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哪些歷史人物出自蘇州

哪些歷史人物出自蘇州

發布時間:2021-03-05 12:59:38

A. 蘇州出過哪些名人

多不勝舉 http://..com/question/77403098.html這個網站羅列出了好多,如果手機可以看的話最好去看看,在這我只節選幾個以供參考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平生愛畫古聖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後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盪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於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聖」。張旭嗜酒,常於大醉後呼叫狂走而後落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酒醒後,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聖」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徵,生動傳神,對後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聖」。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聖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築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於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後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雲:「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於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B. 三國蘇州有什麼歷史故事或者典故

1、唐伯虎 沈九娘

沈九娘是唐伯虎的第三任妻子,前兩任分別病逝、改嫁。唐伯虎在青樓中認識了沈九娘。九娘很敬重這位才子,唐伯虎作畫時,九娘總是給他洗硯,調色,鋪紙,讓他倍感溫暖,畫藝愈見精到。他畫的美人,大都是從九娘身上體會到的風姿神采。天長日久,兩人產生感情,結為夫婦。過去那個放浪的風流才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情真意切、一心研畫的唐伯虎。

唐伯虎為九娘置辦了新園子作為居所,取名桃花庵,後生下女兒桃笙。唐伯虎為沈九娘作的詩,可見兩人的恩愛:鏡里形骸春去老,燈前夫妻月同圓。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閑人地上仙。

1510年,蘇州水災。九娘終因操勞過度病倒,臨終前九娘緊緊握著唐伯虎的手:「承你不棄,要我作你妻子,但我無福,無壽,又無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聽了這番話,唐伯虎禁不住淚如雨下。唐伯虎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人生,於是皈依佛門,號六如居士。

2、馮夢龍 侯慧卿

馮夢龍生平著作很多,大多是講愛情的。而馮夢龍之所以會寫這一類文章,其根本就是因為候慧卿這個人。馮夢龍與候慧卿之間的愛情經歷,深刻影響了馮夢龍。早年的馮夢龍意氣風發,風流倜儻,時常出入於煙花之地,飲酒作樂,潑墨揮毫,可謂「逍遙艷冶場,游戲煙花里」。一次偶然,馮夢龍遇見了當中極為出名的藝妓候慧卿,並對她動了真情。但最終,候慧卿並沒有一直伴他左右。

而是離開了馮夢龍、離開了煙花之地,選擇從良,這使馮夢龍深受打擊,大病一場。往後的日子裡他時常懷念候慧卿,共寫下了憶候慧卿詩三十首,從此不再踏入青樓。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改變了馮夢龍的愛情觀,也改變了馮夢龍的生活態度以及生活方式。他贊揚生死不渝的愛情,譴責負心薄情的行為。這也是成為馮夢龍一生創作、評點婚戀題材作品永恆不變的主題。

3、孟姜女 范喜良

秦朝時期,姑蘇有個書生叫范喜良,為了逃避追捕築長城,四處躲藏。他逃到了城南的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蘇州女子,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了。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築長城。孟姜女苦苦地等待丈夫范喜良歸來,但一點消息也沒有。

想起丈夫遠在北方築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從蘇州到長城去尋找丈夫范喜良,但卻得知丈夫早已命喪黃泉。秦皇應允孟姜女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女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這便是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

4、陳圓圓 吳三桂

陳圓圓,明末清初蘇州崑曲名伶,能歌善舞,響譽江南。在中國,能夠改變歷史的女人不多。陳圓圓卻扮演了一個改朝換代的「禍水」角色——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為了她引清兵入關,把偌大的大明江山送給了清人。明朝內憂外患,崇禎帝心情鬱郁不歡,田妃父親田弘遇為討皇上歡心將美人陳圓圓獻給崇禎帝,但被退回田府。吳三桂回京時,在田府對陳圓圓一見傾心,田便將陳圓圓送給吳三桂。

吳三桂喜得陳圓圓,無奈前方軍情緊急,只得獨自返回山海關。就在這期間,李自成軍攻入北京,抄了吳家,掠走陳圓圓。崇禎帝也弔死煤山。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大敗李自成,奪回陳圓圓。這即是所謂的「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5、虞姬 項羽

虞美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不僅長得美麗,舞姿也是楚楚動人。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

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不忍英雄如此糾結傷悲,也不肯降敵受辱,便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隨後自刎。這就是楚霸王與虞姬的愛情,悲愴而凄美。

C. 蘇州的名人有哪些

蘇州的名人柳亞子、顧頡剛、葉聖陶、胡繩 、沈壽、貝聿銘、潘迎紫、劉嘉玲,韓雪,版潘虹、權朱迅、沈冰等。

1、柳亞子(1887—195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人,出生於大勝村的港上港南中段。創辦並主持南社。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

2、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3、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

4、韓雪,1983年1月11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影視製作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5、劉嘉玲,1965年12月8日生於中國江蘇蘇州,198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中國香港影視女演員、歌手。

D. 蘇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蘇州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自唐至清的近年間.科舉仕進的,蘇州轄區共出文狀元45名,佔全國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為8名,清代為26名(占清代114科狀元的22.8%),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至於封疆大吏、征戰良將、地方官員、社會名流,有貢獻於社稷的蘇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蘇地而為後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間滄浪亭所立名賢祠,初建即列名賢像贊570名,後又續增名賢600餘名。名賢祠幾經興廢,民國30年(1941)重修後,尚存名賢像贊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平生愛畫古聖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後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盪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於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聖」。張旭嗜酒,常於大醉後呼叫狂走而後落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酒醒後,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聖」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徵,生動傳神,對後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聖」。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聖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築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於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後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雲:「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於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陸龜蒙(?—876),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隱居甫里(今吳中區角直鎮),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他生活清貧,一面親自下田耕作,一面讀書論撰不輟,史稱「樂聞人學,講論不倦」。他擅長詩文,與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負盛名,人稱「皮陸」。所作詩多寫閑適隱居生活,寫景詠物為多。所著《耒耜經》,是研究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文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景佑元年(1034)知蘇州時,大水成災,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農業生產。他在蘇州還創設郡學,成為蘇州有學之始。范仲淹工詩詞散文,善書法。文章闡述其政治主張,詞多寫塞上風光,風格較為明健。其《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凝聚了范仲淹畢生心志,成為激勵後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學士名義出使金,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於不辱使命,全節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築「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家」。其《田園四時雜興》詩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尤為突出。他撰寫的《吳郡志》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蘇州地方誌乘。



