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初中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新教材

初中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新教材

發布時間:2021-03-04 18:24:40

A.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

(轉載) 目前,歷史教學是處於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很多。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上好一節課,備好課是前提,只有備好課才能教好課。因此教師的備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來說。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面對新課程這個大背景,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呢?一、變被動、機械的備課方式為靈活的、動態的備課方式 傳統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的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老師來控制。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可控制的。我們說這種方案是靜態的、單一的、機械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活動內容、什麼時間發言、教師講什麼都由教師課前做了規定。 當前,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而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變化中充實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師在一堂課上要做出30個左右的決定,這意味著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情景中隨機地採取行動。要在一節課上做出那麼多的反應並力求准確,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決的,而要靠教師的「臨場發揮」。這樣看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可以這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比較粗的一次設計。然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新問題的出現,隨時調整教案乃至進行二度設計。 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材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二、少用經驗多研究新問題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立鑽研教材,選擇教法。然後在課堂上將它們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就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廣度,也不可能調控好課堂,處理臨時性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因此,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即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經典,只是教與學的藍本。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不等於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要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加工和處理。現在課改年級用的新教材應用了大量現實材料,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但並不是教案、學案,仍需要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加工處理。一定要改變過去教材寫什麼就教什麼、教材怎麼寫就怎麼教的現象。總之,要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教學顯示出靈性和活力。 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引導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自身的一次創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當前教師的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三、認真撰寫教案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認真編寫教案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學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本學科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值功能,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材的鑽研。只有在教案編寫過程中下功夫,刻苦鑽研、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編寫教案更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優選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認真編寫好教案,對於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很有價值。 四、實施集體備課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教師,尤其是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靠一本教參備課已基本能應付,以至於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師不用教案也可上課。從實踐層面看,新課程背景下,沒有集體備課的課,不可能是一堂好課;沒有集體備課的教學,是一種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五、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第一次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

B. 初中歷史學科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和取捨

初中歷史當然要以近代史和現代史為主,古代史是高考重點,單純的中考升學考試,應果斷放棄古代史部分。近現代史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復習,中考答題均是重中之重。

C. 初中歷史教師怎樣應對2017中考

這個還是很考驗教師的經驗的,給一點個人建議吧:
1、梳理好時間線索:一內般上課時根據朝代容來上,比如集中講唐朝,那麼裡面會涉及到經濟、政治、科舉等。但是在總復習的時候可以用其中一條線來做,比如科舉制的發展歷程,從隋到唐、清,每個朝代甚至帝王對於科舉的貢獻是什麼。
2、重點知識梳理:這個可以根據歷年中考題整理出來,每一年都會考的一定是重點,那麼就要讓學生重點記憶。

