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怎樣做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發展 (歷史角度)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並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21世紀的全球競爭實質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力量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正在被推入一個無國界競爭的時代。國際競爭方式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分別在對方國土上投資設廠,一國國內的自然稟賦資源成為本國民族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競爭要素。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我們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三、加快國家創新系統的建立。
這種創新系統應包括知識理論創新系統、知識理論傳播系統、技術創新系統、技術應用系統。今後應扭轉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局面,企業應該既是生產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就是說,應該建立以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據《1999年世界競爭力年鑒》統計,研究與開發人員在企業中的比例,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在50%— 70%,美國則在 79%以上,而我國卻僅佔28.6% 。這種科研與企業相脫節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同時,企業應與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取得聯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
四、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於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於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事實證明,金融開放與金融自由化存在著重大的風險。無視這些風險,不嚴加防範,就會給一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五、維護本民族發展空間和國家經濟安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任何國家都不能不加大開放程度,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按照有關協議和世貿組織的有關原則,我們必須在整體上推進貿易自由化,實行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經濟實力不足,經濟結構脆弱等問題存在,極容易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為此,應大力提高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預警能力,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嚴格規範金融秩序,加強結售匯管理以及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涉外機構的外匯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國內資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應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現有國際經濟規則只有利於資本力量雄厚、交易技術強的發達國家,而受到沖擊和損害的主要是發展國家。我們倡導的新的游戲規則,必須是平等的規則,起碼是不以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為基本特點的規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僅要加強金融風險的防範,注意國家經濟安全,強化商戰意識,還要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規則要堅決制止投機資本嚴重損害某些國家和民族經濟利益的敗德行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金融敗德行為對國際經濟發展的破壞作用是極大的,而目前尚沒有對國際游資的投機性行為進行規范。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戲規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而斗爭。我國政府要對國民經濟的幼稚部門、關鍵部門(如銀行、電訊、糧食等)實行快慢不等的分期開放的方針,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善於利用已有的法規和慣例(如:例外條款、反傾銷手段、技術標准、安全標准、衛生標准、靈活的匯率、高消費稅等)來保護自己。中國是一個大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大國意識和民族精神決定我們不可能簡單接受國際分工,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有所作為。
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七、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並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八、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以地區經濟一體化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有重要意義,但也增加了很多風險,我們現在要尋求將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將風險最小化,在兩者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適應條件變化的規則,以及合理的國內政策。
B. 美國產業近代史是怎樣的求美國經濟發展中各種行業佔比例
提到美國不得不談談他的家底兒了。美國是個十六世紀中期才開始聚集移民的國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歐洲的移民所以其基因取自於歐洲,也就是說他的文化和歐洲的很相似,但是有由於移民們大都是受壓迫才逃出來的 而且比較繁雜什麼國家的都有 所以平等嚮往自由便成了其自然而然的目標。。然而正是這種自由的氛圍其沒有古代那些君王的歷史,所以美國的資本主義也是比較徹底的。這是真正典型的資本主義,在這里財富至上。在一切自由的思想氛圍和政治氛圍下資本主義者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資本家可以隨便操縱金融甚至政治。然而剩餘價值還是到了最大化的程度,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者是不會吧勞動者的利益放到首位的而是最下面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在這片推崇自由為主的熱土上總是時不時的誕生那些個示威遊行者。。。血腥的壓迫所造成的工人們的一次次起義最終還是壓制不住資本家們對金錢的狂熱追求,為了這個國家的安靜為了資本主義的繼續統治那些代表資本主義利益的國會們只有換湯不換葯的在一次次經濟危機過後改變金融機制,稍微加強政治對資本的控制和干涉。其實這只是表面功夫雖然不的不承認這些小的舉措在近代歷史上取得了些許的成功 緩沖了經濟危機甚至延緩了經濟危機的周期。但是 無論如何還是無法避免經濟危機的到來(比如說最近的這波兒經濟危機仍然不容樂觀)。而且也覺對不會避免經濟危機的到來。因為他是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其本性所致。
以上是本人對美國的了解自己的感悟。以下是本人藉助網路工具給樓主查找到的資料:
GDP(美元)
GDP構成 農業:3.7% 農業:0.9%
工業:20.6% 工業:20.6%
服務業:75.7% 服務業:78.5%
國債佔GDP比例 97.4% 83%
美國現在失業率 7.7% ~ 10%
怎麼樣這個數字夠狠的吧
你在看看這個:
按照近幾年來國家人口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數據,即便在危機發生後的2008年和2009年,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也始終保持在5%以下。
是不是感慨頗深,呵呵 還是咱們的社會主義好些吧。
好了就這樣手累了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再問我。
C.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D. 如何從歷史價值中遇見未來
如何從歷史價值中遇見未來?
