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裡是中國革命聖地
延安。 延安古稱延州,歷來是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專區處於寶塔山、屬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延安之名,始出於隋。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縣,1972年,再設市至今,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二十世紀上半葉,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民族英雄劉志丹、謝子長創立的陝北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紅軍長途征戰的落腳點。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後方,十三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
Ⅱ 歷史上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包括哪些地方
川陝革命根據來地位於川陝兩省自交界的秦嶺與大巴山區,以四川省巴中市為中心。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人民創建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川陝蘇區最鼎盛的疆域,拓展到東起城口、萬源,西至嘉陵江沿岸,北抵陝南鎮巴、寧強,南到達縣、渠縣,縱橫四、五百里,面積4.2萬平方公里。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專題博物館。位於當年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四川省巴中城南。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原址在南鄭縣城關鎮南大街,1990年遷往南湖湖心島。
Ⅲ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是哪裡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回起義的答部隊到達江西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先後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歷史上的主要革命根據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的重要歷史關頭,成功地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的光輝典範。
這是中國革命斗爭史上的偉大創舉,開辟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進程,成為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光輝起點。井岡山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山」,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Ⅳ 革命根據地在哪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贛西、贛南特委的領導下,賴經邦、李文林、古柏等領導贛西南地區武裝起義,開創了東固、橋頭等革命根據地。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鄧子恢、朱積壘、張鼎丞等領導閩西地區武裝起義,創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贛南、閩西的這些小塊紅色割據區域,奠定了中央蘇區的基礎。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轉戰贛南、閩西地區,在上述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的配合下,先後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1930年1月,江西紅軍四個獨立團合編為紅軍第六軍。2月7日,中共贛西南特委、贛南特委和紅四軍、紅五軍、紅六軍軍委共同組成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統一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贛西、贛南和湘贛邊三特委合並為中共贛西南特委,劉士奇為書記。3月,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閩西蘇維埃政府成立,鄧子恢任主席。4月,閩西地區紅軍5個獨立團合編為紅軍第十二軍。6月,活動在贛西南、閩西地區的紅軍第四、第六(不久改稱第三軍)和第十二軍合編為紅軍第一軍團。8月,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一軍團與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在瀏陽永和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10月,毛澤東領導紅一方面軍揮師江西,攻克吉安重鎮,建立了以曾山為主席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
1931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共蘇區中央局成立,周恩來任書記。在周恩來未到任前,由項英、毛澤東先後代理書記。9月,中央蘇區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後,使贛南、閩西兩部分聯成一片,根據地擴展到30多個縣境,在24個縣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任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同時,組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懷任副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並統轄和領導全國蘇維埃區域的斗爭。
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軍第二十六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率領下,於江西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隨後,紅一方面軍發展到擁有一、三、五、七、八、九軍團,共十多萬人。