D.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該如何備課

目前,歷史教學是處於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很多。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實踐到課堂教學中來,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上好一節課,備好課是前提,只有備好課才能教好課。因此教師的備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凡有幾年教學經歷者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來說。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變被動、機械的備課方式為靈活的、動態的備課方式 當前,新課程的要求是「以學定教」 。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 ,但又不等同於過去的「教案」 。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學設計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正因為這樣,教學設計不應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能是描述大體的輪廓,而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流動中、變化中充實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師在一堂課上要做出30個左右的決定,這意味著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情景中隨機地採取行動。要在一節課上做出那麼多的反應並力求准確,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決的,而要靠教師的「臨場發揮」 。這樣看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既是可以預設的,又是不可預設的,可以這樣說,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比較粗的一次設計。然後隨著課堂教學的進行以及新問題的出現,隨時調整教案乃至進行二度設計。 所以,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案,是動態的、多樣的、靈活的和粗線條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路就是我們教學的「線索」 ,我們只是引導學生前進。過去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現在我們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己任;過去我們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今天我們陪著學生走向知識;過去我們把教材作為學生的世界,今天我們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 二、少用經驗多研究新問題 傳統的備課是一種封閉式備課,教師往往滿足於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備的是課內,講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獨立鑽研教材,選擇教法。然後在課堂上將它們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就不可能有深度、寬度和廣度,也不可能調控好課堂,處理臨時性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因此,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 ,即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而且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經典,只是教與學的藍本。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的邏輯結構不等於教學過程的邏輯程序,要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新課程所主張的開發課程資源,首先是對教材的開發、加工和處理。現在課改年級用的新教材應用了大量現實材料,設計了大量探究活動,但並不是教案、學案,仍需要結合本地、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行加工處理。一定要改變過去教材寫什麼就教什麼、教材怎麼寫就怎麼教的現象。總之,要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教學顯示出靈性和活力。 新課程下的備課就是教研,備課引導課改。備課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活動,因為每一個新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對自身的一次創新,就是在進行教學改革。所以,當前教師的備課應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三、認真撰寫教案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徹地理解,並能牢固地記憶和熟練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掌握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礎知識類推到有關問題中,去理解、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要在授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合乎客觀規律性的教學方案,遵循教學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如果不認真書寫教案,教學過程中必然目標模糊、心中無數、要求不當、隨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認真編寫教案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師編寫教案是一個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學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綜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本學科學的知識體系、學生學習本學科的狀況(接受水平、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而且要按照大綱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材特點,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深廣度,特別是要以整體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點,明確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價值功能,醞釀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材的鑽研。只有在教案編寫過程中下功夫,刻苦鑽研、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編寫教案更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教學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為主體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傳授是編寫教案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優選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認真編寫好教案,對於教師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很有價值。 四、實施集體備課 首先,集體備課是貫徹高中新課程理念的重要保證。一方面,新課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倡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不在死記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或結論,不在盲目地跟著教材、教師轉了。換句話說,學生的思維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師備課所能的掌控范圍之內,尤其是新課程的歷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編寫體例,而按專題體例編寫,學生將會提出更多的問題或困惑,面對著可能突如起來的問題或困惑,僅憑教師個人的備課顯然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一綱多本」要求要加強集體備課。「一綱多本」是新課程的亮點,也是一線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難點。由於教材編寫者對課程標准解讀不一,教材選擇的內容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甚至結論也不同,如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不同版本的表述差異很大。究竟哪些知識要求學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刪去?哪些又該適當補充?補充到什麼程度?增刪不宜,可能導致教學任務完成了,教學質量下降了;或者課堂容量過大,教學任務完不成。顯然,加強對《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的研讀是教師把握課堂教學效能的關鍵,而僅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駕御的。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也許集體備課的實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其備課質量一定比單兵「作戰」強,至少能起到增強了教師處理教材、實施新課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體備課是新課程下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新課程的實驗工作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當新課程理念在遭遇實踐挑戰時,教育理論家們、政策制定者們也顯得愛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對著繁重的實施工作,我們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 「充電」,究竟誰能成為我們實踐中的專業引領?是我們的同事、通行,乃至我們的學生。從新課程實踐看,老教師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但容易被傳統的框框束縛,且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明顯不如中青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年富力強,經驗豐富,但他們是傳統課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觀念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更難,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課程最大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這一部分人;年輕教師精力充沛,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處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方面,明顯不如老教師。因此,實施新課程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惟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的出路,這也是當前課程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後,集體備課是「減負」的需要。迄今為止,新課程的課程資源相對較為匱乏,以人民版教材為例,教材大部分只給結論,有的甚至不給結論,怎麼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結論?它需要教師從課外收集大量的課程資源加以補充。此外,除教案外,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許多教師還精心准備了課件。試想,每節課都如此,教師的負擔明顯加重了。而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減緩學生壓力的作用。同時,由於新課程教輔材料不配套,需要通過集體備課,精選習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當然,強調合作備課,並非要忽略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要重在集中的交流和研討,集體備課要想做好、做實就要把「個人自備」、「集體交流」、「個人整理」這幾項工作很好的結合起來。 五、課前預案與課中反饋、課後反思相結合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反饋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第一次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

E. 新課標下教師應如何處理新舊教材的關系

新課標下,教師來應如何處理新源舊教材的關系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困惑之一,對老教師來說尤其明顯。我們往往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對新教材上出現的同一知識點進行一些補充,而補充的內容就來源於舊教材的敘述。那麼到底如何處理新舊教材的關系呢?筆者認為:由於新舊教材在教學要求、編寫體例和編寫內容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授課過程中還是應該「以新教材為主」。本文就以新課標人民版必修二中的《專題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為例加以說明。1.從教學目標上來分析。新舊教材都對基礎知識、認知能力和情感價值觀提出了要求,但舊教材側重於基礎知識。在一些事件結論的認識上,舊教材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歸納和總結,對認知能力的要求並不是太高,也沒有史料作佐證;而新教材則不同,課本羅列了眾多的史料,便於培養學生史料結合的能力。如關於民族工業特點的歸納上,書本給予了許多的史料,使學生們很容易總結出民族工業在分布、部門上的特點:地區分布不均衡,沿海較多、內地較少;部門分布不合理,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基礎薄弱。2.從編寫體例上來分析。

