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幾次
9次。
歷史上金融危機有:
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
(1)歷史上全球金融危機有哪些擴展閱讀:
引起金融危機的因素: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世界經濟歷史上最著名的九次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危機 (金融學術語)
『貳』 歷史上發生過幾次金融危機
歷史上發生過的金融危機1.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1922年至年是美國經濟繁榮的7年,空前的繁榮和巨額報酬極大地激發了華爾街投機商的野心,不少美國人捲入到華爾街狂熱的投機活動中。1920年至1929年,美國股市的平均股價升幅達5倍,股價呈拋物線式的上升,股票市場急劇升溫。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當紐約證券市場開市鍾聲響過之後,令大多數股民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交易場內顯示的幾乎全是賣盤,剎那間,股票呈價跌量增的背離之勢,各個技術支撐點均無力抵抗先後被逐一擊穿。至當天收盤時,紐約證券交易所成交股票近130萬股,是平時成交量的4至5倍。在第二個交易周,股價仍然毫無反彈之意,連創新低。至1930年,25種有代表性的工業股票價格由1929年平均每股最後成交價格的366. 29美元降為96. 63美元。這次股災引發了美國前所未有的金融、經濟危機。2.80年代美國金融信貸危機80年代的銀行危機是美國銀行業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這場危機引起了美國立法當局對一些金融監管問題的深刻反思,加快了美國有關金融改革法案的出台和金融監管政策的改革與調整。1980年至1994年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銀行危機,銀行和儲貸機構破產倒閉數量急劇上升,共有2912家銀行和儲貸機構被迫關閉或接受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援助,其中銀行1617家,儲貸機構1295家,約占同期銀行和儲貸機構總數的14%,平均每兩天就有1家被迫關閉或接受援助。倒閉機構資產總額9236億美元,占銀行和儲貸機構資產的20.5%,銀行平均每天要處置資產1.68億美元。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危機接近尾聲,該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從而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台幣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此後,香港恆生指數大跌,並於28日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了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叄』 世界著名的金融危機有那幾次情況是怎樣的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一、當代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 的影響非常大,甚至使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成為二戰策源地,是二戰爆發的原因。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時期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世界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世界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台,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 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干預還不夠發展、市場的自動調節還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充分證明了市場的局限性,傳統「自由放任」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已不適用。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干預獲得了重大發展。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後,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肆』 歷史上有過的金融危機
1929全球經濟大蕭條,很多人破產或者餓死。過半數的資本商將牛奶傾倒入海,這就專是資本主義走到盡頭時屬出現的倒退現象,也是他丑惡的一面。
1987美國大崩盤 ,那個時候的紐約市,連開電梯的服務人員都是碩士畢業生。
也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另一個丑惡面,當他的社會經濟走到盡頭時會出現一些例如資源浪費,人才浪費,通貨膨脹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
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 這場災難起源於股市,席捲了整個亞洲。過半數的亞洲位列前線的富豪身家陡然縮水,更有一夜之間傾家盪產的不勝枚舉。東京股市崩盤的那一天,短短20分鍾內,跳樓自殺的有47人。(具體數據已經無從考證,但確有其事)
2008~如今一場席捲全球的由銀行次貸危機爆發的金融危機,如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樣蔓延至世界的每一角落!至於更深的危害,還在延續。有經濟學家評論,目前才是這場經濟危機真正開始的時候,在未來的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我們要和這場風暴做好持久戰!
