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的歷史怎麼形容
老上海:小家子氣,憂傷,奢華.十里洋場.燈紅酒綠,東方巴黎,遠東第一城市
新上海:金融中心,不夜城,東方大都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燈火輝煌,時尚前鋒
㈡ 上海的歷史.為什麼歷史上上海也不怎麼樣.而中國近代歷史上上海就顯的很繁華很重要了!
上海是近代才有的城市啊。鴉片戰爭以後有外國人了,有租界了,成為通商口岸了才繁回華起來的。答內陸城市由於很多不靠海,甚至不靠長江,所以不能在近代繁華。上海之所以能被外國人看的很重,而且又慢慢在近代發展起來,與他靠海和沿江是分不開的
㈢ 關於上海歷史問題
1、上海開港,大量洋人開始入駐上海。
2、近代工業與西方投資在上海興起。銀行、商會版、洋買辦、權洋顧問大量出現。
3、租借興起,帶動了商業和娛樂業的繁榮,尤其是法租界的興起。
4、幫派勢力的興起,蔣介石為了入上海拜青幫老大黃金榮為祖師。
解放後上海的發展
一、上海在近代史以及國際上的影響
二、舊上海資本、文化世家的經驗
三、中央上海幫的關系,上海的發展與其密閉可分。
㈣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4)如何介紹歷史上的上海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同一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在上海發起「淞滬會戰」。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
1947年上海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幹部大會上宣布,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網路-上海
㈤ 上海簡介
1、上海概述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2、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界於東經120°52′-122°12′,北緯30°40′-31°53′之間,地處長江入海口,東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
上海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岸,長江三角洲前緣,中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位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陸境海拔最高點。上海地跨長江口、澱山湖、黃浦江、吳淞江四大水系,境內江、河、湖、塘相間。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5)如何介紹歷史上的上海擴展閱讀
歷史地位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金融地位
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上海幾乎囊括了全中國所有的金融市場要素:上海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交易所、上海鑽石交易所、黃金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銀行間債券市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資金拆借市場、國家黃金儲備運營中心。
國家外匯儲備運營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央行徵信系統中心、支票節流數據處理中心)、中國四大銀行(農行、中行、工行、建行)上海總部、各大外資銀行大中華總部、中國反洗錢資金監控中心、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中國保險交易所。
上海金融法院獲批成立,原油期貨成功上市,中國人壽上海總部、建信金融科技等總部型功能性機構落戶,人民幣跨境使用范圍進一步拓展 。
㈥ 有關於上海的介紹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 。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6)如何介紹歷史上的上海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30]。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㈦ 老上海簡介
有軌電車
六個篇章的蠟制「巨著」
蠟像館坐落於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內零米大廳的南側,擁有1萬平方米面積。該館經過眾多藝術家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精心策劃、設計並在優秀技術工人的通力合作下建成。這是一座集歷史、文化、鑒賞、娛樂於一體,具有創新理念的現代多媒體蠟像博物館,擁有1000多件珍貴文物,100多尊真人蠟像,它是一部具有三維模擬效果,由六個篇章構成的「巨著」:「車馬春秋」、「城廂風貌」、「開埠掠影」、「十里洋場」、「海上舊蹤」、「建築博覽」六個「篇章」連接成了往昔與當今上海的歷史文化通衢。
一腳踏進蠟像館,最大的感觸即是,所有雕塑都「仿」得太「真」,以致「假作真時真亦假」,常掉進真假莫辨的尷尬陷阱。在樓間一長椅上坐一老者,筆者竟然誤為蠟像,手指老者反復對同伴道:「你看像不像真的?」同伴惑然:「他本來就是真人啊。」
深入館內,彷彿來到五方雜處的老城廂,漫步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場,領略到石庫門弄堂的獨特文化韻味,目睹了棚戶區里的苦澀與艱辛……可以說,走進蠟像館,就是走進了上海城市發展的700多年的歷史,許多感慨和回味,一齊注到心頭。
中葯鋪
沿歲月的頁碼去依序「翻閱」
讓我們沿著歲月為「蠟像巨著」排列的編碼,去依序翻閱———
序館:車馬春秋———這里有一輛輛帶著歲月滄桑的車輛,一幅幅彌足珍貴的歷史圖影,無不折射出上海城市文明的遞進、歷史的演變。
第一館:城廂風貌———開埠前,上海已有50萬人口,是商業繁榮、文化發展的「東南名邑」。開埠後,老城廂里中西文化共存,代表了上海歷史十分復雜的一面,也是上海城700多年歷史中最神奇的一章。
