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鹽城的歷史名人及其故事
鹽城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傑地靈,名人數不勝數,如南宋丞相陸秀夫,《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等。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 「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 「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可以說這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南直隸(南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屬淮安府;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撤縣設縣級市,1996年,郊區撤銷,設立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2010年,隨著鹽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故將亭湖區、鹽都區部分區劃做調整,亭湖區撤銷伍佑鎮,設立伍佑街道辦事處,將南洋鎮西半部鄉鎮組建新城街道辦事處,鹽都區撤銷潘黃鎮,設潘黃、鹽龍兩街道辦事處。
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被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戲和京戲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未採用管弦樂器奏。1930年前後,戴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開始創作了採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使淮劇的表演藝術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流動地區也從鹽城、阜寧、淮安一帶,逐步擴大而流布江蘇全省。1912年,淮劇藝人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演唱。之後,名演員何叫天又創出了「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淮劇的傳統劇目有:早期的生活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和《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等。
在鹽城、阜寧一帶農村,歷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覡活動,其內容包括:祈求豐收做青苗會、加苗會;延福消災做太平會、火星會等。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類演出內容不斷豐富,經長期衍化,逐漸發展成為香火戲。香火戲是一種與民間鬼神信仰聯系緊密的地方小戲, 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終形成於清同治元年(1862)前後。其唱腔由流行於境內的《香火調》和淮陰、寶應等地的《淮蹦子》組成。同時,香火戲藝人常與門彈詞藝人結伙搭班,故香火戲中亦有許多曲調來自門彈詞。
鹽城名人:
古代
陳 琳 (?~217),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近、現代
喬冠華 (1913~1983),江蘇省建湖縣慶豐鎮人。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
胡喬木 (1912~1992),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人。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歷任毛澤東的秘書、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務。
郝柏村 (1919年8月8日~),字伯春,漢族,江蘇鹽城人,台灣政府一級上將,曾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職。其子郝龍斌現任台北市長。
李國文 (1930~),中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冬天裡的春天》,以及隨筆散文《《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
周巍峙 江蘇東台人,曾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國文聯主席。系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曲作者。
卞毓方 1944年生。社會活動家,教授,作家。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5年以來致力於散文創作。
曹文軒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少年寫作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主要作品有文學作品集《憂郁的田園》、《紅葫蘆》等。
魯敏 當代作家,1973年生,女,江蘇東台人。短篇小說《伴晏》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10年10月公布)。江蘇省作協簽約作家,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博情書》、《方向盤》等。