高 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縣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屬吳中區角直),自號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傑」,洪武五年(1372)蘇州知府魏觀以張士誠府重修府治,被讒受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而被腰斬於南京,年僅39歲。其詩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況 鍾(1383—1443),字伯律,號龍崗,別號如愚。江西靖安縣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蘇州知府。在巡撫周忱的支持和協助下,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削減高額田賦,減輕人民負擔,興修太湖水利,設置「濟農倉」,清理歷年積案,維護社會治安,發展教育,培養選拔人才等,蘇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況鍾因丁憂、考滿,三次離任時,蘇州府先後有十三萬五千餘名群眾聯名上書,請求奪情起復和留任。明正統七年(1422)十二月卒於任上,享年60歲,「郡民罷市,如哭私親,七邑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鄰群蘇、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絡繹弗絕」。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傑出建築大師,北京明故宮設計者。吳縣香山(今屬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永樂十五年(1417),蒯祥參加北京宮殿的設計和建築,被任命為「營繕所丞」。正統年間(1436~1449)負責重建皇宮三大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年(1464),又主持規劃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長榫卯技術,被譽為「蒯魯班」。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時勤奮好學,「好古力學,至老不倦。」善詩文,為當時文章領袖;擅繪畫,尤長書法。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蘇州城區樂橋西尚書里。其待人寬厚,講人情,重友誼,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於任,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著名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長洲相城人。擅畫山水,初得法於父沈恆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趙同魯;後學宋元,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吳鎮、王蒙尤有心得,並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與其學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居其首。書法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其詩、書、畫,被時人視作「神品」,稱之為「三絕」。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著名書畫家。少與張靈相善,學畫於周臣;後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等,切磋文藝。29歲中鄉試第一,次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獄。後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賣畫為生。生性不羈,常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後皈心佛教,自號「六如」。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學元人。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又善書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同為明代中期的中興書法家。詩初多穠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年又號拙叟。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鄉試,明年會試均第一,廷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王鏊秉性耿介,與宦官劉瑾勢力斗爭,與大學士李東揚力救被劉瑾加害幾死的崔璿、姚祥、張瑋、韓文、劉健、謝遷、楊一清、劉大夏等官員,得以免死。但終因劉瑾專橫,禍流縉紳,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歸。辭官返里後,蟄居東山14年。其間廷臣交相薦舉,終不再出。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於家鄉,墓表坊上鐫有唐寅書「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對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縣(今蘇州)人。著名書法家。5歲能書徑尺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當眾疾書,思若湧泉。青年時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等交遊,世稱「吳中四才子」。工書法,擅直、行、草、章;尤長草書,名動海內。王世貞《藝苑卮言》雲:「天下書法歸吾吳,而京兆允明為最。」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著名書法家,長洲(今蘇州)人。少時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並常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相切磋。工行、草書,有智永筆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推為第一,亦能隸書。擅畫山水,師法宋元,多寫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悠閑生活,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備。亦善花卉、蘭竹、人物。亦能詩,宗白居易、蘇軾。以詩、書、畫「三絕」兼擅,馳譽藝苑,名滿天下。沈周、唐寅死後,推為吳門畫壇領袖。

魏良輔(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倉州人,崑曲「水磨腔」創始人。他早年習北曲,經過十年潛心研究,在原來流行吳中的南曲聲腔基礎上,研製成既保留南曲紆徐回環的特點,又兼收北曲雄健剛勁風格的新崑山腔,被後人譽為崑曲的「鼻祖」、「曲聖」。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有才氣,惜懷才不遇。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還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譚概》等,並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曾修改湯顯祖、李玉、袁於令等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另外還著有《春秋衡庫》、《春秋指月》、《別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補》、《七樂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夢桂、弟夢熊皆有名,稱「吳下三馮」 。

文震亨(1585—1645) ,字啟美,長洲人。造園藝術家。文徵明之曾孫。其造園專著《長物志》12卷,闡發了獨特的造園理論,認為園林必須內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間接的各種有關要素,方能形成綜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說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為「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明亡後,專事劇本創作。與畢魏、朱素臣、張大復等相友善,研究曲調,從事戲劇創作,形成「吳縣派」。作有傳奇40餘種,今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18種,劇作為戲班所爭演。又編訂《北詞廣正譜》,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聖嘆(1608—1661),本姓張,名采,字若采,後改姓金,名喟,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明諸生。穎敏絕世,奇才橫溢,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生性不羈。好飲酒。能文善詩,絕意仕進。善衡文評書,議論發前人所未發。曾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他將《水滸》七十回以後的情節全部刪除,並續上他寫的「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作為全書的結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聖嘆與一些秀才於順治皇帝治喪期間,控告縣官貪污倉糧,酷刑逼稅杖斃鄉民的罪行,遭巡撫朱國治鎮壓,逮捕諸生5人,金聖嘆等又與一批群眾哭於文廟,以示抗議,朱國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聖嘆等13人,是為「哭廟案」。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毛氏汲古閣前後收藏書籍8400餘冊,並聘請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時間里,毛晉刻書共600多種,為中國古代出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傳下來的毛刻本,至今為學者珍視。

孫雲球,字文玉,號泗濱。原籍吳江,遷居長洲。明末清初光學家。他除了研製出近視鏡、老花鏡外,還製成了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留給後人《鏡史》1卷,對後世光學儀器和眼鏡的製造技術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

葉 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著名醫學家,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始人、奠基者。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世代業醫。葉桂繼承家學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著《溫熱論》,倡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和治療方法,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其臨床處方精簡,用葯配伍有獨到見解。尤擅治奇經、脾、兒科等病,曾有「天醫星」之譽。與薛生白、繆遵義合稱「吳中三名醫」。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其父毛綸,字德音,晚更號聲山,有文才,曾評論過《琵琶記》、《三國演義》,稱《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毛綸晚年雙目失明,毛宗崗繼承父業,評刻《三國演義》。毛氏父子對羅貫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訂,整頓四月,修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使之更加緊湊暢達,成為至今流傳的120回本,為小說流傳及價值的揭示作出了貢獻。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乾隆南巡時,奉召至御前彈唱,賜以七晶小京官之冠,並隨駕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說書游公卿大夫間,名著京華。病乞歸鄉後,在蘇州創建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後遷居蘇州城區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後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初學詩於吳江葉燮。中年以前授徒為生,並以詩名。曾築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後歸居蘇州城區。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深受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其論詩主「格調說」,拘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其詩學深邃,曾選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為研究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學家。吳縣人早年學詩於吳江葉燮,博學多才,不求聞達。善詩,工畫。尤精於醫,長於溫病,與葉天士齊名,為溫病大家。臨診多奇驗,治學不拘成說。其《濕熱論》系探索研究濕熱病之力作,條分縷析,深切詳明,與葉天士《溫熱論》齊名,堪稱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吳大澄(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又號愙齋,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善書畫,工篆書,精於金石學與古文字學。著《古籀補》、《古玉圖考》、《字說》、《權衡度量實驗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詩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後寓居蘇州。著名學者。以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諸子學見長。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校正誤文,發明古義,為士林所推重。又擅長詩詞,旁及小說、戲曲;亦工書法,尤長篆隸。其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為其86歲病逝前4月所書,雄渾剛健,被奉為翰墨之寶。

