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如何評價杜姓

歷史如何評價杜姓

發布時間:2021-03-04 23:26:08

1. 杜姓的起源有沒有人知道啊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後。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采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盪,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三、歷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漢代書畫家,漢章帝時曾為齊相,以善章草知名,與崔瑗並稱「崔杜」。
杜 詩:河南汲縣人,漢代著名廉吏,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近臣。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即水力鼓風機),冶鐵鑄農具,比歐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開田園,發展農業生產。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杜 康:相傳是周代善於釀酒的人。《漢·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 密:河南省登封人,東漢名臣,曾任北海相、尚書令、河南尹,時人稱其為「天下良輔」。
杜 林: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治有《古文尚書》,長於文字學,撰有《倉頡訓纂》、《蒼頡故》等。
杜 畿:曹操的高參,為統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貢獻。
杜 預:京兆杜陵人,西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征南大將軍。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春秋長歷》等。
杜 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杜 甫:今河南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聖」、「詩王」,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 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學家,編《通典》二百卷,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杜 牧:字牧之,號樊川,杜佑之孫,京兆萬年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為人剛直有奇節,曾指時弊,深憂藩鎮、吐番的驕縱,後果言中。其詩風骨遒上,豪邁不羈,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和李商隱齊名,並稱「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杜 瓊: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畫家,其畫開吳門派先聲。
杜 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明代畫家,作畫取法南宋院體,最工人物,筆法細勁暢利,時推白描高手。
杜審言: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學家,與崔融、李嶠、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其孫為杜甫。
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之妾。錡謀叛被殺後入宮,善詩詞及唱金縷衣曲,受唐憲宗寵愛,後賜歸鄉,窮老無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婦女。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初唐時期李世民的名相,參與發動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史稱:「玄齡多謀」,如晦善斷,當世語良相,常稱房杜。」
杜光庭:道教天師,唐末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杜荀鶴: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詩人,其部分詩篇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慘痛境遇,在當時較突出,有《唐風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
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渭縣、濮陽、范縣,山東省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漢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漢陽。
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
2、堂號
詩聖堂、少陵堂: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此外,杜姓的堂號還有:「京兆堂」、「永言堂」、「振德堂」等。
============================================================
【杜姓宗祠通用對聯】
〖杜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民歌慈母;
世號詩王。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侍御史杜詩(?-38)。杜詩,河內汲縣(今屬河南省)人。字公君,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大,較歐洲早一千一百年。他又征發民工修治陂池,廣開田地,發展農業生產。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下聯典指「詩王」,是對唐代大詩人杜甫(712-770,鞏縣人,字子美)的頌稱。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又有政治抱負。靠獻賦得官,歷任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詩作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顯示出唐代由盛轉向衰微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風格以沉鬱為主,語言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有《杜工部集》。唐代馮贄《雲仙雜記》:「鵝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謫,為唐世文章海。九雲誥已降,可於豆壠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詩王本在除芳國,九夜捫之麟篆熟,聲振扶桑享天福。』」
書成通典;
