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哪裡可以下載到免費的歷史教案,課件,最好是人民版的
http://www.pep.com.cn/gzls/jszx/kb/ls2bx/kj/
給你個地址自己去下內吧容
② 高一新課程歷史教案在哪裡找啊
到網上查,很多教育網站都有!
③ 我怎麼能找到初中歷史教案呢
可以到網站網購,我買過幾本,是那些重點高中用的,挺不錯的。
④ 上哪尋找歷史教案及課件
億庫教育網;黃牛課件;新課標第一網;這些都是免費的,不用注冊,可以直接下載。
⑤ 做歷史教案,應該去哪裡找史料呢,怎麼都找不到,急需幫助,謝謝
網上有歷史教學園地 這個網站不錯啊
⑥ 七年級中國新疆歷史篇教案在哪兒能找到
春 秋
戰 國
社會經濟
農業
工具
鐵工具開始出現;
開始用牛犁耕並推廣
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
開始用牛犁耕並推廣
水利
楚國:孫叔敖修芍陂
秦國:李冰修都江堰;鄭國修鄭國渠
手工業
冶鐵
創造鑄鐵柔化技術,比歐洲早2000年以上
鑄銅
蓮鶴方壺,出現金銀錯新技術
漆工藝
採用夾紵技術
紡織
麻織品的纖維相當細密
煮鹽
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四川的井鹽
釀酒
已能用曲造酒
專著
《考工記》
商業
商業發達,出現商業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
社會變革
土地所有制
出現私田,出現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
變革
齊國:管仲變法
魯國:初稅畝
魏國:李悝變法
楚國:吳起變法
秦國:商鞅變法
教學建議
復習課設計
第六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
1、鐵制農具的使用
要求學生記住我國鐵器出現的最早時間、使用鐵器的最早時間、春秋戰國鐵制農具使用情況。理解鐵制農具使用的重要意義。
2、牛耕技術
要求學生記住牛耕技術開始使用推廣的時間,掌握牛耕技術運用的歷史意義。同時,使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長達五百餘年,牛耕技術的逐步推廣是漸進的過程,且受農戶經濟條件的制約。
3、水利事業的發展
讓學生掌握當時中原地區普遍使用的灌溉農田工具是桔槔。根據書中的地圖,要求學生記住春秋戰國時期興修的主要水利設施。
(二)手工業
要求學生通過列表的方式,總結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三)商業
要求學生記住當時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業中心。
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
使學生了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採用新的剝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使私田主人與耕種者之間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地主與封建農民之間的關系。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1、春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指出春秋時期,各國通過改革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點介紹齊國管仲改革和魯國的「初稅畝」。
2、戰國時期的改革
首先,讓學生理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大背景。
其次,簡要介紹吳起變法和李悝變法。
最後,重點講解商鞅變法以及歷史意義。
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改革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適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現,為進一步改革殘存的奴隸制,運用政權的力量,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齊國和魯國的稅制改革,戰國時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鄒忌改革和商鞅變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從改革的內容來說,主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經濟上,消除奴隸制土地制度,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生產。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鬥力。
從改革的作用和效果來看,因為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內部階級力量的差異,其效果是不同的。齊國等國雖較早的過渡到封建社會,但由於舊貴族勢力較大,變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變法不徹底。有的國家出現了內亂,政權不穩定。只有秦國借鑒了各國變法的經驗,改革比較徹底,功效最大。總起來看,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廢除了奴隸制政治經濟制度,鞏固和發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經濟制度,大大促進了封建制的建立和發展。