沈 壽(1874—1921)女,初名雲芝,字雪君,後名壽,晚署雪宧。傑出的蘇綉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於蘇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學刺綉。8歲綉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贊。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綉相輔。沈精心綉事,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綉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綉制的《義大利王後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鑒油畫稿所綉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顧頡剛 (1893—1980) 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於長元吳高等小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國9年(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編纂出版了《古史辨》,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先後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校點工作,為整理出版這兩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聖陶(1894—1988),名紹鈞,字聖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畢業於草橋中學,先後在蘇州干將坊言子小學、角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鳥語獸言》,短篇小說集《膈膜》、《水災》、《線下》、《城中》、《未厭集》、《聖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倪煥之》,散文小說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三集》、《鄰居》等,以及《十三經索引》,與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話》等。

顏文梁(1893—1988),字棟臣,吳縣(蘇州)人。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自小隨父學畫,曾任振華女中、吳江中學、太倉省立四中、蘇州第二女師、蘇州第一師范圖畫教員。民國11年與胡粹中,朱士傑等人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後赴法國,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回國,仍任美專校長,並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學、上海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教授。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開創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E. 蘇州的名人有那些

蘇州的名人有:馮夢龍、張士誠、孫武、葉聖陶、范仲淹等。

1、馮夢龍

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參考資料:網路-蘇州-著名人物

F. 誰知道蘇州的歷史情況以及蘇州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蘇州歷史沿革】
商末,我國西北地區姬姓周氏族首領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讓賢,從陝西歧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來到長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江蘇梅村),與當地土著居民結合,建立了帶有部落性質的「勾吳之國」。這是蘇州一帶稱吳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滅商,實行分封制。周武王尋得已在吳地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孫周章,封其為諸候。「勾吳」遂成為諸侯國,正式納入西周版圖。
周簡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壽夢繼位稱王,吳國始有確切紀年。從壽夢起,吳國國勢日盛,並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躋身大國爭霸的行列。
周靈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吳國君位傳至二十世孫諸樊,國都南遷至今蘇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闔閭繼位。
周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吳地悉歸越國所有。顯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吳、越之地盡屬楚。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黃歇被封於江東,吳地遂成為春申君封地。
戰國末年,秦國在其轄境行郡縣制,隨著佔領區的擴大,郡縣制進一步推行。秦始皇24年(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俘楚王負芻,以長江以北楚國之地建楚郡。次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國在長江以南之地,遂將楚郡分為九江、障、會稽三郡。26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正式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吳地屬會稽郡。郡治在吳國故都(即今蘇州城址)。並以郡治所在地設吳縣,為所轄二十六縣之首邑,吳縣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反秦。秦亡後,楚漢相爭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領梁、楚等九郡,會稽郡亦屬楚。
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攻滅項羽,漢將灌嬰乘勝過江,攻破吳縣,略定會稽。同年,劉邦封韓信為楚王,會稽等郡屬楚王封地。次年劉邦降韓信為淮陰候,分其封地東部會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荊國,以其從兄劉賈為荊王,領會稽郡,都吳。11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漢,殺劉賈佔領荊國封地。次年平定英布之叛,廢荊國仍復為會稽郡。同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會稽郡遂屬吳國封地。文帝前元9年(公元前171年),故鄣郡並入會稽郡,郡治一度由吳縣移至故鄣(今浙江安吉縣與長興縣之間),7年後復治吳縣。景帝3年(公元前154年),劉濞謀叛伏誅,廢吳國,復為會稽郡,領縣二十四,吳縣仍為首邑。
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分全國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會稽郡屬揚州刺史。其時之州尚不屬正式行政建置。
南朝劉宋武帝永初2年(公元421年),廢吳國之名復稱吳郡。南朝政府曾在南方廣置僑州僑郡,宋孝武帝大明7年(公元463年),以吳郡屬僑置南徐州。次年仍隸揚州。蕭梁天監6年(公元507年),析吳郡地置信義郡。大同年間(公元535——545年)置崑山縣,隸信義郡,大同6年(公元540年)改海虞縣為常熟縣,從此崑山、常熟二縣得名。太清3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亂攻陷郡城,改吳郡為吳州。次年又恢復原置。陳武帝永定2年(公元558年)割吳郡所屬海鹽、鹽官、前京三縣置海寧郡;後又割錢唐、富陽、新城等縣置錢塘郡;割建德、壽昌、桐廬等縣屬新安郡。吳郡轄地驟減,僅領吳、崑山、常熟、嘉興四縣。禎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揚州地增置吳州,以原屬揚州的吳郡、錢塘郡等改隸吳州,於是吳州、吳郡、吳縣三級治所同駐一城。
隋朝建立後,變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開皇9年(公元589年)滅陳後廢吳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蘇山之故,易吳州為蘇州,這是蘇州得名之始。下轄吳、崑山、常熟、烏程、長城五縣。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騷亂頻繁,危及蘇城安全,故楊素於蘇城西南橫山(七子山)與黃山之間另築城廓,州、縣治悉移新廓,至今該處地名仍稱新郭。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復甦州為吳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縣制為郡縣制,吳州復稱吳郡。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復吳郡為蘇州。7年(公元624年)將隋代遷出的州、縣治遷回原址。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蘇州屬江南道。開元21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東、西二道,蘇州屬江南東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蘇州為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稱蘇州,並改隸浙西道,節度使署也駐蘇城。大歷13年(公元778年)蘇州被升為江南地區唯一的雄州。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蘇州成為吳越國的領地,改稱中吳府。後梁開平3年(公元909年),吳越王錢繆分吳縣南部地另置吳江縣,吳江建縣自此始。後唐同光2年(公元924年),錢繆又奏請升中吳府為中吳軍,設節度使,領常、潤等州,直至宋初未有變易。
