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哪些名人名字中有帶「讓」字的嗎
張讓(?—189年9月24日),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歷版為小黃門權、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
邊讓(?--193年?),字文禮,東漢末年名士,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人。年少時,博學善辯,又能寫文章,曾作《章華賦》,因此名噪一時。漢靈帝時,大將軍何進以軍事徵召為令史。官至揚州九江郡太守。
翟讓(?—617年),東郡韋城(今河南滑縣南)人,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前期領袖。武功高強有膽略。初為東郡法曹,犯法亡命至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率眾起義。
尚讓,生卒年不詳。唐僖宗乾符二年 (875)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王仙芝和尚讓﹑讓兄尚君長一起發動起義。
㈡ 古代名人的名字里帶正字的有哪些
張居正(1525年-1582年),
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祖籍安徽鳳陽 ,出生於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㈢ 有哪位歷史人物名字中帶「友」字
許世友,男,1905年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家窪。1955年,許世內友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並容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副主任。
㈣ 歷史人物名字五個字的有哪些
五個字的歷史人物
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艾森奧威爾、奧爾布賴特、哈馬舍爾德回、瓦爾德海答姆、德奎利亞爾、季米特洛夫、季諾維也夫、捷爾任斯基、伏羅希羅夫、勃涅日涅夫、安德羅波夫、戈爾巴喬夫、山本五十六、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木村兵太郎、中曾根康弘、橋本龍太郎、小泉純一郎、貝盧斯科尼、阿姆斯特朗、羅伯斯庇爾、齊奧塞斯庫、帕潘德里歐、卡拉曼利斯、內塔尼亞胡
㈤ 有什麼歷史名人名字里帶本字的
閻立本,唐朝著名畫家
㈥ 哪些歷史或名著人物名字帶有「人」字
贏異人(秦莊襄王)、吳趼人、褚人獲、孫立人、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周建人、李劼人、毛人鳳
㈦ 歷史人物名字為三個字的有那些
吳三桂不知道,只是小說人物。另外關雲長叫關羽,趙子龍叫趙雲。這才是名。你說的是字不是名。謝謝。
㈧ 中國歷史人物中名字里帶「九」字的有哪些
秦九韶,宋代數學家;李九龍,中國人民解*放*jun上將;張九齡 ,唐玄宗開元年間尚書宰相 暫時就想起來這仨
㈨ 哪些偉人歷史名人名字中帶有【博】字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1] ),字寬夫,號伊叟[2] 。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3]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
天聖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等職。慶歷七年(1047年),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以平王則起義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馬光薦,拜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紹聖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時,與司馬光等並入元祐黨人碑,後追復太師,謚號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4] 。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法,曾成功地抵禦西夏入侵。為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㈩ 歷史人物中 名字裡面有思字的 有哪些
孫思邈(58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是唐代醫葯專學家,被後人譽為「葯王」。屬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宮觀里都有"葯王殿"。他醫德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國陝西耀縣人,公元581年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當時的朝廷下令征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了。 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