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形式教育論和實質教育論之爭
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是在教育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兩種相對立的教育理論。概括說來,前者認為教育旨在使學生的天賦官能或能力得到發展;後者則認為教育在於使學生獲得知識。前者是所謂形式目的的;後者是所謂實質目的的的。
毫無疑問,就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理論本身而言,早已成為歷史。現在很難找到一位自稱是形式教育論者或實質教育論者的教育學家或教育家。但就實質教育與形式教育理論的體質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而言,它們始終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若隱若現地表現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也許甚至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形式教育(formal ecation),也稱形式訓練(formal discipline),形式陶冶(formal training);心智訓練(mental discipline),心智陶冶(mental training)。同實質教育相對。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使學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發展。它是資產階級關於普通教育學校設置課程和選擇教材的一種教育理論。
形式教育論或形式訓練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臘和羅馬。英國教育家J. 洛克往往被認為是形式訓練論的倡導者。他說:要使所有的人都成為深奧的數學家,並無必要,我只認為研究數學一定會使人心獲得推理的方法,當他們有機會時,就會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識的其他部分去。這一論點被奉為形式教育的圭臬。在近代,形式教育論以官能心理學為理論依據,而官能心理學來源於心靈實體說,簡稱心體說。以官能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形式教育論,在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初,對歐、美中小學的教育實踐曾有很大的影響。它所維護的,是文藝復興以後旨在培養資產階級統治人才的古典教育方向;強調古典語言、文字和古代歷史等學科的教學,輕視自然科學知識的教學。
形式教育論的基本觀點是:
①教育的任務在於訓練心靈的官能。身體上的各種器官,只有用操練使它們發展起來;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練習使它們發展起來。除了練習或訓練以外,沒有別的方法能發展官能。人們的一切能力,都是從練習而來的,記憶力因記憶而增強,想像力由想像而長進,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練習,就會減退、變弱。因此,主要的任務就是發現那些能夠最有效地訓練學生各種官能的心智練習。
②教育應該以形式為目的。認為,在教育中灌輸知識遠不如訓練官能來得重要。學生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灌輸給他們。如果他們的官能由於訓練而發展了,任何知識隨時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識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發展。知識的價值在於作為訓練的材料,就是學習的東西被遺忘了,卻仍留下了一種永久的、更有價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視課程和教材的實用性,而要重視它們的訓練作用。沃爾夫和其他官能心理學家,原來是反對學習古典課程的。然而,當古典課程被認為是訓練官能最優良的工具時,形式教育與古典課程就相互提攜起來。
③學習的遷移是心靈官能得到訓練而自動產生的結果。形式教育論是一種早期的學習遷移理論。認為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心靈的官能或某種官能得到發展,就能轉移到其他學習上去。學生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會對學習其他的課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處。這是由於從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的學習中,提高了的比較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夠有效地適應別的情境,能夠轉移到其他課程和教材的學習上去。因此,官能訓練及其遷移的作用和價值,就成為設置課程和選擇教材的一個重要依據。
實質教育(material ecation),同形式教育相對。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使學生獲得知識。它是資產階級關於普通教育設置學校課程和選擇教材的一種教育理論。
在西方,近代的實質教育論以聯想主義心理學為理論依據,而聯想主義心理學來源於心理狀態說(Doctrine of Mental State)。觀念聯合論(Associationism)或心理原子論 (Psychological Atemism)是把心靈看做心理狀態的最有影響的理論。英國教育家J. 洛克和哲學家D. 休謨是近代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德國教育家J. F. 赫爾巴特吸取英國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思想,認為心靈的本質是不可知的,人們只知道心靈的現象,那就是觀念。赫爾巴特把在教育中提供給學生的一切知識,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知識,都稱為觀念。他說:知識是在觀念中摹寫在它面前的東西。各種教材包含許許多多的觀念,它們首先作為學生認識的對象,而後成為他們意識中的觀念。新觀念被已經存在於意識中的舊觀念所同化或吸收,赫爾巴特稱為統覺。教育就在於觀念的獲得,促進統覺的過程。他重視課程和教材,反映了實質教育的立場。與形式教育論相反,實質教育論維護和提倡18世紀初開始興起的實科教育方向。英國教育家H. 斯賓塞在實證論的基礎上,於19世紀50年代提出知識的比較價值問題。他堅決主張實科教育,同時竭力抨擊當時英國教育中的古典主義和經院主義,認為一般智力的發展是次要的,強調課程和教材的實用性。
實質教育論的基本觀點是:
①教育在於提示適當的觀念來建設心靈。心靈在初生時一無所有。心靈的官能不是現成存在的;心靈有賴於觀念的聯合,它是經驗的產物。因此,主要的任務就是以觀念充實心靈的內容。
②教育應該以實質為目的。建設心靈的原料是各種觀念。提示外界事物,產生觀念的課程和教材,就具有首要的地位。因此,教育不在於重視課程和教材的訓練作用,或知識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作用,而是重視課程、教材的具體內容本身及其實用價值,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
③必須重視課程和教材的組織。心靈要靠觀念的聯合以組成概念和范疇。課程和教材的組織和程序,直接影響心靈的組織和程序。
以聯想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實質教育論,是在形式教育論關於課程設置和教材選擇方面,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經濟和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下產生的。
)
Ⅱ 簡述教育與政治經濟發展的關系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下所述:
(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 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② 社會經濟發展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③ 經濟的發展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
④ 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的變革。
(2)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勞動力的基本途徑;
② 教育能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和推廣,並能產生新的科學知識;
③ 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如下所述:
(1)政治對教育的制約
① 政治決定了教育的領導權;
②政治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③政治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教育內容。
(2)教育對政治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能促進年青一代政治社會化;
②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化。
Ⅲ 如何看待現代教育思想與自己日常工作之間的聯系
1、現代教育思想可以提升自己日常工作的信心:
現代教育思想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某個方面的問題,通過學習一些課程的知識,增強提高自己教育思想水平自覺意識,獲得了某種啟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自己的疑惑,或者尋找到問題解決的思路,增強了自己從事教育工作的信心。
2、現代教育思想可以啟發日常工作問題的解決:
現代教育思想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聶聖哲先生的養活教育思想。
日常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本課程內容所不能完全涉及的現實問題,通過學習認識到,自己有責任也有能力來獨立研究這些現實問題,在一定的現代教育思想的理論規范,探討這些問題的解決。
學習了一些課程,感受到日常工作確實是實現教育創新的源泉,自己的努力實踐的空間由此豁然開朗。比如,在某個問題上,可以說明自己認識到的這個更為重要的進一步學習的層面。
(3)如何看待教育家提出的思想和歷史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現代教育思想的特徵:
1、 教育思想具有實踐性和多樣性的特徵。
2、 教育思想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的特徵。
3、 教育思想具有繼承性和可借鑒性的特徵。
4、 教育思想具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特徵。
Ⅳ 論述孔子教育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學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他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因家族衰敗而逃到魯國.孔子自述其成長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孔門弟子輯錄孔子言行的《論語》這部書中,它也是我們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資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張實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使民以時","博施濟眾"(《論語·公冶長》)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雍也》)的社會理想.
孔子的哲學思想中,既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也有唯物主義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另一方面又少談鬼神,《論語》中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又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論語·先進》)這種雙重的哲學思想,與他所處的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社會形態有關.孔子的哲學思想中還灌注著折中調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關於教育的作用和對象
孔子認為教育對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還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論語》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論語·子路》)《論語》又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而"信"必由教育而來.
孔子還從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繫上論證了教育的作用.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但他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勵人們奮發學習,不要做困而不學的下民,但畢竟又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斷地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從而又使他的思想陷於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還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並付諸實踐.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魯國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捉襟見肘的原憲和簞食瓢飲的顏回,還有窮困到三天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等.但我們還不能認為他的"有教無類"就是在主張"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現代社會意義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關於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孔子主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隸主貴族統治者的專稱,即奴隸主貴族老爺的意思.孔子把它發展成為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精神貴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當作教育的培養目標.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自己,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二要有"使親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
孔子所主張的教育內容主要有四項:歷史文獻,行為規范,待人忠誠與信實.即《論語·述而》中說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孔子的具體教育內容就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內容因受歷史條件的局限也有嚴重的不足,一是忽視自然知識的傳授,二是鄙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如《論語·子路》中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3,關於教學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還允許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和"的個性.《論語·先進》載:"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啟發誘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按朱熹的註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他還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也就是說,教師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學應"當其可".
3)學思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他還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但同時又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論語·陽貨》)的人.
4)學以致用.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子路》)也就是說,盡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培養學生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訓練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強調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4,關於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樂道.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一個人應當確立什麼樣的志向呢 孔子認為應該"志於道",應該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他極力稱贊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是"樂道"的表率.孔子特別強調立志樂道要有恆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能經受困難的考驗,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論語·陽貨》).
