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麻縣是現在哪裡
「溫麻縣」建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在溫麻船屯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地方政權,屬晉安郡。明弘治《八閩通志》記載:「溫麻,晉以溫麻船屯置縣,因名。」說明溫麻縣是因溫麻船屯而命名的。關於溫麻縣址所在地,目前存在三種說法:一種觀點是溫麻縣址在如今霞浦縣葛洪山腳下的古縣村一帶;另一種觀點是溫麻縣址在如今的連江縣境內,第三種觀點是晉太康三年首次置溫麻縣於今霞浦境內,唐改置溫麻縣於今連江縣境。
唐武德六年,今霞浦縣的前身究竟是改置長溪縣,或是復置溫麻縣,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置長溪縣。唐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志》稱「長安二年(702年),割晉溫麻舊縣北四鄉置長溪縣。」後唐天福五年至開運二年(940~945年)成書的國史《舊唐書·地理志》稱「長溪,武德六年置,其年並入連江,長安二年又分連江復置。」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八閩通志》和嘉靖、萬曆《福寧州志》、清乾隆《福寧府志》、民國18年《霞浦縣志》等,都沿用《元和郡縣志》和《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就是唐武德六年,以晉溫麻舊縣北四鄉改置長溪縣,同年並入連江縣,長安二年與連江縣分治,恢復長溪縣建置。
一說,唐武德六年復置溫麻縣,同年遷治連江,改名連江縣,長安二年恢復溫麻縣建置,天寶元年改稱長溪縣。唐代德宗時(780~804年)蘇冕編的《會要》稱:「溫麻縣,長安四年置,天寶元年(742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長溪縣。」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時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卷100《江南東道十二·福州》中稱:「長溪縣。漢閩縣地,唐武德六年置,其年並入連江縣,長安二年又置溫麻縣,天寶元年改為長溪縣。」此後,元代胡三省《〈資治通鑒〉注》(引宋初宋白文)和南宋的《輿地紀勝》等均持此說。尤其清代官修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在福寧府《建置沿革》中,明確稱:「漢為會稽郡冶縣地,晉太康四年分置溫麻縣,屬晉安郡。宋、齊因之,隋開皇九年廢為閩縣地。唐武德六年復置,尋並入連江縣。長安二年又置,屬福州。天寶元年改曰『長溪』……。」以上觀點,得到現代歷史學家的認可。1985年出版的朱維干著《福建史稿》,1986年出版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都認定:晉溫麻縣,在今福建霞浦縣南,隋廢,唐武德六年復置,遷連江之北,改名連江縣。《福建史稿》還稱,長安二年又置溫麻縣,天寶元年改稱長溪縣,移治今所。
綜上二說,顯然後者更為可信。其一,蘇冕所編的《會要》,是在唐代德宗時,比第一部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志》早;所記載的又是唐高宗至德宗九朝之事,是當代人記當代事,「時近則跡真」;而且作者蘇冕是武後宰相蘇良嗣之後,素以「儒學稱」,治學嚴謹,所撰《會要》行於時,為當朝所肯定,故宣宗又詔楊紹復等撰《續會要》。其二,唐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更改縣名,是朝廷批准成批更改的,全國9個道、42個州(府),共有47個縣同時更改名稱,僅江南道就有丹陽、黃岩、蕭山、浮梁、福唐、長溪、仙游、龍岩、漳浦(置縣)、蘭山、義昌、信豐、延唐等13縣同日更改縣名。其三,《大清一統志》,是清代官修的地理總志,向被譽為「考訂精詳」,是「研究我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書」,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嘉慶《一統志》還對乾隆《一統志》加以認真考據,將晉溫麻建縣時間,由太康三年改為「四年」。其四,《福建史稿》和《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都是當代史學界有影響的著作,尤其《福建史稿》作者朱維干,是公認的福建「史學界耆宿」、「熟於鄉邦文獻」,被尊為福建史權威,他們的認可,無疑增加了天寶改長溪的可信性。但因現存福建、福寧的省、府、州志書,都沿前說,故新編《霞浦縣志》建置沿革姑從前說,特作《唐溫麻縣建置考略》編入《附錄》,供為考訂。
⑵ 荔波縣屬於貴州哪個市
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荔波縣,地處黔南邊陲,位於東經107°37′至108°18′,北緯25°7′至25°9′之間。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縣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面積2431.8平方千米。
荔波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烈士的故鄉,國家5A級旅遊景區,擁有「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和「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兩張世界級品牌,被譽為「地球綠寶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
