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之我見
第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人既是主體性與客體性的統一,又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也走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統一。他主學習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自主學習則把學習建立在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一面上。遺憾的是,傳統教學過分強調和突出他主學習這一方式,從而使學習異化為一種外在於學生的控制力量,並最終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本次課程改革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在學習方式上特別強調和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對為什麼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麼、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它突出表現在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上。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並養成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是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條件。陶行知先生說:「好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歷史教師必須給學生注入新的學習理念,要積極誘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動機,特別對歷史學習的直接興趣,讓學生直接參與學習過程,體驗歷史、解讀歷史,並參與學習評價的全過程。如,我在講「洋務運動」一課時,課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有人說:「洋務運動是維護清朝反動統治的一場自救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誰對誰錯?拿到問題,學生的思維頓時被激活了。一部分學生上網查找資料,論證自己的觀點;一部分學生去圖書館翻閱資料;一部分學生深鑽教材,請教老師。學生以多種方式、多個渠道搜集資料和精選資料、主動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大膽質疑教材觀點,在分析、討論中充分體現了「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上網的那部分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資源共享,查找到了比較權威的觀點和新的研究動態。有學生說:「洋務運動邁開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企業近代化,國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是近代中國的工業革命。」甚至他們還提到一些前沿的觀點:「如今改革開放,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在中國出現,這就是當今的洋務運動。」去圖書館的那部分學生則說:「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洋務運動養肥了中國近代化第一批封建軍閥集團。」……學生們圍繞上述問題,將自己研究成果公布於眾,各抒己見,表現了強烈的主動學習意識,從而將歷史學習的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課本內容拓展到書外知識,由被動接受發展到主動探究,由重視學習結果到注重學習過程。這樣,歷史學習對學生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探究學習更重視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達到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的目標。如,我在講述岳飛抗金內容時,先朗誦了岳飛的著名詞篇《滿江紅》,然後要求學生對岳飛抗金這一歷史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同學們議論紛紛,有學生認為,岳飛抗金是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的表現,符合中原人民的願望,理應受到歷史的肯定和後人的紀念;有學生認為,女真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金和宋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戰爭,統一已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岳飛抗金是阻礙統一的行為;也有學生認為,岳飛作為封建將領又有深厚忠君思想,維護腐朽的南宋王朝,不值得肯定。三種不同的觀點,形成對峙。我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過早下定論,而是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歷史學習的獨立性得到張揚。
第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於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如,在講授「絲綢之路」時,我把學生分成歷史、地理、語文、生物四個小組,確立不同的學習探究目標,指導他們分頭去搜集資料。然後,各小組根據自己的學習探究目標,完成相關發言。歷史小組介紹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如西安大雁塔、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陽關、玉門關、樓蘭古國、安西四鎮等。尋訪名勝古跡,再現絲綢之路的歷史風貌,使學生觸摸歷史,形成強烈的歷史意識。地理小組展示了絲綢之路的地形、地貌的特點及古今地名考證。絲綢之路從黃土高原出發,跨越黃河,經由河西走廊進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顯示了我們祖先征服自然的決心和勇氣,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語文小組搜集了大量有關描寫大漠西域的詩歌,如,王之渙、張籍、王翰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從軍行》等,活躍了課堂氣氛,陶冶了情操。
Ⅱ 高中歷史該怎麼學習
第一抄:是勤奮(多看、多記、多背)襲
第二:方法
1、可以歷史線索為主線進行串聯:如朝代、年代等
2、可以通過專題,比如說:不同朝代時間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異同
3、以地域為板塊,如西藏的歷史在唐、明、清的歷史及其關系方面的比較
4、記憶的方法主要有比較記憶、反復多次記憶、表格記憶(腦子里形成一張表分類填表)、口訣記憶法,如:清朝10帝王自1644年開始(順康雍乾
嘉道咸同
光宣
前期中期後期就區別開了)、還有怪誕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
5、萬萬不可忽視地圖和照片之類的,特別是現在的綜合更是這樣很容易將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反正我覺得是相當重要,要是沒有這個方法我也考不了262分的文科綜合,呵呵!