名列瀛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史學家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出生於世代顯貴之家。歷官嶺南、淮南等節度使,貞元末年,升任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時,充度支、鹽鐵等使,主持財政,封岐國公。官位雖高,仍勤奮不倦,白天處理政務,夜晚燈下苦讀,博覽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時間,著《通典》二百卷,內容翔實,源流分明,詳而不繁,簡而有要,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王兵入關,他助李世民籌謀,臨機善斷,參預玄武門之變,協助李世民奪得政權。歷官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太宗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組織機構設置、規模及典章制度。貞觀年間,太宗選出十八位功臣畫像於凌煙閣,杜如晦居首位。後因病辭職,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後,太宗甚至廢朝三天,以示哀悼。
耽思經籍;
圖像凌煙。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杜預,博學多通,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成一家之言。下聯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時為尚書右僕射,封萊國公,與房玄齡共管朝政,圖其像於凌煙閣。
金陵度曲;
玉簡遺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杜秋娘,年十五為李錡妾。嘗為錡唱詞雲:「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下聯典指杜蘭香,自稱東漢人,降於洞庭包山張碩家,留玉簡唾盂等具,授碩以道,碩成仙而去。
南陽世澤;
萊國家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杜詩事典。下聯典指唐·杜如晦事典。
-----------------------------------------------------------------
〖杜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耽思乎經籍;
圖像於凌煙。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將領、學者杜預(222-284)。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曾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以滅吳功,封當陽縣侯。多謀略,時稱「杜武庫」。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左傳》註解流傳到今的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註疏》中。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585-630)。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中,助李世民籌謀。官至尚書右僕射。卒謚成,繪像於凌煙閣。
學業醇儒富;
星斗煥文章。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杜甫詩句聯。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朱德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朱德(1886-1976)撰書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聯。
-----------------------------------------------------------------
〖杜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守道還如周柱史;
著書曾學鄭司農。
——杜牧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牧(803-852)詩句聯。
雲霞晴光轉物候;
春夜喜雨知時節。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甫詩句聯。
楓林綠樹丹青合;
玉杯錦席風雲流。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甫詩句聯。
夢醒揚州甘薄倖;
心憂社稷老風塵。
——杜審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審言(約645-約708)詩句聯。杜審言,字必簡,原籍襄陽(今屬湖北省)人。有《杜審言集》。
錦水春風公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何紹基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聯。「人日」,指農歷正月初七日,人多到此旅覽。
-----------------------------------------------------------------
〖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花折應時,金陵度曲;
蘭謫降麗,玉簡留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文學故事人物杜秋娘,唐代杜牧《杜秋娘詩序》說是唐代金陵女子,十五歲時為浙西節度使李錡的妾,曾為李錡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後入宮,為憲宗所寵愛,穆宗時曾為皇子保姆,文宗時因皇子被廢,她返回故鄉。下聯典指東漢仙女杜蘭香。相傳有漁夫在洞庭湖岸邊撿一個三歲女童,養到十多歲時,出奇的美麗。忽然有一天從空中下來青童仙人,攜女而去,臨走時說:「我是仙女杜蘭香,有錯被謫人間,現在要回天上去了。」後來,她又降於洞庭包山張碩家,傳授給張碩道術,又留下玉簡等物,張碩也成仙而去。
卜築草堂,誤傳嚴武宅;
馳名武庫,癖好左氏書。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下聯典指西晉將領、學者杜預事典。
============================================================
附錄:【杜姓典故、趣事】
〖杜康與酒〗
杜康字仲寧,是康家衛人,善造酒。在《中州雜俎》、《直隸汝州全志》里,都生動而具體地講述了杜康造酒的過程。
據說河南汝陽杜康村的酒泉溝,有一棵老桑樹,這便是杜康發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時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趕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溝吃飯看書。酒泉溝古時稱空桑澗,桑樹叢生。一股清泉穿林而過。泉邊有棵老桑樹,因年代久遠,樹身已空。杜康就在樹下吃飯。他常緬懷祖選,飯難下咽,就把剩飯扔進桑樹洞里。鄉親們見杜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就給他送來曲粉充飢。無意中,他又將曲粉扔進了樹洞。這樣飯曲發酵變成了酒。杜康飲了此酒,才知酒能解憂助興。於是他總結了經驗,從此以釀酒為業。
以後人們命名的除「杜康溝」、「杜康泉」、「杜康河」,還有「杜康墓」和「杜康廟」。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杜康是古代釀酒的專家。