1933年1月,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2、3月間,中央革命根據地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不僅鞏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的聯系。1933年秋,中央蘇區轄有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級蘇維埃政權,擁有60個行政縣,紅軍和根據地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中央蘇區由此成為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
Ⅳ 中國革命根據地的概況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歷史概況
在從北伐戰爭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偉大歷史轉折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當時的客觀形勢,把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創造性地開辟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毛澤東領導創建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為我們黨走上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偉大起點。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又稱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割據。它是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後,我黨開辟的第一個典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從1927年末到1930年初,堅持了兩年多的革命斗爭,匯聚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和平江起義等多支革命武裝,對中國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此次赴井岡山地區現地教學,是我們學習黨的歷史經驗,繼承和弘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極好機會。
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初創
1927年,國民黨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先後叛變革命,使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慘重失敗,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跌倒在血泊之中。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和復興中國革命,中共中央在發動南昌起義的同時,決定組織革命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等省的農民舉行秋收暴動。黨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新時期。
毛澤東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觀點,並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他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到湖南,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參加領導秋收起義。中共湖南省委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負責領導湘東、贛西地區的工農武裝發動起義;同時成立了以易禮容為書記的行動委員會,負責領導長沙的城市暴動。
9月初,毛澤東來到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和平江、瀏陽、安源、崇陽、通城等地的工農武裝,共約5000人,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3個團),原警衛團團長盧德銘任總指揮。9月9日,起義開始發動,工農革命軍各部從江西的修水、銅鼓、安源等地出發,分路向長沙推進,准備以長沙工人暴動為內應,一舉奪取長沙。但是,由於敵我力量懸殊,部隊缺乏作戰經驗,起義軍各部先後遭受嚴重挫折。毛澤東及時改變原定部署,命起義軍各部轉向湖南瀏陽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毛澤東在文家市主持召開有師、團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前委會議,討論下一步的行動方向。會議經過激烈辯論,否定了師長余灑度等人「取瀏陽直攻長沙」的主張,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迅速撤離現地區,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以保存革命力量。次日,部隊從文家市出發,開始了從進攻城市到向農村轉移的偉大戰略進軍。從形式上看,這一轉移是從反動統治的中心地區——城市的退卻;實際上,又是向反動統治的薄弱環節——農村展開的新的進攻,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9月23日,當部隊行至江西萍鄉的蘆溪時,突然遭到敵人伏擊,總指揮盧德銘不幸犧牲,部隊僅余不足千人,組織上和思想上出現了嚴重混亂。29日,毛澤東在永新縣三灣村領導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其主要措施是:(1)將部隊由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即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下轄2個營。(2)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班、排有小組,連設支部,營、團設黨委;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3)部隊內部建立民主制度,連以上成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平等和民主管理。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制度,為建設一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