B. 鹽城的歷史是什麼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C. 鹽城有哪些歷史
鹽城歷史悠久,從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專,東晉改鹽瀆為鹽屬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鹽城的城牆原為土牆,始建於唐朝開國以後,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為防倭寇侵擾,改建磚城,其城池南寬北狹,形如葫瓢,故古有「瓢城」之稱。
自公元1128年黃河奪淮以後,這一帶歷盡水患。明清之初,治水造田,隨著沿海棉墾及鹽業的興起,客商雲集,市井繁華,鹽城逐步興旺發達,一度成為里下河地區中心和糧、棉、鹽的集散地。元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鹽城人口發展到近十萬人,其時建設亦很壯觀,祠堂寺廟、塔亭牌坊甚多,儒學、校場均有設置。城郊四處有許多名勝古跡,民間稱鹽城有「瓜井仙蹤」、「平湖秋月」、「楊樓翠靄」等八景之勝。
D. 我們鹽城誕生過哪些歷史名人
。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回過名醫徐道度,清答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E. 鹽城市的歷史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另立一縣,稱鹽瀆縣。瀆,是溝渠或水道的意思,那麼,鹽瀆就是鹽河的意思了。這是皇帝首次正式給鹽城賜姓"鹽"。東晉安帝時,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這個名字一直延到如今。縣里的其他地名,許多也與鹽相關。歷代朝廷為管鹽政,從上到下設立了嚴密的管理機構,比如元朝,鹽政最高管理機構是中書省,即中央政府,下面的各級管理機構是行中書省--鹽運司--分司--場--團--鹽戶(有的朝代稱亭戶)。古代的淮南和淮北鹽政專職管理機構--鹽運司,分設在揚州和淮安,鹽城一帶是鹽生產基地和中轉集散地,因此,當地的地名多與場、倉、團、鹽戶姓氏有關,明代嘉靖年間繪制的一張兩淮鹽場圖上,共有30處鹽場,其中13處在現在的鹽城境內。著名的鹽場有:《水滸》作者施耐庵和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故里白駒場,《鏡花緣》作者李汝珍的撰書地草堰場。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枯枝牡丹出產地伍佑場,以及丁溪場、劉庄場、西團、便倉……鹽城的地名又有許多與古代的制鹽方式及工具有關。煮海水要用許多柴草,柴草要事先割來曬干、堆垛備用,於是便有了草堰、何垛、梁垛這些地名。煮鹽要有灶、鍋、釒敝這些用具,於是便有許多小村莊叫做某灶、某釒敝。鹽城古代又有許多運鹽的河道,將鹽由水路向南運往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向北運往黃河與淮河的交匯處淮安,最重要的一條運鹽河叫串場河,它是清代開掘的人工運河,由南到北,穿流在黃海之濱的鹽城十多個鹽場之間,是鹽城運鹽的大通道。地名"姓"鹽,古代如此,現在還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鹽城市郊區撤區建縣,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是鹽都,仍舊"姓"鹽。據鹽城有關方面統計,鹽城境內數百個地名,其中三分之二與鹽有關,它們都"姓"鹽。
鹽城鹽官多名人。在古代,由於鹽是朝廷的一條經濟命脈,因此歷代帝王對鹽官的選擇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們要麼是有才乾的能人,要麼是皇帝的親信,所以鹽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層鹽官靠理鹽政時業績頗佳而升為朝廷大官。北宋時的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都曾先後被派在鹽城做過低等級的鹽官--西溪鹽倉監。這個鹽倉監,只是監管白駒、丁溪等五個鹽場的生產和儲運事務,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鹽務管理所所長。西溪在鹽城的東台境內,是鹽倉監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寫出了"一首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新詞的著名詞人。這是一首很有名氣的詞,詞牌名《浣溪沙》,據研究考證,這首詞就作於西溪。詞裡面透出了晏殊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他是個才華橫溢的文人,大約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有些不滿意。但他在任時,還是有些政績的,不僅理好了鹽務,還在西溪辦學,培養人才,西溪一帶,不是鹽商便是鹽民,為他們培養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千百年來,當地人沒有忘記他,還將附近的一條溪流稱作晏溪。後來,他到朝廷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丞相。
