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分析高中歷史試卷
高中歷史試卷無非就是選擇題需要分析(主觀題說實在的你要是能分版析出來那你主觀題權就直接標答了),而選擇題最重要的是揣摩命題人的意圖和對題乾的正確解答,即抓住關鍵點(時間,地點,人,描述,出處基本就可以確立一個大背景)。你選擇題錯了,是理解不到位,還是基礎知識不牢固,還是沒有抓到關鍵點?都是分析時的重點。
❷ 高中歷史應該怎麼學為什麼試卷上很多選擇題課本里都沒有交代
1卷子上考的大部分是課本上有的,但考察的角度或者提法與課本有一定差異,這就要專求你在學習的時候屬要活學活用,你對課本吃透了,才具備透過無數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如果你對教材做到兩點,你的看法應該會大為改觀:一是熟練;二是理解 2記基本史實,記線索記主幹,記一些結論或者認識性的東西(原因條件影響評價等)
❸ 什麼樣的高中歷史試卷好
直接去書店買《五三》或者《天利三十八套》 就行了
❹ 如何做高中歷史大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❺ 淺談如何上好高中歷史試卷講評課
考試是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環節。作為教師,除了要掌握命制試卷的能力,更要能夠上好試卷講評課。上好試卷講評課意義重大:對學生而言,可以幫助他們查漏補缺,糾正錯誤、規范解題、開闊思路,總結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完善知識系統和思維系統,為下一階段學習成績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對我們老師而言,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教學方面的問題和不足,進行自我總結、自我反思,改進教學方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但由於對試卷講評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再加上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目前高中歷史試卷評析教學並不盡如人意,滿堂灌、重講解、輕參與、批評多、鼓勵少、蜻蜓點水似的題題講評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不僅不利於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也不符合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歷史試卷講評課的效率?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認真批閱試卷,做好試卷分析
很多老師認為試卷講評課很好上,不用備課,不用設計,講到哪裡算哪裡。這種錯誤觀念是導致講評課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想上好試卷講評課,必須提前完成兩大任務:一是及時認真批閱試卷,二是做好試卷分析,這是上好講評課的兩大必備前提。
現行高中歷史試卷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客觀題和主觀題。相對而言,客觀題的答案比較唯一,不易產生分歧,容易批閱。但批閱主觀題時,要相當慎重。首先要盡可能統一評分標准,給分客觀,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使其產生委屈感,認為老師不公平,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其次因為目前高考對主觀題的批閱是踩點給分,所以批閱時不能簡單地打「勾」「叉」,或直接打個分數,而應該把學生的得分點用紅筆劃下來,並給出分值;同時對學生做錯的題目,盡可能地在每個同學的試卷上寫下批語,如「沒有讀懂題目,答非所問」、 「思維定勢,沒有充分利用材料」、「答案過於白話,請用歷史專業術語」等,這樣既有利於老師分析學生錯誤原因,有針對性地講評,同時又利於學生拿到試卷後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反思自己的解題情況和解答時存在的缺陷,從而使師生達到共識。
試卷批閱完成後,接下來就要認真分析試卷。首先要分析試卷本身,如命題者的立意、試卷的結構、試題的分布等,只有這樣,師生才能明白考試一般都會考哪些內容,從什麼角度去考,主要的題型有哪些,學習時要注意重點抓好哪些主幹知識,聯系哪些生活情境等。其次要分析學生的答卷情況,如每道題的正答率、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學生答題中的常見錯誤、失分較多的題型等,只有這樣,老師講評時才知道重點應該講哪些題目,哪些題目可以不用講,哪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哪些知識應該再鞏固。
二、及時講評、突出重點、對症下葯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告訴我們:在考試結束不久的一段時間內,學生對試題及自己的解題思路印象比較深刻,心理上他們也迫切地想知道試卷的答案及考試的結果。這個時候,他們的學習動機最純,求知慾望最強烈,對老師講評試卷最感興趣,上課時最容易集中注意力。俗話說:「趁熱打鐵」,此時的教師有效講評,可以使同類問題規律化、零散知識集團化、解題思路最優化、思維角度發散化,既可起到歸納、整理、升華知識的作用,又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鞏固基礎、構建知識系統,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相反,如果教師遲遲不講評,冷了鐵錘再打鐵,那學生就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事倍而功半。因此,每次考試結束後,教師一定要抓緊時間批閱試卷,做好試卷分析,及時講評,越快越好。