『伍』 世界上一共出現過幾次金融危機
歷史上發生過的金融危機
1.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
1922年至1929年是美國經濟繁榮的7年,空前的繁榮和巨額報酬極大地激發了華爾街投機商的野心,不少美國人捲入到華爾街狂熱的投機活動中。1920年至1929年,美國股市的平均股價升幅達5倍,股價呈拋物線式的上升,股票市場急劇升溫。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當紐約證券市場開市鍾聲響過之後,令大多數股民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交易場內顯示的幾乎全是賣盤,剎那間,股票呈價跌量增的背離之勢,各個技術支撐點均無力抵抗先後被逐一擊穿。至當天收盤時,紐約證券交易所成交股票近130萬股,是平時成交量的4至5倍。在第二個交易周,股價仍然毫無反彈之意,連創新低。至1930年,25種有代表性的工業股票價格由1929年平均每股最後成交價格的366. 29美元降為96. 63美元。這次股災引發了美國前所未有的金融、經濟危機。
2.80年代美國金融信貸危機
80年代的銀行危機是美國銀行業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這場危機引起了美國立法當局對一些金融監管問題的深刻反思,加快了美國有關金融改革法案的出台和金融監管政策的改革與調整。
1980年至1994年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銀行危機,銀行和儲貸機構破產倒閉數量急劇上升,共有2912家銀行和儲貸機構被迫關閉或接受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援助,其中銀行1617家,儲貸機構1295家,約占同期銀行和儲貸機構總數的14%,平均每兩天就有1家被迫關閉或接受援助。倒閉機構資產總額9236億美元,占銀行和儲貸機構資產的20.5%,銀行平均每天要處置資產1.68億美元。
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危機接近尾聲,該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從而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台幣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此後,香港恆生指數大跌,並於28日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了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以上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啟示
『陸』 全球有幾次金融危機
從年來共有13次金融危機(大的有小的也有)
美美國的金融海嘯引起了全球的金融危機,從1922年到2009年,全球經濟有三次大的...50年以來我們也有幾次小的經濟波動,我們稱為「三次經濟緊縮國次貸危機是一場新型的金融危機,其產生的內在機理是金融產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對稱,金融風險被逐步轉移並放大至投資者。這些風險從住房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從金融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並通過投資渠道和資本渠道從美國波及到全球范圍。
國際經濟界多數意見認為,雖然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並不能據此判斷會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IMF最近表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形勢尚在 "可控制范圍內"。但也有少數人認為,次貸危機有可能導致本輪世界經濟繁榮周期發生逆轉。索羅斯認為,次貸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60年內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時代的終結。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家沃爾夫 (Martin Wolf)將次貸危機視為盎格魯-撒克遜金融體系的危機。美國經濟學家羅比尼(Roubini)則認為,美聯儲的連續降息舉措難以阻止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根據所掌握的資料來分析,筆者認為,世界經濟衰退可能性是存在的,由於次貸危機尚未見底,其不確定性風險更值得警惕,其對全球經濟金融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流動性過剩與次貸危機
在經歷了連續四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世界經濟在2007年出現了調整跡象,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和通貨膨脹的威脅同時出現給世界經濟的前景蒙上了陰影。泛濫的流動性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也助漲了全球商品、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價格的高漲使得通脹在全球蔓延;過於泛濫的流動性則放大了全球投資者的" 自信",帶來全球信用的膨脹。就根本而言,次貸危機的根源在於貨幣緊縮政策的時滯和全球的流動性過剩。
貨幣緊縮政策時滯
"9·11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連續 13次降息,逐次調低到1%。此舉雖然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刺激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一方面,實際利率過低令國內信貸尤其是房地產貸款膨脹,增加了美元供給;另一方面,低利率令美元貶值,為全球流動性泛濫埋下隱患。
事實上,次貸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在於美國貨幣緊縮政策的時滯效應。針對房價企高等經濟過熱表現,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基準利率從1%上調到5. 25%。伴隨著美國利率的不斷提升,政策的累積效應逐步積累沉澱, 使得信用等級較差的客戶開始出現無法承受貸款負擔的狀況。為避免壞賬進一步增加,貸款機構收緊銀根,從而使貸款客戶的資金狀況更加惡化,被激化的壞賬通過證券化鏈條傳導給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者,最終引發次貸危機突然大規模爆發。
全球流動性過剩
導致危機影響規模異常嚴重的原因則是全球流動性過剩。全球經濟的失衡、美元貶值、低息政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則是全球流動性泛濫的主要原因。對於次級貸款市場而言,一般貸款機構出於謹慎考慮會採取"惜貸"的原則。本來其貸款客戶是資信等級較差的,但是在全球資金供給過剩的背景下,通過次貸證券化的手段讓貸款機構獲得了充足的資金來源,而房價的持續上漲則讓貸款機構忽視風險,肆意降低了貸款審核標准。貸款標准降低,貸款規模過度擴大,再經由證券市場傳導給全世界投資美國次級貸款證券的投資者,最終演繹成為全球的潛在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多米諾骨牌效應
美聯儲為刺激經濟,在多次降息的同時放鬆金融管制:一方面,降低信用標准,鼓勵商業銀行向信用等級低的借款者放款;另一方面,允許金融機構以低成本的借貸投資於高風險資產,允許投資銀行為擴大利潤來源不斷設計結構復雜、高杠桿的衍生品提供給客戶,對沖基金大量涌現。衍生品市場在提供流動性和分散風險的同時,也使得各類金融機構以流動性為鏈條捆綁在一起;一旦鏈條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便會引起連鎖反應。
