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一筆春秋有哪些歷史知識

一筆春秋有哪些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3-04 23:14:12

① 春秋戰國的歷史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末君主紂,建立了周朝,這就是西周。西周時,天子是最高統治者,全國土地和人民都歸他所有,他用封侯建國的方法交給諸侯和大夫統治。西周時期農業比商朝更發達,青銅鑄造,陶器,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相當發展文字多銘刻在青銅器上,叫做鍾鼎文或金文,所傳下來的歷史資料也就更為豐富。

西周代傳300多年,到公元前770年,幽王亡國,平王東遷於洛邑(洛陽)開始了東周歷史。東周分為兩斷,春秋和戰國。春秋從公元770年(也有人認為應該從公元前722年算起)到公元前476年(也有人說到公元前403年)共300年左右。

東周春秋時期,諸侯左右了天子。據說周初分封諸侯幾百個國,到春秋時只剩下一百多個。其中較強大的有齊,晉,楚,秦,魯,衛,燕,宋,陳,蔡,鄭,曹,吳,越等十幾個國家。這此國家都想當霸主,因此連年生發兼並和戰爭,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在斗爭過程中,諸侯國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就這是史書中所說的「春秋五霸」。

盡管春秋時代社會動盪,戰爭不止,但社會歷史依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戰爭過程中,各民族人民頻頻來往,相互影響,這就加快了各族人民之前的滲透,同化和融合的步伐。眾多小國的合並,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戰國的時代,一統天下。

春秋時期,那動盪多變,錯綜復雜的政治,造成就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他們之中,即有齊桓公,晉文公那樣雄心勃勃的霸主;也有衛懿公,晉靈公那樣荒淫無道的昏君;還有管仲,晏子那樣的偉大政治家;還有屠岸賈,伯(喜否)那樣的陰謀家;有曹劌,孫武那樣的軍事家;也有囊瓦,先索那樣的敗軍愚蠢之將;有孔丘,孟軻那樣的聖人學者;亦有督戎,古治子那樣愚智的武夫…………

他們的事情,教育了後人,感化了後人,留下了歷史的足跡…………

戰國簡史:

戰國,是我國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史記》將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定為戰國的歷史開端,從這一年,到秦始皇滅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並,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布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現在,我簡單來說說七國的疆土地理:

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和甘肅東南部

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悝,吳起,商鞅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

戰國中期,就是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

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

戰國後期,秦國昭襄王用范睢為相,採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加強了秦國的國力,軍事,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削弱了各國的力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親政,以李斯為輔,開始大規模的用兵,同時又收買了六國權臣分化其內部,以配合軍事。

秦始皇滅六國的時間: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以韓地為潁川郡。

公元前228年,用反間計殺趙將李牧,次年攻下趙都邯鄲,活捉趙王遷,公子嘉逃至代,自立為王。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逃至遼東。次年,秦以河水灌魏都大梁,水淹城破,魏王降。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率60萬兵兵攻楚,活捉楚王,次年秦完全攻佔楚國之地。

公元前222年,秦攻燕邊東地,活捉燕王喜,攻代地公子嘉,燕趙二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221年,攻佔齊都臨淄,齊亡。秦國一統天下。

戰國時期,鐵工具開始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增加開荒能力,種植面不斷擴大,技術不斷提高。

水利灌溉工程在戰國時也有很大發展,最著名的有:秦昭襄王時,李冰開鑿的都江堰(在四川灌縣附近),解除了岷江水害,又使成都大平原地區,得到灌溉,通航。秦王政時期韓國人鄭國,在關中開渠以通涇洛二水,開鑿鄭國渠。渠長三百多里,使關中之地成為沃野。

農業的生產力提高和鐵器應用,同時也大大推動手工業發展。冶金,青銅和紡織品,鹽業,溱哭的生產都有大發展,至使商業更發達。

戰國時期,還是偉人輩出的時代。哲學,文學,史學,儒學,等學術文化取得了輝煌與成就。那時候,孔,墨,弟子滿天下,以後又產生了道,法,陰陽,名,兵,農,縱橫各家。《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呂氏春秋》《國語》等眾所周知的偉大著作相斷涌現,對後世中國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② 什麼是寫歷史的春秋筆法

