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梅縣在古代出個最大官是
黃梅縣古代沒有出過當官的歷史上人物,最出名的是邢綉娘,這是黃梅戲鼻祖,曾四次為乾隆皇帝獻藝,並獲得「黃梅名伶」的御賜墨寶。
生於黃梅縣孔壟鎮邢大墩的邢綉娘,是清乾隆年間鄂贛皖三省黃梅戲代表人物,也是黃梅戲從民間小調發展成高台大戲的奠基人,乾隆皇帝曾御賜為「黃梅名伶」,堪稱一代宗師。
黃梅戲起源於黃梅是國家有定認的史實,但並不廣為人知,不少國人認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地方戲。還有人認為黃梅縣隸屬安徽省。
以至於有「安徽唱響了《天仙配》,湖北丟掉了黃梅縣」的說法。《黃梅戲宗師傳奇》,通過邢綉娘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講述了黃梅戲的起源過程。
(1)陽武縣歷史有哪些當官的擴展閱讀:
地名由來
黃梅境內建縣始於漢,初名尋陽。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廬江國,領縣十二,有尋陽。此為尋陽縣名見於史冊之始。
西晉永興元年(304年),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立尋陽郡,約以今之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江北故道」為界,北境劃歸蘄春縣,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之尋陽。
北境,東晉太元三年(378年)改蘄春為蘄陽。南齊永明四年(486年)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隋開皇初(581年),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十八年(598年),改新蔡縣為黃梅縣。因縣境北有黃梅山,黃梅水,故名。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唐武德八年(625年),廢州,省四縣復為黃梅縣。自此至今,縣名未變。
『貳』 三國時期的陽武在什麼地
在鄭州原陽
原陽縣南依省會鄭州,北接市府新鄉,西傍工業重鎮焦作,東與七朝古都開內封隔河相望,居容四市交匯之中心。與省會鄭州一河之隔、四橋相連,被譽為「鄭州後花園,新鄉南大門」。從原陽縣古今的歷史來看,這片土地上的縣域名稱不管如何變更,總結起來,也不外乎此三個縣治,即陽武縣、原武縣和卷縣。
陽武縣作為原陽歷史上存在最久的著名老縣,它自秦朝始皇帝時期開始置縣,直到1950年與原武縣並縣,形成新的治縣原陽縣,其間歷史可謂漫長。
陽武之所以有此稱謂,其由來是因為此地在太行山以南,山南水北謂之陽,且自古乃兵家用武之地,故名陽武。
望採納。
『叄』 歷史上有名的宰相排名
第一,劉羅鍋
第二,呂不韋
第三,李斯
『肆』 清朝順治時期,趙賓,字錦帆,陽武縣人
趙賓,字錦帆,陽武人。順治丙戌-進-士,官-刑-部-主-事。回有《學易庵詩集》。
清初答順治時期(公元1644——1696年),在京師之地有七位詩人-常-相-來-往,相-互-酬-唱,時人稱為「燕台七子」。
燕台七子中的趙賓(1607-1675),原-陽-人,順-治-三-年-(1646)-進-士,官-淳-化-知-縣,升-刑-部-主-事,後-因-事-獲-罪,終-老-家中。
趙-賓-坐-事-(因-事-獲-罪)後-久-居-家-中,曾說:「吾事業在《南華》卒章矣」。遂養母不出,終於家。趙賓有《學易庵詩集》七卷,是-其-死-後-十-余-年-門-下-湊-錢-所-刻。
『伍』 長垣縣在歷史上誰的官最大
長垣縣歷史名人都在下面的,最大的應該是做到衛國大夫的蘧伯玉。(1)貢祖版文(1102—1182年),長垣城北人,權與岳飛為刎頸之交,先為都總將軍,後鎮守秣陵,為武德大夫。孝宗賜「旌表忠義」巨扁。(2)邢樞,長垣人,洪武年(1368年)舉明經,授行人,先後三次奉命出使奴兒干。(3)李化龍(1554—1611年),長垣縣老李庄村人,萬曆元年中舉,次年中進士,連任南京工部主事、吏部右通政史、河南提學、太僕通政、右僉都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萬曆三十五年加封為柱國光祿大夫少傅兼太子太保。(4)蘧伯玉,長垣縣孟崗鄉伯玉村人,衛國大夫。
『陸』 歷史上做得最好的輔政大臣
周公旦,除此之外別無他選!
