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杜爾伯特部的歷史沿革
奎蒙克塔斯哈喇有子二,長博第達喇,次諾們達喇。博第達喇第八子愛那嘎駐牧嫩江左畔之後,稱其部為杜爾伯特部,愛那嘎成為杜爾伯特部始祖。在史籍中有關愛那嘎的記載很少。
愛那嘎子阿都欽(也有稱阿都齊的),是明末人物。公元1624年(後金天命九年,明朝天啟四年)農歷二月,科爾沁部首領奧巴修書於努爾哈赤,奏請會盟。努爾哈赤立即「遣巴克什庫爾纏、希福往,與科爾沁台吉奧巴、阿都齊達爾罕……等會明,刑白馬黑牛,置酒一器,肉一器,骨血及土各一器,焚香誓曰:滿州科爾沁二國,憤察哈爾侮慢,是用締結盟好,詔告天地。」①參加這次會盟的阿都齊就是愛那嘎之子,杜爾伯特部部長,賜達爾罕稱號。從此,嫩科爾沁部歸附於後金國,稱臣納貢,盡忠報國。公元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明朝崇禎二年)農歷十月,阿都齊與其子色楞參加二十三位貝勒會兵,出征伐明,皇太極設宴送行。阿都齊伐明歸部後於公元1638年(後金崇德三年,明朝崇禎十一年)卒。關於阿都有齊的卒年史籍說法不一,《蒙古回部王公表傳》與《蒙古世系》均持公元1629年說,但是在《清實錄》中記載為公元1637年農歷十一月,還有阿都齊活著的記載。從公元1638年開始,再未見其活動歷史,因此,阿都齊的卒年最早應在公元老派638年。
阿都齊之子色楞於公元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征明後,「入農安口,克遵化,進圍明都,敗寧遠、錦州援兵,師還。」②
公元1634年(後金天聰八年,明朝崇禎七年)農歷六月,色楞率部征叛賊班第、色本、額古三人部落,為表彰色楞征叛之功,將叛賊三部人口的五分之一撥給杜爾伯特部。當年七月,從征明,攻大同,克十堡。
公元1635年(後金天聰九年)農歷十二月,色楞屬下額林臣台吉於嫩江得一石,石中隱有水色,赤如琥珀,內空青石,病目者以此石拭之即愈。額林臣將此石獻給太宗皇帝,受上賞賜。
公元1636年,(後金天聰十年)農歷二月,蒙古四十九貝勒會集沈陽,其中就有杜爾伯特部酋長色楞,這次會議以皇上功德隆盛,合議恭上尊號,並從五月改國號為清。崇德元年色楞被封為輔國公。
公元1637年(清崇德二年)農歷五月,色楞率二百名杜爾伯特騎兵,隨承政尼堪出會寧由朝鮮征瓦爾喀。先中到吉木海之地敗平壤巡撫、安州總兵和安邊道援兵。農歷五月十九日,凱旋而歸烏喇地方,從烏喇反回杜爾伯特部。同年十一月,與清皇室聯姻,色楞你阿都齊達爾罕,遣根策布,送其生女於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大貝勒的長子固山貝子岳托為妻。受到多勒貝勒豪格福晉、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福晉、固山貝子托羅福晉的歡迎,並在演武場大宴根策布,賜馬牛、蟒緞、雕鞍、布匹等。
公元1638年(清崇德三年),色楞率杜爾伯特部騎兵繼續從征明朝,先會渾河入明朝邊,然後西進收義州(義縣),平廣寧中左所(錦縣),攻左屯衛(錦州市)、寧遠衛(興城),最後南下圍廣寧中後所(綏中)。同年杜爾伯特部色楞屬下卦爾察部歸順清朝,其頭領扎瑪奈、布贊特去朝遷進貢貂皮。
公元1640年(清崇德五年)正月,杜爾伯特部色楞進朝獻珍珠、黃金、彩緞、馬匹。同年四月,清朝賜色楞屬下軍事向導得勒布、索朗嘎、阿木保等朝衣、薹帶、撒袋、畫鞍等物,以表有功。
公元1641年(清崇德六年)正月,杜爾伯特部噶爾瑪進朝賀元旦。同年十月噶爾瑪、諾爾布進朝慶賀萬壽節。
公元1642年(清崇德七年)農歷二月,杜爾伯特部色楞進朝朝覲,皇帝賜宴於禮部。
公元1643年(清崇德八年)農歷六月,杜爾伯特部噶爾瑪隨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征明大捷,朝廷賜噶爾瑪銀二百兩,貂鑲朝衣一襲。同年七月,隨征黑龍江部落,「清師襲黑龍江,色楞以其屬導擒索倫部長博木博果爾,賜號達爾漢。」③八月色楞以征明大捷,率眾進朝,上表稱賀。朝廷以功晉升色楞為鎮國公。
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農歷七月,色楞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蘇尼特叛人騰機思,至鄂特克山,斬台吉茂海,俘孥屬。
公元1648年(清順治五年)農歷四月,以其父阿都齊達爾漢舉國投誠功封杜爾伯特部鎮國公色楞為杜爾伯特旗札薩克固山貝子。此為杜爾伯特建旗之始。
公元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農歷八月,朝廷廷遣官賚敕慰諭杜爾伯特旗扎薩克固山貝子色楞,賜緞匹。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農歷六月,杜爾伯特旗台吉溫布率軍赴荊州駐防,討逆賊吳三桂。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農歷十一月,杜爾伯特旗駐防荊州的三等台吉俄木布(溫布)凱旋,受朝廷內大臣塔達的迎勞。
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農歷十月,建黑龍江至烏喇驛站時,杜爾伯特旗派兩名向導協助戶部郎中包奇、兵部郎中能特、理藩院郎中額爾塞等丈量里程。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朝廷為杜爾伯特旗敕建富餘正潔寺。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正月,杜爾伯特旗扎薩克將年例貢品牛、羊諸葛物直接送至黑龍江軍前。同年四月,派兵二百五十人,在墨爾根至雅克薩之間,設驛奏報軍情,支持雅克薩戰爭。
公元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農歷十一月,杜爾伯特旗扎薩克派兵,沿克魯倫河進剿噶爾丹,次年七月,撤軍回旗。
公元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農歷八月,杜爾伯特旗扎薩克固山貝子沙津朝覲,朝廷賜袍褂、緞匹等。
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農歷八月,村爾伯特旗札薩克固山貝子沙津朝覲。九月呈奏:杜爾伯特旗連年亢旱,糧食不收,兵丁飢餓,牛羊倒斃。朝廷動用齊齊哈爾糧倉賑濟,並動庫銀,為窮苦人民買牛羊,緩解災情。
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農歷十月,杜爾伯特旗札薩克固山貝子班珠爾奏呈:杜爾伯特旗飢荒。理藩院速行文,要求黑龍江將軍卓爾海會同該處御史,查明情況,動用庫銀、谷倉,救災賑濟。
公元1807年(清嘉慶十二年),賞札薩克固山貝子喇達納巴拉雙眼花翎。
公元1813年(清嘉慶十八年),賞札薩克貝子敖斯爾乎雅克圖雙眼花翎。公元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復賞黃馬褂。
公元1830年(清道光十年),敖斯爾乎雅克圖向朝廷貢馬千匹。
公元1853年(清咸豐三年)農歷五月,杜爾伯特旗奉命派遣軍隊前往熱河木蘭圍場扎營,等候剿匪。