重點——鐵器的使用和牛耕對社會生產的促進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標志著我國生產力的顯著提高。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農業動力的革命,有助於農業勞動力的解放。生產力的提高,導致大量私田的出現,封建剝削方式、生產關系也隨之出現。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各國政治改革。通過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確立。我國進入的封建社會。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運動發生的必然性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農業生產大大提高,出現了大量的私田。與之相伴,出現了封建生產關系和封建剝削方式。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走向瓦解。由於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導致上層建築也隨之改變。各國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先後進行變法,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易錯問題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切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公田」外,新開墾的「私田」將成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都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易錯問題——西南地區的開發始於戰國時期
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於戰國時期,而不是漢武帝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開始。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開發西南,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這是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與中央政權設置郡縣地方行政機構是兩個不同的歷史現象。
典型例題
例1 按照因果關系排列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過程
①魯國「初稅畝」②各諸侯國井田制瓦解③鐵器和牛耕的使用④一些貴族化公田為私田,採用新的剝削方式⑤私田開墾越來越多,私田主人不向國君交納產品⑥奴隸主貴族轉變為封建地主,奴隸轉化為農民
A.①③④⑤⑥② B.③⑤①④⑥② C.③①④⑤⑥② D.③④①⑤⑥②
答案:B。
例題分析:此題為因果排序選擇題,是歷史和政治綜合能力題,主要考查歷史過程的再認再現能力、辯證唯物主義的因果關系、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理的綜合運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③,因此③應排在第一位。與③有直接因果關系的是⑤,排在第二位。與⑤有直接因果關系的是①,排在第三位。與①有直接關系的是④,排在第四位。④決定了⑥,⑥決定了②。
例2 郭沫若曾指出:「東周列國的社會制度的變革到春秋末年以後才達到質變的階段」。最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
A.春秋爭霸戰爭B.「戰國七雄」的出現
C.戰國通過變法廢除奴隸制,確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
答案:C
例題分析:此題為論證選擇題,是歷史學科能力綜合題,主要考查觀點論證能力、歷史階段特徵的再認再現能力、歷史思維的分析能力的綜合運用。題干引文是觀點。這一觀點實際上是說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大變革,是在戰國時期完成的,C項證明了郭沫若觀點的正確性。
例3 對於秦國來講,商殃變法起決定性的歷史作用是( )
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
C.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D.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發展
答案:A
例題分析:本題是一道比較題,旨在考查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本題實際上是對商鞅變法作用的評價問題,作為一場深刻的地主階級變法運動,其歷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局限於一點或一個方面,但是,這是一道單項選擇題,因而答案只能是一個。D項是商鞅變法作用之一,即使加速了秦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發展,也不可能是決定性的作用;B項和C項也是商殃變法的作用之一,但也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秦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和「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基礎」的根本還在於秦國舊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奴隸制度被廢除,使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正是因為封建經濟發展,秦的軍事力量才會日益強大,秦統一六國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因而只有A項是正確選項。