繼任鹽倉監叫呂夷簡。他在西溪任上寫了一首以牡丹花自況的詩,"異香濃艷壓群芳,何事栽培近海崖?開向東風應有恨,憑淮移入五侯家?"他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不滿意到了發牢騷的程度,內心很痛苦。但據當地人說,他的鹽倉監還是當得不錯的,所以,後來也當上了丞相。范仲淹在西溪則寫了一首題為《至西溪感賦》的五言詩:"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參知兩丞相",指的就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呂夷簡。范仲淹在西溪不僅鹽倉監當得認真、出色,而且還自告奮勇、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地做了一件分外的大事:率眾修築了一條由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連雲港附近)全長181華里的捍海大堤,擋住了凶險的海潮,保衛了堤內人民的生命財產,當然也保住了堤西的鹽場。這條大堤,被後世人稱為"范公堤"。范仲淹後來也因才幹出眾而當了參知政事。西溪一個小地方,三個小鹽官,後來都當上了丞相,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F. 鹽城的歷史文化
在鹽城、阜寧一帶農村,歷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覡活動,其內容包括:祈求豐收做青苗會、加苗會;延福消災做太平會、火星會等。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類演出內容不斷豐富,經長期衍化,逐漸發展成為香火戲。
香火戲是一種與民間鬼神信仰聯系緊密的地方小戲,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終形成於清同治元年(1862)前後。其唱腔由流行於境內的《香火調》和淮陰、寶應等地的《淮蹦子》組成。同時,香火戲藝人常與門彈詞藝人結伙搭班,故香火戲中亦有許多曲調來自門彈詞。 鹽城方言屬於漢語官話方言江淮官話。
鹽城話具有江淮方言的共同語言特徵,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鹽城方言內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大體可分為濱阜、建鹽、豐台三小片。
豐台小片分布於大豐、東台一帶,受到鄰近泰州、興化方言影響,具有江淮方言泰如片的特徵,屬於江淮官話泰如片,如部分古全濁聲母上聲、濁聲母去聲字今有兩讀,文讀去聲不送氣,白讀陰平送氣等。
濱阜小片則無以上現象,基本保留江淮方言洪巢片的特點,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分部於阜寧、濱海一帶。
建鹽小片分布於亭湖、鹽都、建湖,處於洪巢與泰如兩片的過渡地帶,特點上有交叉,但以洪巢片特點為多具有泰如片特徵,但仍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建國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教育的普及與普通話的推廣,使得鹽城方言內部的新老差別益顯著,一些老的字音、詞語正在逐漸為新的字音、詞語所代替,例如父親的稱謂,由「爺」變成了「爸爸」。
G. 鹽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呀
鹽城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專一陳琳;南屬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H. 鹽城的歷史名人及其故事有哪些
1、張士誠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省鹽城大豐市)。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
次年,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後繼續擴占土地,割據范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
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後屢為朱元璋所敗,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蘇南京), 自縊死。
2、施耐庵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市大豐區),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3、喬冠華
喬冠華(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蘇省鹽城市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
1976年後,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 喬冠華在新中國的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板門店朝鮮停戰談判、出席日內瓦會議、草擬中美聯合公報。
特別在1971年11月,喬冠華率領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正式參加第26屆聯大會議並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標識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4、陳琳
陳琳(?-217年),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
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5、陸秀夫
建湖縣人氏,南宋最後一個丞相,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被稱為「宋末三傑」之一。自從步入仕途起,他的一生都是為了國家、民族而奮斗。
在被元軍追殺,君臣流亡海濱之際,由於衛王年齡小,所有政事都是陸秀夫一個人抉擇,陸秀夫又要處理政務,還要寸步不離的帶娃,因為衛王趙昺是南宋最後的希望。
在崖山海戰兵敗後,陸秀夫認為大勢已去,但誓死不降,背著衛王趙昺投海自盡,時年四十四歲。