成功列入國家首批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全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縣,先後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生態示範區、中國十大森林、中國森林氧吧、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國際王牌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旅遊目的地等榮譽稱號。
荔波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民族節日多姿多彩,民族風情古樸濃郁。有玉屏水浦和瑤山董蒙兩個省級民族保護村寨,「水書」和「布依文」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猴鼓舞》和《打獵舞》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歷史上的婆曰縣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荔波歷史沿革
荔波於秦王嬴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為象郡毋斂縣地。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置婆覽縣(治後水婆,即今三都恆豐,原屬荔波);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改置勞州和莪州(勞州即今撈村鄉,莪州在縣城附近)。
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置羈糜荔波州;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5年),荔波為蒙、皮、雷三土司領地割據。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統一蒙、皮、雷三土司領地,荔波並入廣西思恩縣;洪武十七年(公元1494年),撤荔波縣,置方村、蒙村、 窘來村三巡檢司,易十六埲為十六里,改屬廣西河池州。
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荔波改司設縣,仍屬河池州;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縣治設在喇軫村(今時來舊縣),改屬貴州都勻司;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重定荔波、南丹地界,立石碑定縣界。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荔波縣屬貴州;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縣治里襖村(今方村鄉)改屬廣西慶遠府;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荔波縣改屬貴州都勻府。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縣治遷蒙石里全亨村(今縣城),並設荔波營,五年(公元1740年)置游擊署、守備署、千總署。民國時期,荔波縣直隸貴州省長公署,先後屬貴州第十一、第八和第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駐獨山)。
1949年12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荔波。1950年2月4日成立荔波縣人民政府。1949年12月至1951年屬獨山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以後,屬都勻地區專員公署。
1956年8月,都勻地區專員公署改建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轄荔波縣。1959年3月,荔波合並到獨山縣。1961年6月16日,恢復荔波縣建制,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⑶ 王羲之老家在哪個縣
山東
王羲之抄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2527.htm
⑷ 中國四大美女縣是哪幾個
按照我的理解,你的問題應該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出生地(籍貫)。——目前婦聯回決不會允答許評選國內的所謂四大美女「集散地」。
西施,浙江諸暨。(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
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
貂蟬,陝西米脂。(一說臨洮,一說米脂,一說忻州。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指的就是貂禪呂布出自)
王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人。
⑸ 歷史上的越國是現在的哪裡
杭州在秦後才正式設縣,叫錢塘縣,越國定都會稽,就是現在的紹興,春秋戰國時期的杭州叫禹杭,源自大禹治水,杭州屬於越國.寧波,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秦以來,屬會稽郡.越國(又稱作「於越」),是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都城在會稽(紹興),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的勾踐卧薪嘗膽即是第39代越王。
⑹ 滋水縣的原型是哪裡
滋水縣的原型是藍田縣 ,古稱滋水,隸屬陝西省管轄,應該是西安市滋水縣。當年西安市直轄,把縣城都劃給周邊。文章中說過是七大故都之一,作者是西安人,從描述中我們也多少看出一些影子。
西安市從來就沒有過滋水縣。滋水又名灞水源頭在藍田,是秦穆公為紀念自己所創的霸業而命名的。白鹿原在現再的灞橋區,與藍田縣相距十幾公里。
藍田縣有一條源自婺源鄉的著名河流。它最初被稱為紫水。在春秋時期,秦木公更名為漯河以炫耀其霸權。它與渭河融為一體,流入渭河。它長109公里,貫穿西安東部。這是東西交通的必需品。渭河和渭河是古代「長安八大水域」之一。
