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這門學科有什麼意義,價值呢請描述一下吧。
讀史使人睿智。以史為鑒,可以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貳』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學科
唐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確,歷史對於當代人的意義就在於從歷史中學習勝利者的智慧與修養,記住失敗者的愚蠢與驕縱。
而關於歷史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學科的爭論已有一個世紀之久,並且至今尚未有一個完整的結論。這個問題,如果由我來回答,那麼我會說:歷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學科。無論是強調歷史的科學屬性還是學科屬性均不是歷史的全部內涵,科學與學科的統一才是歷史作為一門完整的人文科學。
一、歷史是一門科學
近現代很大一部分學者都堅持認為,歷史是一門科學。對於歷史是一門科學的判斷主要是基於這樣一種觀點:所謂歷史是一門科學,是因為歷史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的不可更改的歷史。從這一角度來看,歷史是一門科學所指的其實是完全意義上的、真實的歷史。
世界對於歷史是否是一門科學的論爭是從是17世紀開始的。在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在歐洲的興起,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人類對科學與理性的追求達到極致。人類逐漸發現到這個世界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認識的。於是從17世紀開始,歷史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正式在歐洲被確立。在中國,這一觀念的植入相比較來說出現得更晚。在1912年以李大釗、陳獨秀為首的早期共產黨人發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運動,「賽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口號也在中國被宣傳開來,在那之後的上世紀20年
代開始,中國學術史上才把歷史和科學聯系起來,其中率先興起的是科學主義思潮。胡適先生提出的「科學的治史態度」和「實驗室的治史態度」在中國的學術界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對中國史學的認識出現了一種由學科到科學的巨大轉變。
堅持歷史是一門科學,我認為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的、不可更改的。」用哲學的觀點來看,歷史是一種物質的東西,是不因主觀意識的改變而改變的,是不受主觀意識所控制的。「第二,歷史學家的任務是求真,歷史學家所得出的理論或思想都應該是從歷史研究中發現的,並且在研究中不斷接受驗證。」這就是所謂「歷史是一門科學,是在歷史的遺跡和殘骸中被發現、被研究的一門科學」。從我的觀點看,歷史學家確有保存歷史真實性的所謂史德。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例如司馬遷在漢武帝強權的壓制下仍然不掩真假,直筆陳書。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提到的「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中齊太史秉筆直書和董狐直筆的故事也深入人心。
歷朝歷代,總有那麼些「硬骨頭」、壯氣節的人在,但盡管如此,盡管他們頂得住壓力,但歷史終歸是由人寫就,個人情感難免夾雜其中。司馬遷著《史記》也寫了諸多評論,字里行間也並非沒有偏頗。因此,所謂歷史的真實其實是一種理想狀態,我們盡力地追求歷史的真實,力求最貼近史實的一種說法。而對於所謂絕對真實的觀點,我也不能說無法認識絕對真實的歷史,免得陷入不可知論的深淵,只能說絕對真實的歷史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是我們追尋的高度而已。
再從歷史回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歷史,他們更多的是讓歷史成為一種科學,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一種科學,他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並不再停留於歷史學,而成為一種可以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命運和前途的一門科學,被賦予一種揭示國家、民族發展的規律和如何取得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任務。
過度強調歷史是一門科學顯然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後果。過分強調科學性會讓人物缺乏一種作為一個曾經鮮活的生命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活力。從而讓歷史人物只作為時代的工具,階級的努力,經濟的符號,變成了一種只有專家學者才會研究的晦澀難懂的知識,而缺少了人對於歷史的享受過程,缺少了歷史所特有的一種靈氣。
科學就在於你用數學、事實和邏輯支持自己的立場,用「鐵證如山」來證明一個觀點正確。但顯然,歷史的遺跡與骨頭並不能築出歷史的全貌,史學家和讀者需要一種推理的能力來描繪出歷史的全貌。所以單從科學角度來說,歷史並不算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科學。
二、歷史是一門學科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簡單地來看這句話似乎很有道理,但我認為它並不完全正確。所謂「任人打扮」其實就是體現了歷史的一種學科的屬性。歷史是由人書寫的,歷史記載總少不了人的影響,不同的人記載歷史會有不同的看法,正如「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歷史的學科性是一直都被討論的,而歷史學作為一項學習的內容強調的更多的是歷史學科方面的知識。真正的歷史的學科性最主要的是基於歷史記載受人類主觀意識影響而言的。歷史是由人記載的歷史,自然會因不同的理解而產生不同的內涵。比如百家講壇的系列講座《漢武帝的三張面孔》,其中就談到了對漢武帝這一歷史人物,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關於同一事件的記載就有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觀點,而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其中尊劉抑曹的觀點也是與羅貫中個人的儒家思想有關。從這個角度看,歷史難道不是一門學科嗎?