I. 鹽城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陳琳,鹽城大縱湖人,「建安七子」之一;陸秀夫,宋丞相,鹽城建湖人,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施耐庵,《水滸傳》作者,鹽城大豐人;宋曹,書法家,大縱湖人;朱升,朱元璋謀士,因向朱提「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聞名,但他不是生於鹽城,他是逝於鹽城鹽都南龍港。
2、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3、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4、張土誠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 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 因受不了鹽警欺壓於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 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 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 泰州、高郵等地 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時年47歲 葬於吳縣斜塘。
5、高谷
明朝官員字世用, 丁溪場人 生於明洪武24年( 1391年) 25歲登 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 侍讀學士、I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 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 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 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朴房屋 死於1460年享年70歲。
J. 鹽城有哪些神話和傳說江蘇省內的神話和傳說也可以。請回答的具體一些
1、江蘇東台魚湯面的傳說:
相傳乾隆年間,東台古城有家開面館的老店,一天晚上,掌櫃在幽深的老街上發現一戶新來賣面條的小攤子,便去買了一碗。端在手上一看,只見面湯濃厚雪白。一會兒功夫,碗面上就結了一層薄膜。他嘗了一口,又鮮又香,比自己店裡的不知要強多少倍。掌櫃心裡一動,便向攤主細細盤問。
原來,那攤主竟是來自皇宮的御廚,由於元宵節那天深夜誤把皇妃娘娘喝的湯弄咸了,挨了一頓痛打還被逐出皇宮。無奈之下只能挑個小攤,四處流浪,聊以糊口。掌櫃聽說後,心想這竟然是一道御膳,怪不得如此美味可口。於是連忙將攤主請到店中掌廚。
此後這店裡的面條全用御廚親手調制的魚湯,嘗過的顧客人人贊不絕口。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便遠近聞名了。從此「魚湯面」就成了東台最享有盛名的特產了。
二、江蘇鹽城洋馬的傳說:
明太祖朱洪武登基後,便巡視大江南北。當巡到黃海岸邊時,發現這里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沒有開墾。為了開發江北這大片荒田,朱洪武下令將江南居民大批遷到江北安家,開荒拓墾。吉氏家族也因此遷移到江北黃海岸邊,現新洋港以西的地方。
到了清朝年間,在吉氏家族裡,出了個吉雲峰,他機智英武,赴京應試,得中了頭名武狀元。皇帝親自召見了他,當皇帝得知這位武狀元是來自黃海邊時,當即賜他東洋大馬一匹,洋刀一把,練功用的石鎖一副。這位武狀元衣錦還鄉後,組織鄉民開墾種植,護家衛海。當年,武狀元返鄉時騎的是高頭大洋馬,於是,當地百姓便把吉狀元的家鄉取名「洋馬」。
現在的射陽縣洋馬鎮,即因此而得名。據說,這位武狀元的東洋大刀在吉氏家族裡代代相傳,到了「文革」時沒了蹤影。那副練功用的石鎖失落在洋馬鄉黃海村的一座老石橋底下,前幾年被鹽城市博物館挖掘出運走了。
三:後羿射日的傳說:
遠在上古時期,天空中突然出現了十個太陽。強烈的日光將湖水蒸干,把大地曬裂,讓莊稼都枯萎了。在高溫、缺水和缺少食物下,死傷遍野。外加,惡獸搗亂,人們在難中苦苦掙扎。此時,出現了一位英雄,他叫後羿。後羿大力無比,射術高超,拿起弓箭,將天空中的太陽射下。
(10)鹽城的歷史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鹽城名優特產:
1、建湖藕粉圓子:以藕粉為原料,用白糖、棗泥、芝麻粉拌,以葷素油脂及桂花為餡丸,在開水中多次氽制而成。形如彈丸,呈淡紫色。
2、白燉鯔魚:鯔魚是鹽城名特海產,肉肥味美,配以豬油丁、火腿片、香菇片、筍片等,上籠以旺火蒸熟。燉熟的鯔魚肉呈蒜瓣狀,湯清味濃,色澤美觀,鮮嫩可口。燴素魚皮。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
3、奇園蟹黃包:以個大膘肥黃多的活母蟹和精面為原料製作,味道極鮮美,尤以奇園菜館的蟹黃包為佳,故名。
4、首烏糕:用濱海縣特產何首烏粉製成,味道鮮美,色質透明,可養生,可治白發,已成宴席佳品。
5、四鰓鱸魚:產於響水縣的灌河。嘴大、鱗細、體側扁。菜花時節魚體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又稱「菜花鱸魚」。魚頭部有重疊的鰓紋,看似四鰓。肉質細嫩,魚湯味鮮,可與雞汁媲美,舊時曾為貢品。鹽城糖麻花。
6、阜寧大糕:糕片白如雪,柔如雲,上口香甜、滋潤。主要以糯米粉精製而成。
7、大縱湖醉蟹:大縱湖蟹個大黃多。洗凈後,配以鹽城曲酒、米酒。
8、龍岡茌梨:產於鹽都區龍岡鎮北的沙崗地帶,該梨形似紡錘,味似嫩菱,平均單果重200克,最大達800克,果肉厚,含糖量在15%以上,在省有關評比會上曾三次奪魁。葛武嫩薑片。特點是鮮甜脆嫩、形如薄紙、美味可口。其製法是精選寒露前三天採收的鮮嫩生薑,經過13道工序製作而成。
9、東台魚湯面:為江蘇省東台市名點,原系宮廷食品,其湯濃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為傳統名點。1924年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