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農歷三月,派員克蒙額等,探察杜爾伯特旗地界,認為該旗生齒日繁,游牧地少,經請示,將省城東南空地一塊,賞給該旗,以資生計。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賞杜爾伯特旗札薩克固山貝子格力克巴喇珠爾雙眼花翎。
公元1871年(清同治十年),杜爾伯特協理台吉那順烏力吉擅自招墾蒙荒,屢禁不止。理藩院傳哲里木盟盟長及杜爾伯特貝子,將招民驅逐出境,並對那順烏力吉及色德恩、霍爾查畢力格等有關人員均革職,永不敘用。
公元1877年(清光緒三年),賞札薩克固山貝子喇西朋斯克雙眼花翎;公元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正月,復賞黃馬列褂。
公元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賞罰分明札薩克固山貝子希拉布羅丕勒雙眼花翎。
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賞杜爾伯特旗協理四等台吉達木林扎布花翎。
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杜爾伯特札薩克固山貝子希拉布羅丕勒晉升為多羅貝勒。民國伊始,杜爾伯特旗直隸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和東北政務委員會蒙旗處管理,但轄屬黑龍江省,不再會盟,有事同省會商解決,所以在黑龍江省議會中派員議事。民國元年,黑龍江省第一屆會議,選舉依清阿為杜爾伯特旗特派員;民國七年,省第二屆議會仍選依清阿為杜爾伯特旗特派員;民國十年,省議會第三屆議會選舉普勒布為杜爾伯特旗特派員;民國十三年,省議會第四屆會議選舉普勒布為杜爾伯特旗特派員;民國十六年,省議會第五屆會議選舉選舉普勒布為杜爾伯特旗特派員。特派員負責直協調旗札薩克與省政府之間的事務。
公元1916年(民國五年),希拉布羅丕勒勒卒,其嗣子色旺道爾濟當年十一歲,襲杜爾伯特旗札薩克多羅貝勒。公元1923年(民國十二年),18歲時批准正式執行。
⑵ 關於杜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今天學習了一篇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老師就布置作業,讓寫一篇關於與自己姓氏的研究報告,仿照書上的格式,寫前三個內容。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杜姓的書籍,上網瀏覽,了解杜姓的起源和名人。
2. 查閱杜姓名人的故事。
3. 通過親人了解。
三.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杜姓的來源
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以國為氏,始祖杜伯。
書籍、報刊上網
杜姓的人口分布
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四.結論
1.杜姓,傳說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歷史上的杜姓名人
杜甫、杜牧、杜康、杜聿銘、杜光庭、杜琪峰
或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姓杜。有一次老師說寫一次研究報告。於是,我對我的姓氏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瀏覽,了解杜姓的來源和杜姓歷史名人。
2.了解杜姓人口分布情況。
3.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杜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杜性的來源
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上網
歷史上的杜性名人
杜光庭,杜牧,杜瓊,杜操。杜杲,杜甫,杜審言,杜佑……
上網
杜性的人口數量
據統計,目前李姓人口總數量約520萬排名第47位
上網
據說上海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有族譜
四.結論
1.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皇帝時人」。傳說杜康是皇帝的宰人(御膳房的官),而皇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淋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六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2、在歷史長河中杜姓人才輩出。有漢代書畫家杜操,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杜牧。明代畫家杜瓊。唐末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杜光庭。北周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杜昊。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聖」「詩王」的杜甫。唐朝文學家杜審言,唐朝史學家杜佑……我們為杜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杜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排在第47位,據統計,杜姓人口總數約520萬。
⑶ 杜姓的來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
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
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杜琪峰
(3)杜兵部哪裡人歷史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灣。之後,杜姓人便有進入台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布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姓
查看全部9個回答
杜英選白馬種植!專業杜英培育基地!
關注綠化苗木的人也在看
白馬種植-杜英!大量供應4-12公分的杜英苗,苗木成活率高,價格優惠!
瀏陽市白馬種植專業..廣告
杜英來江西豐盛苗木_千畝杜英基地直銷_成活率高
關注綠化苗木的人也在看
大型杜英苗圃基地,低價銷售杜英,貨源充足,價格合理,手續齊全,發貨准時,誠信經營,歡迎來基地考察,來電咨詢選購!有香樟,木荷,桂花,紫薇,楓香等幾十個品種
奉新縣豐盛苗木場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杜姓起源於哪