周公,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稱叔旦,史稱周公旦。
主要事跡:
代王受死
古人敬事天命,信鬼神之說。武王發病重,而周公旦祈求祖宗先王以己代發,願意代王受罪,甚至於死。在當時來說,可謂大事。
這件事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因為若是後人杜撰,絕不會說 「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這樣大不敬的話來。作為被孔子認為是倡導君臣之禮的周公,在儒士心目中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那是說「皇帝不如我這個做臣子的聰明有才能」。
伐滅三監
周公旦的執政生涯,最重要的一件事,莫過於東征三監(史記作「管蔡之亂」)。
於三監:武王克商,分殷地為為邶、鄘、衛三國,封紂王子武庚在邶,讓叔鮮治理鄘國,讓叔度治理衛國,以此來監察殷商之民,史稱「三監」。三監統攝地方,囊括甚大,而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管、蔡都在三監統攝的殷商之地內。
武王崩,子誦繼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攝政 周公旦當國。繼而東征三監,誅殺武庚、叔鮮,流放叔度。而周公旦子伯禽就任魯公,率兵平定東方蠻夷——徐戎;齊太公平定東方蠻夷——淮夷。
分封建國
平定三監之後,周公旦大行封建,將王室宗親、開國賢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國,以此作為天子的屏障。
遷都洛邑
伐滅三監之後,周王朝的東征仍在繼續東征如同疾風驟雨席捲了大河下游,攪動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東方遼闊疆域的開拓,要求統治重心的東移。周公旦決定將都城東遷,以適應統治的需要。
制禮作樂
僅僅依靠武力、險關是不能夠長治久安的,周公旦為了治理天下,除了推行分封制、營建東都之外,更重要的是制禮作樂,推出一套適合治理天下的禮法制度。這個禮法制度,其效力相當於通行的法律那樣,是帶有強制性的。
至此,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的權威得到鞏固,中央王朝對地方的通知得到加強。
周公旦的制禮作樂,既是對前朝統治經驗教訓的總結改造,又是從周人具體實踐得來的總結經驗。
歸政成王
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了成王。
周公的輔佐成王,穩定了當時剛剛平定的天下,為後來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礎。
古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表達了周公禮賢下士的態度!
可謂是輔政良臣!
『柒』 歷史上有名的將相有哪些
歷史上有名的將相有藺相如,李斯,諸葛亮,白起,吳起,趙奢等等。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一說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人。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簡曰馬氏。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餘歲。
『捌』 求歷史上姓蔣的官員及名人
http://ke..com/view/33169.htm#4
蔣伯齡:據《元和姓纂》等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亡逝,成王繼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攝政。其弟兄們不服,聯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師東征,平定了叛亂。此後,周公確立宗法制,創立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諸侯,其中將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伯齡封於蔣地(今河南固始縣)建立諸侯國。春秋時(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蔣氏。
蔣伯齡,周公三子,封蔣國(河南淮濱),蔣氏鼻祖
東漢
蔣 晉, 仙居(今屬浙江)人。西漢交州刺史
蔣 橫, 陝西杜陵人,被拜為大將軍,跟隨光武帝劉秀討伐赤眉軍,因功勛卓著而被封為逡道侯。
蔣 翊, 漢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
蔣 穎, 封「金華侯」,居婺州金華七新鄉。任中散大夫,車騎大將軍,青州刺史。
蔣 鄭, 封「會稽侯」,居越州紹興,。
蔣 川, 封「臨川侯」,居潤州鎮江丹徒,任酒泉太守。
蔣 耀, 封「鎮湖侯」,居湖州安吉。
蔣 漸, 封《臨蘇侯》,居姑蘇(蘇州),
蔣 巡, 封「卜亭侯」,居杭州餘杭。官員外郎,散騎長侍,
蔣 稔, 封「平河侯」,居九江平河縣。,官殿中將軍,襲爵九江侯,
蔣 默, 封「雲陽侯」,居義(宜)興和橋南新柯山橋雲陽村,任諫議大夫。
蔣 澄, 字少明,居義(宜)興都山寒亭村。官封 亭鄉候,封地在今宜興 山以東,楊巷、官林一帶,不久任婺州刺史。
蔣 琬, 東漢末年零陵郡人,蜀漢進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後封為安陽亭侯,接替諸葛亮為丞相.
