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早的長城始建於那個年代哪個朝代
是春秋時期楚國在公元前7世紀建的方城
平頂山台消息:
河南省楚長城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魯山縣召開。來自我省的數十位專家學者經過考察論證認為,位於平宛交界的我市魯山縣、葉縣、舞鋼市及南陽市的方城縣、南召縣境內的楚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
經過考察論證,進一步證實,楚長城的全線分布情況分為西線、北線與東線三部分,整體輪廓呈n形,總長約800公里。
中國長城學會會員潘民中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建有長城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楚國漢水以為池,方城以為城,雖眾,無所用之。」《漢書.地理志》中也記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可見,楚方城就是長城。關於楚長城的史料還有酈道元的《水經注》、唐朝李泰的《括地誌》等。
中國長城學會會員艾延和認為,我國古代長城修築歷史延續了2600多年,楚長城當數修築最早的長城。據考證,楚國於公元前688年滅申後開始修長城。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楚長城的開發與保護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所長蕭魯陽說:「下一步,我們還要深入發掘文獻,採集文物,建立全省的學術團體,早日發揮楚長城的文化底蘊意義與旅遊價值。
羅哲文論楚長城
羅哲文 現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
在其所著的《長城》(1982年2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對楚長城作了如下論述:
根據歷史記載,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楚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上稱作「方城」。《左傳》上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國要進兵攻打楚國,軍隊已經到了陘這個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敵,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對齊侯說,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話,楚國有方城可以作為城防,有漢水作為城池,足可以抵擋一陣子的。齊侯見楚防禦工事果然堅固,只好收兵。
像這樣別的諸侯國家去攻打楚國,到了方城就被阻擋而回的情況,在古代文獻上還有不少記載。如《左傳》上記載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晉國的處父伐楚以救江,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晉國的荀偃欒 帥師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於防禦嚴實,沒有敢攻打,結果只好攻打一下別的地方就回去了。這些情況不僅說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連綿不斷的城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這便是長城的開始。
關於楚方城就是楚長城的記載,在古代歷史文獻中,得到證實。《漢書· 地理志》上說:「南陽郡,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上記載更為詳細。《 氵無水》條上記載:葉縣東面有故城一道,從 縣(今魯山縣東南五十里)開始,東至 氵親水(今泌陽縣北),達氵比陽(今唐河)界,南北連聯數百里,號為方城,縣也有故城一面,未詳里數,號為長城,也即是這一道長城的西段,其間相去六百里。
關於楚長城的建築形式,由於保存的遺址尚未查清,目前尚不能確證,但從歷史文獻記載我們還能得知一些情況。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一、楚長城起初是由列城發展而成的。據《水經注· 汝水》條上記載:「醴水經葉縣故城北,春秋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許遷於葉者。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字。」所稱列城即是一系列依地形排列的防禦性小城,以為屯兵警哨之所。城與城之間有的地方依險為屏障,有的地方築城牆予以聯結起來,便成了鞏固的長大城防。列城是長城的一種重要形式,直至後來秦漢時期的長城還大量採用了列城的形式。如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光祿勛徐自為修築了五原塞外的列城,向西北數百里到了盧朐。從古代軍事學和防禦工程原理來看,從相隔一定距離的列城(或是亭障、烽燧)中間逐步修築城牆聯系,發展為成千上萬里的長城防線是合乎科學發展規律的。因此可以說,楚方城(或稱萬城)應即是最早的長城。
二、楚長城的建築,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括地誌》上說:「故長城在鄧州內鄉縣東七十五里,南入穰縣,北連翼望山,無土之處,累石為固。」這種根據地形地質情況,就地取材的辦法,在以後朝代所修築的長城中也大都是這樣的。
三、楚長城利用山河之險以為城。《水經注》上記載酈縣的一道楚長城說,這道長城的「北面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即是在高山險阻和大江為塹的地段,利用山河作為險阻,不再修築城牆。這種情況,在以後歷代長城建築工程中 ,也都往往採用的。這也證明了《左傳》上屈完答齊桓公那段話:「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不是虛構的。
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它的西頭從今天湖北的竹 山縣,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縣,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葉縣,往南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總長將近一千里。從地理位置上看,這一道長城正好處在當時楚國都城郢都的西北和東北面,對於防禦較為強大的諸侯鄰國秦、晉、齊、韓、魏等的進攻是恰當的。
參考資料: http://www.henanok.com/web/hnzz/2003-12/1070439713.html
❷ 中國最古老長城是哪裡,究竟有多久的歷史了
追根溯源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長城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建起來了,它就是寧夏固原長城。遺憾的是多數人已經將他遺忘了,認為他是秦長城,無意中將他的資歷降低了,其實它才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比楚齊長城還早百年,當之無愧的長城之父!