2)自省自克.孔子認為道德教育貴在培養道德自覺,應從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一個人能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於"禮"的規范,就是"仁"了,也就是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標准.
3)身體力行.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反對"言過其行",認為"君子恥其言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他反對言行脫節,主張"慎言".甚至主張"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意思是先腳踏實地去做事,做了以後再說也不遲.他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4)改過遷善.孔子把道德修養的過程,看做是改過遷善的過程.他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但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這是不對的,正如子夏所說的:"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有"過"不要緊,關鍵要能改"過","過則無憚改"(《論語·學而》).他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關於教師的論述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走到哪裡,學到哪裡,而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還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論語·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奮學習,"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真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孟子·公孫丑上》載:"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 '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稱"誨人不倦"的典範.
2)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這說明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當然,這不是說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沒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適得其反;而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論語·陽貨》所載:"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無聲勝有聲.
3)要相信學生會超過教師,鼓勵學生"當仁不讓於師"."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孔子在道德倫理思想的貢獻,即他提出並仔細論證了一個新觀念——"仁",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長期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觀.用一句簡潔的話來表達,就是:君子應當為他人,為崇高理想的實現而自強不息.在孔子看來,"仁"是眾多道德規范的綜合,恭,寬,敏,惠等等.那麼"仁"的核心是什麼 據《論語·顏淵》記載,孔子對此的回答是"愛人",愛人與尊重人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所以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要站住腳,必須讓別人也站住腳,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時也要讓別人把事做成.由此看來,"仁"的精神與損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這種愛心並不是愛自己的親人,而是由此作為起點去愛大眾."泛愛眾而親仁"怎麼才算博愛大眾呢 孔子回答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即對老者關懷尊敬,對朋友忠實誠信,對少年注重教育.這些是博愛大眾的標准.尊老,誠信是調解人與人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一個主要內容.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培養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較優秀的的就有七十餘人,這些人沿著孔子確立的思想方向,對儒家作了全面論述.在戰國時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孔子的思想體系,從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徵,其中以"仁"為核心作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經分析人的各種品性,孟子將它加以理論概括成為仁,義,禮,智四端作為作人的標准.
孔子思想是歷史的產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的光輝思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贊同.對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調整人與人的關系,遵守公共道德觀念,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它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至於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學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認可.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精神與倫理逐漸成為引領民眾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當今世界上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和諧的指導意義.
1."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德教為先"的教育思想
Ⅳ 孔子在教育歷史上的貢獻,並結合現實談談我們應如何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文學家還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歷史上的貢獻是巨大的,現在社會有很多孔子學院。
Ⅵ 如何看待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之間的關系
如何有效整合分散的教學資源,克服思政課教師「單兵作戰」、思政課堂「孤島奮戰」的困境?近年來,江蘇淮陰工學院致力建立良性共生、共振的「大思政」教育共同體,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合力,讓專業教學與思政理論教學同向同行,在課程思政建設上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小羅盤讓思政元素「聚」起來
「羅盤雖小,但大有乾坤,它可以協助專業課老師尋找專業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淮陰工學院教學沙龍上,電信學院院長曹蘇群手舉羅盤向老師們介紹課程思政羅盤的設計。這個羅盤就像一個指南針一樣,涵蓋了多項思政指標,在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專業教師可以從中快速找准「課程思政」的切入點,讓傳統「老課」開出時代「新花」。
「學生都說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課堂。」電信學院教授楊玉東講授的「模擬電子技術」課讓許多學生印象深刻。「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課堂氣氛更活躍了,課後找我問問題的學生也多了。」楊玉東說。
