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認為應該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對改革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是:
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版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權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
B. 怎樣認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35年來的偉大歷程,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些重大論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回顧35年改革開放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沒有改革開放,我國不知還要在封閉半封閉和停滯不前的狀態下徘徊多久。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眾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決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並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反復強調必須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進。這必將開啟我國新一輪改革浪潮,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在未來7到8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全面提升,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全面提升,涉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涉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涉及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構建,涉及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這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勢頭,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社會矛盾多發易發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問題,等等。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旺盛活力。
C. 歸納歷史上重大改革的時間,目的,原因,性質,影響,成敗原因..
專題一 梭倫改革
歷史課程標准: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江蘇省)學習要求:
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城邦出現的平民與貴族的尖銳矛盾以及工商業奴隸主的政治要求。知道雅典貴族進行的局部調整不能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簡述梭倫改革在頒布「解負令」、確立財產等級制度和推行國家權力機構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指出梭倫改革呈現的「革命性」與「中庸式」的基本特點。感受詩人政治家沖破阻力、振興城邦的襟懷和理想。
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影響。了解梭倫改革的歷史局限性。認識到制度設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體會精英意識和平民情懷。
【史論共享】
梭倫改革的政治影響:
梭倫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個古希臘歷史上最重要的社會政治改革之一,它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梭倫改革一方面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完善了國家制度,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了制度保證。梭倫的價值觀以及改革中創造的有利於公民行使職權的各種制度,對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礎。
專題二 商鞅變法
歷史課程標准: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江蘇省)學習要求:
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包括齊國管仲改革、楚國吳起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等改革事件在內的大事名稱。確立順應時代潮流、追求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了解商鞅變法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內容。認識商鞅變法的特點: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確立封建制度等特點。體會「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學習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意志。
探討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制度變革和國力強盛所產生的歷史作用。理解商鞅變法的性質和「商鞅雖死、秦法未敗」。認識到社會是在改革中不斷前進的,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
【史論共享】
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商鞅變法是一次較徹底的改革運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在經濟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商鞅變法後,秦國的綜合國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還形成了全國皆軍、惟軍為榮的尚武精神。但商鞅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連坐法的實行,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歷史課程標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江蘇省)學習要求:
知道鮮卑族建立北魏政權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史實。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和社會矛盾的激化等。認識到改革是緩解社會矛盾、改變國家面貌的必然選擇。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為兩個階段:馮太後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親政後的改革。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方面的主要內容。體會北魏孝文帝勇於改革的決心和對先進文化的追慕之情。
簡要探討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會習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從北方經濟、民族關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進行探討。認識民族融合的作用,認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史論共享】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政權主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來維系,各種制度的建設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斷。北魏統治者沒有處理好與經濟文化相對先進的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改革勢在必行。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以鮮卑族為中心的北方內遷各少數民族的發展,使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為隋唐大一統和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民族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後,鮮卑族最終完成了封建化進程,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同時,鮮卑族原有的文化精華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特別是鮮卑族畜牧生產的經驗和技能,在北方漢人中傳播,對北方的經濟生產起著一定的影響。
專題四 王安石變法
歷史課程標准: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