姓: 杜 排名: 53 由來: 始於釀酒鼻祖的姓。據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就是掌管膳食的官)。先秦時期杜姓已播遷在現在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姓在現在河南境分布較普遍,陝西西安杜姓比較興旺。杜姓在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到台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在中國歷史上,杜姓做出積極的貢獻,曾服孕育出許多傑出人物。東漢時,杜詩,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比歐洲同類新產品早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展家業生產,因為被當地尊稱為「杜母」。杜密,在擔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用捕治作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官至太僕,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還有經學家杜子春,經學家、文學家 杜林,書法家杜操。西晉有交領、著名學者杜預,荊湘流民起義軍首領杜 。隋末有家民起義首領杜伏威,唐代時有佛教高僧杜順,唐代,杜姓更是人才濟濟,僅任宰相就有11人,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則是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史」。元初有個江西家民起義首領杜可用。明代有個畫家杜玉,清代有個詩人杜睿,雲南回民起義首領杜文秀,近現代有個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杜國庠。杜姓在現在按人數多少排次序的中國姓氏中居在第53位。
102 瀏覽84632017-11-28
杜姓來源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二、遷徙分布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河北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江蘇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而堯祖居江蘇金湖 .三、郡望堂號【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1 瀏覽1982019-09-06
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起源: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 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地研究思索。 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 (3)杜兵部哪裡人歷史擴展閱讀: 杜姓名人: 1、杜平 杜平(1908-1999),江西省萬載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平 (開國中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甫 (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2 瀏覽25082019-08-22
杜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後。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采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盪,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三、歷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漢代書畫家,漢章帝時曾為齊相,以善章草知名,與崔瑗並稱「崔杜」。 杜 詩:河南汲縣人,漢代著名廉吏,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近臣。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即水力鼓風機),冶鐵鑄農具,比歐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開田園,發展農業生產。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杜 康:相傳是周代善於釀酒的人。《漢·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 密:河南省登封人,東漢名臣,曾任北海相、尚書令、河南尹,時人稱其為「天下良輔」。 杜 林: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治有《古文尚書》,長於文字學,撰有《倉頡訓纂》、《蒼頡故》等。 杜 畿:曹操的高參,為統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貢獻。 杜 預:京兆杜陵人,西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征南大將軍。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春秋長歷》等。 杜 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杜 甫:今河南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聖」、「詩王」,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 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學家,編《通典》二百卷,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杜 牧:字牧之,號樊川,杜佑之孫,京兆萬年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為人剛直有奇節,曾指時弊,深憂藩鎮、吐番的驕縱,後果言中。其詩風骨遒上,豪邁不羈,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和李商隱齊名,並稱「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杜 瓊: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畫家,其畫開吳門派先聲。 