2. 關於杜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今天學習了一篇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老師就布置作業,讓寫一篇關於與自己姓氏的研究報告,仿照書上的格式,寫前三個內容。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杜姓的書籍,上網瀏覽,了解杜姓的起源和名人。
2. 查閱杜姓名人的故事。
3. 通過親人了解。
三.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杜姓的來源
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以國為氏,始祖杜伯。
書籍、報刊上網
杜姓的人口分布
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四.結論
1.杜姓,傳說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歷史上的杜姓名人
杜甫、杜牧、杜康、杜聿銘、杜光庭、杜琪峰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姓杜。有一次老師說寫一次研究報告。於是,我對我的姓氏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瀏覽,了解杜姓的來源和杜姓歷史名人。

2.了解杜姓人口分布情況。

3.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杜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杜性的來源

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上網

歷史上的杜性名人

杜光庭,杜牧,杜瓊,杜操。杜杲,杜甫,杜審言,杜佑……

上網

杜性的人口數量

據統計,目前李姓人口總數量約520萬排名第47位

上網

據說上海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有族譜

四.結論

1.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皇帝時人」。傳說杜康是皇帝的宰人(御膳房的官),而皇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淋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六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2、在歷史長河中杜姓人才輩出。有漢代書畫家杜操,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杜牧。明代畫家杜瓊。唐末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杜光庭。北周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杜昊。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聖」「詩王」的杜甫。唐朝文學家杜審言,唐朝史學家杜佑……我們為杜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杜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排在第47位,據統計,杜姓人口總數約520萬。

3. 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起源: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

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

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

(3)歷史如何評價杜姓擴展閱讀:

杜姓名人:

1、杜平

杜平(1908-1999),江西省萬載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4. 杜姓怎麼介紹

杜氏的歷史來源
一:出自祁姓,以邑為氏。周成王將唐杜氏移於杜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居者以地名「杜」為氏,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 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
二: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姓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獨孤渾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 改為漢字單姓杜氏。
杜姓是我國當代新「百家姓」中第53大姓。 杜氏望出京兆(相當於今陝西西安市以東至華縣一帶)、漢陽(相當於今甘肅天水地區)、南陽(相當於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杜氏常用堂聯有:
兆陵世澤、杜甫家聲。
兆陵指京兆郡的杜陵縣(今屬西安);杜甫為唐代名詩人,後人稱「詩聖」。
耽思乎經籍,圖像於凌煙。
上聯指西晉京兆杜陵人杜預。博學多謀,自稱是「《左傳》癖」。歷官河南尹、鎮南大將軍,因功封當陽縣侯。下聯指唐代京兆郡杜陵人杜如晦。官至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跟太學博士陸德明、孔穎達等十八人同為瀛州文學館學士。由閻立本繪圖像,褚亮寫贊,列於凌煙閣,號稱十八學士.

5. 杜姓的來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
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
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杜琪峰
(5)歷史如何評價杜姓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灣。之後,杜姓人便有進入台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布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姓
查看全部9個回答
杜英選白馬種植!專業杜英培育基地!
關注綠化苗木的人也在看
白馬種植-杜英!大量供應4-12公分的杜英苗,苗木成活率高,價格優惠!
瀏陽市白馬種植專業..廣告 
杜英來江西豐盛苗木_千畝杜英基地直銷_成活率高