(江蘇省)學習要求:
了解王安石變法前北宋社會危機的表現:「三冗」、「兩積」。了解慶歷新政的內容及其失敗。
歸納王安石在「富國」、「強兵」、「育才」等方面採取的主要變法措施。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為社會作貢獻的擔當意識。
【史論共享】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的情況下,王安石大膽改革,促進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治軍事實力的壯大。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王安石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使財政收入增加;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並勢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戶的高利貸;方田均稅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紳大地主的隱田漏稅行為;市易法使大商人獨占的商業利潤中的一部分收歸國家;免役法的推行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大力興修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社會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變法中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王安石變法也存在嚴重的不足,如在變法的指導思想上,王安石偏重於謀求開辟財源,獲取盡可能多的國家財政稅收,如均輸法是利用國家行政權力強制進行收購、運銷,以此手段來積累國家財富,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而且新法實行也顯得過於急進。
專題五 歐洲宗教改革
歷史課程標准: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 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江蘇省)學習要求: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在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對歐洲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探究「異端」一詞的內涵,理解寬容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認識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發表的意義。知道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張:「因信稱義」 、「人人皆祭司」等。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理解卡爾文「先定論」宗教思想;了解卡爾文的日內瓦教會改革。了解英國宗教改革的內容:「至尊法案」 《三十九條信綱》。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史論共享】
1.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宗教改革運動實際上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是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盡管新教不可避免地帶有宗教的局限性,但它對天主教權威的否定,提出信徒自己閱讀《聖經》,無疑有助於人們的思想解放。
2.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民族語言的形成,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催生了獨立於羅馬教廷的民族國家教會,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和發展。宗教改革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使得大量教會財產轉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有利於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改革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新教為早期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尼德蘭革命以及此後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正是以新教為政治旗號。宗教改革還為資產階級勾畫了政治藍圖,卡爾文教在日內瓦的政治實踐提供了未來資產階級政權的雛形。
專題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歷史課程標准: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歷史背景。簡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江蘇省)學習要求: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歷史背景:奧斯曼帝國對埃及的統治、馬木路(魯)克、包稅制以及法國與英國對埃及的入侵等。認識到阿里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簡述阿里改革在土地、稅制、發展經濟以及政治體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認識阿里改革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史論共享】
阿里改革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結束了埃及長期的混亂狀態,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國家的基礎。改革發展了農業和商業,建立了近代工業,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推動了埃及社會歷史進程,客觀上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發展。改革不僅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更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此時,埃及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但實際上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它使埃及實際上擺脫了奧斯曼的統治,推遲了歐洲列強侵佔埃及的進程。
專題七 俄國農奴制改革
歷史課程標准: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江蘇省)學習要求:
了解農奴制阻礙俄國社會發展和農奴制面臨危機的表現。簡述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關於農奴身份、土地、農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內容。認識「二一九法令」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了解1861年廢除農奴制後,俄國在政治體制、司法制度和軍事等方面的變革情況。從政治經濟等方面探討1861年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體會制度改革對國家穩定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史論共享】
1. 廢除農奴制的經濟背景:
一方面,由於城鄉工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沖擊了農奴制度的經濟基礎,造成了農奴制的危機;另一方面,占統治地位的落後的農奴制度日益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在農奴制度下,俄國既缺乏工業革命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缺少工業投資,農奴制度所維系的自然經濟以及占人口多數的農奴的貧困,更不能為工業革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
2. 「二一九法令」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在改革中,農民為了獲得份地要交納贖金,農民向地主交付現金後,實際上就結束了彼此之間的封建生產關系,使封建經濟轉入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關系。這就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於工業革命的發展。通過改革,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對促進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一九法令」實際上是一個妥協的產物,農民雖然不再受個別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這次改革還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在改革中,資產階級、殘余的農奴制和沙皇專制主義融為一體,形成了以軍事封建為特徵的帝國主義,對外顯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擴張性。
