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教學如何改進

歷史教學如何改進

發布時間:2021-03-05 04:47:19

❶ 如何突破歷史教學中的難點

突出重點、破解難點是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重難點知識的處理常常流於形式,尤其對難點的處理,往往不盡人意,在教學設計時有難點,在課堂上卻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學生更無從下手,只好冷眼相看了。如何解決?筆者認為,針對難點我們應該搜集相關資料,細致地挖掘,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制定行之有效的突破措施,採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力爭難點當堂突破。
    一、材料分析法。這是突破難點常用的方法,通過補充相關材料,讓學生閱讀、體會,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從而破解難點,順利過關。例如《上古亞非文明》一課,如何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對於剛接觸世界歷史的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指導學生查閱該法典的相關內容:奴隸可以買賣,可用來抵債;如果奴隸膽敢對主人說:「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發師不經奴隸主許可,就把奴隸主頭上的奴隸標志剃掉,理發師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閱讀、感悟材料中,就不難理解「它是一部奴隸主性質的法律文獻」,其實質是保護奴隸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難點,不僅給人印象深刻,而且培養了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二、表格比較法。比較法是人們通常運用的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正如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例如,近代兩次中日戰爭的基本形勢都是敵強我弱,但結局卻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列強乘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抗日戰爭中國取勝,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出現不同結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將兩次戰爭的領導階級、民眾動員、戰略戰術、國際環境等方面內容列成表格加以對比的話,那麼上述不同結局的出現也就很自然了。這種對同一特徵或性質相近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從現象到本質,從而幫助學生找出歷史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
    三、分層設問法。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不妨把問題按難易程度分解成若干個與之相關的小問題,小坡度式地層層遞進,劃難為易,由易到難。例如,如何幫助學生認識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政權性質,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因為世界史中的國體與政體、國家政權的性質等問題本身就超過了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教師可以將這一大問題分解成以下幾個台階:(1)3月18日革命是哪兩個階級面對面的生死搏鬥?(2)巴黎公社組織機構的組成成分怎樣?(3)公社採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為哪個階級服務?(4)為什麼說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學生沿著這些台階步步深入,最後水到渠成。
    四、結構重組法。無論學生使用的是哪一種版本的教材,由於各個地方的學生智力和認識水平參差不齊,對教材某些章節或某一子目的編排,有時感到費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拘泥於教材內容的安排,要勇於打破教材的結構,大膽地引入新的信息和自己經過思索後的想法,重組教材上的知識結構。例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教材是按「北宋、遼、西夏的建立及其之間的關系」和「南宋與金對峙」兩大條目安排的,把各民族政權和民族關系混雜在一起,學生感到繁瑣,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本人則按「兩宋時期民族政權的並立」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兩大板塊設計,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知識體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課堂效果非常理想。

