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北京在歷史上都有哪些稱謂

北京在歷史上都有哪些稱謂

發布時間:2021-03-04 14:32:27

1. 史上北京的有哪些稱謂

薊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 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 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 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 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 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 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


2. 北京在歷代的稱呼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3. 北京在歷史上曾有過哪些稱呼

薊、燕、廣陽、幽州、范陽、幽都、析津、薊北、南京、燕京、燕山、永安、大興、大都、北平、順天、宛平。

「燕國」,其實在先秦時期一直被寫作「妟」(yàn)或「匽」,直到秦漢時期才被改寫作「燕」。所以,不僅西周燕都所在地在商代與西周時期會被寫作「妟」,東周時的薊城也會因為燕都的關系而被稱為「妟」。

所以說,在先秦時期,北京地區有兩個曾用名「薊」與「妟(匽)」,這兩個曾用名只是在後代史書上被寫成了「薊」與「燕」。

秦朝的薊縣為廣陽郡治所在,兩漢魏晉時期則先後是廣陽郡治、廣陽國都、燕國國都。廣陽郡轄下還有一個廣陽縣,位於今北京市房山區廣陽村,北齊以後這處廣陽縣整體並入了薊縣,所以漢魏時人往往稱呼廣陽縣為「小廣陽」,那麼「大廣陽」自然便是郡治所在的薊縣城了。

另外,兩漢時人有用郡名稱呼郡治所在城池的習慣,因此薊縣也被稱為「廣陽」。所以,廣陽便是北京地區在「薊」、「燕」之後的第三個曾用名。

隋唐時期,「幽州」便完全成為一個以今日北京市區為州城所在的地名。而且,由於隋唐時期對於地名與行政區劃經常在「州」與「郡」之間搖擺,所以幽州也偶爾會被改稱為「范陽郡」,「安史之亂」發動者安祿山曾經擔任過的「范陽節度使」便是幽州被叫做「范陽郡」時所授予的使職。

隨著安史之亂的平息,唐朝比較忌憚「范陽」這個名號,便再也沒有使用「范陽郡」與「范陽節度使」之名,而是一直沿用「幽州」了。所以,「幽州」與「范陽」便分別是北京城的第四、第五個曾用名。

(3)北京在歷史上都有哪些稱謂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范圍規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

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4. 北京在歷史上有幾個稱呼

北京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等。

5. 史上"北京"的稱謂有哪些

北京的稱謂:薊、幽州、燕都、日下、燕京、春明、京城、南京、燕山、中都、汗八里、北平、北京、京師、宛平、京兆、廣陽、涿郡、漁陽、析津、順天府、大都。

6. 北京從古至今都有哪些名稱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它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有20多個別稱。

薊: 據史書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外一種說法稱周朝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後,設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名,其國都稱為「燕都」。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為北京的別稱,上世紀80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類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代稱。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都將「日下」指代北京。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今河北涿州)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變動,而燕京卻被廣泛使用。這也是北京最常用的別稱。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前,稱長安為京城,北京成為國都後,也稱其稱為京城,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將燕京改為中都,又設大興府,在今北京東南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故元朝定都北京後也稱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元後,為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稱帝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遷都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明清的宛平縣治只是今天的北京西南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民國十七年廢京兆,改北京為北平。

此外,北京還有廣陽、涿郡、漁陽、析津和順天府等別稱。

7.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7)北京在歷史上都有哪些稱謂擴展閱讀:

「北京」這個名詞,起初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市所在地區緊密相關的「專用地名」,而是一個根據歷代王朝需要而設置到不同地區的「流動地名」,並且往往與「北都」同義,成為我國歷史上很多王朝實行「多都制」的表徵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這一歷史現象,最終影響到北京命名的表現。

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晉以前的歷史時期,「北京」與「北都」的明確稱號並沒有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雖然新莽與東漢分別設置了東西都、東西京,甚至東漢還以南陽為南都,但並沒有設置一個與南都南陽對應的北都或北京。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還不需要一個坐鎮北方的陪都,來控制北方局面,一個洛陽便足以坐鎮中原與河北了。

曹魏建國以後,實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陽為中都,以鄴、譙、許、長安為陪都,並分別配上方位,確定所謂「京號、都號」,鄴城(河北臨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鄴城之所以能成為曹魏北京,原因在於曹操稱魏公以後便以鄴城為國都建立了魏公國(魏王國),鄴城在建安後期一直是曹操的統治中心,這里擁有曹魏版圖內僅次於洛陽的宮城建築,而且這里可以為曹魏防禦並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個強大的前進基地與指揮中樞,因此,鄴城也便成為了曹魏的北京,長達46年(220年-266年)。

8. 北京在歷史上一共有幾個叫法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9. 北京在古代有哪些稱呼

一、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二、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三、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四、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五、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六、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七、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八、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九、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十、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十一、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十二、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十三、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北京在歷史上都有哪些稱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