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威海文登有哪些歷史事件

威海文登有哪些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4 10:47:29

『壹』 文登候家歷史

文登候家歷史
侯家〔Hóujiā〕別名侯家集,侯家鎮駐地,耕地面積2190畝,人口回1520人。明正德時侯姓答由榮成菠蘿島遷入此處建村。因村座落於八埠頂山前,故命名八埠前。明弘治三年(1490年)田氏始祖田萬頃由山西省太原府榆次縣槐樹村從軍任成山衛官,解甲後攜帶四子田井、田泉、田琦、田蓋兄弟四人徙居霞口村,明嘉靖(1566年)以後由張家產麾艮遷入。明萬曆時楊姓由榮成靖海衛遷入。明朝末期,侯姓繁衍日眾,遂更名侯家莊,萬曆年間設市集,農歷逢二、七為集,侯家集遂成別名。清時張姓由張家產湯村店子遷入侯家後泊。徐、王姓先後遷入。近代簡稱侯家。近年楊姓、林姓、候姓等陸續編寫姓氏家譜並帶有歷史大事件記錄,幫助後人了解侯家歷史。

『貳』 威海的歷史是什麼

威海市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境內之遠古歷史,已經難考。《史記·夏本紀》雲:「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漢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清胡謂《禹貢錐指》稱:「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據此推斷,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春秋時期
境內先後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雲:「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於郳。」齊滅萊後,因萊地位於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雲:『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不夜城舊址在今榮成市不夜村。清道光《榮成縣志》謂:「不夜城邊耕夫往往得古刀錢,其文雲『夜昜止保貨』,是不夜又名夜昜矣。」
戰國時期
境內屬齊國東萊地。《國語·齊語》雲:「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自萊歸齊至秦統一六國,今市境一直為齊東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於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於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於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並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於今萊陽市照旺庄,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嵛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十六國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時期
劉宋省東牟郡並入東萊郡,省東牟縣並入牟平縣,今市境北部屬之。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北魏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縣,今萊州),領東萊、東牟、長廣三郡,今市境北部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南部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東魏興和元年(公元539年),析昌陽縣地置觀陽縣,屬長廣郡,境南部屬之,縣治在今海陽市發城。北部仍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東牟郡並入長廣郡,仍屬光州;天統四年(公元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一說文登置縣於天保七年),今市境盡屬之。
隋代
境內為青州東萊郡(治掖縣,今萊州)地,設文登縣。《隋書·地理志》青州部東萊郡注謂:「舊置光州,開皇五年改曰萊州,統縣九。」在隋代,郡與州相繼存續。開皇初廢長廣郡入萊州,至大業初又廢萊州,置東萊郡。
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治蓬萊)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廢,改置東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 自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析文登縣西境,於東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餘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餘屬文登縣。
五代時期
境內建置與唐代同,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北宋
境內為京東東路登州地,設文登縣。宋延唐制,在境內置登州,初屬京東路。熙寧七年(1074年)改屬京東東路。境內置乳山寨,時屬牟平縣,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內為山東東路寧海州地,設文登縣。天會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東東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兩縣立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寧海州,領牟平、文登二縣,州治今牟平。境內置溫水鎮(時屬文登縣,在今環翠區溫泉湯村)、湯泉鎮(時屬牟平縣,在今乳山市湯上村)。
元代
境內為中書省寧海州地,設文登縣。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東州縣,寧海州隸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寧海州直隸中書省部,領牟平、文登二縣。
明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地,設文登縣。《明史·地理志》寧海州下注謂:「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文登縣下注謂:「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後仍屬州」。明初,境內設辛汪寨、溫泉鎮、斥山鎮、乳山寨四巡檢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禦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衛,原為文登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海」之義。 「衛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於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陽《重請威海衛印記》)。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威海即由此而來。宣德二年(1427年)設文登營。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設百尺崖、尋山、海陽三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設文登、榮成二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遼東海道攻入,破寧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並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境內還設有石島、鹽灘二巡檢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在租界內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威海衛城裡仍屬文登縣。
中華民國
境內大部分地區先後為山東省膠東道、東海道和膠東區地。民國二年(1913年)裁並府、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境內除租界區外,文登、榮成二縣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分膠東道置東海道,境內屬之。1928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文登、榮成二縣直屬山東省。1930年10月,威海衛收回,置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將山東省劃為三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文登、榮成二縣屬膠東行署區第七行政督察區。1942年12月,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被國民政府撤銷。1945年10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銷了三個行署區,設立六個省政府辦事處,分別領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境內屬魯東(第六)辦事處第七行政督察區。自1945年8月以後,境內除威海衛市市區北部曾被國民黨軍隊暫時佔領過外,其餘全部已是解放區。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逐步發展形成了行政管轄區域。從1940年4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先後在榮成、文登和威海衛建立;9月,東海專區成立,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和榮成縣、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其後,境內先後又成立文西、文東(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屬東海專區。1942年7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東海專區屬之。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市,與東海專區皆隸屬膠東行政區。1948年3月,威海衛市改屬東海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內先後屬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台專區和煙台地區、煙台市。1950年5月9日,經政務院批准,撤銷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組建文登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其時,境內有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五縣。1954年10月,威海市由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縣級),由文登專區督導。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文登專區,所屬縣市並入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萊陽。其時,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專員公署遷煙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轄市(縣級)改為專區轄市,屬煙台專區。1967年2月,經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煙台專區改稱煙台地區,今境內屬之。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煙台地區,煙台市升為省轄市,威海市仍為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同時,將煙台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叄』 山東有哪些歷史事件