例4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確立的條件是( )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代替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 ②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形成及其經濟勢力的增長 ③地主階級要求發展封建經濟,實行地主階級專政 ④在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下,各國先後實行變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例題分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首先應該知道「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佔有土地,剝削農民剩餘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在這個制度下,地主佔有絕大部分的土地,並用地租形式剝削農民;其上層建築是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這就涉及土地制度、地主階級的專政諸項因素。「條件」是指可能性。綜合起來考慮則是具備哪些條件才可能確立封建制。依據這一分析,①是必備條件,它涉及封建制賴以建立的基礎問題;②涉及統治階級一一地主階級;③涉及封建制的上層建築;④則是涉及封建制確立的主要方式、途徑問題。因而C項為正確答案。
例5 《史記·商君列傳》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這主要是因為商鞅( )
A.允許工商者入仕為官B.准許土地自由買賣
C.承認土地歸私人所有D.規定按軍功授爵賜田
答案:D
例題分析:此題是最佳選擇題(即程度選擇題)。除A項史實錯誤外,其餘三項均是商勒變法的內容,也都引起了宗室貴戚(舊的奴隸主貴族)的怨恨。關鍵是比較哪一項對奴隸主貴族的危害最烈。准許土地自由買賣和承認土地私有並沒有從根本上觸動貴族的政治利益,而按軍功授爵賜田則對於貴族世卿世祿的利益產生了很現實的威脅,因為這樣一來,貴族無軍功,就無法得到爵位,貴族的身份也就無法世襲下去。故D項是引起「宗室貴戚多怨望」的主要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這一教案由斐斐課件園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⑦ 哪裡有齊全的歷史教學教案
黃驊市第二中學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學,始建於1985年,位於市文化路中段,總佔地面積畝,建築面積15974平方米。2003年,學校有教學班54個,學生3550人,教職工200人,其中教師154人,學歷達標率100%。學校教學設備先進,有綜合實驗樓一棟,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閱覽室、電教室裝備齊全。學校體育設施完備,有400米標准操場一個,籃球場六個,足球場一個,體育器材室三個,體育器械齊備。
2003年全校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揚「團結勤奮,愛崗敬業,實干奉獻,爭先創優」的精神,確保學校教學質量在全黃驊市的領先地位,深化公辦民助辦學體制改革,加強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學校的硬體建設,推進運用現代手段進行教學的步伐。
該校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工作,在學校管理規范化、精細化方面採取了系列措施。為嚴肅教學紀律,重新修訂了考勤制度,對上課遲到、病事假、例會等情況進行了嚴格的考勤,考勤結果直接與浮動工資和年終獎勵掛鉤教職工的組織紀律得到進一步加強。為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新教師聽課督查活動,組織進行了教學五環節執行情況的檢查、評估和考核。如:教案檢查、評教評學、學生問卷、作業檢查、作業教案展覽等。有力推動了全校的教學活動,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活躍了教學氣氛。學校重視新課程改革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先後多次派人參加新課程改革研討會,並將會議精神向全體教職工傳達。全體初一任課教師多次參加了上級教研機構舉辦的新教材培訓活動,並舉辦了多次新教材校本培訓活動。新課程改革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校鼓勵教師開展業務進修,堅持搞好繼續教育。教師全部參加了繼續教育培訓,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2003年,學校被命名為河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學校教學成績取得了喜人成果。中考成績高居黃驊市榜首。在2003年全國中學生各科競賽中,黃驊市獲得一等獎的學生全部出自該校,其它獎項也絕大多數被該校學生獲得,其中胡超同學獲得了英語和物理競賽滄州賽區第一名的好成績。男子籃球隊奪得黃驊市中學生籃球賽冠軍,本年度,黃驊市二中被評為河北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003年學校獲得以下榮譽稱號:滄州市教學管理先進單位、防空知識教育先進單位;黃驊市教學管理先進單位,行風評議先進單位、非典防治先進單位。
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學校的改制工作日趨完善,收費更加規范合理,學校嚴格照上級規定的收費標准進行收費,保證所收費用全部用於改善辦學條件,保持了良好的辦學聲譽。在有些學校招生困難的情況下,該校校生源充足,初一年級達到20個班,規模創歷史最高。該校與黃驊市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同屬一個大院,為緩解校舍緊張壓力,教育局、進修學校的搬遷工作正式啟動。2003年初,由該校投資800萬元興建的新的教育局、進修學校辦公教學樓破土動工,並在年內完成了主體工程,預計2004年暑假搬遷工作即可完成。
地址:黃驊市文化路
法人代表:陳學輝
你問的情況不詳
⑧ 求初中歷史課教案
1樓的簡單啊,是簡案,不知道樓主要什麼樣的。
上網網路搜索一下,有很多教回案的,你要初中答還是高中?哪一課,都能查到。
試講是抽簽的嗎?不知道哪一課那就建議你找一篇好的教案看看,琢磨琢磨怎麼處理各種問題,依葫蘆畫瓢吧。
祝你好運!