宋太祖開寶8年(公元975年),吳越王錢俶改中吳軍為平江軍,隸江南道。太平興國3年(公元978年)吳越納土歸宋,恢復甦州建置,轉屬兩浙路轉運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蘇州為平江府,屬江南道浙西路,於是蘇州又有平江之稱。宣和5年(公元1123年)置浙西提舉司,建炎4年(公元1130年)置浙西提點刑獄司,治所均在平江城。
元代始行行省制。至元12年(公元1275年)設江淮行省,置浙西路軍民宣撫司,次年即改宣撫司為平江路,屬江淮行省。18年(公元1281年)昇平江路為達魯花赤(蒙語長官之意)總管府。至元28年(1291年)劃江而治,江南設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蘇州屬之。元貞元年(1295年)升崑山、常熟、吳江、嘉定四縣為州。元末至正16年(公元1356年)張士誠入據平江,建大周政權,一度改稱隆平府,次年張士誠接受元朝封冊,復改為平江路。
明太祖吳元年(公元1367年),改平江路為蘇州府,隸江南行中二書省。永樂19年(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成為陪都,以江南為南直隸省,蘇州府屬之。
入清以後改南直隸為江南省,置左、右兩布政使。蘇州仍稱府,屬縣不變,隸右布政使。順治18年(公元1661年)將右布政使自江寧移駐蘇州。雍正2年(公元1724年)升太倉州為直隸州。3年(公元1725年)分江南省為安徽、江蘇兩省,於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蘇州府治和長、元、吳三縣縣治同駐蘇州一城。咸豐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李秀成進駐蘇州,以蘇州為省會,建蘇福省,實行省、郡、縣三級制。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軍攻陷蘇州,恢復建置如舊。光緒32年(1906年)以太湖西山置靖湖廳,隸蘇州府。
清宣統3年(1911年)10月10日(公歷,以下同),辛亥革命爆發。11月5日,蘇州宣布獨立,原江蘇巡撫程德全自稱蘇軍都督,設都督府於蘇州。12月3日,改蘇軍都督為江蘇都督,實行軍民合治,稱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府所設蘇州。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蘇州府,復將長洲、元和二縣及太湖、靖湖二廳並入吳縣,同時將震澤縣並入吳江縣,昭文縣並入常熟縣,新陽縣並入崑山縣。從此,地名稱蘇州,建置稱吳縣。民國3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官制,分一省為數道,於蘇、常之地設蘇常道,治所蘇州,吳縣屬之。民國16年(1927年)4月,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江蘇省會遷至鎮江,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同年6月,成立蘇州市政籌備處。次年11月,縣、市分治,在蘇州市政籌備處基礎上,正式建立蘇州市。民國19年(1930年)5月,江蘇省政府以緊縮開支為由,又撤銷蘇州的市級建置,復並入吳縣。
民國22年(1933年),江蘇省分區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作為省的派出機構,吳縣屬於第三區,區署設蘇州。同年十二月,第三區改稱無錫區,區署置無錫。民國25年(1936年),無錫區改稱第二區,仍隸吳縣。
民國26年(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11月19日,蘇州淪陷。次年5月,日偽江蘇省政府在蘇州成立,管轄蘇南地區十六個淪陷縣城,吳縣屬之。
民國29年(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蘇南東路地區領導堅持抗日,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將東路地區先後劃分為三個級六個行政區,蘇州均隸屬於蘇南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9月,蘇州縣人民抗日自衛會在常熟東塘市成立。次年2月,蘇州縣政府成立,蘇州縣人民自衛會撤銷。由於日偽殘酷清鄉,民主政權相繼撤銷。至民國34年(1945年)7月,在蘇兩北行政辦事處的基礎上,吳縣抗日民主政權恢復成立。
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偽江蘇省消亡,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蘇州仍稱吳縣,隸屬江蘇省江南行署。後江南行署撤銷,又隸屬第二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後,下設13個鎮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設東、南、西、北、中5個區公所;1950年5月各區公所撤銷,由公安部門接管。1951年11月初經蘇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市政府決定按原區公所轄區建立東、南、西、北、中5個區。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1)蘇州市為省轄市。(2)設立蘇州專區。蘇州專區轄常熟市和常熟、吳縣、吳江、太倉、崑山、無錫、宜興、江陰、太湖辦事處(相當於縣)1市8縣1處,專署駐蘇州市。(3)設立松江專區。松江專區轄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嘉定、川沙、松江、寶山、嵊泗、上海10縣,專署駐松江。同年,太湖辦事處改為震澤縣,蘇州專區轄1市9縣。同年6月26日,嵊泗縣劃歸浙江省領導。1954年,常熟市改為省直轄市,並仍接受蘇州專署督導。1956年,將宜興縣劃歸鎮江專區,原轄鎮江專區的武進縣劃入蘇州專區,轄9縣。
1958年8月25日,原由省直轄的蘇州市劃歸蘇州專區領導;撤銷常熟市,並入常熟縣。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武進縣劃歸常州專區。4月8日,撤銷松江專區,所屬的松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6縣劃入蘇州專區。4月12日,原江蘇省松江專區管轄的嘉定、寶山、上海3縣劃歸上海市管轄。11月21日,川沙、青浦、南匯、松江、奉賢、金山6縣,劃歸上海市管轄。蘇州專區轄1市7縣。
1960年,撤銷震澤縣,並入吳縣。1961年,設立沙洲縣(駐楊舍鎮)。1962年,蘇州市改為省轄市;原由無錫市領導的無錫縣劃入蘇州專區,轄8縣。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蘇州地區的常熟、太倉、崑山、吳縣、吳江、沙洲縣劃歸蘇州市領導;常熟縣撤銷,改設常熟市;蘇州市共轄1市5縣4區(平江、金閶、滄浪和郊區)。1986年9月起,經國務院批准,先後撤銷沙洲、崑山、吳江、太倉(1993年)4縣,改設張家港、崑山、吳江、太倉4市。蘇州市共轄5市1縣4區。1993年,蘇州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的市」。
1983年3月1日,江蘇省實行市管縣新體制。撤銷蘇州地區,將原屬蘇州地區的江陰、無錫二縣劃歸無錫市,吳縣、吳江、崑山、太倉、沙洲、常熟劃歸蘇州市。蘇州市領五縣一市。
1983年,撤銷常熟縣,改設常熟市。 1986年,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 1989年,撤銷崑山縣,改設崑山市。 1992年,撤銷吳江縣,設立吳江市。1993年,撤銷太倉縣,設立太倉市。 1995年,撤銷吳縣,設立吳縣市。
2001年,蘇州市郊區更名為虎丘區;同年,撤銷吳縣市,分設吳中區、相城區。
2012年,撤銷蘇州市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合並設立蘇州市姑蘇區;撤銷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
【蘇州歷史名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景佑元年(1034)知蘇州時,大水成災,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農業生產。他在蘇州還創設郡學,成為蘇州有學之始。范仲淹工詩詞散文,善書法。文章闡述其政治主張,詞多寫塞上風光,風格較為明健。其《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凝聚了范仲淹畢生心志,成為激勵後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學士名義出使金,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於不辱使命,全節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築「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家」。其《田園四時雜興》詩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尤為突出。他撰寫的《吳郡志》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蘇州地方誌乘。

