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回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答,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Ⅱ 羅門共和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戰爭請你編成故事並寫出故事梗概
◇第二次薩莫奈戰爭◇
公元前340年到前338年,羅馬人與拉丁同盟之間進行了著名的拉丁戰爭。戰爭以羅馬人的徹底勝利而結束。因此,到公元前4世紀30年代末期,羅馬便成了義大利最大的國家。它實際上已佔有從南部伊特拉里亞到坎佩尼亞的廣大地區。對於拉丁平原的統治既已鞏固,羅馬人又把眼光南移,於是同薩莫奈人的斗爭又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328年,羅馬在利里斯河東岸特里路斯河匯入處的弗里格拉城建立了殖民地,以之作為周圍地區的戰略據點。公元前327年底或前326年初,那不勒斯貴族派在內戰中戰勝了對手,成功地趕走了薩莫奈人,打開城門將圍攻的羅馬軍隊迎了進來,雙方締結了聯盟。這個聯盟的締結,是羅馬在第2次薩莫奈戰爭中最先取得的重大勝利。
此後幾年,羅馬人與薩莫奈人斷斷續續發生過一些零星的戰斗,但對雙方來說都沒有決定性的勝利。公元前321年,在薩莫奈西南部的卡烏丁峽谷,羅馬人卻首次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當時,羅馬執政官率領2萬軍隊企圖從坎佩尼亞抄近路穿過亞平寧山脈,直入薩莫奈的後方和糧食基地,阿普利亞,在峽谷里遭到了薩莫奈伏兵的狙擊。率領薩莫奈人取得勝利的將軍,是他們的傑出領袖卡維優斯・彭提烏斯。他成功地將羅馬軍隊誘入內地山區,然後在狹窄而林木叢生的峽谷中埋下伏兵。還沒有適應山區作戰的羅馬人,被圍之後糧草斷絕,沒有救兵,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投降。執政官以個人名義簽署了屈辱的和約。和約規定:羅馬人立即撤出薩莫奈地區,以600名騎士作人質,保證不再發動戰爭。投降儀式對羅馬軍隊是一種極大的恥辱,他們必須放下武器,半裸著身排成單行,一個一個鑽過用兵器架起的軛形門,而他們的敵人則在旁邊縱聲嘲笑。
公元前316年,六年的和約期滿,戰斗重又開始。薩莫奈人不示弱,他們利用羅馬分散兵力的機會,開進到利里斯河流域,並進而向羅馬推進。
當年,經過比較長時間的艱苦圍困,羅馬人攻陷了撒提庫拉城。但是,薩莫奈人也成功地突進到了坎佩尼亞和拉丁平原,並在塔爾拉齊那城附近的拉烏圖拉打敗了羅馬軍,劫掠了沿海地區。
公元前314年是戰爭的轉折點。這一年,雙方又在塔爾拉齊那附近進行了一場大戰。
然而,來自北部的壓力推遲了羅馬人對薩莫奈人的勝利。公元前311年,伊特拉里亞人乘羅馬的兵力被牽制在南方的機會,包圍了蘇特里烏姆。但是到公元前310年,羅馬傑出的將領、執政官克溫圖斯・法比優斯・魯里亞努斯又成功地以「圍魏救趙」的辦法解了蘇特里烏姆之圍。他率軍隊繞過了翁布里亞,出敵不意地出現於伊特拉里亞中部,縱橫弛騁,迫使伊特拉里亞人撤軍而去。經過幾年的戰斗之後,羅馬人和伊特拉里亞人重新締結了30年的休戰協定。
第2次薩莫奈戰爭結束了。
Ⅲ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戰爭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前215年-前148年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克拉蘇戰死於安息。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Ⅳ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還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戰爭
1.維愛戰爭 前 406—396年
處在北意的伊達拉里亞人經常侵擾羅馬,羅馬先與拉丁城市結盟自衛。公元前5世紀中葉,伊達拉里亞人的勢力衰落。前406年,羅馬開始征服伊達拉里亞的維愛城,經過艱苦的征服戰爭,終於在前396年攻陷維愛城。前390年,野蠻的高盧人入侵羅馬,羅馬可能因糧盡而降服,後高盧人苦於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黃金後揚長而去,這使羅馬人元氣大傷,伊達拉里亞人乘機發難,鄰邦乘機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敵人一邊。
2.薩莫奈戰爭 前 343—290年
戰場在中意,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機起事,羅馬被迫議和;第二次羅馬屢遭失敗,並受軛門下通過之侮辱;第三次是薩莫奈、伊達拉里亞、高盧組成反羅馬同盟,但羅馬人終於取勝,取得了對中義大利的統治地位。
3.希臘戰爭 前 282—275年
羅馬為了向南義大利擴展勢力,派艦隊駛向他林敦灣,他林敦自知戰不過羅馬,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極大,一心想學亞歷山大。但他與羅馬和與其結盟的迦太基的作戰代價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勝利」的典故,皮洛士無力再戰,於前275年率殘部返回希臘,孤立無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羅馬投降,前272年塔蘭托投降。至此,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義大利。
三次戰爭之後,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亞平寧半島。不過,羅馬未把被征服地區組成統一國家,而是採用「分而治之」的統治形式,即不同地區給予不同待遇,使被征服地區難以聯合起來反對羅馬。
4.第一次布匿戰爭 前 264—241年