❷ 歷史課堂教學應該著手於哪些方面的改進呢

一、跟上時代的步伐,應對新課程挑戰 新課程是學生發展的最大機遇,同時新課程也是對教師的一項挑戰。新課程在目標、功能、內容、評價等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革,這些變革都需要教師在理解與接納前提下,將其轉化為課程實踐活動,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因此,它要求教師緊跟時代步伐,激發學生思維潛能。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新的教學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一杯水的前提下,自己要擁有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因為固定的一桶水"有點陳舊、保守,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它要求老師不斷更新理念,提高水平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教學知識的形成。例如在講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問題時,原來的教法只需列舉所學過的有關史實論證這一觀點。而現在的學生會問:台灣的選舉進程及結果?民進黨與國民黨哪一黨執政,更有利於促進與大陸的關系?台灣的再次回歸有沒有希望?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去老師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去應付、處理,而這些知識遠遠不是課本及教參所具備的,它需要老師打破固有的教育觀念、方式、方法,從網路等有關資料,多渠道收集有關信息。由此而言,教師專業發展與新課程理念的互融,評價改革的適度超前,就是促進歷史教學改革駛入快車道的重要保障。 二、激發潛在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活躍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明示和暗示。明示就是直截了當的指示、命令、給人以毫無疑義的確定信息;暗示是通過心理因素進入潛意識。而潛意識平時處於壓抑狀態,在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中冒出來,在意識中出現,其表現形式為靈感、直覺、想像等。因此積極的暗示能夠開發頭腦中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問題意識。 21世紀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培養和創造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重點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和創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說: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培養創造力。晚清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借喻的方式表述了做學問的三個境界,即第一是設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是苦索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頓悟階段: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許多看似偶然的發現,其中都隱含著一種必然,發現者必然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問題產生於質疑與好奇。牛頓不會是第一個發現蘋果從樹上往下落而不是向上去。但他卻是第一個發現萬有引力的人,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好奇心,及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少學生對於學習歷史不得法,盲目死記硬背,而不會開闊思維去發現內在聯系。不善於做拓展性試題,如何提高學生做題能力,是歷史教學中有關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一環。如在講到世界史有關美國的西進運動中有一道題:美國的西進運動與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有什麼不同?先不忙於提供答案,而是從現實入手分析黨中央對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及西部大開發中所牽涉到的居民的安置問題,再聯繫到美國的西進運動又被稱為印第安人血淚史,進行橫向比較,縱向拓展,最後得出問題的答案。古老的命題,貫穿個性的使然,啟發式的提問,廣泛聯繫到教學中去,既發展了智力、增強了能力,也使學生感覺到知識間的互通性。所以激發潛在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這也是新課程目標下新的教學藝術。 三、改變執教方法,重塑教學新理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學方法,歷經歲月的沉澱,有其不可抹殺的優點,但相對於歷史教學而言,由於它過度強化了學科結構化、體系化的歷史知識,技能的簡單傳遞,而忽視了包括歷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內目標培養。單純的形成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讀、學生背;老師問、學生答的固定模式。其實,恰到好處的歷史課教學,既要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從而加強理解記憶,又不能脫離主題,逐本取末;及要收到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效果,又不能單調、古板、枯燥無味。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本人認為在結合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改變執教方法,重塑教學理念要做到一下三點: 首先,以時事作導語,引入課堂主題。 在備課的時候,我會藉助網路的幫助,多方面搜集與課題有關的知識,跨越時空的隧道,進行知識結構的重組。如在講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負責對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管理時,我會介紹有關時事:發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搶燒事件的有關報道,然後引入主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少數藏獨分子所掩蓋不住的事實,從而引起學生對西藏現狀的關注和對本課主題的極大興趣。 其次,變學生為主題,貫穿教學全過程。 新的歷史教學理念強調知識與技能既是目標,也是載體,從而註定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的主體構建性學習過程。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與教材、媒體一起構成一整體,為學生這一學習主題服務。他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同時,要多渠道收集與課堂主題相關的信息。如在講宋代的社會生活時,指導學生藉助多媒體,觀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搜集兩宋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資料,既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范圍,也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科學研究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留懸念做結尾,餘味無窮。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師要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就要創設出適合學生去尋知的意境。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把認知訓練為主轉變為以能力訓練為主。在一節新課結束後,要進行必要的課堂小結,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部分,不能能及時反饋信息,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主體性的發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概括了學習的重點內容,再適時的進行延伸,提出問題,給學生留有懸念,自己去尋找答案,再次達到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使其個性完全得到釋放。 總之,教無定法,我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我們把握好時代的命脈,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