第三:持之以恆(高三的時候我就是每天早上到學校花園內大聲朗讀,在讀書之前就回憶以前復習過的的,忘了就專門再次復習,到後來忘記的越來越少,基本上合著書就知道每一頁上面有什麼內容了)
但是你要切記,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要適合自己的方法,你可以了解別人的方法後,在結合自己的實際慢慢摸索,相信你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的學習方法
Ⅲ 高中如何建立好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中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階段,也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要特別重視高中生三觀的培養、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方法無外乎兩種,一是練內功,二是借外力。
首先,高中生樹立正確世界觀要練好「內功」,這個是決定性因素。在思想上,高中生必須始終保持崇高理想信念,樹立遠大抱負。用黨的先進思想理念武裝自己。在學業上,高中生必須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切實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在實踐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因此,高中生必須樹立實踐的觀點。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各項實踐活動,主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自己的各項素養和能力。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其次,高中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也要藉助「外力」,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是藉助家庭外力。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高中生樹立正確世界觀的重要外力,。因此,家人必須為高中生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為高中生提供好後勤保障。讓高中生們無後顧之憂。二是藉助學校外力。學校是高中生培養和形成正確世界觀的主陣地,教師是高中生培養和形成正確世界觀的主要導師。學校必須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重視高中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教師向他們宣傳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授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身體力行,當好高中生的人生導師。三是藉助社會外力。社會是一所無形的學校,是一個錘煉人的熔爐。社會也要時刻關注高中生的成長,堅決抵制低俗落後腐朽的價值觀。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中生樹立正確世界觀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
最後,高中生樹立正確世界觀,既要練好「內功」,也要藉助「外力」。二者不可偏廢。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可以更好的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世界觀。
Ⅳ 如何應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挑戰
一、高中歷史教師面臨的挑戰
高中歷史新課程無論從教材結構、知識體系、教學理念、目標要求,還是高考改革、教材選擇、教學組織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選擇和實施
在舊的課程體系中,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主要由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組成,而且全國基本一致。在新課程體系中,《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圈出了教師教學的范圍,各個版本的教科書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教科書的選擇面擴大了,有可能相鄰的兩個城市所用的教科書都不一樣,而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在體例設置、內容選擇、觀點闡述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如,中共何時正式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以往教材都是說在中共「三大」,現在有的新教材也仍然這么寫,但有的高中教材則寫成中共「二大」,這在以往的一本教材時期是不可想像的。還有就是新教材增加了一些以前教師很少接觸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內容。如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頭遺址研究中的疑難問題等一系列內容。這就對歷史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理念與方法、考核與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歷史教師面臨一系列的新問題,如,如何進行專題式歷史教學,如何開設歷史選修課,如何進行歷史課程的過程性評價,如何改進高中歷史學習方式,歷史教師如何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如何應對高考等等。
2、傳統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如何改變
舊的教育機制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苟病早已被大家所認識和批判,都渴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重塑歷史課堂的價值和活力。然而長期以來以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為課堂教學的任務,教師已習慣於按教材篇目,對教材知識進行精細化的處理,然後組織程序化的教學和操練,以達到教材知識落實的目的。結果是課程實施變成了教材灌輸,教材篇目限制了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空間,捆住了教師和學生的手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只有教材的要求,沒有課程的目標;只有教材灌輸的范圍,沒有課程實施的空間,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宏論」,課本的知識,這些都無益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更談不上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習了。如果教師在觀念和方法上沒有更新,仍受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和影響,那新課改的實施就會困難重重。
3、高中歷史教師自身素質如何提高
由於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不管是知識結構水平、教學方法的運用、新教材駕馭、新課改課堂的駕馭、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廣大教師都存在很大的問題,而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課改的實施。因此,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推進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關鍵。
