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軍機處是在歷史書哪裡

軍機處是在歷史書哪裡

發布時間:2021-03-05 17:06:45

1. 軍機處設立的主要背景及歷史作用

清初沿明舊制,「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軍報頻繁,內閣距內廷太遠,皇帝不便親授機宜,故在這年元月,在內廷設立軍機處,其全稱為「辦理軍機事務處」。初設時名為「軍機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辦理軍機處。

軍機處是分割內閣之權,所以說它是「內閣之分局」。軍機處在清代統治了180餘年,成為大政所出的宰輔之區。它的體制特殊,職官簡煉,有官而無吏。它的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軍機章京辦理。
軍機處初設時,所掌僅限軍務。《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說:「初只承廟謨商戎略而已。」但以後事權逐漸擴大,以至軍國大計莫不總攬。其具體職掌有如下幾方面: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預官員上報之奏摺文書的處理。
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系衙門議奏。特交的,由軍機處查議其可否,密擬辦法上奏;會同議奏的,或由軍機處主稿,或由所會衙門主稿,臨時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軍機大臣審理擬定,或由軍機大臣會同三法司審擬。軍機大臣可在軍機處提訊,也可使用刑訊。應刑訊時,選用內務府公所或於步軍統領衙門進行。凡秋審案件,軍機大臣也參預。

四、重要文武官員之任免及各部尚書、侍郎、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鹽政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之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官員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負責開列應補人員名單,交皇帝選擇任用。遇科考,也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名單,奏請皇帝選用。復試或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命閱卷官。

五、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與兵馬錢糧:凡有行軍,軍機處根據有關圖書,考查山川險要,道里遠近,如系邊遠地區,圖書中沒有記載的,要考查新舊檔案並加諮訪。應用的兵馬、錢糧,則由戶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門取簡明確數備查。遇有皇帝查訊的問題,即時呈遞。

六、軍機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欽差」身分,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一些政事。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王朝對中央行政機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表現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權的趨向。軍機處成立以後,逐漸代替了清建國以來所依靠的滿洲親王,貝勒參預議政的制度,廢除了議政處;同時也削弱了內閣參預國政的權力。軍機處以「君權附庸」的地位.

2. 清朝的內閣和軍機處的具體位置在哪裡是在紫禁城內還是在皇城內或者在皇城之外

都在紫禁城之內。只不過內閣位於前朝,而軍機處與內宮只有一牆之隔內了。

3. 清朝的軍機處是干什麼的

4. 故宮三大宮殿、軍機處的位置分別在那裡

太和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保和殿位於中和殿後。軍機處在養心殿南、隆宗門內。

軍機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於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或者舉行盛典時用的宮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中和殿最小。

三大殿是中國明清宮殿建築,體現了中國宮殿建築的以下特點: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為主體,取左右對稱的法式排列諸殿堂、樓閣、台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築。

(4)軍機處是在歷史書哪裡擴展閱讀:

軍機處的職責: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預官員上報之奏摺文書的處理。

官員上報的文書,凡摺奏「請旨」者歸軍機處,照例的題本歸內閣,直到清末未變。雍正帝每天召見軍機大臣,有時一天召見數次 。

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系衙門議奏

5. 軍機處的歷史地位

軍機處總攬機要,還有向皇帝推薦官吏的權力,許可權凌駕於內閣和六部之上。各地的奏章由軍機處票簽後呈請皇帝批示。皇帝的諭旨,凡屬機要,都由軍機處草擬,稱為「密諭」,經由軍機處通過兵部送達地方的督撫,稱為「廷寄」,內閣無從過問。至於「文武官特簡」以及西北兩路軍兵換防也要由軍機大臣「進其名單」呈請欽定。軍機處還立有「存記簿」,相當於機要檔案,「凡有旨存記者,皆書於冊而藏之」,「應密存事件,則密封存記」。軍機處奉命經辦一切重大軍政事務,成為國家的政治中樞。軍機大臣無專職,亦無定員。軍機處不設官署,除了奉命辦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決定,也無權對外發出任何指示,即「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 。其官員互不統屬,皆直隸於皇帝,軍機大臣的罷置也聽命於皇帝,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它的設立是清代統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皇帝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了全國的軍政大權,實現了「乾綱獨攬」的絕對君權。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廢止,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臣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6. 歷史上哪位皇帝首創了軍機處

清朝強化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皇權.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處理軍政大事.軍機大臣由皇帝選回派親信的答滿,漢大臣組成,完全聽命於皇帝.軍機處設在皇宮內的乾清門西,便於皇帝及時宣召.軍機大臣清晨在軍機處後旨,皇帝口受旨意,讓他們草擬成文,經皇帝審閱之後,送有關部門執行.後來軍機處不斷擴大,取代了清初的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但軍機處處於皇帝的嚴密控制下,軍機大臣只能遵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不能獨自行使權力.軍機處的設立使皇權進一步加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辦事效率.