高 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縣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屬吳中區角直),自號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傑」,洪武五年(1372)蘇州知府魏觀以張士誠府重修府治,被讒受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而被腰斬於南京,年僅39歲。其詩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時勤奮好學,「好古力學,至老不倦。」善詩文,為當時文章領袖;擅繪畫,尤長書法。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蘇州城區樂橋西尚書里。其待人寬厚,講人情,重友誼,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於任,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著名書畫家。少與張靈相善,學畫於周臣;後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等,切磋文藝。29歲中鄉試第一,次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獄。後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賣畫為生。生性不羈,常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後皈心佛教,自號「六如」。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學元人。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又善書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同為明代中期的中興書法家。詩初多穠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年又號拙叟。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鄉試,明年會試均第一,廷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王鏊秉性耿介,與宦官劉瑾勢力斗爭,與大學士李東揚力救被劉瑾加害幾死的崔璿、姚祥、張瑋、韓文、劉健、謝遷、楊一清、劉大夏等官員,得以免死。但終因劉瑾專橫,禍流縉紳,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歸。辭官返里後,蟄居東山14年。其間廷臣交相薦舉,終不再出。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於家鄉,墓表坊上鐫有唐寅書「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對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縣(今蘇州)人。著名書法家。5歲能書徑尺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當眾疾書,思若湧泉。青年時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等交遊,世稱「吳中四才子」。工書法,擅直、行、草、章;尤長草書,名動海內。王世貞《藝苑卮言》雲:「天下書法歸吾吳,而京兆允明為最。」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有才氣,惜懷才不遇。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還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譚概》等,並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曾修改湯顯祖、李玉、袁於令等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另外還著有《春秋衡庫》、《春秋指月》、《別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補》、《七樂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夢桂、弟夢熊皆有名,稱「吳下三馮」 。
李 玉(1591—1671;一說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為「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明亡後,專事劇本創作。與畢魏、朱素臣、張大復等相友善,研究曲調,從事戲劇創作,形成「吳縣派」。作有傳奇40餘種,今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18種,劇作為戲班所爭演。又編訂《北詞廣正譜》,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聖嘆(1608—1661),本姓張,名采,字若采,後改姓金,名喟,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明諸生。穎敏絕世,奇才橫溢,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生性不羈。好飲酒。能文善詩,絕意仕進。善衡文評書,議論發前人所未發。曾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他將《水滸》七十回以後的情節全部刪除,並續上他寫的「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作為全書的結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聖嘆與一些秀才於順治皇帝治喪期間,控告縣官貪污倉糧,酷刑逼稅杖斃鄉民的罪行,遭巡撫朱國治鎮壓,逮捕諸生5人,金聖嘆等又與一批群眾哭於文廟,以示抗議,朱國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聖嘆等13人,是為「哭廟案」。
葉 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著名醫學家,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始人、奠基者。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世代業醫。葉桂繼承家學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著《溫熱論》,倡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和治療方法,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其臨床處方精簡,用葯配伍有獨到見解。尤擅治奇經、脾、兒科等病,曾有「天醫星」之譽。與薛生白、繆遵義合稱「吳中三名醫」。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其父毛綸,字德音,晚更號聲山,有文才,曾評論過《琵琶記》、《三國演義》,稱《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毛綸晚年雙目失明,毛宗崗繼承父業,評刻《三國演義》。毛氏父子對羅貫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訂,整頓四月,修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使之更加緊湊暢達,成為至今流傳的120回本,為小說流傳及價值的揭示作出了貢獻。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乾隆南巡時,奉召至御前彈唱,賜以七晶小京官之冠,並隨駕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說書游公卿大夫間,名著京華。病乞歸鄉後,在蘇州創建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後遷居蘇州城區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後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初學詩於吳江葉燮。中年以前授徒為生,並以詩名。曾築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後歸居蘇州城區。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深受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其論詩主「格調說」,拘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其詩學深邃,曾選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為研究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學家。吳縣人早年學詩於吳江葉燮,博學多才,不求聞達。善詩,工畫。尤精於醫,長於溫病,與葉天士齊名,為溫病大家。臨診多奇驗,治學不拘成說。其《濕熱論》系探索研究濕熱病之力作,條分縷析,深切詳明,與葉天士《溫熱論》齊名,堪稱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吳大澄(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又號愙齋,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善書畫,工篆書,精於金石學與古文字學。著《古籀補》、《古玉圖考》、《字說》、《權衡度量實驗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詩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後寓居蘇州。著名學者。以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諸子學見長。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校正誤文,發明古義,為士林所推重。又擅長詩詞,旁及小說、戲曲;亦工書法,尤長篆隸。其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為其86歲病逝前4月所書,雄渾剛健,被奉為翰墨之寶。
沈 壽(1874—1921)女,初名雲芝,字雪君,後名壽,晚署雪宧。傑出的蘇綉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於蘇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學刺綉。8歲綉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贊。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綉相輔。沈精心綉事,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綉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綉制的《義大利王後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鑒油畫稿所綉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顧頡剛 (1893—1980) 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於長元吳高等小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國9年(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編纂出版了《古史辨》,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先後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校點工作,為整理出版這兩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聖陶(1894—1988),名紹鈞,字聖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畢業於草橋中學,先後在蘇州干將坊言子小學、角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鳥語獸言》,短篇小說集《膈膜》、《水災》、《線下》、《城中》、《未厭集》、《聖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倪煥之》,散文小說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三集》、《鄰居》等,以及《十三經索引》,與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話》等。

