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屠呦呦獲諾獎 擊中哪些創新"痛點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給國慶長假增添了喜慶氣氛。高興之餘,不少人也發出疑問,獲獎者何許人也?有媒體披露,屠呦呦是一個「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無留洋背景,無院士頭銜,甚至她本人也一直默默無聞,直到2011年,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美國拉斯克獎,才開始走入國人的視線。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並非只是個案,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人們普遍困惑的是,為什麼屠呦呦沒有拿到國內科技大獎?中國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無法確定青蒿素獲獎的歸屬。對此,有媒體冠以「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交鋒」進行概括。這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任何大型的科學研究基本上很難由個人獨立完成,包括國外那些獲得大獎的科學家,其成果也需要團隊支持或集體攻關,但這並不抹煞關鍵人物的關鍵作用,也不影響那些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至於屠呦呦為什麼落選院士,有分析認為,這依然與青蒿素的發現究竟是個人還是集體成果有關。其實,這並非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在我國包括院士評選在內的各類人才評價過程中,非學術因素有時佔了過重的分量。
不僅在院士評選中,而且在其他一些人才計劃的評選中,敢講真話、不善交際、卓有貢獻者落選,已是屢見不鮮。人才評價的公信力因此遭受質疑。如果我們繼續對這一狀況熟視無睹,如果不建立一套科學、公正、透明的人才評價體制,如果依然把是否博士、海歸以及發表多少篇核心期刊論文作為評價人才的主要標桿,如果政府還不簡政放權而是不斷設立各種評選,如果廣大科研工作者整天忙著爭頭銜、項目而無法潛心研究,就不可能形成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萬眾創新、人盡其才的局面。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瓶頸問題。
值得進一步反思的是,為什麼在改革開放前科研條件艱苦、科研經費不足、國際交流滯後的情況下,我國科技工作者能夠取得青蒿素、牛胰島素這樣的能夠觸及諾貝爾獎的原創成就,而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科研條件大為改善、研發經費源源不斷、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卻難以出現類似的原創成果?
對此,可以從很多角度加以分析,除了科研人員的責任感、奉獻精神等因素外,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缺乏以原始創新為導向的結果性評估。國際上進行績效評估,注重的是結果導向,區分了投入、產出和結果三個不同范疇。猶如治病,不是看花了多少錢、吃了多少葯、看了多少醫生、動了多少手術——這屬於投入和產出,而是看是否得以康復,這才是結果。我們目前的科技管理體制,恰恰主要是在投入和產出上做文章,如獲得多少項目、投入多少資金、引進多少海歸、發表多少論文等等,至於最後的結果如何,有多少原始創新、對經濟社會是否有重大意義等,則鮮有問津,造成大量的無效投入和產出。
這一問題的實質,是缺乏一個健全的學術市場。正如歐美的學術市場非常「識貨」,既不會魚目混珠,也不會明珠暗投,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就是一個顯例。只有存在這樣一個優勝劣汰的學術市場,才不用煞費苦心去人為地搞那麼多的評價指標和人才計劃,以是否海歸、博士、院士、長江、千人等論英雄,以發多少論文、爭多少項目、拿多少經費來衡量科技工作者,而是看他們有沒有原始創新,有沒有被學術市場認可的重要成果。
我們在由衷祝賀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同時,不希望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繼續下去,也不想看到「事後諸葛亮」的各種追捧,而是需要從中認真反思我國科技評價和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調整優化科研成果的獎勵機制、科技人才的評價機制和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
❷ 創新比諾貝爾獎更重要,是誰說的是誰說的
兩者都很重要,不過要我來說,個人的經歷還是知識積累更重要. 為什麼呢, 首先你回考試總不能掛科吧答,那就得積累知識. 你要拿獎學金嗎,積累知識吧. 你要拿各種英語,計算機什麼證書嗎, 積累知識吧. 你要考研嗎,積累知識吧. 當然總是死學是不好的,要有適當的創新能力.有創新能力,這話說著簡單可是實際有幾個能做出來? 不然中國早就有諾貝爾獎得主了.