蔣 濟, 揚州楚國平阿(今安徽懷遠),魏關內侯,升遷為太尉
蔣 孟, 冀州刺史。蔣澄長子
蔣 直, 南陽刺史 蔣澄次子
蔣 休, 丹陽刺史。蔣澄三子
蔣 政, 荊南刺史。蔣澄四子
蔣 元, 兗州刺史。蔣澄 五子
蔣子文,廣陵 (今揚州)人,為秣陵尉,並將鍾山改名蔣山。
蔣 欽, 九江壽春人也。,遷西部都尉,討越中郎將,遷盪寇將軍,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
北魏
蔣少游,樂安博昌人。官至前將軍、將作大匠,死後贈龍驤將軍、青州刺史
蔣恭, 劉宋曾任台州刺史。
蔣升, 北周,楚國平阿人。官至東騎大將軍、河東郡守
蔣雋, 北洲,官至王府從事中郎、趙興郡守
唐
蔣鎮, 常州義興人。官至左拾遺、司封員外郎
蔣 冽,歷任禮、吏、戶部侍郎,官終尚書左臣。
蔣 防,江蘇義興(即今宜興)人,,歷官右拾遺,司封員外郎,諫議大夫,右補闋,加翰林學士,中書舍人。,貶汀州刺史,連州刺史,大和二年任袁州刺史。
蔣 偕,蔣乂三子,以父蔭歷任右拾遺,補闋,主客郎中兼史館修撰,累任太長少卿,州官等。
蔣 伸,今宜興芳庄鎮五牧村人,曾任戶部侍郎、兵部侍郎。,任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刑部尚書、任河中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少保、太子太傅,贈太尉。
蔣 系,入直史館,大和年升右拾遺,史館修撰,,歷任工部、禮部、兵部郎中,同兼史職,懿宗時官兵部尚書,東都留守。
蔣 乂,任太常院修撰,貞元中任右拾遺,起居舍人,司勛員外朗,兼史館修撰。,,遷右諫議大夫,封義興縣公。
蔣將明,任河中使府,侍御史,左司朗中,國子司業,集賢殿學士,
蔣 儼,封大將軍,文學家,授朝散大夫,任幽州司馬,高宗時人蒲州刺使,太子右衛副帥,以太子詹事致仕,封義興沖沖縣子
蔣沉, 萊州膠水人。官至右散騎常侍,追贈工部尚書
蔣清, 官至太子校書郎、鞏縣丞。
蔣 渙,任鴻臚卿,右散騎常侍,官終禮部尚書。
蔣欽緒,唐萊州膠水縣人,累任太常博士。任吏部的員外郎和侍郎,歷任汴州和魏州刺史,
宋
蔣浚明, 浙江奉化人,北宋時為中書平章事,贈金紫光祿大夫,。
蔣 峴,浙江人,南宋寧宗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殿中待御史,
蔣 琉,浙江人,官至朝議大夫
蔣重珍,無錫人,宋寧宗十六年(1223)癸未科狀元。集英殿修撰身份任安吉知州,代理刑部侍郎,為朝請大夫
蔣 芾,今宜興楊巷鎮人。被授予起居郎兼直學士院、中書舍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代參知政事(副宰相)升為左正議大夫、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宰相)。
蔣之奇,常州宜興人。官至宰相。
蔣鍇, 宜興人,官至侍從
蔣猷,(?-約1126),字仲遠,潤州金壇人。官至吏部、工部、刑部、兵部等四部尚書
蔣 燦,宜興人,補將侍郎,調承務郎代戶部侍郎,歷任平江、臨安、兩州知府, 贈正議大夫
蔣興祖,蔣之奇之孫。以蔭任鐃州司錄,因功陞官,知開封陽武縣。
蔣 靜,任安仁縣令,,升職方員外郎,,升國子司業,,任中書舍人(擬詔官),顯謨閣待制,壽州知府,江寧知府,調任睦州知府,任大司成,洪州知府,贈通議大夫。