這次戰爭的主要起因是為爭奪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錫拉庫茨雇傭兵(馬美爾提亞人)發動兵變佔領西西里的墨西拿城,雙方因而發生沖突,是為戰爭的導火線。錫拉庫茨的統治者希耶羅二世想奪回城市,對馬美爾提亞人展開軍事行動。馬美爾提亞人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羅馬軍隊和迦太基軍隊開到西西里後發生沖突,揭開戰爭序幕。公元前264年,羅馬人挫敗迦太基人,奪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錫拉庫茨與羅馬結盟。公元前262年,羅馬人經過六個月的圍攻;攻佔迦太基據有的西西里重鎮阿格里真托。羅馬人雖在陸戰中獲得全勝,但對封鎖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艦隊的報復行動卻無能為力。羅馬人在義大利南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艦隊,其戰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是,羅馬人在戰船上使用了一種新的技術裝置(烏鴉吊),從而保證了他們在以後的海戰中佔有優勢。羅馬土兵利用這種裝置能夠登上敵船,並在敵船上進行白刃戰。公元前260年,杜伊利烏斯統領的羅馬艦隊(113艘戰船)在米萊附近的海戰(參見利帕裏海戰)中首次戰勝安尼巴爾統領的迦太基艦隊(140艘戰船)。此後,羅馬人便開始遠征阿非利加,以佔領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諾穆斯角附近發生海戰,迦太基人戰敗(參見埃克諾穆斯角海戰),執政官雷古盧斯統率的羅馬軍隊長驅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亞城一帶登陸。起初,雷古盧斯連敗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羅馬人卻被克桑西普指揮的迦太基軍隊擊敗,雷古盧斯被俘。從公元前254年起,戰事在西西里持續進行。公元前251年,羅馬人佔領帕諾爾穆斯,又企圖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貝奧兩城,但未得逞。哈米爾卡·巴卡統率的迦太基軍隊於公元前247—前241年對羅馬人進行了一系列打擊。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再獲大勝(參見埃加迪群島海戰),決定戰局,整訂了各項條款都有利於羅馬人的和約。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虜,還向羅馬償付巨額賠款。第一次布匿戰爭雖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主要問題——對地中海西部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統治權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為迦太基的經濟和政治軍事實力並沒有被摧垮。
5.第二次布匿戰爭 前 218—201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不久,迦太基就著手准備新的戰爭。哈米爾卡·巴卡詳細制訂的戰略計劃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境內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面對羅馬實施突然的猛烈突擊。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迦太基軍隊包圍與羅馬結盟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圍困8個月,佔領該城。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開始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羅馬元老院決定派遣執政官格奈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軍前往伊比利亞,就地擊潰迦太基軍隊並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陸,以期達到對迦太基本土層開軍事行動之目的。但漢尼拔先發制敵,於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動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抵到陶拉西亞一帶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軍隊在五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餘公里,沿途克服了險惡的天然障礙和許多部落的抵抗。出敵不意,在提契諾河和特雷比亞河(義大利北部)戰役中擊潰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參見特雷比亞河戰役),西庇阿的軍隊。這些勝利的取得,使漢尼拔鞏固了後方和與羅馬為敵的高盧諸部落訂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軍隊侵入義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諾湖畔的狹窄隘口巧妙設伏,殲滅蓋約·弗拉米尼統率的羅馬軍隊(參見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周,被全殲。這次勝利後,義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戰役的勝利是漢尼拔的重大戰績。從公元前212年起,主動權轉到羅馬人手中。他們採取積極的行動奪回原在義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亞和馬其頓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羅馬人攻佔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的主要墓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魯巴企圖從伊比利亞馳援漢尼拔,但因在梅塔夫爾戰役(公元前207年)中被擊潰,而告失敗。反羅馬同盟因羅馬人屢屢獲勝而日趨瓦解。公元前204年,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羅馬軍隊在迦太基附近登陸。在扎馬戰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羅馬人簽訂了條款苛刻的和約。根據和約規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領地,將整個艦隊交給羅馬,並償付巨額戰爭賠款。第二次布匿戰爭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統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6.第三次布匿戰爭 前 149—146年