❸ 諾貝爾有哪些成就
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葯的發明者。他曾擁有Bofors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還曾擁有一座鋼鐵廠。在他的遺囑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財富創立了諾貝爾獎,各種諾貝爾獎項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鍩(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諾貝爾一生在死神的威脅下為人類向大自然索取動力,在講述自己一生的科學技術成就時他只用了簡短的幾句話——「本文作者生於1833年10月21日,他學問從家庭教師處得來,從沒有進過高等學校。他特別致力於應用化學的研究,生平所發明的炸葯有:猛炸葯、無煙火葯、『巴立斯梯』或稱C89號,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學會、倫敦的皇家學會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師學會。1880年得瑞典國王創議頒發的科學勛章,又得到法國大勛章。」
諾貝爾獎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他的遺產大約是三千三百萬克倫,遺產所孳生的利息,便被當作「諾貝爾獎」的基金。
頒獎儀式每年於諾貝爾逝世的那一天,也就是十二月十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舉行,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
諾貝爾獎是按照諾貝爾最後的遺囑訂定的,分成下列的五項:
(1)物理獎: 由瑞典科學研究院決定,對於物理方面有重要發明和發現的人。
(2)化學獎: 由瑞典科學研究院決定,在化學有重要發現和改良的人。
(3)醫學獎: 由斯德哥爾摩的加羅林學會決定,在生理學或醫學上,有重要發現的人。
(4)文學獎: 由斯德哥爾摩學術院決定,對文學思想有啟發引導作用的人。
(5)和平獎: 由挪威議會組成的五人委員會決定。為促進國際的友好關系,且為和平會議的設立和普及竭盡心力,在軍備的廢除和縮減上有重要貢獻的人。
❹ 對於諾貝爾獎項,人們有什麼誤會
誤解一:諾貝爾獎只為重要理論頒發,雖然諾貝爾獎得主中不乏理論大家,但諾貝爾在遺囑中明確聲明這一大獎,「每年獎給在前一年度中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人」不局限於理論創新者。義大利人伽利爾摩·馬可尼與德國人費迪南德·布萊恩在1909年分別因電報機的發明和改進,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誤解四:諾貝爾獎得主們個個「德藝雙馨」,獲得諾貝爾獎是科學家們至高無上的榮耀,但是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DNA之父」詹姆斯·沃森,曾因發表有種族主義傾向的言論而遭到抨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帶來了PCR技術,而「PCR之父」凱利·穆里斯則由於相信占星術等原因飽受爭議。
❺ 為什麼說諾貝爾也有眼瞎的一天
因為1949年的諾貝來爾獎頒獎,自頒發給的是一個以前腦葉白質切斷術理念的人,後來證實這個治療方法一點用也沒有。
因為諾貝爾神經科學獎的黑歷史。經科學也許以其探索智慧本源的特點而備受諾獎委員會的青睞,理由是「發現了前腦葉白質切斷術對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而獲諾獎,也是最失敗的一次頒獎。所謂前額葉皮質是位於大腦前部的皮質結構,不過,額葉功能的好壞不會影響呼吸、心跳等關乎人類生存的基本功能。
因為諾貝爾獎也並不是每次都能頒發給對的人,也有錯的時候,就比如1949年神經科學獎。
❻ 為什麼美國創新率這么高啊 美國諾貝爾獎的人過百,明年都有許多新奇的玩意兒誕生,我們中國有13億人
第一 我國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技術儲備低,人員技術能力差,資本積累差,在專這種情況下沖擊諾貝爾各屬個獎項不容易。
第二 到今天而言,國家實力得到了很大增長,但在好多方面依然不如人,仍需努力。
第三 諾貝爾獎項評委基本都是外國人,有句話說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評委難免會受個人喜好、政治傾向、自身研究領域的影響,對他們來說一個和他們不同皮膚、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當然不會太受他們待見。
❼ 有哪些諾貝爾獎的研究不那麼出名,卻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奧托·哈恩1938年,重裂變的發明者和德國物理學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互相幫助當他們用慢中子轟擊鈾核時,出乎意料地創造了一個異常的環境:反應不僅迅速劇烈,而且釋放出高能量,鈾核破裂成為一個更小更輕的物質因素。
費米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最高,1949年,宇宙射線中的粒子出現了加速機構研究了π介子、μ介子和核子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宇宙線分裂理論1952年,發現了第一個強子共振,同位旋四極態1949年,在楊振寧的幫助下,首次提出了基本粒子的復合模型。
❽ 為什麼說有政治黑歷史的人沒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奧巴馬和特朗普你覺得他們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嗎?
❾ 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為什麼那麼差成果為什麼那麼少諾貝爾科學獎只有一個
中國來本來起步就晚了,我們屬於自比較保守的一個民族。給你講個簡單的故事,曹沖稱象和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其實是一個原理,但是中國就把他看作了一個聰明的孩子動的腦筋只給予了稱贊,而國外就通過現象然後更深入的思考把他變成了一個理論。國內的汽車發動機變速箱很多都還在逆向開發,我們有自己的長處但是你想來個震驚世界的新發現尤其是學術方面的還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