蔣 璨,宜興(今屬江蘇)人。之奇從子。以蔭補將仕郎,任婺州蘭溪縣主簿。歷知撫州,通州。,提舉淮南東西路茶鹽公事,歷知揚州、臨安府,遷兩浙轉運副使,由淮南轉運副使知平江府,
明朝
蔣獻,明洪武年間錦衣衛指揮
蔣廷瓚 ,河南滑縣人,任嘉興通判,任工部右侍郎。,首任貴州布政使。
蔣貴,靖城阡橋人,升到浙江昌國衛指揮同知、北平彭城衛部指揮企事,定西伯,定西侯
蔣雄,追贈懷遠將軍
蔣琬,授平羌將軍銜鎮守甘肅,神機營總兵,累官太保兼太子太傅,贈涼國公
蔣驥,繼承爵位典京營兵
蔣傅,授平蠻將軍銜,鎮守兩廣,官至太子太保
蔣中臣,明萬曆年間,戶部侍郎
蔣思文,青州蔣氏開祖,明永樂年間進士歷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授嘉議大夫(正三品)左邊青州府同知(正五品)
蔣如蘋,山東益都人,任容城縣令,擢揚州同知。
蔣升,官至南京戶部尚書
蔣欽,常熟人。官至南京御史
蔣昪,全州人,始授南海知縣,官至留都南京戶部尚書
蔣冕,全州人,官至首輔內閣大學士,
蔣信,常德人。累官四川水利僉事遷貴州提學副使。
蔣小保,永樂年間孝義名士。任武功中衛
蔣琮,大興(今北京市屬縣區)人,弘治年間任南京守備太監。
蔣瑤,歸安(今湖州)人。歷兩京御史為荊州知府,調揚州知府。後調陝西任參政,歷湖廣、江西左右布政使,累遷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贈太子太保,謚恭靖。
蔣英,嘉善人。歷知松溪、漳浦、宜興。
蔣守約 ,直隸宜興人,為道士,永樂初 舉贊禮郎 禮部尚書,太常寺卿
蔣宗武,江蘇武進人。家世業醫,入太醫院,授以御醫,又擢為院判、院使等職,後晉升為禮部左侍郎。
蔣主善,,江蘇句容人。,太醫院院判蔣武生之子。,任太醫院院判,
蔣用文,祖籍魏(今山西),洪武初遷句容(今屬江蘇)。,升太醫院院判,六年後任承德郎。
蔣若來,江蘇人,明末江浦守備
蔣光彥,福建晉江人,官至江西副使,廣東布政司參議,
蔣德璟,晉江人,擢禮部右侍郎,任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
蔣允儀,明官員,授桐鄉知縣,移嘉興,擢御史,巡按陝西,巡湖廣副使,擢太撲少卿,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
蔣士銓,江西鉛山人,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
清朝
蔣廷錫,江蘇常熟人,曾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
蔣榮芳, 山東博山,贈奉政大夫(正五品),
蔣 璞, 山東博山,誥贈奉政大夫(正五品),
蔣 璐,山東博山,侯選經歷司
蔣 綜, 山東博山,貢生,贈奉政大夫(正五品),
蔣今懿, 山東博山,雍正元年青州府糧捕,通判馬公(正六品)
蔣今長,嘉慶年間山東博山人,官居中書科中書舍人(從七品)加五級,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 ,晉贈中憲大夫(正四品),
蔣天鈞, ,道光年間山東博山,官居兵部職方司主事(正六品)加二級,封奉政大夫(正五品),
蔣天珍,道光年間山東博山人,大理寺評事(正七品)加四級,誥封奉政大夫(正五品), 夫人袁氏系長山縣原任禮部司務候補主事(正六品)袁承約之女,