關注綠化苗木的人也在看
大型杜英苗圃基地,低價銷售杜英,貨源充足,價格合理,手續齊全,發貨准時,誠信經營,歡迎來基地考察,來電咨詢選購!有香樟,木荷,桂花,紫薇,楓香等幾十個品種
奉新縣豐盛苗木場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杜姓起源於哪
姓: 杜 排名: 53 由來: 始於釀酒鼻祖的姓。據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時期杜姓已播遷在現在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姓在現在河南境分布較普遍,陝西西安杜姓比較興旺。杜姓在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到台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在中國歷史上,杜姓做出積極的貢獻,曾服孕育出許多傑出人物。東漢時,杜詩,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比歐洲同類新產品早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展家業生產,因為被當地尊稱為「杜母」。杜密,在擔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用捕治作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官至太僕,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還有經學家杜子春,經學家、文學家 杜林,書法家杜操。西晉有交領、著名學者杜預,荊湘流民起義軍首領杜 。隋末有家民起義首領杜伏威,唐代時有佛教高僧杜順,唐代,杜姓更是人才濟濟,僅任宰相就有11人,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則是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史」。元初有個江西家民起義首領杜可用。明代有個畫家杜玉,清代有個詩人杜睿,雲南回民起義首領杜文秀,近現代有個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杜國庠。杜姓在現在按人數多少排次序的中國姓氏中居在第53位。
102 瀏覽84632017-11-28
杜姓來源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二、遷徙分布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河北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江蘇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而堯祖居江蘇金湖 .三、郡望堂號【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1 瀏覽1982019-09-06
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起源: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 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 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 (5)歷史如何評價杜姓擴展閱讀: 杜姓名人: 1、杜平 杜平(1908-1999),江西省萬載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平 (開國中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甫 (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2 瀏覽25082019-08-22
杜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後。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采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盪,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三、歷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漢代書畫家,漢章帝時曾為齊相,以善章草知名,與崔瑗並稱「崔杜」。 杜 詩:河南汲縣人,漢代著名廉吏,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近臣。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即水力鼓風機),冶鐵鑄農具,比歐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開田園,發展農業生產。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杜 康:相傳是周代善於釀酒的人。《漢·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 密:河南省登封人,東漢名臣,曾任北海相、尚書令、河南尹,時人稱其為「天下良輔」。 杜 林: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治有《古文尚書》,長於文字學,撰有《倉頡訓纂》、《蒼頡故》等。 杜 畿:曹操的高參,為統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貢獻。 杜 預:京兆杜陵人,西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征南大將軍。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春秋長歷》等。 杜 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杜 甫:今河南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聖」、「詩王」,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 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學家,編《通典》二百卷,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杜 牧:字牧之,號樊川,杜佑之孫,京兆萬年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為人剛直有奇節,曾指時弊,深憂藩鎮、吐番的驕縱,後果言中。其詩風骨遒上,豪邁不羈,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和李商隱齊名,並稱「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杜 瓊: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畫家,其畫開吳門派先聲。 杜 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明代畫家,作畫取法南宋院體,最工人物,筆法細勁暢利,時推白描高手。 杜審言: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學家,與崔融、李嶠、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其孫為杜甫。 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之妾。錡謀叛被殺後入宮,善詩詞及唱金縷衣曲,受唐憲宗寵愛,後賜歸鄉,窮老無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婦女。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初唐時期李世民的名相,參與發動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史稱:「玄齡多謀」,如晦善斷,當世語良相,常稱房杜。」 杜光庭:道教天師,唐末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杜荀鶴: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詩人,其部分詩篇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慘痛境遇,在當時較突出,有《唐風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 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渭縣、濮陽、范縣,山東省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漢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漢陽。 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 2、堂號 詩聖堂、少陵堂: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此外,杜姓的堂號還有:「京兆堂」、「永言堂」、「振德堂」等。 ============================================================ 【杜姓宗祠通用對聯】 〖杜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民歌慈母; 世號詩王。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侍御史杜詩(?-38)。杜詩,河內汲縣(今屬河南省)人。