4、初、高中的新課程改革如何銜接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是在初中新課改的基礎上實施的,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特別是新教材的編寫不再是通史體例,如果學生基礎過於薄弱,專題式的教學將面臨課時過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足的諸多障礙,如果教師迫於現實的考試壓力,而不自主的穿老鞋走新路,那麼新課程改革將失去原有的意義。因此初中階段的學習水平及初高中教學的銜接程度直接影響著新課改的實施效果。
5、教學課程資源和硬體設施如何滿足
教學課程資源包括圖書資源、網路資源、社區資源、校本資源等等,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和學習,如果教學課程資源不足,將嚴重影響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或者由於資源不足而造成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只有少數同學唱主角而多數同學濫竽充數的情況。學校的硬體設施包括教學儀器、活動場所等等,如果硬體設施不足,必然導致教學手段單一,學生活動受限,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也難以實現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二、 如何應對高中歷史新課改
1.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歷史教師要真正「教好」歷史,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體現為單一的講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居於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史實,教師充當了歷史知識和結論的灌輸者的角色。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師觀、課程觀、教材觀、學生觀、評價觀,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原則,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標。角色影響行動,歷史教師的角色是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體驗歷史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和信息源。所以教師要由照本宣科的「領唱人」變為無所不知的「故事大王」,由上帝化身的「傳教士」變為引領學生品償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大廚師」,由師道尊嚴的「師長」變為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
2.完善知識結構,拓寬學術視野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的知識體系更新迅速,如果我們還僅僅滿足於幾本「教參」或大學通史教材,那就無法推進新課程的實施和保證歷史教學的質量。高中歷史新課程採取中外歷史合編和專題化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不僅把中外歷史結合起來,而且幾乎所有的模塊都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如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和各種自然科學。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加深歷史專業學識,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知識,使自己由單一的「專業型」教師培養成長為「復合型」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方能使新課程的實施落到實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史學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視野的多樣化、廣泛化,史學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也不斷深入。史學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層次對歷史問題作微觀探析,另一方面也呈現出綜合化研究的態勢,這對中學歷史教學必然產生較大影響。我們看到,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擯棄了某些陳舊的觀點。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觀點。教師應該如何去做呢?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一些傑出史學家的學術論文或論著,如羅榮渠的《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費正清的《劍橋中國史》,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等。多角度地了解歷史問題的側面,還可以體會史學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詮釋史料以及進行論證與說明的,從而使歷史教師自身思維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有效訓練。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歷史學術刊物及時了解最新史學觀點,課程設計,教學得失等等,如《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新課程》、《歷史研究動態》等等。同時,我們還要學習當代歷史教育和教學理論,提升自己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3.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當問及教學過程中用什麼材料進行教學時,很多老師會不假思索地作出肯定的回答:「當然是用教材上的材料教啦!」。問題是新課程教科書有四個版本,同一個課題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所選取的材料是不同的,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人可能會說,「那就把四個版本教材共性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問題是四個版本共有的內容不一定就是符合這一課題的最優選擇,同時也就失去了「版本」的特色和意義;有人可能又會說,「應該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為依據,」問題是「四個版本」都是依據課程標准編寫的。而且任何一種教科書都不可能是絕對真理,教師有權形成自己的教學處理,新課標同樣也是如此,中學歷史教師有權在對新課程的解讀實施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學處理。我們不妨回到從前,在「一綱一本」的情況下,我們的教學是不是「千人一色」的。如果不是,那就說明教學中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不是「教材」、「版本」和「大綱或課標」問題,應該是「教師」問題,不同的教師會對教學材料作出不同的選擇和組合,而決定教師「選擇」的一定是「教育追求」、「教學理念」、「學科功底」等專業素養。所以,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版本教材,關鍵在於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駕馭能力,在於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4.注重資源開發,健全評價體系