1.記錄歷史的人需要對歷史懷有感情,傾入愛憎
正如上文所述,每一部著作或多或少總會有些作者本人的影子。同樣的,如果不是一個對歷史執著、熱愛、有激情的人也必定不會去著寫史書,而當你真正開始專注於一本史學著作時,也必將不自覺的融入其中,無法再充當一個歷史的旁觀者與記錄者。
2.歷史需藉助形象思維才能復活
現存的典籍也好遺跡也罷,能帶給我們的畢竟很少,僅僅是管中窺豹,那些本就破碎的歷史資料再經歷史學家們剝離、抽象化、所余寥寥無幾。所以,要讓歷史恢復個性,展現全貌就必定要用想像和邏輯推理來補充的更圓滿,由此可見,歷史並不完全都有據可考,有一些是由後人推理判斷所得,所以並不完全科學。
三、形象思維可以通過適當的假設和想像來彌補史料的不足
有些歷史學家在記載歷史時往往會寫到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一個人的內心是不易外露的,是很難揣摩的。類似這樣的,史學家為了豐富歷史而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便是一種歷史的假設與 猜想。
四、歷史記載是有時間差的,是可以多次著寫的
前人的歷史雖不乏由當時的人寫著,但絕大部分是後人為前人寫史,總結經驗教訓,這個時間差就讓歷史不再那麼精確如數學、物理學一般,而更多的偏向於一種學科。
對於歷史本身來說,歷史需要它本身作為一門學科的這一種屬性,這不僅是對教育而言,也是對人類研究歷史而言。
歷史學家首先要是一位學者、文學家、藝術家,他要用他的情感讓歷史復活。「歷史不是白痴的呆像,不是石膏做的美人」他不僅要追求一種形似,更要追求一種神似,沒有邏輯推理和想像能力的人是無法成為一個歷史學家的。最多成為一位「抄襲家」,歷史學家所必備的是一種有邊際、有實踐、有證據的想像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呈現出一種豐滿、鮮活的歷史。
正如前面所講的,歷史的靈魂所在並不是史料本身的展現,
而在於歷史學家對歷史精神的理解和創造,在這種理解與創造中歷史自然而然地便由一種科學蛻變為一種學科。
現在的理論是將歷史定位為一種人文科學,而所謂人文科學便是夾雜了與自然科學不同的人的主觀意識和想法。它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它既是科學又是學科。
歷史本身就有一種兩重性,這種兩重性就表現在:一是它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要服從於一般的自然規律,這是歷史的理性部分;二是在於歷史作為人文的那部分,他不服從於必然的規律,在這個不服從的意義上,在思想自由時,歷史便也是自由的,這便是歷史的感性部分,一種源自於史學家內心真正的情感。
『叄』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在中小學教育中把歷史課作為主科目而不是副科
這個恐怕真的沒有啊,畢竟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是往前看,而不是往後看,歷史學的再好,實在是沒有前途啊
『肆』 歷史是怎麼樣的一門學科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它主要講述發生在過去版的中外重大歷史事件權、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概念及歷史線索等。通過學習,是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伍』 為什麼要把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學歷史有什麼
想學好一門課,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知識在腦子里,心裡,織成一個網!橫豎交叉,繁而不亂。例如你所說的歷史,第一部要熟讀課本,較熟地掌握課本內容;第二步就要自己理出一個線索。書中的知識是摻雜在一起的,需要你來理順,這也是所謂的「把書讀薄」。例如列一張大表,以年代為線索的,把每一年發生的事細致地按時間排列。在列一張表,以國家為線索,把一個國家多少年來發生的事排列,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來。這樣你就編出了一個網,豎線是時間,橫線是國家。每次背時先按時間線路背一遍,再按國家線路背一遍(當然這樣整個背一遍需要幾天),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已能融會貫通,別人怎末問都沒問題,因為在你腦子里已經形成了清晰的脈絡。其實這即可謂總結歸納。我還要告訴你,想學好一門課,不要求多求難,先好好把書吃透,如果有興趣再看其他相關書籍,因為一來課本是多少老師多年來總結出來的,就是針對學生的難度和廣度;二來市面上的相關書籍太多,並且正史野史你恐怕難以辨別,即便是正史單太細的史書你不需要看。「亂投醫」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其他可也一樣,有些可能需要多些線索,即除了橫豎線外可能還要織條斜線,但只要脈絡形成了,一來你背起來更科學,二來你掌握得更全面,可以融會貫通。這是我一個過來人的箴言,