迦太基戰敗於努米底亞王國之後,羅馬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羅馬人圍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頑強抵禦三年。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圍攻迦太基部隊的司令官。他整頓軍紀,嚴密封鎖迦太基城,於公元前146年春發起總攻。羅馬人沖進城內,戰斗持續一個星期,最後攻下中央要塞——比爾薩。羅馬元老院委員會抵達這座被佔領的城市後,決定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結果,城中居民被賣為奴,城市被毀。迦太基的主要領地並入羅馬阿非利加省,其餘部分劃歸努米底亞。由於在布匿戰爭中獲勝羅馬成為地中海的最大強國,這就為其進一步向希臘化的東方各國擴張准備了條件。 點評: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戰略特點,就在於其根本問題都是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的統治權。因此,羅馬人在海上取勝也就決定了戰爭的結局。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爭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羅馬同盟是戰略上的決定性因素。布匿戰爭在古代軍事學術發展上顯示了一個新的高峰。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這是影響戰局的兩大決策。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所採取的接舷戰,是戰術史上的創新。
Ⅳ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高盧戰爭(前58年-前49年),愷撒任高盧總督期間,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約相當於今天的法國),並把這個以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塞文山、萊茵河和羅納河為界,周長超過3000英里的地區(除了部分同盟者的城市),統統變成了一個行省(高盧行省)。
前30年屋大維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埃及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部份。
Ⅵ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高盧戰爭(前58年-前49年),愷撒任高盧總督期間,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約相當於今天的法國),並把這個以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塞文山、萊茵河和羅納河為界,周長超過3000英里的地區(除了部分同盟者的城市),統統變成了一個行省(高盧行省)。
前30年屋大維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埃及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部份。
http://hi..com/cncs1203/blog/item/34db9b1b131ec41b8718bf7f.html
1.維愛戰爭 前 406—396年
處在北意的伊達拉里亞人經常侵擾羅馬,羅馬先與拉丁城市結盟自衛。公元前5世紀中葉,伊達拉里亞人的勢力衰落。前406年,羅馬開始征服伊達拉里亞的維愛城,經過艱苦的征服戰爭,終於在前396年攻陷維愛城。前390年,野蠻的高盧人入侵羅馬,羅馬可能因糧盡而降服,後高盧人苦於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黃金後揚長而去,這使羅馬人元氣大傷,伊達拉里亞人乘機發難,鄰邦乘機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敵人一邊。
2.薩莫奈戰爭 前 343—290年
戰場在中意,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機起事,羅馬被迫議和;第二次羅馬屢遭失敗,並受軛門下通過之侮辱;第三次是薩莫奈、伊達拉里亞、高盧組成反羅馬同盟,但羅馬人終於取勝,取得了對中義大利的統治地位。
3.希臘戰爭 前 282—275年
羅馬為了向南義大利擴展勢力,派艦隊駛向他林敦灣,他林敦自知戰不過羅馬,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極大,一心想學亞歷山大。但他與羅馬和與其結盟的迦太基的作戰代價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勝利」的典故,皮洛士無力再戰,於前275年率殘部返回希臘,孤立無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羅馬投降,前272年塔蘭托投降。至此,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義大利。
三次戰爭之後,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亞平寧半島。不過,羅馬未把被征服地區組成統一國家,而是採用「分而治之」的統治形式,即不同地區給予不同待遇,使被征服地區難以聯合起來反對羅馬。
4.第一次布匿戰爭 前 264—241年