3. 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1861年改革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通過改革,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也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變革的願望日益強烈,推動了俄國在政治改革。為使專制制度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歷山大二世在上層建築進行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這是繼農奴制度廢除後俄國由封建君主專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專制轉變的第一步,從而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專題八 明治維新
歷史課程標准: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江蘇省)學習要求:
知道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成長、人民起義不斷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機等基本史實。了解日本倒幕運動的主要經過與結果。
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概述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內容。探討明治維新成功意義,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認識到改革能夠解放生產力的道理。
知道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史實。了解1889年日本憲法確立的政治體制和侵略亞洲鄰國的史實。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認同順應世界潮流與追求和平發展的價值觀。
【史論共享】
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明治維新使封建落後的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並通過對外掠奪,加快了日本的經濟近代化,逐步發展成為亞洲資本主義強國;1889年明治政府頒布資產階級性質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基本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鞏固了明治維新後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並逐漸獲得了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完整。但是明治維新運動沒有徹底根除封建殘余勢力,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日本竭力推行軍國主義,開始對亞洲鄰國進行侵擴張,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專題九 戊戌變法
歷史課程標准: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江蘇省)學習要求:
了解戊戌變法前民族危機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和早期維新思想產生的史實。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知道「公車上書」。
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特點。簡述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認同變法圖強、文明進化的價值觀。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知道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認識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史論共享】
1.康、梁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及其特點:
康有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另一方面又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為變法尋找理論依據,並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思想。梁啟超明確提出了民權思想,動搖了君主專制的神聖性和永恆性。嚴復借用西方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百日維新的主要特點:
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願望和要求,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並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維新顯示了光緒帝和維新派除舊布新的決心,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但又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改革是不徹底的。
3.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
戊戌變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它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文化,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它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維新派的宣傳,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國人的心態也隨之改變,學習西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變革」也成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D. 淺析如何學習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你可以按照背景(包括時間)、主要發起人、改革指導思想、具體內容、影響及意義、和相同時期國際國內的對比啥的,關鍵是要記憶,沒別的
E. 歷史上重大改革事件
1。大化改新(人教來九上4),源日本,時間在7世紀中期的孝德天皇年間,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
2。明治維新(人教九上19),日本,明治天皇年間1868: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3。1861年改革(人教九上19),俄國,亞歷山大二世。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許買賣農奴、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解放時可以出錢贖買份地。 加快了俄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其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
4。戊戌變法(八上)1898,清光緒皇帝年間。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派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 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5。改革開放(八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進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對內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國企改革。 對外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為 經濟特區(注意區別香港澳門)。
F. 歷史上重大改革給人們的啟示800字
什麼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稱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舊政」,或者叫做「變法亂常」。古書上是這樣來解釋改革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除舊布新,打破常規。它意味著對原有的權力配置、利益關系、社會秩序乃至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進行新的調整。
改革往往會引發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及時化解這些新出現的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就是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促進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是實現長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這也是古人所說的要善於以「小變」來求得「大變」。