字公君,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大,較歐洲早一千一百年。他又征發民工修治陂池,廣開田地,發展農業生產。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下聯典指「詩王」,是對唐代大詩人杜甫(712-770,鞏縣人,字子美)的頌稱。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又有政治抱負。靠獻賦得官,歷任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詩作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顯示出唐代由盛轉向衰微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風格以沉鬱為主,語言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有《杜工部集》。唐代馮贄《雲仙雜記》:「鵝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謫,為唐世文章海。九雲誥已降,可於豆壠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詩王本在除芳國,九夜捫之麟篆熟,聲振扶桑享天福。』」 書成通典; 名列瀛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史學家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出生於世代顯貴之家。歷官嶺南、淮南等節度使,貞元末年,升任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時,充度支、鹽鐵等使,主持財政,封岐國公。官位雖高,仍勤奮不倦,白天處理政務,夜晚燈下苦讀,博覽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時間,著《通典》二百卷,內容翔實,源流分明,詳而不繁,簡而有要,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王兵入關,他助李世民籌謀,臨機善斷,參預玄武門之變,協助李世民奪得政權。歷官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太宗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組織機構設置、規模及典章制度。貞觀年間,太宗選出十八位功臣畫像於凌煙閣,杜如晦居首位。後因病辭職,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後,太宗甚至廢朝三天,以示哀悼。 耽思經籍; 圖像凌煙。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杜預,博學多通,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成一家之言。下聯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時為尚書右僕射,封萊國公,與房玄齡共管朝政,圖其像於凌煙閣。 金陵度曲; 玉簡遺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杜秋娘,年十五為李錡妾。嘗為錡唱詞雲:「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下聯典指杜蘭香,自稱東漢人,降於洞庭包山張碩家,留玉簡唾盂等具,授碩以道,碩成仙而去。 南陽世澤; 萊國家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杜詩事典。下聯典指唐·杜如晦事典。 ----------------------------------------------------------------- 〖杜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耽思乎經籍; 圖像於凌煙。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將領、學者杜預(222-284)。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曾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以滅吳功,封當陽縣侯。多謀略,時稱「杜武庫」。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左傳》註解流傳到今的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註疏》中。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585-630)。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中,助李世民籌謀。官至尚書右僕射。卒謚成,繪像於凌煙閣。 學業醇儒富; 星斗煥文章。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杜甫詩句聯。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朱德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朱德(1886-1976)撰書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聯。 ----------------------------------------------------------------- 〖杜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守道還如周柱史; 著書曾學鄭司農。 ——杜牧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牧(803-852)詩句聯。 雲霞晴光轉物候; 春夜喜雨知時節。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甫詩句聯。 楓林綠樹丹青合; 玉杯錦席風雲流。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甫詩句聯。 夢醒揚州甘薄倖; 心憂社稷老風塵。 ——杜審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審言(約645-約708)詩句聯。杜審言,字必簡,原籍襄陽(今屬湖北省)人。有《杜審言集》。 錦水春風公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何紹基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聯。「人日」,指農歷正月初七日,人多到此旅覽。 ----------------------------------------------------------------- 〖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花折應時,金陵度曲; 蘭謫降麗,玉簡留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文學故事人物杜秋娘,唐代杜牧《杜秋娘詩序》說是唐代金陵女子,十五歲時為浙西節度使李錡的妾,曾為李錡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後入宮,為憲宗所寵愛,穆宗時曾為皇子保姆,文宗時因皇子被廢,她返回故鄉。下聯典指東漢仙女杜蘭香。相傳有漁夫在洞庭湖岸邊撿一個三歲女童,養到十多歲時,出奇的美麗。忽然有一天從空中下來青童仙人,攜女而去,臨走時說:「我是仙女杜蘭香,有錯被謫人間,現在要回天上去了。」後來,她又降於洞庭包山張碩家,傳授給張碩道術,又留下玉簡等物,張碩也成仙而去。 卜築草堂,誤傳嚴武宅; 馳名武庫,癖好左氏書。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下聯典指西晉將領、學者杜預事典。 ============================================================ 附錄:【杜姓典故、趣事】 〖杜康與酒〗 杜康字仲寧,是康家衛人,善造酒。在《中州雜俎》、《直隸汝州全志》里,都生動而具體地講述了杜康造酒的過程。 據說河南汝陽杜康村的酒泉溝,有一棵老桑樹,這便是杜康發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時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趕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溝吃飯看書。酒泉溝古時稱空桑澗,桑樹叢生。一股清泉穿林而過。泉邊有棵老桑樹,因年代久遠,樹身已空。杜康就在樹下吃飯。他常緬懷祖選,飯難下咽,就把剩飯扔進桑樹洞里。鄉親們見杜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就給他送來曲粉充飢。無意中,他又將曲粉扔進了樹洞。這樣飯曲發酵變成了酒。杜康飲了此酒,才知酒能解憂助興。於是他總結了經驗,從此以釀酒為業。 以後人們命名的除「杜康溝」、「杜康泉」、「杜康河」,還有「杜康墓」和「杜康廟」。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杜康是古代釀酒的專家。
77 瀏覽81392016-03-27
杜姓的由來?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二、遷徙分布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河北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江蘇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而堯祖居江蘇金湖.三、郡望堂號【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34 瀏覽751
2評論
yofe3
杜姓是帝王的後人,不做皇帝幾千年了。
lol救你一命2
杜康是何時代的人,不是皇帝時期的人么?
評論兩句2191