一套試卷中各題的難度是不一樣的,學生出錯的數量和程度也是不一致的。為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講評時不能面面面俱到,逐一講評,而要有所選擇。一般來說,根據學生答題出錯的情況,一套試卷中的題目可以歸為三類:第一類,沒有或很少有差錯的題目;第二類,部分學生有差錯的題目;第三類,絕大多數學生有差錯的題目。對第一類題目,通常不講評或點到為止;第二類視具體情況適當講評;第三類題目往往屬於具有迷惑性、綜合性較強的考題,應重點講評。
另外,大家都知道:高明的醫生之所以深得病人的喜愛,是因為他們能對症下葯,盡快解除病人的痛苦。同樣的道理,一個優秀的教師也要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檢查、診斷、反饋的能力,在教學評價中切中要害,對症下葯,避免學生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如在對試題類型進行分類的基礎上,發現學生「歷史原因分析」類的題目失分比較嚴重,那就要具體講、重點講,並開出避免失分或少失分的葯方。
三、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和方法指引
講評試卷時,教師還應該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建立以知識點為核心的縱橫捭闔的知識框架,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與之相關的知識。如講到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相關的題目時,老師講評時可以按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末、民國初期三個階段列出不同時期創辦民族工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企業名稱,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列出每個階段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的深層原因及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雖然遭受到各種壓迫,但畢竟在夾縫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起來,並改變著中國人民的政治追求、文化生活、思想觀念。這樣才能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舉一反三,鞏固了與這道題相關的其他知識點。
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強調的技術和方法的重要性。因此,評講試卷不能僅僅停留在給學生正確答案的層面,更應該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如近年來高考選擇題大多採用情境式命題法,即採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這一類題目學生容易失分,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解題指導:一是提取有效信息:對文字、數字、圖表等各類新材料認真閱讀,捕捉關鍵信息,理解新情境的主題,摒棄無效信息和干擾信息。二是轉換信息:將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選項要求與相應的課本知識相鏈接,思考該題目需要聯系和調動的知識點,這是解答情境式選擇題的關鍵和中心環節。三是整合信息:把材料信息、書本知識、選項理解、主題立意等有機結合起來,逐個篩選備選的選項,找出正確的答案。教師結合考試中的典型例題,將情境式選擇題的整個思維過程揭示出來,給學生以示範,讓學生從中悟出解題的一般步驟和技巧,遵循答題規范,找到解題的竅門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把每一次的試卷講評變成學生進步的階梯。
四、以學生為主體,以欣賞和鼓勵為主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調查結果也發現「對一個較難的問題,學生最希望的形式是教師把問題擺出來,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或通過同學間的相互討論而獲得解決好。因為這樣做印象會更深刻,不易忘記。」因此,即使是試卷講評課,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忌教師一言堂。我認為可採取如下做法:如果某道題學生做得不夠理想,可讓他們重做一次,然後再講;如果自己累了,那就放下架子,讓學生當回老師,換位教學;如果題目有缺陷,那就讓學生嘗試著修改,使其完美;如果學生堅持認為自己的答案有道理,那就給其機會盡情表達,並充分肯定;……。總的來講,
即使是講評課,只要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照樣會靈動而高效。
一般情況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在考試中得到高分數,也希望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教師講評時要盡量滿足學生的這種慾望,使表揚和鼓勵貫穿整個講評課的始終。對成績好、進步快的學生要鼓勵其再接再厲,再創佳績。在講評過程中,對學生答卷上的優點如卷面整潔、解題規范、思路清晰等要大加推崇,講評後可將特別優秀的答卷加上點評張貼在教室內的類似「學習園地」的地方,供全班同學效仿、借鑒。對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要能和他們一起尋找原因,鼓勵其克服困難,奮起直追。要善於挖掘他們答卷中的閃光點,肯定其進步。要讓他們也能在贊揚聲中獲得滿足和愉悅。對他們的錯誤解法要指出其合理成分並和他們一起研究怎樣修正為正確答案,增強其信心,激發其興趣,消除其壓抑感,增添其成功感。總之,講評課應以欣賞和鼓勵為主,切忌諷刺、挖苦學生,應讓學生達到「勝不驕、敗不餒」的境界。
總的來講,認真批閱試卷、做好試卷分析是上好講評課的前提,及時講評、突出重點、對症下葯、注重知識的拓展延伸和方法指引是上好講評課的關鍵,以欣賞和鼓勵為主、以學生為主體會使講評課錦上添花。當然,教無定法,講評課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我們期待更優質、更高效的歷史試卷講評課!