⑨ 歷史教案
?這個范圍也太廣了吧!可以再講清楚一些么~
⑩ 中國歷史有關講隋朝的教案哪裡可以找啊謝謝
沙陀人,原是突厥-回鶻民族的一個分支部落,世代居住在沙陀漬(在今新疆境內)游牧為生,於是以沙陀為族名。後來因為和周圍的游牧部落爭奪水草,戰斗失利,向東遷移,投靠唐王朝的庇護,被安置在山西大同附近。沙陀人仍然保持著部落組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男孩生來不離馬背,由全體成年男性組成騎兵軍隊,在冷兵器世代頗具戰鬥力。
唐王朝自從安史之亂之後,元氣大傷,統一繁榮的盛唐已經成為舊夢,留下的,是一個政治混亂,經濟殘破,中央權威萎靡不振的帝國。中晚唐最大的問題,是軍人割據一方,互相間混戰不休。安史之亂期間,唐王朝不斷招兵,戰爭結束之後,這些軍人的出路成了大問題。普通士兵已經習慣了軍旅生涯,不願意回到田間,過辛苦的農民生活。將領們更是無法放棄軍隊中養成的權威。他們離開戰爭一無所長,在一個傳統上文官治國的國度里,軍人是無法進入科舉為基礎的文官體系中的。戰爭中皇帝以他們為依靠,更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政治價值,「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嘛。於是,這些軍人膠結成一個一個的軍事集團,名義上是中央的軍區,實際上自佔一方,地方的賦稅、人事中央都不能過問,和中央的關系也時時好時壞,忽而叛變,忽而歸順。史稱這種政權為「藩鎮」。中央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是兩手:對名義上歸順的藩鎮,賞賜以羈縻之。對公開造反的藩鎮,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由中央出錢,聽話的藩鎮出兵討伐之。
唐朝末年,徐州軍亂,叛兵首領稱帝,公開挑戰中央的統治秩序。中央於是調兵討伐。其中,河東鎮(鎮相當於軍區,河東鎮在山西中部,治所在太原)有部隊參戰。河東北鄰沙陀,雙方素有交往,於是借沙陀騎兵同去。沙陀鐵騎在蘇北的平原上大展風采,三千沙陀騎兵,破徐州叛兵數萬,成了平叛的主力。這是沙陀人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開始。為此,唐朝皇帝親自接見了沙陀酋長朱耶赤心,賜名李國昌,並把沙陀人居住的地區升格為「大同鎮」,任命李國昌為節度使。
用賜名、設羈縻州、鎮的辦法來籠絡外族上層,是唐朝對關系良好的外族的一貫的做法。這時候的朱耶赤心,還是一個地道的草原酋長,受封之後,就帶著他的騎兵回大同去了。這種羈縻關系並不穩定。沙陀一旦接觸到中原的富庶,便不再甘心在代北苦寒之地放牧牛羊。不久,李國昌的兒子李克用帶兵到河東漢地「借糧」,實際就是搶劫,沙陀因此和唐鬧翻。唐朝調兵征剿,當時沙陀內部不和,朱耶赤心的族弟、另一個沙陀部落酋長李友金降唐,李國昌父子兵敗,帶領少數親兵逃進大草原,投靠韃靼部落。這件事情也可以說明當時沙陀族和草原民族的深厚聯系。在他們看來,草原更象自己的老家。
正當逃入草原的李國昌父子廣交草原諸部落,謀求恢復代北故土的同事,唐王朝發生了一件可以和安史之亂媲美的又一次大戰亂,黃巢之亂。在這場變亂中,軍閥割據的惡劣屬性表露無遺。黃巢從來沒有一個穩固的基地,千里流動作戰,從廣州直到首都長安,各地軍閥閉門自保,但求黃巢過境,餘事不問。黃巢攻佔長安,唐皇帝逃到四川。各地軍閥更是公開的割據一方,發展自己的勢力,置中央於不顧。黃巢很快失敗,但是唐王朝也已經油枯燈盡,不久,黃巢叛將朱溫廢掉了唐朝末代皇帝,自立為帝,是為五代的第一個朝代:後梁。這時的中央,名義上是全國的共主,實際上,朱溫真正能控制的地方僅僅是河南和山東。北中國的其他地方如河北、關中、山南(秦嶺以南,相當於湖北北部和陝西的漢中地區)、朔方(陝西北部和寧夏),為大大小小的軍閥所控制,他們中的大多數僅僅是名義上服從後梁,還有些地區奉唐朝正朔,公開反對朱溫政權;南方更是割據林立。此時李國昌已死,李克用返回代北,收集沙陀舊部,並趁機佔領了河東地區,自稱晉王,以河東為基地,厲兵秣馬,准備和朱溫爭奪天下。