朝那鼎
為什麼說寧夏固原長城是長城的源頭,或者說它是中國長城之父呢?2800多年前(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1年),周宣王築朔方長城(今寧夏固原長城)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此後中國歷代大一統王朝,除了蒙元,幾乎都修築過長城。大漠南北、農耕民族和游牧圍繞著長城不斷演繹著沖突和交流,融合與發展。
西周朔方長城,修築於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1年。比修築於公元前688年或公元前678年的楚方城和修築於公元前685年的齊長城,還早100多年,說它是長城的老祖宗一點不為過。
❸ 中國最早的長城在哪裡
是齊長城,著名的孟加女就是齊國人其故事也發生在齊國,只是後來被演繹了,現在山東臨沂市還有遺跡保存
❹ 中國的長城最早出現於什麼時間
最早的長城出現在西周的晉國,可能是在唐叔虞時期開始,嚴格的講,在三家分晉以回前;答
因為現在發掘出來的晉長城,只有幾十米的夯土牆,
時間的流逝,氣候環境的分化,已經不能夠判斷,其精確的年代,只能夠通過文獻,地理位置,夯土的形制,判斷大概的時間段;
為什麼這么講,因為唐叔虞,亦稱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因封在唐國,史稱唐叔虞。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同母弟弟 ,哥哥周成王封他在唐這個地方(唐國)~~~《桐葉封弟》的典故,而唐國的位置,在周朝首都的西北方,其周邊是秦人,楚國,還有眾多分封的小國,北面主要居住著戎狄部落和游牧部落,經常發生騷擾事件;從歷史角度看,周成王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是為了讓親弟弟幫助自己把守好,西北方的門戶;唐叔虞死後,他的兒子把唐國,改為晉國;在此期間唐叔虞和他的兒子姬燮(晉侯燮)及後世的晉侯,都可能在北方修築長城,以抵禦游牧部落的攻擊,這就是最早的長城~
所以,只能夠說,是西周早期到晚期(前1046-前771年),這個時間段~
❺ 中國最早的長城是什麼,在哪裡
範文瀾先生的《中來國通史自》中,有一頁《戰國形勢圖》,上面分布著多處曲里拐彎的直角連接符號,那是中國早期地圖上對於長城的形象標記,從宋代開始沿用至今。符號旁邊分別注著:齊長城、楚長城、燕長城、魏長城、趙長城、秦長城……這足以說明最晚在戰國時代,中國的長城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秦朝的長城當屬小字輩。而矗立於齊魯兩國邊界的齊長城建造時間最早,是長城家族的「長子」。
❻ 最早長城是什麼時候
秦朝。秦始皇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侵入,建起了中國最早的萬里長城。
由於經過2000多年的風雨,年代久遠。現在能見到的基本都是明朝的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藍麗娜長城藝術(8張)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長城是中國堅不可摧的象徵。中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秦、趙、燕三國。
❼ 長城最早是誰修建的
萬里長城自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當時燕、趙等諸侯國為了防禦別國的入侵特意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時期的長城,等到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侵略更是大肆啟用全國勞力來全面修建長城。
而且在此後的各個朝代中各個時期的帝王也非常注重萬里長城的修繕,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漢朝滅亡時當時的長城總長度達到一萬千米,因此也被稱為萬里長城。
秦始皇之所以修建萬里長城,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抵禦游牧民族的侵略,而且游牧民族以放牧為主,整個部落和國家的流動性非常大。
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國家全部都是依靠放牧和打獵以及搶奪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在歷史中游牧民族經常與中原地區的民族爆發大戰,但是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之後,北方游牧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就變得不太容易了。
他們通常會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休養生息才能湊夠幾萬甚至十幾萬人,等到那個時候他們才敢到達長城腳下與中原的軍人一較高下,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這些游牧民族因為萬里長城的阻礙,他們通常會向西發展轉向侵略一些歐洲的國家。
(7)歷史上最早的長城是哪裡擴展閱讀
萬里長城作為中國古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譽,外國人稱之為「偉大的牆」。
但是,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
長城最早是在周朝修建的,當時,周幽王上演的烽火戲諸侯,是長城最早的典故。在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為了防禦他國開始建築「楚方城」;戰國時期,各國也接連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
而從秦國統一中華之後,掀開了長城的第一次大規模修築,動用了百萬勞動力,占當時國家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規模之大,世界驚嘆。
到了漢朝,又對長城進行了系統化的修建,用來抗擊北方匈奴的侵擾。期間,漢武帝對長城的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隨後的各個朝代,也都沒有停止對於長城的修築,隋帝楊堅父子在位的近40年間,對長城進行了大大小小五次修繕。
宋朝時期,宋太祖和太宗兩兄弟,對於長城的修築也是非常贊同的。而到了明朝,修築長城的工程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目前留存於世的明長城,就是在那個時間修建而成的。
直到清朝,康熙皇帝頒布了「永不築長城」的指令,才使得這場規模浩大,歷時悠久的修建工程告一段落。
但即便如此,大修沒有,小修也是不間斷的,康乾年間,對於長城的多個關口、城牆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繕和維護。
到了同治年間,還專門修建了清代長城,用來對付捻軍,在山東、安徽、河南等多地均有分布,工程十分浩大。
甚至,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仍然發起過「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活動.可以說,長城的修築幾乎貫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見證了中國的成長軌跡。
❽ 最早的長城在那裡
範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中,有一頁《戰國形勢圖》,上面分布著多處曲里拐彎專的直角連屬接符號,那是中國早期地圖上對於長城的形象標記,從宋代開始沿用至今。符號旁邊分別注著:齊長城、楚長城、燕長城、魏長城、趙長城、秦長城……這足以說明最晚在戰國時代,中國的長城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秦朝的長城當屬小字輩。而矗立於齊魯兩國邊界的齊長城建造時間最早,是長城家族的「長子」。
❾ 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址在哪
記最早修長城的是楚國,楚長城又記為方城,現存最古老的長城遺址在河南南陽的方城縣,楚長城遺址
❿ 最早的長城是
為抵禦北方游牧民族侵襲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的統稱。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燕國等北方諸侯國為了防禦游牧民族入侵,開始修築烽火台報警,後來逐漸把各個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最早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