部隊從三灣出發後,於10月3日抵達寧岡縣的古城。當天下午,毛澤東即召集部隊幹部和當地黨組織負責人在奎聯書院的文昌宮舉行前委擴大會議,即古城會議。會議總結了秋收起義以來的經驗,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決定對當地農民武裝袁文才和王佐部採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實際作出了在井岡山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戰略部署。10月7日,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北麓的寧岡茅坪,在袁文才的幫助下建立了留守處和後方醫院。27日,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一部,歷經艱難曲折,抵達井岡山的中心——茨坪。由此,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
從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迅速恢復或發展邊界各縣的黨組織,先後建立了寧岡、永新、茶陵、遂川四個縣委和酃縣特別區委、蓮花特別支部;各級黨組織和工農革命軍深入發動群眾,擴大革命武裝,分別建立了縣赤衛隊和鄉暴動隊,袁文才和王佐的農民武裝於1928年2月正式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袁文才任團長,王佐任副團長,何長工任黨代表;為加強工農革命軍的建設,毛澤東於1927年底為部隊規定了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和做群眾工作三大任務,並於1928年春宣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工農革命軍積極開展游擊戰爭,相繼攻克茶陵、遂川、寧岡三座縣城,建立了縣、區、鄉的各級工農民主政權。至此,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割據,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1928年3月,中共湘南特委軍事部長周魯根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來到寧岡,批評井岡山前委「燒殺太少」,沒有執行「使小資產變成無產,然後強迫他們革命」的政策;「行動太右」,不積極地向外發展。因而,要求工農革命軍向湘南出擊,支援當地農民暴動,結果使井岡山地區被江西敵軍佔領一個多月,這就是井岡山根據地的「三月失敗」。
二、朱、毛會師和根據地的全盛時期
1927年10月初,南昌起義部隊在廣東潮汕地區,因遭到強大敵人圍攻陷於失敗。朱德、陳毅率領一支約2500人的余部,沿閩粵贛邊界地區向西轉移。11月中旬,當朱德等人在贛南得知井岡山的割據情況時,即派毛澤覃(參加南昌起義,任第25師宣傳科長)上山與毛澤東聯絡。12月,井岡山前委派出的何長工在廣東韶關犁鋪頭找到朱德、陳毅,向他們介紹了毛澤東領導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翌年1月,朱德所部在中共湘南特委和當地農軍的配合下,發動湘南起義,建立了宜章、郴州、耒陽、永興、資興5個縣的革命政權。不久,由於湖南、廣東兩省敵人的聯合進攻,起義部隊撤離湘南,向井岡山地區轉移。
1928年4月下旬,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暴動的農軍來到寧岡礱市,與毛澤東部勝利會師。隨後,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6月間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成立了第四軍軍委,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兼軍委書記。全軍下轄3個師9個團,總兵力約萬餘人(不久,由湘南農軍編成的5個團即奉命返回湘南;第四軍遂取消師的建制,直轄4個團,共6000餘人)。5月4日,第四軍在礱市隆重舉行了慶祝兩軍會師暨第四軍成立大會。
朱、毛兩部的會師和紅四軍的成立,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力量,使井岡山根據地進入新的發展時期。5月20日,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寧岡茅坪召開。會議總結了井岡山根據地建立以來的斗爭經驗,提出了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加強軍隊建設和根據地政權建設等項任務,批評了右傾悲觀思想,初步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的「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毛澤東為書記,統一領導湘贛邊界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紅四軍軍委書記一職改由陳毅擔任。隨後,又在茅坪成立了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下設土地、軍事、財政、司法4個部和工農運動、青年、婦女3個委員會。邊界地區黨和政權領導機關的完善,為井岡山根據地的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創造了有利條件。
根據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決定,從1928年5月下旬開始,井岡山根據地各縣、區、鄉普遍成立了土地革命委員會,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毛澤東在5月至7月之間,三次深入到永新縣西鄉的塘邊村,前後住了40多天,在賀子珍等人的協助下,調查研究,指導分田。土地革命的普遍開展,給偏僻貧困的農村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變革。它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廣大貧苦農民分得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土地,使他們從活生生的事實中看清了共產黨和紅軍是為民眾利益奮斗的,激發了他們從各方面全力支持紅軍和根據地斗爭,使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獲得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井岡山根據地的壯大,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湖南、江西兩省的敵人派遣重兵,連續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進剿」,少時有八九個團,多時達到十八個團。紅四軍以不足四個團的兵力,採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先後擊破了敵人四次「進剿」。特別是6月23日的龍源口戰斗,紅四軍殲滅贛敵一個團,擊潰兩個團,繳槍七八百支,取得了井岡山根據地建立以來最重大的軍事勝利。毛澤東、朱德在總結紅軍和赤衛隊作戰經驗的基礎上,概括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爭十六字訣,成為適應當時情況的帶有樸素色彩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