第二館:開埠掠影——1845年,列強在上海建立了租界之後,上海逐漸變得華洋共居,五方雜處,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中西兼容,亦新亦舊的市民習俗逐漸形成,不同階層的市民生活有著強烈的反差。
第三館:十里洋場———在小農經濟似汪洋大海的舊中國,太平洋西岸,中國的東端,一個冒險家的樂園在畸形地崛起,東方大都會的夢在迅速膨脹。
第四館:海上舊蹤———上海,早先外來漁民劃著小漁船泊岸登陸的棲身之地,莘莘移民托起了這座城市,近代「文明」浸染,繁華喧囂替代了安貧樂道的舊時容顏,而一隻只小漁船依然故我地維持著千瘡百孔的生計。
第五館:建築博覽———中西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凝固成為一幢幢風格迥異的建築物,它們是上海數百年滄桑變遷最具象徵性的物質見證。
鐵匠鋪
存入當下中國的集體記憶
徜徉在模擬逼真的裁縫鋪、中葯鋪、棉布鋪、豆市街、竹器店、戲園子、股票市場、跑馬場……瀏覽於都市電車、法式英式挪威等國風格的建築及相關人文景觀中,帶著遊玩和輕松的心態進去,當我們參觀完蠟像館全貌,腳底的步履不經意間滯重起來。
上海這個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典型代表,一個新舊交替不斷死亡與新生的城市,曲折多變的成長歷程令人慨嘆。每一次滄桑巨變,在上海灘這個人生大舞台,不論亂世梟雄還是販夫走卒,或驚天動地,或平淡庸常,都上演得繪聲繪色。在漫漫數千載中華歷史長河中如劃過黑夜長空的流星,稍縱即逝,短暫卻耀眼,折射出人生活劇的光亮,其間還有外來入侵者帶來的民族的難堪屈辱,中國數百年政治經濟無休止的動盪,上海,更集中體現了中國近代以來風雨變幻、雲詭波譎的歷史。這一切都栩栩如生地存入了當下中國的集體記憶,這對建設中的文化昆明,應該有所啟示。
㈧ 上海的歷史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上海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築石料也很稀少,陸上的能源礦產同樣匱乏。70年代以來開始在近海尋找油氣資源,在多口鑽井中獲得工業原油和天然氣。
據初步估算,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儲量約有60億噸,是中國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氣盆地。附近的南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有2.9億噸儲量。東海海水中化學資源豐富,在長江口淺海底下,還發現一些礦物異常區,有鋯石、鈦鐵砂、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
上海市境內天然植被殘剩不多,絕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栽培的農作物共有100多個種類,近萬個品種。蔬菜多達400多種,居全國之冠,瓜果和觀賞花卉品種也很多。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太湖流域東緣。境內河道(湖泊)面積約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積率為9%~10%;上海市河道長度2萬余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
上海市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
統計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相比2014年末,外來常住人口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
㈨ 如何介紹上海
把上海那裡好玩,有什麼歷史文化啊,有什麼好吃的,都介紹清楚!
㈩ 求一篇介紹上海的文章,800字左右,要寫到上海的歷史,近幾年發展,景點,其魅力所在等等方面。謝謝!
我的故鄉真美啊!黃浦江是我故鄉的母親河,它滋潤和哺育故鄉的人們。它的兩岸歷經了風風雨雨的歷史變遷,如今越發變得光彩奪目。
它的西岸是一幢幢用花崗石築起的具有異國風情的大樓,有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西班牙建築、羅馬式建築、中西合璧式建築等52幢,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群」,也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看到它們我彷彿來到了西方世界,它們代表了故鄉的昨天。
如今,一座座具有現代化的城市建築在母親河的東岸拔地而起。有高聳入雲的「金茂大廈」。它高420.5米,共有88層。在它的53~87層為世界上最高的超豪華五星酒店——金茂君悅大酒店。特別是高152米,直徑為27米的酒店中庭,28道環廊在霓紅燈的照射下光彩迷人,彷彿置身在時光隧道。設在88層的觀光大廳是目前國內最高最大的觀光廳。它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世界高新技術的完美結合。在金茂大廈的邊上有上海城市標志性建築——「東方明珠」。它有十一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從蔚藍的天空中至如茵的綠草地上通過三根直徑9米的擎天立柱串聯起來。而兩顆紅寶石般晶瑩奪目的巨大球體被高高托起,整個建築渾然一體。體現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詩情畫意。白天登上東方明珠,可以盡情飽覽浦江兩岸和上海的秀麗壯觀的景色,夜晚東方明珠在璀璨的霓紅燈映照下現得流光溢彩。浦東的開發、開放使得一座座、一幢幢風格各異、造型別致的摩天大樓矗立在故鄉的熱土上。
到了傍晚,天空已是灰濛蒙的,這時,高樓上的燈已經陸陸續續亮了起來。就像是幾顆星星隕落人間,對著我眨著眼睛,這些調皮的孩子,和我玩起了捉迷藏。接著,路上的路燈、車燈也爭相亮了起來,整條路頓時燈火通明,一盞盞燈就像是一隻只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等到天空完全暗了下來,霓虹燈也亮了起來。這下,上海彷彿穿上了件閃亮的新衣服:一盞盞霓虹燈千變萬化,一會兒紅,一會兒綠,一會兒半紫半黃,真是五光十色;還有那變幻無窮的形狀,又像彩虹,又像鮮花,這是那衣服上美麗的花紋。一條條公路,一片金光,像是一條條綵帶。高樓頂上的燈光好像是閃閃爍爍的寶石,裝飾著花花綠綠的時裝,這不是一個時裝表演么?
這就是我的家鄉——上海。我永遠愛著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