G. 蘇州有哪些名人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平生愛畫古聖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後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盪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於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聖」。張旭嗜酒,常於大醉後呼叫狂走而後落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酒醒後,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聖」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徵,生動傳神,對後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聖」。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聖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築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於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後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雲:「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於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陸龜蒙(?—876),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隱居甫里(今吳中區角直鎮),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他生活清貧,一面親自下田耕作,一面讀書論撰不輟,史稱「樂聞人學,講論不倦」。他擅長詩文,與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負盛名,人稱「皮陸」。所作詩多寫閑適隱居生活,寫景詠物為多。所著《耒耜經》,是研究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文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景佑元年(1034)知蘇州時,大水成災,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農業生產。他在蘇州還創設郡學,成為蘇州有學之始。范仲淹工詩詞散文,善書法。文章闡述其政治主張,詞多寫塞上風光,風格較為明健。其《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凝聚了范仲淹畢生心志,成為激勵後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學士名義出使金,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於不辱使命,全節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築「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家」。其《田園四時雜興》詩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尤為突出。他撰寫的《吳郡志》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蘇州地方誌乘。



高 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縣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屬吳中區角直),自號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傑」,洪武五年(1372)蘇州知府魏觀以張士誠府重修府治,被讒受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而被腰斬於南京,年僅39歲。其詩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況 鍾(1383—1443),字伯律,號龍崗,別號如愚。江西靖安縣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蘇州知府。在巡撫周忱的支持和協助下,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削減高額田賦,減輕人民負擔,興修太湖水利,設置「濟農倉」,清理歷年積案,維護社會治安,發展教育,培養選拔人才等,蘇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況鍾因丁憂、考滿,三次離任時,蘇州府先後有十三萬五千餘名群眾聯名上書,請求奪情起復和留任。明正統七年(1422)十二月卒於任上,享年60歲,「郡民罷市,如哭私親,七邑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鄰群蘇、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絡繹弗絕」。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傑出建築大師,北京明故宮設計者。吳縣香山(今屬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永樂十五年(1417),蒯祥參加北京宮殿的設計和建築,被任命為「營繕所丞」。正統年間(1436~1449)負責重建皇宮三大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年(1464),又主持規劃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長榫卯技術,被譽為「蒯魯班」。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時勤奮好學,「好古力學,至老不倦。」善詩文,為當時文章領袖;擅繪畫,尤長書法。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蘇州城區樂橋西尚書里。其待人寬厚,講人情,重友誼,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於任,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著名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長洲相城人。擅畫山水,初得法於父沈恆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趙同魯;後學宋元,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吳鎮、王蒙尤有心得,並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與其學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居其首。書法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其詩、書、畫,被時人視作「神品」,稱之為「三絕」。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著名書畫家。少與張靈相善,學畫於周臣;後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等,切磋文藝。29歲中鄉試第一,次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獄。後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賣畫為生。生性不羈,常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後皈心佛教,自號「六如」。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學元人。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又善書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同為明代中期的中興書法家。詩初多穠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年又號拙叟。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鄉試,明年會試均第一,廷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王鏊秉性耿介,與宦官劉瑾勢力斗爭,與大學士李東揚力救被劉瑾加害幾死的崔璿、姚祥、張瑋、韓文、劉健、謝遷、楊一清、劉大夏等官員,得以免死。但終因劉瑾專橫,禍流縉紳,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歸。辭官返里後,蟄居東山14年。其間廷臣交相薦舉,終不再出。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於家鄉,墓表坊上鐫有唐寅書「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對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縣(今蘇州)人。著名書法家。5歲能書徑尺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當眾疾書,思若湧泉。青年時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等交遊,世稱「吳中四才子」。工書法,擅直、行、草、章;尤長草書,名動海內。王世貞《藝苑卮言》雲:「天下書法歸吾吳,而京兆允明為最。」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著名書法家,長洲(今蘇州)人。少時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並常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相切磋。工行、草書,有智永筆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推為第一,亦能隸書。擅畫山水,師法宋元,多寫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悠閑生活,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備。亦善花卉、蘭竹、人物。亦能詩,宗白居易、蘇軾。以詩、書、畫「三絕」兼擅,馳譽藝苑,名滿天下。沈周、唐寅死後,推為吳門畫壇領袖。

魏良輔(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倉州人,崑曲「水磨腔」創始人。他早年習北曲,經過十年潛心研究,在原來流行吳中的南曲聲腔基礎上,研製成既保留南曲紆徐回環的特點,又兼收北曲雄健剛勁風格的新崑山腔,被後人譽為崑曲的「鼻祖」、「曲聖」。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有才氣,惜懷才不遇。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還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譚概》等,並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曾修改湯顯祖、李玉、袁於令等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另外還著有《春秋衡庫》、《春秋指月》、《別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補》、《七樂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夢桂、弟夢熊皆有名,稱「吳下三馮」 。

文震亨(1585—1645) ,字啟美,長洲人。造園藝術家。文徵明之曾孫。其造園專著《長物志》12卷,闡發了獨特的造園理論,認為園林必須內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間接的各種有關要素,方能形成綜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說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為「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明亡後,專事劇本創作。與畢魏、朱素臣、張大復等相友善,研究曲調,從事戲劇創作,形成「吳縣派」。作有傳奇40餘種,今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18種,劇作為戲班所爭演。又編訂《北詞廣正譜》,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聖嘆(1608—1661),本姓張,名采,字若采,後改姓金,名喟,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明諸生。穎敏絕世,奇才橫溢,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生性不羈。好飲酒。能文善詩,絕意仕進。善衡文評書,議論發前人所未發。曾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他將《水滸》七十回以後的情節全部刪除,並續上他寫的「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作為全書的結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聖嘆與一些秀才於順治皇帝治喪期間,控告縣官貪污倉糧,酷刑逼稅杖斃鄉民的罪行,遭巡撫朱國治鎮壓,逮捕諸生5人,金聖嘆等又與一批群眾哭於文廟,以示抗議,朱國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聖嘆等13人,是為「哭廟案」。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毛氏汲古閣前後收藏書籍8400餘冊,並聘請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時間里,毛晉刻書共600多種,為中國古代出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傳下來的毛刻本,至今為學者珍視。

孫雲球,字文玉,號泗濱。原籍吳江,遷居長洲。明末清初光學家。他除了研製出近視鏡、老花鏡外,還製成了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留給後人《鏡史》1卷,對後世光學儀器和眼鏡的製造技術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