F. 教師應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要求中學數學教師應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 一、作好角色轉變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正確關系,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作為課堂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以及學生在探究性課題上的合作者,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其獲得情感體驗、知識積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內在需求,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在實踐中既拓寬了數學教師自身的知識面,更能使教學貼近實際。 二、優化知識結構 縱觀數學新教材,重點增加了學生對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以及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數學意識培養,其中的觀點闡述、體例論證、內容銜接均比以前有了顯著改進。值得注意的是,與新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標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東西少了,標准新了,要求高了,與實際結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來,數學教師難以再靠吃老本來維持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了,課堂呈現出開放的動態型。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研究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為了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教師應加強知識量的積累,並逐步實現質的飛躍。作為高中數學教材的實施者,在吃透大綱,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重新考慮新舊知識的縱向延伸與橫向聯系,瞄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不同點與新知識的生長點;要努力學習數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把握數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動態;有意識地拓寬相關學科的知識,實現多學科的溝通與融合。此外,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創設問題情景,重視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尊重個性差異,對學生的可能問題或突發情況有備而來,避免在教學中出現隨意性、片面性和主觀性。最終實現由單一數學專業知識結構向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在內的高度統一復合型知識結構轉化;由封閉型結構向開放型結構轉化;由對知識的被動接納型結構向主動創造型結構轉化。通過對新知識的主動選擇與吸收,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 三、改進教學模式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長期以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個性化因素及心理發展規律,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獨立人格喪失、思維收斂、想像力及創造潛力受壓抑等不良後果,高分低能現象屢見不鮮。新課程重視以人為本,關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對思想品德的培養,強調學生應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質,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這一切只有通過恰當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實現。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改進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數學教學的特點與藝術性,進一步發揮非智力因素的潛在影響。在授課中重視數學思想和數學背景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和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數學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識沖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學啟於思,思啟於問"。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求知慾,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由"愛學"到"學會",再到"會學",最終掌握數學學習的科學方法 四、豐富教學手段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基礎學科,教學內容形象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改革是應時代之需而提出來的,重視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開發和製作相應的教學輔助軟體和直觀性教具,有利於其有效實施。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教學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硬體條件,它改變了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把抽象知識的轉達化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記憶。過去認為生澀難懂的數學知識通過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變得直觀、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熟悉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改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探索理論和實踐知識,掌握精髓,使新課改理念得到充分理解和應用。(

G. 談談你是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和取捨的 初中歷史

如何科學合理地把握初中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歷史教師所持的教材觀、處理教材的能力、處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意味著,教師過去翻開教材就開始講,嚴格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面面俱到地教學的情況已成過去;所以新的歷史課程改革給歷史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之一,就是真正擺脫「教教材」的模式,思考怎樣去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內容在宏觀上進行整合和整體設計,微觀上適當的進行取捨,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

一、高屋建瓴把握教材

(一)把握主題立意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題」形式呈現教學內容,領會和把握教材,必須領會和把握各個主題的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把本主題的眾多內容統率起來。各主題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義,需要我們多層次多角度去認識,其中尤需注意的是兩點:一是主題標題的含義,二是各課是如何闡釋主題主旨的。如第六主題為「繁榮和開放的社會」。該主題的主旨是,從「繁榮」、「開放」以及二者相互關系的視角講述隋朝和唐朝的歷史,「再現」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段。為此,本主題安排了以下內容:描述開皇、貞觀、開元時代的繁榮(第1、2、3課),描述對內開放(第5課)和對外開放(第6課),說明科舉制度為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提供了人才資源的保證(第4課),描述隋唐文化的繁榮及其成果(第7、8課)。

(二)把握各課內容

新教材各主題下設「課」,各「課」下設若干「子目」。教師應在課與《標准》、課與主題、課與課,課內各子目的聯系中去把握各課教材的內容。

1、依據主題內各課聯系,明確各課地位,把握各課內容。如《開元盛世》和《輝煌的隋唐文化》講述的都是隋唐時期的盛世景象,只不過角度不同,一課是從經濟的角度講,一課是從文化的角度說。

2、依據課內聯系把握各課內容

(1)依據課名和子目,把握本課中心。《貞觀之治》一課中心自然是「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及出現的原因。

(2)依據子目之間的關系把握本課內容。《科舉制的創立》一課,依次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完善(過程)、影響。

(3)依據課文和插圖把握本課重點。插圖多是圍繞重點設計的,《遼、北宋、西夏形勢》、《金、南宋對峙形勢》、《岳飛像》是《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重點。