❻ 如何學習高中歷史
記得我在上高中時,歷史老師經常對我們說,要學好歷史,一定得把課本看「厚」。當時不懂,後來方才明白:書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一 、「坐標式」與具體事件
這是針對某一具體事件或專題而使用的方法。以坐標原點為一歷史事件,以坐標縱軸來表示此事件發生的前因與後果,以坐標橫軸來表示此事件發生過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態度觀點及行為等,以這樣的直觀方式把某一歷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考慮進來,有助於我們對此事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比如我們在學習「洋務運動」這一節中,分析洋務運動出現的原因以及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在這場運動中,洋務派、頑固派最高當權者各持何態度又各自採取了什麼行動。採取這樣的方法來學習,有利於我們理清思路,把握重點。
二、「提綱式」與總體復習
我在臨近考試復習歷史時往往採用這種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復習方法。這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綱的形式把教材知識內容重現出來,實際上說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錄默寫出來。可不要小看這一點,它可以幫你以快速的時間把課本從頭到尾復習一遍,當然在畫這種知識結構圖時要盡量多地回想具體的細節和思考前後之間的內在聯系。大家在學習累的時候,不妨這樣在紙上畫一畫,憶一憶,既休息了大腦,有復習了知識。
三 、「點線面結合」與人物評價
學習歷史,免不了涉及對歷史人物評價的問題。我認為作為高中生,對歷史人物評價問題把握以下基本的三點即可:「點」即出發點,立場,是歷史人物言論行為的初衷;「線」即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否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趨勢這條「匯流排」;「面」是指結合其功過得失綜合對其作出的全面評價。比如評價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曾國藩,既要看到他作為封建官員所持的立場,從而理解其鎮壓起義軍時的殘酷兇狠,又要看到他作為洋務派所具有的求強禦侮的進取精神以及對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綜合這兩方面我們再對其做出客觀總體的評價。
四 、「先同後異,同中再求異」與事件比較
比較題也是在學習歷史中經常遇到的,無外乎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但我想這里有一個細節問題,就是應該先看其相同點,因為不相乾的兩事物是無法做出比較的,相同點往往是較明顯的,這樣在作題時就會容易些。比如,比較一下兩次鴉片戰爭的異同。既然同稱鴉片戰爭,我們很自然想到二者的關系,後者應是前者的繼續和擴大,進而想到二者發動的目的和當時的國際背景都是相同的。再如,中日戰爭和中法戰爭的異同,同樣在字面上我們可看到兩次戰爭都是與外國列強進行的,對他們來說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對中國的掠奪。所以對那些碰到比較題無從下手的同學,應該學會合理的方法,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五、「擴展+關鍵詞」與材料分析題
材料題是我們在考試中必然會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這兩點。「擴展」是說在看材料時不應僅僅局限在材料本身,而應把思維進行延伸,把這段材料放到它所處的歷史背景當中,考察與之相關聯的歷史事件,這樣就會給我們一個完整的輪廓,便於在更大范圍來搜索我們需要的信息。「關鍵詞」是指材料中不起眼的容易為我們所忽視的信息,看似無用的往往卻是重要的,比如材料的出處,時間或者某個人物等,這些都是我們解題的關鍵。所以說,難的不是題目,而是我們的眼睛能否看到這些細節。
❼ 如何原創高中歷史試題
對不同時期的同一類似現象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比如對改革,出題人可以同專時將美國羅屬斯福「新政」、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以及新中國的改革開放三者進行對比,分析時可以從「產生的原因」、「結果和影響」、「對我們的啟示」等方面出題。同時,出題人也可以在第一問問一些具體的史實。最後切記,一道解析題的每一小問要連貫,以考生的角度出題,能讓考生在答題時漸漸有思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體系。這樣,就能出好題了。
絕對原創,望採納~~
❽ 如何命制高中歷史試題和評估試題難度
高中歷史試題主要分為兩部分:選擇和材料解析。
一般是343的比例。就是容易的版題目佔三成,中等四成權,難度四成。