為提升羅盤的科學性,電信學院協同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教學沙龍、座談研討、公開課等形式,對課程進行思政「觸點」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建成涵蓋29門專業核心課程的「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庫」,申報兩項專利。
如今,淮陰工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12X」課程思政體系,即1個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兩門綜合素養課、X門專業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指標點分解及案例庫建設探索與實踐」課題也獲2019年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項。
行走的課堂讓紅色文化「燃」起來
11月的開山島,寒風料峭。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師張維柱顧不上寒冷,激動地向記者介紹與學生共同創作的烙畫作品《開山島之魂》。「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既實現了課程教學目的,又把王繼才夫婦事跡的精神內涵通過課程和創作傳達給學生。」
原來,張維柱將專業課搬到了室外,通過行走的課堂,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時代楷模的力量,汲取前行力量。「王繼才夫婦堅守孤島32年,每天升國旗、尋海島、護航標、辨船隻、記日誌……帶給我很深的震撼。」設計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生劉倩在創作過程中數度流淚。
像張維柱這樣將專業課堂搬到室外的案例還有很多。在挖掘淮安紅色文化的基礎上,老師們將課堂延伸到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童年讀書處、張純如紀念館等教學基地,大大提升了專業課教學的效果。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也已熔鑄在師生的血液里,成為向上向善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
工地實踐讓專業能力「強」起來
「大家看,這里曾是歷史上水患頻發的黃泛區,十年九澇的荒灘窪地。70年後,通過運河水利和橋梁技術,這里成了亞洲規模最大的水上立交交通樞紐工程,『淮河水患』變成了『淮水安瀾』。」在淮安水上立交交通樞紐工程工地,淮陰工學院建工學院土木工程教授劉澤俊向學生講述著淮河的前世今生。
劉澤俊經常帶領學生前往淮安水上立交交通樞紐工程、淮安高鐵樞紐等工地實習,讓學生了解最新橋梁技術。「通過工地上的教學和實踐,激勵學生懷著責任擔當去學習專業知識,自覺將個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國家的發展事業中。這樣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專業課教學效果更好。」
「淮陰工學院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淮陰工學院黨委書記趙炳起說,「學校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方法,形成協同效應,把思政教育之『鹽』溶入專業課程之『湯』,給學生輸送思想政治教育的『營養靚湯』。」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李博瀾)
Ⅶ 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
1、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可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沿著正確的方向前版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權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決定了它必須保持與我們黨相一致的方向性。
2、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智力支持。
3、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Ⅷ 標題 你如何看待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之間的關系
這個問題上沒那麼復雜,就是他是最體觀的或者之間的一些什麼關系,什麼樣的一些關系,自己查詢一下能不能補上。
Ⅸ 我們應如何評價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歷經洗禮和實踐檢驗,精華部分和教育智慧仍熠熠
生輝,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事業有著積極的理論意義。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借鑒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和有益啟示。一、重視品德培養。使學生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體性原則,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要重視思想道德素質,品行修養的培養,要求教育者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立教。這種思想很多是對孑L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長期以來從事教學實踐,在人才培養和教育方法上,總結出許多可貴的經驗,他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在教育上注意言行一致。他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這表明人的言行的不一
致性。由於言行的不一致,孑L子提出對一個人的觀察,要通過他的行動來檢驗他的話是否真實。他教育學生特別注意「行」的方面,強調言行一致性,把它作為判斷人的道德修養高低的標准之一。他主張「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要求學生「敏於事而慎於言」,反對「言過其實」的人,強調「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說。他還教育學生要做到「仁、義、禮、智,信」,尤其強調要講誠信,認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人無信不立」。這些思想,以我們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仍有借鑒意義。在教育過程中,孔子十分注意學生獲得全面的知識,得到全面的發展,他提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一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全面知識與技能。在注重教育全面性中,孑L子曾提出「智、仁、勇」,他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中庸》)二、主張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其潛能,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早在2OOO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了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提出了「因材施教」,培養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他非常尊重學生的品德個性發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凋也」(《子罕》),孔子很贊美弟子子路在這方面的德性,他說:「衣敝溫袍,與衣狐貉
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這種性格無論是環境順利或不順利的時候都要做到這一點。孔子還注意從發展學生的特長方面進行教育。他的弟子中有所謂德行、言語、政策、文學四科的區分,這正是發揮其所長教成的。孑L子以後的儒家在《禮記》的《學記》中提出教學要長善救失,也是對孑L子教學經驗的總結。「因材施教」一語是朱熹對孑L子教學方法的概括。孑L子確定是這樣做的。他首先提出「中人
