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和中國歷史那個早!
你好,早在遠古來時期,不源列顛島上就已經有人類,大約公元前2800年原始居民建造了巨石陣,而羅馬帝國在公元前後兩次踏上不列顛。所以說不列顛(即英國的一部分)至少有5000千年的歷史和2000年的文明史。 現在的英國是過去1000年中幾次合並的結果。10世紀以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1284年威爾士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共有一位君主,1707年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1169年-1691年逐步被英國控制)合並,組成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B. 英國歷史,誰知道
聯合王國目前的疆域包含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而過去有大約超過一百年的時間還包含了整個愛爾蘭島。1707年的《聯合法案》將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1800年的《聯合法案》再將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與愛爾蘭王國合並在一起,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脫離了聯合王國,剩下北愛爾蘭還在聯合王國的支配底下。於是1927年聯合王國的名稱就改成了今天的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聯合王國的核心實際上是由英格蘭王國所創建的政府體系,在各個不同的階段合並入威爾士公國、蘇格蘭王國和愛爾蘭王國。
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威爾士在中世紀的時候幾乎沒有統一過,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由許多地方公國統治各地。當諾曼人入侵英格蘭的時候,他們也前進到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邊界地區,並在那裡以及威爾士東部建立起了一些貴族統治。當時還控有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人,開始在Llywelyn the Great等人的領導下逐漸統一起來。
愛德華一世最後終於在1282年成功征服了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最後一個當地的威爾士公國(大約是今天的盎格魯西郡、卡那封郡、麥里昂斯郡、塞勒狄瓊郡和凱爾馬瑟夏爾郡這塊地區),並且在兩年之後透過《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了愛德華一世對此地的統治。為了平息威爾士人,愛德華一世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後來的愛德華二世)在1301年2月7日這天被封為威爾士親王。這塊直接在王室統治下的地區,便稱作威爾士公國(1284年—1536年)。將威爾士親王這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的長子便成為了傳統,到現今都還持續實行中。
從1284年到1536年之間,英國君主只有對威爾士公國有直接的控制權,而其他邊界地區的領主則獨立於王權之外(他們統治有威爾士東部和南部地區)。1535年頒布的《聯合法案》才進一步完成了英格蘭和威爾士在政治和行政上的統一。這個聯合法案將威爾士劃分為13個郡,分別是:安格魯西郡、布萊根郡、凱爾納馮郡、卡爾狄更郡、凱爾馬瑟郡、丹比夫郡、佛林特郡、葛萊摩根郡、麥里昂斯郡、蒙茅斯郡、蒙哥馬利郡、彭布魯克郡和拉德諾郡。它並且還規定英格蘭法律適用於威爾士地區,以及規定英文為處理政府業務時的官方語言。這使得大部分的當地威爾士人都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不過威爾士在英國國會中也可以派代表參與。
英格蘭征服愛爾蘭
對愛爾蘭的征服是從1169年英王亨利二世開始的。嚴格來說,在一開始這並不算是英格蘭征服,因為這個征服是由一小群諾曼人所發動的,而他們既非英格蘭人,也不是聽從英格蘭君主的命令行事。有一個被驅逐的威爾士諾曼男爵「強弓手」理查·費茲吉伯特·德克雷(Richard fitzGilbert de Clare,『Strongbow』)和一位被驅逐的愛爾蘭國王迪阿爾木德·麥克姆洛(Diarmuid MacMorrough)合作,幫助國王回復他的蘭斯特王國(Kingdom of Leinster)。這使得諾曼人在愛爾蘭獲得了一個根據地,在1170年也佔領都柏林。「強弓手」的成功讓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感到警惕,他擔心強弓手的勢力會變得太強大。亨利二世於是在1171年親自攻打愛爾蘭,都柏林與其附近地區都臣服於他。「愛爾蘭領地」(Lordship of Ireland,1171年—1541年)由亨利二世的兒子約翰所統治。約翰在1199年於其兄長理查一世死後繼承王位,這表示愛爾蘭領地變成直接由國王所統治。他也在都柏林建立起了一個議會。然而事實上這個議會只對「佩爾」(Pale)這塊地區有律法權,而英格蘭也只是掌控了相對而言較小的一塊愛爾蘭地區。
1541年愛爾蘭議會決議將愛爾蘭的地位轉變為一個王國,於是建立了愛爾蘭王國(1541年—1800年),而亨利八世為其統治者。由於亨利八世認為他如何定位自己超越了議會的管轄范圍,因此拒絕了這個頭銜;然而隔年他就開始稱呼自己為愛爾蘭國王。這件事情使得兩邊的王位得以結合,類似於1603年以後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位結合。16世紀另外一個特色則是英國殖民地的出現,試圖將英格蘭的影響力更深入愛爾蘭。
英格蘭與蘇格蘭王室的結合
蘇格蘭原本是個獨立王國而不受英國統治。由於氣候的關系,蘇格蘭顯然的比她的南方鄰居-英格蘭- 還要貧窮。然而,蘇格蘭與法國有"老同盟"(Auld Alliance),這也使得歷任英格蘭政府相當緊張,也意識到應該將蘇格蘭從天主教的法國分離。
蘇格蘭的宗教改革派也看到了新舊教派所產生的沖突,信仰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被迫退位並且逃亡到英格蘭,她的兒子,詹姆士六世成為新的蘇格蘭國王,並且由新教的大臣攝政。
由於蘇格蘭女王認為英國天主教對與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的婚姻的正當性感到遲疑,所以她認為她比她信仰新教的表姐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更有資格繼承英格蘭王位,因此開始她的陰謀計劃。但是她陰謀計劃終告失敗,伊麗莎白將她的表妹軟禁起來並且開始審訊,最後,所有的陰謀計劃都與蘇格蘭女王有關。因此,蘇格蘭女王以叛國罪處死。