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1976年山東諸城呈子遺址出土。
[史前時代]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另外,在山東境內發掘的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山東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參見:齊魯文化) 位於華北平原東部的山東很早就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族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統治的中心區域;對山東東部未漢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於齊;武王的弟弟周公(名旦,後輔佐周成王)則封於魯。
齊國定都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尊尊而親親」,農業發達,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孔子、孟子、孫子、魯班、扁鵲……等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滕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並吞。周公東征三年,撲滅紂王子武庚聯合東夷的反叛,齊、魯遂兼並奄、薄姑等國。姜太公又攻滅萊國,齊國勢力擴張至膠東半島。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佔有。公元前249年,楚國攻佔魯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攻陷楚國。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並的諸侯國。中國首次實現統一,齊魯之地從此成為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朝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
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
唐朝
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元
北宋時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宋江等人為了民族大義,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現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這個故事被施耐庵編寫成《水滸傳》,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金元時期,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明朝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朝
到清朝康熙年間,山東耕地達到9000餘萬畝。1860年代,煙台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還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和津浦鐵路的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全省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於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以後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日軍佔領了山東的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農村建立起沂蒙山、膠東等解放區。國共內戰爆發後,1947年5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在孟良崮全殲中央軍精銳部隊張靈甫74師。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佔濟南,在壽光俘虜逃往青島途中的山東省主席王耀武。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該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山東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新成立平原省,包括今山東省菏澤、聊城等地,1952年撤銷該省,將其轄區並入山東、河南。
1953年6月,滕縣專區更名為濟寧專區。7月,撤銷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1954年12月,撤銷淄博工礦區,設立淄博市。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棗庄市。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1964年,范縣劃歸河南。1965年,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雲縣劃歸山東。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全省共轄德州、惠民、昌濰、煙台、臨沂、泰安、濟寧、菏澤、聊城9個地區,濟南、青島、淄博、棗庄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1年5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1987年,威海市升為地專級市。1989年日照市升為地專級市。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萊蕪市升為地專級市。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至2005年底,全省劃分為濟南、青島、煙台、威海、濰坊、淄博、棗庄、東營、濟寧、泰安、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行政單位140個,鄉鎮級單位1941個,其中,街道辦事處423個,鄉295個,鎮1223個。

『肆』 山東威海文登有哪些烈士,都參加過哪些戰役

文登的烈士太多了。。。
有句話說 文登出烈士,榮成出將軍。
(其實 就是說 戰場上 文登人傻,光知道往前沖,結果都死了,榮成人 精明,不往前沖,所以都活了下來,慢慢都成了將軍。。。)

