,由千利休創立的。抹茶道在日本得以保留、繼承和發揚光大,現已成為日本的國粹,引為國賓之禮,譽為日本之最。
中國南宋的「點茶」由鐮倉時代的榮西禪師傳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

6. 名人品茶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茶的魅力無窮,古今多少名人與茶結緣,與茶相戀。他們或以茶為友,或借茶抒懷,或傾之以情,或狀之以詩,留下了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成為中國茶文化中極富韻味的一章。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釀。他將煮水分為一沸、二沸、三沸三個階段。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東坡居士愛茶如女,愛壺如子。他謫居宜興時,常常提一把提梁式紫砂壺,吟詩揮毫,忘情山水,曾留下「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名句。後來,人們將此種壺稱之為「東坡壺」。
魯迅先生非常喜歡飲茶,他經常是邊構思寫作,邊悠然品茗。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郭沫若不僅是品茶行家,對名茶的歷史典故也非常熟悉。他每到一地,總是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他在廣州北國酒家曾賦詩:「北園飲早茶,彷彿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作家老捨生前嗜好品茶,他曾說過:「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他留下的聞名中外的劇本《茶館》,於茶館方寸之地,寫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如今,人們為懷念他,在北京建成有「老舍茶館」,茶友相聚韻味長。

7. 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人物,人數眾多,廖若晨星,若要細究,沒完沒了,不如挑幾個重點為好。當然,歷史人物,誰都不能代表誰,只要列舉,就會有片面性。
03-06
元始天尊 01-30
蚩尤 01-01
炎帝 12-24
顓頊 12-24
堯 12-24
舜 12-24
嫫母 12-23

夏商周

三皇五帝 07-15
周公 01-30
傅說 01-26
禹 12-24
婦好 12-23
後羿 12-23
夏太康 12-22
夏少康 12-22

春秋戰國

秦孝公 06-30
管仲 07-06
王翦 05-23
白起 05-23
廉頗 05-23
李牧 05-23
祖沖之 05-23
孫臏 11-10

秦漢

樊噲 08-25
韓信 08-25
蕭何 08-24
張良 08-24
張衡 03-21

中行說 09-06
戚夫人 07-05

三國兩晉

孫權 08-25
左慈 08-25
人物之曹睿 07-13
三國人物寶庫之曹操 07-13
三國 06-06
諸葛亮 05-23
鍾會 10-12
諸葛瞻 06-27

南北朝

婁昭君 03-28
陳慶之 03-06
唐邕 02-12
柳敏 02-12
王軌 02-12
樊深 02-12
白建 02-12
王操 02-12

隋唐

煙閣二十四功臣 05-23
薛丁山 05-16
唐朝名將薛仁貴 05-16
南霽雲 09-25
李春 05-31
夏侯審 03-30
崔峒 03-30
苗發 03-30

五代十國

高保助 07-31
南吳太祖楊行密 07-31
閩嗣王 07-31
楚武信王 07-31
王延彬 07-31
孫太真 07-31
閩景宗 07-31
閩殷帝王延政 07-31

宋元

千古一人蘇東坡 06-05
宗澤簡介 06-04
岳飛簡介 05-16
葉適 06-11
孔稚圭 06-11
朱弁 06-11
段素英 06-10
段素廉 06-10

明清

和珅 12-05
方孝孺 05-28
馮雲山 09-04
蕭朝貴 09-04
楊秀清 09-04
金光悌 06-25
祁雋藻 06-25
王鼎 06-25

8.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1、茶聖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2、別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對茶很偏愛,幾乎從早到晚茶不離口。他在詩中不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還有飯後茶、寢後茶,是個精通茶道、鑒別茶葉的行家。

白居易喜歡茶,他用茶來修身養性,交朋會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禮。他的別號「別茶人」,是在《謝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詩中提到的,詩中說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茶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茶仙蘇東坡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東坡視茶境為仙境,並沉醉於茶,寄身於茶,蘇東坡愛茶也愛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為溝通自然,內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煉手段,並主張「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典型的茶藝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詩入畫,他隨緣自適,樂觀豁達,圓融貫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體悟和胸襟抱負,並為後人留下無數的精神食糧,不愧為茶仙。

4、茶神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愛國情懷。

陸游酷愛茶也愛詩,以茶悟詩而言志,著有一萬多首詩,其中有300多首茶詩,詩人把茶當作一門悟的藝術和品的文化。到83歲時還寫下了「桑薴家風君勿實,他年猶得作茶神」,詩人希望陸羽的茶道代代相傳,自己下輩子還當茶神。

5、茶怪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揚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頂峰之極,悟出了「難得糊塗」!鄭板橋的畫怪,書也怪,「曲曲溶溶漾漾來」,穿沙隱竹破莓苔,此間清味誰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這世間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與其朋友的愛茶,愛竹,愛梅、愛蘭、愛石、愛紫砂來顯其君子之得。

鄭板橋也是寫茶聯最多之人,「汲來江水煮新茗,買盡清山當畫屏」,「香文古鼎把九個,日著新茶兩三碗」,「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但若是我們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橋的人生,就是「糊塗」而真,見怪不怪了!

9. 中國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近代的:佟麟閣: 誓死堅守陣地的抗敵英雄

英勇抗日的愛國將領——趙登禹

威震敵膽的抗日英雄——馬本齋

戰斗在日寇鐵蹄下的女共產黨員——張宗蘭

智勇雙全喪敵膽——包森

抗聯英豪——李兆麟

抗日虎將盪氣回腸——葉成煥

抗日怒火燃赤心——馬耀南

冀中平原的「呂司令」:呂正操

陝西抗日名將許權中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打仗數第一」——陳錫聯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范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出奇制勝大將風范——粟裕

爆破英雄馬立訓

夜襲戰斗常勝英雄——桂干生

寧死不屈的八女投江

冉庄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文武兼備一代英才——彭雪楓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鋼鐵戰士——楊靖宇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一、 酒聖杜康

「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里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生卒

於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濂醫史》稱:「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盪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10. 歷史上,偷吃貢品的名人有哪些﹖

偷吃貢品?給神明的貢品算嗎?如果算的話,那麼算上孫中山一個,每次他媽媽拜菩薩,他總是會先偷吃一點,還說笑著說:「要拜就先拜我這個活菩薩哦」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品茶的名人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