杜 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明代畫家,作畫取法南宋院體,最工人物,筆法細勁暢利,時推白描高手。 杜審言: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學家,與崔融、李嶠、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其孫為杜甫。 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之妾。錡謀叛被殺後入宮,善詩詞及唱金縷衣曲,受唐憲宗寵愛,後賜歸鄉,窮老無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婦女。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初唐時期李世民的名相,參與發動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史稱:「玄齡多謀」,如晦善斷,當世語良相,常稱房杜。」 杜光庭:道教天師,唐末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杜荀鶴: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詩人,其部分詩篇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慘痛境遇,在當時較突出,有《唐風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 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渭縣、濮陽、范縣,山東省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漢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漢陽。 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 2、堂號 詩聖堂、少陵堂: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此外,杜姓的堂號還有:「京兆堂」、「永言堂」、「振德堂」等。 ============================================================ 【杜姓宗祠通用對聯】 〖杜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民歌慈母; 世號詩王。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侍御史杜詩(?-38)。杜詩,河內汲縣(今屬河南省)人。字公君,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大,較歐洲早一千一百年。他又征發民工修治陂池,廣開田地,發展農業生產。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下聯典指「詩王」,是對唐代大詩人杜甫(712-770,鞏縣人,字子美)的頌稱。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又有政治抱負。靠獻賦得官,歷任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詩作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顯示出唐代由盛轉向衰微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風格以沉鬱為主,語言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有《杜工部集》。唐代馮贄《雲仙雜記》:「鵝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謫,為唐世文章海。九雲誥已降,可於豆壠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詩王本在除芳國,九夜捫之麟篆熟,聲振扶桑享天福。』」 書成通典; 名列瀛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史學家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出生於世代顯貴之家。歷官嶺南、淮南等節度使,貞元末年,升任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時,充度支、鹽鐵等使,主持財政,封岐國公。官位雖高,仍勤奮不倦,白天處理政務,夜晚燈下苦讀,博覽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時間,著《通典》二百卷,內容翔實,源流分明,詳而不繁,簡而有要,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王兵入關,他助李世民籌謀,臨機善斷,參預玄武門之變,協助李世民奪得政權。歷官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太宗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組織機構設置、規模及典章制度。貞觀年間,太宗選出十八位功臣畫像於凌煙閣,杜如晦居首位。後因病辭職,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後,太宗甚至廢朝三天,以示哀悼。 耽思經籍; 圖像凌煙。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杜預,博學多通,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成一家之言。下聯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時為尚書右僕射,封萊國公,與房玄齡共管朝政,圖其像於凌煙閣。 金陵度曲; 玉簡遺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杜秋娘,年十五為李錡妾。嘗為錡唱詞雲:「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下聯典指杜蘭香,自稱東漢人,降於洞庭包山張碩家,留玉簡唾盂等具,授碩以道,碩成仙而去。 南陽世澤; 萊國家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杜詩事典。下聯典指唐·杜如晦事典。 ----------------------------------------------------------------- 〖杜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耽思乎經籍; 圖像於凌煙。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將領、學者杜預(222-284)。