簡單來說就是語言精闢、一針見血。

成語釋義: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所謂「春秋專筆法」,顧名思義,一屬種筆法而已,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
《春秋》,魯國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歷史上,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譯文:《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夠編寫?)
由於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後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這種作法被稱為微言大義,或者春秋筆法,被中國古代的傳統所褒揚

③ 在史書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筆法的例子

所謂抄的「春秋筆法」就是委婉的表達作者的傾向,不直接表明態度,以曲折迂迴的方式讓人知道。
像《漢書》里的「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的故事就是,春秋筆法了。
大概是這樣的,漢景帝一日讓道家與儒家討論一些問題,其中有一部分就涉及到了上天受命與天子,與革命的問題。

道家認為,周武王是革了商朝的命是不對的,儒家認不,這是天授命給周武王的。我們知道這種問題沒有辦法討論下去了。於是轅固(儒家代表)說,那麼照你這樣說,我們高祖也是革了秦的命,是不對的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漢景帝一聽,如果這樣再爭下去, 就會影響到大漢的威望,於是說:「停停停,吃馬肉,不吃馬肝,不代表不會吃肉!」這就是春秋筆法了。他是一個旁聽的,辯論的兩方都是大家,他沒有資格判斷誰對誰錯。(至少他不專權)那麼,他也不能直說,不能討論這個問題。(大漢朝代的學術氛圍還是相當寬松的,不像清朝。)那麼,他就引到吃馬肉這個上面。意思是說,你們討論歸討論,但是不討論這個漢高祖革秦朝命的這個問題。不代表你們沒有大學問。
這個故事見《漢書·轅固傳》。

④ 春秋戰國的知識

關於春秋戰國的分界及戰國的起始時間,不外乎下列幾種說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這是主流觀點;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資治通鑒》紀事始於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前481年),《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說法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按傳統的以某個帝王(天子)即位的時間作為朝代或時代的開始,關於周元王的前一個王周敬王在位時間,由於左傳和史記有出入,故出現兩種說法。

第二類,按戰國七雄實際形成的時間開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瓜分晉國,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國。

第三類,以春秋來標志戰國,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結束後,戰國時代就開始了。這就涉及到一個怎樣定義春秋時代的問題,有人認為孔子《春秋》絕筆的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春秋戰國的分界,又有人認為應以左氏春秋的紀事終結年(前468年)作為戰國的開始。

而我認為,上述說法,除第二類外,都是以孔子及其作品的年代作為參考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的,而且第二類時代的劃分雖然在孔子之後幾十年,但也與孔子有一定的關系,正因為孔子死後缺少有影響的史家對「非禮」之事進行文誅筆伐,才使得諸侯國之間非正義的兼並與瓜分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這就說明了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對時代的影響作用。與其用孔子的作品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不如以孔子本人來標志那個時代,也就是說,孔子的死(公元前479年),標志著春秋時代的結束,雖然與公元前481年只差兩年,但意義不盡相同,這樣更加突出了孔子劃時代的作用。

公元前475年,是郭沫若所持的觀點,故大部分教科書依照這種觀點;
公元前476年,是翦伯贊所持的觀點,《辭海》也支持這種觀點;
公元前403年,是範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
公元前481年,是呂祖謙《大事記》的觀點;
公元前468年,是林春溥《戰國紀年》的觀點;
春秋和戰國分界於公元前479年,是我的觀點。我查閱了一下,從古到今,只有我一人持此觀點。

「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

⑤ 求春秋戰國歷史概述

  1.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版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權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2.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⑥ 詳細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及知識點

西周滅亡於公元前771年,從公元前770年開始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基本上又可分為春秋(前專770—前476年)和戰國(前475-前221年)。有屬關這550年的歷史書很多,不過你要的是「歷史文獻」,而「歷史文獻」是指歷史上關於歷史事實的記載,通常稱為「史料」,後人研究歷史的著作就不能稱「歷史文獻」。據此,我提出以下書單供你參考:
(一)主要歷史文獻:1、《史記》;2、《左傳》;3、《戰國策》;4、《國語》。
(二)重要文獻:1、《資治通鑒》;2、《通典》;3、《通志》;4《文獻通考》。
(三)諸子著作:1、《論語》;2、《孟子》;3《墨子》;4《莊子》;5、《管子》;6、《商君書》;7、《荀子》;8、《韓非子》;9、《呂氏春秋》。
(四)文學著作:1、《詩經》;2、《楚辭》。
(五)考古文獻:1、《戰國縱橫家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輯,文物出版社出版;2、《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根據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發掘的戰國末至秦代墓葬中竹簡整理編輯,文物出版社出版。
以上為研究這段歷史的主要文獻依據。當然,近現代歷史學家的研究著作反映了後人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成果,也應該認真閱讀