古往今來,無數歷史事實都證明,改革、發展和穩定這三者之間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我們只有找到這三者結合的結合點,穩妥地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體上都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激化情況下發生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必然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危機加深。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改革來調整社會生產關系就成為克服社會發展障礙的最常見、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不勝枚舉的改革和變法,但影響比較大的改革有十幾次,研究這些不同性質、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改革,它的發生條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運用得當是很有價值的,無論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
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幾種不同類型的改革。一是變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動型改革。我們就分三講,對三種類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一、變革型改革
下面,我們先講第一種類型的改革,即變革型改革。所謂變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會形態轉變時期,為了用一種社會制度代替另一種社會制度而進行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變革型改革即是革命。我們將這一類改革按照它的時間和性質分成三種情況。
(一)春秋戰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改革
第一種情況,春秋戰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改革。春秋時代,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由於牛耕和鐵器的發展,逐步地推廣,荒地開墾日益增多,私田急劇地增加,建立在集體勞動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顯現出來,出現了公田不治,公田沒有人去耕種這樣一種現象。
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田裡不鬻」,即原來規定的田地不可以買賣的格局就被打破了。當時奴隸主之間爭奪土地的斗爭就層出不窮。上至天子,下至大夫,還有大大小小的奴隸主都在競相的購買土地。
與此相適應的是階級關系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部分奴隸主轉化為封建的地主,獲得小塊土地私有權的奴隸和平民也轉化為個體的農民,由此封建依附關系和租佃關系就產生並發展起來了,而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就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地尖銳。
當時針對腐朽的奴隸制這樣一種關系,而且針對奴隸主殘暴統治的奴隸起義和平民暴動是此起彼伏,還有工匠斗爭和國人暴動越來越高漲,再有的是「私家」(指當時的大夫)對於「公室」(諸侯國君)之間的斗爭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興地主階級向奴隸主貴族展開了奪權斗爭,比較有名的是田氏代齊,還有三家分晉這些都相繼出現。被稱為「戰國七雄」的各國國君為了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宗族滅亡、社稷瓦解的這樣的厄運,因而他們都紛紛地變法圖強,進行了政治與經濟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這樣幾個,如由齊國的「管仲改革」、鄭國的「子產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些變法相繼經過了60、70年的時間。在這些變法當中最有名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我們今天來看各國變法的性質是由於舊奴隸制度所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集結所以造成了各國的變法,所以在各國的變法中封建化就逐漸地實現,所以我們可以給它定性為「它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各國變法的結果就使奴隸主貴族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奴隸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基本上被廢除,由奴隸制引發出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就逐漸地得到了化解,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社會和經濟文化得到發展,中國歷史由此邁入了蓬勃發展的封建時代。
下面,我們就以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例,來介紹一下改革的內容和措施。春秋時期,秦穆公當政時期的秦國曾經是一個西方的大國,但在秦穆公以後,由於幾代當政者不求進取,所以使得秦國國勢日下,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已經衰落得各國都看不起秦國,不與它會盟這樣一個地步。到了戰國中期以後,秦獻公繼位,奮起圖強,著手進行改革,來挽救秦國衰退的趨勢。秦獻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國的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有所恢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來富強秦國。
秦獻公死了以後,當時年僅21歲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雖然年輕,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於來統一天下,成就霸業。
他在上台以後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書》上記載它是「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用此來籠絡人心,安定內政。同時他還下令求賢,他明確地宣布說:賓客群臣,有才華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計,使秦國富強的話,我將要給他很高的官職與他來分享這個國土。所以,這就提出了很優惠的條件來爭取各國的賢才到秦國來,商鞅正是看了秦國招賢的命令以後就來到了秦國。
商鞅他原來名字叫公孫鞅,是魏國陳,原來叫魏鞅,後來他因為帶兵打敗了魏軍,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這個地方,一共有15個億,所以人們就稱他為商鞅。他從小就喜歡「刑名之學」,抱負宏大,嚮往著李悝、吳起的改革事業。
商鞅進入秦國以後就晉見了秦孝公,主張霸道,提出了變法的主張,提出了秦孝公的賞識,雙方一拍即合,最終就確定了變法的根本大計。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來主持變法,這個變法一共進行了20多年的時間,其中集中變法有兩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030600.net下面我們就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次變法的內容。
第一次變法的內容主要有這樣幾點:一個,獎勵耕織,發展生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認為:農業是本業,商業是末業,所以他下令:「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如果你努力地耕織,努力搞農業生產,導致你的糧食增產,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從事商業,而導致你懶惰,結果貧窮的話,官府就要收你為奴,連通你的妻子、兒女都淪為奴隸,所以這樣一項政策就是鼓勵農民去從事農業生產。而且商鞅還把獎勵、開墾荒地作為重點,制定了幾十條措施來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同時他還發布了不少抑商的政策,如提高商稅、不準私自販賣糧食、商人要向政府登記他所擁有的各種奴隸的數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來攤派徭役,國家還壟斷了鹽鐵和糧食的購銷,這些政策都是抑商的政策,這個政策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從商鞅變法開始,再往後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堅持的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的政策,這個政策對封建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增強了封建政權的經濟力量,鞏固了政權的根基。