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曾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以滅吳功,封當陽縣侯。多謀略,時稱「杜武庫」。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左傳》註解流傳到今的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註疏》中。下聯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585-630)。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中,助李世民籌謀。官至尚書右僕射。卒謚成,繪像於凌煙閣。 學業醇儒富; 星斗煥文章。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杜甫詩句聯。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朱德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朱德(1886-1976)撰書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聯。 ----------------------------------------------------------------- 〖杜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守道還如周柱史; 著書曾學鄭司農。 ——杜牧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牧(803-852)詩句聯。 雲霞晴光轉物候; 春夜喜雨知時節。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甫詩句聯。 楓林綠樹丹青合; 玉杯錦席風雲流。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甫詩句聯。 夢醒揚州甘薄倖; 心憂社稷老風塵。 ——杜審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杜審言(約645-約708)詩句聯。杜審言,字必簡,原籍襄陽(今屬湖北省)人。有《杜審言集》。 錦水春風公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何紹基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聯。「人日」,指農歷正月初七日,人多到此旅覽。 ----------------------------------------------------------------- 〖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花折應時,金陵度曲; 蘭謫降麗,玉簡留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文學故事人物杜秋娘,唐代杜牧《杜秋娘詩序》說是唐代金陵女子,十五歲時為浙西節度使李錡的妾,曾為李錡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後入宮,為憲宗所寵愛,穆宗時曾為皇子保姆,文宗時因皇子被廢,她返回故鄉。下聯典指東漢仙女杜蘭香。相傳有漁夫在洞庭湖岸邊撿一個三歲女童,養到十多歲時,出奇的美麗。忽然有一天從空中下來青童仙人,攜女而去,臨走時說:「我是仙女杜蘭香,有錯被謫人間,現在要回天上去了。」後來,她又降於洞庭包山張碩家,傳授給張碩道術,又留下玉簡等物,張碩也成仙而去。 卜築草堂,誤傳嚴武宅; 馳名武庫,癖好左氏書。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下聯典指西晉將領、學者杜預事典。 ============================================================ 附錄:【杜姓典故、趣事】 〖杜康與酒〗 杜康字仲寧,是康家衛人,善造酒。在《中州雜俎》、《直隸汝州全志》里,都生動而具體地講述了杜康造酒的過程。 據說河南汝陽杜康村的酒泉溝,有一棵老桑樹,這便是杜康發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時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趕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溝吃飯看書。酒泉溝古時稱空桑澗,桑樹叢生。一股清泉穿林而過。泉邊有棵老桑樹,因年代久遠,樹身已空。杜康就在樹下吃飯。他常緬懷祖選,飯難下咽,就把剩飯扔進桑樹洞里。鄉親們見杜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就給他送來曲粉充飢。無意中,他又將曲粉扔進了樹洞。這樣飯曲發酵變成了酒。杜康飲了此酒,才知酒能解憂助興。於是他總結了經驗,從此以釀酒為業。 以後人們命名的除「杜康溝」、「杜康泉」、「杜康河」,還有「杜康墓」和「杜康廟」。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杜康是古代釀酒的專家。
77 瀏覽81392016-03-27
杜姓的由來?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二、遷徙分布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河北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江蘇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而堯祖居江蘇金湖.三、郡望堂號【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34 瀏覽751
2評論
yofe3
杜姓是帝王的後人,不做皇帝幾千年了。
lol救你一命2
杜康是何時代的人,不是皇帝時期的人么?
評論兩句2191
⑷ 杜姓的家族起源和歷代名人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後。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時有鮮卑代北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采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盪,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⑸ 姓杜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杜姓歷史名人:
1.杜操: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漢代書畫家,漢章帝時曾為齊相,以善章草知名,與崔瑗並稱「崔杜」。