⑦ 詳細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及知識點

西周滅亡於公元前771年,從公元前770年開始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基本上又可分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戰國(前475-前221年).有關這550年的歷史書很多,不過你要的是「歷史文獻」,而「歷史文獻」是指歷史上關於歷史事實的記載,通常稱為「史料」,後人研究歷史的著作就不能稱「歷史文獻」.據此,我提出以下書單供你參考:
(一)主要歷史文獻:1、《史記》;2、《左傳》;3、《戰國策》;4、《國語》.
(二)重要文獻:1、《資治通鑒》;2、《通典》;3、《通志》;4《文獻通考》.
(三)諸子著作:1、《論語》;2、《孟子》;3《墨子》;4《莊子》;5、《管子》;6、《商君書》;7、《荀子》;8、《韓非子》;9、《呂氏春秋》.
(四)文學著作:1、《詩經》;2、《楚辭》.
(五)考古文獻:1、《戰國縱橫家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輯,文物出版社出版;2、《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根據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發掘的戰國末至秦代墓葬中竹簡整理編輯,文物出版社出版.
以上為研究這段歷史的主要文獻依據.當然,近現代歷史學家的研究著作反映了後人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成果,也應該認真閱讀

⑧ 關於《春秋》有沒有什麼解釋是比較簡單且歸納很多知識點的呢

孔子根據魯國歷史所撰寫了一本史書,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內十四容年(公元前481年)的各國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文字簡略,敘事重結果,不鋪敘過程,故稱春秋筆法。此後《春秋》為儒家經典六藝之一,漢代五經之一

《春秋》因文字過於簡單,後人不易理解,所以相繼有解釋和說明《春秋》作品,稱之為「傳」。其中以《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為代表。

⑨ 歷史上有哪些春秋筆法

陳壽的《三國志》


身居人下多踧踖,未敢全拋一片心——看陳壽如何寓褒貶於文字


文|滄海可耕田


撰寫一部史書,就恰似製造一件精細的工藝品,二者都需要精雕細琢,都需要「匠人精神」,而且都屬於藝術創作。

唐人劉知幾在《史通》一書中曾提出,史學家應該具備「三長」,即——史才、史學、史實。後來,清人章學誠又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史德」一說。而相較於其他三點,「史德」尤為重要,也是最難以做到的一點。




「曹丕借故貶曹植「漫畫

曹丕「疏忌骨肉」,對曹植多有打壓抑制,這在《三國志》中皆有體現,但對於其意欲殺曹植之心,卻因為需要回護的原因,陳壽無法直接記載於史書之中。於是,陳壽以記載曹丕之夢與周宣對此占夢的方式,傳遞出曹植被貶爵背後的歷史事實,折射出曹丕本來意欲殺曹植的真實心理。而藉此,陳壽也得以將其對於曹丕心胸狹窄、德心不廣的批評態度融入其中。

陳壽記載這兩個夢與占夢的故事,恰如春秋筆法一般,在確保以魏為正統的前提之下,既折射相關事件的史實,又意含褒貶,委婉地傳遞了自己對於曹丕的指責與批評。他在《三國志》中留下了關於史實的蛛絲馬跡,將文字玩弄於鼓掌之間,無愧乎「辭多勸誡,明乎得失」的歷史評價。

⑩ 了解春秋時代的有關知識

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10)一筆春秋有哪些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名稱起源: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

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

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走向戰國: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的後代們經過長期征戰的洗禮,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前550年至前497年,晉國國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智氏、魏氏的手上。

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魏、韓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

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並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文化:

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復排列,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

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實現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歷史轉型。

在春秋這個轉型期,盡管夏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仍在人們心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普遍地發生著影響。

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學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隨之而出現的學術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間等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又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正是春秋時期思想文化轉型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

閱讀全文

與一筆春秋有哪些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