『伍』 文登營的歷史

在朱元璋當吳王時,就開始設衛,主要是設親兵衛。後來地盤佔到那裡,就把衛設到那裡。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基本消滅,國家基本統一,政權初步穩定,明王朝該設的衛基本都設了。山東設立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四個衛。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在山東沿海增設七個衛,並派魏國公徐輝祖來山東督建。相繼設立的衛有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成)、靖海衛(榮成)、大嵩衛(海陽)、靈山衛(膠南)、安東衛(日照)。設這些衛的目的就是保衛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擾破壞。明朝初年,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
到明永樂年間,在山東沿海設營,做為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山東共設三個營:一是即墨營(即墨),二是文登營(文登),三是登州營(蓬萊)。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海陽六個千戶所;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營中設把總(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武職官員。把總為各營長官,與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共同掌管總營事。這樣在明初山東半島東部先後設立完善了營、衛、所防禦倭寇的軍事體系。在當時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各營能就近快速地傳達軍令,便於各衛、所及時策應,以應對海上的突發侵擾事件。
文登營於1427年設於文登城,駐馬步兵1000餘人,與各衛策應。文登營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東部沿海最高軍事機關所在地。文登營的職官「把總」「指揮」大多是將軍級,授「護國大將軍」銜,有的官至二品。文登營及各衛在抵禦倭寇對中國東部沿海的入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435年,文登營遷於城東5公里處修築了營盤。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到文登營巡視海防時,曾留下「齊東重鎮」,「東海名藩」的題詞。
過文登營
戚繼光
冉冉雙幡度海涯,曉煙低護野人家。
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天風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來不見漢時槎。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
(又,後兩句亦作: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陸』 威海的歷史

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衛,復歸文登縣。清光緒二十一年(
威海衛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柒』 威海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威海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中期,境內就有人類聚居。夏、商、周三代,今
市境為東夷之地,屬青州,有菜夷聚居。北齊天統四年(568年),設文登縣,
今市境盡屬之。此後,朝代更替,但隸屬文登縣未變。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設威海衛,威海即由此而來。
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1930年
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置威海衛行政區,直屬國民政府行政院。
1950年5月,成立文登專區,轄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陽、牟平、
福山等8縣。1956年2月,文登專區撤銷,今威海地域改屬萊陽專區。1958年10月,
萊陽專區改為煙台專區,1967年2月,煙台專區更名為煙台地區,今威海地域屬
之。1983年8月撤銷煙台地區,設煙台市(地級),同時威海市改為省轄縣級
市,由煙台市代管,文登、榮成、乳山3縣歸煙台市管轄。1987年6月15日,威
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設為環翠區;煙台市的榮成、文登、乳
山3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
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縣改
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捌』 威海的歷史故事

威海的歷史故事:

1、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2、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說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昌陽縣、育犁縣。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3、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4、東晉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5、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廢。

如意元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龍三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又廢,改置東牟郡。

乾元元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析文登縣西境,於東牟故城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千餘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餘屬文登縣。

『玖』 威海的來歷和傳說

威海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中期,境內就有人類聚居。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夷之地,屬青州,有菜夷聚居。 北齊天統四年(568年),境內設文登縣,今市境盡屬之。此後,朝代更替,但隸屬文登縣未變。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設威海衛,威海即由此而來。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置威海衛行政區,直屬國民政府行政院。
1950年5月, 成立文登專區,轄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海陽、牟平、福山等8縣。1956年2月,文登專區撤銷,今威海地域改屬萊陽專區。1958年10月,萊陽專區改為煙台專區, 1967年2月,煙台專區更名為煙台地區,今威海地域屬之。
1983年8月撤銷煙台地區, 設煙台市(地級),同時威海市改為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文登、榮成、乳山3縣歸煙台市管轄。
1987年6月15日,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設為環翠區;煙台市的榮成、文登、 乳山3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993年7月,乳山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傳說在很早以前的時候,威海是一個被視為仙界的地方,這里山水奇麗,風景入畫,住著很多的神仙.閑來無事的時候,神仙們會聚在一起,乘雲踏浪到海上垂釣極為美味的仙物,吃了能增加道行,修煉功力,,常人吃了有如百神護體,可以青春不老,脫凡胎而成仙體.於是歷朝歷代眾多夢想長命延年,天界為仙的人,都不遠萬里紛紛前來尋求不老仙方和仙物.那就是威海灰刺參.所以威海灰刺參便具備了極品海參的品質,以及很多的神奇的食補食療功效.
劉公島為什麼叫了這么個名字呢?相傳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東漢末年劉氏皇族的一支人,不堪曹魏政權的迫害,遷居島上避難;一是與民間流傳的劉公劉母的故事有關。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南方北上的商船突遇狂風襲擊,數日不見陸地,糧食淡水都用光了,人們絕望了,只好聽天由命地隨波逐流。一天夜裡,一個水手無意中忽然發現前面有火光,便興奮的大叫起來:「有救了,有救了!」他們知道有火必有人,有人就有救了。這一線希望馬上激起了人們的力量,他們拚命地向火光方向劃船,終於看清前面是一海島,有一位老人站在岸邊,手舉火把為他們引路。船靠了岸,船上的人們跳進淺水,撲向岸邊,一個個先後栽倒在沙灘上。老人把他們背到自己的草屋子裡,介紹說:「我姓劉,大家叫我劉公好了。」劉公的老伴也是位和善的老人,只見她抓了一把米放到鍋里,一會兒就煮熟了。十幾個人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又一碗,鍋里的飯始終不見少,船民們恍然大悟:這是遇到救命神仙了,忙跪下磕頭。等抬起頭來,劉公夫婦已不見了。第二天打聽島上的居民,他們也說劉公劉母經常做這樣的善事。後來這些人為了感謝劉公夫婦的救命之恩,聯合島上的居民在島上修建了劉公劉母祠,並把此島取名叫劉公島。