第一次變法的第二個內容是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限制舊貴族的特權。商鞅他頒布了分為二十等的軍功爵制,確定了這樣一個制度,立功受獎,怎麼受獎?具體到斬獲敵人的一個首級的話,就賞爵位一級,另外還賜給土地和宅院。軍功越大,爵位和田產就越多,同時他又明令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宗室貴族如果你沒有戰功、軍功的話,你就要被從宗室貴族的簿籍當中除名,除了名以後,你就不能再繼續享受爵祿和特權,這樣一個政策就打擊了舊貴族的腐朽勢力,為中小地主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結果就收到了這樣一個效果,有軍功的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如果沒有軍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貴族的話,你家裡可能還有財富,但你不可以鋪張,不可以炫耀,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這是第二個內容。
下面,變法的第三個內容,頒布了法律,編制戶籍,實行什伍連坐法。商鞅認為,國家要用法制才能夠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國頒行李悝的《法經》,並且實行輕罪重刑的政策,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來去掉刑法),我雖然有刑法,但因為老百姓都不去違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還進一步整頓編制了戶籍,他把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這樣編完以後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監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須進行告發。如果你不告發的話,查出來以後,那十家都會受到牽連,所以這個是什伍連坐法,這個政策就使得農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國家政權的手中,就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新法的順利推行,這是商鞅變法當中第一次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
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改革田制,廢井田,開阡陌。商鞅下令:為田開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為一畝,實行一戶給100畝030600.net土地這樣的授田制度,同時,還規定:國家分配給你的土地可以終身使用,這樣就從制度上解決了秦國當時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勞動力穩定地結合,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勞動力利用的效率,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商鞅的這項措施是對所有制實行的根本變革,也是秦國得以富強的根本保證。
第二個內容,改革稅制,均平賦稅。為了改變各地農民賦稅負擔不太合理的狀況,商鞅決定「訾粟而稅」,按糧食產量來核算田稅,以粟來交納,這項措施效果是很顯著的,它就達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統一了,老百姓所承擔的賦稅相對地均平了,這樣的效果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賦稅收入的增加。
第三個內容,統一度量衡。商鞅命令人製造了標注的度量衡器,命令全國都以此為標准。現在上海博物館裡面展示的就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大良造」的是什麼呢?是商鞅督造的銅方升,一升的標准。這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以它唯一的標注。除了升以外,還有丈、尺、權、衡,這些都全國統一。由這些出土文物,當時統一度量衡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有利於全國各地的經濟交往,維護了集權統治的經濟基礎。
第四項內容也很重要,廢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了縣制。縣作為一種行政機構,早在春秋初期,各國當中就有實行縣制的,商鞅在廢除了井田制的同時也廢除了分封制,就在全國設立了31個縣,當然有的史書記載是40餘個縣,這還是有爭議的。每個縣的長官都是由朝廷統一任命的縣長、縣令,縣以下有若干個鄉,在此之前,秦國是自然村落,沒有統一的國家的一個行政區劃,劃分縣以後,這就屬於秦國的一項重大的政治改革,它就確定下行政的體制了。這樣就有對於以後秦國所進行的統一戰爭、統一的調配軍力和物資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是第四項內容。
第五,遷都咸陽。為了便於變法的順利進行,圖謀日後030600.net向東的拓展,商鞅建議秦孝公把國都從岳陽(今陝西臨潼的東北),岳陽這個地方舊貴族的勢力比較強,所以,為了避開強大的守舊勢力,商鞅就勸秦孝公把國都遷到了咸陽,並在那兒修建了宮殿。咸陽那個地方處在秦國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陸交通很便利,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利於秦國未來的發展,所以遷國都的決定是商鞅極具戰略眼光的,對他日後統一六國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六個內容,革除落後的習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時居住,一戶如果有兩個以上成年兒子不分開居住的話,結果加倍地徵收戶口稅,這是他定的規定,這樣一來,就使得過去同財共居的大家庭就開始逐漸地瓦解,出現了千百萬個一夫一妻制的小農家庭。這個做法就為的是增值人口,還有便於增發徭役和戶口稅,所以它是適應了當時秦國的農業發展的水平,對於鞏固小農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上,我們講的是商鞅變法的這兩次變法的內容,這些內容大家可以看出來,它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對於奴隸制進行了一次掃盪,促進了封建制的發展。秦國經過這20多年的改革就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由原來的落後轉變為富強。
G. 如何解答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題
07年版嶽麓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中思考題和課後習題解答
第一單元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上)
第1課 走向民主政治
課中思考題
1、想一想,這幾段詩歌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主張?
反映了對貴族的限制;平衡貴族與平民的利益,提高平民的地位;制定法律,管理國家。
課後習題解答
閱讀與思考提示:
從材料可以看出,改革進行新的社會等級劃分和權利分配標準是財產多寡,財產越多,等級越高,因此,其所謂的「公平」是一種有條件的「公平」,是財產等級制而非所有公民的公平。
解析與探究:
1、 教育能使人增強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判斷力和參政議政的能力。(文化素質是行使政治權力的基礎。)
2、優秀品德: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廉潔自律,正直無私等。(梭倫不追求權力和財富的品德。)
自我測評解答:
1、①梭倫改革前雅典實行貴族政治,普通民眾沒有權力參與政府的運作。由於缺少民眾的監督和有效制約,雅典貴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財產,激化了社會矛盾。
②至公元前7世紀世紀末,農民大量失去土地,下層平民和上層貴族的矛盾日益尖銳,平民准備以暴力推翻貴族政府,貴族政治面臨嚴重危機。
2、(1)主要措施:
梭倫改革始於經濟領域。①他頒布解負令,廢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債務。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②還宣布廢除債務奴隸制,禁止以債務人的人身作抵押。
③為了解決人多地少、就業不足的難題,梭倫鼓勵發展工商業,提倡節儉,反對奢侈。
梭倫的政治改革同樣傾向於平民。
他改變了貴族政體的權力分配原則,按照財產多寡將全體雅典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此後,公民享有的權利和參與政治管理的機會只由他的財產資格來決定,而不再取決於他的出身。
梭倫對國家政權機構進行了民主化改革。他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並創立了兩個新機構——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取代戰神山議事會的部分職能。
(2)基本特點
①梭倫的中庸原則決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徹底性。②他以財產資格確定政治權利的規定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政權並未完全轉到雅典人民手中。
3、積極作用:①梭倫的經濟改革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擺脫了淪為奴隸的命運;有利於獲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階級的穩定,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階級基礎。②梭倫的政治改革同樣傾向於平民,這些措施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
局限性:①梭倫的中庸原則決定了他民主化改革的不徹底性。②他以財產資格確定政治權力多少的規定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政權並未完全轉到雅典人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