2.杜詩:河南汲縣人,漢代著名廉吏,是漢光武帝劉秀的近臣。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即水力鼓風機),冶鐵鑄農具,比歐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開田園,發展農業生產。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3.杜康:相傳是周代善於釀酒的人。《漢·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4.杜密:河南省登封人,東漢名臣,曾任北海相、尚書令、河南尹,時人稱其為「天下良輔」。
5.杜林: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治有《古文尚書》,長於文字學,撰有《倉頡訓纂》、《蒼頡故》等。
6.杜畿:曹操的高參,為統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貢獻。
杜預:京兆杜陵人,西晉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征南大將軍。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春秋長歷》等。
7.杜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8.杜甫:今河南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聖」、「詩王」,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傳世。
9.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學家,編《通典》二百卷,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10.杜環:《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詳。《經行記》作者。唐中葉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天寶十載(751),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與大食軍戰於怛邏斯(今蘇聯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唐軍大敗,被俘甚眾,杜環從軍在營,被俘往亞俱羅(今伊拉克巴格達南庫法),後於寶應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廣州。著《經行記》,記述其在被俘時期的經歷及見聞。
11.杜牧:字牧之,號樊川,杜佑之孫,京兆萬年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為人剛直有奇節,曾指時弊,深憂藩鎮、吐番的驕縱,後果言中。其詩風骨遒上,豪邁不羈,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和李商隱齊名,並稱「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12.杜苟鶴:杜牧之子.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
13.杜如晦:唐初名相.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為相時,正值唐新建不久。參與發動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史稱:「玄齡多謀」,如晦善斷,當世語良相,常稱房杜。」
14.杜仲儒,渡瓊始祖.字學道,號東觀,原籍福建省莆田縣,北宋熙寧元年(1068),應舉孝廉,誥授太學博士。後從福建到海南任澄邁縣尹(縣長),妻趙氏及鳳鳴、鳳岐二子隨之渡瓊,始居澄邑(今澄邁縣老城鎮)。
15.杜瓊: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畫家,其畫開吳門派先聲。
16.杜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明代畫家,作畫取法南宋院體,最工人物,筆法細勁暢利,時推白描高手。
杜審言: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學家,與崔融、李嶠、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其孫為杜甫。
17.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之妾。錡謀叛被殺後入宮,善詩詞及唱金縷衣曲,受唐憲宗寵愛,後賜歸鄉,窮老無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婦女。
18.杜光庭:道教天師,唐末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杜荀鶴: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詩人,其部分詩篇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慘痛境遇,在當時較突出,有《唐風集》。
19.杜充(?-1141) 南宋叛臣。北宋末南宋初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字公美。北宋哲宗(趙煦)紹聖間進士。欽宗趙桓靖康初,知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時金入南侵,因恐流之燕人為敵內應,盡殺之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宗澤死,他代為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留守,兩河忠義軍皆引去。三年,拜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旋為江淮宣撫使駐守建康(今南京市),未幾,金兵渡江,他棄城逃往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旋即降金。1137年(高宗紹興七年)金命其為燕京(今北京市)三司使。九年為行台右丞相。
20.杜宇:傳說中古代蜀國國王。周代末年在蜀始稱帝。號曰望帝。後歸隱,讓位於其相開明。時適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因呼鵑為杜鵑。後因亦稱杜鵑鳥為杜宇。
21.杜韜:〔五代·南唐〕京兆(今西安)人。少為富商。善畫木屋,師衛賢,深得其要。後延為東榻,所畫與賢相伯仲,但傷於奇巧不老耳。《圖繪寶鑒》