6. 關於杜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一. 問題的提出

今天學習了一篇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老師就布置作業,讓寫一篇關於與自己姓氏的研究報告,仿照書上的格式,寫前三個內容。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杜姓的書籍,上網瀏覽,了解杜姓的起源和名人。

2. 查閱杜姓名人的故事。

3. 通過親人了解。

三.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杜姓的來源
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以國為氏,始祖杜伯。

書籍、報刊
歷史上的杜姓名人
杜甫、杜牧、杜康、杜聿銘、杜光庭、杜琪峰

上網
杜姓的人口分布
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
······
······

四.結論

1.杜姓,傳說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7. 杜這個姓氏的起源是怎麼回事

姓氏: 杜 祖籍: 陝西
祖宗: 杜伯 郡望: 京兆郡 寶田堂 寶蓮堂
分類: 以國為姓
歷史名人
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十分出色。最早有酒的始祖杜康;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姓大臣,即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顯達當朝,官至大司空。在學術方面,又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之人推崇其為「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奉桓、靈二帝,是一位重要的大臣。說到杜甫,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唐玄宗和肅宗年間人,由於曾為檢校工產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他所著詩集也叫《杜工部集》。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為「小杜」。不過,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應當說並不遜色。文字優美,寓意深刻,其不朽之作《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二荀鶴,在康代末葉亦是詩名滿天下。他吟詠的「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
姓氏來源
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杜氏又稱唐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建國於劉,稱為陶唐氏,裔孫劉累在夏上時為卿龍氏,在商大代為豕韋氏,在周朝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封唐國君於虞,遷唐氏於杜,建杜國,人稱杜伯,定居於杜城,稱為杜氏。周宣王時再次將杜吞並,杜伯的後世子孫仍住於杜,以地名為姓氏。另一支杜姓,是由後魏的獨孤渾氏改姓為杜氏,實際上是魏姓之杜姓。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長安縣東)。

8. 杜姓的家族起源和歷代名人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後。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采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盪,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9. 都說杜這個姓氏的輩份不亂,有誰知道那輩份是怎麼排的啊,難道真的不亂嗎,還有杜氏的最老宗祠在哪裡

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 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聚集地(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 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 杜姓是台灣的第五十三個大姓,主要分布在台北一帶,其次是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等地。大致明末永曆年間(公元1647年)開始。在雲林斗六一帶有姓杜的鄭工屯升,到達該地開墾。清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還有杜姓的到現在的苗栗縣後龍鎮開基;進乾隆末年福建的杜瑞茂和杜鑾成,入墾現在的台北淡水鎮深奧里等等。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另外還有"京兆堂"等。 歷史名人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 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恆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為出色。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苟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 杜鵑啼血,出自一個凄美的傳說。傳說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稱帝,號望帝。後來歸隱,讓位於其相。那時正當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所以稱鵑為杜鵑。小小的杜鵑鳥,也是出自帝王呢。 1、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 著名。 2、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 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 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遷徙分布杜姓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 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 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姓的聚居點。 補充: 杜氏宗祠於貴池區茅坦鄉茅坦村。明清建築,系晚唐詩人杜苟鶴後人所建。

閱讀全文

與歷史如何評價杜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