延續傳統村落內涵 豐富現代城市特色
走進散落在佛山各區的村落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餘音繞梁的古曲古調、平淡自然的淳樸民風……時間突然變慢;而一旦走出鄉道跨進中心城區,村落猶如不曾存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將它們淹沒。
「長期以來,人們對傳統村落的價值缺乏應有的認識。」禪城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相關負責人指出,結果是城鎮化過程中大拆大建對文化遺存和歷史風貌的破壞。
「農村是祖宗的根,是農耕文化的根,是百姓的根。如果傳統村落消失了,老百姓的根就沒了。」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周國富認為,保護傳統村落就是在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原生態的鄉村風情和面貌,是一個地域有別於其他地方印記。保住祖輩留給我們的東西價值將不可估量。
順德碧江風貌。
返璞歸真「思古」游成熱潮
明日(28),佛山市旅遊局組織旅遊部門、景區及企業赴貴陽市舉辦佛山旅遊(貴州)推介會,南海區古村游也成為本次南海旅遊的重點推介內容。「南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長期的收集、紀錄,也將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納入到旅遊線路中,提升它們的生命力。」南海區文體局副局長易坤表示。
而這並非文化旅遊部門的一廂情願,而已經成為了久居城市的人們一種「返璞歸真」的願望。忙碌了一周的工作,找個原生態、大自然的地方放鬆身心,成為當下許多城市人的生活追求。
「滿足了人們『思古』情懷的古村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旅遊趨勢。」三水區文體旅遊局負責人認為,現代人大多喜歡回歸鄉土農村,沉澱心靈,而古村游大多是短途旅程,適合周邊市民周末出行,可行性、吸引力也更大。
而對順德區來說,這一想法已經開始落實到行動。順德區文體旅遊局局長陸建中表示,今年在做好傳統村落修繕工作的基礎上,將傳統村落與順德美食文化、傳統民俗及旅遊相融合,把順德傳統村落打造成承載多元化的文化載體。如杏壇逢簡、北滘碧江及樂從沙邊三個村,會採取「文化+」形式,融合美食、傳統民俗、嶺南水鄉文化及旅遊等元素,傳統村落將不只是傳統建建築物組合而成,而是富有順德民俗風情及現代元素的活力村落。
傳統村落助推文化產業發展
逢簡水鄉。/佛山日報記者鄧活生攝
事實上,這種「思古」的熱潮並非人們的一時興起,而是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人類天生就是喜新還要懷舊。」本次佛山傳統村落調研的專家、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朱雪梅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傳統、對自然的認識會越高,會越希望尋找祖宗、尋根,因此,立足當下我們應該看得更加長遠。
今年,建設文化導向型城市、將文化旅遊產業作為市裡的支柱產業,寫進了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報告,也彰顯了從市一級層面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傳統村落的挖掘保護屢被各級政府層面提及,陸建中表示,佛山的文化旅遊工作可將富有嶺南水鄉韻味的傳統村落進行深入挖掘,並加以包裝和推廣,將其打造成佛山另一張文化名片,吸引更多的遊客及外來人認識多樣的佛山。
禪城區文化體育局、區旅遊局副局長唐秀雲建議,保護傳統村落,在規劃階段就要考慮如何與旅遊結合,針對具體的村落論證是否具有旅遊開發性,從古村風貌的恢復、基礎設施的建設到景點標識的提醒等,都需要有清晰的規劃。藉此打造休閑旅遊的品牌,能吸引廣州等周邊地區的遊客來禪旅遊,將是很好的資源。
「通過傳統村落的宣傳和推廣,打造特色村落,能夠吸引藝術家、設計人才紮根這里采風創作,形成藝術產業鏈條。」三水區文體旅遊局負責人表示,對傳統的村落的保護更多的價值在於文化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歷史古村、傳統名村都是國內外藝術家、設計人才、高科技人才喜歡聚集的地方,其背後的附加值將遠遠大於旅遊本身。
傳承文明彰顯佛山城市特色
「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依託山水文脈,展現城市特色的方向,已經放到了對城鎮建設的要求中,旅遊熱潮是一劑助推劑,讓更多的市民、村民參與到這項行動中來。
「傳統村落,不僅賦予城市內涵和韻味,也是記載佛山這座工業城市發展的脈絡。」陸建中這樣理解傳統村落對於佛山城市的意義。高明區文體局副局長古博也表示,這樣的宣傳推廣,能讓人不僅了解到佛山具有發達的產業,也有豐富的傳統村落文化積淀,這讓佛山的城市精神品質形成更立體。
如何從「佛山製造」的印象轉變為「人文佛山」的美好?系統而整體地保留下佛山傳統村落的風貌或將是必經之路。其原汁原味的形態,記載的是佛山這個城市本有的自然之美和文化韻味,能更好地串聯起佛山作為「中國四大名鎮、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形成整體效果。
「傳統村落的價值不只是歷史價值,更重要的是未來價值,正是為了未來,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遺產,傳承我們的文明。」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劉德旺表示。「起碼特色在那裡。」朱雪梅說,盡管傳統村落正在減少,但能保留下來,未來也必將為這個城市和地區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
統籌:佛山日報記者邱樂昀
采寫:佛山日報記者邱樂昀、何綽瑤、吳莉、鄭奕純、黃文婷 見習記者謝煒君
E. 如何合理高效發展中國歷史文化產業
一,弘揚歷史文化
二,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三,保護