龍源口大捷之後,井岡山根據地擴大到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全境,遂川北部和酃縣東南部,還有吉安、安福各一部,割據地區面積達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50多萬,達到了井岡山根據地的全盛時期。
三、「八月失敗」和根據地的恢復
1928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受盲動主義的影響,連續派代表(袁德生、杜修經、楊開明)到井岡山,要求紅四軍「立即向湘南發展」。6月30日,毛澤東在永新縣城主持召開紅四軍軍委、湘贛邊界特委和永新縣委聯席會議,反對遠離井岡山根據地,分兵出擊湘南,決定「繼續在湘贛各縣作深入群眾工作,建設鞏固的根據地」。會後,毛澤東代表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和紅四軍軍委給湖南省委寫報告,陳述了永新聯席會議作出上述決定的理由,並請湖南省委「重新討論,根據目前情形,予以新的決定」。
7月初,湘、贛兩省的敵軍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一次「會剿」,企圖東西對攻,兩面夾擊。紅四軍為挫敗敵人的企圖,將部隊分為兩部:朱德率第28、29團襲擊酃縣和茶陵,威脅和牽制湖南敵人的後方;毛澤東率第31團在永新相機破敵,阻止湘、贛之敵兩路會合,袁文才率第32團堅守井岡山。7月12日,第28、29團順利攻克湖南酃縣。這時,隨該部行動的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和特委書記楊開明,乘力持異議的毛澤東、宛希先等遠在永新的機會,不顧永新聯席會議關於不去湘南的決議,附和第29團官兵(多數是湖南宜章的農民)欲回老家的情緒,鼓動部隊向湘南開進。盡管朱德、陳毅和軍委一再做工作,但第29團官兵回鄉心切,聲言不回湘南就不幹了。在這種情況下,第28團也不得不跟著冒進湘南。進抵湘南之後,第29團便自由行動,散回家鄉。由於紅四軍主力冒進湘南,第31團難以打破敵人的「會剿」,不得不退入永新山區,邊界的縣城和平原地區全部被敵人佔領,根據地遭受嚴重摧殘。這就是慘痛的「八月失敗」。
不久,江西的國民黨軍發生內訌,進占邊界地區的敵人相繼退走。8月中旬,毛澤東率領第31團第3營離開井岡山前往桂東,去接應從湘南撤回的第28團;以第31團第1營和第32團袁文才、王佐部留守井岡山。8月下旬,湘、贛敵軍出動8個團,乘紅四軍主力尚未返回,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二次「會剿」。30日,敵軍以4個團的兵力向井岡山要隘黃洋界發動猛攻。紅軍少量留守部隊在根據地群眾的支援下,憑借有利地形頑強抵抗,打退了敵人四次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這次戰斗,被毛澤東稱為「邊界名戰之一」,並興奮地寫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一詞。9月上旬,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回到邊界地區,先後取得遂川、茅坪、新城三次戰斗的勝利。這三戰三捷,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會剿」,收復了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在此期間,原湘軍第八軍營長畢占雲和原贛軍第十八師營長張威,先後各率一部兵力起義,參加紅軍,分別被編為軍部特務營和獨立營。
11月初,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重新成立了黨的前敵委員會(1928年3月中共湘南特委撤銷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由毛澤東、朱德、譚震林、宋喬生(工人)、毛科文(農民)5人組成,毛澤東為書記。前委統轄湘贛邊界特委和紅四軍軍委,加強了井岡山根據地的統一領導。11月14日,紅四軍召開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由23人組成的新的紅四軍軍委,朱德任軍委書記。到11月底,井岡山根據地恢復到寧岡全縣,遂川、酃縣、永新各一部,形成一塊南北狹長的割據地區;此外,還有未與大塊地區連接的蓮花縣上西區、永新縣天龍山區和萬年山區等。根據地面積恢復到近40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萬。
12月初,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一部700餘人來到寧岡,與紅四軍會師。當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人領導原湖南國民黨軍獨立第5師第1團,在平江舉行起義,建立紅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11月,紅五軍主力向井岡山地區靠攏,以與紅四軍取得聯絡;另一部由黃公略等率領,繼續在平江、瀏陽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紅五軍到達井岡山後,於翌年初被編為紅四軍第30團,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團長。紅五軍的到來,增強了井岡山的軍事力量,促進了根據地的恢復和發展。
四、「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
井岡山根據地一年多的斗爭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農村根據地斗爭,革命力量才能生存和發展。相反,如果脫離根據地,向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地區冒進,革命力量就會招致無謂的損失。經過向湘南冒進的「八月失敗」之後,紅四軍黨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了。根據井岡山斗爭實踐的經驗教訓,毛澤東於1928年10月至11月,在寧岡茅坪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這兩篇重要著作,深刻分析了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狀況,認真總結了井岡山和其他小塊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經驗,科學闡明了堅持「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思想,正確地回答和解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作為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政治決議案的一部分,在會上獲得通過,使文中的思想實際成為井岡山斗爭的理論指南。毛澤東在兩篇文章中著重闡述了以下問題:
首先,毛澤東深刻分析了農村紅色政權在反動統治的包圍中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毛澤東認為:「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發展,亦必有相當的條件。」這是因為:第一,中國是由若干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國家,又是地方性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半殖民地大國,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和中國的地方性農業經濟,造成了白色政權間長期的分裂和戰爭,使得共產黨領導的小塊紅色區域能夠在白色政權統治的間隙、裂縫中生存和堅持下來;第二,南方的一些省份受到了大革命的影響,使紅色政權的存在有著較好的群眾基礎;第三,引起中國革命的主要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全國革命形勢在繼續向前發展;第四,建立了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正確的政策。因此,毛澤東深刻指出:「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這一深刻分析使得共產黨人堅持農村武裝斗爭的決心和信念,建立在了對中國特殊國情的科學認識基礎上。
其次,毛澤東科學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毛澤東系統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實踐經驗,正式提出了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根據地為基本依託,三者密切結合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開展土地革命,才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使其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堅持武裝斗爭,才能粉碎反動派的軍事進攻和「圍剿」,發展和擴大革命形勢;建設農村根據地,才能在反動統治的薄弱環節生存和發展下去,逐漸積蓄起強大的革命力量。毛澤東強調指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系統地闡明了黨在農村中發展革命斗爭的主要任務和基本策略。
再次,毛澤東正確規定了「工農武裝割據」的一系列具體政策。經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年多的斗爭實踐,黨和紅軍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同時也經歷了「三月失敗」和「八月失敗」兩次深刻教訓。毛澤東對正反兩方面經驗作了系統總結,闡明了堅持農村武裝斗爭的一系列正確政策。主要是:堅決地和敵人作斗爭,創造羅霄山脈中段政權,反對逃跑主義;深入割據地區的土地革命;軍隊黨組織幫助地方黨組織的發展,正規軍隊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集中紅軍相機應付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割據地區的擴大採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等等。毛澤東認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夠不斷地發展擴大,原因就在於湘贛邊界的黨組織堅持了這些正確的政策。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具體解決了如何在農村中堅持和發展革命斗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開辟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一理論凝聚了共產黨人和井岡山軍民的集體經驗與集體智慧,也反映了毛澤東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性。
五、紅四軍主力撤離後的井岡山
1928年12月,國民黨湘、贛兩省的軍隊,出動18個團3萬餘人,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第三次「會剿」。翌年1月4日,由毛澤東主持在寧岡縣柏露村召開井岡山前委、邊界特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以及各縣委負責人聯席會議,亦稱柏露會議。會議研究了當時的形勢和對付敵人第三次「會剿」的策略,決定由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向贛南出擊,一則解決部隊的經濟困難,二則實行「圍魏救趙,影響邊界,以解井岡之圍」;以彭德懷之紅五軍和第32團王佐部留守井岡山,並與外線部隊互相配合,打破敵人的「會剿」。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第28、第31團和獨立營、特務營共3600餘人離開井岡山,踏上了出擊贛南的征程。這時,留守井岡山的部隊僅有千人左右,紅五軍指戰員「自願的承擔紅四軍前委給予的任務,並且准備必要的犧牲。」1月16日,敵軍兵分三路逼近井岡山腹地,守山部隊在群眾的支援下做好了迎戰准備。26日,敵人向井岡山的桐木嶺、硃砂沖、雙馬石、八面山和黃洋界五大哨口發動猛烈進攻,而尤以進攻黃洋界和八面山的湖南敵軍最為兇猛。紅五軍官兵堅守陣地,英勇抗擊,晝夜鏖戰,打退了敵人的一次次進攻。29日晚,黃洋界方面的敵人收買了一個在山裡捉石蛙的遊民當向導(此人後被王佐處決),抄小路插到黃洋界側後的小井。殘暴的敵人野蠻地殺害了小井紅軍醫院的100多名重傷員,隨後側擊黃洋界,奪佔了這一重要哨口。30日,八面山和桐木嶺哨口也相繼失守,部分敵軍插入井岡山中心地區。在這一嚴重形勢下,彭德懷於當晚收攏部隊,由荊竹山向贛南突圍,井岡山淪於敵手。第32團王佐部散入深山密林,繼續堅持游擊斗爭。
紅四軍主力下山以後,突破敵人的封鎖線,迅速向贛南挺進。敵軍急忙抽調重兵,進行尾追和堵截。1月28日,紅四軍在大余同敵軍三個團作戰失利,部隊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為了擺脫敵人的尾追,紅軍每日急行軍90華里以上,且行軍路線都是崎嶇坎坷的山嶺小道,情況極為困苦。毛澤東後來在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追兵五團緊躡其後,反動民團助長聲威,是為我軍最困苦的時候。」然而,紅四軍依靠著黨的堅強領導和官兵的緊密團結,奇跡般地戰勝了這些困難。2月11日,紅四軍在江西瑞金以北的大柏地,利用有利地形布設戰場,將緊追而來的敵軍劉士毅旅兩個團大部殲滅,俘敵800多人,繳槍200餘支。大柏地一戰,扭轉了紅四軍下山以來的被動局面,極大的鼓舞了部隊的士氣。隨後,紅四軍揮師北上,進抵東固,與李文林、段月泉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2、第4團會合,進行了短暫休整,開始在贛南站住腳跟。但是,由於當時井岡山根據地已經失守,原定的「圍魏救趙」計劃已無法實現,紅四軍遂決定乘福建敵軍兵力空虛的機會,轉向閩西進軍。此後,紅四軍會同贛南、閩西的地方黨組織和革命武裝,逐步開辟了以瑞金為中心的贛南、閩西根據地。