7. 軍機處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地位

1、職能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

軍機處初設時,所掌僅限軍務。《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說:「初只承廟謨商戎略而已。」但以後事權逐漸擴大,以至軍國大計莫不總攬。其具體職掌有如下幾方面: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預官員上報之奏摺文書的處理。
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系衙門議奏。特交的,由軍機處查議其可否,密擬辦法上奏;會同議奏的,或由軍機處主稿,或由所會衙門主稿,臨時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軍機大臣審理擬定,或由軍機大臣會同三法司審擬。軍機大臣可在軍機處提訊,也可使用刑訊。應刑訊時,選用內務府公所或於步軍統領衙門進行。凡秋審案件,軍機大臣也參預。

四、重要文武官員之任免及各部尚書、侍郎、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鹽政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之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官員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負責開列應補人員名單,交皇帝選擇任用。遇科考,也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名單,奏請皇帝選用。復試或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命閱卷官。

五、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與兵馬錢糧:凡有行軍,軍機處根據有關圖書,考查山川險要,道里遠近,如系邊遠地區,圖書中沒有記載的,要考查新舊檔案並加諮訪。應用的兵馬、錢糧,則由戶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門取簡明確數備查。遇有皇帝查訊的問題,即時呈遞。

六、軍機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欽差」身分,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一些政事。
2、特點
軍機處 - 保密制度、
軍機處實行了嚴格的歸檔保密規定,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諭旨,所遞片單,均鈔釘成冊,按日遞添,月一換,謂之「清檔」。凡發交之折片,由內閣等處交還及匯存本處者,每日為一束,每半月為一包均責成章京檢覆無訛,按季清檔,月折及各種存貯要件,收入櫃中,值日者親手題封,謂之「封櫃」。清軍機處還設有專門的檔案房,有專職的保密人員管理這些檔案,由此而使軍機處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同時,為後代留下了許多難得的珍貴史料。 軍機處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軍機處 - 辦事效率
軍機處的辦事效率很高。根據內閣制度,下屬官員有事題奏,或皇帝頒發詔旨,都是經過層層機構,輾轉交送,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則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辦理,皇帝有諭,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
3、歷史意義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王朝對中央行政機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表現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權的趨向。軍機處成立以後,逐漸代替了清建國以來所依靠的滿洲親王,貝勒參預議政的制度,廢除了議政處;同時也削弱了內閣參預國政的權力。軍機處以「君權附庸」的地位.

望及時採納!