美國經濟步入景氣收縮期
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更多的骨牌開始倒下。市場也開始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充裕的資金似乎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美國經濟面臨通貨膨脹、房地產市場萎縮、信貸緊縮等一系列問題。這場危機並沒有止步於金融市場,而是通過多個渠道影響到實體經濟。
美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終結
次貸危機標志著美國27年來以"美元擴張、資本市場擴張、雙赤字擴張"的國民負債增長模式的終結。在過去五年推動美國地產價格上漲的因素既不是社會財富總量擴張、貧富差距拉大、兩位數通貨膨脹(如俄羅斯),也不是因為大量移民湧入(如紐西蘭),更不是經濟高速增長、人口城市化、土地供給稀缺(如中國),而純粹是因為金融創新所帶來的"虛假需求",所以這次危機的爆發對美國的房地產需求無異於"釜底抽薪"。
表面上看,由次貸危機引發的衰退是信用收縮造成的消費低迷、經濟減速。但危機背後反映的都是"全球金融機構借錢幫助美國中低收入者購房"的美國債務/ 消費模式的結束。長期以來,美國以雙赤字為基礎,不僅通過借錢來維持本國的消費,而且通過借錢來維持本國的投資,其財富總體消耗遠遠超出財富創造能力所能支持的范疇。次級債及相關金融創新雖然把負債增長的美國繁榮模式發揮到極點,同時也標志著從里根時代開始的以美元信用的外部擴張和美國資本市場的內部擴張為基礎,通過巨大的財政赤字、貿易赤字以及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來推動的長達27年的繁榮模式,很可能難以為繼。
美國經濟已陷入衰退
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似乎已經確定無疑,惟一不確定的僅僅是衰退的程度。
2008年伊始,美聯儲在短短8天連續降息125個基點;3月18日美聯儲又降息 75個基點,使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2.25%,但是這種調控行為只能在短期減緩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長期內難以扭轉美國的經濟頹勢。歷史上這種連續大幅度的降息是很少見的,這說明美國經濟的確是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
目前較為客觀的預測是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只有2%,遠低於2007年年底 3.1%的預測值。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也顯示,次貸危機仍在惡化,並正外溢至美國經濟各個方面,沖擊到美國經濟整體走勢。在樓市降溫、次貸危機惡化、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近期美國失業率也陡然上升,成為美國經濟不容樂觀的最直接徵兆。2007年12月美國的失業率升至5%,為兩年來新高;而新增就業人口僅1.8萬人,是2003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勞動部近期公布的2月份失業率為4.8%,仍居高不下。從上世紀90年代初和本世紀初兩次經濟衰退的歷史經驗看,在衰退發生之前,失業率都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從2007年3月份觸底以來,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已經上升了60%;從50多年來的情況來看,一年之內出現如此高的升幅通常都是經濟衰退的徵兆。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公布的3月報告顯示,美國製造業活動指數在1月份小幅上升之後2月份轉而下降至48.3,為2003年4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並且還伴隨其他一些不利的情況。類似的情況曾在2001年預示了美國經濟衰退的到來。
最令人擔心的是,美國經濟最糟糕的時刻可能還未到來。按照美國次貸放貸時間推算,拖欠還貸的高峰期應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因此現在所暴露出來的次貸損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體系總體損失的一小部分,次貸危機並未觸底。
全球經濟面臨滯脹威脅
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最根本的影響在於,它將改變全球政策目標結構並帶來各國經濟周期的錯配,使得偶然的"優質博弈均衡"無法繼續維系,如果沒有深度的貨幣政策協調與合作,各自為政的貨幣政策調控將帶來全球經濟滯脹的"劣質博弈均衡"。
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進口市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將會降低美國的進口需求,這將導致其他國家出口減緩,進而影響到這些國家的 GDP增長。這對那些依靠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或地區如德國、加拿大、墨西哥、東亞新興市場國家、石油輸出國等的影響尤為顯著。此外,美元大幅貶值將會損害其他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那些與美國出口商品構成同質性競爭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如歐盟和日本。
資本"亂流"
次貸危機會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從短期來看,為了彌補虧損,緩解資本充足率壓力,美國金融機構紛紛從全球市場抽回投資;同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也加大了對美國金融機構的投資力度,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動方向是從其他國家流入美國。
從中期來看,美國金融機構為了重新盈利,以及美聯儲繼續降息和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將會導致國際短期資本從美國流向新興市場國家進行套利,從而助漲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價格。
從長期來看,一旦次貸危機塵埃落定,美國經濟觸底反彈,美聯儲重新步入加息周期,美元幣值轉跌為升,國際短期資本將會重新由新興市場國家迴流美國。最後這種情景尤其需要引起關注,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歷次金融危機,往往發生在美元加息和美元升值之後。
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已成定局
從目前獲得的統計數據和研究機構的預測報告看,雖然對世界經濟是否陷入衰退還存在疑問,但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出現減速已成為定局。
2007年,主要工業國家增長減速,由於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繼續保持強勁增長,並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國經濟增長放慢的不利影響,世界經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2008年,世界經濟是否出現衰退主要看新興市場經濟的表現。
新興市場金融風險加大