李克用並沒有活到戰勝朱溫的那天,他死後,其子李存勖兵入大梁,滅後梁,建立後唐。李存勖稱帝,是為後唐庄宗。後唐和後梁一樣,皇帝自己控制的地方不多,大多數地方諸侯仍然僅僅是羈縻。庄宗在位三年,成德鎮(在今河北中部)軍亂,亂軍擁立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為首領,攻入首都,庄宗死於亂軍之中,李嗣源即位,是為後唐明宗。明宗死後不久,鳳翔鎮軍亂,明宗子閔帝被推翻,亂軍推明宗養子李從珂為帝,是為後唐末帝。後唐政治一片混亂。
上層的混亂,更助長了中下層驕兵悍將的跋扈。後唐末期,連李克用、朱溫那樣至少還能控制部下的強人都找不到了。藩鎮的規模變小,將領的力量變弱。為了贏得軍隊的支持,各地軍閥包括稱帝的在內無不厚待士兵。下層士兵一沒有長遠的政治理念,二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唯一的要求就是錢財,這些以當兵為職業的軍人朝秦暮楚,稍不滿意,大者更帝易帥,小者劫掠府市。官兵當不下去,就縱入山林當強盜。就拿後唐末帝李從珂為例,他當上皇帝之後,為了討好士兵,居然連皇後的首飾都拿出去犒賞軍隊。饒是如此,士兵並不滿意,一群亂兵洗劫的首都的市場,而皇帝連問都不敢問。這就是後晉太祖石敬塘稱帝前中國的政治形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就在中國陷入分裂混亂的同時,草原上卻興起了一個新興的游牧民族政權,這就是契丹。契丹之名,久見於史冊,契丹人也零星的參加到中國的歷史中來。例如平安史之亂的主將之一、和郭子儀齊名的李光弼,就是契丹人。但是契丹大規模的走進中國的歷史舞台,還是在唐朝末年。史載,契丹原有八個部落,有盟主一人,三年一易。這大致相當於漢民族的堯、舜時期。到了唐末,耶律部落酋長阿保機當選盟主,率領契丹人東征西討,打敗了草原上其他競爭對手,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和人口。於是阿保機率領自己的部落結城郭而居,大量使用漢人,發展耶律部落的勢力。最後,阿保機廢除了三年一次的盟主選舉,吞並了其他七個部落,統一了契丹民族。
北方游牧政權的興起,大致都是這么一個過程,出一個強有力的英雄,對內統一各部落。阿保機如此,以後的成吉思汗、努爾哈赤也是如此。統一之後,下一步就是對外擴張,契丹東征渤海、高麗,西取突厥故地,勢力范圍東西萬里。打遍草原之後,契丹人的目光自然轉向了南方的農民鄰居:中國。
就在後梁代唐,朱溫稱帝的那一年,契丹軍隊三十萬越過長城,進攻後梁的邊境城市雲州,開始了契丹民族的中國之旅。不過,橫行草原的契丹騎兵顯然沒有對付有城牆護衛的中國式城市的戰斗經驗。雲州堅壁清野,閉關自守,契丹攻城不克,於是撤兵回國。然而,契丹的這次遠征並非一無所獲,當時的河東鎮節度使,也就是前面一再提到的沙陀酋長李克用聽說契丹的到來,帶著部屬前來匯合。雙方結盟於境上,相約滅梁,李克用和阿保機結為兄弟。李克用給契丹布匹數萬,而契丹給沙陀馬三千匹。兩個強勢人物達成了一項政治交易。
後面還有內容: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42/8285.html
參考文獻: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42/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