詹姆士六世在1603年繼承伊麗莎白一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整個大不列顛島,雖然兩個王國仍然保持各自的議會。往後的100年當中,在宗教與政治的強烈差異下,這兩個地方仍然持續的對立的情勢,雖然有共通的王室,但也無法預防互相競爭的沖突。
1649年的共和時期
查理一世在1625年成為不列顛國王,但也開始了國王與議會的緊張氣氛。由於查理一世堅持君權神授說的理論,也燃起了國王與議會對於國王的至尊地位的戰爭。這場從1642年到1649年的英國內戰結果是,國王被處死而整個國家進入了英格蘭聯邦時期(1649年-年),而克倫威爾為護國公。新的政權仍然沒有獲得廣大的支持,在克倫威爾過世後,其子理查·克倫威爾在軍官和人民的逼迫下重新召開父親解散的議會。1659年議會宣布君主制復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
《1707年聯合法案》
安妮女王在1702年繼位以來,希望能夠將英格蘭與蘇格蘭更緊密的整合,在1706年公布了聯合法案草案,英格蘭與蘇格蘭雙方開始認真協商合並之事。不過蘇格蘭對於該草案有些爭議:反對者認為在沒有任何利益的協議下,接受該法案最終的結果將會失敗。在此期間,雙方也有激烈的辯論,而且在某些地區,聯合法案相當不受到歡迎。協商的結果,接近破產邊緣的蘇格蘭議會最後還是接受這個草案。
安妮女王御准了《1707年聯合法案》,廢止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以及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取而代之的是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以及大不列顛議會。安妮女王成為第一個大不列顛君王。蘇格蘭派45名議員到西敏寺與英格蘭共組大不列顛議會。這兩個王國的合並也意味著蘇格蘭與英格蘭可以進行自由貿易,但是雙方的制度習俗並沒有合並:蘇格蘭法律與英格蘭法律仍然分開、而且兩地也發行各自的貨幣、蘇格蘭教會與英格蘭教會也仍然各自保留。根據聯合法案的條款,蘇格蘭與英格蘭改名為"北不列顛"與"南不列顛",由於無人使用,這個更名計劃很快地宣告失敗。
聯合王國
大不列顛自從戰爭期間以來,對於整個帝國的控制日漸放鬆,而民族主義也漸漸的開始在整個帝國開始蔓延並且日漸強大,尤其是在印度與埃及。
聯合王國在1867年到1910年期間,給予澳大利亞、加拿大、與紐西蘭"自治領"的地位,他們成為大英國協的創始會員國,雖然不是正式但是與大英帝國仍然緊密的關系。自從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獨立以來,每個殖民地紛紛獨立,大英帝國已經算是瓦解了。直到今日,幾乎所有以前不列顛的殖民地都是英聯邦的會員國,而這些會員國也幾乎都是獨立的國家,但是仍然有13個以前的殖民地,包括了百慕大、直布羅陀,福克蘭群島、與其他地方,這些地方選擇繼續與倫敦保持著政治關系,所以這些地方成為了英國海外領地。
更多在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D%E5%88%97%E9%A1%9B%E7%BE%A4%E5%B3%B6%E6%AD%B7%E5%8F%B2&variant=zh-cn
C. 英國為什麼有四個地區呢四個地區有什麼權利
英國地區簡介:英格蘭 英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位於蘇格蘭以南、威爾士以東。 英格蘭大部份地區沒有峻峭的山脈。在北部有連綿的低山,南部海岸對開有多個離島,最大的是維特島。聯合王國中,英格蘭最接近歐洲大陸,與法國相隔僅38公里。 英格蘭的主要河道有南部的泰晤士河、埃文河、東北部的泰恩河等。 面積:130.4萬平方公里 人口:5001萬(2004年中統計數字)首都:倫敦主要城市: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紐卡斯爾 主要語言:英語 主要宗教:基督徒居多(包括英國國教、羅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猶太教、印度教、錫克教概況英格蘭在大不列顛島三個聯合王國中面積最大和經濟最發達,英格蘭的居民佔全英人口83%,英格蘭有大約10%人口非白種人。 大倫敦區人口共超過800萬,是英格蘭最大的地區,第二、第三大地區是中西部和西北部的大曼徹斯特區。 11世紀末以前,英格蘭的首都是溫徹斯特(Winchester),後來遷都到倫敦。現在倫敦不僅是英國的經濟重鎮,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英國政府自1999年起向蘇格蘭和威爾士下放權力,讓這兩個地區成立自己的議會,他們甚至能夠制定有別與英國政府的法律。 英格蘭則從未享有這種權利。英國國會制定的政策,自動在英格蘭生效。因此,英格蘭是否須要如蘇格蘭和威爾士一樣有更大的自主權曾造成爭議。 由於英國政府掌管英格蘭的一切,在英格蘭地區內處理除外交、軍事、金融等重要問題以外的地方事務的最高權力的是郡政府。郡的劃分源流久遠,在諾曼底人在公元11世紀入侵前已經存在,不過有部分地區的分界經過重大改動。 歷史整個英格蘭在史前時候經歷了冰河時期。專家稱,有證據顯示當時英格蘭與歐洲之間有陸地相連。到公元前6500年左右,英格蘭才開始有比較多人居住。當時來自歐洲大陸的游牧者分批抵達抵達。到了羅馬人入侵英格蘭之前,這個地方的主要居民是同時在歐洲也出現的凱爾特人(Celts)。 公元前43年之後近四百年,羅馬帝國佔領了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南部地區。羅馬帝國沒落,羅馬部隊撤出該島後,接著抵達英格蘭的是歐洲大陸日耳曼語系的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這時也是英格蘭王國開始形成的階段。 1066年,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裔的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的王位受到挑戰,挪威國王(Hardrada)以及在英吉利海峽對岸諾曼底(即今天法國地區)的威廉公爵均聲稱有權繼承愛德華國王王位,並先後攻打英格蘭。哈羅德擊敗了挪威國王,但在英格蘭南部的黑斯定斯戰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不敵威廉公爵陣亡。威廉公爵戰勝後成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現在一般把1066年定為英格蘭歷史的重要一年。 威廉一世隨後的數百年,英格蘭的君主不斷向蘇格蘭和威爾士伸展勢力,成功把威爾士納入英格蘭版圖。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有諾曼底血統的英格蘭君主也同時極力保存在歐洲的控制。除此之外,新教在英格蘭冒起而導致宗教變革沖突,因此,中世紀的英格蘭經常陷入戰爭。 16世紀末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以其政治手腕與魄力,鞏固英格蘭在歐洲政治舞台的地位。在她掌政期間,英格蘭教會與羅馬天主教的關系徹底切斷,新教逐步擴展穩固。 繼承伊麗莎白一世的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他的繼位使英格蘭和蘇格蘭最終聯合起來,但聯合王國的法令還要待一百年後的1707年才正式簽署。