次貸危機下,新興市場可能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部分亞洲國家1997年金融危機後的一些做法可能成為下一次危機的誘因。比如,亞洲國家當前的巨額外匯儲備的確增強了抵禦金融市場動盪的能力,但同時也給各國帶來了資本大量流動的風險。亞洲國家的投資者越來越傾向於在相對安全的西方發達國家投資。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雷曼兄弟公司等權威機構報告指出,最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資本外流的危險有所顯現,再次爆發貨幣危機的可能性上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東亞經濟體(除中國、日本和中國香港以外)內部儲蓄和投資金額佔GDP的平均比重分別降至30%和25%以下,創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也認為,高風險抵押貸款就如同當年的互聯網,可能" 刺破"全球的資產泡沫,而土耳其等高負債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可能首當其沖。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經濟參與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隨之加深。因此,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也將會有所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美國進口需求下降將會造成中國出口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其二,一旦美元大幅貶值,將會造成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縮水;其三,美國步入降息周期,將會加大中國使用加息來遏制通脹的難度;其四,美國經濟衰退,將會加大國際短期資本出入中國的規模和頻率,加劇國內金融風險。
全球性通脹
當前,無論是處於經濟周期由高及低的發達國家,還是在經濟周期持續上揚的新興市場國家;無論是處於降息通道的美國,還是按兵不動的歐盟和日本,甚至在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中國,通貨膨脹隨處可見。不難斷言,當前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總供給曲線移動帶來的全球性通脹。
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通貨膨脹都達到近年的最高水平。中亞地區2007年通脹水平已經接近9%,南亞的通脹水平達到6%,東南亞是5%左右。2007年11月美國CPI 環比上升0.8%,同比上升4.3%,創下2005年9月以來的最高升幅;而11月PPI更是上升3.2%,單月升幅達到1973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年1月份又上漲1%,大大超過市場預期的0.4%。歐元的升值和石油價格上漲,也使歐洲的物價水平上漲頻頻突破2%的警戒線。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形勢下,對通脹水平的下降似乎不能過於樂觀。
同時,次貸危機後的應對政策也助長了全球通脹的發展。由於次貸危機產生的信貸緊縮,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等貨幣當局沿用了應對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和"9·11" 事件後的救市操作,採用了注入流動性和降息的辦法。比如,2007年12月20日歐洲央行採取了最有力的一次行動,其向市場輸入的3486億歐元兩周期貸款創下了單次"輸血"的最高紀錄。美聯儲則在次級信貸危機之後連續性降息,僅今年頭兩個月內就連續降低200個基點。美聯儲等西方主要經濟體5家中央銀行 3月11日宣布,決定採取聯合措施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這是西方央行在過去3個月里第二次聯手應對信貸緊縮問題。這種應對措施雖然在短時間內緩解了次貸危機帶來的流動性急劇緊縮的問題,卻助長了全球通脹的勢頭。
滯脹--全球經濟的隱憂
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可能同時出現的局面引發了對於全球經濟陷入滯脹的擔憂。本輪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由流動性泛濫引發商品價格高企所致,對於很多國家而言,主要表現為輸入性的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就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而言,經濟衰退導致的有效需求下降將會使物價水平下調,從而使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貨膨脹和促進增長之間權衡;而對於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而言,衰退產生的需求下降則可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而導致滯脹的產生。
接下來的幾年內,在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還有可能持續上漲,輸入型通脹的壓力還會進一步上升。決定大宗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 美元匯率仍然可能支撐價格走高。如果全球商品價格繼續處於高位,許多國家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格局將會延續,從而加大滯脹的可能性。
『柒』 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捌』 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爆發過幾次各是什麼時間
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有六次,分別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6、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拓展資料:
1、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2、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3、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全球「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玖』 歷史上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有那些
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通過對上述歷次美國經濟周期以及世界經濟周期進行研究,我們發現,1857年和1929-33年美國也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是世界上歷次經濟危機中最重要的,它們對分析和預測未來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幫助很大。