二、實事求是整合教材

1.緊扣課標,合理取捨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但沒有完美的教科書。由於學生不同、環境不同、教學目標不同,任何教科書都有改變和調整的餘地。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借鑒教學參考資料的合理成分,根據自己和學生的特點大膽合理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創造性地編制教學方案。對於那些《課程標准》不作要求的、內容比較簡單的、不利於教學整體設計的教材內容,或者少講,或者不講,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閱讀(如五代十國、北宋與西夏的關系);對於那些學生不好理解又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內容,教師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學習(《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血染盧溝橋」一目和「南京大屠殺」 一目之間跨度大、跳躍性強,補充淞滬會戰內容)。整合教材即知識整合,這樣處理完教材後知識完整,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克服教材內容雜亂的不足。

2.注重基礎,貼近時代

教材內容跨度大、跳躍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哪些要詳細講、哪些略講,哪些不講?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切忌降低或過分拔高課程難度和拓展課程內容,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科書的知識點多,如果要求學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學生負擔,也不符合課改的要求。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豐富,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應該少而精。

3.細節的整合和舍棄

紛雜的歷史事件中,學生不易理出頭緒。因此對於復雜的歷史過程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其條理化、清晰化。教師對於教材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舍棄,也可以重新編排教材內容上課。

三、精雕細琢,合理運用

教科書採取課題體,每課由主幹系統和輔助系統兩部分組成。主幹系統由課題、宋體字正文和楷體字閱讀課文構成。輔助系統由導入框、文獻資料、圖畫(含歷史地圖)、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構成。

(一)如何使用課前提示

1、可作為導語。導語是講授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有如戲劇中的「序幕」,一開始就能立即抓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新教材的課前提示往往是根據學生求知慾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點,精心編擬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課前提示:……「契丹是怎樣興起的?宋朝又是怎樣建立的?為什麼稱這個時期為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這樣的課前提示簡直就是准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類似的課前提示幾乎每課都有,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採用。

2、可作為教學提綱或作為指導學生自學的閱讀提綱。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為教師准備好了本課的教學提綱。對學生來說,一打開課本,首先看到的是語言精煉生動、又富於啟發性的課前提示,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來,學生可帶著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步步進入歷史知識的王國。根據「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的提示引導學生閱讀「開元盛世」一目,「當時社會又繁盛到何種景象呢?」的提示可引導學生閱讀「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就這樣學生依據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去尋覓答案,就會了解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

3、指出了重點、難點。大部分課前提示往往是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本課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如「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就是本課的重點,而「隋朝為什麼能完成這樣大的工程?」則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導入框中的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可作為課後小結的依據。結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不可忽視的最後環節。好的結尾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密、緊湊、和諧、完善。第14課《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和戰》的導入框引用了董必武的詩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如果在教學中把董老的詩放在昭君出塞後的小結部分來講,說明古人和今人對這件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這樣就顯得自然順暢了。

總之,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有利於教和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如何處理正文和小字

歷史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富有彈性。它採用大小字結合編排的方式,其中大字言簡意賅,簡明扼要,是全課的骨架,深入淺出地勾勒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徵,使學生對這一階段的重要歷史人物、現象、事件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是教師必講、學生必學的內容;小字則豐富活潑、具體形象,是一課的血與肉,在教學中不作要求,由教師自行掌握。這使教學要求層次更加鮮明了。(「大字」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得出相應結論,「小字」激發學生興趣。)那麼,怎樣去把握並恰當處理好大小字的關系呢?我以為,應該在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下,在保證大字教學的基礎上,將小字內容有選擇地揉進教學、以實現大小字的交融統一。在《「和同為一家」》一課中,「大字」寫「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只有四句話:但這一句話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意義等知識構成要素,需要學生精讀,老師也可以精講。但如果教材僅寫這幾句話,就太枯燥了,所以還寫了一段「小字」,具體記敘文成公主的事跡,數字為「大字」的幾倍。大小字結合這一目教材就因為有骨架有血肉而豐滿起來。但小字一段由學生閱讀,教師不必再講述或補了.利用小字內容有助於強化重點、突出主題,如岳飛的事跡的小字對大字具有很好的解釋和補充作用。

(三)圖像和文獻資料

圖像豐富是本教材的特點之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教材文字,還要注意圖像的利用。很多語言難以描述的歷史現象,看了圖一目瞭然。運用圖像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抓住重點圖像。由於各課的圖都不止一幅,不抓重點會分散學生的注意。教師應從每課的圖中,選出二三幅作為重點,要求學生重點識讀。如第一課有各種圖5幅,而重點應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第九課有圖8幅,重點應是《對峙》、岳飛圖像。