這次戰爭的主要起因是為爭奪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錫拉庫茨雇傭兵(馬美爾提亞人)發動兵變佔領西西里的墨西拿城,雙方因而發生沖突,是為戰爭的導火線。錫拉庫茨的統治者希耶羅二世想奪回城市,對馬美爾提亞人展開軍事行動。馬美爾提亞人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援。羅馬軍隊和迦太基軍隊開到西西里後發生沖突,揭開戰爭序幕。公元前264年,羅馬人挫敗迦太基人,奪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錫拉庫茨與羅馬結盟。公元前262年,羅馬人經過六個月的圍攻;攻佔迦太基據有的西西里重鎮阿格里真托。羅馬人雖在陸戰中獲得全勝,但對封鎖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艦隊的報復行動卻無能為力。羅馬人在義大利南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艦隊,其戰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是,羅馬人在戰船上使用了一種新的技術裝置(烏鴉吊),從而保證了他們在以後的海戰中佔有優勢。羅馬土兵利用這種裝置能夠登上敵船,並在敵船上進行白刃戰。公元前260年,杜伊利烏斯統領的羅馬艦隊(113艘戰船)在米萊附近的海戰(參見利帕裏海戰)中首次戰勝安尼巴爾統領的迦太基艦隊(140艘戰船)。此後,羅馬人便開始遠征阿非利加,以佔領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諾穆斯角附近發生海戰,迦太基人戰敗(參見埃克諾穆斯角海戰),執政官雷古盧斯統率的羅馬軍隊長驅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亞城一帶登陸。起初,雷古盧斯連敗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羅馬人卻被克桑西普指揮的迦太基軍隊擊敗,雷古盧斯被俘。從公元前254年起,戰事在西西里持續進行。公元前251年,羅馬人佔領帕諾爾穆斯,又企圖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貝奧兩城,但未得逞。哈米爾卡·巴卡統率的迦太基軍隊於公元前247—前241年對羅馬人進行了一系列打擊。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再獲大勝(參見埃加迪群島海戰),決定戰局,整訂了各項條款都有利於羅馬人的和約。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虜,還向羅馬償付巨額賠款。第一次布匿戰爭雖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主要問題——對地中海西部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統治權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為迦太基的經濟和政治軍事實力並沒有被摧垮。
5.第二次布匿戰爭 前 218—201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不久,迦太基就著手准備新的戰爭。哈米爾卡·巴卡詳細制訂的戰略計劃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境內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面對羅馬實施突然的猛烈突擊。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迦太基軍隊包圍與羅馬結盟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圍困8個月,佔領該城。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開始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羅馬元老院決定派遣執政官格奈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軍前往伊比利亞,就地擊潰迦太基軍隊並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陸,以期達到對迦太基本土層開軍事行動之目的。但漢尼拔先發制敵,於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動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抵到陶拉西亞一帶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軍隊在五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餘公里,沿途克服了險惡的天然障礙和許多部落的抵抗。出敵不意,在提契諾河和特雷比亞河(義大利北部)戰役中擊潰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參見特雷比亞河戰役),西庇阿的軍隊。這些勝利的取得,使漢尼拔鞏固了後方和與羅馬為敵的高盧諸部落訂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軍隊侵入義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諾湖畔的狹窄隘口巧妙設伏,殲滅蓋約·弗拉米尼統率的羅馬軍隊(參見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周,被全殲。這次勝利後,義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戰役的勝利是漢尼拔的重大戰績。從公元前212年起,主動權轉到羅馬人手中。他們採取積極的行動奪回原在義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亞和馬其頓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羅馬人攻佔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的主要墓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魯巴企圖從伊比利亞馳援漢尼拔,但因在梅塔夫爾戰役(公元前207年)中被擊潰,而告失敗。反羅馬同盟因羅馬人屢屢獲勝而日趨瓦解。公元前204年,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羅馬軍隊在迦太基附近登陸。在扎馬戰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羅馬人簽訂了條款苛刻的和約。根據和約規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領地,將整個艦隊交給羅馬,並償付巨額戰爭賠款。第二次布匿戰爭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統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6.第三次布匿戰爭 前 149—146年