蔣天睿, 山東博山,例封儒林郎(正六品)
蔣天倪,山東博山,例封武略佐騎尉(從六品),太學生
蔣天錦, 山東博山,覃恩贈修職郎(正八品),夫人李氏系長山縣歷任山西汾州府同知(正五品)寧武府知府(從四品)署雁平兵備道()李維梓之女
蔣松岐, 山東博山,侯選尉千總(從六品),例封修職郎(正八品)捐修書院域工加二級
蔣健岐, 山東博山,丁酉科拔貢生,侯選直隸州州判(從七品)
蔣封岐, 山東博山,江蘇金山縣知縣(正七品)歷署蘇州府督糧同知(正五品),夫人李氏系壽光縣原任直隸長垣縣知縣(正七品)李鈴之女
蔣坦岐, 山東博山,貢生,任東昌府冠縣教諭(正八品)歷署魚台定陶樓霞教諭(正八品),夫人林氏系登州府文登縣原任湖廣道監察御史(從五品)林鍾岱之女
蔣方岐, 山東博山,早逝,夫人袁氏系長山縣通政司知事(正七品)袁守伸之女
蔣桄岐, 山東博山,侯選教諭例授修職郎,夫人袁氏系長山縣侯選通政司知事(正七品)袁守偉之女
蔣 宓, 山東博山,從九職衙,贈文林郎(正七品)
蔣心零, 山東博山,從九品,夫人錢氏系例封奉政大夫(正五品)錢永紳之女
蔣心清, 山東博山,太學生,夫人張氏系葵酉科拔貢,侯選州州判(從七品)改授教諭張松謀之女
蔣心溶, 山東博山,夫人陳氏系登州府文登縣原任浙江寧波後幫領運千統(從五品)侯陸衛守備(正五品)陳道衛之女
蔣心淳, 山東博山,夫人袁氏系長山縣原任直隸石景山同知(正五品)袁琅之女,孫氏系同邑貢生侯選訓導歷署樓霞陵縣教諭(正八品)孫崇樨之女
蔣持輝, 山東博山,夫人邢氏系濟南府歷城縣現任直隸東明縣右堂()邢松田之女
蔣持縉, 山東博山,邑癢生,封文林郎(正七品)
蔣其揆, 山東博山,夫人張氏系太學生例贈文林郎(正七品)張承柞之女
蔣其彪, 山東博山,夫人高氏系淄邑例封文林郎(正七品)歲貢生高奠謀之女
蔣其倫, 山東博山字昆圃,號星海,清光緒年間山東博山人,著名篆修
蔣立鏞,天門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狀元。歷任國史館協修及纂修,朝考閱卷官等。任河南鄉試副主考官,出任廣西鄉試主考官。
蔣 艮, 商城伏山鄉人,歷任武英殿協修、纂修,國史館協修教習,任山東鄉試副考官
蔣 伊,江蘇常熟人,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陝西道監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學副使。
蔣 植:江西鉛山人,任翰林院編修,著作甚豐,詩文負盛名,與袁枚、袁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蔣龍光:清官員,詩人。授中書舍人,刑部郎中,通蘇道,福建巡海道,西湖東道,浙江驛傳道等
蔣春霖,江陰城內蔣家巷人。寄籍大興(今屬北京市),署富安場鹽大使。,
蔣 楷,湖北荊門陽田村人。任東平州知州,補授莒州知州,署平原縣
蔣文慶,漢軍正白旗人,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出為雲南曲靖知府,調雲南府,擢甘肅寧夏道,遷浙江按察使,護理巡撫,遷安徽布政使,擢巡撫。
蔣赫德,遵化人,隸漢軍鑲白旗,任國史院大學士,文華殿、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