8. 軍機處的歷史發展

參見詞條:議政王大臣會議、南北黨爭、南書房
清朝入關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仍然非常大。同時在內閣大臣中,南方與北方士大夫的黨派之爭仍然延續,黨爭與滿洲貴族內部矛盾糾纏在一起。為了加強皇權,康熙帝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南書房,康熙帝在翰林等官員中,「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稱「南書房行走」。 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 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 。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康熙帝親政以後,朝廷的權力一則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限制,國家大事需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而這些滿洲王公貴族地位較高,有時與皇帝意見發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則內閣在名義上仍是國家最高政務機構,控制著外朝的權力,康熙帝為了把國家大權嚴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決定以南書房為核心,逐步形成權力中心。 參見詞條:清平青海之戰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准備對准噶爾部用兵,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出兵。與此相配合,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雍正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都是以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還有軍機章京,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充。所有這些人都是兼職,他們的升轉仍在原衙門進行。因此,軍機處設立之初,沒有專門的官員。 軍機處沒有正式衙署,有值班房,在隆宗門內,靠近雍正帝寢宮養心殿,以便於軍機大臣被召見議事。無專官,無衙署,就使軍機處成為一種特殊的機構。召見時,雍正帝指示各項事件應如何辦理,有時向軍機大臣詢問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以作出裁決。軍機大臣根據旨意,草擬文書。上諭形成後,不經過內閣,由軍機處直接發給有關官員。
雍正朝的軍機大臣,不過是傳旨辦事,對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創立軍機處,把它和奏摺制度相結合,即以硃批諭旨答復臣下奏摺,召見軍機大臣授以政事機宜,天下庶務總歸他一人處理 。 參見詞條:總理事務處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乾隆帝繼位,十月,罷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但不久又因實際需要而於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將軍機處重新恢復,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大了權力。軍機處重建之後,乾隆帝擴大了軍機大臣人數,任命鄂爾泰、張廷玉、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等六人為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也由原來的十人擴充至十六人,滿漢各半。此後,隨著其權力的加大和處理事務的增多,人數相應又有所增加。在對人員編制不斷充實的同時,軍機處處理事務也日益增多,權力愈加擴大,各項制度也不斷趨於健全。
乾隆時期,軍機處擴大到「內而六部卿寺,暨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所屬,西南至伊犁、葉爾羌將軍、辦事大臣所屬,迄至四裔諸屬國,有事無不綜匯」。 其職責幾乎無所不包。軍機處所承擔的職權,已使它超出內閣之上而成為全國政事的中樞。為保證其所負擔的各項職責能順利得到貫徹,乾隆帝還為它制定了各種具體的規章制度。乾隆十四年(1749年),規定印信平時由內奏事處的誇蘭達太監收存,用印時,由值班軍機章京以鐫有「軍機處」三字的金鍉將之請出,用畢立即交還。為嚴格保密,軍機處中的聽差皆揀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的幼童充任,而在軍機處值廬,還有專派的御史往復稽查,不準任何人窺探。如有地方督撫官員通過各種方式向軍機章京刺探情況,必嚴加處理 。盡管軍機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乾隆帝卻始終未設專官,未立衙署。其職權范圍雖廣,但不過是僅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的一個皇帝私人的秘書班子而已。 參見詞條:和珅、甲申易樞
軍機處唯一的一次尾大不掉,是在和珅擔任領班時期。和珅掌權後,身兼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打破了制衡的框架,要求「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如此以來,在制度設計上,就令軍機處的地位大大提高,不僅參與決策,還實際掌控了信息渠道,皇帝被操縱的風險大大增加。
嘉慶帝在翦除和珅後,立即廢除此條。此外,嘉慶帝還多次刻意地挫壓朝臣中尊崇軍機處的風氣,並否決了一位官員提出的在奏摺內將軍機處抬寫以示尊重的建議。嘉慶帝對於軍機處的一連串打壓,主要是基於對和珅專權的撥亂反正,他本人對於軍機處的作用並不否定。在嘉慶時期,軍機處被提高到了「平章軍國重事」的宰輔地位。並且在制度的多方約束下,軍機處的確在成為一隻有力的臂膀的同時,並不傷及政權肌體。
道光帝時期,各處發往軍機處的奏摺必須先經皇帝之手之後,軍機大臣才能閱覽。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帝繼承帝位後,奕欣被封為恭親王。不久他又進入軍機處,咸豐帝又命他在內廷行走。 咸豐十一年(1861年)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軍機處之決策權漸移。
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變後,奕欣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軍機處的權力大大提升。同時,自此直到裁撤軍機處,由親王擔任領班軍機大臣便成為慣例。所以慈禧太後與奕欣之間在權力上的矛盾、斗爭日漸顯露出來。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於是就處心積慮地要削弱奕欣的權力。同治四年(1865年),她以奕欣「目無君上」、「暗使離間」等罪名,下詔革除其一切差事。後出於政治需要,採取先打後拉的手法,仍令奕欣管理總理衙門,接著又恢復他的領班軍機大臣職務,但取消了議政王的稱號。從此,慈禧太後大權獨攬,軍機處和軍機大臣的權力被削弱。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失利,奕欣受到「言路交章論劾」。慈禧太後乘機將奕欣等軍機大臣全體罷黜,把他及其勢力從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全部清洗出去。 更換了醇親王奕譞、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等管理軍機處,史稱「甲申易樞」。奕劻、奕譞、世鐸的行政能力遠不如奕欣,但是對慈禧太後惟命是從。所以,「甲申易樞」後,慈禧太後的權勢進一步擴大,軍機處也變為慈禧太後統治的工具。 參見詞條:清朝責任內閣
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各省代表在資政院會議上提出要求頒布憲法、組織內閣、開設議院等要求,而且奉天的代表要求第二年就召開國會,並認為軍機大臣責任不明,要求設立責任內閣。
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的壓力下,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下令裁撤舊設內閣及軍機處,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自此實行了180餘年的軍機處被廢除。

9. 軍機處到底有著什麼歷史,是幹嘛的謝謝謝謝謝謝

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內權力機關,於雍正七年容(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兼職。乾隆帝時期復設軍機處,從此成為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到清末。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同時,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另外,軍機處在辦公場所和官員設置上沒有正式的規定,也無品級和俸祿。需要強調,軍機處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歸根結底聽命於皇帝,成為封建皇權的統治工具。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責任內閣成立後軍機處被撤銷。

網頁鏈接這上面都有,希望能幫到你

求採納

閱讀全文

與軍機處是在歷史書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