如果是月考試卷,100分為滿分,最好25道選擇題50分,兩道大題。
高考類型的話是12道選擇,3道大題,包括一道選修。
命題可以閱覽之前的題目有,自己命題的話可以去看一些歷史著作,都是對歷史有全新的詮釋,包括《劍橋中華民國史》、《重說中國近代史》、《近代歷史的新陳代謝》等。需要命題者自身的閱讀水平和命制試卷的獨特視角。
希望能幫到你。
❾ 如何做高中歷史材料題
一、讀是解答的前提
閱讀理解材料是解題的必要前提,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一步。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不少人認為要先讀材料,後看題目設問。事實上這樣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讀材料比較陌生,如遇到難懂的古文和外來材料甚至障礙更大,易於產生懼怕心理,影響答題;且在不了解答題要求和方向的情況下閱讀材料,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讀幾遍方可。所以,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
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擱置無效信息,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系,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關鍵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無需將兩者截然分開。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義時,要注意抓取關鍵詞語,不論題目所給的材料文字多少,無效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干擾程度多強,材料的含義往往就在幾個關鍵詞語上,它們是信息的集中表現,是解題時所要用的重點。當然,也別忘了有時關鍵信息還可能出現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紹和出處上,它有時會給解題以一定的暗示和啟發。
2、從材料與課本的關聯找取相似點。試題雖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設問,但迄今為止,任何一道材料題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與課本有不可分割的關聯,「貌離神合」於課本知識。這里的關聯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確定了材料與課本的某個或某方面重要知識的關聯,這樣材料便與課本聯系在一起,回答問題就不難了,甚至有的設問可以在課本中「對號入座」。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材料解析題,顧名思義是要求把對問題的回答建立在對材料的分析應用上,突出運用材料論證,說明問題的特徵和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互相對照,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的行文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以糾正在答題時拋開材料或設問,隨意發揮、答非所問的錯誤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點
材料解析題的讀、找只是為最後的解答作準備,答才是最終的落點。這個落點是否准確、恰當、完美,是否能夠充分體現命題的意圖,還要做到「六個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問。除了材料小論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題基本上有多個設問,設問間往往是相互緊密聯系著的,而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因此,第一問作答一定要細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確。對起點設問的錯認,將會誤及後面的答案。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轅北轍」,造成「勁沒使到點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設問分值。每個設問後的括弧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不能置分值於不顧,自己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小也大肆鋪張,不熟悉的問題雖分值大卻片言只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如「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運用基本的史學理論觀點分析材料的本質和規律,這是歷史闡釋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題中的考查呈上升趨勢。