D. 歷史上英國曾先後與荷蘭、法國、美國發生戰爭,這些戰爭的共同點是
答案D
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能力。解題關鍵要了解三次戰爭的目的、經過和結果
E. 歷史上英國征服並統治過歐洲大陸的國家嗎
曾經征服過。
F. 英國是由四個國家組成的,那歷史上是怎麼合並的呢
簡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G. 歷史上法國和英國之間有哪些戰爭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
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
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
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
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 - 1360年)
·第一階段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
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
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
1356年英國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
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
結果法國被迫於1360年簽訂不平等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1360年 - 1400年)
·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
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
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1415年 - 1429年)
·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
在1415年,英軍於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
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第四階段(1429年 - 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
在法國聖女貞德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
雖然貞德於英軍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
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由於法國幫助美國,所以英法兩國也有交戰;
·在第二次世界戰爭時期,英國曾向法。西。斯。控制下的法國宣戰
H. 有什麼問題是關於英國歷史上的3次征服的,越多越好啊
諾曼征服、約翰治下及玫瑰戰爭時期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狼缶染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桶苄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可以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列樣的聞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究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爭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布局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布局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經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爭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職郴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仰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可以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求救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爭。'反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反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肚缶然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幫求穩定作出了多訪瀾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職抽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非凡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公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答應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I.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幾次各是什麼國家什麼時候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4次。
1、日耳曼: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2、盎格魯撒克遜: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
3、丹麥: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
4、法國: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9)歷史上哪個地區先和英國聯合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歷史-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