2、引導學生對重點圖像進行「解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此話適用於讀圖,要看門道就要對圖進行「解圖」。如在《大變革的時代》一課思考題中的「牛尊」:「牛的鼻上套一圈環,說明牛已被用來幹活。」這就解讀了「牛」與「牛耕」的關系,教師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其他各課的重點圖像進行類似的解讀.主要方法:(1)描繪法。《趙州橋》橋型優美,結構新穎,很像古人所說,如出雲初月,雨後彩虹。可用明人祝萬祉詩「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等句子,增強這一古建築的藝術感染力。(2)聯想法。講《焚掠後的圓明園殘跡》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想像,一方面,雖然只是殘磚斷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就會挨打」的證明。 聯想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想像力。 (3)啟發法。歷史插圖能使比較抽象的史實事因或史事意義具體起來。如對閻立本的《步輦圖》演示,可組織討論以下問題,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唐初對少數民族的開明政策和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①坐在步輦上的人是誰?②為什麼唐太宗要接見吐蕃的使者?③從這幅圖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會現實?試舉例說明。

(四)動腦筋

對於教師來說,此欄目要注意兩點:第一、備課一定要備「動腦筋」,對發散思維強的題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設想學生可能做出多個答案。對此,教師用書上一般都作了提示,可供參考。第二、對學生的答案,不要輕易說「不」。凡是有一點道理的,老師都應肯定或鼓勵。一時弄不清楚的,老師可指出這也是一種看法,對與不對,可以繼續研究。輕易否定,往往會使自己被動。但對學生也不能無原則的「捧」,對明顯的錯誤也應指出,不過態度一定要謙和,切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五)練一練: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檢驗自己對本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是必做的內容。
(六)自由閱讀卡和活動與探究

自由閱讀卡:可視為補充的閱讀材料,要求接近於課文中的「小字」,但更強調由學生自主閱讀。活動與探究:有1—3項,可任選。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校因班因人制宜。

總之,教材的把握對於上好每一堂課都至關重要。只要我們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一個更廣闊的施展教學才華的舞台。

H. 教師在教學中應怎樣看待與使用新教材

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實驗教材是教師實施科學教學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依據。要「用實驗教材去教」,而不是「教實驗教材」。這意味著教師具有以下權利:
(1)可以根據本地、本班級的情況,有選擇地使用教材。盡管教師指導用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的課目安排,但這僅作為參考。教師可以全部採用實驗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部分。
(2)可以根據本地的資源和環境,對教學內容加以改造。盡管教材在編寫中盡可能的選用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能有的實物材料,但對於有些地區來說,仍然存在不適應的問題,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品。因此我們積極提倡教師利用本地的資源和環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3)可以根據自己對《標准》的理解,設計新的活動方案。教材中的活動設計反映了編寫者的認識和意圖,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活動過程的設計加以完善和改造。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實驗教材雖然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但最終還是要依靠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行為的轉變。
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師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盡管有《標准》和實驗教材,但決定科學教育效果的仍然是人。這意味著教師在使用實驗教材時需要注意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
教師要准確把握實驗教材所體現的幾點基本思想。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追求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本身深層次的理解,以積極的思維推動學習活動的開展;善於把各種目標綜合地看成一個整體。
教師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學方式。要將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代替單純的講解;以創造各種學習的機會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輸;學會傾聽,了解學生理解了什麼,誤解了什麼;將社會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學的資源和科學教育的場所;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權利,對他們積極加以引導;將教學評價伴隨在教學過程之中,努力與教學融為一體。·
教師應將進行探究性的教學作為一種新的體驗。不可否認,我們中的大多數教師在學校學習的期間和進行教學工作的期間,都很少從事過獨立的科學探究活動,因此,我們需要和學生一起對科學探究進行積極的體驗,並盡快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承擔起指導的責任。

I. 教師如何用好初中 歷史統編教材

教師如何用好初中歷史統編教材:

1、深刻領會初中歷史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統編教材體現內國容家意志。統編教材既要體現教育改革的方向性,又要遵循學科體系的專業性。

2、教師一定要善於挖掘統編教材中的文化價值因素,利用傳統文化的各種形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具體化、生活化的形式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

3、准確把握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是用好統編教材的前提

4、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5、初中歷史學習顯然不是以記住零碎的歷史事實為目標,而是要掌握歷史發現規律,通過「點」連成「線」進而認識歷史的整體。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新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