❸ 淺談新時期教師如何提高歷史教學基本功

首先,加強歷史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歷史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教師的知識結構、教材的處理技能、語言表達能力、板書設計能力、歷史繪圖能力、多媒體使用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能力以及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等內容。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
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貫通古今中外的知識結構和地理政治等其他學科知識,這是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的前提;教材的處理能力需要在大綱和考綱的指導下,確定好教學的重點、難點,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運用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歷史教師的語言既要生動、具體、准確、無誤,又要邏輯嚴謹、通俗易懂和富有時代性,這是創設歷史教學情境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要條件;歷史教師的板書要突出重點,體現知識結構,既要實用,又要工整美觀,使學生一目瞭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產生學習歷史的心理傾向;歷史繪圖和多媒體技術所獨有的動態效果能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和記憶。這些教學基本功既是教師必備的素質,又是青年教師努力奮斗的目標,需要青年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鍛煉,在學習中積累,在總結中提高。
其次,運用好高考題、統練題,提高教學能力的策略。從目前情況看,學校和社會評價教師的主要指標是會考合格率和高考成績,如果歷史教師不能在兩率上得到學校和社會的認可,是很難在高中歷史教學舞台上立足的。那麼,青年教師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會考高考成績呢?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認為以教材為材、以大綱為綱、以高考題和統練題為課堂教學延伸的標尺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教材和大綱是教育部頒布的高中教學的主要依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基本的教學方法都有明確的表述,青年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熟悉,其重要意義不必多談。高考題是國家高等院校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試題的深度和廣度是國家對學生能力進行考察的限度,是教學延展的標尺,具有很大的權威性。統練題是各地教研專家對高考趨向和能力考查進行科學研究的結果,是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任何一個高中教師都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的。作為青年教師單純講課本的內容,不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延展和挖掘,是不能適應高考和大綱對學生能力要求的。那麼,對教材內容延展和遷移到什麼程度,我認為就必須以高考題和統練題為尺度。青年教師只有將教材內容與精選的考題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抓住當前歷史教學的重點和前沿,也才能知道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到底應該怎樣講。
如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時,可以將近幾年來(最好是十年以內)的高考試卷和統練題找到手,從中查找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問題,無論是選擇題、材料體、還是問答題,都系統地做一遍。要對比教材與試卷的內容,分析哪些試題是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哪些內容是教材知識點的延伸,哪些試題與教材密切相關,哪些知識點在考題中多次出現,出現的頻率如何等等。通過對試卷和教材重點難點的對比分析,就能解決「教材內容講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如「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談談農民戰爭為什麼不能贏得中國近代革命的勝利?」,「太平天國運動」是教材的重要內容,教材也談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但要回答「農民戰爭為什麼不能贏得中國近代革命的勝利?」這一問題,教材的內容顯然是不夠的,教師還不能避開這一問題,否則就沒有辦法理解「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肩上」的科學論斷,所以,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講清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就是教材要延伸的內容。通過分析高考題和統練題,我們就會認識到《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是考試中經常出現的,教學中必須把這些問題講透徹。同時,通過對高考題和統練題及答案的分析、研究,查找自己在知識、理論和答題的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習、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決不會答高考題的問題。與此同時,將搜集的資料和價值較高的問題設計記錄在教材的空白處,備課時將自己的教學思路與相關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會寫出高質量的教案,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次,教學目標問題化策略。學生的學習必須有一個平台或載體,通過這個平台或載體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最終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目標的達成,方法很多,但比較直接、容易操作、效果好的方法就是問題教學法,它能很好地體現課堂教學「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理念。在我看來,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教學「內容目標化、目標要點化、要點問題化、問題訓練化」,用問題引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合作學習的方式,牽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能圓滿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如「洋務運動」一課。「洋務運動」是課堂教學內容,「洋務運動」的背景、過程、結果(或評價)是要點,針對這些要點,我們可以設計許多小問題,如「19世紀60年代的清政府面臨什麼樣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現了怎樣的變化?」、「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異同?洋務運動興起有哪些有利條件?」、「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洋務運動?」我們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落實在具體問題上,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讀書、討論和交流,學習有了抓手,思維有了具體目標,學習也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內容就會得到很好的落實。