井岡山根據地有許多有利條件,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但是從革命的進一步發展來看,井岡山也有其難以克服的弱點。第一,井岡山雖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但「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隨著紅軍人數的擴大,加上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根據地軍民的生活極端艱苦,有時連最低限度的食品都難以為繼。第二,井岡山位於湘江和贛江之間的狹長地帶,兩條大江都無法徒涉,南北也難以發展,在軍事上缺乏足夠的迴旋餘地。這些弱點在初創時期並不明顯,隨著紅軍力量的不斷擴大便逐漸暴露出來。曾參加井岡山斗爭、在第28團任連長的粟裕後來談到:「這個地區作為一個後方是可以的,從戰略發展的觀點來看,作為大發展的基地不夠理想。」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撤離井岡山,挺進贛南、閩西,開辟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舞台。
紅五軍在井岡山失守之後,經過艱苦轉戰,於1929年4月初在贛南瑞金與紅四軍再度會合。5月,彭德懷根據前委的決定,率領紅五軍重返井岡山,恢復湘贛邊界割據,以與紅四軍在贛南、閩西的斗爭相配合。1930年2月,因袁文才、王佐被錯殺,同時湘贛邊界特委與贛南、贛西特委合並組成贛西南特委,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基本結束,以後發展成為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
Ⅵ 中共革命根據地主要集中在江南
國共十年對峙是指1927~1937年。
1927年前的國民大革命從廣東打到湖北,江蘇,上海等,一路宣傳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反帝反封建思想,所以說江南地區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Ⅶ 黨歷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湘贛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版根據地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權
閩西革命根據地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川陝革命根據地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湘鄂川革命根據地
西北革命根據地
瓊崖革命根據地
南方三年游擊革命根據地
Ⅷ 景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具體位置在哪裡謝謝!拜託了各位 謝謝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
Ⅸ 中國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在哪裡
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地區位於羅霄山脈中段的湘贛邊界,包括江西的寧岡、永新、蓮花、遂川和湖南的酃縣、茶陵等縣,周圍五百餘里。這里的有利條件是:遠離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還可利用兩省敵人既要互相爭奪地盤又要各自保存實力的矛盾;黨和群眾的條件較好,大革命時建立過黨的組織、工會、農會和農民武裝,黨和革命的影響仍然存在,還保存著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自衛軍;地勢險要,幅員廣大,有游擊戰爭的迴旋餘地;自給自足的地方農業經濟,具有為紅軍初期發展提供給養的經濟力。這個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這里開展游擊戰爭,可以影響湘贛兩省乃至於湖北。因此,在這里建立根據地,既有利於紅軍的生存和發展,又有利於推動全國革命走向高潮。毛澤東率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向井岡山地區轉移,在蘆溪遭到敵人的伏擊,總指揮盧德銘在戰斗中英勇犧牲。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有名的三灣改編,將一個師縮編為七百餘人的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轄第1、第3營和特務邊、軍官隊、衛生隊;在部隊中確立黨的絕對領導原則,建立黨的各級組織,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的小組,營、團建立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全軍由黨的前委委員會統一指揮;確立官兵平等,在部隊中實行民主制度。三灣改編,從政治上、組織上為建立新型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十月三日,部隊到達寧岡的古城,前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通過地方黨組織爭取當地袁文才、王佐兩支武裝。接著,在井岡山北面山腳的茅坪,設立了醫院和留守處,於十月底到達井岡山的茨坪。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部隊在井岡山周圍各縣開展游擊活動,打擊反動地方武裝,深入發動群眾,重建地方黨組織,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和群眾武裝。十一月攻佔茶陵,建立了黨的縣委、縣工農兵政府(譚震林為主席)和赤衛大隊。在總結茶陵戰斗經驗時,毛澤東提出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和三大紀律。三大任務是:第一,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做群眾工作,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三大紀律是: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第三,打土豪要歸公。與此同時,重建了寧岡、永新縣委,恢復了蓮花、酃縣黨的組織活動。一九二八年一月,部隊佔領遂川,建立了黨的縣委和縣工農兵政府,以及暴動隊、赤衛隊、農民協會、工會等群眾組織。在遂川,毛澤東對部隊提出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經過三個多月的游擊戰爭,井岡山區和寧岡、永新、遂川、茶陵、酃縣靠近井岡山的地區,都為工農革命軍所控制。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兩支地方武裝,經過團結改造,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2團。二月,工農革命軍攻佔新城,於二十一日在礱市成立了寧岡縣工宵兵政府。至此,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建成。毛澤東點燃的」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創了在革命轉入低潮的形勢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局面,為中國革命照亮了勝利前進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