22.杜重威:五代後晉大臣。祖籍朔州(今山西省朔縣,位代縣西北)。因避後晉出帝諱,改名杜威。為石敬塘之妹婿。後晉初典禁軍,以平安重榮,授成德軍節度使。其在任期間重斂百姓,稅外加賦,故世人怨怒。後晉出帝石重貴嗣位後,契丹曾多次進犯,他每次閉城自守,不肯出援。後以北面行營招討使,統諸軍擊遼,怯懦懼戰。946年(出帝開運三年)舉軍降契丹,引遼軍南下騷擾,繼而鎮守於鄴(今河北省臨漳縣,位冀南磁縣東南)。後漢劉志遠來攻,糧盡而出降,不久為後漢諸大臣所殺。
23.杜預:出身在忠於曹魏政權的官宦世家,從小博學多通,但由於司馬氏的專政和排擠使杜預受到牽連,年過三十仍未出仕。司馬昭執政後杜預漸受重用,先後參與了伐蜀和《晉律》的修訂。晉代魏後,杜預多次被晉武帝啟用出鎮邊關,在任期間杜預提出了五十多項安邊興國的建議,均為朝廷採納,並積極進行科學發明,修訂出通行於世的歷法。咸寧四年杜預繼任羊祜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事,期間興修水利,奇襲西陵,三陳平吳。在最後的滅吳戰爭中擔任西線指揮,智取江陵,招降交、廣,為西晉的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4.杜浚:(1611~1687)清初詩人。原名詔先,字於皇,號茶村。黃岡(今湖北黃州)人。明崇禎時太學生。明亡後不出仕,寄情於詩文之間。杜磑詩學杜甫,遺貌取神,遒宕清逸中時有氣勢,五律尤佳。其詩多登臨及與朋友交往之作,明亡後詩多寓興亡之感。因家貧無力付梓,著作多散佚。現存《變雅堂詩集》10 卷及《變雅堂文集》8 卷,只相當於其全部著作的十之二三
25.杜月笙:(1888-1951)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後改名鏞,號月笙,出生於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南杜家宅。四歲以前,母父相繼去世,先後由其繼母和舅父養育。十四歲到上海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日夕與流氓、歹徒為伍,又嗜賭成性,不久被開除,轉到潘源盛水果店當店員。後拜青幫陳世昌為老頭子。陳世昌是小東門一帶的流氓頭子,綽號「套簽於福生」,在青幫中屬「通」字輩,杜月笙按序排在「悟」字輩。由於陳世昌等人的關系,杜月笙獲得機會進入黃金榮公館。他機靈詭詐,善解人意,很快獲得當時法租界華探頭目、黑社會頭面人物黃金榮的賞識,成為其親信,由佣差上升為鴉片提運,並負責經營法租界三大賭場之一——公興俱樂部
26.杜聿明:於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陝西米脂縣東區呂家嶮杜家灣。祖輩是當地封建地主。父親杜良奎,是清末舉人,在西安長安大學堂執教時,參加了同盟會,曾數度回米脂,鼓動縣里的民團趕走了清政府官吏,並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斗爭。生母叫高蘭庭,出身貧寒家庭。杜有四個姐姐、一個妹妹,還有一個弟弟杜聿德。
27.杜重遠:(1897—1943),遼寧開原人。早年留學日本,1923年回國後在沈陽開設肇慶窯業公司,曾任遼寧商務總會會長。「九一八」事跡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曾以記者身份在湘、鄂、川、贛、滬等地活動,鼓動民眾抗日救國。曾參與籌辦《生活日報》。1939年任新疆學院院長,後創辦宣傳新思想的刊物《光芒》。1943年遭軍閥盛世才殺害。
28.杜鳳瑞: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日記里寫道:「一個革命者,處處為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著想,具有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風格,能夠為黨的利益、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1958年10月10日,6架國民黨飛機偷襲福建前線,杜鳳瑞與長機一起駕機參戰。當一架敵機炮擊長機時,他邊呼叫長機擺脫襲擊,邊向敵機射擊。長機脫險,杜鳳瑞卻陷入重圍。他臨危不懼,沉著應戰,當擊落一架敵機後,自己的飛機卻被敵擊中;在此危機時刻,他仍駕駛著受重傷的飛機,繼續頑強戰斗,直到再次擊落一架敵機後才跳傘。空降時,不幸被敵彈擊中,壯烈犧牲。杜鳳瑞犧牲後,其遺體被安葬在福州西湖之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黨委號召全軍學習他的英雄事跡,國防部命名他生前的飛行大隊為杜鳳瑞大隊。為紀念杜鳳瑞,方城縣於1972年在縣城東關建立了杜鳳瑞紀念館,1984年又將縣城一條主街命名為「鳳瑞路」。
29.杜可用:元初農民起義首領。又名杜萬一,都昌(江西都昌)人。靠白蓮教起家。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舉義旗反元,義軍達萬余。自封號為杜聖人,稱天王,年號萬乘。以譚麟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為國師。後被元江淮行省參知政事史弼鎮壓被俘殺。
30.杜文秀:清咸豐同治間雲南回民起義領袖。字雲煥。雲南永昌府保山縣金雞村人,回族。生長於商人家庭,自幼讀書,聰穎過人,入庠應試,補為廩生。為人剛毅正直,見義勇為。
31.杜伏威:(598~624),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市)相公庄鎮河灘村人,隋末農民起義首領,曾率起義軍長驅千里,建立農民革命政權,打擊了隋朝的腐朽統治。後降唐,被毒殺。
32.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祖籍襄陽(楊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進士,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33. 杜國癢:(1889-1961)中國馬克斯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等筆名。廣東澄海人。1970年留學日本。1961年和李大釗組織「丙辰學社」,反對袁世凱的帝制行為。同年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聽日本馬克斯主義學者河上肇講經濟學,是我國較早接觸馬克斯主義學說的學者之一。其著有《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諸子思想概要》、《便橋集》等。遺著編為《杜國癢文集》。
34. 杜定友:(1898~1967) 中國圖書館學家。原籍廣東南海 ,生於上海 。1918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同年赴菲律賓大學留學,學習圖書館學。1921年畢業回國。先後在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東中山大學等校任圖書館館長 、主任。其間並曾於1922年創辦廣東省圖書館管理員養成所,1925年創辦上海國民大學圖書館學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任廣東省人民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館長 ,廣東文史館館員。杜定友一生從事圖書館建設和圖書館學教育 ,對圖書館學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著有《世界圖書分類法》、《圖書目錄學》、《分類原理與分類問題》和《杜定友圖書館學論文選集》等。