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對於材料解析題的文字表達能力,歷年高考試題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過每年的參考答案的評分說明是不難看出這一點的。材料解析題的答案要求言簡意賅,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問什麼答什麼,不必展開。另外,答案用語要規范,准確使用「應試語言」,不能濫用文學性的修飾語,歷史卷不能當成語文卷。
❿ 高中歷史題怎麼答啟示類的題
對於平時做練習: 1.選擇題。平時做歷史選擇題,是開卷有益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可以在某個知識點不會時去查書。做選擇題,要一個一個題的一個一個選項,整個句子各個歷史名詞細細的摳,細細思考。遇到模稜兩可的或者不熟,忘了的題中的關鍵詞時務必去查書。學歷史,做歷史題需要的不是做題量而是對知識點的掌握。做題的目的是查漏補缺。你做這些題的目的就是鞏固課本知識。要注意細節,一點都不能含糊。做題的過程,遇到拿不準的名詞,你上課本上查的過程就是鞏固知識。大部分學生在平時做的歷史題很多,卻拿不了好成績,平時一個勁的背知識點。正確的做法是在做題的過程中隨時查書,你查書的過程就是鞏固記憶。歷史學習需要零碎時間。而做題過程好好利用,像我以上說的,你就不用在課外再花時間背了。
必須注意的是,1.做題要注意細節,每個題的每個細節都別放過。其實老師講課時也是這樣。遇到不懂的,課上如果你來不及,就把疑問記下來,課下務必弄懂。
2.遇到不懂的去查書。不到萬不得已別去問別人或問老師。你自己在課本上搜索的過程可以鍛煉你的思維能力同時自己查書記得牢,你在查某某題某個知識點的同時在課本上查,你同時可以發現課本其他知識點和這個知識點的聯系。
3.堅持「鑽牛角尖」。鑽牛角尖你可以鍛煉思維縝密度,即使花費時間大你也能提高嚴謹度,思維判斷能力,辨析能力,而歷史卷子選擇題很大程度上是一堆差不多的選項。鑽牛角尖很多時候你最後是能得到正確解釋的。其實大多數時候人們把追求嚴謹叫做『鑽牛角尖」是不合理的。嚴謹是有用的。
4.平時聽到和自己歷史課有關的內容注意聆聽,多加思考。
5.上歷史課時要大膽思考,大膽疑問,自己尋求解釋,實在想不通可以問老師。(不過如果你想些太「課外」的,太和課內無關的,就是浪費時間了。你要思考各歷史知識點間的聯系。歷史題主要就是考他們各知識點的聯系。
6.務必堅持思考。堅持做到:如果自己不理解書中某些內容,堅持不背,直到搞明白。其實,你思考這書上內容的過程就是鞏固記憶。你這個思維過程是活的,而死記硬背是死的,2者哪個記得牢,不言自明。
2.筆答題。筆答題是不需要什麼技巧的。在平時不用做筆答題。因為這些題考的范圍很大,一道題要答多個點,即使歷史很好的學生也很難保證滿分。所以你平時對於這些大題,你先看它題干然後抄答案。也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像做選擇題一樣,不放過細節。這樣起到鞏固記憶作用。
平時做題不要追求量。學校老師帶著大家做題夠量了。你需要的是掌握知識點而不是追求數量。它和數學不一樣。數學需要技巧,歷史不一樣,歷史需要精準度。死摳透了之後你會發現歷史就那麼點玩意。我說的做題方法,別以為輕松。比普通學生做一套題的速度慢不少。因為你即使歷史好,你也會常遇到拿不準的。需要常思考,常查課本。
這樣做題雖然慢,但是掌握知識牢固,不用像普通同學那樣題海戰術加死記硬背。學歷史需要理解,這你應該明白,歷史考試注重精準和分析能力。平時對題中各知識點間聯系的思考是鍛煉分析能力,鞏固知識的根本方式。
3.必不可少的是你需要記憶。不可能有光靠做題就記住所有知識點的。不過,不要死記硬背而是以看歷史課本的形式鞏固。以看故事書的態度看,別想著背。你必須放下對歷史的排斥,不要想到令人緊張的背誦。以享受的態度看課本,就當看著玩,即使你不喜歡歷史,你也要裝喜歡,這樣才能認同歷史課。
4.其實學生討厭歷史是因為繁瑣的細節,大量的背誦。我教你的方法能讓你擺脫這些困擾。切記,你做我讓你做得這些事時不要想著非得背下來,這樣你會發現你不知不覺記住了。等你歷史成績提高了後你可以考慮背下來。
我這些都是親身經歷。堅持這樣做一段時間你的思維能力還會提高。等你歷史提高到新高度後你可以不做老師留的歷史作業了。我現在老師發的題讓做,我不做而是等到老師第二天講時他講第一題我做第2題,第三題的同時聽第一題。這個是比較累的,還得給自己不熟的知識點做記號,還得思考題目。不過我現在能做到。因為我思維鍛煉到這程度了。不過最好還是謙虛,做一個虛心的人,認真聽課是對於初級階段(剛採用此方法的人)還是謙虛,注意細節。
對於歷史考試。你做選擇題時用排除法,務必要節省時間,這時候不能鑽牛角尖。
做大題,你盡量多寫點。寫多了不扣分。
我的歷史學習方法是經過我實踐的了,此種方法同樣適用於地理。需要注意的是你做我告訴你的這些事時,把查到的知識點,自己的思考心得寫到題邊。多動筆。
我在課下沒有用時間看那些我做題時記到旁邊的內容。做的題夠多,來回做,我不用復習。你如果覺得你需要的話,你平時翻翻你做過的題也行,整理個錯題本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