歷史這門學科有什麼用?我們先從古人學歷史的原因來看看,在古代中國社會,學習歷史是士人求學過程必經的過程,讀書人學歷史,最重「鑒往知來」,尤其是皇帝,讀史書是小皇帝從小必修的功課,為什麼?因為古代的人普遍相信,歷史中提供的經驗有助於統治者處理政事,也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材料,從孔老夫子開始,他就用周朝的歷史書『尚書』來教他的學生,他自己也寫歷史書--『春秋』,他很用心的用道德標准挑選了一些史事,根據孔夫子的想法,他認為好的史家要『直書』,不管好或壞的事都要寫下來,好事誇贊他壞事要批評他,目的是什麼?為了讓後世的子弟學習,也因此古代的中國人都很重視自己死後的歷史評價。讀書人也會為了教育的目的編寫史書,著名的編年史書『資治通鑒』就是宋代的大臣們寫給皇帝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古代皇帝幾乎都要讀。
好,老師說了半天,或許你現在就會開始想,那我們現在的人學歷史作什麼?要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嗎?或者是從事政治嗎?要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有上過公民課就可以了、況且我長大以後要做張忠謀賺大錢,我也不從政,那我們學歷史幹嘛?如果我們從結果論來看問題,的確是這樣子。可是,這就忽略了學問的特性,思考方式也太簡單。世界上所有的學問研究到高深的地方幾乎都不是實用的,舉個例子,我們國小畢業的數學程度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高中學的數學,甚至物理、化學甚至大學的科目不都沒用了嗎?那我們為何還學?其實,這是因為我們要學習的東西深度不同。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曾經坐過車,坐車很容易,但是設計一輛車很難,這背後有許多復雜的思維方式,大學教的就是要你設計一輛車,因此我們在高中階段就開始用這些科目訓練人的思維,目的是幫助你處理比較復雜的事物,我們需要這種學習歷程,因為這是成為科學家必經的思維訓練。
歷史這門科目也是訓練我們的思維的一種方式,目的是什麼?為了應付現代人復雜的社會與生活環境,成為解決人文社會問題的專家。古代人的學歷史,其實是他們認為歷史這門學科可以當作是思維的訓練,他們選擇有關做人做事道德的題材、有關政治的題材,目的是希望訓練出道德高的政治家。但是現在的人要求的更多,我們要從歷史思維理訓練得不止是政治家,還有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藝術家等…..具備人文社會科學思維的現代人,高中階段選擇的歷史題材比國中更寬廣、學的也更多,從古到今、學貫中西、題材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包山包海內容實在很多,老師剛剛說了半天古人為何要學習歷史,其實想要說的是,古人其實是選擇了歷史的一小部分,用來訓練古人的思維,我們現在人要選擇的題材的更多,目的也是用來訓練你們的思維。
還有,歷史這門學科屬於人文社會科學,所以它還有另一個功用,就是培養人的人文素養,所以歷史課裡面一定有文化史,尤其是要念社會組的學生,高三都要修文化史,是因為我們希望你們人文素養要比自然組的學生還要高。
好,現在我們知道高中教歷史的原因了,那什麼樣的人可以把歷史學好?答案很簡單,就是具備歷史思維的人。那要怎麼增進歷史思維呢?簡而言之,是你的『深度』要增加,當我們說思維的時候,表示你要常常思考,因為這樣才會有「思維」會出現,那什麼東西可以增進人的思考?孔夫子曾說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是這五種功夫可以增進你的思考,簡單的說,就是你閱讀的功夫要做的好,多讀書、要多問問題把問題的症結搞懂、謹慎的思考問題、分辨問題意識所在、把所學謹慎的驗證實行它。或許有人還會問,老師,我當然知道要讀書的第一步就是要多讀書,但是我現在上高二了,這樣還來得及嗎?當然來得及,讀書只恨不開始,只要開始了都不嫌晚,如果要節省功夫,老師可以直接推薦你好書啊!那更快可以增進閱讀的成效。在研讀歷史這們學問上,多讀史書是第一道功夫,尤其是好的書,可以幫助我們可以知道歷史知識與事件的精華部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的最好故事書就是『史記』,『史記』里有很多人物的故事,當你以看故事的心情去看這些古代人物的『列傳』、多讀史書,慢慢的你的Data多了、如同電腦記憶庫資料多了,思維就會慢慢出來了,當你看的歷史事件隨時間而增多,你慢慢的也會推導出因果關系來,進而有自己的想法與評價,看完人的故事,然後你可以再看歷史事件的經過與影響,然後慢慢的去找出問題的核心,這樣你的「歷史思維」就會一點一滴的出來,你的歷史自然也學的很好了。