此外還有文學人物,《牡丹亭》的杜麗娘,《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
當代的就不一一列舉了,實在太多了。
⑹ 姓杜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漢族,湖北襄陽人,生於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後世詩人陣志歲有「最尚杜工部之繫心國民」之語。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官至翰學士知製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
杜子春(約前30—約58)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杜子春》是《唐人傳奇》中的名篇,節錄自《續玄怪錄》。西漢末向經學家劉歆學習《周禮》,東漢儒者鄭眾、賈逵並從受業。自此,《周禮》之學始傳。他所注的《周禮》曾為後來的經學大師、教育家鄭玄注的《三禮註解》所採用。
杜預(222-285),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歷官曹魏尚書郎、河南尹、度支尚書、鎮南大將軍、當陽縣侯,官至司隸校尉。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
杜伏威,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市)相公庄鎮河灘村人,隋末農民起義首領,曾率起義軍長驅千里,建立農民政權,打擊了隋朝的腐朽統治。後降唐,被毒殺。
萊國成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中國陝西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唐初名相。與房玄齡並稱「房謀杜斷」。從祖杲為北周、隋朝時期的顯官。
⑺ 杜姓 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1、杜宇:杜宇為傳說中的古蜀國開國國王。公元前1057年,魚鳧王杜宇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號稱蜀。古蜀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晚年時,洪水為患,蜀民不得安處,乃使其相鱉靈治水。
2、杜周:字長孺,西漢南陽郡杜衍縣(在今河南南陽市西南)人,出身小吏,甚有能名。義縱任南陽太守時,「以為爪牙」,推薦他為廷尉史(廷尉屬官)。他為張湯服務,湯稱贊之,官至御史。受命查辦沿邊郡縣因匈奴侵擾而損失的人畜、甲兵、倉廩問題。
3、杜延年:字幼公,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人,御史大夫杜周少子,西漢官員,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杜延年通曉法律,初任補軍司空。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平定益州蠻夷叛亂,回朝後任諫大夫。上官桀等人謀亂時,杜延年知其謀報告漢昭帝,上官桀等被誅殺,杜延年因功封建平侯。
4、杜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鄴子。少好學,時稱通儒。建武六年(三o)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嘗寶愛不離身。尤工古文,過於鄴。倉頡篇多古字,俗師失其讀,杜林為作訓。杜林在漢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
5、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今河南林州)人 。東漢時期名臣,與李固齊名。年輕時為諸生,受司徒楊震徵辟。歷任南郡太守、東海國相、侍中等職,漢安元年(142年)以侍中職守光祿大夫,奉命與七使巡行天下,彈劾不法。
回京後,杜喬接連擔任太子太傅、大司農、光祿勛,對梁冀家族擅權不法的行為極為厭惡,多次上疏彈劾梁冀及其親信,受到梁冀的忌恨。建和元年(147年),杜喬升任太尉,旋即受宦官及梁冀誣陷,下獄而死。
⑻ 歷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1、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杜」。
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都多自稱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號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隱居於成都杜甫草堂)。
2、杜延年(?—前52年),中國西漢南陽郡杜衍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一帶)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京兆杜氏先祖之一。
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七月,霍禹等謀反被誅,杜延年因是霍氏舊吏而被免官。後任北地太守,「選用良吏,捕擊豪強,郡中清靜」,改任西河太守,政績卓著。甘露二年(前52年)以老病免,不久即死。著有《杜延年律章句》(小杜律)流於世。
3、杜恕(198年-252年),字務伯,京兆杜陵人。三國時曹魏官員、學者,曹魏尚書僕射、豐樂亭侯杜畿之子,杜畿死後繼承其爵位。
杜恕在太和年間任散騎黃門侍郎。杜恕在朝中不結朋黨,專心公事,每有政事有得失,都據引綱紀來說理,因此而得到侍中辛毗器重。
後來杜恕出任弘農太守,數年後任趙國相,後來因病離職。後來杜恕任河東太守,一年多後遷任淮北都督護軍,但又因病離職。不久被任命為御史中丞,但杜恕在朝廷中,因不能融入朝中風氣,所以多次任外職,後來就出任幽州刺史,加建威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
4、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
5、杜悰(794年-873年),杜佑之孫,封爵邠國公,與李商隱是表兄弟,杜牧的堂兄。
元和九年娶唐憲宗第十一女岐陽公主為妻,授予從四品上階的殿中少監,加封銀青光祿大夫銜。長慶五年(826年),公主隨駙馬澧州刺史杜悰居澧州三年。開成初年,入為工部尚書、判度支。會昌初年,詔拜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