當然,歷史問題要精心設計,應遵循啟發性、趣味性、創新性、量力性、梯度性等原則。講「西安事變」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西安事變是怎樣發生的?你認為該如何處置蔣介石?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什麼重大意義?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一二·九」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西安事變前後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又能深刻理解隨著矛盾的發展變化中國共產黨靈活處理國共兩黨關系的方針策略,就會收到激發興趣、化解難度的效果。
加強課堂教學反饋,努力達成教學目標。很多教師為了趕進度,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考慮不夠,只顧自己講,有的甚至認為教學內容講完了,會不會是學生的問題,這種思想導致的結果就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益差。「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沒有學出效果,就是教師的教學沒有效果,就很難成為學生和家長滿意的教師。因此,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反饋這一環節,以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學目標的檢測方法很多,如課堂提問、課堂小測等,訓練要成為貫穿課堂教學的主線,教師通過學生及時反饋回來的學習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策略,加強學習指導,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規定的學習任務。所以,課堂教學必須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訓練主線」的教學原則,講求教學效率,避免課後或高三惡補。
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是青年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我認為歷史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有針對性地設計。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要求能夠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就行了,也就是達到會考程度;而對於一般學生要比會考的要求略高,比高考難度低;對於學習比較好的學生,日常教學要接近高考的難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對同一問題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梯度,如:講《美國的霸權政策》一節,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什麼是美國的「冷戰」政策?「冷戰」政策能夠實行的原因是什麼?「冷戰」政策開始實施的標志是什麼?美國政府如何推行「冷戰」政策?「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麼?「冷戰」結束後對世界格局產生了什麼影響?談談對美國霸權政策的認識。通過這一組問題,不同的學生就有了不同的學習內容,不但抓住了基礎知識,同時對問題又有了較為深入地挖掘,達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要求。
第四,調整教學反饋的策略。加強課堂教學反饋是檢測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的重要方法,同時也能促進教師教學策略的調整。課堂教學檢測和信息反饋的手段多種多樣,如課堂提問、小組討論、作業、每節課的課堂檢測、單元檢測等,也可以是調查問卷。
教師要「善問」,給學生明確的思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緊緊抓住學生求知心理,要「善問」、「巧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如:講「辛亥革命爆發」時,如果單純地提問「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是什麼」,就會使部分學生思路不清,不知道從哪下手,達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變一種問法可能就會更好,「辛亥革命產生的經濟基礎、階級基礎、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各是什麼?」學生馬上就會聯系兩節課的內容去考慮問題,條理也就清楚了,最後還要告訴學生,這就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條件。
調整作業的內容和留作業的方式。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每天都寫作業,一聽「作業」就頭痛,要教育學生作業是檢查自己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讓學生明白通過作業可以檢查老師教得怎麼樣,從幫助老師提高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式的角度談作業的意義,作業就不再是學生單方面的事了,而變成了學生對老師「幫助」,這樣就可以減少學生逆反心理。同時要調整作業的內容和留作業的方式,作業不要節節課都留,更不要留抄書的作業。應該留一些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開放性問題,如「有史學家說楊貴妃是導致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你同意這種觀點嗎?」「你怎樣評價『中體西用』這種觀點」,學生對這些問題是很感興趣的,學生要想答好這樣的問題,既要復習課本的基礎知識,又要查找資料,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主動學習比被動地死記硬背不是好多了嗎?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可以就學生作業中的問題與學生進行「筆談」,交流思想感情和學習體會,有針對性地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啟迪學生的智慧,學生也會有親切感,有利於融洽師生關系。這種情感和智慧「投資」 ,能達到其他方式達不到的教育效果,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怎麼能不願意學歷史課呢?講完一個單元或一章之後,可以讓學生做出本章的知識結構圖,進一步明確知識的內在聯系;也可以讓學生出一套展出和評比的試卷,讓學生站在教師或出題者的角度審視所學知識,能促使學生進一步挖掘教材,擴展視野,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疏通師生信息反饋渠道,學情及時上達。教學中學生的學是主體,沒有學的信息反饋,教師的教也是盲目的。試卷檢測只能檢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狀況,卻了解不到學生對老師的課堂教學有什麼要求、希望老師怎麼講以及學生的心理狀況,不便於師生的思想溝通和信息反饋。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更多情況和要求,要加大學生學的信息反饋力度。每學期可以進行2—3次調查問卷、個別談話或集體座談,誠懇地徵求學生對老師課堂教學的要求,如課本上的基礎知識講還是不講、怎麼講法、對各種題型怎麼講,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調查結束後,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能做到的要及時滿足學生的要求,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不能做到的要做出合理的解釋,使學生體諒和理解老師,進而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增進情感和相互理解,使學生感到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這種心理上的溝通會使歷史課學習變得更愉快。
綜上所述,歷史教師提高專業水平的途徑和方法很多,需要青年教師把實踐作為最好的課堂,把工作看成是最好的培訓,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積極吸取他人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在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❹ 歷史教學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