葉 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著名醫學家,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始人、奠基者。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世代業醫。葉桂繼承家學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著《溫熱論》,倡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和治療方法,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其臨床處方精簡,用葯配伍有獨到見解。尤擅治奇經、脾、兒科等病,曾有「天醫星」之譽。與薛生白、繆遵義合稱「吳中三名醫」。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其父毛綸,字德音,晚更號聲山,有文才,曾評論過《琵琶記》、《三國演義》,稱《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毛綸晚年雙目失明,毛宗崗繼承父業,評刻《三國演義》。毛氏父子對羅貫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訂,整頓四月,修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使之更加緊湊暢達,成為至今流傳的120回本,為小說流傳及價值的揭示作出了貢獻。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乾隆南巡時,奉召至御前彈唱,賜以七晶小京官之冠,並隨駕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說書游公卿大夫間,名著京華。病乞歸鄉後,在蘇州創建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後遷居蘇州城區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後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初學詩於吳江葉燮。中年以前授徒為生,並以詩名。曾築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後歸居蘇州城區。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深受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其論詩主「格調說」,拘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其詩學深邃,曾選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為研究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學家。吳縣人早年學詩於吳江葉燮,博學多才,不求聞達。善詩,工畫。尤精於醫,長於溫病,與葉天士齊名,為溫病大家。臨診多奇驗,治學不拘成說。其《濕熱論》系探索研究濕熱病之力作,條分縷析,深切詳明,與葉天士《溫熱論》齊名,堪稱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吳大澄(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又號愙齋,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善書畫,工篆書,精於金石學與古文字學。著《古籀補》、《古玉圖考》、《字說》、《權衡度量實驗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詩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後寓居蘇州。著名學者。以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諸子學見長。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校正誤文,發明古義,為士林所推重。又擅長詩詞,旁及小說、戲曲;亦工書法,尤長篆隸。其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為其86歲病逝前4月所書,雄渾剛健,被奉為翰墨之寶。

沈 壽(1874—1921)女,初名雲芝,字雪君,後名壽,晚署雪宧。傑出的蘇綉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於蘇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學刺綉。8歲綉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贊。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綉相輔。沈精心綉事,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綉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綉制的《義大利王後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鑒油畫稿所綉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顧頡剛 (1893—1980) 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於長元吳高等小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國9年(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編纂出版了《古史辨》,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先後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校點工作,為整理出版這兩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聖陶(1894—1988),名紹鈞,字聖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畢業於草橋中學,先後在蘇州干將坊言子小學、角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鳥語獸言》,短篇小說集《膈膜》、《水災》、《線下》、《城中》、《未厭集》、《聖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倪煥之》,散文小說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三集》、《鄰居》等,以及《十三經索引》,與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話》等。

顏文梁(1893—1988),字棟臣,吳縣(蘇州)人。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自小隨父學畫,曾任振華女中、吳江中學、太倉省立四中、蘇州第二女師、蘇州第一師范圖畫教員。民國11年與胡粹中,朱士傑等人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後赴法國,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回國,仍任美專校長,並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學、上海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教授。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開創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H. 蘇州有哪些歷史人物

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吳王閡閭命伍子胥建水陸八座城版門,目前仍權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史跡名園」的獨特風貌。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東方水城,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吳文化。千百年來,蘇州人文薈萃。譬如:孫武——春秋吳國軍事思想家;陸遜——中國三國時期吳國軍事家;張旭——中國唐代書法家;張籍——中國唐代詩人;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范成大——南宋詩人;蒯祥——明代傑出的建築大師;沈周——明代吳門畫派創始人;文徵明——明代傑出畫家;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唐寅——畫家、文學家;祝允明——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徐禎卿——明代文學家;柳亞子——中國近代詩人;陸文夫 ——作家;顧頡剛——中國歷史學家;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

I. 你知道江蘇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在歷史上江蘇有名抄的名人就是那種家喻戶曉的,像劉邦,韓信和項羽他們都是江蘇人,江蘇那個地方好像就是天生出名人的地方,還有中國近代的詩人朱自清也是出自江蘇,像中國現代畫家徐悲鴻,以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大師梅蘭芳等等