說到這里,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學好歷史?』根據近年來學測與大考中心、新課程的改革,其實他們共通點就是強調歷史思維的重要性,題目強調思考的邏輯。高中生除了必須學會區分歷史解釋、歷史事實的能力,也要具有因果關系、實證推理、記憶歷史知識這幾種能力。因此,學生必需具備三種武功,一、找重點:從沒見過的「資料」找出符合時代背景與歷史的知識;二、做整理:學到一件歷史上的重要史實與事件,必須要統整史實找出脈絡,或是從歷史脈絡里找出背後的事件;三、找因果:從史實中歸納、找出事物間的因果關系。這三個功夫培養出來了,面對任何復雜的試題,很快就會應付自如,如果再加上你認識許多的歷史知識,那更是天下無敵了。
我們最後再來談談歷史這門科目在考試准備的一些小技巧,在准備學測的考試方法上,由於學測屬於社會科範圍,學測考題主要是測試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觀念,不是歷史知識的記憶,因此掌握觀念與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就十分重要。社會科要拿高標,歷史掌握了關鍵的分數,因為地理和公民主義的題型比較固定,難度比較好掌握,歷史科由於課程綱要未定,因此題目變動比較大,這在指定科目考試時尤其如此,因此在准備考試上,高二先精讀高一中國史、中現的部分,世界史的上冊部分,高三準備考試時最好能多看幾個版本的教科書、精熟歷屆的「推甄」「聯考」「指考」考古題,在西洋史方面對政治、經濟、社會的范圍資料要多讀,以補充教材里偏重文化史的不足。另外台灣史的部分要多讀,因為這是近年考試的大重點,但偏偏課本教材卻講的不夠多,因此課本之外,最好一定要讀一些增進知識的小文章,如『歷史月刊』、『台灣史小事典』都是很好的補充。
『陸』 在歷史這門學科中,比如工業革命,一般說到「西方國家」是指歐洲那些強國嗎
是的 以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為代表的,都是通過工業革命富強起來的。
『柒』 關於歷史這門學科。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捌』 歷史是一門了解什麼的學科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它主要講述發生在過去內的中外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容物、重要歷史概念及歷史線索等。通過學習,是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史為鑒」,通常都是從正面積極地告誡人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自我修養,都應該走正道而不要走邪路。應該說很多人都是這樣做或願意這樣做的。
『玖』 為什麼古今中外,「歷史」這門學科基本上等同於「政治軍事史」
因為歷史的發展離不開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博弈與戰爭,正是戰爭和政治博弈一次次的改變了世界格局和人類歷史,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戰爭史和政治發展博弈史
『拾』 歷史學的分支有哪些
歷史地理學
古典學
考古學
社會史
經濟史
環境史,這是一個新的史學分支學科,是對歷史的一回種生態解釋
口述答史學
現代歷史科學
博物館學
民族學
文物保護技術。
歷史學作為社會學領域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哲學、民族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尤為接近。有些領域幾乎相互覆蓋,與自然學科也有密切聯系,歷史學給這些學科提供資料和知識,與這些學科的發展相互促進。
按照教育部的規劃,歷史學主要設有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8個二級學科專業。其每一個專業都需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與長時間的專業知識的積累。該專業畢業生多數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國家機關、新聞出版等文化機構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館等單位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