❺ 如何改進歷史課堂教學

1、塑來造良好的教師人格魅力源

教師的學識水平、知識能力、個性情趣、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融鑄成的教師人格魅力是教師吸引學生的主要原因。老師要胸懷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氣各不相同、興趣愛好有差異的所有學生。老師在課堂上不應一味地灌輸、包辦代替,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
2、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無定法,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群體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是一門藝術,認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學生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教法。
3、創設民主環境,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有效性體現在教師能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始終擁有自由、開放的心境,敢疑敢問,敢說敢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覺學習熱情就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在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參與度,要求教師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想、有所問、有所學、有所獲。
總之,課堂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只有從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❻ 歷史課堂教學應該著手於哪些方面的改進

一、跟上時代的步伐,應對新課程挑戰
新課程是學生發展的最大機遇,同時新課程也是對教師的一項挑戰。新課程在目標、功能、內容、評價等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革,這些變革都需要教師在理解與接納前提下,將其轉化為課程實踐活動,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因此,它要求教師緊跟時代步伐,激發學生思維潛能。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新的教學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一杯水的前提下,自己要擁有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因為固定的一桶水"有點陳舊、保守,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它要求老師不斷更新理念,提高水平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教學知識的形成。例如在講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問題時,原來的教法只需列舉所學過的有關史實論證這一觀點。而現在的學生會問:台灣的選舉進程及結果?民進黨與國民黨哪一黨執政,更有利於促進與大陸的關系?台灣的再次回歸有沒有希望?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去老師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去應付、處理,而這些知識遠遠不是課本及教參所具備的,它需要老師打破固有的教育觀念、方式、方法,從網路等有關資料,多渠道收集有關信息。由此而言,教師專業發展與新課程理念的互融,評價改革的適度超前,就是促進歷史教學改革駛入快車道的重要保障。
二、激發潛在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活躍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明示和暗示。明示就是直截了當的指示、命令、給人以毫無疑義的確定信息;暗示是通過心理因素進入潛意識。而潛意識平時處於壓抑狀態,在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中冒出來,在意識中出現,其表現形式為靈感、直覺、想像等。因此積極的暗示能夠開發頭腦中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問題意識。
21世紀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培養和創造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重點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和創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說: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培養創造力。晚清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借喻的方式表述了做學問的三個境界,即第一是設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是苦索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頓悟階段: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許多看似偶然的發現,其中都隱含著一種必然,發現者必然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問題產生於質疑與好奇。牛頓不會是第一個發現蘋果從樹上往下落而不是向上去。但他卻是第一個發現萬有引力的人,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好奇心,及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少學生對於學習歷史不得法,盲目死記硬背,而不會開闊思維去發現內在聯系。不善於做拓展性試題,如何提高學生做題能力,是歷史教學中有關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一環。如在講到世界史有關美國的西進運動中有一道題:美國的西進運動與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有什麼不同?先不忙於提供答案,而是從現實入手分析黨中央對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及西部大開發中所牽涉到的居民的安置問題,再聯繫到美國的西進運動又被稱為印第安人血淚史,進行橫向比較,縱向拓展,最後得出問題的答案。古老的命題,貫穿個性的使然,啟發式的提問,廣泛聯繫到教學中去,既發展了智力、增強了能力,也使學生感覺到知識間的互通性。所以激發潛在思維潛能,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這也是新課程目標下新的教學藝術。
三、改變執教方法,重塑教學新理念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學方法,歷經歲月的沉澱,有其不可抹殺的優點,但相對於歷史教學而言,由於它過度強化了學科結構化、體系化的歷史知識,技能的簡單傳遞,而忽視了包括歷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內目標培養。單純的形成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讀、學生背;老師問、學生答的固定模式。其實,恰到好處的歷史課教學,既要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從而加強理解記憶,又不能脫離主題,逐本取末;及要收到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效果,又不能單調、古板、枯燥無味。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本人認為在結合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改變執教方法,重塑教學理念要做到一下三點:
首先,以時事作導語,引入課堂主題。
在備課的時候,我會藉助網路的幫助,多方面搜集與課題有關的知識,跨越時空的隧道,進行知識結構的重組。如在講元朝設置宣政院,專門負責對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管理時,我會介紹有關時事:發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搶燒事件的有關報道,然後引入主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少數藏獨分子所掩蓋不住的事實,從而引起學生對西藏現狀的關注和對本課主題的極大興趣。
其次,變學生為主題,貫穿教學全過程。
新的歷史教學理念強調知識與技能既是目標,也是載體,從而註定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的主體構建性學習過程。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與教材、媒體一起構成一整體,為學生這一學習主題服務。他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同時,要多渠道收集與課堂主題相關的信息。如在講宋代的社會生活時,指導學生藉助多媒體,觀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搜集兩宋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資料,既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范圍,也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科學研究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留懸念做結尾,餘味無窮。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師要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就要創設出適合學生去尋知的意境。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把認知訓練為主轉變為以能力訓練為主。在一節新課結束後,要進行必要的課堂小結,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部分,不能能及時反饋信息,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主體性的發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概括了學習的重點內容,再適時的進行延伸,提出問題,給學生留有懸念,自己去尋找答案,再次達到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使其個性完全得到釋放。
總之,教無定法,我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我們把握好時代的命脈,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

❼ 漫談如何適時改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育體制和要求,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教學如何改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