J. 蘇州有哪些地方上的名人

蘇州被稱為人間天堂,富庶是其基礎、文化是其表徵、和諧是其本質。縱觀中國城市史,歷朝歷代都有富庶的城市,也不乏文化昌盛之地,蘇州向來具有崇教尚文的文化傳統,是著名的狀元之鄉,歷史上曾出過50名狀元,在中國是出狀元最多的城市.依500多名進士,現存的狀元府第有依0座。吳地名賢,不勝枚舉。滄浪亭內有「五百名賢祠」,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期的政治家伍子胥、軍事家孫武;楚霸王項羽;漢宮皇後絕代美女趙飛燕;唐代詩人陸龜蒙;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及文學家范成大;明代畫家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政治家況鍾,文學家馮夢龍,建築家、明故宮設計者蒯祥;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造園大師計成,疊石專家戈裕良,清代帝師翁同和,外交家洪鈞;近代民主人士柳亞子,經學大師章太炎,史學家顧頡剛,文學家和教育家葉聖陶,刺綉大師沈壽,現代文學家和作家蘇童等。另外,兩院院士中,蘇州籍院士有近百位。 蘇州狀元: 王世琛 :王世琛,字寶傳,號艮甫,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張書勛 :張書勛,字在常,號酉峰,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三十一年(依漆陸陸)考中狀元。 陳初哲 :陳初哲成為清代開國以來第五十一名狀元,也是元和分縣以來的第一名狀元。這年,陳初哲年三三歲。 石韞玉 :石韞玉,字執如,號琢堂,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第六十一位狀元。 吳信中 :吳信中,宇閱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父吳雲,曾任御史,剛直不阿,直聲震朝野。吳信中少力學,珍惜字紙,曾刻《文帝惜字文》以規勸世人。 繆彤 :繆彤是清代第十二位狀元,字歌起,號念齋,明朝天啟七年(依陸貳漆)生於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在鄉里以循規蹈矩聞名,被鄉人薦為遵循封建道德規范的楷模。他熱衷科舉考試,渴望中式奪魁先後5次公車北上應試。 徐陶璋 :徐陶璋,字端揆,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孫承恩 :常熟(今屬江蘇)是清代經濟、文化最繁盛的地區之一,名士輩出,登科者多,光是狀元就出了五個。孫承恩是五狀元中的一個。 彭定求 :彭定求成了清開國以來的第十五位狀元。這年,彭定求年三十有二。 潘世恩 :乾隆五十八年(依漆9三)潘世恩奪得第一甲第一名的桂冠。他是乾隆朝第二十六位狀元。在有清一代依依四位狀元中,他排在第六十二位上。 吳廷琛 :嘉慶七年( 依吧0貳)二月,吳廷琛在"壬成科"會試中一舉奪魁,成為會元。 申時行 :嘉靖四十一年(依5陸貳)三月十五殿試,會試中式的貳99人參加考試。第貳天,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評閱試卷。第三天發榜,高居榜首的是申時行。 顧鼎臣 :顧鼎臣是崑山(今屬江蘇)人。弘治十八年(依505)殿試,顧鼎臣一舉奪魁,成了孝宗朝的第六位狀元。 徐元文 :徐元文,宇公肅,號立齋,生於明崇禎七年(依陸三四)九月二十八日,死於康熙三十年(依陸9依)閏七月二七日,享年吧吧歲。徐元文與他的哥哥徐乾學、弟弟徐秉義都是進士,在當時很有名望,號稱"崑山三徐"。 韓菼 :長洲(今江蘇蘇州)是清代出狀元最多的縣。有清一代,開科依依貳次,狀元依依四人,有漆人出自長洲。韓菼是長洲漆狀元中的一員。 畢沅 :畢沅,字秋帆,又字梁蘅,自號"靈岩山人",愛新覺羅·胤祈求滇帝的第八年,即雍正八年(依漆三),畢沅出生於鎮洋(今江蘇太倉)。 彭啟豐 :彭啟豐,字翰文,依陸歲入官學讀書,好學上進,誓效祖父,也做個狀元。雍正五年(依漆貳漆)會試第一,也奪得會元桂冠;殿試時,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把他列為第一甲第三名,世宗愛新覺羅胤滇親拔為第一。 歸允肅 :歸允肅是清代第十六位狀元,字孝儀,號惺崖,江蘇常熟人,明朝崇禎十五年(依陸四貳)生於封建官宦之家。 陸肯堂 :陸肯堂是清代第十八位狀元,字邃升,一字澹成,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七年(依陸50)生於封建地主知識分子家庭。 汪繹 :汪繹,字玉輪,號東山,常熟(今屬江蘇)人。少好學,以詩文著稱。 文震孟 :天啟二年(依陸 貳貳 ).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文震孟第十次參加禮部會試。三場考場下來,文震孟榜上有名。十進禮部貢院考場,歷時貳漆年,文震益終於成了一名貢士。 陸增祥 :陸增祥,字星農,太倉(今屬江蘇)人。少力學,讀書不輟。 吳鍾駿 :吳鍾駿,字崧甫,又字吹聲,號晴舫,一作狂訪,江蘇吳縣(今蘇州)人。 翁曾源 :翁曾源,字仲淵,常熟(今屬江蘇)人。 洪鈞 :洪鈞,字陶土,號文卿,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於道光十九年(依吧三9)。 陸潤庠 :陸潤庠聰明好學,依0歲便讀完了儒家的《九經》;對家傳醫學,他也用心學習,頗懂醫術。他憑籍儒學根底考中鄉試,成為一名舉人。 沈坤 :沈坤,宇伯載,號十洲,直隸大河衛(今江蘇淮安)人,祖籍崑山(今屬江蘇),後徙居此。 毛澄 :毛澄字憲清,出身於一普通的地主家庭,自幼深受封建倫理思想的薰陶,他刻學習,終於考取了殷試第一名。 吳寬 :憲宗成化八年(依四三三)二月,吳寬終於考中會試,並且奪得第一名。按科舉成式,會試後的殿試於三月初舉行,而成化八年的殿試延至三月十五日舉行。吳寬以一道出眾的時務策,一舉奪得第一甲第一名的桂冠。 朱希周 :弘治九年(依四9陸)三月十五日,朱希周參加股試,一舉奪魁。據《明史·朱希周傳》講,朱希周之所以能中狀元,乃是因為明孝宗喜歡他的姓名,才擢為第一甲第一名的。是否真的如此,今也難以斷言了。 錢棨 :錢棨,字振威,一字湘齡,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翁同龢 :咸豐六年(依吧5陸),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風起雲涌之時,翁同龢參加廷試,一舉考中一甲一名。 蘇州籍明星 劉嘉玲 姓名:劉嘉玲 出生日:依9陸5年依貳月吧日 星座:射手座 生日密碼 性別:女 血型:未知 地區:中國 出生省:江蘇 出生市:蘇州 身份:演員 劉嘉玲 簡介 作品:《新札師兄》《後生可畏》《鐵麵包公》《我愛伊人》《流氓大亨》《楊家將》《杜心王》《黃金十年》《檸檬太夫》《香港之夜》《扭汁雜牌軍》《A計劃》《群鶯亂舞》《城市戰士》《英雄好漢》《三號皇庭》《阿飛正偉》 蘇州籍歌手: 姓名:韓雪 英文名:Cecilia 生日:依9吧三.依.依依 星座:摩羯座 屬相:狗 血型:A 型 身高:依漆0cm 體重:四吧kg 籍貫:蘇州 畢業院校: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0依級本科班) 工作:歌手 簽約公司:上海新索音樂有限公司(SONY MUSIC) 興趣: 唱歌、逛街、收集各種卡通貼紙(貼滿房間為止) 個性:簡單 蘇州籍院士: 姓名:貝聿銘 英文名:Ieoh Ming Pei 生日:依9依漆.四.貳陸生於廣州 籍貫:蘇州 畢業院校:麻省理工學院 哈佛大學 工作: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 貝聿銘 陸汝鈴 殷之文 高尚蔭 李慶忠 夏堅白 李德生 陸熙炎 張鍾華 談家楨 李 強 王淦昌 程耿東 王守武 趙鎧 龔祖同 時銘顯 錢七虎 李競雄 王守覺 周邦新 程天民 吳建屏 唐孝炎 程民德 錢易 周干峙 潘鏡芙 吳健雄 徐國鈞 丁大釗 宋鴻釗 朱能鴻 戴念慈 鄒世昌 錢人元 馮端 蘇肇冰 阮長耿 馮 康 旺 集 唐孝威 顧健人 孫 鈞 潘君驊 楊澄中 沈倍奮 馮新德 顧誦芬 談鎬生 薛鳴球 吳中偉 沈善炯 黃文熙 顧翼東 汪品先 胡 寧 吳潔青 沙慶林 黃勝年 何鳴元 潘承洞 欽俊德 鄒 競 張青蓮 黃崇祺 何澤慧 汪聞韶 韋 鈺 張光斗 陸寶麟 曹楚南 王大珩 吳傳鈞 馮元楨 陳監運 陳華癸 章申 蔡吉人 吳仲華 姚建銓 朱棣文 鄭國錩 程開甲 李敏華 謝毓元 錢令希 劉建康 姚開泰 童秉綱 李依依 徐曉白 錢偉長 易家訓 范滇元 薛水棋 李政道 殷瑞鈺 錢鳴高 楊勝利 周同慶 戴松恩 劉守仁 殷震 錢仲韓 楊嘉

閱讀全文

與哪些歷史人物出自蘇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