課程資源的多樣化和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是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有效保證。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評價體系的重新構建,從而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真正實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課程目標。歷史課程資源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從資源的分布看,除校內資源外,還包括校外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網路資源、鄉土資源、社區資源等。從資源的內容看,包括影視資源、文物、遺址等。教師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整合,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拓展學習內容,深化歷史感受,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關於健全評價體系的問題,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歷史新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也就是說,歷史教學評價必須實現多元化,必須糾正將升學考試作為日常測驗或考試的惟一模式。當然,要改變和健全評價體系,首先要改變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體系,其次是學校改變對教師的評價體系,再次是教師形成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還是按照高考升學率的高底作為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或主要依據,那麼,學校也會以同樣的評價體系要求教師,一旦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與某種現實的「功利」褒獎緊密聯系,傳統的評價模式依然會我行我素,新課程的實施將大打折扣。所以,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要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和建立健全新的課程評價體系,使新課程的步伐邁得踏實而有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Ⅳ 高中歷史怎麼學好
你好,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高中歷史橫跨多個領域該怎麼才能記得住。我認為歷史是有趣的,歷史是值得記憶的,我們不能忘了歷史,但是歷史涉及到的知識確實橫跨很多領域。比如歷史與地理位置有關,與科學知識有關,與政治有關等等。那麼怎麼樣的方法更容易記住高中的歷史,我認為要把歷史分成幾個不同的朝代來記。
有歷史的文物
高中的歷史主要講的是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並不難記,要根據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記。而且我們一定要對歷史感興趣,有興趣做一件事情就會更專注,更投入地做。沒興趣強迫你去記,那樣的記憶是很淺的,所以一定要熱愛才能記住。
Ⅵ 如何認識和把握高中歷史新課標教學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盡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著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
Ⅶ 歷史教學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
Ⅷ 如何增強新辦高中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是在增強文化底蘊中提高謀劃工作的能力。文化底蘊越深厚,思維就越縝密,考慮就越周全,謀劃決策時就越科學;缺乏文化底蘊的支撐,謀劃決策必然失去科學性,一旦出錯,必將一錯百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無數實踐證明,謀對了,看準了,走好了,就能發展。只有不斷增強文化底蘊,才能進一步強化大局意識和統籌意識,既能正確領會上級意圖,使謀劃決策與上級方針政策相吻合,又與本級實際情況相符合,使開展工作富有針對性。只有不斷增強文化底蘊,才能拓寬思路,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自覺做到不符合單位實際的主意不出,對單位長遠發展不利的議案不提,真正做到知識型決策、務實型決策、創新型決策。
二是在增強文化底蘊中提高人格感召的能力。頭腦中的貪欲必須用豐富的知識來抑制,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豐富的知識來驅除。一個人的文化底蘊越深厚,人的本身也就越完善。知識多了,學問多了,自然就能夠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完整高尚的人格,在具體工作中充分發揮「磁場」效益,增強自己的親和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帶領群眾齊心協力抓落實。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黨員幹部必須凡事親歷親為,每一項具體工作都要想到、走到、看到、講到。要求部屬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禁止部屬做的自己堅決不做,以嚴格的紀律約束自己的言行,用務實的行動感召和帶動部屬,靠健康的情趣感染群眾,始終保持對黨忠誠、對事業熱忱、對群眾熱心的情懷,力求在解決難點、棘手問題上有突破,以創新的成效推動發展。要面對發展不怕難題纏身、吃苦受累;具體工作不怕磨破嘴皮、跑斷腳桿。只要黨員幹部能夠率先垂範,提升人格感染力,自然就能凝聚人心,增強合力,提高抓落實的質量。
三是在增強文化底蘊中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客觀的分析能力和科學的判斷能力,這些都需要不斷提高知識儲備。黨員幹部只有增加文化修養,夯實文化功底,才能開闊胸襟,看得更高、想得更遠,從而坦然面對利害得失,把發現和解決問題作為促進發展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覺實踐。工作中,有些問題盡管表現得不十分明顯,不易被人們發現識破,但是只要我們努力掌握科學的方法途徑,問題就會浮出水面,呈現在眼前。
Ⅸ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淺談更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歷史被當作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與此同時在高中歷史的教專學中,歷史老屬師總是照本宣科,以教材為本,採用機械式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使學生失去了對歷史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更降低了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新課標的實施對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向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觀念,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他們學習歷史的主動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才能讓學生參與到歷史的課堂教學中來,也才能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