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這就是說對高才生要講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發展,對一般學生就只講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顏回、子項都是孑L子的高才生,但顏回自己說他只能聞一知二,實則顏回卻能聞一知十,可見顏回在高才生里是最突出的。因此孔子對顏回講的道理是很深的,顏回認為聽了孑L子的教導,「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子罕》)。孑L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體現在孔子對學生的特點很注意、很了解上。他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教學。最典型的例子是孑L子對「聞斯行諸」一句的回答。冉求問孑L子聽到就該立刻去做嗎?孑L子回答說當然,聽到就應該去做。子路問同一問題,孑L子卻回答,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有父兄在嗎,還應再聽取些意見呀!第三個學生公西華就懷疑了,去問孑L子為什麼對同一問題兩樣回答。孑L子說,冉求性慢,力行差一些,所以我鼓勵他聽了就去做;子路性急說干就干,所以我要教他慎重一些,多聽取意見,這些都是從學生個性特徵出發,以補救學生的不足而進行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在今天仍是教學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國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也應創造這些方面的經驗。
三、使用啟發式教學。主張學思統一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需要教師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孑L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一個重要的創造,是當今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孑L子的啟發是相當成功的,往往不給學生現成答案,而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常在閑坐時,讓學生隨意談論,然後因勢利導,引出自己的看法,對學生進行教
育。例如,一次他問子路、子貢、顏淵「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答日:「智在使人知己,仁在使人愛己」,子貢答日:「智者知人,仁者愛人。」顏淵答日:「智者自知,仁者自愛。」面對不同的答案,孑L子沒有直接評論,而是給出讓學生思考的結論:「子路可以做仕,子貢可以做仕君子,顏淵可以做明君子」。孑L子還對如何啟發進行總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就是說學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師指導學生要在學生有了求知的興趣、動機、主動性、積極性的時候才有效,因為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強迫灌輸,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孑L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雍也》)孑L子不僅教學生時用啟發的方法,自己和別人談問題,也善於接受別人的啟發。後來的《學記》把這一經驗總結為善喻。「遵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是教學上很寶貴的經驗。
四、重視師生關系,主張互敬互愛
師生要建立互相尊敬與愛戴的師生關系。建立必要的良好的師生關系關乎整個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動,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關系。孑L子認為在教學中,師生要建立互相尊敬和愛戴的關系。為此,孑L子說要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的虛心態度,要採取「不恥下問」甚至「每事問」的態度,並且拜善人為師。不僅如此,孔子與學生情同手足,顏淵死,他悲痛不已。他不是把自己凌駕在學生之上,而是出現在學生之中或與學生結伴同行,或
與學生席地而坐,或談志向報負,或述個人情懷,都能做到胸懷坦盪心心相印。孑L子的學生用下面的話來述說對老師的尊敬,「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子罕》),這正是素質教育所呼喚的真正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五、善於評價。注重教學效果與過程的完美結合
孑L子早在25O0多年前注重在教育過程中運用評價來改善和提高教育效果,並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積累形成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評價思想與經驗。它把教育評價由過去的終結性轉變為過程性,由注重對教育效果的評價轉變為注重對教育效率和教育過程本身的改革和促進。孔子針對弟子間品德、智能、志趣等許多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評價。孑L子在教育過程中廣泛地對其弟子進行多種評價,有的是面對本人進行,有的評價則是在別的學生面前進行,例如當論子張與子夏誰是賢才時,孑L子評價說:「子張有些過分,子夏則有些趕不上。」再如魯哀公和季康子問弟子中誰最勤奮好學時,孑L子便對顏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作了一番評論,由此可見,孑L子早已認識到其弟子各有特長,並存在差異,為了把握與縮小弟子間的差異,在教育實踐中他進行了大量的教育評價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中庸》明確提出「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張。《學記》提出,教師對學生要「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孑L子不但在理論上認為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而且身體力行,把這一思想貫穿於他的整個教育
活動中,施行於課堂內外,使評價與教育、生活融為一體,並由此積累了豐富的評價經驗。在長期的教育評價實踐活動中,孔子還注意到了評價的綜合性或整體性原則,他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反之不然;仁人一定勇敢,反之不然!(《憲問》)此類辯證而深刻的評價思想對於我們的教育評價研究很有參考價值。提倡素質教育更要正確運用教育評價,孑L子的教育評價思想值得借鑒。孑L子作為一位終生奮斗不息的教育家,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創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其教育思想,在古代漫長的年代裡一直
占據著主導地位,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遺產,也是新世紀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借鑒,我們必須繼承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以孑L子為代表的中國教育的優秀傳統,讓其在新世紀再放異彩。
Ⅹ 如何評價孔子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簡介
孔子是儒學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版家。
仁,是孔子權思想的核心。孔子對仁有許多解釋,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
孟子是戰國儒學的代表,被尊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主張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與生俱來的。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苛政,反對殘暴的階級統治,他還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保障農民的利益。
荀子是與孟子同時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荀子還提出「學不可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主張。
西漢董仲舒對儒學加以改造,使之處於統治地位。他認為「天人感應」「君權神受」。自此,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