蔣攸銛,先世由浙江遷遼陽,隸漢軍鑲紅旗,遷御史,任江西按察使、雲南布政使、江蘇巡撫、江南河道總督、兩廣總督等職。調四川總督,加太子太保。授刑部尚書。尋授直隸總督。拜體仁閣大學士,充軍機大臣,管理刑部。授兩江總督,晉太子太傅。
蔣懋勛,浙江臨海人,參加肅清三藩之變克復台灣有功,官至溫州鎮總兵
蔣祥墀天門凈壇鄉七屋台村人,任浙江鄉試副主考,升任國子監司業,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少詹,奉順天府丞、通政司副使,光祿寺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鴻臚寺卿等職。
蔣元溥,天門人,任九江知府,署江西鹽法道,
蔣啟勛,祥墀之曾孫,授吏部主事,旋補稽勛郎中,後任河南道御史,出任鎮江、蘇州知府,後任湖南衡永郴桂兵備道。
蔣傳燮,祥墀之玄孫。,發四川任蓬溪縣篆,後升任雅安縣令,
蔣陳錫,江南常熟人,歷官河南按察使、山東巡府、雲貴總督。為
蔣弘道,順天大興人,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賜進士第、戶部左侍郎、加一級,左都御史.
蔣益澧 , 湖南湘鄉人 ,清湘軍首領,曾任廣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廣東巡撫。
蔣洲,江南常熟人。大學士蔣廷錫之子。初為主事,歷官山西布政使、山東巡撫。
蔣溥,大學士蔣廷錫之子。雍正進士。歷官至湖南巡撫,協辦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和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領戶部。
蔣國柱,清初漢軍鑲白旗人。,授都察院啟心郎。歷工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後調江寧巡撫,駐鎮江,補右通政使,遷秘書院學士,尋授山東巡撫。後任浙江巡撫。
蔣鳳藻,清江蘇吳縣人,補福建福寧知府。
蔣錫綬,江蘇長洲人。,刑部主事入直,官至安慶府知府。
蔣振生,金壇人.虎臣修撰之侄也。授國子監學正。
蔣炳 ,江蘇陽湖人。內閣侍讀入直,官至河南巡撫。
蔣國禎,,鳳陽知府
蔣永修;清官員,學者,經學家。歷官應山縣知縣,刑科給事中,平越府知府,終湖廣提學副使。
蔣發,祖居河南溫縣東鄉劉村,後遷水運村。太極拳創始人。
『玖』 三國時陽武在現在什麼地方
陽武縣,秦時設置為縣,陽武縣城在官渡西邊,《水經注·渠水》記載內:"渠水左徑陽武縣故城南容,東這官渡水"。秦時的陽武縣轄境是很大的,轄鄭州市和中牟縣並向北一直延伸到山東東明縣境內。西漢時被拆分成多個縣,陽武縣城多次遷移,直到唐宋時期才穩定在今原陽一帶。1949年與原武縣合並,改稱原陽。
『拾』 道光年間陽武縣歸什麼府
1,道光年間陽武縣歸河南巡府。
2,陽武縣城在官渡西邊,《水經注·渠水》記內載:"渠水左徑陽武容縣故城南,東這官渡水"。秦時的陽武縣轄境是很大的,轄鄭州市和中牟縣並向北一直延伸到山東東明縣境內。西漢時被拆分成多個縣,陽武縣城多次遷移,直到唐宋時期才穩定在今原陽一帶。1949年與原武縣合並,改稱原陽。
3,陽武古博浪地,漢為陽武縣;金嘗置延州,元廢州復為陽武縣,明以來隸開封府。陽武以博浪沙及陳平所生戶牖鄉事,名於史冊。博浪沙在縣東南三里,相傳張良募力士擊秦始皇誤中副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