1、1857年經濟危機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歐洲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英、德、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霸權互相拚死廝殺,元氣大傷,唯獨美國在戰爭中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就連當時頭號投資大國英國也欠美國41億美元的債款。美國已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債權國和國際金融中心,同時,美國也從戰前的工業大國之一躍為資本主義世界名列首位的經濟大國。
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其中尤以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引人矚目。美國的經濟高漲雖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間性危機中斷過,但到了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有所增長。這一時期,共和黨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對壟斷資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業的稅負很輕,對壟斷組織的發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實際上已不執行。這些政策,刺激了技術發明和新興工業的發展。20年代是美國汽車工業大發展的時期,1919年美國的汽車產量已達150多萬輛,到1929年猛增到將近540萬輛,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製造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它的發展也推動了鋼鐵、橡膠、石油和玻璃等行業的發展,當時的鋼和生鐵的產量分別達到5700萬噸和430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其他如電氣業、建築業、化學工業和公用事業等部門也發展得十分迅速。家用電氣產品總值在1921年還只有1060萬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億美元。在戰爭期間,民用建築幾乎停止,住房十分緊張,房租高昂;戰後大興土木,每年建築費用均超過70億美元,1926年的建築費用甚至高達110億美元。從1919至1929年,汽油產量也從8600萬桶激增至4.39億桶。美國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國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億美元增為1929年的878億美元。1929年,美國擁有5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占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總額90億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產的高漲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脹。從1923-1929年,美國有價證券的發行額達490億美元,僅在1928和1929年間,就發行有價證券180億美元。證券交易所瘋狂的、規模空前的投資使證券價格不斷上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券平均價格1923年初不過98美元,1929年初漲到306美元,1929年9月達到了最高峰,漲到365美元。
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1900-1934年的市場表現
當時購買證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證金,參與證券投機的人都靠借款來購買大量的證券,2∕3的證券交易是靠銀行貸款進行的。證券市場投機猶如一股潮流,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和報紙上的議論資料。證券的投機狂熱助長了繁榮的幻景。
在投機活動上,堪與證券市場等量齊觀的還有狂熱的房地產投機活動。在這種活動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斷增加,這對於鋼鐵、木材、采礦等基本建設有關的工業部門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這狂熱的年代裡,輿論大肆宣揚『永久繁榮』和『美國例外論』,似乎美國已超越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之外,再也不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特徵的經濟危機了。就連美國總統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職演說中,也高唱要消滅貧困。
工業的『合理化』運動和汽車、奢侈品等新工業的擴張,還使得整個『繁榮』時期中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趨勢加強,中小企業和獨立的小生產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並的命運。在1927年,美國全國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佔有全國公司總收益的近70%,其餘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潤。
由此可見,美國以至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猶如被吹得過大的氣球,隨時有一觸即爆的危險。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危機終於爆發了。
危機首先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爆發。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茅盾在其小說《子夜》中所描述的資本家跳樓自殺的事情在美國頻頻發生。
證券交易所破產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產。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產是其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產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產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產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年,英國退到1897年。
這次危機不僅限於生產和商業范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匯和債務等領域。生產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產。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產,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產階級國家也破產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隨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並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乾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乾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