F.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得到怎樣的歷史認識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大為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G.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H. 經濟學發展史
經濟學發展史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
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於希臘文,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
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於現代經濟發展日益錯綜復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於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學發展簡史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對當時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形成了某種經濟思想,但是並沒有形成系統。
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
I. 現代產業體系的歷史淵源
現代產業體系,20世紀80年代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即伴隨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虛擬經濟的成功,使傳統意義上的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更加具有戰略意義的盈利點,而且盈利能力非常強,從而使產業經濟學高度關注該方面的研究。
受虛擬經濟為支撐的服務業高速發展的影響,一時間,區域發展中提高GDP中服務業的比重成為衡量經濟發達與否的標志。很多發達國家均先後出台重大戰略舉措,設法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以促進產業體系的現代化。至21世紀初期,發達國家基本上全部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服務化,現代服務業成為GDP的中堅力量。
在跨國公司發展中,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中,提高公司服務業占銷售收入中的比重,也成為競相發展的熱點。像美國GE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努力,在「數一數二戰略」框架內,把原有沒有在全球做到前兩名的分支機構全部逐步出售或整合,而把整個公司發展的重點由著名製造業巨頭轉移到服務業為主的狀態,實現了所謂「服務化」的整體轉型。受其影響,很多公司發起企業兼並浪潮,企圖通過兼並,實現低成本擴張和高收益化,加快發展步伐,進入世界500強行列。其實,企業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性,確實有部分企業在實現服務化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每一個企業家在擁有獨特優勢的同時,往往也有自己的劣勢,而且事業成功者,往往由於輿論的關系,會放大自己的優勢,掩蓋自己的劣勢,所以不少企業在實現服務化的路途上並不是一帆風順,也有很多企業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並沒有成功。特別是美國2007年10月爆發金融危機以後,過分追求虛擬經濟的不少企業,由於泡沫吹得太多,遇到資金鏈條困難時,就無法運轉,導致一批原來世界著名的企業先後倒閉,或者瀕臨破產。因此,這一次世界金融危機為發達國家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發出了警鍾,以虛擬經濟為支撐的發達國家的現代產業體系需要重新審視。
發展中國家,一直都以實現現代化為發展的重要目標,而現代化在產業方面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核心是服務業佔GDP得比重和服務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因此,發展中國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甚至模仿發達國家的做法,積極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科技含量高的現代服務業,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至21世紀初期,發展中國家中,有一批特大型城市進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服務業為傳統產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全球化的市場支持,也為經濟全球化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2007年,發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影響之深出乎意料,為現代服務業,特別是以虛擬經濟為代表的金融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蒙上了陰影。因此,當代產業經濟學開始高度重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平衡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產業平衡問題。以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家,則從制度的角度研究建立新的體制架構問題,包括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加發展中國家發言權等敏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