(6)歷史上的婆曰縣屬於哪裡擴展閱讀:
藍田縣,周安王二十三年,秦獻公六年(公元前379年)置縣。縣以山名。縣東南30里有藍田山,以山產美玉得名。據《太平寰宇記》:「山出美玉。《周禮》注曰:「『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藍』。蓋以縣出美玉,故名藍田」。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藍田縣入八成縣,太和十一年(487年)改屬,屬京兆縣。北周小帝元年(557年),藍田晉升為縣,西河縣西白鹿,縣位於玉山縣和白鷺縣。建德二年(573),該縣被廢棄,藍田縣為該縣。該縣由秋六成(現為郎官鎮)管轄。
在唐武德(619年)的第二年,它被重新安置在白鷺縣。次年,它更名為寧民縣。同時,它被重新安置在玉山縣,現在的玉山鎮也被統治了。貞觀三年(629年),蘭山縣的寧民縣和玉山縣屬於藍田縣。景兆福明清都是西安。
1913年關中路,1928年直屬省。1949年屬閩南分區。 1950年,它屬於渭南地區。 1956年直屬省內。1958年屬於西安。 1961年,它屬於渭南地區。 1969年,它屬於皖南。 1983年,它屬於西安。
⑺ 有誰知道中國歷史上,建立縣制最早的地方。
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置。春秋的縣可分為兩種類型:楚和秦的縣都直屬於君主;晉、吳的縣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兩者都是直屬於國君的別都,具有邊防重鎮的作用。楚武王滅掉權國,將其改建為縣,是為設縣之始。春秋後期,縣制開始逐漸推行於內地。戰國時期,縣的設置已較廣泛 ,並轉變為作為地方政權而實行官僚制度的縣制。縣令為一縣之長,由國君任免。縣之下有鄉、里等作為國家對居民進行控制的基層組織單位 。郡的設置要較縣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晉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而後,晉、趙、吳相繼設置了郡。這一時期的郡地位比縣為低,但縣與郡之間並無相統屬的關系。到了戰國時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設置的郡當為魏文侯時的西河郡(吳起曾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時的宛郡。隨著邊防設郡之地逐漸繁盛,內地的縣逐漸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級的管理機構,於是就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管理體系。郡守為郡之長,多由武官充任,有徵兵領軍之權。至戰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立已很普遍。
秦統一後郡縣制遂遍行於全國,漢繼秦制,比秦更為嚴整。司馬遷說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晉書》以為統一後又有所增設,可達40郡之多。漢時不斷增立新郡,東漢順帝時全國共有105郡國。國指諸侯王國 ,武帝以後 ,國的地位相當於郡。一郡所統之縣,一般約為20縣上下,一郡總人口數以20萬左右者居多,多者也可逾百萬。漢代一縣,其面積大約為方百里。漢代列侯所食之縣曰侯國,皇後、公主所食之縣曰邑,有少數族居住之縣曰道。縣之下置有鄉、亭、里 。里是民戶聚集之處,猶如後世之村落。秦稱郡之長官為守 。漢景帝時改名太守,西漢時郡的軍事平時似主要由郡尉主管。由於郡守要兼領武事,故當時人常以「郡將」稱之。郡之長官,除太守外,秦置監、尉。西漢置尉而不置監。景帝時改尉為都尉。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設於兩地。都尉也設府置官屬,在郡中和太守並重,有時可代太守行事。縣之長官為令、長。新莽時曾將令、長改名為「宰」。《漢書》說縣滿萬戶者,其長官稱令,不滿者稱長。令、長的職責是掌管一縣的治安、刑訟及賦斂徭役等事。令、長之下設丞一名,以主文書、倉庫和監獄。 又設尉,專管武事,大縣則設左尉 、右尉各一人。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⑻ 歷史上的女真人屬於哪裡人
中國歷史上的女真人
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版慎」,漢-晉權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女真人(滿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
⑼ 我國歷史上所謂客家人的祖籍在哪裡
客家人的祖籍在中原一帶。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專至開封一屬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廣義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客家人,又稱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源流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 ,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北方戰亂等原因,中原民眾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遷徙,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 。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⑽ 大約1916年左右,家譜史上說從廣東省石門市和婆縣遷到廣西到今天,但現在查此以前石門市和婆縣是今天的...
cу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