『拾』 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有哪些關於文登的介紹

文登
依山傍海,風光秀麗,名勝頗多。被譽為「海上仙山之祖」的昆嵛山 ,不僅景色秀麗幽美,還是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有雕有老子《道德經》上下卷計6000餘字的聖經山摩崖石刻,有金元時期的七真人廟、東華宮、白玉台、朝陽洞、煙霞洞等道教遺跡,有山東半島最早的廟宇無染寺等;城東的文山,是秦始皇東巡時召賢士文人論功頌德的地方,山上建有古召文台、秦廟等;小觀南海旅遊度假村、北海旅遊開發區、天福山革命起義觀光區,環境優雅、設施完備,是避暑、療養的理想去處。
文登歷史悠久,自古就有「文登學」的美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詩作賦、歌功頌德,留下「文人登山」的傳說,「文登」也因此得名。漢代大儒鄭玄曾在文登城西15里的長學山陽開院講課,邑人讀書求學由此蔚然成風。最能彰顯文登學儒學特點的地方是學宮,最初於北宋慶歷年間建在城南。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遷建學宮於縣治東,規模宏大,冠於諸縣,其主體建築是大成殿(孔廟),周圍建有儒學署、訓導署、明倫堂、庠科、名宦祠、鄉賢祠等。此外,文山腳下有文山書院,是當時城中的最高學府;明清兩代還先後有萬卷樓、聽雨樓兩座藏書閣,相當於今天的圖書館。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自陝西東來,據「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創建了道教全真派。此間,王重陽收馬丹陽、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劉處玄、郝大通、孫不二七人為徒,世稱「北七真人」或「海上七真人」。明朝文登籍尚書叢蘭曾在此辟出學堂,教授族中子弟讀書,並取「書中自有萬石(音擔)粟」之意題寫山名「萬石山」勒於石上。科舉取士起,文登就榜上有名,明清兩朝最為可觀,有進士61名,是全國每縣平均數的兩倍,並且走出了一代名人徐士林。其中清朝順治乙未年科場上,文登有7人同時高中進士,並出現於鵬翰、於漣父子同榜,劉欣、劉輝兄弟連鑣的盛況,傳為美談,「文登學」名震朝野。
文登「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一個享譽四方的聖地。據清康熙本《文登縣志》記載:「縣南拓陽山有龍母廟。」相傳,山下李姓妻(李龍母)「汲水河崖,感而有孕,三年不產。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孕雖娩無兒胞之形,後每夜有物就乳,狀如巨蛇,攀樑上,有鱗角」。顧妻怪之,以告夫。其夫「候其到來,飛刃擊之,騰躍而去,似中其尾」。李龍王失去尾巴後,即成禿尾巴龍,世人遂稱為「禿尾巴老李」。後來到東北,開始當長工,後因過不慣陸地生活,就居在江水裡。江里有條白龍危害百姓,禿尾巴老李決心為民除害,經過幾番爭斗,他戰勝了白龍,成了這條江的神龍,從此,人們便把他居住的江叫「黑龍江」。李龍王戀母情深,其母死後葬於山下。一 日,雲霧四塞,鄉人遙看,一龍旋繞山頂。及晴,見冢移山上,土高數尺,人以為神龍遷葬雲。

閱讀全文

與威海文登有哪些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