迦太基戰敗於努米底亞王國之後,羅馬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羅馬人圍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頑強抵禦三年。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圍攻迦太基部隊的司令官。他整頓軍紀,嚴密封鎖迦太基城,於公元前146年春發起總攻。羅馬人沖進城內,戰斗持續一個星期,最後攻下中央要塞——比爾薩。羅馬元老院委員會抵達這座被佔領的城市後,決定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結果,城中居民被賣為奴,城市被毀。迦太基的主要領地並入羅馬阿非利加省,其餘部分劃歸努米底亞。由於在布匿戰爭中獲勝羅馬成為地中海的最大強國,這就為其進一步向希臘化的東方各國擴張准備了條件。 點評: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戰略特點,就在於其根本問題都是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的統治權。因此,羅馬人在海上取勝也就決定了戰爭的結局。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爭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羅馬同盟是戰略上的決定性因素。布匿戰爭在古代軍事學術發展上顯示了一個新的高峰。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這是影響戰局的兩大決策。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所採取的接舷戰,是戰術史上的創新。
7.其它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羅馬通過三次馬其頓戰爭(前 215—168年),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及其統轄下的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前192—188年),兼並小亞細亞等地區。
馬其頓戰爭
Macedonian Wars
公元前 3世紀上半葉,羅馬征服義大利半島後,開始向海外擴張,先後與西部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和東部地中海的馬其頓王國發生沖突。它與馬其頓之間的戰爭共有三次。
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05年)。馬其頓王國位於巴爾干半島,控制著希臘地區,戰略地位重要。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179年在位) 素有擴張野心。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統帥漢尼拔曾與腓力五世結盟,共同反對羅馬,並勸說腓力五世進軍義大利。但腓力五世優柔寡斷,畏於羅馬強大而進兵遲疑。羅馬則集中主要力量對付漢尼拔,避免與馬其頓發生大規模沖突,僅派出少量兵力牽制馬其頓,同時利用希臘城邦之間的矛盾,積極聯合與扶植反馬其頓勢力。腓力五世為鞏固馬其頓對希臘的控制,始終未敢出兵義大利。雙方之間僅發生一些零星的戰斗。公元前 205年,雙方締結和約,大體維持戰前態勢。
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97年)。腓力五世企圖聯合敘利亞瓜分埃及的海外領土,並威脅與埃托利亞結盟的希臘各邦。此時,羅馬已戰勝迎太基,正企圖乘勢向東擴張,遂以保衛希臘為借口向馬其頓宣戰。羅馬首先與希臘城邦聯合組成反馬其頓同盟,並爭取敘利亞保持中立,隨後出兵侵入馬其頓。公元前197年6月,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努斯率羅馬及同盟國軍約2萬人,與腓力五世指揮的2.5萬馬其頓軍會戰於希臘北部的錫諾斯克法萊山附近地區,馬其頓軍慘敗。腓力五世被迫求和,承認希臘各邦獨立,放棄國外領地並支付巨額賠款。
第三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68年)。公元前 179年腓力五世之子佩爾修即位後,組織反羅馬同盟,積極擴軍備戰。公元前 171年,羅馬向馬其頓宣戰,進軍希臘。初期,羅馬軍數次受挫。公元前 168年,執政官埃米利烏斯·鮑路斯率羅馬主力部隊步兵1.4萬人、騎兵1200人挺進希臘。佩爾修率馬其頓軍3萬餘人撤向彼得那,羅馬軍跟蹤而至。6月22日雙方在彼得那決戰。馬其頓軍發起進攻,擊潰羅馬軍前鋒。羅馬軍退向山地,馬其頓以方陣實施追擊,但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上難以保持嚴整的隊形。鮑路斯利用馬其頓方陣出現的缺口率軍插入,兩翼部隊同時發起進攻。馬其頓軍大敗,2萬人陣亡,1萬餘人被俘,佩爾修逃跑途中被擒,後死於獄中。羅馬軍死傷約百人。
通過此戰,馬其頓滅亡,羅馬兼並其地,將其領土劃分成 4個自治區,由羅馬直接統治。
Ⅶ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除了布匿戰爭還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戰爭
維愛戰爭 前406—396年
即古羅馬人與伊特拉斯坎人(伊達拉里亞人)之間的戰爭,由回於戰事主要在伊特拉斯答坎人重城維愛進行而得名。維愛戰爭是古羅馬邁向統一義大利的重要一步。
薩莫奈戰爭 前343—290年
通過這次戰爭,羅馬擊敗了義大利半島中南部地區最強大的薩莫奈人,奪取了富庶的坎佩利亞平原。
希臘戰爭 前282—275年
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亞平寧半島。不過,羅馬未把被征服地區組成統一國家,而是採用「分而治之」的統治形式,即不同地區給予不同待遇,使被征服地區難以聯合起來反對羅馬。
馬其頓戰爭(前 215—168年)
最終以羅馬控制馬其頓王國而告終,馬其頓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敘利亞戰爭(前192—188年)
戰爭的最後由羅馬獲得徹底的勝利,安條克三世被迫簽下阿帕米亞和約,使塞琉古帝國割讓小亞細亞給羅馬的盟國,也進一步確認羅馬在希臘的霸權,更使羅馬成為地中海唯一的一等強國。
Ⅷ 羅馬共和國歷史上2世紀~3世紀有哪些征服戰爭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前215年-前148年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克拉蘇戰死於安息。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